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时代楷模吴蓉瑾个人事迹材料(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6:31:46 页码:11
2023年时代楷模吴蓉瑾个人事迹材料(实用10篇)
2023-11-11 16:31:46    小编:ZTFB

好的总结应该具备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体现价值等特点。写总结要注意语气的稳定和态度的坚定,不宜过于主观或情绪化。下面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时代楷模吴蓉瑾个人事迹材料篇一

孩子称她为“云朵妈妈”,家长喊她“秒回校长”,同行叫他“种子校长”……每一个亲切的称呼,都像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校长吴蓉瑾的闪闪发光的勋章。她扎根基础教育27年。曾获得时代楷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中队辅导员,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理想信念的播种者:为青少年学子播种红色初心。

吴蓉瑾所在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这里毗邻中共一大会址,有着独一无二的红色底蕴与丰厚的党史学习资源。面对在改革潮头、黄浦江畔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吴蓉瑾始终将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红色精神的传承弘扬,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16年前,吴蓉瑾发起成立了专门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第一个吹响了红色文化传播弘扬的“红喇叭”。历经十六年,“红喇叭”社团已培养千余名小讲解员,志愿讲解场次超过千场。这些平均年龄10岁的“红领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传承路上的小不点”,已逐渐成为了一支传播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火种的重要力量。

16年来,小讲解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讲解方式也从普通话讲解,拓展到沪语、英语讲解,还创新了快板演出、连环画展示等多种形式。如今,在吴蓉瑾的推动下,“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已经成为了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覆盖全年级,全校1330名学生均可以用普通话和英语讲解。

许多已经上了大学的小讲解员回忆这段经历都很感激:“这么多年,一大纪念馆的讲解词始终铭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红色的种子,让我牢记红色历史、永远爱党爱国。”

吴蓉瑾还在学校连续多年举办“红色一课”“中国人过中国节”“学雷锋学劳模”等专题课程和主题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吴蓉瑾认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以红色为主题,导向鲜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正是学生们理想信念养成的新鲜养料。

情感教育的倡导者: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

吴蓉瑾常年推动情感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塑造青少年的完整人格。2004年起,吴蓉瑾和同事们开始探索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探索研发的情感教育课程,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她将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每周的学校课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钟的时间,亲自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与学生们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她还开设了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用自己滚烫的情感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充满爱的学校”。

因为爱生如子,吴蓉瑾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云朵妈妈”。每个学生毕业时,吴蓉瑾都会赠送一张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作为纪念,上面写着“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除了经常与在校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交流,还有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也会慕名找到吴蓉瑾帮忙,希望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教育难题。她说:“每个孩子都应给予温暖的关怀,这样才能让他们学会积极面对挫折,成为适应社会、身心健康、具有幸福能力的人。”

教育均衡的践行者: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推广。

教育均衡发展是吴蓉瑾“教育梦想”的重要内容,将优质教育资源和创新实践的成果辐射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是她一贯的追求。作为教育部信息化资源库专家,她担任校长工作坊主持与培训任务,多次到青海、贵州、陕西、四川、重庆、云南等省教育薄弱地区,积极为当地教师开展培训,并为万名校长提供在线学习。青海、陕西、贵州等地的250多所学校学习和借鉴了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她牵头承担了上海市松江区、奉贤区2所市郊学校8年的委托管理任务,以及四川省都江堰市天马山中心小学的重建和支援工作,受助学校教学质量进步明显,学生学业成绩均由区内、县内末端变为名列前茅。

作为特级校长,她受组织派遣流动到上海市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担任校长。通过3年的努力,将这所乡村学校真正办成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时代楷模吴蓉瑾个人事迹材料篇二

“吴校长去过这么多地方出差,但一个当地景点都没去过。因为每次出差授课,她都会选择坐晚上的飞机去,让对方安排上午讲课,然后下午就匆匆赶回。为的,就是第二天一早7点40分能准时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科教导徐继红告诉记者。

2018年,吴蓉瑾作为特级校长被派遣流动到上海市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担任校长,由此开启黄浦、嘉定两头跑的“更忙节奏”。起初,这所学校只有6个教学班,整个校园空空荡荡的,很多家长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但现在,周边很多家长都想着办法要把孩子送到卢一实小,也有不少人会到校门口打听,怎样才可以到这里来读书。

