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8:21:09 页码:13
2023年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精选15篇)
2023-11-11 18:21:09    小编:ZTFB

成长是一场不断克服困难与挑战的旅程,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不仅需要我们总结经验,还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有清晰的认识和思考。一起来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一

一、生字词。

成千盈百儿童不解春何在倚着。

栏杆纽扣开得旺欢畅四肢。

二、将词语补充完整。

成千盈百座无隙地聚精会神。

浑身解数密密层层叽叽呱呱。

三、根据作者行踪的路线填空。

冰心老人“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接着在知春亭畔看到许多儿童在游玩。最后走进玉澜堂,与孩子们共赏海棠花。在整个游览的过程中,冰心老人一路上看到了儿童和花儿的生机勃勃,由此感慨:“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四、形容人多的四字词语有:川流不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五、描写春景的诗句有: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第4课《早》。

一、生字词。

酿雪朴素笔墨纸砚寿镜吾。

哪里默默花瓣。

二、名家名品。

冰心:《寄小读者》、《春水》、《繁星》……。

鲁迅:《阿q正传》、《故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二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物质的加热。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三

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土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二、故事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问题解疑。

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

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5.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诗人将鸟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四、课文主题。

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之中的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五、写作特点。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

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诗人)。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被诗人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如“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

2.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之处;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诗人还不断地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叫声,这是第二层强化;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的句子,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乡愁》余光中。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等,著有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等。

二、写作背景。

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

三、理解词义。

1.嘶哑:声音沙哑。

2.悲愤:悲痛愤怒。

3.激怒:刺激使发怒。

四、问题解疑。

1.“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到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中,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氛围。

3.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仅隔开了“我”和祖国,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升华主题,余味无穷。

4.《乡愁》中,诗人借助的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不一样。四个意象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小时候想母亲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想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而第四个“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妻子更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

五、课文主题。

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自己无尽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自己以及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一、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县人,中国建筑师、诗人、作家。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二、课文背景。

这首诗发表在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一说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三、问题解疑。

1.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有什么作用?

副标题提示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即诗人对生命的赞颂。整首诗究如笼罩在一轮识热的爱的光环之中。

2.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你”光艳多变、轻柔妩觸、娉婷鲜妍却又天真庄严、充满生机、令人期待。

3.作者是如何描绘“风’’这一抽象的意象的?

本处运用诗歌意象分析法。“风”本是抽象的,却由爱的“笑响”将它“点亮”。从听觉到视觉,引导读者从各个感官、各种角度去真切体味。所谓“笑响”是对“爱”的生动描述。它越是“交舞着变”,就越让人刻骨铭心。

4.诗中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带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

诗歌用这些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意象,将雪后鲜艳的鹅黄、初生的绿芽、梦中的白莲,各种鲜、亮、美、静的色彩交汇。加之于“轻灵的风”“柔软的烟”“闪动的星子”“绵綿的细雨”,将四月里轻风拂面、湖面夕阳、云烟笼纱、雨润万物、生命喜悦等一系列美好画面用诗的形式跳跃于文字间。

5.诗歌为什么运用第二人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诗人以第二人称的手法,用美丽的春景来比心中的“你”,通过对春天的点染和描摹,表达了对心中的“你”永不老去的爱。用第二人称“你”,更易直接倾诉内心的情感,把心中的形象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心中的爱意,亲切感人,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课文主题。

诗人借用“四月天”,这一温馨美好洋溢生机的意象,轻灵欢快的节奏,书写着对生命的赞歌,抒发了诗人内心满满的爱意、温暖和对新生事物的希望。

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有哪些。

1.积累文言文词语。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首先我们需要进行词语的积累,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当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通假字现象,以及一些常用句式,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和牢固的掌握文言文。

