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范本(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0:49:53 页码:9
最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范本(优秀10篇)
2023-11-18 10:49:53    小编:ZTFB

创新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改变生活的重要力量,我认为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在写总结时,要确保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是一些健身锻炼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态。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范本篇一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党性与人民性贯穿于思想政治建设全过程,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核心特征。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彻党的指示,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努力。

党的xx大以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对事关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学习贯彻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特征。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坚持党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品格,是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党性与人民性贯穿于思想政治建设全过程,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核心特征。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彻党的指示,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努力。

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离开了党性,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方向;离开了人民性,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动力和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就是要坚持讲政治,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站在党的立场上,才能更好、更全面反映人民愿望,消除人们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坚持和发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与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环境和使命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适应时代特点,不断改进创新,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威力。要从理念、手段、基层工作等方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创新就是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为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保持敏锐性和开放度,勇于打破陈旧观念束缚和习惯思维定式,自觉把思想理念从不适应时代要求、不利于工作发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使思想政治工作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环境、思想舆论格局、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变化,要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员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手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船和桥,手段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基层工作不断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旺盛活力之源。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把基层工作创新当作一项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壮大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解决实际困难,实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发展、整体推进。

坚持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既注重理论的深刻系统,又体现理论的务实科学,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要特征。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着眼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怎样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着眼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确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网络政治工作、开展作风纪律教育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根据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方法,即: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做工作、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宣传典型与以身作则相结合等。

坚持把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其他工作统一起来,既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又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项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政治与经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内在的规律要求,又符合新时代党的工作的现实需要,从而体现了系统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坚持实践性与战斗性的统一。

坚持实践观点和问题导向,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根本特征。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切准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脉搏,深入研究和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及时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政治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思想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对党内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这些都集中反映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斗争精神。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贴时代发展,强化问题意识,通过不断研究解决矛盾问题,做好正面引导、解疑释惑工作,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群众性与示范性的统一。

坚持群众性与示范性的统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显著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贯彻和体现。思想政治工作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引导和激励群众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这是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政治工作是群众性工作,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一起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定地相信和依靠广大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动员和引导群众人人都来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思想政治工作靠什么吸引群众、凝聚人心?归根到底,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领导干部是群众的榜样,基层干部群众往往从领导干部言行中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面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使命新要求,必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这个基本原则,从领导干部抓起,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以领导干部的言行影响带动人民群众。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党的十九大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今天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必须把这一问题放到“党的全面领导”视阈下去思考和探索。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这里,只是提出这个问题,并建议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下展开深入的研究。

从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谈起。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根据十九大的战略部署通过的《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以及相配套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强调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今天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最好的研究案例,就是正在进行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这里,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党中央强调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不是别的,就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之所以会成为这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首先是由我们的制度特点所决定的。如果要对中外制度进行比较,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特点,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这是第一条。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是贯彻和落实这一基本方略的重大举措。

第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之所以会成为这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当前和今后的工作方向:一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三是满足13亿多中国人民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需要;四是满足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由党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比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特别是边远乡村和山区发展的不充分。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3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432元。到20xx年,农村地区还有贫困人口3046万人。这就不仅需要完善市场经济,加快城乡特别是农村发展,更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特别是需要中国共产党通过全面领导来协调中央和地方、城市和乡村、地区和地区等各方力量来支持乡村振兴,加大农村精准扶贫、深度脱贫力度。在中国,能够统筹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唯一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协调,单靠农村的自我奋斗,单靠市场经济的力量,这样复杂的问题是根本解决不了的。

第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之所以会成为这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同时是因为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党和国家机构,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动的新情况。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发展,经济基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信息化造就的巨大生产力已经把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已经形成。为适应并推进这样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党中央已经确立了“五位一体”的工作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已经确立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要求。但是,我们在一些领域的工作常常遇到部门利益的藩篱、多头管理的制约、上下事权的不协调,政策落不实、工作推不动、局面打不开等情况。这就是党中央在《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的两个“还不完全适应”:当前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要解决这两个“还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因此,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成为这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之所以会成为这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还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有长远的体制机制安排。党的十九大的一个亮点,就是作出了一个长远的战略安排: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国家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目前存在的职责缺位和效能低下等突出问题,明显还不适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迫切需要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过程中形成能够适应中国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五,应该看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仅是这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而且是实现这场伟大变革的根本保证。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属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范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部门已经进行了4次机构改革,国务院部门进行了7次机构改革。这一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涉及党、人大、政府、政协、司法、事业单位、群团、社会组织以及跨军地等众多方面,涉及部门之多、职能调整之大、影响面之广,可谓“前所未有”。要顺利完成这样的改革,必须有党的强有力的全面领导。

这里,必须澄清的是,党中央的这一举措和邓小平当年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精神是一致的。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提出党和国家制度改革的构想时,明确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他还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

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的“全面领导”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内涵和外延,党的文献早有论述。如:“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懂得了“党的领导”是什么,也就懂得了“党的领导力”是什么。

我们注意到,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视阈下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制度运行力。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最大的优势,因此,我们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或全面领导力,归根到底,讲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力。坚持这个制度、运行好这个制度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或者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力。制度运行得好,领导力就强;反之,领导力就弱。

二是战略决策力。擅长战略思考、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特点和优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首先体现在对党和国家的发展进行战略决策,包括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等。因此,我们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或全面领导力,从根本上说,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决策力。

