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范本(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1:21:55 页码:13
最新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范本(大全11篇)
2023-11-18 11:21:55    小编:ZTFB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筛选和整理所学知识。写总结时要注意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易于理解。接下来是一些写好总结的关键要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范本篇一

今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有可能很多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就是关于中西方小学教育的差异。

第一点:上课方面的差异。如果你来到美国,你会发现这里的小学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教科书,也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的时候按照学生的能力及一些上课表现等方面的信息,决定你去哪个老师的班级上课。

第二点:走廊走路的差异。美国学生在走廊走路的时候,有姿势方面的要求,禁止打闹。但在中国就没有走路姿势的要求。同时,在走廊里有stop标志,如果老师带队走路,你看到这些stop标志时,必须停下来,如果不停,就会被惩罚。停下来后等待老师的容许才能走。如果没有老师在,必须直接走。也许这是一些学校的规定。

第三点:在学校上厕所的规定。在美国学校里要求每个班级的学生集体上厕所,除非你憋不住请求老师。到了厕所后,等老师叫名字才能进入。每天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如果多去一次就要受到惩罚,但惩罚额度很小。而在中国课间休息随便去厕所。

第四点:学生的工作。在中国的学校里普通的学生只需要值日,其他没有任何工作。但在美国的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有很多工作,有的的时候工作很简单,有时候需要做很久,有的还根本就做不好。例如:发钱、扣钱、从图书馆取书、从班级把书送到图书馆、开门、帮老师拿器械等。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任务可干,不会闲着只会依赖别人。

第五点:班级的管理模式不一样。在中国班级里有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等帮助老师管理学生。但是在美国的学校没有班干部,由老师一人管理。这样就避免了班干部对自己的朋友特别好,而对别人不好。在美国,如果老师走了,班级立刻陷入一片混乱。但在中国就不会。

第六点:学校里的奖励。在美国的学校有各种学校内部的钱币,每个班级每个集体的奖励也不一样。有的是纸币、有的是塑料币、有的是画、有的是糖、有的还是美元……只要你在工作的时候表现好,每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些纸币,但不是每周都发。你可以用这些纸币换一些画,然后再换一些实物。在中国就很少有这种奖励。

第七点: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在美国老师用一些奖励来诱惑学生管理钱,用一些惩罚让学生知道不能乱花钱,必须有节制。但中国的学校里,学生根本不管这些,因为学生觉得他们的积分没有什么用处,只是用来获得老师的表扬而已。如果老师把这些积分兑换成礼物,学生就会更加努力,然后学校就会受到更多的好评,然后就会收到更多的学生,就收到更多的钱,就可以买更多的礼物,学生就会更加喜欢学校,学生们就会告诉家长,家长就会告诉他们的朋友,这样学校的名声就越来越好。最后就会变成顶尖学校。美国才这样改变,效果就很明显。

第八点:学校学费和学校的选择。在中国爸爸妈妈越有钱,你就会上更好的学校,得到更好的待遇。但是在美国不管你多有钱,你上学都可以是免费的。

第九点:学校上课方面。如果选择班级是因为你当时的聪明和能力来决定的,如果你异常笨,一开始你就会上进度最慢的班级。然后如果你中途,如果你突然3科成绩都特别好了,你就可以换到进度比较快的班级,如果你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满分,你就会上ab班级。如果你的成绩下滑很严重,你就不会调到进度比较慢的班级。而中国换班级上课是不可能的。所以在ab班级上课的学生经常有party和奖励。甚至会得到donuts。party可以是学习party、可以是容许讲话但不能玩的party,但不可能是玩的party。我很开心,因为我根本玩不了任何东西。

第十点:休息方面。美国学生天天要上6个小时学,平均每天都有5个小时10分钟实实在在的学习,中间没有课间休息,只有25分钟的午饭时间。而中国要8个小时在学校,而实实在在的学习时间只有5个半小时。所以,中国可以在学校玩更久的时间。第十一点:上课方式方面。在美国最主要的两个学生负责发东西,包括纸、教材。老师讲一些知识后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做一张卷子或者一道题。老师很少提问,但是学生可以随便问问题。美国老师更温和(在不惹怒他的情况下)。在中国,老师讲一点,然后提问,老师还会要求把书上的题做完。在美国如果只算上课的时候,就可能学生做的事情要比老师做的事情多。在中国则以老师为主。

第十一点:作业方面。在中国每天每一科都有作业,但是在美国,平均每天只有一门作业,偶尔会有了两科,也经常没有作业。早晨当老师检查作业的时候,如果发现当天没交,小心是一顿大吼,并且会把你赶出班级。我觉得每次老师对学生说:goodbye的时候,有学生就会害怕,因为意味着老师会给家长打电话。但不是每天都检查,也不是次次都打电话。