2.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的基础是素材积累和思路的问题,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多看看优秀名篇和作文,找找写作的思路,多动笔写,学会借鉴、融会贯通、运用,还要多注意作文的技巧,字迹要工整吗,卷面工整等,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3.制定学习目标。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尤其如此。目的越明确,学习积极性就越高;目标越宏伟,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目标有大目标,小目标,有远期的,也有近期的,小到一节课,大到一生的志向都属于此范畴。小目标要从属于大目标,近期目标要为远期目标做铺垫。确定学习目标要根据一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不利于意志的培养,太高不仅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4.重视基础知识的背诵。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一定离不开大量背诵,总有一些学生觉得语文试卷中,前面的基础知识分值不高,再加上不愿意背书,就放弃了基础部分的分值。实际上,前面的基础知识也会让学生拉开很大的差距,而且背诵这些文言文、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基础知识的分值,还是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语文水平。

语文高效读书的方法。

1.通读法。

不明思议,通读法就是什么什么书都看一遍,通常刚入门的人都会这样,不知道读什么好,就拿起什么就读什么。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像秋叶大叔一样,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某个领域的方法论就有了。

2.主题阅读。

圈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列一个大纲你要学习语文这个领域那么有哪些问题是需要了解的。然后找到这个领域最经典的一本书,对照自己列的大纲梳理,然后再阅读其他书籍,相同内容的选择巩固或者跳过,有疑问的也可以引发思考或者补足。

3.图读法。

增强提炼能力、形象化表达能力、展示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别人快速了解一本书,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提炼精华,名言警句(鸡汤类);梳理框架(成体系的书);选择合适的角度,挑重点。借助这两种发放消化和输出知识,提高读书的有效性。

4.框读法。

框读法和图读法一样,都是以输出的方式促进阅读。框读法是先写书评的框架,利用已有的框架,对应着阅读(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写读后感)。

秋叶大叔的框架:1、列出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2、作者看到目前的社会存在的状况是什么。3、作者认为此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4、作者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总结;你认为是否可行)。5、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5.逆读法。

“传道书”是作者貌似很专业,很大咖,或者提出的观点很有名但其实有偏颇的书。读这些书可以反着作者的观点来说。但读之前最好学点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才能看的时候看出冲突,哪些逻辑是错的。

6.抄读法。

对于真正大咖的书,可以摘抄作者书中的观点,再适当写写自己的感受或感悟,会记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

7.目标阅读法。

有些同学总是疑惑自己阅读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你不妨试试目标阅读方法,比如读《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你专看赵云的一些章节片段,再专挑张飞的一些片段来看,这样有目标的阅读,读一本书,书自然就浮凸起来。

8.联想法。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联想的习惯,联想可以将知识联系起来,编制大网,形成知识体系。

9.输出法。

读书一个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读书的趣味。而写文章甚至写书也有其乐趣,只有对书有足够的思考,才能有输出,所以不妨用输出来检验自己读书的成果。

10.充分利用想象力。

读文学作品,不仅仅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还需要经常将文字换成图像。读一本历史,可以设想自己和历史中的人物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因为很多时候,你仅仅是读文字并不能对书本产生深刻的印象,反而是一些具体化的图像和场景可以让你经久不忘。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四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x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x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x。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x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列宁。

4、结果:x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学好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1.课前预习。

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丰富历史阅历。

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3.学会记忆。

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掌握答题技巧。

掌握一定的审题、解题等应试技巧。如何审题?概括的说就是细心阅读,深刻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重点放在审题型、审范围、审重点及审字词标点等。如何解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法、筛选法、头尾判断法等。比如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求: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快速背历史小窍门和方法。

1.化简法背历史。

将复杂内容通过化简,舍弃次要内容,记住关键字眼,然后拓展开去,最后达到全部记忆。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记起来十分复杂,但仔细推敲,这个条约内容有四条,每一条只找一个关键字,就可化简为“割、赔、开、关”四个字,然后再展开。

“割”即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即赔款2100万银元;“开”即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通商口岸;“关”即关税协定。这样就能较快的达到记忆。

2.顺口溜记忆法。

把一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很易记忆。

比如记忆清朝皇帝的顺序:

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

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

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

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

3.联想记忆法。

就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已知的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如:看到书本,自然而然想到蔡伦的造纸和毕昇的活字印刷。学到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萌芽,想到中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学了英国工业革命,想到中国的鸦片战争。看到菊花,想起陶渊明;看到电灯,想起爱迪生;看到火车,想起史蒂芬孙;看到飞机,想起莱特兄弟。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五

1、什么是自立?(定/含义)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自立的表现:自己衣服自己洗;父母不在时,自己做饭;自己去超市、书店等。

6、什么叫自弃?自弃的人为什么最终会一事无成?

