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7:36:26 页码:10
最新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模板14篇)
2023-11-18 17:36:26    小编:ZTFB

当我们将所学所得进行总结时,我们会意识到它们应该如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随后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掌握总结的要领。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一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告别》。

红旗飘,军号响。

子弟兵,别故乡。

王明路线滔天罪,

五次“围剿”敌猖狂。

红军主力上征途,

战略转移去远方。

男女老少来相送,

热泪沾衣叙情长。

紧紧握住红军的手,

亲人何时返故乡?

乌云遮天难持久,

红日永远放光芒。

革命一定要胜利,

敌人终将被埋葬。

《遵义会议放光辉》。

苗岭秀,旭日升。

百鸟啼,报新春。

遵义会议放光辉,

全党全军齐欢庆,

万众欢呼毛主席,

马列路线指航程。

雄师刀坝告大捷,

工农踊跃当红军。

英明领袖来掌舵,

革命磅礴向前进。

《大会师》。

红旗飘,军号响。

战马吼,歌声亮。

铁流两万五千里,

红军威名天下扬。

各路劲旅大会师,

日寇胆破蒋魂丧。

军也乐来民也乐,

万水千山齐歌唱。

歌唱领袖毛主席,

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歌唱领袖毛主席,

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到吴起镇》。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悬崖当云梯。

六盘山上红旗展,

势如破竹扫敌骑。

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

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

扩大前进根据地。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二

打小这些文字在红军山下的墙上。

告诉我,这里曾经走过长征的红军。

还有红军中的领袖们。

他们坐在河对岸的柏辉章的公馆里。

焦虑的额头堆积踌躇满志。

一个叫毛泽东的人从这里担当。

一支红色队伍的命运。

一个红色政党的垂危。

力挽狂澜的雕塑在红军山下有力地举向蓝天。

打小啊,我就知道红军桥、迎红桥、万里桥、纪念桥。

红军就是从这四座桥进出遵义挥师北上。

我是先知道娄山关后才知道我老家连着娄山关山脉。

那个阻击红军队伍的黔军首领就是俺家的老辈子。

但我父亲则是他家的长工。

他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

驱使十二三岁的孤儿我的父亲给他背鸦片。

残阳如血生动地诉说娄山关战役的血腥。

叠嶂的群山走出战无不胜的红军队伍。

我是在红军桥边参加的工作。

一座浩大的冶炼铁合金厂矗立在红军小红卫生员牺牲的山峦下。

一次,站在炉台前维修设备的时候。

挥舞着气焊枪险些烧着人,不知道老领导啥时候到我身后的。

他就是刘隆志笑眯眯地摸摸我脸庞。

许多年后,才知道他哥哥用箩筐挑着他走过草地爬过雪山的。

王道金老红军给我们全厂青年讲过当年红军在遵义城里的故事。

熟悉的遵义城里到处是红军的影儿和鲜血。

红军山、邓平烈士墓、遵义会址、毛泽东旧居这些场所。

经常出入,还带着亲戚和儿女。

只要在这座城市生活过的人。

无论土著还是外来。

不会轻易忘记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的转折。

一座中国共产党的丰碑。

给人思考,给人力量。

感召未来。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三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长征的朗诵比赛。通过朗诵长征的诗歌和文章,我对长征的历史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长征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次艰苦卓绝的战斗。朗诵长征的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长征的了解,也受到了强烈的精神激励。

第二段:长征的艰苦与毅力。

朗诵长征的过程中,我通过诗歌和文章了解了长征的艰苦和所需要的毅力。长征是一次极度艰苦的长途跋涉,红军面临着食物和水源的极度匮乏,艰苦的自然环境,以及敌军的围追堵截。然而,红军将士们并没有放弃,他们以极大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继续前行。这种毅力和坚韧的精神,令我深感敬佩,并对我自己的生活态度有了新的认识。不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保持坚强的毅力和信念,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战胜困难。