第十二点:考试方面。在美国考试每次只考一科,而且只有15道题。在中国没课考试的题目都很多。在美国学生学得知识少,等长大以后,题目突然变难,对学生就是很大的考验。

两个国家的学校各有利弊。如果有一个学校综合了这两国学校的优点,就可以创造一个很完美的学校。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中国的学校。因为在学校休息时间长,可以跟朋友玩很久,而在美国根本没有时间玩。

上一篇:四季之风。

下一篇:时间过得真快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范本篇二

小时候看电影,总爱问一句:“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当时的教育,好人从里到外决无瑕疵,坏人则一定坏到了底。这种观点也反映在教育上,任何历史人物都离不开忠或奸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分类。

美国历史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大体上仍有忠与奸之分,但是评价比较灵活。老师们往往要求学生就历史上某个人物或事件作为题材,到图书馆找参考书写论文。

读小学的女儿要写论文,我向她提了个问题:“华盛顿在美国是一个正面的、英雄式的人物,如果你想写一篇论文以反映这位伟大总统的缺点为主,老师会给你不及格吗?”她认真地想了想,回答:“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你的论点,老师不会给你不及格。但是图书馆里绝大部分书籍都是描述他的丰功伟绩,如果写他的缺点,大概要翻上几十本书才能找到一些资料。证据不充分,论文很难拿高分。”

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写论文,每年写两篇,高中毕业已完成14篇,大学毕业就已完成22篇。写论文是一个根据资料求证的过程。由于长期的训练,美国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习惯。和美国的专业人士讨论工作,他们总是引经据典,以教科书和文献资料来支持自己的做法。科学面前人人平等,专家们也是如此,而不是用资历或职位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和国内专业人士谈话,他们常常提起自己干这一行已经有多少年了,有丰富经验,他们的“正确”是靠经验甚至职务来支持的。

我在国内一家医院观察医生为乳癌病人作乳癌根治切除术。我对一位外科医生朋友提出质疑,他的回答令我惊奇———没有提起手术指证,也没有提起任何文献,只说每个医院都是这样做,外科主任是这么教的,过去外科主任的主任也是这么做的。

而美国的外科医生则支持乳癌手术能少切就少切,连腋下的淋巴结也是能保留就保留,术后再根据病情做化疗或放疗。

这两种手术方式效果差不多,但是后者能极大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范本篇三

比一比,看一看,中美教育有深浅。新上日志《中美两国教育的十大差异》。

一、为谁而学。

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二、育人目标。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课堂。

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四、师生关系。

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五、考试制度。

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六、班级人数。

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八、成绩单。

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九、教材。

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十、课外生活。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引文来源【引用】中美两国教育的十大差异一笑堂配图-一笑堂的日志-网易博客。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范本篇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学前教育方面。在近期的一次交流中,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了中美学前教育的差异,感受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儿童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同。本文将结合自身的体验和对学前教育的理解,探讨中美教育差异的体会。

中美学前教育之间最大的差异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在中文和数学的学习上,中国学前教育管理部门着重强调学习效率和学科内容的丰富性。相比之下,美国学前教育强调整个人的身体素质、语言表达、艺术方面的素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美国学前教育而言,重点是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创造性思考、团队合作、以及创意表达等非学科方面的能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一种更全面、更强大的发展能力。

注意力是学前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中有所不同。中国学前教育系统更注重让孩子倾听老师的讲述或者是直接的知识传授。因此,很少会有机会让孩子们进行体验式或者发现性的学习。相比之下,美国学前教育更注重让孩子参与到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通过对话、互动和体验,美国学前教育非常注重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我认知能力。

教学方式也是中美学前教育体系不同之处。中国学前教育更注重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主导整个课程过程,重点是培养孩子们的记忆与应试能力,让孩子学会如何知识性地工作。而美国学前教育更加强调技能性的教学,在课程中会落实出很多幼儿的机会去亲自进行实践,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创造。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让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自然科学、语言、艺术等各种活动中,完成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也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家长的参与在中美学前教育方案中有所不同。在中国学前教育中,家长的主要责任是确保孩子在学习中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家庭作业,监察孩子的学习进度以及帮助孩子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表。而在美国学前教育中,家长被视为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他们被鼓励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不仅是鼓励孩子自由探讨问题,还是为了鼓励积极的沟通和合作。家长和老师一起定制课程、参加实际任务的活动以及培育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需要,这样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结语:

中美学前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在教育体系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对于广大家庭来说,选择学前教育机构时,也要综合考虑孩子的特点、家里的经济水平以及所居之地的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才能作出符合孩子需求的决策。对于中美之间的教育差异,应该肯定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共同探寻更加适宜的学前教育体系,这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的教育体系。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范本篇五