让卢一实小学生隽潇然的爸爸感触最深的,是吴蓉瑾校长在家长会上对他们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家长在爸爸妈妈的角色里,要像当年初恋一样有爱,这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等未来孩子有了家庭也会是有爱和幸福的。”

被誉为“铁人校长”的吴蓉瑾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尽管每晚10点多才离开办公室,但其实她的丈夫,每天下班后都会到学校陪着她一起“加班”,然后手牵手如初恋般一起走过那条“爱的走廊”。每天不管多忙,吴蓉瑾都会跟在松江上大学的儿子打一通电话,交流一下当天的状况。双休日,吴蓉瑾跟丈夫一起开着车把儿子送到学校后,还会一起逛个街、吃个饭,再到“爱的学校”继续加班。

“很多人觉得我很累,但其实每当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清澈如水的眼睛,我一点都不觉得累。我爱这个学校,爱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所以每天我都带着对事业的挚爱和对孩子的喜爱踏入校园。我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相处的快乐,也享受这份为人师的幸福。”吴蓉瑾笑着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时代楷模吴蓉瑾个人事迹材料篇三

为了将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作为教育部信息化资源库专家,吴蓉瑾还担任了校长工作坊主持与培训任务,这些年多次到青海、贵州、陕西、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市的教育薄弱地区,为万名校长提供在线学习,并积极为当地教师开展培训。目前,已有青海、陕西、贵州等地的250多所学校学习和借鉴了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吴校长去过这么多地方出差,但一个当地景点都没去过。因为每次出差授课,她都会选择坐晚上的飞机去,让对方安排上午讲课,然后下午就匆匆赶回,为的就是第二天一早7点40分能准时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科教导徐继红说。

2018年,吴蓉瑾作为特级校长被派遣流动到上海市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担任校长,由此开启黄浦、嘉定两头跑的“更忙节奏”。起初,这所学校只有6个教学班,整个校园空空荡荡的,很多家长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但现在,周边很多家长都想着办法要把孩子送到卢一实小。

让卢一实小学生隽潇然的爸爸感触最深的,是吴蓉瑾校长在家长会上对他们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家长在爸爸妈妈的角色里,要像当年初恋一样有爱,这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等未来孩子有了家庭也会是有爱和幸福的。

时代楷模吴蓉瑾个人事迹材料篇四

“七月三十夜色浓,一大会议正进行,突然闯进一个人,惊得大家全愣神……”刚刚过去的双休日,在今年新落成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卢湾一中心小学三(5)班学生黄业凯边打着快板,边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声情并茂地描绘着一大会议的场景。

“最初我们希望孩子们的讲解能为更多同龄人服务,但事实证明,每当小讲解员‘登场’,各年龄段的观众都会目不转睛围在他们周围。”一旁的吴蓉瑾欣慰地笑着说。

16年来,这些“传承路上的小不点”,讲解足迹已遍布周边的孙中山故居、周公馆、韬奋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如今,“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已经成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全校1330名学生不仅可以用普通话、英语、沪语等进行讲解,还能够通过立体书、绘本、信息化云剧场等开展讲解。

回忆这段经历,不少已步入大学的“小讲解员”依旧心存感激,“多年过去,但那一段段讲解词始终铭记在我的脑海中。感谢吴老师的教导,早早在我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

时代楷模吴蓉瑾个人事迹材料篇五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伴着快板节奏,脆生生的童音正将100年前一大会议召开的历史故事讲得既通俗易懂,又活泼生动。

16年前,第一批小小讲解员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讲时,有一位老师一直用赞许、坚定的眼神默默鼓励他们。她,就是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

“教有真情,育无止境”,一走进卢湾一中心小学一楼大厅,人们就能看到的这句教育理念,用来概括吴蓉瑾的27年教育生涯,很是恰切。

卢湾一中心小学毗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多年前,兼任少先队辅导员的语文老师吴蓉瑾在参观一大会址时发现孩子们听讲解不太认真,便在学校支持下展开调查研究。“建一支由少先队员组成、专门为小学生观众服务的讲解员队伍,让孩子们自己写讲解稿,用孩子们自己的语言,给同龄人讲党的历史!”吴蓉瑾说,想出这个新点子以后,她带领学生一同学党史、一同讨论撰写讲解稿、一同磨炼演讲技巧。“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由此成立。