第三段:长征的团结与友爱。

朗诵长征的过程中,我也了解了长征时期红军的团结和友爱。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通过密切的协作和相互支持,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红军的战士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弘扬了团结友爱的精神。这给我很大的启示,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在困境中取得胜利。在我日常生活中,我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帮助他人,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第四段:长征的英勇与奉献。

朗诵长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红军们的英勇与奉献。他们在长征途中面临着生死考验,但他们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的事业。他们不畏困难,不惧艰险,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了党的理想和人民的利益。长征的英勇和奉献令我感到自愧不如,也激励着我要更加积极地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付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只有不怕困难,勇于奉献,我们才能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结论。

通过朗诵长征,我对长征的历史和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长征不仅是一次艰难卓绝的战斗,更是一次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伟大品格和精神力量的历史事件。我从长征中学到了毅力、团结、友爱、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生活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将继续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努力学习,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四

指着脚踝上呈蝴蝶形的伤疤,老红军向轩讲述着他7岁参加红军、9岁跟着舅舅贺龙走长征的传奇经历。

193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由于叛徒出卖,在鹤峰县太平镇洞长湾休整的赤卫队遭到敌人突然袭击。名震湘鄂西的赤卫队女队长贺英在战斗中牺牲。牺牲前,她将自己的手s枪、三块银元和一个金戒指交给身边年仅7岁的侄儿向轩,对他说:“快走,找红军,找大舅去!”

向轩的大舅是贺龙。此时,贺龙已回到湘鄂边一带打游击。洞长湾一战,赤卫队伤亡惨重,一夜之间贺龙又失去了大姐贺英、二姐贺戊姑,贺戊姑的女儿及两个孩子也被敌人抓去。当脚踝上带着枪伤的向轩见到贺龙时,贺龙心疼地抱起哭得泪人般的向轩。向轩的母亲贺满姑被反动派杀害时,向轩还不满两岁。此后,向轩跟着他的大姨贺英一起生活。贺英教他认字、骑马、打枪。枪林弹雨中成长的向轩格外坚强。贺龙抚摸着他的头,将贺英留下的手s枪送给他,并发给他一套军装。就这样,向轩成了红3军军部通信连的小战士。

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主力从湖南桑植地区出发,开始长征。

长征后,向轩被分配在军委分会当通信员。当时,军委分会有十几个与他差不多大的红小鬼。对这十几个红小鬼,部队没有安排具体任务。而向轩却每天准时到贺龙那里报到。这主要是因为向轩很喜欢刚出生不久的小妹妹贺捷生。他每天围着舅妈蹇先任,跑前跑后,帮着背、帮着抱,而蹇先任也给予他很多的照顾。有什么好吃的,哪怕是野菜,蹇先任也要给向轩留着。长征中,贺龙为了不让向轩挨冻受冷,到了条件稍好的地方,就让向轩同自己一起睡。可向轩有尿床的毛病,时间长了,警卫员嫌麻烦,就不想让向轩同首长睡一张床,但被贺龙劝止了。一天早晨,向轩从外面回来,看见贺龙正在洗床单,冻得两手通红。此情此景使向轩羞愧无比,他发誓以后再也不睡在舅舅的床上了。