作者:邓纯雅。

中外管理2015年07期。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

――爱德华・戴明。

这一句名言,对他人可能只是一句话,但对于涂子沛而言,却根本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三年前的春天,2012年年初,涂子沛突然成为网络红人、畅销书作家,理工科出身、做了多年研究的他,也拥有了意想不到的大量的粉丝――因为他写就的《大数据》一书给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3年之后的现在,他不仅因为这本书回到国内,还成为了阿里巴巴的副总裁,如今他的全新著作《数据之巅》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议论。那么,经过三年的沉淀、思考和实践,他对大数据的未来和在中国的应用,又有哪些全新的感悟?为此,记者专访了涂子沛先生,共同探讨这个如今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精益生产的本质是数据分析。

涂子沛:与之前一直主要谈大数据发展的历史不同,新的这本书,我自己更加喜欢,因为谈论的方向更加落地。比如,谈到日本企业发展的历史,我深入研究了戴明,发现对数据的重视从根本上加速了日本企业的发展。

答案是:数据。

以往我们都认为是一线工人保证了质量,感觉只要用心、勤劳、不断改进就能使质量水平稳步上升,这种看法其实很片面。因为很多时候,是整个管理流程和运营模式出现了问题,才会导致质量偏差,这绝对不是单个人的问题!

从这个全新视角来看,我们需要搜集数量足够多、事件纬度足够长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才能准确发现导致质量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种因素。这是一个真正依靠数据说话的过程,不能仅仅依靠激情。

而正是将整个流程都绘制成图标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才能真正做到流程的持续改善。战后日本企业的快速崛起,很多人往往归结为精益生产立了大功,其实在我看来,则是对数据的高度重视,重塑了日本企业的管理流程,使得其真正能够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

让数据为客户“画像”

记者:如今,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管理会有怎样的实质性推动和影响?

涂子沛:到了如今,我一直在讲,我们建立的将是真正的数据企业。

如果你不知道,你就是在盲人摸象,很难了解你的目标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我为什么说如今是智能计算社会,原因就在于:如今你的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计算和数据。

举例来说,你的身体是否健康,需要很多明确的指标。比如,中国是糖尿病大国,你每天早上要检测血糖;你的财政状况是否良好,也需要很多维度的保证,比如,你的现金流是否正常,你是否出现了过度借贷的情况;甚至于,我们现在也常常会说,连谈恋爱,我们也能通过详细的分析记录积累出一些相关数据,描绘自己的理想对象,从而有的放矢地寻找。这种变化对于企业而言最关键的意义,就是整个商业模式和运营流程的改变,可以说我们必须建立相关的数据收集平台,必须有核心的数据分析部门,而我们未来的各种决策,很大基础是必须建立在这些有效数据之上的。

中国企业的数据化未来。

涂子沛:很多人质疑我的说法,说中国人很讲究数字,算账也算得很清楚,怎么能说没有数据观念?我需要在这里再次澄清,数字不等于数据,数据需要绝对的真实和有效,很多时候我们满足于玩数字游戏,却并没有尊重真实的数据。

这一点也使得许多企业在做大数据采集的时候,突然发现很多问题。我觉得这其实还是反映了戴明所说的“管理流程出了问题”:数据都来自于我们日常的活动,我们如果没有信心获得真实的数据,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业务和管理都是不自信的。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如今涌现的数量庞大的高科技企业,它们从一开始就是靠数据立身,因为这些数据正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根基。特别是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手机大国,手机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数据中心,而85后、90后的数据思维和认识已经超越前人,所以虽然以往的中国存在一种对数据并不重视的习惯,但如今看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理念已经有了基础。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于每个员工而言,你的绩效考核就是一种数据体现,你会非常在乎这个数据的真实与可靠,你也会希望你的公司拥有一整套公平合理的、记录此项数据的制度。

而就像我在书中探讨的核心观点:数据最终还是要为人类服务的,我们记录数据并不是将自己的行为僵化成为一串符号,而是要根据这种精确的记录让自己的决策变得更加智慧。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范本篇六

信息来源:南京日报更新时间:2013年5月25日。

【人物小传】。

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美国基础教育。

由于工作缘故,我经常有机会接触美国的校长和老师,特别是近些年我的很多学生到美国学习,我们几乎每天交换教育方面的信息。我还曾两次带队到美国考察学习基础教育,第一次是在2000年中,带中学生夏令营;第二次是2012年底,带“高中多样化与创新人才培养”课题培训团。两次都是二十多天,行程紧凑,一路边看边想,收获不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希望能从美国教育发展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看清并推动我们正在逐步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美国基础教育内容很多,在这里我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各位交流。“美式课堂”形式多样,轻松活泼,让人耳目一新。

没有班主任,德育怎么抓。

初到美国的人,很快会注意到这里的学校大都没有大门和围墙,校园与街区、社区相融。当然,这只是表象上的差异。走进校园、深入班级,你就会发现,在内核部分,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别很大。先来看美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