三是社会动员力。由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执政党,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要派出一批干部去执政,而且要通过党自己的组织系统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动员全党的力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来实现党提出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这种社会动员力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或全面领导力的重要特点。

四是资源配置力。中国共产党不仅擅长社会动员,而且擅长资源配置。如在人才资源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广揽英才,凝聚人才,重视发挥人才的长处,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五是统筹协调力。过去40年改革开放,我们围绕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以“分权”为重点,经过党政职能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分出了执政党、政权(包括政府)、市场(包括企业)、社会(包括社会组织等)四个元素。现在的任务是在“分”的基础上把这四个元素整合为一个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这是一个由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政权机构(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等)、市场(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社会(包括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三个元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各司其职而又相互支持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这个治理体系和西方的最大区别,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要发挥全面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种新的领导方式,协调同级各级组织,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国家治理体系,既不同于原来的全能型国家治理体系,又不同于自由放任型或现代威权型国家治理体系,而是一个民主集中型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由此也决定了统筹协调力是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六是组织保障力。中国共产党章程就强调每一个党员都要编入一个党支部,既接受组织教育,又接受组织监督。健全的组织力,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中曾经出现过涣散党的组织以致政治生态恶化等严重问题。党的xx大以来,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以政治建设统领组织建设,增强了党的组织性和组织力。这种组织力,既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领导力的基本保证,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不能离开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保障力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这里提出讨论的六个方面的领导力,是党的全面领导视阈下的主要领导力。这六个领导力只是一种探索,而不是定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提升党的全面领导力。

应该看到,在我们要建构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党的全面领导是不同于过去那种以高度集权的方式对政权、市场、社会实行的“包办一切”的领导。这是一种全新的领导体制。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为此,就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提出的五大领导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是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来领导的,执行的是人民的意志。也就是说,这种“全面领导”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当然,广大领导干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也就是强调的,一要懂得“权为民所赋”,二要坚持“权为民所用”。

第二,坚持以法治为基础的党的全面领导。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姊妹篇”来对待,就是认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应该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紧密结合、内在统一的。包括中国共产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仅在领导的行为上要“依法”,对领导及其行为的监督也要“依法”。换言之,我们所讲的全面领导就是全面依法领导。

第三,坚持以德治为保障的党的全面领导。认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因此,他一再强调,“依法治国”要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思想。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时候,也要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尤其要在全党首先在领导干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这样说,领导的权力越大,对领导干部的道德约束也要越大,这样才能确保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坚持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运行机制的党的全面领导。历史告诉我们,党委包办一切的领导是错误的,削弱甚至放弃党的领导也是完全错误的。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党委在同级机构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原则和领导机制。这是我们既可以对政权(包括人大和政府等)、市场(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社会(包括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实行全面领导,而又不走过去“包办一切”领导体制老路的最佳选择。

第五,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来保证正确方向的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伟大革命精神的党,今天,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仅要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还要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自觉地革自己身上污泥浊水的“命”。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进行“自我革命”的思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也是确保党在实行全面领导时防止公权私用等腐败现象的蔓延、始终坚持正确用权方向的有力举措。

我们始终认为,能否充分发挥我们制度的优势,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自我革新精神、自我净化功能的党,能够主动适应实践和时代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那些妄图唱衰中国的人,看不到中国共产党特质和优点,一叶障目,必定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我们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必须始终不渝坚持强调的“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来增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党的领导力,有效地实施党对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全面领导。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国人熟知的名句,它出自儒家经典《大学》。“日新”的说法出现后,后世思想家不断阐发,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宋代张载对“日新”的解释是:“富有者,大无外也;日新者,久无穷也。”认为只有“日新”,事物的发展才没有穷尽。他进一步指出:“日新,悠久无疆之道与”,将“日新”视为事物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穷尽的普遍规律。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把天地的发展归纳为“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强调顺应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变化而不断进步,如果因循守旧就会导致退步甚至消亡。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日新”意为永不停息地自我革新。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在世界观层面,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另一层是在方法论层面,为适应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与时俱进、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奋斗创造,这样才能追赶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推动文明发展进步。反之,如果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就会被时代抛弃。

经过长期发展,“日新”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元素,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个人、民族、国家发挥着独特作用。处于顺境之时,“日新”精神能够提醒人们保持忧患意识,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开拓进取。处于逆境之时,“日新”精神可以激发人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不断克服困难、阔步前进。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国人民崇尚进取、推陈出新、不懈奋斗,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深重灾难中。无数有识之士主张以新学取代旧学、以新政取代旧政、以维新和革命改变旧体制,以挽救民族危亡、扭转中国命运。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历经艰苦奋斗、不懈前进,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40年前,中国共产党又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改革开放,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更加昂扬自信。中国共产党这种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也是中华文化中“日新”精神的传承和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生产力的活力正是在生产关系不断变革、不断更新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焕发出蓬勃生机,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更多不易跨越的礁石和险滩。这个时候,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应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日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不懈奋斗。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关键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局面。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需要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需要自身努力和组织培养。如同树木生长需要修枝剪叶、驱虫防病,干部要成长为栋梁之材,组织监督同样不可或缺。因此,好干部靠组织培养也需组织监督。