这支“红喇叭”,至今已培养了千余名小讲解员,志愿讲解场次超千场,已拓展出了沪语讲解、英语讲解、快板演出、连环画展示等多种形式。每一个双休日和节假日,只要没有出差和工作,吴蓉瑾都会站在一旁,用赞许的目光和温暖的笑容,默默守护着小讲解员们。

如今,在卢湾一中心小学,“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讲解”已成为一门特色课程。“这么多年来,讲解词始终铭记在我的脑海中。吴老师的教导在我心中种下了一粒红色种子,让我牢记红色历史、永远爱党爱国。”一位已是大学生的小讲解员这样说。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

吴蓉瑾为当地人熟知,始于“情感教育”。20年前,关注到一些孩子出现情感淡漠、自我意识过重等问题,她积极探索,每周利用15分钟午会课时间,开展情感教育课,提高孩子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后来,她和同事们一起,把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构建起了包括8个板块、20个专题的情感教育体系。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吴蓉瑾曾这样告诉同事贺春秋。贺春秋刚入职时,不小心摔倒受伤,吴蓉瑾指导她以此为素材,上了贺春秋的第一堂情感教育课——《爱护我自己》。贺春秋说,那节课上,她和学生们坐在一起交流各自的受伤经历,互相提醒,彼此关心,“那些温馨的情景十几年了还历历在目。”

吴蓉瑾的微信朋友圈常常“晒娃”。开学这几天,晒得最多的是一年级的孩子们,上课时专注的目光、吃饭后沾着饭粒的小脸……张张照片都满溢着她对孩子的喜爱与呵护。

每个学生毕业时,吴蓉瑾都会赠送一张附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常有已毕业的学生找她交流,甚至其他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也慕名找她,吴蓉瑾也乐意提供帮助。

“每天都有太多值得关注的细节”

作为教育专家,吴蓉瑾多次来往于上海和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区之间,为各地教师开展培训。“吴校长去过很多地方,却没有旅游过。”一名老师说,吴蓉瑾总是把培训课程安排在下午,当晚返回,为的是第二天一早就能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

白天,除了听课,她最常做的是在教学区走走看看,每天都有上万步。“看孩子们上课时的状态怎样、写字姿势是否正确,琢磨怎么教导他们文明规范……”吴蓉瑾说,“每天都有太多值得关注的细节。”

3年前,吴蓉瑾被派遣流动到上海市郊的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担任校长。“我们叫她‘铁人校长’”,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教师谭珂告诉记者,吴蓉瑾不仅为学校设计了适合学生学习能力、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几十门校本课程,建立“每周一研”“三三制备课”等活动机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更将爱的暖流传递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下午6点多,送走放学的学生,吴蓉瑾还要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团队开会,办公室和会议室的灯光,总要亮到晚上10点。

卢湾一中心小学是国内率先提出并启建“云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小学校之一。从2009年至今,学校的“云课堂”从1.0升级到了3.0版本。当年,吴蓉瑾曾探索将平板电脑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各方关注;现在,学校又开发设计出“云课桌”“云展馆”等新应用场景。卢湾一中心小学成为首批上海市信息化标杆培育校,吴蓉瑾也被大家称为“云朵校长”。

时代楷模吴蓉瑾个人事迹材料篇六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每天到校时都会给清晨的校园拍照,入夜时再拍一张学校的走廊。她将这些照片配上“爱的学校”“爱的走廊长又长”等文字,发在微信朋友圈,表达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

在27年的教学生涯里,她以春风化雨般的关爱,滋润学生的心灵之花,当好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耕耘者,用真情守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是主动适应数字时代教育改革实践的先锋人物;她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在全国率先组建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社团,16年来培养千余名小讲解员,让“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让爱党爱国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她一路走来的足迹,映照出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育人初心。

“以情育情”,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丰富情感。

在同事、学生、家长的口中,吴蓉瑾有着不同的称号。在同事心中,她是大爱无疆的“种子教师”;在学生心中,她是能认出全校上千名学生并准确叫出每个人名字的“云朵妈妈”;在家长心中,她是手机24小时在线的“秒回校长”。

