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新中国的成就汇总(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0:56:46 页码:10
2023年新中国的成就汇总(实用19篇)
2023-11-12 00:56:46    小编:ZTFB

传统节日对于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代表着文化传承和家庭团聚的价值观。写总结时要注意客观公正,尽量避免个人情感和主观偏见的介入。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几篇经典总结文章,大家一起来欣赏学习吧。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一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

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

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

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

畏缩,勇往直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

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也不会造,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那个艰苦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从我看过的资料片中完全能够体会,当时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时光来到了2009年,我正在电视机前,收看着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落成的新闻。又是一个重大成就,我开始浮想联翩,我想起了祖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想起鸟巢,想起了奥运健儿们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我想起了改革开放整整三十年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想起中国国力,想起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综合国力第六的国家,想起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甲子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的、不断地提升,想起新中国历史,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光辉的足迹!

建国60周年手抄报资料。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6年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并于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2008:成功举办奥运。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二

教学目标:1.知道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3.知道万隆会议的情况,探讨”求同存异”方针对会议成功召开所起的作用。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情况。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旧中国奉行的是屈辱外交,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这一外交政策指导下,制定崭新的外交方针,努力开拓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

底告别了半殖民地时代的屈辱外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战后的历史表明,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

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1、提出过程。

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准则。

2、内容: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万隆会议的声音。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尼万隆。

3、特点: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4、主题: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6、结果:亚非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

四、小结。

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6年,同中国。

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板书。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新中国外交的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三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一是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是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法治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60年法治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依法治国的精神理念得到传播和弘扬。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人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1985年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5个在全民中普及法律知识的决定,并已连续实施了4个五年的普法规划。目前,“五五”普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普及法律知识的对象是全体公民,重点是国家公务人员。对普通公民,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不仅是要让每个公民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公民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国家公务人员,要求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更加自觉地依法办事;对于全社会,则要求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中国始终强调普及法律知识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等活动,使法治建设融入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日常工作和公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实现学法和用法的结合。当今中国,普及法律知识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组织了20多次有关法治的集体学习,对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国家公务人员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举行了一系列法治学习,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集体学习法律知识已形成制度。

三是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1982年宪法突出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从1954年宪法第三章改为第二章,放在更加显著的位置。2004年修宪,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成为宪法原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直辖市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一律由差额选举产生。为了加强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其违法和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人身权是关于人身、人身健康、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等的权利,是享有其他基本人权的前提。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由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讯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刑事诉讼法明确禁止刑讯逼供,对于拘留、逮捕、搜查、取证等涉及人身自由和安全的强制方法和手段作了严格规定。1996年和1997年我国先后对刑事诉讼法和刑法进行了修改。有关人权保障的两点重要修改,一是刑法总则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二是刑事诉讼法总则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国家还通过修改法律,改革司法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公开审判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辩护制度、法律监督制度、死刑复核制度、诉讼代理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

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国家建立健全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依据宪法,国家制定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以保障劳动就业、生产安全和退休、失业职工以及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国家制定了产品质量法、食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沙治沙法等,以保障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权。国家制定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科学教育普及法、体育法等,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知识。

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保障。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占8%。国家一贯重视各民族平等和团结,宪法对少数民族的事务和权利作了更详细的规定。依据宪法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法治化阶段。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机关既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自治机关享有较其他地方国家机关大的地方法规和单行条例的制定权和经济管理权。少数民族参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权利,一直受到特殊照顾,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每届均大大高于占全国总人口8%的比例。

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利的法律保障。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依据宪法规定,国家颁行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等法律,对妇女、儿童的权利保障作了重要规定。

四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民主法治向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迈进。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第三,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先进文化按照人民的期待和要求进行。第四,依法治国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氛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为目标,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三大目标。依法执政是党执政转型的三大目标之一,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依法治国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化,是从依法治国出发对党执政转型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性跨越。依法执政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丰富和发展,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应当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以党代政、以党代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一环。首先,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依法治国要求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全社会形成尊崇法治的氛围;而依法执政则要求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次,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长期重视政策而轻视法律,依靠政策而不是法律治理国家,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推动社会变迁,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的产生。只有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才可能成为人民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治国理政方略。再次,依法治国为依法执政提供氛围,对依法执政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依法执政随着依法治国的发展而形成和不断完善。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伴随的是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的转型。真正落实依法执政,我们党在执政方式上应当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主要依政策执政向主要依法律执政转变;从强调严格遵守法律执政向既严格遵守法律、又主动创制和运用法律执政转变;从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与领导国家法治建设分头实施向两者同步推进,统一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促进依法执政,促进党的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和使命。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在“三者有机统一”原则和思想的指导下,从实践中探索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循序渐进的成功模式,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路径、内容、原则更加清晰了。

五是立法成绩显著。

社会法17件,占现行有效法律总数的7.42%;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7件,占现行有效法律的3.0%;刑法1件,占现行有效法律的0.43%。

坚持制定法律与修改法律并重,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关系不断变迁,加之法律观念的转变和立法技术的提高,导致法律修改的任务越来越重,制定法律与修改法律并重,成为60年立法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现行有效的229件法律中,有71件法律被修改,占现行有效法律总数的31%。按照7个法律部门进行统计,其修改多寡的排序是:刑法1件,修改1件,修改率100%;民法商法32件,修改15件,修改率46.8%;经济法54件,修改21件,修改率28.8%;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7件,修改2件,修改率28.5%;行政法79件,修改22件,修改率27.8%;宪法及宪法相关法39件,修改7件,修改率17.9%;社会法17件,修改3件,修改率17.6%。从年份来看,现行有效法律的修改情况是:1978—1982年制定法律22件,没有修改法律,制定与修改之比率为0;1983—1992年制定70件,修改1件,制定与修改之比率为1.42%;1993—2002年制定98件,修改33件,制定与修改之比率为33.67%;2003—2008年32件,修改37件,制定与修改之比率为115.62%。

六是依法行政稳步展开。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依法行政从多方面稳步展开并取得了巨大成绩。

从1979年到2008年11月底,国务院共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226件,制定行政法规1116件;国务院部门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共制定规章26000多件。

其中,1989年的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可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诉讼与日俱增,“民告官”作为一项诉讼制度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并列;1994年的国家赔偿法首次明确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要承担赔偿责任,为政府责任和人权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1996年的行政处罚法规范了行政处罚的设定权、行政处罚的程序,为行政处罚确立规矩,建章立制;1999年的行政复议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就具体行政行为向上级部门申请复议;2003年的行政许可法明确了行政许可的创设以及范围,规范了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推动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5年的公务员法规定竞争上岗、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等制度,充分体现了“责任行政”的理念。行政立法在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行政救济法三个领域都构建了基础性的法律,而且在国防、外交、海关、人事、民政、侨务、公安、安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医药卫生、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都已制定了相应的行政法律法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体现了规范行政权力、制约行政权力的行政法治理念。权力来自人民,应当为人民服务,因此要通过立法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障权力为民所用,为民谋利。

1999年,国务院召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将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具体化。2004年3月,国务院颁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行整体布局。纲要对严格行政执法提出明确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纲要规定要采取措施,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主要措施包括: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清理和监督红头文件。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飞速发展,继续推动廉政高效的政府法治向前发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我国为行政行为提供法律救济、矫正行政失误的重要机制。根据纲要的要求,建设法治政府必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制度建设质量,理顺执法体制,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这也是今后法治政府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在建设法治政府进程中,加强对制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2008年1月15日,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对截至2006年底现行行政法规共655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对主要内容被新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所代替的49件行政法规予以废止;对适用期已过或者调整对象已经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的43件行政法规,宣布失效。国务院在加强法规、规章备案审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三级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体制,促进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2003年3月至2007年底,国务院对有立法权的地方和国务院部门报送备案的8402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和国务院部门规章进行了审查,对存在问题的323件法规、规章依法进行了处理。国务院制定了《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并积极探索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各级行政复议工作人员能力建设。自1999年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全国平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解决8万多起行政争议。