尽管向轩很懂事,可毕竟还是个孩子。一路上他没少挨贺龙的批评。部队渡过金沙江,来到云南,正是冰河解凌,惊蛰萌动时。一路行军,人困马乏,刚到了一个小镇,部队就开始忙着打土豪、筹粮食。上级规定,这些活动不许向轩他们这些小家伙参加。因为打土豪有规矩,一切缴获要归到供给部,然后再统筹。但这次向轩跟在队伍里凑热闹,谁也没太在意。一个地主家腌了一缸咸蛋,白里泛青,煞是喜人,向轩看到后,不顾规定,顺手揣了五六个,盘算着去蹇先任那里看妹妹。这事被贺龙知道了。贺龙把他叫来,黑着脸问他为什么要私拿咸蛋?他自认为不是什么大错,嘟囔着承认了,并按贺龙的要求将咸蛋交给了供给部,但心里并不服气,很感委屈地在河边溜达。这时,他看见河边的树上拴着一匹枣红色小马,很矮。他上去拍拍马屁股,这匹马既不踢人也不跳,很温驯。这下,他又高兴了。他觉得小人配小马,正好。于是,一切烦恼统统抛到了脑后,跃上马背。第二天行军,他洋洋得意地把马骑到贺龙前面。贺龙问:“你的马是从哪里来的?”向轩不以为然地说:“河边牵的。”话音未落,贺龙大吼道:“不遵守群众纪律,有什么资格当红军!”

贺龙因他违反“群众纪律”的事,差点开除了他,这事让他铭记“群众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在向轩看来,舅舅贺龙既讲原则,又讲感情。

长征越走越艰苦。向轩脚下打满血泡,膝关节像没上油的机械,磨得生疼,肿得老高。贺龙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搞来了几头骡子,让十几个红小鬼轮流骑。向轩和辛先柱、张二合骑一头。因为向轩年龄最小,所以很得其他同志关照。

每每忆起长征岁月,向轩心中总是波澜起伏,在与舅舅朝夕相处的一年中,他学到了、也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使他受益终生。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五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侯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六

第一次过草地时,他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任思忠带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向阿坝前行。他走在最前面,小心地穿过反动军队布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阵剧痛,落在地上再也迈不动步子。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大约10厘米长的竹签穿过了他的右脚脚掌,脚背上还露出长长一截。任思忠当时脸就变白了,疼得直冒汗,可是,他始终没有说一声痛。

受伤只是一瞬间,此后几个月任思忠可被伤脚折腾苦了。队伍连续行军,任思忠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他就咬紧牙关坚持跟上队伍。不幸的是,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纱布裁成窄长的细条,蘸了水穿过他脚上的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任思忠都觉得像脚板里有个锯在割自己的肉,没有麻药,那种疼痛在钻他的心,但是没有任何办法,那是缺医少药环境中遏制进一步感染的唯一办法。靠着坚强的意志,任思忠挺了过来。

在战友的帮助下,任思忠的脚伤渐渐好转,最后,脚背中央永远留下了一块大约3厘米见方的凹陷。

第二次过草地更是死里逃生,任思忠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

1935年下半年,当时任思忠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教导团一连指导员。大军从阿坝向绥靖方向进发。来到黑水河时,木桥已被毁掉,南岸则被土匪占领。为了保证主力部队顺利过河,任思忠和另外30名干部和战士趁黑夜游水渡河。

当时正是隆冬,数九寒天,水流湍急,冰冷刺骨,站在岸边都冻得瑟瑟发抖,更别说游泳到对岸了。不过,越是危急时刻,战士们的勇气越是大增,最后成功游到对岸的有8名,任思忠就是其中一名。接下来就是一次令南岸敌军魂飞魄散的突袭,大部分敌军还没弄清楚是什么状况呢,就在睡梦中被击毙了,8名勇士很快便占领了桥头堡,大部队顺利地搭起了便桥。

然而,任思忠却因此染上了重伤寒,红军缺医少药,食物的供应也已经断绝,他的病一步步恶化,常常昏迷不醒,战友们便抬着他行军。20天后,部队终于走出了草地,来到绥靖。此时的任思忠长时间休克,脸色苍白,呼吸时有时无。有一次,战友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绥靖滩石崖下的山洞里。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慢慢苏醒过来,感到口渴无比,轻轻地翻了个身子,浑身疼痛难忍,想站起来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力气,只有挣扎着爬向河边去喝水。十几米的距离任思忠竟然爬了整整三个小时。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他快到河边的时候,当地居民郝老汉发现了他,听他说了情况后,立刻将他救回了家。