当初作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名年轻班主任,吴蓉瑾率先在学校里开设情感教育课,“以情育情”,目标是摆脱片面追求智能发展的教育,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丰富情感。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步该往哪走?吴蓉瑾想到曾给孩子们布置作文写“一件难忘的事”,当时班里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捡手表”“陪盲人过马路”等,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我手写我心”?她尝试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阴晴雨雪”,在被称作“晴雨表”的随笔簿上,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老师不给评分,只写批复。批复不是简单的一个“阅”字,细细密密的红字传递着吴蓉瑾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今天为什么折手工纸呀?老师十分支持!”“宝宝今天做了一件错事,但你在‘晴雨表’里告诉了我,老师很欣慰。”……孩子们一天天写,吴蓉瑾一篇篇回,在有来有往的交互中,学生们渐渐打开了心扉。

从帮助学生宣泄情绪,到积极情感引导,再到培养人格,吴蓉瑾的情感教育课已开设了17年。每周她都利用15分钟时间,坚持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并写下了几千篇案例以及两本研究专著。

“我觉得爱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平常种种细节中呈现的。”吴蓉瑾经常跟周围老师说,不爱孩子就不要做老师。课堂之外,吴蓉瑾经常会把班上一些学生带回家。这些学生不用发愁家长出差或是家里的老人身体不好,她会给孩子们做饭、补习功课。2019年的一天,向来爱喝咖啡的吴蓉瑾在微信朋友圈发起了戒咖啡“打卡”,连续发了400多天。原来她在践行与一名学生的约定——这名学生因为生病吃不下饭,吴蓉瑾同其商定:“我戒掉喜爱的咖啡,你也要把吃不下的东西多吃几口,我们一起调整。”每当学生毕业,吴蓉瑾都会给孩子们送上一张小卡片,上面留有她的微信号,“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

时代楷模吴蓉瑾个人事迹材料篇七

有一堂课,吴蓉瑾也忘不了。一名二年级女孩突发疾病去世,教室里的座位突然空出一个,孩子们懵懂的眼神里,自然地流露出迷惑和害怕。面对死亡这个话题,吴蓉瑾没有退避,她把女孩妈妈告诉她的一件事,含泪讲给了孩子们。女孩去世后,她妈妈在家里床底下找到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一张纸,女孩写着:“妈妈我爱你,我以后会很乖。”

那一天的课堂,她带着孩子们反复诵读小女孩生前写的文章《小雨点和小树叶》。“我不仅要让孩子们知道,生命非常可贵,要无比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更是提醒自己,要上好每一堂情感课,让孩子们学会爱。”吴蓉瑾说。

从怀疑到信任,从包容到接纳,从师生到密友……吴蓉瑾用心聆听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用爱书写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心迹。曾有人说,这件事看不出成绩、也做不出名堂,可是吴蓉瑾甘之如饴,17年不曾间断。这所“爱的学校”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表达,学会了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寒来暑往,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吴蓉瑾都会送上一张小卡片,上面是她的微信号,还有一句她说过无数遍的话:“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

时代楷模吴蓉瑾个人事迹材料篇八

上午进校时间,淡水路上的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门口,校长吴蓉瑾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迎接学生。“云朵妈妈好”“云朵老师好”“云校长早呀”背着书包的学生娃争着唤她,叽叽喳喳。

这个称呼怎么传开的?有人说,可能是学校开始做信息化建设以后,开办“云课堂”,开发“云手表”,久而久之,大家爱这么叫。可小朋友们却说,“不是的,因为她像云朵一样温柔,爱着我们,爱着学校。”

饱含着对学校的深情、对学生的真情、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这位“云朵老师”耕耘27年,一串坚实的脚印,伴随着她的教育梦。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

今年寒假,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今年的寒假亲子作业是“爸爸妈妈带我找回忆”,聚焦温情。爸爸妈妈带孩子找一段过往的回忆,用几句话记录下来,拍下一张合影。校长吴蓉瑾说:“和睦的家庭氛围才会让孩子产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和爸爸妈妈一起回顾过往,也是帮爸爸妈妈回忆温情时刻,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她倡导情感教育,时刻思考着,如何让孩子更全面发展,更幸福成长。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将目光投向探索研发情感教育课程。

