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七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8:13:14 页码:14
2023年七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10篇)
2023-11-11 18:13:14    小编:ZTFB

总结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有更清晰的认知。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压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词语学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词语。

七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篇一

1、主题:回忆幼时、少年读书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经验,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内容要点:读书好(获得美的享受、扩大知识而、对写作有很大帮助,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多读书,读好书。

1、主题:批判那些爱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面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憧憬。

2、内容 :风筝事件,“我”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3、写法特点:过渡自然,首尾照应。

1、主题:赞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文区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2、内容:写母亲勤劳的一生。

3、写作特点: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结构严谨;选村典型;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

1、主题: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激,流露出“我”对自己的无知和自私深深自责。

2、内容:母亲靠卖冰棒微薄收入收养“我”,含辛茹苦培养我,默默让别人带生活费和营养品到学校。

3、写作特点: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细节描写。

1、主题:抒发作者对春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2、内容:盼春,画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等),赞春。

3、写作特点:语言准确生动;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1、诸葛亮形象:临危不乱,足智多谋。

2、内容: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懿中计;结局,孔明释计。

3、写作特点: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1、李京京形象:天真、纯朴、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

2、内容:公开课前---回家路上---第二天放学后---公开课上。

“心声”的两层含义:一是李京京深埋心底的亲情、友情。二是李京京非常想表达内心瓣感情和愿望。

3、主题:呼吁教育工作者关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4、写作特点:设置悬念;细腻的心理描写。

1、主题:做任何事情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

2、写作特点:大胆的想象,生动的比拟;严谨的结构(前后照应)

1、主题:坚持前进,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长。

2、写作特点:生动形象的语言;间隔反复的语句。

七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篇二

《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七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篇三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归纳。

1.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假如”二字?

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3.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身处逆境的人。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4.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怎么办?面对这个大家都会碰到的问题,诗人的劝说首先是“不要悲伤”,因为悲伤会吞噬一个人的斗志,让人一蹶不振;然后是“不要心急”,因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风浪的平息需要时间,花朵的绽开更需要时间,焦虑、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

5.怎样理解“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有人因忧郁而沉沦,有人因忧郁而绝望,有人因忧郁而疯狂,可是诗人说“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因为“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对未来要有信心,暴风雨之后会有彩虹,黑夜之后会有黎明,要学会镇静地等候,满怀信心地等候。只有在你完全安静下来的时候,蝴蝶才有可能栖上你的肩头。

四、课文主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我们面对苦难,要勇敢,要坚定信念。苦难必将过去,快乐终将到来。过去的,会成为人生财富,让你不断回味。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作品有《波士顿以北》《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最初收录在他的第三本诗集《山间》中,这首诗与诗人的经历有关,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后肄业,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不久之后,很快就以其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正如诗中所说“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问题归纳。

1.“两条路”有什么含义?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两条路”一是自然界的道路,平坦的笔直的大路和充满挑战的艰辛的小路;二是象征两种人生之路、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2.作者选择的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会“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是说野草丛生,人迹罕至。这条路是很少有人走过的路,因而具有挑战性。“更诱人”体现了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3.结尾一节有什么深刻含义?

多年以后,回顾自己当初的选择也许会“轻声叹息”,为未走那条路而感到深深的遗憾,但绝不是后悔。“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与开头呼应,诗人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是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其他的路只能放弃。

四、课文主题。

《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通过叙述对树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中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因此要慎重选择,不能随波逐流,当然也要有魄力,选定了道路就要坚持走下去。

七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篇四

《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

《荷叶•母亲》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书,属于笔记小说。

第二单元。

《我的老师》作者:魏巍。

《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曾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第三单元。

《春》作者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济南的冬天》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秋天》何其芳,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

《观沧海》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次北固山下》王湾,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大诗人。七言律诗。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天净沙”为曲牌名。

第四单元。

《紫藤萝瀑布》宗璞。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蝉》小思,香港作家。

《贝壳》席慕容,台湾作家。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义论著的选集。

第五单元。

《绿色蝈蝈》选自《昆虫的故事》,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第六单元。

《小圣施威降大圣》节选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小圣是指二郞神杨戬。

《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袁珂。

《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代表作《韩非子》。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编写。

七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篇五

1运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并阅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提示:可以朗读有关“春”的美文片断、诗,也可展示自己找到的图片或是自己画的画,还可以唱有关“春”的歌曲,跳表现“春”的美好的舞蹈。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习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抒情性课文;能够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准备,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初步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导入中的自由表达,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3)通过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4)通过讨论,思考,回答,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文中的作用。(5)通过写法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的这幅画,你们能告诉我,画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春天)对,是春天。我很喜爱春天,把这幅画推荐给你们欣赏。同学们,现在谁想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表达你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学生各显其能,教师给学生的表现以恰当的表扬)。今天,我们来学习《春》这篇课文,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果用他的笔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分组朗读:(每四人一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要求一定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他组员可帮助他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

2朗读展示:让学生自愿举手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指导并恰当鼓励。

3教师范读学生没有读到的段落。

(三)简析课文,明确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形式:探究。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要点:草,花,风,雨,人;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3你最喜爱哪几个句子或哪个段落?原因是什么?你能仿照它造几个句子或写一段话吗?