郝老汉对待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每天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他。老汉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便想收他为儿子。但任思忠却一心想要回到队伍里,他每天搬小板凳坐在大门口,希望看到队伍上的同志。

两个月后,任思忠的病基本痊愈了,他挥泪告别了郝老汉老两口,找到了在该地区活动的金川省委,重新回到革命队伍。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七

朗诵,是一种通过声音表达情感、展示文学作品内涵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感悟作品,还可以培养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学会如何朗诵是每个文学爱好者和语文学习者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二段:朗诵的技巧与要点。

在进行朗诵时,首先要注意发声的准确与清晰。要通过恰当的语调和音量来表达作品中的情感,使人产生共鸣。其次,要掌握节奏感,通过运用停顿和加速等手法来打破单调的节奏,让听者产生更丰富的感受。同时,选择合适的语速和语调,能够更好地突出作品的重点,增强氛围的营造。最后,要注意语音的准确性和干净、优美的发音,使听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三段:理解与体验作品的重要性。

朗诵不仅仅是读出作品的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受作品中表达的意义和情感。要通过深入的阅读和细致的品味,将作品内涵融入到自己的心中,使朗诵更加真实、自然、生动。只有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情感,才能通过朗诵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听者,与听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第四段:情感的表达与沟通。

朗诵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声音传达情感,与听者进行情感的共鸣和沟通。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音变化等技巧,表现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使听者能够在听声中感受到作品的情感色彩。此外,朗诵时可以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方式来增强情感的表达,使朗诵更加生动、丰富。

第五段:朗诵中的修养与提高。

朗诵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需要个人修养的提高。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多角度的思考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此外,要注重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情感修养,通过修炼自己的情感和气质,使朗诵更加自然真实。同时,要多参加朗诵比赛和活动,互相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朗诵水平。

总结:

朗诵是一门需要技巧、情感和修养的艺术形式,它需要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通过声音的表达来与听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只有通过多方面的修养和不断的提高,才能够做到优秀的朗诵,让作品真正触动人心。希望每位语文学习者和文学爱好者能够重视朗诵,用心去感受、体会朗诵的魅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八