七是司法改革初见成效。

改革三年实施意见》(2000—2004);各地方法院、检察院也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改革方案。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决策,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于2004年底出台了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成立了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分别推出了《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意见》(2005—2008)。2006年5月,中央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目前司法改革已成为中央主导的、各部门紧密配合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讨论的国家统一行动。司法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逻辑结果,是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体制转轨和民主与法治建设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司法改革是中国法治进程的集中体现,是透视中国法治发展状况的一个聚焦点。

中国不断建立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努力通过公正司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司法改革初见成效。2007年9月,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认为,十六大以来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权、知情权、诉讼权有了更好的保障。法律监督机制逐步健全,司法机关接受监督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多数检察机关办理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在讯问嫌疑人时实行了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涉及检察人员办案不文明、不规范的投诉明显减少。加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司法腐败犯罪得到遏制。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平稳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进一步完善。

2.通过改革完善刑事司法制度,在尊重和保障人权上取得了新进展。改革死刑核准制度,从2007年1月1日起,死刑案件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体现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的原则。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进一步落实,未成年人司法制度进一步完善,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侦查、批捕、起诉和审判方式逐步建立。刑罚执行的法律监督更加规范,超期羁押由2004年的4947人(次)下降为2006年的210人(次)。监狱体制改革试点稳妥推进,监狱科学文明执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改造质量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护了在押犯人的合法权益,罪犯脱逃率和狱内发案率大幅度下降。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仅为0.21%。加强和改进劳动教养审批工作,推出律师代理、全面实行聆询制度、缩短劳教期限、扩大所外执行范围及强化监督等改革措施,有效维护了劳教人员的合法权益。

3.通过改革和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司法效率。目前,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刑事案件已达38.87%,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商事案件达到71.26%。全国绝大多数人民法庭实现了直接立案,设置了11220个固定巡回审判点,方便了当事人尤其是偏远地区当事人的诉讼。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2006年,全国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民间纠纷400多万件,95%以上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积极推进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形成,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的现象得到初步改变。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以科技促效率。

4.进一步加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力度,有效缓解了打官司难、执行难问题。2007年施行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平均降低诉讼费用60%,全国每年约减收诉讼费80亿元。2006年施行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收费程序,严惩违法违规收费行为。中央政法机关发布了刑事、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规定,进一步扩大了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范围,全国法院在降低诉讼费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仅从2005年5月至2006年9月,就为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393271人(次),减免缓诉讼费22.6亿元。2006年,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18514件,接受法律援助咨询3193801人(次),同比分别增加256%、19.9%,其中为125290名农民工提供了法律援助服务,同比增加65%。采取这些举措,缓解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和打官司难的问题。各地通过改革和完善执行体制,开展清理执行积案专项活动,下大力气解决执行难。

织管理条例》,对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中央政法部门相继制定完善了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干部交流等制度,制定实施了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确保政法队伍清正廉洁。

6.改革和完善司法保障机制,为政法机关履行职责提供了更多保障。司法机关所需经费由县级以上财政保证,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为了更好地保障县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县级政法机关的正常运行,财政部与中央政法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制定县级政法经费基本保障标准,凡地方财政达不到保障标准的,由省级和中央财政予以补助。中央财政进一步完善了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对政法机关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为政法机关履行职责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保障。中央和地方编制部门为各级政法机关增加了编制,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状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司法改革又有新进展。

示众或者其他有辱被执行人人格的行为,禁止侮辱尸体。死刑复核权收回是中国司法改革的突破性举措,标志着司法改革在朝向公平正义目标上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权的巨大进步。

其次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2004年12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正确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同时,要坚持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包括刑事立法政策、司法政策和行刑政策。近年来刑事司法都是围绕宽严相济展开的,而且它是今后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对严打刑事政策的反思,是对刑法机制改革的回应,也是刑事政策合理性的追求。从逻辑和历史发展来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延续与改革。

八是法律服务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服务的发展,主要体现了三条主线:一是专业化,即对法律服务人员的学历、专业知识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是正规化,即加强了法律服务的制度化建设,在机构设置、职业准入、执业许可、市场监管、纪律惩戒等方面,都加强了规范化建设。三是市场化,法律服务从国家机关逐步转变为社会服务行业,人事管理、经营机制方面逐步实现市场化。我国的律师制度、基层法律服务、公证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均取得了长足进展。

九是法学教育迅猛发展。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四

梁光烈,四川三台人,1940年12月出生,1958年1月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司令部作训科参谋、武汉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师长、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等职。上将军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60年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军经过艰苦奋斗,逐步由过去单一军种发展到现在的诸军兵种合成,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祖国安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

梁光烈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成就表现在6个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我军与西方国家军队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有党的领导、有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特有优势。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确保我军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始终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幅跃升。我们十分注重适应形势的发展,依据国家安全的需要,加强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近几年,针对战争形态的演变,军委明确提出,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进一步转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上来,实现了军事战略指导的与时俱进。我军遵循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要求,大力提高核心军事能力,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三是体制编制不断调整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军总员额550万,后来最多时达600多万。经过多次调整改革,我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不断迈出新的步伐。目前,我军总员额230万,军兵种部队比例趋于合理,部队编成结构得到优化。

四是武器装备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军陆军装备大多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杂牌”,海、空军装备数量很少,性能也很落后。现在,我们在天上有军事卫星、先进战机,地面有新型主战坦克、各种火炮、导弹,海上有先进舰艇、潜艇,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的各类装备,我军基本都有了,而且不少装备的性能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既体现了我军现代化水平,也反映了国家科技实力的巨大变化。

五是军事外交成果丰硕,较好地服务了国家政治外交大局,服务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六是国防动员建设全面推进,国防动员能力显著增强,国防动员体系在平时服务、急时应急中发挥了特殊的优势和作用。

不断丰富和创新的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梁光烈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归根结底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正确指引。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

梁光烈说,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指引我们建设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实行人民战争,夺取全国胜利的基础上,又指引我们正确解决了取得全国政权后建立现代国防的重大课题。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指引我们正确解决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指引我们正确解决了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保证人民军队打得赢、不变质的重大课题。胡锦涛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主要回答了在世界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我军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重大课题。实践证明,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都是认真学习实践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结果。

我军武器装备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军队的装备发展历来备受瞩目。梁光烈在接受采访时专门介绍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军装备发展的历程。

梁光烈说,60年来,我军装备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50年代末,通过引进仿制,基本实现了我军武器装备制式化。二是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坚定不移走自力更生之路,成功研制出歼8、强5飞机和导弹、驱逐舰等大批常规武器装备,创造出“两弹一星”的奇迹。三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军队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装备建设收缩战线,多研制、少生产。同时有重点地启动一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为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四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军由半机械化向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转变,武器装备加快发展,形成了以二代装备为主体、三代装备为骨干的现代武器装备体系。

“目前,三代主战坦克、歼10飞机、预警机、巡航导弹、新型驱逐舰和新型战略核导弹等高新技术装备已在一些部队列装。”梁光烈强调,“我们还将适应国家安全需要,继续发展更先进的武器装备,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撑。”

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战略威慑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武器装备与军队的战斗力息息相关。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如何?梁光烈说:“军队建设就是要提高战斗力,这是一个基本要求。我军经过战争年代的千锤百炼及和平时期的长期建设,在衡量战斗力最基本的人和物这两个方面建设上都有很大提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军是有强大战斗力的。特别是近年来,我军围绕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大力提高官兵素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扎实开展实战化训练,信息化条件下的战略威慑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尤其是战略预警能力、机动能力、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信息化对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陆海空军和第二炮兵的联合作战能力明显增强,确保了有效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谈到近期举行的“跨越-2009”军事演习时,梁光烈介绍说,演习是和平时期部队的“磨刀石”,通过演习,能够检验部队的训练成果、提高部队战斗力。这次大规模跨区实兵检验性演习,沈阳、兰州、济南、广州4个军区有数万名官兵参加,机动距离远,演练课目多,设置的电磁环境复杂,对抗难度较大,既检验各级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又全面检验部队的远程机动、火力打击、信息对抗和综合保障能力,对部队是一次很大的锻炼和提高。类似的机动检验性演习,近几年各军区、军兵种都组织过,特别是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演练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标志着我军进一步兴起了大抓军事训练的热潮,正在加速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