美国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行动,非常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并非通过一些形式上轰轰烈烈的活动或者以教材为载体进行课程教育。对于基本规范,美国老师更讲究“行动”而不提倡“苦口婆心”。让孩子从教训中学会尊重社会法则。对违反规范的行为,他们毫不让步。我问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中国老师与美国老师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中国老师什么都管,说话经常凶巴巴的。美国老师管得很少,说话和颜悦色。而一旦我们犯错了,如迟交作业,中国老师会说:‘下不为例。’美国老师说:‘这次作业零分。’”

另外一个特点是,美国中小学不设学生处,没有班主任。

中国的中小学学生按班上课,每个班都配有班主任,班主任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管理中最关键而最基础的一环。美国学校不设班主任,而是在每个年级配备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老师。学生的品行操守方面的问题,小问题由任课老师解决,大问题由心理辅导员负责。

上次美国行,我接触到瓦萨中学的高二学生戴旭刚,他高一从福建转学过来。他说:“我最喜欢顾问老师,她非常关心我。”我问:“你在国内的时候班主任老师不关心你吗?”他想了想说:“当然,班主任老师也很关心我,但他们关心的方式不一样。班主任说你应该这样,你必须那样,美国的顾问老师说我能帮你什么吗?”

在美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不当行为的时候注重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比如,处理学生打架问题,心理辅导员找个安静的地方和学生一起坐下,平和地说:“说说看,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他会耐心听完双方陈述。然后开始辅导:“打人违反校规,你得接受惩罚停学三天,明白吗?”“生气的时候,除了动拳头以外,还可以选择什么别的方式宣泄愤怒的情绪?”“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控制一时冲动?”

心理辅导员的辅导诀窍之一,是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永远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明白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后果,让学生用他自己愿意的方式解决问题。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德育,有两个方面值得反思——。

一是要把握好“严”与“爱”的尺度。现在,我们该对学生宽容关爱的时候,做得有些不近情理甚至苛刻;该对学生严格教育的时候,有时又底气不足或摇摆不定。老师如此,家长也是这样。

二是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道德是高度情境化的东西,把它从各种生活的体验中、各科知识的蕴藏中抽离出来,依靠单独的诸如政治课、班会课等课程,配备专职的德育教师,设立专门的如政教处、学生处等机构实施德育,结果把德育变成了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教师、某一个机构在某一规定时间内的任务。这样的教育主观目的性太强、人为设计的痕迹太明显,学生们往往有防范抵触的心理,效果并不理想。

最近,有个学生发给我一条微博笑话,內容是:“上帝缺手机,于是乔布斯去了。上帝缺歌手,于是张国荣去了。上帝缺杀手,于是本·拉登去了。万能的主啊,你缺班主任不?缺的话就把我们班主任带走吧!”一笑之后,满腹心酸。

教育vs孩子,谁适应谁。

近年来,“补课”“重点班”让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们都很纠结。听说补课在美国也很盛行,我带着好奇仔细观察了一番。

在中美校长交流中,美国校长都谈道:“对于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学校通常都通过课后补习或者假期补习为学生补课。”当然,美国学校补课是不收费的,只要学生成绩不达标,学生就要通过补课来提高,所有的经费都由政府支付。按照联邦政府关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近年来,美国绝大多数中小学以“缩小差距”为目标,采取了许多帮扶措施。“择校”问题同样也非常值得关注。

美国教育是多元体制,有条件的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私立学校。全美共有公立学校9.7万所,有5000万学生在公立教育系统内读书;私立学校共有2.8万所,有600万名学生。

考察中,我惊讶地发现,美国的精英教育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学区、每一所学校中。公立学校对本学区的学生是不收费的,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些年陆续推出了“特许学校”“磁石学校”,这些学校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学术拔尖型学校。即使家境贫寒,如果孩子有很好的天资,一样可以得到特别的培养,保证了教育的公平。

我们去考察的牛津中学是一所公立学校,4年前通过申请转为特许学校。艾伦校长介绍说:“我们每年先在本区报名者中筛选申请学生材料,选中者由学校组织集中考试。我们择优录取,录取率大约20%。现在几乎所有考试,牛津中学在本学区都是第一。学区致力打造它为品牌学校。”我查阅了资料,美国所有50州都立法规定:必须进行天才教育,让智商超高的2-5%学生进入“天才班”。名牌大学的学生很多来自“天才班”。

即使不是特许学校,美国的课程安排也给资优生提高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美国的小学实行包班制,中学开始实行跑班制。让同一年级的每个学生用统一的课表,上一样的课程,一样的进度,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一样的兴趣和需要呢?!全校1000个学生,就有1000份不同的课表。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梅克教授提出了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让教育去适应孩子,而不是孩子去适应教育。她认为,教育不仅要承认差异,而且要尊重差异,不仅尊重一般的差异,而且尊重特殊的差异。真正的教育民主,不是教育平均,而是在个体需求和现实水平的基础上,让每个人都能有所发展。