牢记好干部的标准。

党的xx大以来,多次对好干部标准作出阐释:“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经常检查和弥补自身不足。特别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推动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群众、加强道德修养、严守党的纪律等方面为广大党员作出表率。”“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要求。

这些要求,始终坚持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价值底色,始终贯穿了德才兼备的价值主线。深刻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我们要对标要求,结合自己的岗位实际,真正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好干部要靠组织培养。

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干部自身要不懈努力,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成长为一个好干部,离不开组织的精心培养。严密的组织性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一方面,只有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切实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培育出来、选拔上来、使用起来,建成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拥有强大的干部培训体系,坚持致力于培养素养更深、水平更高、眼界更广、本领更强的党员干部,输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上。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因此,干部在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加强实践。组织要积极为干部实践锻炼搭建平台,引导干部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苦、困难大、矛盾多、任务重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同时,组织也要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开进贤之路,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

培养选拔一定数量规模的优秀年轻干部。在今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优秀年轻干部既要数量充足,又要质量优良。各地区各部门要着眼近期需求和长远战略需要,培养选拔一定数量规模的优秀年轻干部。他要求,“优秀年轻干部必须对党忠诚”“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作为人生信条”。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注意培养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领导干部。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还要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把重担压到他们身上。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同时,组织部门也要有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让整个干部队伍都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

好干部更需组织监督。

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监督好。干部培养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算政治账、社会账、民意账。在群众眼中,干部就是党和政府的代表。组织上把干部安排在某一个岗位,干部干得好,群众对党和政府就会多一分信任和支持;如果干得不好,就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里的公信力。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权力有导致腐败的倾向,但权力不必然导致腐败的结果,权力只有在失去约束时,才会为所欲为,导致腐败。因此,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证权力服务人民。要加强监督,不断增强肌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巡视监督,形成对领导干部的严格约束,保证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组建监察委员会,实现了“用纪律管全党、用法律管全体”,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干部队伍建设更有理想、更有力量、更有作为。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社会舆论既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和测速仪,又是安全阀和稳定器。党的xx大以来,就网络舆论引导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当前不断改进社会舆论生态治理的方式手段,营造有利于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遵循。

1.深刻认识推进社会舆论生态治理的重要性。

随着传播手段与渠道多样化带来的舆论互动效应的不断升级,社会舆论生态与社会环境和社会形态之间的有效平衡,需要通过加强社会舆论生态治理才能够达成和维系。开创社会舆论生态治理的新局面,营造更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首先要真正认识到推动社会舆论生态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舆论生态是社会治理水平的直接体现。社会舆论生态既是以各种舆论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的体现,也反映了在各种态度、观点和意见交锋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持续互动的状态与效果。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舆论为主要代表的社会舆论及其生态变化,已经充分地展现出了其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为此,新形势下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必须关注社会舆论生态的变化与发展。

社会舆论生态治理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社会舆论生态治理,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全面把握推进社会舆论生态治理的基本逻辑。

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形势下,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必须把握新时代推进社会舆论生态治理的基本逻辑。

从工作全局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方面,舆论是社会的晴雨表,社会舆论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有机体的健康状况,对其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治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有序运行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利益群体和思想观念日趋多元,热点事件和热点舆情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水平,加强推进社会舆论生态治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对包括社会舆论生态治理在内的治国理政全部活动的根本要求。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坚持党性原则这一根本原则,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按照要求,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尊重舆论传播规律,不断创新治理手段与方法。网络空间已逐步成为公众经由互动交流表达诉求与汇集意愿的主渠道,网络舆情则成为把握舆论动向与社会发展动态的重要途径。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党的xx大提出“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始终对公众舆论传播与演化规律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社会舆论生态治理问题的高度重视。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3.着力构建社会舆论生态的良好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从推进社会舆论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和基本逻辑出发,应本着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鲜明态度和执着精神,努力开拓社会舆论生态治理的新局面。

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都持续发生深刻变化,“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时刻提醒着我们,需要高度警惕思想混乱和信念动摇的问题,而这首先就需要诉诸理论武装的不断加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夯实思想基础。要从治国理政和定国安邦的高度出发,充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与舆论生态环境变化,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有效破除隐藏在一些社会舆论背后的种种思想迷雾。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并指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自党成立起就肩负着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必须抓紧抓好抓牢。必须坚持以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基本方针,有效应对媒介环境与舆论生态深刻变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与网络综合治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目前,网络舆论已经在整个社会舆论中占据着主体甚至是主导地位,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也成为推进社会舆论生态治理的主体内容。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面对信息化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通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和凝聚亿万网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强社会舆论生态治理创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顺应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和传播技术的变化趋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不断加速核心技术突破,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媒介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加强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和人才队伍等多方面建设,强化竞争优势,切实推动社会舆论生态治理创新。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范本篇二

《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见》包括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六个部分。

《意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加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

《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根本任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意见》指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系统观念,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有力政治和思想保障。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强化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明确落实措施和推进步骤。党的基层组织要认真贯彻党章党规要求,做好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和体制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和法理常识,加大党章党规党纪宣传力度。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广泛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宣传教育,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以自觉的斗争实践打开新天地、夺取新胜利。

《意见》指出,要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开展对党忠诚教育,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整治行动,努力建设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制度,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网格化建设,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深入到群众生产和生活中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做好各类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引领行动,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