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将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良好形象。

即将举行的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国内外十分关注。梁光烈介绍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14次国庆首都阅兵。届时,数十个徒步和装备方队、上百架飞机、数百件新型主战装备,将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受阅人员和装备方队训练水平很高,场面壮观,气势雄伟,令人振奋。”已经到阅兵村看过2次合练的梁光烈认为这次阅兵主要有4个特点:

——参阅力量齐全。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都有方队参加,涵盖了我国武装力量体系的各个方面。

——参阅装备先进。全部是中国自主研制,其中大多数是新型主战装备,技术战术性能先进,有的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阅兵准备充分。从5月份受阅人员和装备进驻阅兵村起,阅兵方队至今已进行了4个多月的封闭式训练,经过多次合练。

——官兵精神面貌好。尽管天气炎热,但受阅官兵士气高昂,训练非常严格,在单个动作、方队排面和整体协调等方面始终坚持了最高标准。

“我们相信,这次阅兵,一定能够向党和人民汇报好,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壮我国威、军威。”

在参加抢险救灾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60年来,人民子弟兵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哪里有重大险情和灾害,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其中两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梁光烈印象深刻。“一是1998年抗洪,当时我在沈阳军区任司令员,军区参加抗洪的部队,有的已被确定撤编,有的拟由师改为旅,但命令一下,从军师团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冲到抗洪第一线,哈尔滨市一些复员退伍的老兵也纷纷赶回连队,参加抢险救灾。在松花江大堤出现管涌的危急时刻,那些十八九岁的战士,背着一两百斤的填塞物堵管涌,谁也不甘落后,一干就是一昼夜,提前完成了堵管涌的任务。”

“二是2008年我到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一线慰问部队,亲眼目睹了广大官兵全力救助群众的感人场面。在德阳受灾群众安置点,一位老大娘拉着我的手,连声感谢解放军,最后泣不成声。这个场景,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军还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支援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军各大单位积极筹措资金,为西部地区对口支援了105所县级医院,沿长征路援建了112所‘八一爱民学校’等。”

军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格局。

近年来,我军军事外交十分活跃,人们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看到人民解放军的身影。对此,梁光烈认为,军事外交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军事外交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的原则,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军事关系,为国家外交作出了应有贡献。

梁光烈说,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我军军事外交工作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一是广泛开展高层交往和互访,加深友谊,增进军事互信。二是不断深化与外军务实性交流与合作,互派留学人员、专业团组考察,学习借鉴有益经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是积极参与多边安全对话,宣示政策,扩大影响。特别是在军事透明问题上,我们做了许多增信释疑的工作,先后发表了6版国防白皮书,建立了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制度,最近又开通了国防部网站,这些都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四是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坚定支持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和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先后派出官兵1.3万多人次参加了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之一。从2008年12月开始,我们先后组织3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为700多艘船舶实施了护航,成功救援了9艘遇袭外国船只。

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展望国防和军队建设,梁光烈说,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高瞻远瞩,准确把握我国安全环境的发展变化,敏锐洞察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及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梁光烈强调,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强大人民军队,建设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国防。

“我们要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军队各项建设。尤其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我军的性质、本色和作风。”

梁光烈说:“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按照‘三步走’的战略构想,2010年前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前基本实现机械化并使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根据这一战略构想,陆军要从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海军要具备较强近海防御能力以及一定的远海作战手段,空军要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第二炮兵要真正成为一支精干有效、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

“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梁光烈最后强调:“胡主席深刻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一定能够实现新的跨越,我军现代化水平和防卫作战能力一定能够实现新的跃升,我军一定能够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历史使命。”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五

五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五千年后的今天,在我们祖祖辈辈的辛勤劳作、勇于开拓的无私奉献下,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今天是祖国母亲的70周年生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70周年建国优美段落,欢迎借鉴参考。

1.两弹一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恢复联合国席位。

1971年10月25日,在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到恢复。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重回联合国,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3.载人航天。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将该项目命名为“921工程”。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之后,从“神州六号”到“神州十一号”,中国航天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4.港澳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在澳门442年的殖民统治。

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大大推进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5.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整个工程分两期建成,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成功解决了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施工环境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

6.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也标志着中国在经过了15年的歧视待遇之后,终于享有了与其他世贸成员同等待遇的权利。

7.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改革开放30年风雨历程,中国在世界人民的印象中更多的是一个蓬勃的新兴经济体。北京奥运会则把“文化中国”传递给了世界,“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深深地融进了传统奥运理念之中。

8.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当年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9.国产航空母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其前身是苏联海军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1999年,中国购买了因苏联解体而建造中断的“瓦良格”号,并继续建造改进。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为辽宁号,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

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002型航空母舰在大连正式下水,它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海上作战平台自主设计取得重大阶段性突破。

1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欧洲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的第四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8年,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北斗”全球组网卫星。2018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服务范围正式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1.中国桥。

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近十年来中国大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纵观世界桥梁最长前100所大桥中,大部分都由中国建造。其中已建成跨度超400米的斜拉桥、悬索桥分别有114座、109座,中国分别有59座、34座;全球在建及拟建的主跨400米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为49座、37座,中国分别占据39座、29座。

其中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

如今,在世界桥梁界有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2.中国路。

从起步到高速公路通车1万公里,我们用了12年时间,从1万公里到突破2万公里,我国只用了3年时间。可以说仅仅15年,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一般需要40多年才能完成的发展进程,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

高速公路里程13.1万公里世界第一,2020年将达15万公里;高铁里程2.2万公里世界第一;城市轨道交通4153公里世界第一。

3.中国车。

2017年6月25日“复兴号”下线,这是中国第一列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涉及的高速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了84%。

2018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超过其他国家总和。2019年,计划确保投产高铁新线3200公里。

高颜值、高速度。高铁,已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4.中国港。

2018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港四期开港试运营。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而洋山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占到上海港40%以上,是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点。与传统人工码头不同,洋山四期码头是一座高科技新型码头,集装箱的装卸转运将全部由智能设备完成。

除了上海港,全球吞吐量排名前十的超级大港,中国已经包揽了七席。

一座座由中央企业参与建造的港口和巨轮,正在搬运着整个世界,也在托举着中国梦由理想变为现实。

5.中国网。

在中国,每三个手机用户,就有两个在使用移动支付。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购物、吃饭、加油……甚至在路边摊,中国到处都能移动支付。中国在互联网方面的进步正在改变着全国甚至全球的生活方式。

在经历了移动通信领域“2g追赶,3g突破,4g并进”等阶段之后,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中国通信业正在酝酿着一出更加精彩的“引领”大戏。

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穿衣服主要靠购买布料自行加工。而由于供应紧张,买布还得用布票,每人每户都有严格的限量。人们的着装风格也很单一,颜色是沉闷的黑、绿、蓝,面料是一水的棉布。当时流行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

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布票逐渐被取消,添新衣也从自己加工变为购买成衣。

到如今,各种品牌和风格的衣服琳琅满目,线上线下大小服装卖场随处可见。衣服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御寒保暖,舒适、个性和时尚才是人们的普遍要求。

改革开放之前,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粮食供应紧张,同样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直到90年代初,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才逐渐消亡。

而今天,分门别类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破旧民居,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单位上的人们为了分房子有时还会勾心斗角。

从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

对于经济条件好的人,居住的选择就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

改革开放之前,最主要的短途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因此,中国也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火车和长途汽车的条件也很差,拥挤、缓慢更谈不上舒适性。而坐飞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现如今,私家车高度普及;公交路线增多、车辆条件大为改善;出租车招手即停,“滴滴”等打车软件更加方便了出行;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高铁和动车;坐飞机已成为一种日常的出行方式。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六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4年英国。

天津条约1858年夏俄美英法。

成就: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首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1976年四五运动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1982年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通车。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06年沈阳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2010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fta(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2010年5月—11月上海世博会开幕。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2010年11月1日0时2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里是我国今年连续发送的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0年11月12日—27日广州亚运会开幕。

2010年12月12日—19日广州亚残疾人运动会开幕。

2010年国家统计局7月宣布,2010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72840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钱计算同比增加11.1%。按现在的汇率,按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例6.7:1计算,我国上半年gdp大约为25797亿美元。

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从七七事变开始,中国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国人民一直在战火中苦苦挣扎。如今,中国已走出了血雨腥风的阴霾,华夏大地处处洋溢着欢歌笑语。我们现在的丰衣足食又是靠什么换来的呢?是用革命英雄的生命与血泪换来的,是用中国人民的双手和汗水换来的。今昔对比,我们怎能不感叹呢?不要忘记我们中国曾有过的一段屈辱,不要忘了我们肩挑着振兴中华的重任。9.18被大多网友认为是国耻日!