其实,这种教育理念我们并不陌生,孔子的“因材施教”说古已有之。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足够的智慧,去认识人的差异,并设计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是改革的关键,也是改革的难点。

占有知识,还是生成知识。

在美国,并非所有学校的硬件条件都很好。

几年前,有一本书风靡中国教育界,书名《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是美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教师。雷夫任教于一所条件欠佳、雨天甚至教室漏雨的社区学校,一人包揽一个班的所有学科教学,长达28年。几乎所有从他教室里出来的学生都发生神奇的变化,自信儒雅、多才多艺、成绩出众。上次美国行,我专门拜访了雷夫,听了半天他的课程。此后,也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旁听美国中小学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美国教师授课非常灵活。课桌不是整齐排列的,学生也没有固定的“坐姿”,教师上课教态很轻松。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没有统一模式,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师生讨论、辩论、实验、项目研究等。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不用起立。

通常,每堂课教师讲解不多,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操作、查阅有关资料等自主学习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个别指导,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在一节有关“美国起源”的历史课上,有这些讨论题:

1、哥伦布为什么想航海去印度?

3、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形的”,这与传统的“地球是平面的”观点针锋相对,人们刚开始对他的看法反应如何?课后作业,分组完成一项:

1、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缩小,用纸模仿制作帆船。

2、以哥伦布的身份写一篇讲话稿,出发前告诉人们你想做些什么,或者回来后告诉人们你做了些什么。

3、用面包、乳酪、纸等材料分别做出船、帆和海员戴的帽子。

4、学唱《克里斯托夫·哥伦布》、《节日之歌》等歌曲。

美国课堂教学不是占有知识,而是要生成知识。课程设计是综合的、多变的,提问和讨论十分活跃。老师传递给学生明确的理念: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询,进行思考。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问题的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思维能力。

给我们培训的美国大学安德森教授认为,基础教育中学生掌握知识,不在于有多深,而在于有多广。鼓励学生靠大量阅读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积累知识。教育引导学生触及广泛纵横的知识,任何时候需要更深的知识时,他可到图书馆或者找专家去探究或请教。信然!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范本篇七

二十一世纪,信息全球化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主导整个社会,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继而发展,一大批现代化教育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也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课堂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我们的教材以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多种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丰富教材内容。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这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也要求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协作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因此单纯的传统粉笔加黑板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课堂。那么教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成了教育界人士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今天,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需具有教育技术素养。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必须不断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新的教学技术,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媒体教学。图、文、声音、动画、影像等的运用,教师觉得讲课轻松多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也确实提高了。因为不要板书,教师的讲解速度加快了,如果教师不好好把握,就会发生课堂信息量过大、教学进度太快,学生在听课时思维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吸收,也没有时间记笔记,以致于许多学生因无法跟上而对多媒体教学失去兴趣的情况。也有一些教师从没用过什么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媒体,怕麻烦,认为也没有必要用,从心理上排斥它。种种现象表明,高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还不够,要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就必须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素养。

中国教育技术素养标准(lsetc)提出,教育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教育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选择教育技术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教育技术媒体,同时,我们还有辅助教学的cai的开发研究,利用技术媒体评价教学的一系列过程。高校教师面向的是一个即将融入社会的群体,在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掌握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要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能力等素质来引领这个群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运用的普及,教育技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教师不光要懂得如何利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育人,还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教育人,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同时,还应具备教育技术素养。

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具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当教师真正能够掌握、运用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并将它们视为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即称之为具有教育技术素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特别在本科教学中,单纯的主导(教师为中心)和主体(学生为中心)都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有了混合学习理论的诞生,我们知道,混合学习理论提出了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具体可以包括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学习的混合、定制内容与非定制内容的混合及工作和学习的混合等。同时混合学习理论的提出,也要求教师提高教育技术素养。培养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宣传现代教育技术。宣传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与传统模式相比它的长处与优势,宣传相关教学案例,最主要的是教师们自己尝试使用,自我感觉,从而达到认同感。宣传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网络文字语言宣传,可以组织开展培训班宣传,还可以进入实际课堂开展行动宣传等等。因为每个教师的个性差异,有的教师会自愿查询相关信息,自愿参加相关方面培训,也有的教师只是因为学校组织的培训才会参加,而有的教师,我们前面也讲到,他(她)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运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因而也就不会想过要去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的宣传要讲究力度,也要讲究方法。对于不愿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校可以采取一些硬性措施,比如与教师的利益挂勾等等。