所谓自弃,是指自己懒惰成性,放弃自己,没有理想和追求,不愿吃苦,不愿奋斗。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六

1、鉴赏语言,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2、体会文中生机盎然的天伦之乐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学法指导。

如何在学课文中积累语言。

本文语言清新活泼,笔触所至,皆有灵气,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1.初读阶段,在感知中积累。初读课文时,首先通过朗读来感受语言的音韵美、意境美。其次分类摘录词语和句子,如:(1)描写颜色的词语和句子;(2)描写动作的词语和句子。这样读写结合积累,既感知了课文内容,又为进一步揣摩品味词语打下了基础。

2.精读阶段,在理解中积累。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们可能通过减、添、换等方式,在比较中体会词语的不同情味。如:把“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改为“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在比较中我们会发现原句更能表现出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的稚气。

3.巩固阶段,在运用中积累。我们除了可以通过摘抄、品读等方式巩固学过的语句,还以通过用词造句、仿写句子等方式,在词语的运用中强化积累。如:用“胖圆圆”、“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四个词语写一段话。通过训练,既强化了积累,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七

扶掖枘凿垂手凭吊谀词忐忑繁衍阴晦萧索影像心绪易主值年无端如许。

苏生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打拱惘然隔膜展转恣睢厚实嬉闹驱除拮据栈桥。

福音书煞白发窘抽噎出风头汲取创意素材田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怡情。

傅彩学究诘难滞碍阐证要诀狡黠玄虚诓骗端的辰牌干系做大吹嘘恁地。

怨怅省得打火搬口着意兀的苦也强人兀自数内逞辩口浅却才去休理会。

吃嘴翻了早是左右不争过口劈手聒噪计较寻思勾当主簿班师号令沉吟。

禀请谮害惑乱进学带挈体统行事长亲见教腆着同案文会盘费火候把与。

出榜喜钱草标道是央及高邻报帖拙病在下斋公叙功局不过何消些须。

桑梓轩敞年谊倒运舍与管待商酌相与三昧笔墨画缯鳏鳏腻烦怔怔。

润如油膏敬业乐群羲皇上人廓然无累重蹈覆辙涕泗横流气吞斗牛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怒不可遏断章取义不二法门言行相顾强聒不舍弥留之际媚上欺下。

兼而有之孤军奋战黎民百姓恼羞成怒恪尽职守聚族而居歇斯底里十拿九稳。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不言而喻袖手旁观格物致知文采藻饰寻章摘句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怀古伤今。

尴尬去处喏喏连声恃才放旷对答如流唯唯连声万贯家私起承转合地灵人杰。

兴兴头头茶饭无心控心搜胆精血诚聚。

二、课文理解。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同志诗词的豪迈风格。

《雨说》的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这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生活欢快、充满情趣。

《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朦胧诗”诗人江河。这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的作者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这首诗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这篇演讲词引用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文章在论证上的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等。本文是一篇演说,全文贯穿着民主、自由、和平的精神,是对人类先贤的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伏尔泰是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

《傅雷家书两则》是文学翻译家傅雷与在国外学习的儿子的通信。选文是他所写的180多封信中的两封,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致女儿的信》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给她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真正的爱情。