西周幽王无道,致使王宫被洗。

汉高祖三十万大军被困白登七日,靠贿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残喘脱逃。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愍帝出降,西晋王朝终结。第一个被外族灭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败。

明朝,倭寇征服中国东南。除大陆部分被收复,其他岛屿被日本纳入版图到今日。

圆明园事件、南京大屠杀。

排名第五五胡乱华。

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还有宝剑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载的“剑道”也在隋唐慢慢失传了。因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剑。而日本经过东汉直到六朝的学习和吸收,渐渐发展,到现在便成了他们的“国粹”了。而我们在现在只能通过隋唐之前的史实和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像这种如梦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一直有个疑问,高中历史书上说,是由于英法想获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我也看了不少资料,上面也丝毫没有提及有关鸦片什么事,那么为什么要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取得通商的权力,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而不是为了交清政府赔鸦片钱,更不是为了合法的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由头。不是鸦片,也会为了其他的东西。而我们的历史书为了让我国更加充满道义,特地把此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开放的更深入,并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鸦片战争,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鸦片战争吧,又是道义上的胜利。因为乍听起来,就象两次为了公开贩毒而进行的战争。

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阳奉阴违战术,违反合约,暗中阻止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的贸易不能开展下去,英法恼羞成怒,又找了两个由头开战。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按说本应该到此为止,但咸丰皇帝受不了了,认为损害了天朝颜面,责成僧格林心伏击了在大沽口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当场用大炮炸死了多名,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所说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几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认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军队就会不战而降。就这样英法登了陆,直奔北京杀来,咸丰逃到了热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着的只剩下几人了,后来的事,便众所周知了,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烧了圆明园。

此战可谓奇耻大辱。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联军可谓残忍凶暴至极,被屠杀的京师民众可谓不计其数,满清耗费数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万寿园(颐和园的前身)被一把火烧尽。而更为痛心的是储藏在两园之中,满清数代皇帝从民间搜刮得来的字画古董,历代瓷器,大多是极精品,我国现在流失海外的国宝,很多就是圆明园的.还有数量极多的,从康熙直到咸丰,不惜工本,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说句实话,本人及其不喜欢清代的建筑和工艺品,尤其家具,装饰品,服装,做工虽及其考究,材料及贵重,但十分繁复俗气。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宫,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谓俗不可耐,根本不能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雄浑,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简洁相比。)但毕竟都是国宝。经此一烧,可谓中华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袭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极其没有信义,使得我中华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没有信义的野蛮国家,之后打赢了也就算了,还不堪一击,最后被打趴下还得和谈,简直丢尽了脸面。所以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耻辱,有所遭受到的耻辱,也有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烧圆明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袭和扣押公使的刺激。总而言之西方我国印象的急转直下就从这里开始。

排名第三甲午海战这不用说,是众所周知的奇耻大辱。可是让我胆寒的是,开战之前,日本举国上下,积极备战。上至皇室,明治天皇节食,皇后卖首饰。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卖身钱,士兵因为天皇一天只吃两顿,他们自觉只吃一顿,拼命攒钱买吉野号。当时,明治的口号是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他也能做到。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时,全国各界节衣缩食,用来购买飞机大炮,和小学语文书上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经此一战,蕞尔小帮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国,加速没落。而对清廷的改良惨遭失败,一部分的国人觉醒,发现要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后来,经过百日维新,庚子国变,和对清廷所谓的“新政”绝望之时。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说句实话,本人是觉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渐进总比突如其来要来得稳定,和易于接受。但满清贵族的食古不化,狭隘短视,死抱着利益不放,实在是无出其右。辛亥革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谓最符合汤武革命的标准。

再讲句题外话,我总觉得向中国周边的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中国衰弱之时,会变本加厉的侮辱侵略中国,而这些国家古代长期仰视中国,深入研究学习中国。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对付起这些国家来相当棘手。比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还有个台湾地区。

排名第二甲申国难。

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鞑靼文明,而当今再国人和外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固然拜张艺谋的电影,众多的清宫戏,和唐装所赐。但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关系,却是从这里开始。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末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的灭亡就是例证。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的干旱。导致中原旱灾蝗灾遍地,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李自成剿而不灭。但人祸也很致命。朱明历来的寡恩刻薄,崇祯的刚愎自用,南明的内斗。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变革的边缘,内部的改良改革,虽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经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样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历史选择了最不好的结局。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相当于黄巢,其结果肯定,必败无疑。但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还没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只是又一个南北朝,又一个宋金对峙。好歹也保住了中华文明。可满清入关完全凭的是运气。入关后,他们一方面极端自大,一方面又极端自卑。而自大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从而经过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就断送在他们之手了。直到现在,产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国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国到韩国,这种事情了。

排名第一靖康之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金兵攻入东京时,整个赵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个侥幸逃脱的皇子就是赵构,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属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们大多都被变卖作了家奴,有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儿。而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时代是非常野蛮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宋朝积累文化财富被焚毁洗劫一空,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而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乃至落后,摆下了伏笔。

也是后来种种历史悲剧的起因。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七

看完《建国大业》,从电影院中走出来,心中一直无法平静,久久泛着涟漪,脑中浮现的全是那一幕幕感人的镜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把协定撕毁,与共产党决裂之后,发动了内战。

1945年,既是老友又为宿敌的国共战争就如此打响了。

毛主席带领下的人民军队在全国各地抗战国民党反动军队,远在香港的进步人士张澜等人与共产党人,达成共识,肝胆相照,共同抗击国民党。历尽四年几大战役后,共产党终于1949年9月打败了国民党,占领了南京,很快地解放了中国。象征着和平民主、幸福安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宣布成立。

短短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却将4年间的解放战争描写得淋漓尽致,如此沁入人心,沁入灵魂。1949年的10月,是为英雄们谱写赞诗的一月,是抗战胜利的一月。

感慨万分,既为共产党,也为国民党。

回想那四年风云岁月,沧桑年华。虽未曾亲身经历,那冲锋陷阵的场面却一直在我脑中浮现,仿佛如同昨日发生似的如此刻骨铭心,记忆深刻。

当年的老蒋的一意孤行,本着一党专制的理念,与中共决裂了。为了和平,为了造就未来,毛主席带领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一道勇往直前,推翻了黑暗的旧世界,翻开了新中国崭新的一页。

那这么说来,因为蒋介石引发了战争,才有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才造就了如今的炎黄子孙,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却隐含着很大的因素在里面,当初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战争,才有了动力将国民党推翻,建设新中国。

当然,我们更应感谢的是那不畏生死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对毛主席与全国人民无限忠诚,对国民党的千仇万恨,以及对书写未来的强烈欲望充满了激情,从而在战争中表现地如此大无畏,如此震撼人心。有了这一股无形的力量,才有了10月1日那刻骨铭心的日子。

感谢历史带来的这一切,没有了新中国成立前的风云岁月,沧桑年华,我们也就不会有今天。是毛泽东思想在祖国上空弥漫唤醒了生活在民不聊生世界里的中国人!感谢毛主席,感谢党,感谢英勇的人民军队,感谢先辈们的浴血奋战,换来美好的今天。

感谢,衷心感谢你们。

长江黄河,流传中华民族的激情血脉;华夏文明,传递炎黄子孙的不屈精神。

大江山脉,屹华夏,庄严肃穆。望苍天,六十华诞,举国同庆!回首历史千万年,谱写中国新诗篇。爱中华,爱九州炎黄,越天边!

