手机阅读

2023年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思修论文通用(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3:29:28 页码:9
2023年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思修论文通用(优质10篇)
2023-11-24 03:29:28    小编:ZTFB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便利和舒适。总结应当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感,避免信息的杂乱无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思修论文通用篇一

论文摘要:设计教育工作者在这日新月异和越来越具个性化的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的平面设计师,要培养自己的设计感,即对设计形式的把握能力。有了这种感性的能力之后,再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逐渐把设计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会使自身对设计的理解更深刻,让自己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全新的设计中去。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人与自然就成为现代设计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设计人应该提醒自己常持环保意念去贯彻于日常的设计创作,设计才不会悖离为创造美好世界这个原则。

论文关键词:设计艺术创意设计感升华意识形态。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刻,设计艺术已经进入到了登峰造极的时段,作为一名设计领域的教育工作者,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类越来越具个性的时代,我在此谈一谈有关设计艺术教育的一些随想。

设计艺术是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词语,在国外这一学科仅被称作为“设计”,“设计”更多的是服务于人的生活,而“艺术”才会让人得到美的启迪和享受。作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和文化的活动方式,设计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内涵和外延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差别。设计的功能性、实用性、审美性也因社会和时代而异同,面对新的时代,设计艺术的方式和内涵也面临变化。

技巧是所有艺术门类的基础,而设计走到今天,电脑成为设计师最重要的设计技巧手段之一。技巧决定效果,而效果决定其作品的意境、感情和思想。如果你对于所要表达的东西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体会,就不知道自己要表现什么,要产生何种效果,也就不知道用何种技巧去实现。目前一部分中国的平面设计师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好像画面电脑效果越多就越吸引人,越能体现其设计感及水平。殊不知这种片面追求高科技效果不但是舍本逐末,而且近于无的放矢。技巧必须从内容出发,目的是为了传达一种你要表现的内容,技巧不过是手段,电脑只是设计师手中众多的工具之一,而手段却万万不能单一。因为每一种手段所要体现出来的效果是全新的,这就需要设计师来选择、推敲、接纳和推陈出新,而且要用灵动的思维、轻松的心态来进行。但究竟要怎样才能放松地使用技艺,让思维的创意一泻千里,都非语言所能说明,这主要是靠长期的体会与感觉。一位钢琴大师在演奏一首作品时,会把自己的表情、感情、思维都融入音乐之中,一切的动作、姿势都是心有所感、形诸于外,甚至弹错音亦不在乎,一切的技巧在当时都是陪衬。在传授技巧时,越是有经验的老师,越是有多种多样的传授方法,技巧不论是从老师或同行那儿吸收来的,还是自己摸索出来的,都要随境应变、灵活运用,绝不可当作刻板的教条。设计艺术尤其如此。假如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单一地讲究方法和修饰又有何用。现在一些演奏家、演唱家,很多作品都表现得非常完整,单听一百次都一个样,没有一点独创的东西,没有一点自然流露的意境,也缺少一种人性的东西。像霍洛惠兹等那样的钢琴大师演奏时也会有错“音”、漏“音”,但他们在演奏时是全身心地投入,已经忘却了动作、姿态、表情和观众,身心已和乐曲本身融为一体,这才是人与艺术相结合的至高境界。

设计是开放的,它会给你众多的想象和空间。和其他的艺术门类可能有所不同,设计是和当代最时尚的东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设计师的敏感性,特别是对周边事物变化的敏感性尤为重要,这种敏感性就取决于设计师的学习和接纳。在学校学习时,从老师那里可以学到设计的结构、层次等诸多理性方面的.内容,而对设计的理解、感受的领会,只能靠自己的无形的接受力和感知力。

不断地学习是一个设计师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方法,而自我批评的态度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当你在设计的历程中走到某一步时,应该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风格、手段、思想、创意等,这同时也是为自己下一步作酝酿。不断反省自己,这对一个从事视觉艺术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不断培养我国设计新生力量的设计艺术教育,除了吸收西方设计教育的基本要素之外,还应该更多地整理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设计艺术教育观念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更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以适应新经济发展对设计艺术教育的要求,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文化事业、中国文化特色的创造性设计人才。

艺术是一门富于感性的学科,但有时也需要以理性的分析来理解和提高自己。根据我的学习经验,先要知道自己对某个效果的要求与体会,对每个点、每条线、每种颜色及其包含的意义与感情,在脑海中没有你所认为的理想境界,那么你在审视自己的作品时,又如何评价它是否符合你的心意呢?一个人对自己的追求目标是随着对艺术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的,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甚至在一生中都很难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感到满意。