《意见》指出,要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中,落实到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市类报刊和新媒体等各级各类媒体,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深化拓展群众性主题实践,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发挥礼仪制度的教化作用,丰富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深化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学习宣传,持续讲好不同时期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探索完善先进模范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把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员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建立社会思想动态调查与分析研判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意见》强调,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充实优化兼职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工作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员培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用好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和阵地,加强各级各类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用,继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将测评结果纳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纳入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人无信仰不立,信仰是照亮人生前进的灯塔。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坚定政治信仰。只有坚定政治信仰,才能不忘初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讲政治,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一定要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要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斗争精神,强化政治担当,做好社区基层工作。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书记说过,心中有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将党的信仰在心中不断的锤炼,将抽象的、模糊的党性理念磨炼成具体的、清晰的政治意识,方能在工作中经得起风浪考验,维持住正确的政治航向。

最近,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这一意见的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加强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

在学习中共中央加强党政建意见的过程中,我感到很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新形势下党的政治建设各方面工作进行了部署。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是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则。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伐一致前进。要坚定政治信仰,加强政治领导力,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导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作为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党的意识,强化组织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敢于善于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强大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明确是非,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统一意志,增进团结。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关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思想更新和理解,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名利,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努力创新,起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保持共产党员本色,为居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为社区的发展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以及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在基层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总书记说权利为民所用,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这是我们今后长期抓住的重点。最后,我们所有党员都要不忘初心,一直团结在以总书记为中心的党里。

央周围,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

俗话说:“千条江河归大海,件件工作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是各级各部门科学开展工作、实现高效管理的政治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探讨如何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做好这项工作要在理念上追求“三高”、在思路上找准切入点。

1、坚持创新,追求思想境界高。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法宝,只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与时俱进中创新提升。只有紧紧依靠正能量的积极引导,才能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竹山是“十”精神文明创建的发源地,被誉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竹山模式”、“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内涵在不断升华,创建更贴近时代、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发力在先、基础更牢、活力更强,形成了竹山人“明理诚信、勤劳善良”的核心价值体系,锻造了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竹山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是建设科学高效团队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增强干部群众文化和文明的辐射力、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2、坚持创优,追求价值取向高。以激发干部群众的创造力、创新力为基本途径,坚持把竹山“明理诚信、勤劳善良”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抓人心”上下功夫,在“高效率”上见实效,在“机制化”上求突破,把握时代特点、挖掘文明和谐内涵,创新实践载体,坚持在点滴中积累、在参与中养成、在实践中升华,引导干部群众争先进、讲道德、做好人,让人们在具体而平凡的实践活动中做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者、“五个文明”建设的实践者、经济转型跨越的推动者。

(1)要确立围绕大局、符合本地实际的核心价值体系。竹山通过“十”文明创建,形成了“明理诚信、勤劳善良”的价值体系。“明理诚信、勤劳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结晶。明理诚信就是讲道理、明法理、诚实守信、有诺必践。勤劳善良就是不怕辛苦、任劳任怨、心地纯洁、纯真温厚。从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一个地区根据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状况,根据特殊的文化背景,规划设计一套符合干部群众心理和物质需求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机制,提炼和培育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创新元素的本地精神,成为引领千百万群众团结一心、拼搏进取的精神旗帜,这是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推动本地发展的重要保证。

(2)要引导干部职工形成团结友爱、奋发有为的精神。俗语说“人心齐,泰山移”。大至整个国家、社会,小到我们所处的工作单位,都需要团结精神来赋予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力量,需要互助友爱为我们铸造通向奋发有为的桥梁。团结就是力量,要引导团队把个人的创造力变为集体的智慧、个人的正能量积蓄成集体的大力量,达到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新局面,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朝着既定的工作目标不断前进。

(3)要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大公无私、奉献至上的精神。大公无私是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这里的“私”不是指家庭活动,而是正当需求之外刻意追求的东西,大公是面向自己和社会的大公。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大公无私关键在于无私奉献,奉献不是把健康和生命奉献出去,和平年代的奉献是默默付出、心甘情愿、不图回报。要引导干部职工在思想深处制怠戒惰、淡泊从容,学习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境界。

4、要注重学习,做到以学促干、以干促优、学用并举。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把学习作为弥补自身经验不足和激发工作思路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发现自己所学的不足,及时进行补充和“充电”,同时要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学会不断自我总结、自我完善,建立一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学会用机制来管理自己和约束自己。五是在组织建设上选好带头人,发挥“领头雁”作用。古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好的带头人要有智慧和魄力,善谋大事、敢干大事、能成大事,从而成为干部职工的好榜样、好导师、好标杆,成为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带头人和做行政工作的带头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讲究公平正义、透明公开的工作原则,同时要讲求方法和技巧,通过民主生活会、职工谈心会、业务讨论筹备会等机会,通过学习、讨论、辩论等方式,让领导与职工、干部与群众共同参加组织的建设,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明辨是非、凝聚共识,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合理有效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一个张弛有度的工作环境,使进步健康的文化成为推进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催化剂,培养一支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团队。六是要健全完善制度,严格遵守纪律。制度和纪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底线和底气,中央八项规定有效遏制“四风”并形成全民自觉行动就是例证,严守党的纪律更是一条重要党建经验,严格遵守制度和纪律,并在制度和纪律框架内充分激发创新力、凝聚力,才能增强干部职工的创造力、战斗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能够积极高效的运转和开展。要站在讲政治、守纪律的高度,加强对干部群众的的引导和教育,使干部群众增强纪律观念,不断提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确保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历史性变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勇前进。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历史性变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我们就能战胜前进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新时代发生新变化、新变化需要新思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步骤、基本方略、方法路径。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篇章,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