抛头颅,撒热血,共建国,同抗战。中华梦,飞舞于天地间。英雄烈士勇献身,汗水泪珠埋黄河。忆古今,看历史长河,无止境!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八

【内容提要】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健全的法制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法治建设的完善、法学的昌隆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追求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现代法治国家,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了心力。但是,在内忧外患不断的情况下,我们追求依法治国的理想一再破灭,包括法学研究、法学教育等重要内容在内的法治建设事业也与整个国家一起走过了漫长、曲折和艰辛的历程。直到本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民从政治动荡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始用更深邃的目光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用更理性的态度思考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包括立法、司法、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也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境界。在此,对新中国法治60年作一总体回顾,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新中国法治的创立时期(1949年10月至1957年5月)。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初几年,全国人民以饱满的政治激情投身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建设中,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法治,也在蓬勃兴旺的建设浪潮中逐渐成型。这种开创性的建设,其意义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创立时期的种种创造,往往最让人难以忘怀。

1954年9月20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将国家机构和司法机关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随着国家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常轨道,新中国的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也次第展开。1950年,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正式招生。自1954年,一些政法院系经过重新组合以后也陆续开展工作。但由于受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左倾”思想和“法律虚无主义”的影响,当时的法治建设与法学研究、法学教育也存在不少欠缺。例如在法学研究方面,不仅受前苏联的法学体系、观念的影响较大,泛政治化乃至“左倾”的痕迹也比较明显。在法学教育方面,不仅规模小,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也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至深。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为当时有代表性的高等法学教育单位。

二、新中国法治的曲折发展时期(1957年6月至1966年4月)。

由于种种原因,从1957年反右扩大化开始,党内左倾错误和个人崇拜等不良因素逐渐膨胀,开始给包括法治建设在内的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害。在党内,从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不良倾向日益发展起来。这些不良因素对当时法治建设也产生严重的侵蚀。主要表现在:

(一)党的“政策”取代国家法律。

党的政策是制定国家法律的依据,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并领导人民执行法律。由于我党历史上习惯于用政策来指导革命,而这段时间进行的接二连三的群众运动又使政策比法律显出更多的优越性。领袖个人与党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使人们更容易产生“政策至上”的观念。政策从背后直接走到前台便是理所当然的,政策向法律转化的程序性规定便是多余的了。

对法治建设的忽视首先是因为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严重的失误。反右斗争开始后,毛泽东同志不断修正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将社会的主要矛盾归结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并把阶级矛盾扩大化和绝对化。

关于法治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毛泽东在1958年曾说过: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多数人要靠养成习惯,一搞大跃进就没时间犯法了。对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一般都应采取整风的办法来解决。在当时党内高层,认为法治的功能仅仅限于对敌专政、惩罚犯罪分子。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对敌专政领域,《宪法》和《法院组织法》中规定的一些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也被当作“右派错误”而加以批判。

在司法制度方面,则表现为初步正规化的,比较合理的司法组织机构被不正常的合并、精简或取代。继1957年8月铁路与水上运输法院被撤销之后,1959年4月,司法部、监察部也被撤销。196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务院公安部合署办公,由公安部党组统一领导,从而在最高层次上进一步削弱了司法体制,1954年《宪法》规定的“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以及其他法律和法规共同确立的司法独立原则,被批判为“右派分子借口审判独立,反对党的领导,以法抗党”。检察机关的“垂直领导”制度也被改为“双重领导”。伴随“忽视法治的群众性”的声讨,一度形成国家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共同“办司法”的超常格局。1957年7月,中央规定地方司法机关向地方党委负责。辩护制度、律师制度被批判为“替坏人说话,敌我不分,为阶级敌人开脱、掩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被指责为“抹杀法律的阶级性,同反革命讲平等”。强调依法办事和司法独立被批判为“法律至上”的资产阶级观点,是“不要党的政策,搞法律孤立主义”。

(三)法律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对基本的法律理论和原则,先是理论上作为“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加以批判,继而在实践上放弃乃至公开违反,使现实与法律理论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如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之一便是“监督宪法的实施”(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而实际上,宪法理论与现实的矛盾首先便表现在这一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上。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的任期都超过了法定期限,在1957年至1965年这段时间,全国人大共召开了六次会议,包括一届第五次会议,二届第一、二、三、四次会议和三届第一次会议。六次会议都没有严格地完成听取和审议有关工作报告和决定重大事项的职责。其中二届第三、四次会议还被严重推延。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被严重削弱。

总之,在这段时期里,宪法及其规定的一些基本制度及公民的基本权利都还在,但部分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和群众运动的事实,部分由于现实物质条件的欠缺,许多宪法规定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宪法在现实中的状况,使人们对宪法由崇拜、满怀希望而变为失望乃至不信任。同时,对宪法态度的改变又助长了“法律虚无主义”的思想。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实际情况,再加上对一系列正确的法治原则的错误批判,使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断,并开始了对民主法治的严重破坏,而且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10年中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三、新中国法治的全面破坏时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学事业很快被**的狂涛所淹没。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各项政治成果,包括尚未成熟的法治事业,在长达10年的**中被破坏殆尽。

(一)立法工作陷于停顿,司法依据混乱。

显,同类内容的文件往往集中在同一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国家处于波动状态,各方面情况容易发生变化,而这类文件又大多是针对特定情况下的特定事项而发的,所以有效期一般较短,且常有昨是今非、彼此抵触的情况。严格地讲,这些文件都不具备作为法律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其中多数也不是由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或授权制定的。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它们确实具有类似法律,甚至超越法律的效力。公安司法机关处理案件,所依据的首先是这些文件的规定,其次才是国家常规法律,这些文件实际上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别法”。

(二)司法系统遭到破坏,工作质量降低。

由于公、检、法系统曾因被否定而受到冲击批判,再加上大环境的影响,司法系统受到很大破坏。不仅在机构和人员方面元气大伤,本来就不十分健全的制度也被冲得零落不堪,办案效率和质量都比“文化大革命”前下降,不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社会秩序的混乱,也给司法工作造成种种困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即便是有完备的法律,也很难正常实施。民事司法进一步萎缩,刑事司法因上述原因,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

从1967年开始,全国出现了一股“砸烂公、检、法”的潮流。有些省报还专为此发表社论。一时间,司法系统的许多人员被戴上了“特务”、“反革命”等反动分子的帽子。如北京市公安局有1693人被戴上“特务”和“反革命”的帽子,其中72人被隔离审查;而广东省有22%的法院人员被隔离审查;陕西省281个公安部门、111个检察机关、61个法院受到冲击。直到1971年才相对有所恢复。

四、新中国法治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76年10月至1999年)。

《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标志着一场深刻的、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始。这种思想解放,为新时期法治建设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法治问题。他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为此后20年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建设,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指明了道路。

1、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2、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法治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60年法治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依法治国的精神理念得到传播和弘扬。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人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

3、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章改为第二章,放在更加显著的位置。2004年修宪,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成为宪法原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4、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民主法治向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迈进。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第三,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先进文化按照人民的期待和要求进行。第四,依法治国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氛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为目标,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三大目标。依法执政是党执政转型的三大目标之一,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依法治国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化,是从依法治国出发对党执政转型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性跨越。依法执政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丰富和发展,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应当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以党代政、以党代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一环[1]。首先,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依法治国要求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全社会形成尊崇法治的氛围;而依法执政则要求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次,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长期重视政策而轻视法律,依靠政策而不是法律治理国家,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推动社会变迁,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的产生。只有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才可能成为人民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治国理政方略。再次,依法治国为依法执政提供氛围,对依法执政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依法执政随着依法治国的发展而形成和不断完善。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伴随的是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的转型。真正落实依法执政,我们党在执政方式上应当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主要依政策执政向主要依法律执政转变;从强调严格遵守法律执政向既严格遵守法律、又主动创制和运用法律执政转变;从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与领导国家法治建设分头实施向两者同步推进,统一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2]。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促进依法执政,促进党的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和使命。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在“三者有机统一”原则和思想的指导下,从实践中探索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循序渐进的成功模式,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路径、内容、原则更加清晰了。