艺术无界限,因为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的东西。触类旁通也是学习设计艺术的重要方法之一。对音乐、书法、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介入和爱好,对我的设计创意很有帮助,其最显著的是增强了我的感知力,扩大了我的感觉范围,原来可能就是对设计本身的专业感知,但如今却像多装了几根弦,使我在更宽广的艺术思维领域与设计产生共鸣。

个性是每一位从事艺术门类的人所追求的。如何看待艺术门类中设计艺术的个性呢?我认为,设计作品要体现出它的传达信息之功能,并能有效地体现设计师的一种设计思想,这就是设计风格和个性。最要紧的是真实、真诚、自然,不能有半点勉强和做作。另一方面,就是设计家自身的个性修养。个性修养本身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越有弹性,这种对周边作品的吸纳就越有效,对作品的排斥就越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积累本身对个性发展有一种推动作用,而个性的发展又能使自身的个性积累日益丰富。

任何门类的艺术都讲究其协调性、平衡性,当外部和内在及周边的关系协调到极限时,作品也就达到了完美。观赏中国的传统书法作品时,首先关注的是其章法、气韵,而并非个别字句的美观,就是这个道理。无怪乎,在现代服装表演艺术中,出现的人体时装表演,不就是意在夸张地显示“服装与人体的极致统一与协调”吗?在当代社会的设计领域,人与环境一直是设计师们关注的方面,如何使设计与人、环境的协调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已成为当代设计面临的主要课题。

人类与机器、动物最根本的区分在于人类是理性和感情相结合的综合体,而动物和机器则不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去把握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平衡点,这一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代的平面设计师,首要的问题就要培养自己的设计感。所谓设计感,就是一种对设计形式的把握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既含有一定的天赋成分,而最重要的还在于设计师本人的修养、眼光及综合素质。有了这种感性的能力之后,再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逐渐把设计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会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使自身对设计的理解得到提高和升华,让自己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全新的设计中去。这种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对于一个设计师能力的提升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最后达到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审视自己的作品能时刻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客观地去看待,创作作品时又能以主观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正所谓“主观地热爱一切,客观地了解一切”。

参考文献:

[1]孙明.点击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

[2]何靖.图形创意.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3]王受之.现代设计教育.今日设计.

[4]曾宪楷.视觉传达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思修论文通用篇二

摘要:人际交往是一种心理上的双向互动过程。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彼此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相互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在此基础上,产生友爱互助、欢乐、依恋之情,满足其归属与安全的需要。良性的人际关系将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大学生,从迈入大学的那天起就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全新的人际关系,就需要通过人际交往建立友谊,寻求慰藉,并从中吸取力量,得到鼓舞,真正体会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过好大学生活,从而对人生充满信心。可面对崭新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对他人的客观全面的认知。影响大学生人际认知的偏见主要有:

1、最初印象。是指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在以后的人际知觉或人际交往时不断在头脑中出现,影响认知者的态度和兴趣,影响认知者选择与处理信息的心理,从而影响认知效果。由于最初印象是通过对对方的衣着、谈吐、风度等等的观察给对方做的初步评价,因而总是表面的、片面的。

2、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观察一个人时,往往从这个人的某种特征或品质出发,对他作出总体判断。这种特征或品质起到了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掩盖了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认知者表明是好的,就会被一种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若一个人被表明是坏的,就被一种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以点概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偏见,我们所说的子不嫌母丑、情人眼里出西施、学习好即三好学生等都是如此。

3、先入印象。是指对人的知觉并非出于对客观对象的直接交往,而是在交往之前,相互之间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就已经掌握了某些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投射到对象身上,影响对知觉对象的认知。先入印象形成于交际之先,基本上是对一个人过去情况即他的历史的了解,只能说明对象的过去,而不能真实反映他的现在,更不能证明他的未来。先入印象对认知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我们对某人形成了一个好的先入印象,就会在交际过程中以肯定的眼光来看待他,给他以好的评价。比如对有名的作家,人们总是身份崇拜的,在接触之中,就会更多地看到他的才气、观察能力、气质等等,甚至把他作为心中的偶像。对一般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事先听人家说他不错、很可信,我们就会较快地与他建立友好关系。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对某人有不好的先入印象,则可能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对他不友好。比如,如果听说一个人干过偷鸡摸狗的事,一旦丢失了什么东西,就会怀疑他。先入印象往往成为人们认知的基础,它宛如认知的一幅有色眼镜,戴上它看人就会觉得这个人有某种不变的颜色,从而影响知觉的客观性。