2.要培养教师教育技术态度。态度决定方向,只有从态度上做到接纳,才会形成一种观念,最终成为一种行为指向。一种观念的改变,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因素促成,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宣传推广,使教师感觉到教育技术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是能够优化教学效果,并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就会去关注教育技术,从而喜欢相关媒体、手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积极地选取和使用相关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技术媒体。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态度的形成有三个阶段,即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和内化阶段。服从阶段是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教师仅仅从表面上转变自己原有的传统教学观点,在使用相关媒体、手段和方法上随大流,比如:仅在公开课的课堂里运用一次教育技术手段和媒体。同化阶段是指教师由被动的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和媒体变成主动采用相关媒体和手段、方法去实施教学,并在内心乐于接受现代教育技术这一事物,并积极去认识和了解它的原理、手段和方法。表现为愿意自制课件为教学所用,愿意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并试图通过兴趣盎然的多媒体去解决它。内化阶段是指教师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一事物,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并对教育技术的原理、手段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并对制作的课件进行更新,针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就是要达到高校教师态度的内化阶段。因此在培养教师教育技术态度的过程中,应紧紧把握态度形成的三个方面,最终达到教育技术态度的内化阶段。

3.要加强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培养。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或是自学获得,理论知识的强化完全由教师个人的能力而定,例如我们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理论等等,这是理论层次的能力培养,大家一学就会,也很容易运用到课堂上来。而教育技术素养,它不光有理论层次的能力,还包括技术层次的能力。技术的熟练就是要反复多动手操作,这可能也是现今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不愿接受新的教学媒体的一个因素。因此,在培养教师教育技术态度观念的同时,要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运用技术多加培训,准确熟练地运用教育技术媒体,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你有再好的理论,无法利用到实践中去,也是一纸空谈,因此技术培训是重点。培养教师的网络应用能力,培养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室系统,培养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组织培训获得。教师不光要会去学,而且还要学会,真正掌握这些技术。只有掌握了应用的方法,才有兴趣把技术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来,从而达到教育技术素养的更高层面。

4.要促进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我们提倡,好的东西就要多用。现代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必然有他优秀的一面,这是从实践中获得的效果,任何一种理论的界定,都是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因此,对于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与技术,我们也要多提倡,多运用。从态度领域来讲,教师从观念上已形成了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的接受,那么他(她)即会把它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来,优化自身的教学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管理部门并没有硬性规定教师一定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而是采用自愿的方式,这也让部分教师有机可乘而不采纳这种技术。国家教育部对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有一定的指标要求以及对教育部门经费的划拨等等,都可以说是在促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学校而言,除了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班、推广公共课等来促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措施,任何一门课程,可能它更适合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但它总有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地方。如果学校强制要求,那么那些怕麻烦的教师也会慢慢接受。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实践课堂的优势。

当然,我们所说的培养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如果都以“强制”手段来施实,似乎不太适宜。我们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培养的是适应时代的人才,以身作则,是每个教师必备的素质。高校教师应有获得教育技术素养的欲望,要有这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通过强制获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出更适合时代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庆文.试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3).

[2]刘燕华,匡小明.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态度的形成及培养.中国教育技术.

[3]唐代喜,蒋伟进.高校教师素质结构研究.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4).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范本篇八

陈耀华。

我有幸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本部学术厅听了美国校长肯尼迪的《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主要方式》专题交流,又现场观摩了中美教师上的六节“同课异构”的课。通过老师们在工作坊里的思维碰撞和现场与专家的对话,对中国小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差异。由于中国和美国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差异也非常大。

一、透视美国的小学教育现状1.教育目标。

美国的小学教育发展到今天,一直也处于变革之中。美国的小学教育十分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学科知识应用,强调技术的运用,注重学科教学中的交流,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素养的提高,重视培养学生创造力。特别重视学生参与、体验、感悟、探究、发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有所忽视,教学目标比较单一。

2.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已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思维,追求教育公平,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追求人文精神,讲究独立思考,教育要保证宽松、安全的环境。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平常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动手能力很强。提倡让学生经历获得学科知识的过程,强调理解的学习,学少悟多。

3.教学效果。

美国的学生虽然在学科上的成绩不如中国的学生好,但是公认的是,美国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远在中国学生之上。

二、透视中国的小学教育现状。

1、教育目标。

在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学生的学科基本功很扎实,记忆能力很强,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国的学生往往不及别人,特别在动手能力方面,远远落后。

三、中美课堂闪光点。

正如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松林副院长在总结中指出:

1、中美教学中,都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2、中美教学中,都强调学科学习方法的引导;

3、中美教学中,都重视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4、中美教学中,都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差异分析。

从两天的“中美教育”课堂实景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的学科教育在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主要有:教学方式上,中国的教学班级通常人数较多,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难于兼顾,小组研讨活动也难于展开。教师为预设的目标而上,学生按教师预设的目标而学,师生感到紧张。美国小班上课,“规则意识”强,易于“1对1”地讨论学习,师生交流互动,气氛较活跃,教师也追求变化轻松。从个体学习来看,中国学生虽不博闻,但以强记著称。美国提倡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理解的学习。在教育理念上,中国的小学教育是重视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