苏区失利反思深,遵义功推掌舵人。

百战奇谋终化险,挥鞭策马伴诗吟。

**。

高擎赤帜为工农,四海英豪尽向风。

三是箴言犹在耳,延河宝塔焕新容。

**。

雪峰草地几重关,回首征途创业难。

接力兴邦旗不倒,奏功英烈尽开颜。

注:“三是”指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九

红军用脚板一寸寸丈量全程。

翻越十八座山脉,有的终年积雪。

山,离天三尺三。

跨越二十四条河流,有的是反复强渡。

水,金沙水拍云崖暖。

鸟飞不过的山,红军爬过了。

野兽鲜迹的地方,红军踩出了路。

水粉身碎骨的河,红军胜利到了彼岸。

从江西到陕北,途经十四个省份。

从井冈山到延安,跨越大半个中国。

封锁线一道又一道,铜墙铁壁般。

没有粮食,草根、树皮、皮带充饥。

居无定所、蓝天当被、大地当床。

红军战士将人的坚韧发挥到极限。

长征让雪山、草地见证了红军的'毅力。

长征让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看到了希望。

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

今天,当我们登机穿过云层。

今天,当我们在都市的街头把皮鞋擦亮。

有一首悲壮的史诗。

在我们的血液中。

逶迤激荡。

那是一拨贫苦的人马。

心中装着百姓的天下。

五角星,破草鞋。

突围在泥泞深处。

重重封锁与剿杀。

倒下了,站起来。

信念举着红旗一路向前。

急流把勇气冲涮出来了。

草鞋把骨气磨砺出来了。

雪山让五角星更加耀眼。

枪声是宣言也是种子。

死亡并不代表减少。

一种强大的精神生根发芽。

二万五千里荆棘长路。

今天的每一寸版图。

都溅落过泪花。

这是一座耸入云天的丰碑。

如一道耀眼的闪电。

划破黑的夜。

更是一根虬曲的青藤。

衍生出无数朵倔强的花。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繁华掩沧桑。

回头望。

在华夏广阔的地平线上。

有一拨人马被朝阳拉成剪影。

红旗高举,草鞋步枪。

那就是。

赋予我们今天的意义。

八十年前,

你被迫转移,

读过红楼,

用的是三国演义,

象唐僧取经,

有梁山狭义,

找一个根据地,

点燃革命的火星,

快速离马不停息,

一会在悬崖峭壁,

时而在雪山草地,

前面藏杀机,

后面有追兵,

你却象天使,

一次次化险为夷!

一路上多少英雄,

失去了生命,

有年长也有年轻,

许多还未留下姓名,

手相连心相依,

一点一滴连成二万五千里!

信仰和大爱陪伴,

困难和危险也是风景,

不惧艰险,目标坚定,

直至目标的胜利!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十

五次“围剿”掠井冈。

战略转移踏征途,

红旗飘飘别故乡。

夜半轻过于都河,

相送歌声漫天扬。

新田百石初战落,

古陂安西破封锁。

仙岭豪头牵守卫,

百丈岭前粤军追。

战略意图转湘西,

分过宜章神兵奇。

湘萧江水贯全境,

山翠峰叠走零陵。

长途奔袭道县走,

一鼓作气克水口。

灌阳新圩阻击战,

铁的意志打不散。

兴安光华敌人狂,

勇士热血染湘江。

界首渡前咽喉地,

枪林弹雨树成桩。

悲壮开辟西进路,

惨烈强冲生死关。

错误路线出恶果,

硬碰墙壁损失残。

事关生死奔何处?