4、投射作用。是指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认知者把自己的特征、爱好、情感和愿望投射到认知对象身上,假设别人与自己是相同的,从而作出不合乎实际的评价。其特点就是从自我出发认知他人,抹煞或无视自我与非我、主观与客观、认知者与认知对象的区别,以主观统摄客观、自我统摄非我。比如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以为别人也爱听,客人来了就放起时髦的曲子;爱吃鲜鱼的人,以为别人也不嫌鱼腥;自己不抽烟的人也往往没有想到别人会抽烟,因而客人上门,总是忘记以香烟招待等等。然而,认知对象与认知者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人际认知中,我们应该从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客观地认识他人。

5、自卑羞怯。自卑和羞怯,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与人平等交往。虽然主观上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欲望,但在实际生活中,则不敢进入社交场合,惟恐受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对参加社交活动感到情不自禁的紧张和恐惧,回避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严重者就表现为社交恐惧症。自卑不同于自谦,它是一种不健全人格的反映。极度自卑的人,往往是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过创伤的。一般说来,自卑感强的人较多是性格内向,勤于反思而又敏感多疑者,他们自尊心也很强,但他们不是积极进取以获得自尊,而是消极退避以保护自尊。正是为了追求一种不使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安全感,为了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于是不愿坦率地与人交往,对集体性的或富有竞争性的社会活动采取躲避态度。自卑感强的人惟恐别人看不起自己,实际上正是自己低估了自己。而别人对他的轻视,常常正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自卑和退避行为造成的。

1、保持积极处世态度。

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及其处世态度,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的社会交往态度和方式。人生总是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幸运与不幸、获得与丧失等交织在一起的聚合体。然而,积极处世的人或悲观消极的人都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解释,以不同的态度去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这就势必制约着他对别人是抱开放态度还是闭锁态度,是热情主动地交往还是冷漠地拒绝交往。乐观者更多地看到世界的光明美好,因而积极地去生活和奋斗,坦诚地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悲观者则更多地看到生活的阴暗面,似乎周围的人都在跟自己过不去,总是闷闷不乐地与世隔绝开来。

正确地对待人生,以平等的态度与人交往,学会正确地评价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坦诚开放自己的心扉,就会达到人们之间心灵的沟通,理解的愉悦,事业的成功,人生的乐趣。

2、战胜人际认知偏见。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与人交往比较是为了取长补短,促使自己进步。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的认知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认知偏见甚至成为交往的障碍,只有努力克服认知偏见,才能正确对待他人,唤起对方的积极反应,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战胜人际认知偏见,关键在于树立起成功交往的信心,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通过实践去证明自己的力量。只有充满自信,才能在精神上有所放松,才能坦然自若,沉着镇定,自然大方地与人交往。要时刻记住:我的上帝就是我自己。

同学们,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交换和流通的过程。“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一个不善于交往的人,其知识必然是贫乏的,他只能是井底之蛙。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彼此取长补短。通过与别人亲密友好地交往,获得别人的真诚批评与帮助,从而促进自我完善。近朱者赤,大学生主动和周围优秀的同学交往,能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更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3、培养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质。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培养自己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质,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五个方面。

(1)真诚。真诚是一种对人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示。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的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的友谊地久天长。相反,虚伪则是交往的大敌,谎话、欺骗、捉弄、自私是断送友谊的恶魔,必须坚决抛弃。

(2)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人持有肯定评价的态度,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社会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克制是一种能够容忍的意志品质。与别人交往,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重,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这种豁达、谦和的态度对发展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而应是有理、有利、有节。如果只为一时苟安,忍声吞气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也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4)自信。自信是对自身的一种具有肯定评价的态度。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关系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自信者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然而,在实际社会活动中有些人往往缺乏这种精神,面对交往常常采取逃避态度,缩手缩脚无能应对。想与人交往,又怕别人拒绝、嫌弃,因此不愿在公开场合路面,在众人面前局促不安。

(5)热情。热情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形态,是对某种事物肯定的、强有力的、稳固而深厚的情感反映形式,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们的情感,促进社会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总之,交往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就能唤起对象积极的同类反应,能使彼此间随着交往频度和深度的增进而建立起越来越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

[3]姜宪明。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北京出版社,2001。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思修论文通用篇三

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一个大学生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公德的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期望与要求亦随之提高。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学校园,不仅是学习的殿堂,更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投入到大学的生活,不仅要完成学业,还有更重要的人生目标和历史使命——为实现从一名自然人到一名社会人的转变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了解大学生校园公德状况,近年一些大学对大学生一些日常行为做过调查,例如:对大学食堂用的餐插队现象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此持“无动于衷”的态度,5.6%的受调查者承认“自己也插队”;“当发现有人在寝室外的走廊上大声喧哗时”,46.6%的人“无动于衷”;听讲座时,22.4%的人会收发手机短信,另有19.4%的人曾经“打盹”,表示专心听讲的占35.1%;将近一半的学生声称自己有过“因一时找不到垃圾箱而随手丢垃圾”的经历;如果“看到公共场所的水龙头忘关了”,68%的学生表示会“关紧水龙头”,24.5%则“不予理会”;对于大学生穿拖鞋进教室上课,56%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不应要求太严;78%的学生喜欢依某同学的缺点起绰号称呼同学;在诚信方面,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同“在求职时提供虚假信息”的做法,66%的大三学生赞同“。