要深刻领会、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按照“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努力。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所在单位是一个铁道工程施工企业,施工项目遍及国内多个省份,绝大多数员工都必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他们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我们如何以战略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着眼全局思量加强铁路施工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就此本人谈一谈个人粗浅的想法。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员工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员工思想状况主流是好的,是积极的、健康的,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素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倾向:一是部分员工思想信念比较淡薄,主人翁意识不强,集体主义和荣誉感削弱。二是在价值观向上无私奉献精神淡化,物质利益观念增强,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轻精神,追求利益,讲求实惠现象比较突出。三是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竞争上岗的风险意识不强,依赖观念较重。四是需求趋于多元化,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追求个性化成为一种时尚。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思想状态下,如何做好铁路施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我们及时疏导,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去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1、思路上的创新——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要根据企业和员工的实际需要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力求工作上有独创性、超常性、开放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2、内容上的创新——由单一性的思想教育向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转变。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中心工作,要适应中心工作的需要,跟随变革的步伐,注入时代的内容,拓宽服务的领域,增加工作的职能,关键要选准“结合点”,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施工生产、内部改革、机制转换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与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整体配合,形成综合效应。

3、形式创新——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运用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的手段,借鉴相关科学的成果,使思想政治工作从统一教育向层次教育转变,从单向灌输向自我教育转变,从被动应付向超前预防转变,从单纯说理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转变。

4、载体创新——把学习教育活动同企业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企业文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企业文化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通过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创建品牌工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将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等工作连接起来,使职工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

5、考核方法创新——由考核自身活动数量和形式向科学、全面、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转变。要逐步改进现有的评价考核体系。在考核中,既要把经济效益和生产情况作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标准,又不能作为惟一标准,应采用科学的、客观的、合理的方法对两个文明建设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考核,这样才能真实而系统地反映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一要以理服人。对员工不能采用空口泛谈,趾高气扬的态度,而应该用事实教育人,用道理说服人,这样既可以解除与员工间的隔阂矛盾,又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做起思想政治工作来也就游刃有余了。

二要以情感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做到情真意切,情理结合,以真情换取真爱,关心、体贴、理解和信任员工,用真情实感的态度,去感动员工,这样,做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得心应手,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要以诚待人。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持诚恳的态度帮助解决,决不能拖延推诿,阳奉阴违。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把自己置身于被教育对象,对员工要谦和、要诚实,要拉近与员工的距离,贴近员工生活,以诚感人,以诚待人。

四要以德育人。做思想政治工作,切不可摆起高人一等的“官架子”,而是应善于同员工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地向员工学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员工身上开发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员工学习贯彻理论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宝贵经验和创造精神为生动教材,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包括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六个部分。我就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部分谈谈个人看法:

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的核心是思想价值引领。这就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既要能敢于旗帜鲜明谈信仰,又要善于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不断创新。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要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桥梁纽。

选准方向,厚积薄发。针对大学生现实发展需求进行有效引导,逐步在青年学生中建立起强大影响力。努力成为学生发展领域的专家,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人无信仰不立,信仰是照亮人生前进的灯塔。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坚定政治信仰。只有坚定政治信仰,才能不忘初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讲政治,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一定要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要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斗争精神,强化政治担当,做好社区基层工作。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书记说过,心中有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将党的信仰在心中不断的锤炼,将抽象的、模糊的党性理念磨炼成具体的、清晰的政治意识,方能在工作中经得起风浪考验,维持住正确的政治航向。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范本篇三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社会学者逐步构建起领域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创造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范畴,如社会建设、民生、社会治理、社会体制改革等,开拓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的社会学研究新领域,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学发展历史,如何建设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学,始终是我国社会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突出社会学的中国特色。

社会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从那时起,我国社会学界就致力于在本土文化环境中发展社会学,使之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学科建设也曾遭受过挫折,但是众多老一辈社会学家如费孝通、雷洁琼等,坚持探索如何将社会学研究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中国社会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召开。邓小平同志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在邓小平同志号召下,社会学发展突飞猛进,取得很大成绩:第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构建起领域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形成了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工作、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等学科方向;第二,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完成众多深入细致的基层社会调查,获得一手数据,探究社会事实,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取得了丰富的社会调查成果;第三,创造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范畴,如社会建设、民生、社会治理、社会体制改革等,开拓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的社会学研究新领域,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从学术文献看,在我国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中,社会学是讨论本土化问题最多的学科之一。之所以强调本土化,是因为社会学研究要探究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要深入分析社会事实,探究对社会事实发生影响的全部社会环境、社会要素,社会学研究就必须扎根本国土壤、立足本国国情、反映民情民风,这就必然要实现本土化。其实,世界各国的社会学都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比如,我们读美国社会学者写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学教材,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这些教材都是以美国社会为背景和基础来阐释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有鉴于此,我国社会学必须高度重视本土化,在借鉴西方社会学时要保持头脑清醒,认清其背后的西方社会实践和价值判断,扎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土壤提出新概念、创造新表达、构建新理论,进一步突出社会学的中国特色。