老山界过湘西南。

祸兮福倚辩证观,

伟大转折契机现。

通道会议定转兵,

改变战略在黎平。

猴场会议跨二年,

反攻三路乌江险。

智赚遵义施计谋,

追敌续克娄山关。

遵义会议转折定,

历史选择毛泽东。

青杠阻敌渡赤水,

鸡鸣三省回马枪。

集结扎西人事换,

白沙鱼塘赤水还。

主动转移茅台镇,

三渡赤水回川南。

苟坝行军会议忙,

再渡赤水跨乌江。

佯攻贵阳欲擒酋,

威逼昆明敌军慌。

暗渡陈仓施巧计,

翻山越岭金沙翔。

化装三城一日取,

激流滚滚皎平渡。

川滇咽喉会理城,

一个星期作休整。

彝海结盟大凉山,

中央进驻冕宁城。

十八勇士惊涛浪,

大渡河上铁索长。

泸定会议目光锐,

战略指向川西北。

一尺雪山一尺胆,

风狂迷漫夹金山。

红军会师达维镇,

北上抗日再行军。

分裂中央张国涛,

兵分两路走泥沼。

不毛之地阻断粮,

风雨泥泞枯木香。

一寸草地一寸血,

革命烈火扑不灭。

巴西小庙计划全,

包座河畔巧打援。

腊子天险神兵降,

六盘山下扫敌顽。

摆起口袋灭敌焰,

挥刀断尾除隐患。

走过万水和千山,

吴起镇里尽欢颜。

驱除贼寇卫中华,

铁骨铮铮越九天。

世世代代争相颂,

一曲长征歌永传。

文档为doc格式。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十一

一面面红旗迎风展。

一颗颗五星红灿灿。

战士拥抱山水暖。

激动的泪水挂脸面。

胜利的歌声地动山颤。

革命火种不灭,在黄土高原上。

抗日烽火燎原。

遥遥两万里征程,历尽。

敌人围追堵截、皑皑雪山、茫茫草地······。

千难万险,前赴后继,红旗不倒。

创下人间奇迹,撼地动天。

孕育中华民族的未来。

胜利会师,编织新中国摇篮。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十二

朗诵是一种传递文字信息并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和语调的运用,将文字转化为动人的乐章。在朗诵过程中,演员需要将文字背诵出来,并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以及情感的表达,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然而,要想达到良好的朗诵效果,并不仅仅需要机械地背诵每一个字眼,更需要通过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将文字赋予生命。在我的朗诵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理解文字的意义是朗诵的基础。在背诵一个作品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通读这篇文章,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只有通过理解,我们才能将作品中的情感正确地传递给观众。因此,在朗诵之前,要多读、多理解,追寻作者的意图,并且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才能在朗诵过程中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

其次,掌握语音技巧对于朗诵来说非常重要。一篇作品中,不同的语言节奏和语气传递着不同的情感。在朗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全文的情绪起伏和重心,巧妙地运用语音技巧来传递这些情感。例如,在描述喜悦和愤怒时,我们可以运用明快的语速和高亢的音调,使得听者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又如,在讲述忧伤和沉思时,我们可以运用缓慢的语速和低沉的音调,使得听者沉浸于这种情感之中。因此,只有通过对语音技巧的熟练掌握和恰当运用,才能将作品的情感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

同时,情感的真实表达是朗诵的灵魂。朗诵不仅仅是机械的背诵文字,更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作品的意境可以直抵人心。朗诵是一种通过声音传播情感的艺术形式,只有当我们能够真实地体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时,才能将其完整地传递给观众。在朗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观众,让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只有当我们的情感真实而深切时,我们才能将作品赋予灵魂,才能使观众在听到之后产生共鸣和感动。

另外,身体语言的运用也不容忽视。朗诵并不仅仅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同时还需要通过肢体和面部表情来完善整个演绎过程。例如,在描述儿时天真无邪的情绪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情和手势的运用来强调这种纯真和天性。又如,在描写痛苦和痛楚时,我们可以通过肢体的扭曲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加强这种感受。因此,在朗诵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自己的身体语言与声音的表达相结合,使得整个演绎更加生动而有力。

最后,不断的练习和反思是朗诵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不断地朗诵和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作品的节奏和情感,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自己的朗诵进行反思,从中找到不足之处,并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来提高自己。只有持之以恒,我们才能在朗诵中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总而言之,朗诵是一项独特而优美的艺术形式,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和表达。通过对文字的理解、语音技巧的运用、情感的真实表达、身体语言的运用以及不断地练习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朗诵出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让我们的声音和文字在空气中回荡,触动每一位听者的心弦。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通过朗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与人们分享我们的内心世界。朗诵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十三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消除部队的顾虑,毛主席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山比一比。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外,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心里涌起无限的感念。一首在江西中央苏区流行的山歌,又在我的耳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起了我们离开中央苏区时的情形。一个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一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的字句。他说:“孩子,这鞋一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伴侣。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我第一次从腰里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苏区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口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同志们见了,都说这真是“救命鞋”。可是我也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一个大窟窿。以后,我更加倍地爱惜它。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越向上爬越陡,一会儿竟下起鸡蛋大的冰雹。狂风夹着冰雹,吹在身上,真像刀割的一样。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45斤的迫击炮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像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几次跌倒。每当我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像苏区的老乡们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它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我赶忙把它脱了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长征的朗诵稿如何写篇十四

朗诵作品是二度创作的素材,这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作品,创作失去了最基本的根基,不会有好的创作。在我的实践中,选择作品至少应该有下述原则:

1)适合自己的嗓音特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与他人的嗓音特点,发音习惯。除了规范性的发音要求外,实际上我们常常是无法很好地做到自主地有效地控制嗓音的变化的,因为我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发声训练和练习,多数属于自然习惯性发声。像我的嗓音,浑厚而略带沙哑,低音部分可以到达很低的位置,高音却不行。有些朋友音色华美,清晰亮丽;有些朋友柔和甜美,如潺潺流水;有些朋友声音娇柔细嫩,婉约小巧;也有些朋友音色没有特别明显的特点,平凡中显出不平凡来,不一而足。