简历。

不做假,典型一大傻”的说法。12%的学生承认假期回乡社会实践报告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的。漠视社会公德的不诚信行为是令人忧虑的。

诚信是社会公德的第一要求,是成就人生的第一要素。公共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使人心情畅快;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人安全舒适;更有助于大学生成才成人。一个成功人士都具有很强的公德意识,只有能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人,跟随社会文明进步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社会成功人士,才有成就事业的社会协调能力。

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一个大学生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大学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现实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第三,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现人民群众伟大,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怎样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教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公德教育。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为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难道真的必须走过许多部门,校验诸多证件,填写无数表格,才能证明真实?可见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欠缺就是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德的学习。同时,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及面,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一个宿舍,一个班集体,从而建设校园的诚信大环境,并将在学校中所受的影响在社会上加以推广。

社会公德建设需要整体协调发展,也离不开个人自律。在校园中,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都不尽相同,所以应该采取新颖多样的形式,除了加强理论教育,还应多组织一些像爱心募捐、骨髓捐献和义务家教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生动的教育。逐步减少大学校园中诸如上课迟到、浪费粮食、不尊师重教、公众场合搂搂抱抱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

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拥有比以往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因此,大学生的思想也更自由,更解放。当今社会,国人睁眼看世界,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旅游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来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并由此产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时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资本主义的颓废思潮相继泛起,有人惊呼--当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在自身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历史公德教育。由于公德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广泛深入人心,并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形成追求高尚、力争先进的风气有很大的帮助。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是大学生在历史公德学习中所力求掌握的。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要使公民道德教育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要积极开发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因此,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要想毕业后有一份合适的工作的话,就必须要以学习为重。所以大学生还需要较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在学习中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公德心是否强烈。比如说,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有时候会“讨论”得很激烈,虽然这些学生热爱学习,但可能会影响到别的同学。导致其他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就是说,为别人着想是人的一种公德。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是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公德意识,要想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学习可以从小事做起,仔细观察自己或别人的日常行为举止是否具备大学生所需的公德。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垃圾放到垃圾桶里就是有公德心,在公共场合说脏话就是没有公德心。要增强公德意识就得要有强烈的是非感,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意思。大学生还没有毕业时,就要提前踏入社会,因为要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的经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在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中,对其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有极大的帮助。总之,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体会到社会公德规范,然后在生活中把这些符合公德规范的言行举止给表现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思修论文通用篇四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送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1、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

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7.5%)和心理素质教育(17.5%)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础知识(4.6%)等之前,位列首位。

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贾教授认为,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思修论文通用篇五

在经济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即道德观念的多元性,道德行为的冲突性,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矛盾性,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一是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完善德育机制,优化德育功能;三是加强道德实践,实现知行转化.

作者:吕华蓉作者单位:鹭江职业大学社科系,福建,厦门,361005刊名:鹭江职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lujianguniversity年,卷(期):200412(3)分类号:b822关键词: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实践对策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思修论文通用篇六

:酒店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是空间的主体。酒店大堂空间是酒店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也是酒店使用者停留最多的公共场所。人际交往是酒店大堂发生概率很高的活动。在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到审美、艺术、服务质量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到人际交往这一活动,设计适宜不同交往模式共存的空间。提高空间的亲切感以及空间的舒适度至关重要。

文章主要探究酒店使用者在酒店大堂空间中的几种人际交往模式,以及这几种人际交往模式下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发掘影响人际交往模式的外在空间环境因素。通过调研案例分析,分析如何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来满足每一种人际交往模式。

1.1观望观望是指酒店大堂空间中的一些社会性活动,人们处于自身舒适环境中,愿意持有观望态度,而不愿意亲身参与其中的一种交往模式。例如:观望大堂里的的演出;观望酒店大堂里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

1.2参与参与其中是指人们愿意并且参与其中的一种交往模式。例如:相熟的客人在酒店大堂空间中偶遇、相互寒暄;商务人士聚众商讨问题;或者一帮朋友、家人促膝谈心、闲聊日常琐事等。这也是酒店大堂存在最多的一种交往模式。