由此差异带来的教学效果上,也是各有春秋。美国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富有创新能力,中国的学生在解题方面无与伦比,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五、几点启示。

基于以上情况,美国教育有它的必然优势,对其比较、分析和总结,启示如下:

1、扬长避短,取其精华;

2、强调规则,训练倾听;

3、目标适度,“三维”不丢;

4、重视过程,强化理解;

5、体验感悟,探究发现;

6、结对交流,全员参与;

7、尊重保护,培养创新。

(整理:陈耀华)。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范本篇九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美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其中学前教育领域是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方向。笔者在参加教育交流项目后,深刻认识到中美学前教育的差异性,这不仅是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是两种教育体系的不同之处。本文将总结并分享笔者对中美学前教育差异的心得体会。

中国家长普遍认为,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相似,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学前班就是小学简化版。这种观念导致在中国,有很多学前班实际上都变成了托管班,只是将孩子们带进教室进行简单的看护而已。而在美国,学前教育被认为是孩子们开始学习的阶段,强调幼儿体验式的学习,而非受训式的学习。

除了教育观念的不同,中美学前教育还体现在内容上有很大差别。在中国,学前班普遍会有“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内容,而在美国学前班中,“自我意识、粘合力、生活技能”等内容占据了主要地位。在中国,家长和学校更注重孩子们的考级,项目多以“硬实力”为主,比如英语演讲比赛、数学比赛等;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软实力”,比如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

三、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

在中国,学前教育中的体育活动相对较少,往往只有每周一节体育课,其他时间孩子们活动范围也很受限制;而在美国,学前教育非常注重体育活动、户外活动,常常会去到附近公园、游乐场等地方进行玩耍。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的幼儿园往往会有像“暴走族”一样的活动,而在中国相对比较少。

四、教育环境的差错。

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环境对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由于学前教育在很多地方受到重视不高,很多学前班的教室环境比较简陋,缺乏足够的教育玩具和游戏设施;而在美国,广泛应用的红丝带幼儿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色彩、气氛、环境等方面都给人以温馨、美好的感觉,更符合孩子的学习、成长需求。

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虽然孩子们在学前班会接受到一定的教育成长,但这仅仅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需要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在中国,很多家长倾向于亲力亲为地代替孩子做事,不愿意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而在美国,家长更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比如让孩子们尝试做饭、做家务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美国家庭进餐时孩子们会一同参与并分享家务工作的原因。

总的来说,中美之间的学前教育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内容和教育方式的不同上,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环境等等。我们应当通过对中美学前教育差异的认知和思考,进一步走向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各自的学前教育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范本篇十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比较也愈发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学前教育方面,中美两国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在我的深入了解与思考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中美两国的学前教育模式差异十分明显。中美其实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模式,中方的学前教育以幼儿园为主,通常是半班制或全日制,教育内容主要是启蒙式的教育,强调情感体验以及与家庭亲密关系的建立。美国则采用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学前教育模式,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预备班、学区预备班等,同时也重视幼儿的身体素质和社交能力培养。

对于两国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中国的学前教育强调知识性教育,希望能够培养幼儿的智力和数学、语言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而美国则追求全面发展,除了关注幼儿的智力开发外,更注重其人文素养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其实,这两种理念都十分重要,需要在教育实践中相互结合。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中美的学前教育中,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同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普遍认为,中国的父母对于孩子在学前阶段接受的教育十分注重,他们恨不能会花一切的时间和金钱在孩子的教育上。而美国则注重亲子互动,更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将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情感体验上。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

四、教学方式的差异。

对于教学方式,中美两国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的学前教育多以讲传统模式为主,往往被认为是过于灌输和单调的,缺乏互动和开放性的交流。而美国的学前教育则更注重幼儿的参与性和个性化发展,多以游戏、玩耍为主,同时更注重幼儿的自主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五、广泛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美两国的学前教育模式与理念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幼儿习惯养成、社交能力、个人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然而,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丰富了教育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最为适合的教育。虽然各有优劣,但我们应该从中挑选出最适合自己国家和幼儿的部分相互学习,给予幼儿更好的教育体验。

总之,中美学前教育的差异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不同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在这些差异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我们在不断思考和总结当中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面性要求。了解不同的教育模式与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教育体系,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范本篇十一

罗洋。

2010051628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在一个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生涯中,小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教育理念,中国和美国由于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教育发展水平也有着根本的不同,尤其是在作为初等教育阶段的小学来看,最为明显。

教师、学生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影响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和桥梁。对于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差异所在,首先,从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的教师来进行探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教师作为教育的承担者,其根本人物是教书育人。广义上而言,教师和教育者是等同的,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而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