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回答。

注:对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予以肯定和鼓励,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语气要委婉。

(四)探讨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要点:因为作者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视觉),用耳朵听(听觉),用鼻子闻(嗅觉),用触觉感受,用心感受,大胆而合理地想象。)。

2教师读自己所写的文章片断——《校园里的春天》。

五布置作业。

2积累:(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或句子。(2)把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做成知识小卡片。

六结束此课。

师生齐唱《春天在哪里》,如有同学愿上讲台伴舞更好。

七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篇六

成语:【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的古字,愉悦,高兴。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七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篇七

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依恋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

2、文章记叙了作者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对温柔慈爱的蔡老师的挚爱。

3、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老师真的要打我吗?大家为什么都笑了?)不是真的要打,“笑”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2、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

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是贬义词褒用。他形象的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3、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的看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情感?)“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对老师,急于与老师亲近的情感。

4、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这里改用第二人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情感。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课文第一段:

1、使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比喻;萤火虫的特点:虽然弱小但在黑暗中顽强地发出光芒。

这句话是丘吉尔的直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它体现了自信,蕴涵着努力。

2、思考丘吉尔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在哈罗公学的处境?

吉尔以一种坦然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在哈罗公学的处境。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是能清醒客观的认识自己,对眼前形势作出判断,并保持一种谦逊、乐观、坦然的心态,化劣势为优势,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如他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即说明他并不是比别人差,只是不符合当时教育机制下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3、“至于别的事情,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如何理解?

呼应开头,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且矢志不移的去做,每个人都是有其自己的闪光点。

总结全文,希望我们抱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实践自己的生活。

1、莎莉文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的学生、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善良和蔼充满智慧和耐心的出色的老师。

海伦是一个聪明、好学、坚毅而又感情丰富、热爱生活的女孩。

2、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2.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这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3、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全文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4.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聪明的`海伦不仅对“水”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使她对世界万物都有了新的认识。“水”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好的感受。

5.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无形的线条”就是“爱”,正是人们相互之间有了爱的关心,爱的温暖,才使得生活充满了阳光。

6、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品味:

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了教育的人,生活航船才能冲破阻碍旅途的大雾,找到准确的航向,从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

7、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品味:

这句话表面看来说的是文字的神奇,实则暗示的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人看到了快乐,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幸福,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

8、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品味:

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

9、文中探讨“爱”的句子有:

“爱是什么?”

“爱是花的香味吗?”

——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

——在海伦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显然,小海伦对爱又深入了一步。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小结。

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能够、许可。

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七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篇八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

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七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篇九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婉转: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 的 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一、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

贮蓄:存放,储藏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3.雨的四季刘湛秋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一、作者

刘湛秋 1935年 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二、思考: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1)更有韵律美

(2)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 “雨” ,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 柔情而生机

夏雨: 热烈而粗犷

秋雨: 端庄而沉思

冬雨: 自然而平静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4.四季的雨有什么特点,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6.“春雨图” 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是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

8.春雨图中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

9.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树:“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影响。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花: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三、小结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摘录的句子是: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是: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4.《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 、写景诗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等 。

一、《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降职。杨花:柳絮。 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7、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必须掌握的内容: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名句——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

5、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四、《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必须掌握的内容: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七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篇十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本站一起学习吧!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杜牧《赤壁》。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一、词汇积累。

兴兴头头茶饭无心控心搜胆精血诚聚。

二、课文理解。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同志诗词的豪迈风格。

《雨说》的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这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生活欢快、充满情趣。

《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朦胧诗”诗人江河。这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的作者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这首诗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这篇演讲词引用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文章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等。本文是一篇演说,全文贯穿着民主、自由、和平的精神,是对人类先贤的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伏尔泰是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

《傅雷家书两则》是文学翻译家傅雷与在国外学习的儿子的通信。选文是他12年所写的180多封信中的两封,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致女儿的信》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给她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真正的爱情。

《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孤独之旅》选自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课文通过描写杜小康随像样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描写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提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成熟这一道理。“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灵变化的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历之旅。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来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充分地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心声》的作者黄蓓佳,这是一篇儿童小说,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李京京,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纠正同学的朗读错误被嘲笑;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通过故事表达了孩子对和谐美好家庭的渴望,揭示了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引申出“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思维”,论述创造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是:一、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二、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还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然后再论述“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是围绕“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谈读书》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他的重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等。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二是阐述读书的方法;三是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当代作家马南邨(邓拓的笔名)。这篇杂文是驳论,是在批驳别人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不求甚角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这是一篇驳论文,全文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在批驳错误论点时,作者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接着,作者又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课文通过对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小说刻画了一个精明、谨慎、能干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杨志。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该书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选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既十分奸诈,又能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全文共写了七件事:鸡肋事伯、园门阔事件、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告发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和作答教事件。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该书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僚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课文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生动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刻画他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该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庭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清代小说家。课文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刻画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业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该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课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国的原因。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文中刻画了唐雎有胆有识,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秦王的骄横、狂妄、阴险狡诈和前倨后恭性格。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晋朝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表,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词五首》之。

《望江南》作者是晚唐温庭筠,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梳洗后登楼远眺不见归人,充分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诗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征夫戍边的情感,流露出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江城子》作者是北宋的苏轼,通过对一幅威武雄壮的出猎图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武陵春》作者是南宋的李清照,通过对不堪之景的描写,揭示“物是人非”的凄凉愁苦,表现了词人的故国之思。

《破阵子》作者南宋的辛弃疾,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胸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