5、立法成绩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目前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

坚持制定法律与修改法律并重,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关系不断变迁,加之法律观念的转变和立法技术的提高,导致法律修改的任务越来越重,制定法律与修改法律并重,成为60年立法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6、依法行政稳步展开。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依法行政从多方面稳步展开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飞速发展,继续推动廉政高效的政府法治向前发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我国为行政行为提供法律救济、矫正行政失误的重要机制。根据纲要的要求,建设法治政府必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制度建设质量,理顺执法体制,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3]。这也是今后法治政府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7、司法改革初见成效。

中国不断建立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努力通过公正司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司法改革初见成效。2007年9月,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认为,十六大以来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司法改革又有新进展。

首先是死刑复核制度的改革。根据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部署和法律规定,2007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结束部分死刑案件核准权下放26年的历史,顺利实现死刑复核权的回收。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死刑复核裁判方式做出重大改革,规定对于报请复核的死刑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原则上只能做出核准死刑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只有在少数特定情况下,可以依法改判。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要求切实把好死刑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适用法律关,使办理的每一起死刑案件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规定还要求,执行死刑应当公布,禁止游街示众或者其他有辱被执行人人格的行为,禁止侮辱尸体。死刑复核权收回是中国司法改革的突破性举措,标志着司法改革在朝向公平正义目标上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权的巨大进步。

[5]。

8、法律服务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服务的发展,主要体现了三条主线:一是专业化,即对法律服务人员的学历、专业知识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是正规化,即加强了法律服务的制度化建设,在机构设置、职业准入、执业许可、市场监管、纪律惩戒等方面,都加强了规范化建设。三是市场化,法律服务从国家机关逐步转变为社会服务行业,人事管理、经营机制方面逐步实现市场化。我国的律师制度、基层法律服务、公证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均取得了长足进展。

9、法学教育迅猛发展。

在1977年恢复高考前,全国只有北京大学法律系和吉林大学法律系尚在培养法学专业学生,1978—1987年,中国法学教育进入全面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招收法学本科专业学生的院校从1978年的6所迅速增加到1988年的106所,10年间增长了17.67倍;到1998年,法学院系增加到214所,较10年前增长了2.02倍;截止2008年10月,法学院系达634所,较10年前增长了2.96倍,改革开放30年增长了105.67倍。

(二)社会主义法学体系的建立。

30年改革开放,造就了开放且充满生机的中国法学,法学工作者一直以极大的责任心服务于现代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30年中,在国家和社会每一个重大转折点上,法学工作者的前瞻性研究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最初关于人治和法治、法的阶段性和社会性、中外合资企业和经济特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强经济法治的讨论,到呼吁公民、企事业组织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及其财产权保护;从以人权保护为契机而强调无罪推定、法无明文不为罪,到依法行政、致力于司法公正,把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乃至最终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宪政”。在这些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性进步之中,都留下了法学家们的足迹。法学在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1.法学学科体系逐渐完备。

法学学科体系完善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经过30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在不断调整和适应中走向完善和成熟,1997年国家教委根据法学学科发展情况,对原有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适当调整,使法学各学科的布局更加合理和科学。同时,国家教委经过充分论证,已经确定了法学专业本科教学的14门核心课程,包括法理学,中国法制史,中国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加上其他必修、选修课程的配合,形成了一个传统与革新并重,既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又具有中国特色,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在法学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法学研究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许多领域,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完全具备了与世界接轨的水平和实力。

2.法学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法治建设的基础在于法律人才的培养。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学教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个以培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人才为宗旨,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所发生的变化是巨大而深刻的。这些变化必将对中国的未来走向,包括中国法学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法学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们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和振奋。因为我们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别的时代、别的国家需要百来年时间才走过的道路。这些成就的取得,无疑应该首先归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立的正确方针和邓小平理论,归功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但是,如果从更长远的眼光看,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去30年的努力,仅仅是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近年来国家、社会的进步已经清楚地说明,更艰巨、更复杂的任务正在等待着我们。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总结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审时度势,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绘制了更宏伟的蓝图。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这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宏伟社会工程,中国的法学将面临更繁重的任务。

回顾中国百年来的强国之路,回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30年中国法学所走过的辉煌历程,我们有理由为中国法学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欣慰和自豪。伴随着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吴邦国同志宣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正式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中国法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释:。

[1]李步云:中国法治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2007,(9):34.[2]杨绍华:十六大以来我国依法治国的新发展——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袁曙宏[j].求是,2007,(14):41.[3]汪永清: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学习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j].求是,2005,(2):30~31.[4]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j].中国法学,2007,(4):120.[5]蒋熙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法治改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3):69.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共4页第1页。

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短片,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出来,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新中国的“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过渡:要了解新中国的外交,让我们先来了解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怎样国内外环境吧。

一、国际环境。

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新格局的主要变化和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让我们共同去了解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吧。

(出示幻灯片)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四点及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斗争。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苏联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它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但是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生:(讨论并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显示中的《共同纲领》引文,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师:共同纲领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外交政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什么?

师:该纲领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已经具有了法律效力。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第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一建交原则。成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这表明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始奉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与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有本质区别。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四项基本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投影显示(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回答)。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团结世界人民”

积极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

巩固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过渡):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上述四项基本方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师:(指导学生看书,概括中国同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内容)。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师: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对于新中国非常不利,为什么呢?

生:(看书回答)。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引导。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师:在建国第一年,人民政府就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那是什么事情呢?师:其中与苏联建交是我国建国初期最重要的外交成果。(投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片“毛泽东和斯大林”)。

师:中苏建交有何意义呢?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教学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内容是什么?提出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举当今熟悉的事例分析之)。

生:(回答)。

幻灯片显示内容。

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民办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视频)。

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

师: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回答)。

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比较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感受日内瓦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视频):展示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是显然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选自《共和国开国岁月》。

让学生分析这段发言是在那一次国际会议中做的?

4、参加万隆会议。

师:(显示材料)。

提问:(1)、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

生: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2)、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生:(概括回答)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何为万隆精神?

团结、友谊、合作。

(4)、你觉得当今世界还应该倡导万隆精神吗?

师:(出示图片和材料)。

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任务,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万隆精神,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团结合作,共绘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蓝图。我相信,在亚非发展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这次亚非峰会,将成为亚非合作的新起点,将作为亚非关系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

——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

生:(讨论并回答)。

(投影显示)。

材料1: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略)。

小结(略)。

结束:播放歌曲《红旗飘飘》。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十

屈辱:

帝国主义者在因次侵略战争中,大规模地屠杀中国人民。1900年八国联军烧杀抢掠,将5万多人的塘沽镇变成空无一人的废墟,使拥有100万人的天津在烧杀之后仅存10万人,进入北京后,杀人不计其数,仅庄王府一处就杀死1700多人。在1937年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中,2100余万人被打死打伤,1000余万人被残害致死。其中,在1937年12月13日后的6个星期内,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就杀害了30万人。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财富进行了大规模的疯狂掠夺。据统计,近百年来,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其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8个不平等条约就勒索赔款19.5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的16倍。而日本仅通过《马关条约》勒索的赔款2.3亿两白银,就相当于当时日本国家财政四年半的收入。侵略者在战争中的破坏和抢劫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1937—1945年),中国有930余座城市被占领,直接经济损失达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过5000亿美元。国家主权丧失,社会财富遭洗劫,使中国人民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吃饱穿暖,这是长期陷于饥寒交迫困境的中国人民的最低要求。旧中国的历代政府不仅没有能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加重了人民的灾难。在旧中国,只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70%的贫雇农却只占有10%的土地;占人口极少数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垄断着80%的工业资本,操纵着全国的经济命脉。中国人民遭受着地租、赋税、高利贷和工商资本的层层盘剥,其所受的剥削和贫困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据统计,1932年,仅苛捐杂税的名目就多达1656种,捐额约占农民收获量的60%至90%。加上反动政府在政治上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充当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大小军阀割据,长期战乱不已,使人民灾骏深重,生存维艰。据估算,旧中国有80%的人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几乎每年都有几万到几十万人因饥饿而死。一遇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野。1931年,华东地区水灾,造成370多万人死亡。1943年,仅河南省饿死者就达300万人,另有1500万人靠啃草根、吃树皮度日,濒临死亡边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动内战,榨取民脂民膏,造成经济全面崩溃。1946年,各地饿死1000万人。1947年,全国饥民竟达1亿多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22%。成就:

一五建设时期:到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主要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这些重要项目都主要在东北地区,究其原因是东北地区原有工业基础好,当时接受苏联的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方便,所以集中于东北。结果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交通运输业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沟通了西藏和各地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当时还涌现了工业劳动模范王崇伦、赵梦桃;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就:建成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设起来,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到1965年,石油已经全部自给,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十年中,农村用电量增长了近70倍。新建铁路八千多公里,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尖端科技方面,成功试验了第一个原子弹,研制成功了结晶牛胰岛素,并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英雄模范人物。

“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总计约5000亿元,但仍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湘黔铁路等。

改革开放之后的成就有: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近年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也都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十一

一条条通衢大道纵横交错,一座座标准化厂房高大宽敞,一幢幢高端住宅区拔地而起,一个个休闲广场热闹非凡……这是近年来永丰城市化建设给居民带来的最大感受。

“回家的路越来越宽了,休闲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了,居住的小区卫生也越来越好了,这几年我们的城市发展变化实在会是太快了”,家住芙蓉苑的王女士感慨到。

其实,王女士的感慨反映出许多居民的心声。近五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构建和谐永丰的现代化城市奋斗目标,城市化建设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五年来,我县累计完成建设总投资近29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8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近8.6亿元,小城镇建设投入11.8亿元。现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34.6%,一个和谐文明、山水相拥的生态宜居城市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道路网络不断延伸,拉开城市框架。

路网是一个城市的大动脉,是一个城市腾飞的助推器。五年来,我县建成了迎宾大道、工业大道,发展大道,以及永丰大道、恩江大道、佐龙大道、跃进西路的“白改黑”等一批城市主干道,拉开了城市西延北接和南扩东进的新框架。

五年来,随着新老城区路网的不断完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由2007年的671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701平方米,五年新增道路总里程20.13公里。随着抚吉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我县将彻底结束无高速县的历史。同时加大县区二级干道新建、改建和扩建,投资6.3亿元共修建农村公路2300余公里,新修(改建)桥梁500多座。实现乡(镇)、村100%通水泥路,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出行条件。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善住房条件。

“楼下有菜市场,上班就在旁边的工业园区制衣厂,儿子就在桥南小学读书,比起以前一家人挤在租房里简直是天囊之别”,刚搬进桥南廉租房的李女士兴奋地告诉笔者。

地产开发竣工面积达82.28万平方米,一批高水平设计、规模化投入的成片住宅小区相继落成。

与此同时,我县每年投入大量财力实施“安居工程”,全力构建城镇居民“无缝”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居有定所。五年来累计建设廉租房、经适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9.46万平方米,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50.74万元,先后解决10965户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另计划在2013-2015年建设1200套6万平方米的廉租住房。

公用事业建设加速,增强承载力度。

小区建在花园中,花草围着小区长。走进绿海星城住宅区,干净整洁,绿意盎然,“公园多了,出门就能见到绿色,到了晚上,往左走上几步就是贸易广场,往右就是欧阳修广场,都是休闲的好去处,住在这里,每天都神清气爽”,张先生满脸笑容的向我们讲到。

近年来,我县以引资促改制、以改制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实现了城市公用事业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先后建成了欧阳修广场、市民广场、北晖园和葛溪河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工程,使全县城区建成各类绿地面积达6834亩,绿化覆盖率达4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65平方米,一个“爱绿、建绿、护绿”的良好氛围已逐渐形成。

随着县城市生活污水一期及垃圾处理填埋提升工程的完成,污水处理率达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近期与华润达成总投资8000万元的一期城区管道天然气项目,铺设中压管道3.5万米,铺盖1万户居民,二期工程铺设中压管道2万米,将覆盖整个城区管网,项目建成后居民家用燃气费用降低一半左右,届时将大大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

五年来,我县着力营造“城在园中、园在林中、山水环绕、碧水蓝天”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年初,我县投资1000多万元,浓墨重彩绘就新城,编制完成了《永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定位为全国碳酸钙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水相拥生态宜居和“西扩南延、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县城规划控制区面积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75平方公里,县城规划建成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十二

在纪念了改革开放xx周年之后,我们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年。

这-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及海内外华人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世人瞩目。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

-年披荆斩棘,72年风雨兼程。中国人民走得每一步都是步履蹒跚,每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牺牲。这72年,中国人民永远忘不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精神与钢铁的较量;忘不了。这牺牲包含了所有的付出,既有先烈的浴血、也有我辈的拼搏,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团结奋进,离不开大家不惧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如今的祖国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一个个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已经成为中国的新名片。这一系列成就,证明中国不仅可以跟上世界的步伐,而且可以引领世界的潮流。

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xx年的扬弃和继承,当今中国正以不卑不亢、不惊不躁的姿态,昂首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在东风劲吹中,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必将继往开来,带领着各族人民把“中国梦”一步步变为现实。

国家的伟大,莫过于以改革之魄力圆国人之理想;人生的精彩,莫过于以拼搏之活力筑家国之梦想。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当把个人梦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与国同梦”必将让我们的目标更清晰,步履更坚定,在报效祖国的同时化地实现个人价值,成就人生辉煌!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十三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2、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共30颗卫星组成。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中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

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

3、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

2020年8月6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九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4、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5、连淮扬镇铁路通车。

连淮扬镇铁路是一条连接江苏省连云港市至镇江市的高速铁路,是江苏省南北向高速铁路,是贯通苏南、苏中、苏北的重要通道,是苏中、苏北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12月11日,连镇高速铁路淮丹段(淮安东站至丹徒站)建成通车,标志着连镇高速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2020年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有:

1、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2、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3、《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对外公布,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启航。

4、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5、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

6、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带回月壤,我国成功完成月球取样。

7、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我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

8、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打破了美国定位系统gps的垄断。

9、新一代“人造太阳”问世,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和运行技术。

10、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成功。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十四

里约奥运会结束,而关于它的吐槽、关注、讨论还在持续进行着,尤其是被群众挂在嘴边的“金牌观”。

群众们为大家逐渐摆正的金牌观感到开心。从20xx年伦敦奥运会上由于意外失误而遭网络舆论恶意攻击而至今仍未开放微博评论的刘翔,到如今由于“表情包”而广受关注的傅园慧,网民们对于运动员们不再要求严苛,人们的体育观念的转变也确实喜人。

不能否认,我支持这样乐观向上、健康端正的金牌观。但这样的金牌观背后蕴含的真的是人们理性的思考?看到一则新闻,孙杨在摘得银牌后,由于媒体报道时使用了“痛失金牌”一词作为标题,而遭到了网民们的强烈议论与反对,认为应该改为“喜摘银牌”。而在讨论火热的评论区,一些网友痛斥媒体,认为他们不体恤运动员,不懂得竞技的残酷、训练的辛苦云云,有的甚至动用了语言暴力,场面甚是热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四年前,也是这样一群自认为“爱国”的人指责刘翔不为国争光,这种跟风的本质似乎如出一辙。

也曾看到一篇讲国民金牌观的文章,作者仅仅是调侃了一句“国家面前无老公”。“国民老公”王思聪对于霍顿事件发表了“只有在中国才会按着别人的头让他道歉”的观点而遭强烈反对,网民对这篇文章群起而攻之。有太多的网民仅仅是关注了一些奥运会的花絮就自我标榜“爱国”、“金牌观端正”。有的甚至认为自己骂里约几句“不公平”、“亏待中国”就算是对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了力量,骂声越是嚣张,这份爱就越是深沉,而失去了全面、客观看待奥运会的理性。