两个国家教育的社会背景不同,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但是就专业知识而言,中美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还是有一致之处,都是需要取得大学学士学位及其以上的学位,进行严格的教师资格测试,得到教师资格证书进而入校执教。在中国,一张教师资格证书可以保障你的教书生涯,但是美国大部分州有两类教师证书,即临时或初级证和永久或专业证书。在美国,做教师的前提是至少获得临时证书,如果想要永久的做一名教师,除了任教的经验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获得硕士学位。高学位意味着一种保障,相信学位较高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也有所长处。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教师整体的专业知识水平是逊于美国的。

在中美小学老师对于《灰姑娘》这一课的讲解上,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差距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我们在佩服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反思本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同一个故事,美国老师是在不干扰学生的是非观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不同的人物立场来看待和判断故事中每一位人物的行为的正确性。而中国的小学老师在引导学生判断故事中人物行为正确与否,常常将自己主观的思维方式或传统的对错观加注在学生的身上,更直接的便是直接指出某个人的行为是错误或者正确。就像灰姑娘这个教案中,灰姑娘受到后母的不公正对待,学生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第一时间来判断后妈是坏人,也许中国的小学教师点到这里即可,而美国的小学教师虽然赞同,可是这并不是他们认同的唯一看法,他们想让学生理解的是更深层次的一面:“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这样的想法是在中国同样学习《灰姑娘》这一课的学生无法自主体会到的,当然教师也不会让自己的学生企及到这样深奥的道理。在这些方面,中国小学教师交给学生们的是比较肤浅的思想和知识,而美国的教师便是循循善诱,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更深的一面,这种区别是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的。

教师的专业情感即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真情实感,这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专业情感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而也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教师职业情感由对职业的认识、热爱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业贡献的情感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教师是对于专业情感差异还是不明显的,教师之于学生亦师亦友,但是从《灰姑娘》教案来看,对于学生而言,美国的教师更像是一个朋友,上课气氛轻松活跃,就像是朋友之间的寻常交流。但是在中国,教师是为学生所尊重的,教学课堂是严谨的,少有这样轻松对话式的课堂交流,甚至有些学生会对教师的语言行为盲从,这种现象在中国小学里最为常见。除此外,在美国的学校中,同一个班的学生中学习差距很大。但是,所见到得每一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样尊重,没有给人三六九等的感觉。当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老师在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后,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为了规范在校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出了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六项超越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道德标准。可是中国便不是,教师们常常将成绩作为一种衡量尺度,对学生的喜爱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常常存在一种优生差生的不公正待遇。

再说说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

对比中美两国的教学过程,差异巨大,为什么同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会给人完全不同的层次感。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套固定的模式,一篇文章的教学,往往会根据年段的不同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一片阅读的教学,固定的模式:标自然段—分段—归纳段意,然后针对一些重要的句子进行提问解答,点明中心思想和情感体会。教师照本宣科的引导学生做完这些步骤,那么就算完成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然而,在美国的灰姑娘教案中,教师根本不会让学生分段落,写段意,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诙谐幽默的谈话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其中,一些看似偏离了课文主题的话语都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那一个关于午夜十二点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的后果的假设,教师这个问题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告诫同学们守时的重要性,这么轻描淡写的一个问题却会在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比起在中国那种一字一句劝告学生守时的重要性真是事半功倍。此外,美国教师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走进课文体会中心思想,又联系实际从课文引入学生的自身,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观察两个教案,其实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从三个维度来制定的,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由这个灰姑娘的教案,可以看出中国的小学教师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以书本为先,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能偏离课本。所以,中国小学教师在总结一堂阅读教学时,启发学生所用的提问都有一个前缀:“根据这篇课文„”或者“由这篇文章得到了„”即使学生有所心得体会,也缺乏自主性和新意。然而,美国教师借课文中的内容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诱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到启示,教师再加以复述总结,可以说这些体会是属于学生自己的。

过程与方法的不同直接会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教育总是按部就班,有着严格的教学方案,因此形成了了一套学习课文的模式,而美国则是相对活跃许多,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创新,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向上发展,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美国教师便予以尊重,争取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而中国的小学生常常将思想局限在书本上,高度的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少有遇上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即使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脱离教师原本的教学秩序也常常被驳回。

如果说中国的小学教师注重的是对书本的知识和情感的认识活动,那么美国的小学教师就是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审美和情感的认识活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孩子缺少自主创新的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是我就中美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比较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差异。美国可能是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最早的国家之一了,其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公立学校运动及地方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确立,美国政府通过不断审定、完善和提高教师的入职标准来保证教师的质量,因此美国的教育体系是较为完整的,而中国虽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在近代才发展的教育制度体系则还有许多欠缺之处,这些差距在小学教育中最为明显。希望我国可以充分吸收美国小学教育的长处,弥补教育体系的不足之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