嗓音是有“色彩”和“性格”的,因此嗓音的特点不可能不对朗诵题材的选择产生影响,而且我个人认为这种影响对每一个朗诵个体又是决定性的。作品的情绪、情境、思想深度以及其间设置的戏剧化冲突都需要用声音来表达,用音调、重读、气息、停顿、语速等来表现。比如:深邃的思考,需要深沉稳静有厚度感的声音来“做底”;抑郁的感觉需要用低沉压抑的,深度感强烈的和和缓的嗓音;跳跃、欢快的情绪需要年青,清爽富有活性的嗓音表达。那些时代感极强的政治性作品,如“《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囚歌》等”则需要既可低沉也能高亢的嗓音来表达;温文尔雅、抒情柔怀的作品,特别适合那些声音或清晰干净或甜美动听的嗓音。

比如,嗓音很粗纩而深厚的人,很适合朗诵一些大气的,豪迈的作品,这类作品感情热烈奔放,涉面宽宏,起伏很大;而嗓音华丽的男声,比较适合朗诵诸如古诗词,王子人物的独白(比如哈姆雷特)和现代派诗人的诗作。

经常听朋友们读贺敬之先生的《西去列车的窗口》,这篇文章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明显,篇幅又比较长,段落起伏比较大。这样的作品是不适合女声读的。曾听过慧眼、网络仙翁、大和尚读过,我的感觉,在深度的处理上,网络仙翁比较理想,在情感处理上慧眼略强。其实,这样的印象多半来自他们的音色上的巨大差异,网络仙翁嗓音宽阔沙哑,行声严肃,时代感把握得比较好,但在高亢区,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这时显得慧眼年青高朗的声线优势明显突出了出来。我听过女声读过同一作品,实话说始终没有人能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不是诵者不努力,是她选错了作品。

作品选择不当,最直接的效果是吃力不讨好。读了半天,自己找不到感觉,听者感觉也不好。当然,自己适合诵读什么类型的作品,是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和尝试的,但一般说来,这个时期并不会很长,因为,适合不适合往往在朗诵的时候就能清楚地感觉到,这很象试鞋子,合脚不合脚,穿上一试立即昭然。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题材,但我相信,最终怕真的只有“一款适合您”。

2)适合自己的当前水准。

还有一点,选择诵品时,不要勉为其难地选那些诵读难度大大超过自身水平的作品。所谓难度指情绪起伏程度、情绪连贯、气息运用变化、作品长度等方面。很多作品情感起伏跌宕剧烈,把握起来难度就增加了。有时会上去下不来,或者下去上不来,累得要死,效果却很差。还有就是情绪连贯的要求,这一般与作品的长度有关,长度长,情绪上要保持连续性就不容易,但情绪上的断续是朗诵的大忌。因此,在选择作品时,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难度,逐渐增加文章长度。我的体会,文章的长度很关键,初期,长度不要短于1分钟,也不要超过3分钟,越短越难读,还没等你找到感觉,就读完了,古诗难诵就是明证。超过3分钟后,朗读的难度会大大增加。难度与文章长度的关系近似凹形抛物线,无论对初学者还是老手,这个规律都是一样的,只是难度的转折点不同罢了。

我自己的体会是不能太长,除了自己的适应能力所限,还有一个听众精力集中听诵的问题,太长了,很难集中。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做得不好,文章越读越长,但真正感觉比较好的,长度多在3-8分钟(中速),比如大家比较认可的《飞花轻似梦》—7:14;《与一座古城对话》—8:12;《春》—6:37;《雨巷》—3:52;即便是受文章内容要求必须加长的《荷塘月色》也只有9:14,《骨灰》是10:07(均包括音乐前奏和结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