积极探索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

社会建设与民生领域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独有的研究领域。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学独特的概念范畴、理论内容、话语表达。

什么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也可以理解为建设社会,其目标是激发社会活力,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激发社会活力就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动力。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汇聚起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社会学关注的是人。从人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四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其一,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农村户籍人口仍占很高比例,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潜力;其二,改革开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新创造热情,9亿勤劳刻苦的劳动者是发展最重要的源泉;其三,我国制造业拥有数以亿计的一线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其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处在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社会建设研究,重点就落在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体中国人的活力上。

民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土化社会学概念。民生就是人民生活。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民生研究,主要研究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如何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如何让每个人都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经过多年探索,社会学界重点研究的民生领域大体有9个,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健康、养老政策、扶贫政策、基层社会治理。民生领域的研究具有学科交叉特征。比如,很多学科都研究教育,而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是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就业问题也有很多学科在研究,社会学聚焦的是人,是就业与失业的人群,研究重点是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两大群体的就业问题。社会学在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养老领域的研究,突出的主题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贫困问题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主题之一。近年来,对全国不同地区贫困与脱贫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如何确保到20xx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成为研究热点。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对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将成为我国社会学界的长期任务。对于老弱病残导致的贫困,应当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去解决;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因缺少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进取心而导致的贫困,则应强调文化扶贫。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范本篇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现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1.重要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二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三是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四是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五是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为这支队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六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4.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5.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博士阶段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硕士阶段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本科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专科阶段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开设“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程。初中、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可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

6.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

7.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科学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国家统一开设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全部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统审统用,在教材中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地方或学校开设的思政课选修课教材,由各地负责组织审定。研究编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导纲要,研究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进课程教材指南,编制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进课程教材图谱,分课程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指南,组织专家编写深度解读教材体系的示范教案,实施思政课优秀讲义出版工程,开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书单,建设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

8.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各地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各地要统筹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各高校可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选择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可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机制和办法,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高校要积极动员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采取兼职的办法遴选相关单位的骨干支援高校思政课建设。各地应对民办学校指派思政课教师或组建专门讲师团。制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

9.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以培育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为目标,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及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面向思政课教师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实施好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依托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重点开展理论研修,依托高水平师范类院校重点开展教学研修,全面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建立一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调研,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本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政论、时政节目要积极推出优秀思政课教师传播理论成果,展示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影响力。

10.切实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各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要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校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要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要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

11.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在“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四个一批”等人才项目中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党和国家设立的荣誉称号要注重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教育部门要大力推选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先进典型。对立场坚定、学养深厚、联系实际、成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优秀代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2.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注重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提前批次录取或综合考核招生等方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给予推免政策倾斜鼓励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采取硕博连读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加强培养。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专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并逐步按需增加招生培养指标。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发展党员力度,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13.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学科支撑。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根据需求逐步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持有关高校联合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组织思政课教师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14.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遴选学科带头人担任各门课集体备课牵头人,学校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服务支撑系统。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

15.切实加强思政课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设立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逐步加大对相关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参照设立相关项目并给予经费投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首批重点建设10家学术期刊和若干学术网站,支持新创办一定数量的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制定思政课教师发表文章的重点报刊目录,将《人民日报》、《求是》、《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及地方党报党刊列入其中。委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分片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设立一批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基地。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单列思政课专项,每2年开展1次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定期开展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活动。打造一批思政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16.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把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职责,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保障。建好建强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有条件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工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各地宣传、教育等部门共建所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培养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建设。

17.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18.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地方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高校和讲思政课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结合学习和工作至少讲1次课。各地要把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纳入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

19.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推动高校领导干部兼任班主任等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及职能部门力量深入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服务学生发展的制度性安排。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高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高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2个课时思政课,可重点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讲话等要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

20.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要牵头抓好思政课建设,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要指导抓好军队院校思政课建设。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有关部门和各地要保证思政课管理人员配备,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强化中考、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标准,作为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参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制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汇聚办好思政课合力。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范本篇五

一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中共中央书记主持会议。会议中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这是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专题制定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文件,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并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制定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部署了当前形势下党的政治建设各方面工作。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夯实思想根基,牢记初心使命,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也唯有全党统一步调,各党员干部做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切实贯彻落实各项会议精神、政策制度、工作机制。

贯彻《意见》精神,各级党委要承担好本地区本部门党的政治建设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要做好第一责任人,发挥党支部政治建设能动力,各级党委、机关干部着力紧抓政治建设工作,在组织建设过程中,保持良好作风,警示不作为,整改乱作为。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将《意见》文件精神对党组党员干部进行宣传,加强干部的学习主动性,并对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贯彻《意见》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坚定政治信仰,党的政治理念就是个人的政治理念。只有真正将政治信仰知行合一,把握政治方向,提高“四个意思”、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坚定自身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始终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到实际的工作中,才能始终向党中央的政策方针看起。坚定政治信仰,方能在面对艰难困境时不轻言退缩,始终沿着党的方向坚定前行。