《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孤独之旅》选自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课文通过描写杜小康随像样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描写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提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成熟这一道理。“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灵变化的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历之旅。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来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充分地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心声》的作者黄蓓佳,这是一篇儿童小说,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李京京,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纠正同学的朗读错误被嘲笑;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通过故事表达了孩子对和谐美好家庭的渴望,揭示了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引申出“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思维”,论述创造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是:一、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二、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还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然后再论述“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是围绕“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谈读书》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他的重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等。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二是阐述读书的方法;三是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当代作家马南邨(邓拓的笔名)。这篇杂文是驳论,是在批驳别人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不求甚角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这是一篇驳论文,全文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在批驳错误论点时,作者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接着,作者又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课文通过对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小说刻画了一个精明、谨慎、能干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杨志。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该书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选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既十分奸诈,又能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全文共写了七件事:鸡肋事伯、园门阔事件、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告发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和作答教事件。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该书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僚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课文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生动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刻画他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该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庭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清代小说家。课文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刻画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业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动。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该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课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国的原因。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文中刻画了唐雎有胆有识,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秦王的骄横、狂妄、阴险狡诈和前倨后恭性格。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晋朝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表,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词五首》之。

《望江南》作者是晚唐温庭筠,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梳洗后登楼远眺不见归人,充分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诗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征夫戍边的情感,流露出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江城子》作者是北宋的苏轼,通过对一幅威武雄壮的出猎图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武陵春》作者是南宋的李清照,通过对不堪之景的描写,揭示“物是人非”的凄凉愁苦,表现了词人的故国之思。

《破阵子》作者南宋的辛弃疾,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胸怀。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八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x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x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x。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x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列宁。

4、结果:x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返回目录。

学好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1.课前预习。

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丰富历史阅历。

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3.学会记忆。

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掌握答题技巧。

掌握一定的审题、解题等应试技巧。如何审题?概括的说就是细心阅读,深刻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重点放在审题型、审范围、审重点及审字词标点等。如何解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法、筛选法、头尾判断法等。比如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求: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返回目录。

快速背历史小窍门和方法。

1.化简法背历史。

将复杂内容通过化简,舍弃次要内容,记住关键字眼,然后拓展开去,最后达到全部记忆。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记起来十分复杂,但仔细推敲,这个条约内容有四条,每一条只找一个关键字,就可化简为“割、赔、开、关”四个字,然后再展开。

“割”即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即赔款2100万银元;“开”即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通商口岸;“关”即关税协定。这样就能较快的达到记忆。

2.顺口溜记忆法。

把一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很易记忆。

比如记忆清朝皇帝的顺序:

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

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

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

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

3.联想记忆法。

就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已知的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如:看到书本,自然而然想到蔡伦的造纸和毕昇的活字印刷。学到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萌芽,想到中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学了英国工业革命,想到中国的鸦片战争。看到菊花,想起陶渊明;看到电灯,想起爱迪生;看到火车,想起史蒂芬孙;看到飞机,想起莱特兄弟。

返回目录。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九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o2==(点燃)co22c+o2==2co。

3.还原性c+2cuo==2cu+co2。

4.无定形碳1.木炭和活性炭吸附性。

2.焦炭炼钢。

3.炭黑颜料。

二、co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h2o==h2+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o2==2co2。

还原性co+cuo==cu+co2。

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燃料及其作用。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和空气。

3.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能源1.化石能源2.氢能3.太阳能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金属活动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铜铁铝钛。

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mg+o2==2mgo;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2al+6hcl==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铁生锈的条件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1.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在上课前把要讲的内容先通读一遍,阅读时,对重要概念和定律要反复阅读,逐字逐句仔细推敲,对关键字、词、句应认真钻研,确实弄懂所读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

分清哪些是重点,难点和关键,哪些通过自己看课本就能掌握,哪些自己看不懂、想不通,就在旁边记上记号,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有的放矢,有张有弛,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取得较好效果。

2.常复习,多记忆。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周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现行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多个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号二十多个,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它们多为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熟记,便会感到在“化学王国里”行走困难。

3.多做实验。

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日常学习中,不仅要熟悉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手段,还要重视对实验过程的体验,知道实验所包含的科学方法,了解实验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要注重利用化学实验探究身边的物质与现象。这样就能在实验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发展化学观念,丰富科学素养。

中考化学怎么快速提分。

回归课本。

化学是初三加入的新课程,在预习时要订好计划,可以分章节学习,比如熟悉化学元素周期表、了解化学仪器的使用要求或将同族元素分成板块,简单地了解元素性质、方程式等基础知识。