1.3独处人们在一天喧嚣的生活之后会需要安静独处的空间环境。例如:看书,发呆抑或听音乐等。

2.1距离距离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最为直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咖啡厅吧台区不相熟的人通常会相隔很远,或者隔一个座位坐一个人,人们不愿意夹在两个陌生人之间,表明人们在潜意识里会通过拉开距离的方式来保持个人空间。距离的尺度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舒适度。

2.2场所设想一下,在酒店大堂主厅空间正中央的位置突兀的设置休息区,并不会有人去,人们并不想完全的暴露在大堂其他使用者的视线内。而靠窗设置的休息区经常人满为患。在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上,如果忽略使用者停留意愿的规律性,就会出现华丽的大堂之下,寂寥无人的景象。社会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过一种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处于森林的边缘或者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或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人们喜欢靠窗、靠墙、靠柱子的位置。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在乘车、乘机、餐厅就餐等等行为中,我们的第一选择都是靠窗。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在酒店设计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设计不同的场所。

3.1观望———公共活动上海喜马拉雅酒店酒店大堂,在酒店大堂空间中设计一个表演舞台。对于这种公共活动大部分人只是喜欢观望并不想亲身参与其中。根据《隐匿的尺度》,“公共距离(大于3.75m)用于单相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无意识参与一些拘谨场合的距离。”舞台距离使用者保持在3.75m的距离才会使使用者即能维持个人的舒适距离又能观察到公共活动。

设计要点:。

2)公共活动通常设计在酒店大堂的中心位置,确保使用者视线的可达性。

3.2参与———适宜交往的小环境设计参与是发生概率最高的人际交往模式,应该作为整个空间设计的重点。

芦源义信认为:“四度半的空间”(约8m2)是小巧、宁静、亲密的室内空间尺度。这是适于家庭聚会或几个人交谈同时具有亲切感的空间。上海衡山路至尊精选酒店大堂空间中的一处小空间就非常适合三五好友聊天休憩。小空间面积约8m2,沙发的摆放刚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维持在具有亲切感的尺度范围之内。“个人距离(0.45~1.30m)是亲近朋友之间或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社会距离(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等之间日常交往之间的距离。”根据上文提到的边界效应理论,在小空间环境的设计上,通过镂空格栅人为制造空间边界,从原来的一面边界———墙面,变为三面———墙面、镂空格栅,边界的增加提供了使用者长时间停留的可能性,为交往行为的发生提供环境基础。

设计要点:。

1)维持在社会距离的尺度内(0.45~3.75m);

2)运用“四度半空间”理论;

3)设计在空间边界的位置或者人为制造更多的空间边界。

3.3独处———安静的个人空间上海璞丽酒店大堂休息区结合书咖打造了一个安静的小天地。璞丽酒店大堂休息区,小空间位于右图黄色区域部分,格式塔心理学指出,“人们常常会把感知的图形简化成完整的、简单的图形。”使用者进入酒店大堂中,感知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黄色休息区自动被屏蔽到长方形图形之外。在心理上就把黄色区域区划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社会距离的尺度上(1.30~3.75m),视觉等其他感觉输入信息量较少,远距离还起到互不干扰的作用。黄色休息区,左侧蓝色区域为静态景观水系,使用者在此空间,坐于窗前,看书,欣赏水景。整个空间安静而富有禅意,使用者在此空间可以隔绝喧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身心放松,是独处的绝佳场所。整个空间设计结合书籍、以及透过玻璃窗外的静态水系强调了安静这一环境要素。

设计要点:。

1)维持适宜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1.30~3.75m),保持个人空间的完整性;

2)安静的环境或良好的景观朝向。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使用者的人际交往模式对大堂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上,设计师除了把心思放在空间本身更应该把出发点聚焦到使用者的人际交往上。酒店大堂是使用者进入酒店的第一空间,不应该只有华丽的外表,更应该充满人情味。只有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得到满足,空间才能最大的发挥其价值。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黎炜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1997.2-3.

[3]唐玉恩。旅馆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6.

[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思修论文通用篇七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学生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中以社交问题所占比例最大。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社交能力的强弱已称为衡量一个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倍受人们关注。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作为主题能力的表征,通过社会实践,将会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推进人际关系的高尚、纯洁、和谐。

关键词:人际关系;同辈群体;非正式群体。

(一)既不知人也不知己: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特征和心理面貌缺乏了解。

(二)害羞:指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害羞的形成主要在后天。

(三)孤僻:不随和、不合群,一种属于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另一种属于有特殊的行为习惯,别人难以接纳,不愿意接受他,即怪癖。

(四)自卑:缺乏自信,在交往活动中表现为想象成功的经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这种心理在与权威、长者、名人交往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角色固着:角色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行为方式。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里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你的行为特点也得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一个人不知变通,固着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