书记说过,心中有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作为党的干部,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将党的信仰在心中不断的锤炼,将抽象的、模糊的党性理念磨炼成具体的、清晰的政治意识,方能在工作中经得起风浪考验,维持住正确的政治航向。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范本篇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国人熟知的名句,它出自儒家经典《大学》。“日新”的说法出现后,后世思想家不断阐发,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宋代张载对“日新”的解释是:“富有者,大无外也;日新者,久无穷也。”认为只有“日新”,事物的发展才没有穷尽。他进一步指出:“日新,悠久无疆之道与”,将“日新”视为事物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穷尽的普遍规律。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把天地的发展归纳为“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强调顺应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变化而不断进步,如果因循守旧就会导致退步甚至消亡。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日新”意为永不停息地自我革新。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在世界观层面,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另一层是在方法论层面,为适应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与时俱进、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奋斗创造,这样才能追赶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推动文明发展进步。反之,如果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就会被时代抛弃。

经过长期发展,“日新”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元素,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个人、民族、国家发挥着独特作用。处于顺境之时,“日新”精神能够提醒人们保持忧患意识,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开拓进取。处于逆境之时,“日新”精神可以激发人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不断克服困难、阔步前进。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国人民崇尚进取、推陈出新、不懈奋斗,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深重灾难中。无数有识之士主张以新学取代旧学、以新政取代旧政、以维新和革命改变旧体制,以挽救民族危亡、扭转中国命运。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历经艰苦奋斗、不懈前进,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40年前,中国共产党又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改革开放,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更加昂扬自信。中国共产党这种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也是中华文化中“日新”精神的传承和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生产力的活力正是在生产关系不断变革、不断更新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焕发出蓬勃生机,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更多不易跨越的礁石和险滩。这个时候,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应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日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不懈奋斗。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范本篇七

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把握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高检院和省检察院的要求部署上来。

二是对党和人民忠诚,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加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司法为民”的执法理念,让老百姓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三是毫不动摇地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践行党的宗旨,恪尽职守,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践行“五个过硬”,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服务保障海南经济发展和完善检察工作自身发展中,坚守*人的政治本色。

作为检察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把学习贯彻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坚持率先垂范,为全院检察人员作出示范。

一是始终牢记入党誓言,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并以焦裕禄、杨善洲等模范人物为榜样,对照党的宗旨检查自身言行、修正坐标。

二是通过参加院党组中心组学习、支部“三会一课”、专题学习研讨以及自学等方式,系统学习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35号文件精神,特别是*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将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反思,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进一步增强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的政治定力,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四是遵守政治规矩,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把“四讲四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五是自觉把学习成果融入到实践省检察院“三三三四五”工作部署的要求上来,融入到完成今年各项目标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在工作中,我坚持每周至少下乡一次,深入到农村走访群众,倾听群众诉求,及时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切,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我时时告诫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坚守自己的德操,就是依法办案、公平办事、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绝不给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利益造成损害。

一是要求本人和分管部门干警强化自我约束,依照党员标准进行自我反省,自觉对照检查是否存在对自身要求不严、交友不慎,是否出入不该涉足的场所,是否热衷于吃喝应酬,是否能够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

二是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做到实体和程序并重,依法合情合法维护被害人和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每一件犯罪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每一份证据都有出处,都是依法收集,绝不违法违规办案,真正做到案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相统一。

三是在执法办案中严格贯彻落实“三严三实”,做到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围绕着公平与正义,推行实体与程序并重、打击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逐步稳健推进检察工作的发展。

检察机关的司法形象会影响司法公信力,进而影响公众对国家权力的信任程度和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检察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职责使命、坚守责任担当、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廉洁从检,在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目前司法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

因此,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加强组织建设,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保证司法体制改革爬坡过坎、闯关夺隘,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才能使检察机关树立良好的司法形象,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检察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应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拒腐防变,增强慎独意识和自律观念,做到勤政务实、勤俭节约、秉公用权、生活正派,才能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党员和检察官,才能更好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贯彻到检察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范本篇八

新公共管理是在传统科层体制的公共行政已经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的发展背景下诞生的,并迅速蔓延世界其他国家。它主张在政府公共部门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效率,强调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众满意度。

(一)倡导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主张顾客导向原则,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倡导公民即顾客,以顾客满意为宗旨。认为政府的责任是按照公众的需求向社会提供服务,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应以顾客的参与为主体,注重换位思考,通过顾客介入,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符合顾客的偏好,并能产出高效的公共服务。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应广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成本的节省。主张通过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行政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地方去,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只有竞争才能迫使政府对顾客的需要变化作出迅速反应,促使其以竞争求质量,以竞争求效率,广泛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创新运作方式,更有效率的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三)讲究“结果导向”,实施绩效目标控制。

追求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与之签定绩效合同,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关注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主张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主动、灵活、低成本、富有成效的反应。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顾客导向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是准确掌握员工思想动态。由于员工的年龄、思想觉悟、文化程度等均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深入基层,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把准员工的思想脉搏,对员工的思想变化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每个员工思想的不同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教育和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二是积极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员工的很大一部分思想问题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引起的,因而在做好有关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要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解决职工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增强组织思想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把思想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三是善于采取措施激励人心。人的内心深处,总是渴望得到关怀、重视、尊敬和信任。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政治敏锐性,善于发现员工的先进思想,运用激励手段,及时总结,大力宣扬,用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事例去教育引导员工,另一方面要有伯乐之眼光,善于发现政治立场坚定,党性修养、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高,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员工,纳入政工干部储备程序,积极培养和选拔人才,形成政工干部成长长效机制。