“究竟什么是情感教育?”吴蓉瑾的“徒弟”兼同事贺春秋老师至今还记得,那一年她初到一中心工作时的问号。“师傅”的一句话她印象深刻:“离开健全人格和丰富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以情动人,用情育人,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

17年来,吴蓉瑾和教学团队一起,筛选打磨数百节经典情感教育课,构成了包括八个板块,二十个专题的学校情感教育课程。除了预设课程,课程还包括生成性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间的突发事情和热点问题。

每周的学校课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钟的时间,亲自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与学生们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她还开设了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用自己滚烫的情感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充满爱的学校”。

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这里毗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有着独一无二的红色底蕴与丰厚的党史学习资源。吴蓉瑾发起成立了专门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16年来,小讲解员毕业了一茬又一茬,讲解方式也从普通话讲解,拓展到沪语、英语讲解,还创新了快板演出、连环画展示等多种形式。而陪伴着小讲解员们的吴蓉瑾,始终坚守如一,放弃了每一个双休日和节假日,默默守护着孩子们,每一次的精彩绽放,见证着理想信念的种子静静播撒。

她说,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一个“穴道”,这个“穴道”可能是特长、可能是兴趣点、可能是隐藏的情绪、可能是独特的品质,找准这个“穴道”点下去,学生的潜能就被激发出来了,教育就能切中要害、事半功倍。

毕业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会收到一张小卡片,上面有吴蓉瑾的微信号,还写着: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

时代楷模吴蓉瑾个人事迹材料篇九

2005年,带领学生们去中共一大会址参观学习时,吴蓉瑾发现,“学生的眼色是散的”。她感觉,如果一个中国孩子不能了解中国的历史,甚至于对中国共产党都不熟识,是一件可悲的事。

吴蓉瑾因此决定创办一个讲的内容学生能听得懂的红色小讲解员社团。她还特地请专业讲解员到校教第一批的15名小讲解员筛查信息、写讲解稿。同年暑假,小讲解员们迎来了自己在中共一大会址的第一次单人讲解。

吴蓉瑾至今还记得,那天天气炎热,中共一大会址没有空调,小讲解员的额头冒着汗,后背也湿了。现场有位老先生一边拍照,一边赞叹,“这很好,这样的故事可以一代代传下去,祖国江山未来有人”。

16年来,孩子们的讲解已从普通话版扩展到了沪语、英语、快板书、连环画等方式。这个以孩子之口、从孩子视角故事的社团,至今已在近千场的讲解中服务数万人次,红色种子已然在孩子们的内心生根发芽。

谈及自己为什么当老师时,吴蓉瑾回忆,6岁上小学时,父母由于单位比较远常常不能按时接她放学,无数个傍晚是老师给了她母亲般的关怀,她也因此学会了呵护和爱。16岁进师范,是老师教会了她宽容和鼓励。26岁在工作中,校长教会了她细致和尊重。她就像花蕾一般汲取着养料,生长并绽放。

“从当年到今天乃至将来,我想我每天能如此不知疲倦、永葆激情地投入工作,那是因为我知道,身为人师,哪些事情是我必须做的。这是我的一份责任,而这份责任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里,并且化作一腔的炽热情感。”吴蓉瑾深情说道。

时代楷模吴蓉瑾个人事迹材料篇十

被誉为“铁人校长”的吴蓉瑾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尽管每晚10点多才离开办公室,但其实她的丈夫,每天下班后都会到学校陪着她一起“加班”,然后手牵手一起走过那条“爱的走廊”。每天不管多忙,吴蓉瑾都会跟在松江上大学的儿子打一通电话,交流一下当天的状况。双休日,吴蓉瑾跟丈夫一起开着车把儿子送到学校后,还会一起逛个街、吃个饭,再到“爱的学校”继续加班。

“很多人觉得我很累,但其实每当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清澈如水的眼睛,我一点都不觉得累。我爱这个学校,爱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所以每天我都带着对事业的挚爱和对孩子的喜爱踏入校园。我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相处的快乐,也享受这份为人师的幸福。”吴蓉瑾笑着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