(六)过虑:在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持有适当的戒备心理是完全应该的。但如果把天下人都看成是可以的人加以提防,就会严重阻碍交往的发展。过去有句古话叫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过虑的另一种表现是求知交,而不愿广泛结友。这就必然局限了自然的交往面。

(七)封闭:在交往活动中,封闭的人试图把自己关在一统天地里,本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心里有个顽强的想法,我不想占你便宜,你也别想借我的光。封闭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忧公开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身世经历后,人家就会疏远自己。

(八)干涉癖:是爱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事和秘密。这种人在国外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叫meddlesome,意思是好管闲事的。

(九)强迫癖:有两类,一类是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强加与人,把自己的喜好看作别人的喜好,把自己的意见看作最好的意见,而且十分热情。一类是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

(十)嫉妒: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人总是有一种要求成功的愿望,也有一种超过别人的冲动。

二、对策。

(一)形成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人际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具体环境,离不开活生生的人。中学生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基础上的。就环境来说,有家庭与学校构成的内部环境,也有社会与自然构成的外部环境。家庭环境往往是中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出发点。一个人自小生活在和睦、高尚、充满人性和挚爱的家庭环境里接受父母、兄妹的良好教育和情感培育,对其进入中学之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影响极大。

不仅如此,和睦、高尚、充满人文精神的家庭还是中学生恢复心理平衡、获得感情补偿、校正人际关系中出现的不良倾向的“血缘”基地。升人中学后,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环境。从客观方面看。学校领导、教师、员工要为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建立起优良的校风、学风,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交际的物质场所和精神场所。而从主观方面讲,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条件,并与学校一起创造条件,自觉地、能动地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传统上,群体活动的途径特别受到重视。

譬如集体参观学习、听报告,是党员或团员还要通过组织生活,集体参加校园的文化活动(文化讲座、诗歌朗诵、音乐欣赏、书法比赛、课外体育活动、新年晚会、办墙报、黑板报等)。大学生参加群体活动,为了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相互帮助,共同努力,不仅使自己受到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且在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上增进了了解,产生了感情、建立了友谊。大学生参加群体活动。便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参与现实生活的变革,并从中获得对人生价值的真切的理解、对时代文化精神的体认。现代高等学校内组织的活动,在其精神实质上展示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征。

2、参加社会实践是当今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群体交往的特点主要使其人际关系富有社会性。社会性的人际交往不仅扩大了中学生交往的时空范围,加强了他们对良好人际关系的理解与体验,而且亦使其自身发生着变革,从而造成新的力量,新的观念。如果说,人类个体早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水平一开始所受制子群体活动的话,那么越往后,主体能力的发展则越依赖于群体活动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的扩大、丰富和深化。只有当人的群体活动、群体意识形成了,人才开始了真正的社会文化生活,并使人在群体活动中增进了解与理解。

3、中学生的个体交往活动在其人际关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视。

过去我们往往过分地强调中学生人际关系中的群体交往方式的意义,而过分地限制个体交往活动。把中学生个体与其周围的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限定在“严格”的范围内。认为个体交往多了就会影响集体活动的凝聚力。个体交往能对群体交往起消解作用,从而把个体交往看成是“小圈子”,“意气之交”。这是非常片面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中,个体与群体二者互补,缺一则不正常。

4、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际交往总是从首次印象开始的,第一印象常常鲜明、强烈而且影响深远。第一印象在以后的交往中常常起定势作用,如果一个人给人留下的是诚恳、热情、大方的印象,自然受人喜爱,别人也愿意与之继续多交往。相反,如果留下的是虚伪、冷漠、呆板的印象,别人当然不会愿意接近。

良好的第一印象的确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仪表。在公共场所中人们总是趋近外表美丽、英俊、衣着整洁、仪表大方的人,并且常常有意无意中还会把一个人的仪表风度同他相应的身份、修养、品德连在一起,外表有魅力的人给人较好的印象,人们对之评价较高,也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美是人人向往的。第二注意言语表情。语言不俗、内容丰富有趣总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反之夸夸其谈、气味平庸,使人厌恶。第三注意举止。举止得体、优雅、潇洒,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修养,能增强人际吸引;反之,如果过分拘谨、轻浮、粗鲁则使人远离。总之,无论在求职、交友、恋爱,还是在课堂、集会等公共场所都应注意使自己个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是以后长期交往的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穆怀中《青年人际关系学》,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2]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思修论文通用篇八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这次旅行中,有些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所以在确定目标后,他可以披荆斩棘一路向前,最终到达他所预期的人生目的;而有些人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走向哪里,所以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他盲目向前,一路走,一路蹉跎,甚至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而结果却是碌碌无为,虚度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呢?我觉得这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所谓人生观,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这其中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一个人的人生观基本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个人的人生观,也就决定了他是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还是卑鄙、狭隘、自私的人。