(二)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充分发挥竞争优势。

时代日新月异,社会高度开放,思想多元易变,被教育者的思维、眼界、知识储备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是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单一,个别领导干部创新意识不强,做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新思路、新观点,不会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教育媒体。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僵化,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找不到能引起干部职工共鸣互动的话题,脱离职工思想变化、业务工作,与热点难点问题结合不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管理职能从政府分离出来,这些分离出来的公共管理职能需要相对成熟的第三部门来承担。因此,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对政工人员的考核和考评,实现能者上、庸者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和竞争机制,加强政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计划。另一方面要实现业务外包,加强与高校、专门培训机构等联袂,通过理论宣讲、辅导报告、座谈交流等形式,积极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组织干部职工系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以及综合素质。而政工组织就要从具体的说教工作中脱离出来,做好配套服务,定好标准、定好性质、做好考核,将传统僵化刻板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做到有声有色,做到有血有肉。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结果导向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重视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改进组织的绩效。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一讲了事,也不能依靠开开会、读读文件等走过场的模式,要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与培训人员和机构以及被培训员工签定绩效合同,运用标杆管理、平衡记分卡等确定考核标准并根据事先确定的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产出和结果,关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流程所能带来的产出的效率和质量,根据绩效反馈的成果以及外界情况的变化和需求作出主动、灵活、低成本、富有成效的反应,并将绩效反馈的结果作为组织和个人年度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范本篇九

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对本地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

1.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2.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书记是本地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分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是意识形态工作直接责任人,协助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

3.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年度重点工作,纳入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民主生活会和年度述职述责报告,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4.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每半年对本地本单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进行一次通报。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每半年向上级党组织专题汇报一次意识形态工作,重大情况第一时间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5.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小学等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坚决守好用好意识形态阵地。

6.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机制,充实和加强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力量。加强“两微一端”平台等新媒体的建设、管理和运用,积极为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7.领导、组织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处置,对错误思潮和错误言论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地加以批驳。加强对坚持错误思想的“意见领袖”、“异见分子”等重点人物的教育引导,做好转化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及时做好舆论引导管控和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8.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加强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的文艺组织、文艺群体中知识分子的联系。

9.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队伍管理和教育,培养造就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

10.严格追责问责。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对管辖范围内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出现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的情况,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责任。

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范围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

1.根据上级和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及时召开分管范围的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传达学习意识形态工作最新精神,结合实际作出具体安排部署。

2.对分管范围内出现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网络舆情事件,要第一时间靠前指挥、现场处置、组织发声,妥善处理好各类重大舆情事件。

3.每年对分管部门、村(社区)、学校、企业意识形态工作至少开展一次督促指导和工作检查。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分管部门、村(社区)、学校、企业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

4.每年至少到分管部门、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进行一次理论辅导。每年至少与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开展一次交心谈心,做好团结引导服务工作。

5.把分管范围的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和本人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情况纳入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和年终个人述职述责报告的重要内容。

6.做好上级和党工委交办的其他意识形态工作事项。

下列科室除切实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党工委主体责任之外,还要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能责任。

1.纪检办:把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决策部署情况,纳入执行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监督检查范围。纪委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巡查内容,出现问题,督促整改。

2.组织办: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作为评价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3.统战办: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组织指导非公有制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同时,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宗教界人士的团结引领,严防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4.政法(信访)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管控,加大依法依规管网治网力度,切实维护地方政治安全。

5.干河派出所:加强对重点人敏感人的稳控工作,对顽固坚持错误立场、屡教不改错误行为的,坚决依法依规处理。

6.干河中心学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重点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学校要加强课堂管理,坚决抵制各类错误言论。

7.干河综合文化站: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持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8.经委办:做好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9.群团组织:工会要做好广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共青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妇联要把握妇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针对不同妇女群体,有的放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范本篇十

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可谓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这项工作更是被赋予重要的任务,作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者和统合力量。在我的任职岗位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下面就来分享我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把握好时代脉搏。

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抓住时代脉搏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紧跟时代脚步,才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真正入人心、走进人民。在这方面,我们要紧密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才能更好地进行工作。此外,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和了解国家政策政治动态,及时进行针对性思考和跟进措施,确保我们的工作能够与时俱进,顺应大局。

第二段:在学习中坚定信念。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习。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理论观点,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在学习中,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环节,刻苦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力求做到学有所得、为人民服务。同时,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树立信仰和理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迷惑、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

第三段:加强团队协作。

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必须依靠团队协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工作更有力量,更具有可行性。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发扬相互合作、互相支持的精神,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互相补充、协作,以期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中走得更远。

第四段:创新思路和方法。

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根据实际需求和任务,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方法,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与时俱进。同时,我们也需要善于借鉴和吸收先进经验和理念,在其中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提高我们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第五段:坚持真诚服务。

最后一个体会,就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真诚服务。我们的工作围绕人民群众的需要进行,宗旨就是在为群众服务。因此,我们需要真正理解和体会群众的真实需求,及时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工作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负责和敬业,尽职尽责,增强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把握好时代脉搏,树立信仰理想,加强团队协作,创新思路方法,坚持真诚服务。希望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能够成为党员、干部甚至全体人民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