先要将课本上的内容初步理解,提前背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

专项训练,集中强化。

打破套题训练模式,按照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专题训练,这不仅有助于考生某一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也有助于发现自身答题过程中的弱点,集中突破。

整理错题,查漏补缺。

错题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复习工具,在平常的考试和模拟之后,把常错的,易错的题目整理起来,不断地去翻阅去练习这些题目,把自己遗漏的知识点补上。这样不用做海量的题目,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

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能总结出各离子不共存的规律,掌握基本做题方法,做题时熟练运用几个公式,也即是把课本内容学透彻,其实也不难,只要即将要上初三的同学在假期里做好预习,到了初三一步一步扎实得学好化学,毕竟中考(微博)化学也只有初三一年的内容,内容不多。这样一来,57、58不成问题。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十

寒假期间,由于没有在校集体学习的氛围,考生往往不按时作息,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整个复习状态。所以考生不能随性而为,要把作息时间及学习计划安排制成一份详细的表格贴在书桌前,提醒自己按时按量完成,也可以和同学或好友结成联盟,共同制订计划并取长补短,相互督促并肩协作,把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2、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北京卷考试说明(化学)》是高考的风向标和指路灯,其中对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划分为了解、理解、综合应用三个等级。考生要利用寒假比较充裕的时间,针对所罗列的知识点逐一筛查复习,结合教材、笔记等全面梳理知识点,特别要多留意常考易错的核心考点,比如电化学原理、速率和平衡及其图像、电解质溶液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现象、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等,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经过期末考试的训练和强化,考生对考题的类型、主干知识、薄弱项目、答题技巧等都有了初步认识,但往往屡做屡错,因此寒假期间整理和重温错题是强化基础知识的有力措施。考生要具体分析错题考查什么知识点,出错的根源在哪里。为了避免再次犯错,考生可以准备一个小记录本随时积累,及时记录出错频率较高的考点。考生要通过反复温习和揣摩错题,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争取错题不再错,这是提升成绩的快捷有效方式。此外,考生每天设定适量习题练手热身也十分必要,既检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又训练答题的规范性。

3、重在落实,把握技巧。

考生经常会感觉明明听懂了知识点,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会解决。其实考生可以将备考过程称为“3m”过程,即“模式、模仿、磨合”,意即考生先了解相关问题的解决模式,继而善于模仿,看老师或同学如何用该模式解决相关问题,最后通过不断磨合逐渐达到熟能生巧。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十一

一、相似三角形(7个考点)。

考点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考核要求:(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二、锐角三角比(2个考点)。

考点8: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三、二次函数(4个考点)。

考点10: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2)知道常值函数;(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四、圆的相关概念(6个考点)。

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快速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掌握正确做题方法。

数学学习离不开做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做到举一反三,既然做不到我们就需要用用大量的题来弥补,但是做题也不能盲目的去做。第一,做题要由易到难,第二,做题要先专题后限时模考,第三,做题要学会整理错题,第四,做题要学会分析试题,第五,做题要会猜题。

2.巩固基础知识。

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点是由浅入深的,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识记理解公式、定理,运用公式、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深化与提高。

3.发现规律。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多发现规律,不要总是硬套公式,可以尝试一下思维的转换,这样可能给自己带了不一样的转机,其实数学和其他的科目是一样,可以用其他的话代替,但是意思并没有转变,数学的公式也是一样,最终的答案是一个。

4.保持好心态。

心态问题是影响考试的最重要的原因。走进考场就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要信心十足,要相信自己已经读了一千天的初中,进行了三百多天的复习,做了三千至四千道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收获的时候,自己会取得好成绩的。反过来,如果进考场就底气不足,必定会影响自己的发挥。

5.总结梳理,提炼方法。

数学复习的最后阶段,对于知识点的总结梳理,应重视教材,立足基础,在准确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公式、法则、定理的实质及其基本运用的基础上,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题型的总结梳理,应摆脱盲目的题海战术,对重点习题进行归类,找出解题规律,要关注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