所谓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决定你做还是不做,而这个做还是不做的界定线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关于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种取向和选择。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们做事的内部动力,它决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认为权力高于一切,那么追逐权力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核心动力;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高于一切,那么一切向钱看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认为快乐高于一切,那么是否有能够获得愉悦感就是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决定了一个人做不做这件事,和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化的生活中逐渐培养、发展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等对其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个人在知识不断积累和经历不断丰富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确立的,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所形成的这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繁衍生息,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价值观也会不断的变化着。但总的趋势是新的价值观挑战传统价值观,而在各种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新的价值观战胜传统价值观,价值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我们把世界观划分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新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建立在旧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旧的世界观的继承和发展。一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有的态度和采用的方式是由这个人的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科学合理的世界观可以为这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而错误的世界观则会把这个人的实践活动带上歧途。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三者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一个人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这样的人生观,有怎样的人生观就有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世界观决定了你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促进你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它决定了你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也就确定了你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则直接影响到你做每件事,这种行为准则决定了你做还是不做一件事,以及你在这件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所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面对现在这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世界时,更应该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权利,但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等等只要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然后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再者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常说死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其实生也有终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有些人活着只把利益放在首位,他做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利他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最后取得成功,他的生也是轻于鸿毛,也是被世人所唾弃和不齿的;而有的人即使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散发着人生的正能量,这样的人即使他平凡无奇,他的生也是重于泰山,也是值得被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刘同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7篇《思修论文浅谈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思修论文通用篇九

修饰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华丽了,太耀眼了,如果这样去面试,我想机会就已经了了无几了。因为你是来工作的,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洁洁是不是让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个老农民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找你谈判,你是不是要选择那个西装革履的人呀!

当面试时,有的人说:"面试时,不就是到那天从里到外都换上新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然后到发廊整理一下头型吗?"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会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提前准备了,有的时候连刚打上去的发胶还在头上呢,一看就知道你是刚从发廊里出来的。二、由于刚穿上新衣服,一切都是新的,你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最好要提前一、两天就穿上,适应一下。也就是面试前要提前一、两天做好准备。

面试时要多带几份简历,因为你交到面试官那的已经订成厚厚的一打了。他要看你的简历还要翻找一下才能找到,这时你就要拿出你已提前多准备的简历给他,他会觉得的很舒服的。当面试完后要给面试官写感谢信,虽然现在有许多人一般都不写,但这是礼仪,我还是希望大家写,你想别人都不写,你写了是不是会引起注意呀。在面试或会议时要带上比较精致皮面的笔记本,还有好的笔,不要随便找一个本或笔。

应筹式:在不太重要的场合。如在火车上等场合只要说出叫什么名字就可以了,不必报上职务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xx公司的xx经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xx,请多多关照,或送上名片。比较随便。

礼仪式:如:开学仪式,升旗仪式等等。比较庄严。

时间:与别人谈话30分钟时,如果只有10分钟以内对方是看着你的,说明他在轻视你。如果10分钟至20分钟之间,说明他对你是友好的。20分钟至30分钟说明两种情况:一、重视。二、敌视。也就是与别人谈话时眼睛要注视谈话时间的2/3。

部位:额头上,属于公务型注视。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

眼睛上,属于关注型注视。

睛睛至唇部,属于社交型注视。

眼睛到胸部,属于亲密型注视。

角度:平视,表示平等。斜视,表示失礼。

俯视:从上往下看,轻视别人。

有的时候皱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气。"噢"?表示惊呀!

要学会微笑。微笑很重要,谁喜欢天天面对着冷冰冰一点笑容的人呀。像储蓄所、银行的职员,当你去取钱时,他们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点笑容也没有。像别人欠他们什么似的,感觉不太好吧,其实那是他们的职业病,已经习惯了。下面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家公司让他们的员工去拿一份重要的材料,结果去的都被骂了回来。老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李,小李很愁呀!但这份材料不拿还不行,结果还是去了。到那时,只见那位科长还在破口大骂呢?这时小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微笑还是微笑,嘴里说着:"噢?这样呀?是吗?",只是点着头微笑着。后来,那个吴科长骂了一阵子的时候,小李说:"吴科长,你很会善于表达你内心里的愤怒呀!"。后来,吴科长看了看小李说:"嗯!这小伙子不错!我也不为难你了,你就拿回去吧!",就这样别人没有拿到的,他却拿到了。