数学学习经验。

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练习是为了巩固和运用课上我们学习的知识点。课后要针对课堂上学习的相关知识点,来找相关的练习题,在做练习之前,建议大家要先复习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通过做这些题的过程来理解定理的考查方式和常用的比较实用的解题技巧。千万不能边做题边看书,这样收获真的不大。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十二

1、《藤野先生》: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悔,赞扬他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抒发了怀念之情,并追述了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现了不忘恩师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

2、《生命与和平相爱》:散文,作者铁凝,当代著名女作家,北京人。本文从对犹太青年戴维成才原因的探究入手,介绍了犹太民族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熏陶的传统和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精神,突出了他们热爱生命、祈祷和平、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也借此抒发了全人类期望生命能够与和平相亲相爱的共同愿望。

3、《热爱生命》:作者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小说通过淘金者身陷绝境,以顽强的毅力,战胜饿狼、寒冷与病痛,艰难求生的传奇经历,表现人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小说描写的手法丰富多彩,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上颇见功力。

4、《享受生活》: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及演说家,著有《乐观主义》《我所在的世界》《在黑暗中》等。本文是一篇自传。文章通过对“我”的丰富多彩的趣事以及“我”从中感受得到的乐趣的具体描述,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告诉我们要学会满足,忘我就是快乐;启示我们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不幸,要时刻对生活充满希望,要有一颗永远拼搏的心,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有意义的和美的东西。

5、诵读欣赏《老人与海》: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小说描写一个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故事。主题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6、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统筹方法》作者华罗庚,数学家。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应用中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田忌赛马》选自《史记》,田忌,战国时齐国的贵族。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十三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圆”这一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性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的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24.1圆”一节首先介绍圆及其有关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的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接下来,让学生探究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

“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一节首先介绍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并通过证明“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引出了反证法。然后介绍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切线的概念以及与切线有关的结论。最后介绍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正多边形和圆”一节揭示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介绍了等分圆周得到正多边形的方法。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节首先介绍弧长公式。然后介绍扇形及其面积公式。最后介绍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十四

(1)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3)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

(4)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x制统治。

(5)《权利法案》目的: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时间:1689年,机构:英国议会。意义:《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6)意义:见课本。

考点二、美国的诞生。

(1)独立战争的起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5月,北美召开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军队同英国军队战斗,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3)1776年7月4日(时间),大陆会议(机构)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意义)。

(4)1777年,在萨拉托加战役中,美军打败英军,迫使英军五千多人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3年,英国存认美国独立。

(5)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6)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这场战争同时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影响)。

考点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原因: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标志: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掀起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法国大革命的意义:见课本。

(3)1792年,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历称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4)17,法国将军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拿破仑加冕称皇帝,建立帝国——历称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位期间,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

(5)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考点四、工业革命。

1、英国(最早)开始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时间),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18世纪六七十年代,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相继问世,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美国人首先造出了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

4、工业革命的影响:见课本。

考点五、殖民统治和抗争。

1、黑奴贸易:在美洲,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土地种植甘蔗、棉花和烟草等作物,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当地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于是殖民者从非洲大量购买黑人,当作奴隶使用。欧洲一些人看到黑奴贸易有利可图,纷纷加入罪恶的黑奴贸易行列。

2、在贩卖黑奴的过程中,英国人后来居上,奴隶贩子大发横财,许多奴隶贩子赚到钱回国后投资工商业,成为资本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4、玻利瓦尔:19世纪初,西属拉美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18起,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从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玻利瓦尔后来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印度的章西女王。

考点六、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英国的宪章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宪章运动,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第一次政治性群众性的运动。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会,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3、《共产党宣言》: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历史中的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4、巴黎公社: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人民。1871年3月,巴黎人民起义,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资产阶级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进攻。5月21日——5月28日,公社战士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牺牲了成千上万的战士,这就是历的“五月流血周”。

5、巴黎公社的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烈着后人。

6、《国际歌》作者:是公社领导人欧仁鲍狄埃作词,工人狄盖特作曲。

考点七、美国的南北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国独立以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种植园使用了大量奴隶。两种制度水火不容。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度废存问题,南北矛盾再也无法调合。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1861.4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意义:《宣言》的发表,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转折点)。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3、南北战争结束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的总统。

4、南北战争的影响:南北战争是美国历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点八、俄国废除农奴制。

1、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2、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重大转折点。

考点九、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1869年,明治天皇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这些改革是在明治车年进行的,因此被称为“明治维新”。

考点十、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渐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2、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于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本茨试制汽车成功。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

4、20世纪初,人们造出飞艇。1912月,美国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飞机今天已经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影响:见课本。

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1.课前预习。

在上课之前,应该先把今天要讲的初中历史内容看一遍,这样老师在讲课的时间就能够跟上思路,也能够加深印象。现在教室大多有安装投影仪,老师是用ppt来讲课的,进度会比较快,你课前不先看一遍,可能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2.重在理解。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

3.背诵重点。

历史是需要背诵的科目,事件的时间、性质、意义等都是需要我们去背诵的,考试时必须详细准确的写出答案,才能得高分,所以背诵是重点。可以利用一些记忆方法帮助背诵,例如:联想记忆法:把时间点和自身熟悉的事情联系起来记忆,这样的记忆既快速又长久;理解记忆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4.学会总结。

要想学好历史一定要学会总结。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

5.掌握答题技巧。

要想学好初中历史,在历史考试时取得高分,要掌握答题技巧。简答题是最容易失分的点,一定要看清题目,如果要结合材料,那么就是抄也要把材料抄上,分析材料,和自己背诵的知识相结合。有时候它的出题非常简单只有一句话,只看这句话是看不出来任何东西的,要联想相关知识点,把这句话套进去。

学好历史的方法。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

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提纲篇十五

1、《威尼斯商人》:著名喜剧。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作者: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和悲剧《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雷特哈姆》《奥赛罗》等。

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新兴资产阶级与高利贷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关于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人物形象:夏洛克贪婪、阴险、冷酷、残忍,是一个爱钱如命、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代表。安东尼奥仁爱善良、重义轻利,有侠义精神。鲍西娅聪敏机智。

2、《江春小景》: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苏州夜话》一样,都是以反对内战、控诉战争为主题的作品。作者田汉,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国歌歌词作者。这部独幕剧主要塑造了长子和次子这两个人物形象。两个人物虽然性格上有差异,但他们都是军阀内战的牺牲品,都被那个特定的时代扭曲了灵魂。区别是长子的灵魂扭曲的更严重,身上染上了严重的兵痞气和流氓气,品行恶劣,是非不分;次子和长子相比,要善良些,他关心妹妹的前途,知道孝敬自己的母亲。

3、《〈陈毅市长〉选场》话剧,作者:沙叶新,回族,江苏南京人,剧作家。这场戏通过陈毅夜访知识分子齐仰之,说服并聘请他主持筹划建立全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的故事,表现了陈毅同志对经济建设的巨大热情,重视科学文化,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作风和顽强坚毅、幽默诙谐的性格。人物形象:陈毅具有豪爽、直率、幽默、睿智的性格特征。化学家齐仰之专心科研,不尚空谈,有点固执清高,在陈毅的剖析劝说之下欣然领命“出山”,可见其为人坦诚、深明大义,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手法:对比、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更具有戏剧性。纸条“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这一小道具很好地见证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

4、《一厘米》作者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注册心理咨询师。代表作:《昆仑殇》《血玲珑》《预约死亡》《婚姻靯》《红处方》等。这部剧本通过对陶影这个人物的刻画,赞美了一个平凡母亲的崇高品质,讴歌了对人的尊严的执著追求。这是一篇典型的以小见在的作品。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手法。

5、《古诗三首》。

陶渊明《饮酒》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能见出诗人高尚的情致。

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暗用南朝宋人宗悫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一典故,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陆游《游山西村》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写景名句,更是蕴涵人生哲理的警句。现在往往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者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