当与别人谈话时不要双手交叉,身体晃动,一会倾向左边,一会倾向右边,或是摸摸头发、耳朵、鼻子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一边说话一边在玩笔,有的人特别喜欢转笔,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转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个笔来回的按。虽然与同辈之间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是跟长辈谈话时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关于社交礼仪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思修论文通用篇十

高中物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让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初中物理不同的是,高中物理知识更加具有抽象性,学习起来更加的困难,必须要依靠定量分析以及有效的推理来解决难题。学生在学习高中无论过程中,很难掌握高中物理的特点,导致学生尽管做了很多的习题,但是依然无法提高学习成绩。为此应找到合理的方法来让学生摆脱学习误区,找到合理的学习方法。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讨论一下相关的话题。

一、高中物理学习中的误区。

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的误区,使得学生的高中物理成绩无法得到提升,主要的学习误区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模糊不明。

很多的学生过分的看重物理成绩,因此采用题海战术来进行学习,至于有没有对知识做到具体的掌握并不是特别的关心。这样的学习方式尽管会节约很多的时间,不过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弊端,首先,为了记住物理知识所涉及到的概念以及公式,经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而经过实践调查发现,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在考试结束以后,就会迅速的忘掉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而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仅仅是起到应付考试的作用;其次,受成绩压力的影响,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心思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深挖课本知识,这样就无法取得系统性的学习效果。

(二)基础不牢。

目前许多的学生之间把做习题量的多少当做学习效果的评定标准,这样就使学生各自握有多种类型的参考书,在上完课以后就开始做题,而且很多的学生在听完讲课以后,就不再翻阅课本。因为解题是考试的主要形式,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完全对概念以及公式有具体的了解,造成他们在考试的过程中只能将有关公式生搬硬套到考题当中,而得出的也只能是错误的答案。

(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期间不重视对课本和插图的了解。和化学不同,物理学科的特点造成很多的学生更加重视解题方法,而很少去翻阅课本,对课本中的一些插图更是漠不关心。其实课本里的插图具有更加深层的知识内涵,但是由于学生的不重视而错失了更加深层次的去了解物理知识的机会。

二、忽视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许多的学生在做物理习题的时候,通常只是采取为结果论的态度。所以在做题的时候只看重结果,忽略了解题的过程,仅是采用套公式的方法来支配学习。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的时候,许多学生只是单纯的掌握了相应的.公式,比如f=ma和t=2n,f=miw2等,但对如何进行变量处理并没有掌握的十分透彻,而这方面正好是公式的核心内容,因此让很多学生并没有全面的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对策。

(一)做好目标定位。

在物理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制定好完善的学习目标。学生要从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两个方面的学习任务来要求自己,首先,想要全面的掌握物理知识以及其所具备的实用性,这样就能对物理概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其次,想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充分掌握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努力发掘更加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二)扎实基础,注重理解。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全面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要注重对每一个概念以及知识点的学习,然后再采用多做习题的方式來加深对所有物理知识点的认识。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当学习电磁感应内容的时候,我们知道,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性条数叫做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量。这个概念的意识可以解释成:经过相面面的正反向磁感线条数之差。o=bs代表的是有关磁通量的公式,不过这个公式仅仅能够用在b和s之间形成垂直关系的磁场。

当条形磁铁经过同心圆环的时候,前者的半径就会小于后者。那么直线电流就会和同心圆环的面积相同。尽管这道题的主要内容是在对磁通量进行对比,不过能够发现它们的磁场都不是匀强磁场,所以应该根据磁通量的概念来对题中所涉及到的磁通量进行对比。

(三)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物理学习期间,无论是做习题还是对概念的理解过程,都有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对课本知识做到全面的掌握,利用课本插图的内容来进一步巩固自己对物理概念以及知识点的了解;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期间,要重点掌握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够全面的了解知识点中所蕴藏的精髓,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做到对知识点的为我所用;学生在进行解题的时候,要合理的采用草图,在做题的时候不要怕麻烦,通过认真的画图,来加强解题的正确率。

(四)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

虽然实验并没有纳入高考范围,不过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也能够了解到,实验是基础性的学科,它能够让学生对概念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学生在物理学习期间,一定要重视有关实验课的学习内容,尽可能的多做实验,而且最好还要多看有关实验的教程,这样就会对物理实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为学好高中物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由于学生很难掌握高中物理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尽管做了很多的习题,但是依然无法有效的提高高中物理的学习成绩。所以学生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必须掌握高中物理这一门学科的特点,牢牢掌握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而不是一味的做题,同时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重对高中物理实验课的学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避免走进学习高中物理的误区,掌握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进而实现高中物理学习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超.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02).

[2]李相明.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0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