键盘侠们总是简单地敲几个字就否定了不幸失误的运动员的努力,而一些爱国“小粉红”们也总是用口水就淹没了一些理性的声音,拼命地通过不惜贬低除了祖国外的一切力量,从而彰显自己深深地爱国之情。我喜欢健康的现代金牌观,但我不希望这种金牌观仅仅是由一些“小粉红”们用口水堆起来的;体恤运动员的不容易,更多地关注非金牌争夺的因素是能更关注运动员个体价值。但仅仅是语言的跟风,停留在“口水”的金牌观并不是我所希望的。

希望“金牌观”的进步不仅仅是群众性的语言,而朝着更本质、更有实际行动的理性方向发展吧。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十五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让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领略新中国外交家的智慧和风采,感悟新中国实力的提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八年级下册第十五、十六课,复习新中国的外交。

回顾近代历史,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和厉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旧中国饱受了落后挨打的屈辱。正如外交家周恩来所评价的那样:中国近代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是跪着办外交的。

(幻灯片:旧中国的外交)旧中国的外交特点:不独立、不平等、屈辱学生展示屈辱的外交史实及原因。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幻灯片)一扫过去百年“屈辱外交”的历史,完成了开拓、突破、腾飞的蜕变,(幻灯片)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在外交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天我们将开展一次图片展,一起来回顾新中国外交走过的历程。师:此次图片展览共分三个展厅。

一、50年代的外交成就---开拓(幻灯片:第一展厅—开拓厅)。

过渡:要了解新中国的外交,让我们先来了解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怎样国内外环境。

过渡:那么,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崭露头角取得了哪些成就?1.师:多媒体展示五十年代的外交图片史实。

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恩来总理会晤印度总理尼赫鲁晤印度总理尼赫鲁倡导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学生总结五十年代的外交成就。中印政府总理会谈,中方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发挥建设性作用;万隆会议就不同社会臸度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合作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教师总结:在建国初,特别是50年代,新中国外交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但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50年代的中国外交:有了话语权(中国声音)。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并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时期,开拓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我们给第一展厅选择的主题是“开拓”。下面我们移步第二展厅,感受七十年代的突破。

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幻灯片:第二展厅—突破厅)。

1.师:多媒体展示七十年代的外交图片史实。

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关系正常化2.生:总结七十年代的外交史实。(国际形势及外交成就)。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先于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师:中美中日建交有何意义?(从对中国、对世界)学生讨论(对中国而言,有利于打开外交新局面,引发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的高潮;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和平。)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后的外交—腾飞(幻灯片:第三展厅—腾飞厅)过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新中国的外交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下面我们移步第三展厅,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腾飞。让我们再来参观一组图片:

1.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2.生根据图片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国际形势及外交成就)。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

合作探究。

(2)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感悟:纵贯近代、现代外交,一个国家外交的基础和后盾是综合国力。旧中国的外交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总结: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十六

从经济上,1.锐意改革,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跨越。2.扩大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

3.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不断跃升。

从农业上,1.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一级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2.农业机械化水品大幅度提升,“科技增效”硕果累累。3.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副、牧、渔、林齐头并进。4.乡镇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从民生上,1.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品显著提高。2.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3.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斐然。4.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从科教上,1.教育成绩有目共睹。2.科教成就振奋人心。

从法制上,1.人民当家做主,中国人民政治地位发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实现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2.基层自治从城市向农村推进,“草根民主”成了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3.依法治国,人民民主实现从实体民主到程序民主的全方位发展。

从文化上,1.文化建设理论不断丰富,时代精神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2.文化事业成就辉煌。3.体育事业跨入强国之林。

从国防上看,1.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2.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3.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和武器装备现代化。4.捍卫了国家主民族尊严和人民和平生活。

从台湾方面看,1.“一国两制”是解决同一问题的金钥匙。2.和平发展、互利共赢顺应民心,是推动统一大业的根本动力。

从外交上看,1.小外交走向大外交。2.小合作走向大合作。3.小舞台走向大舞台。

从党建方面看,1.党的理论创新卓有成效,形成了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党的队伍发展壮大,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3.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党内生活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4.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十七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56),第二个阶段(1956-1966),第三个阶段(1966-1976),第三个阶段(1978-2007)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真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定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3年开始的这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真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改造过于激进,粗糙留下了许多问题,但是总体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回复和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取得的成就是,成立了新中国,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并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顺利的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度。

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国力增强,主要是发展生产力,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指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建设中出现了种种“左”的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虽然进行了改正但是不彻底。加上当时气候的干旱不仅没有真正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反而使人民生活更加艰难。但是凭着当时人们的强烈热情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功。

第三阶段:是十年的大动荡时期,由于毛泽东对于形势的判断失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国家都处于混乱之中,由于被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破坏,经济发展也进入一片混乱之中,打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害,连国家领导人也不例外被打成“左派”。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交通工业和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国家建设基本在徘徊中前进。

第四阶段: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的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确立了一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并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在思想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国民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科学,文化,都走向了春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是也面临这种种挑战,一直困扰人们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在这时被解决。这时以江泽民为代表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接过重担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21世纪。以与时俱进为先锋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辉煌。2002年中共十六大,建立了以胡锦涛为中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并创新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到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航天科学事业,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以取得世界领先的水平。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十八

2009/12/8。

中国六十年来的成就,仅凭文字的叙述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多少人的奉献积累了这些硕果累累的辉煌!在回顾中国六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成就之后,我内心激昂充满感激,激昂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激则是想到了那些为了祖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

城规071谢艺200705101。

3中国六十年来的成就,仅凭文字的叙述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多少人的奉献积累了这些硕果累累的辉煌!在回顾中国六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成就之后,我内心激昂充满感激,激昂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激则是想到了那些为了祖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所以,在论文之前,在谈及那些祖国现在的辉煌成就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衷心地感谢那些成就背后奉献的人们,是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安定和平的生活。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60年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如今,六十年一个轮回,中国经济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

中国六十年来获得的成就太多太多,主要归结于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六十年,说是弹指一挥之间,但是期间却记忆了多少伟大的历史成就!从各方面谈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任务。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所以,我想就从改革开放这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些成就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

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中国六十周年的成就之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想。(由于中国六十年间取得的成果辉煌丰富,我的见解有限,所以参考了必要的资料,忘老师指正错误)。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初,又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年4月,设立海南省,并兴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政策。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市场,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场;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转变为双边、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

投资占全国的20%以上。

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贸易方式和外贸商品单一。建国初期,主要是通过对前苏联、东欧和亚洲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货物贸易。之后,中国加强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和经济贸易往来。在此期间,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以对外援助为主。同时,通过中国银行在香港、澳门吸收外币存款和在对外贸易中使用延期付款的方式,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了我国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设备。70年代,伴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建交,对外货物贸易伙伴迅速增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贸商品日益丰富,贸易结构逐步改善。

三、服务贸易从无到有,多种方式、内容丰富、覆盖较广的服务贸易格局已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前,我国除了对外援建项目和少数外国友人来华旅游外,基本上没有对外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对外货物贸易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服务贸易,发展国际旅游,开展国际间经济、科技以及学术文化等合作与交流,既向世界宣传了中国,把中国元素推向了世界,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改变了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尤其是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对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做出了广泛而深入的承诺,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当前,基本形成了以旅游、运输服务为基础,以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和广告等新兴服务贸易为增长点的服务贸易全面发展格局,服务贸易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大幅度提高,“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

施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组织,面向世界互利共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3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我国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很少。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有所转变,中国的国际交往有所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倡导和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认真履行大国义务,面向世界,互利共赢,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的声音日益被国际组织和世人所关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望不断提高。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新中国进一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新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中国积极兑现“入世”承诺,不断扩大市场开放,积极参与多边谈判,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积极组织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区域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涵盖了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与东盟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区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议,促进了“10+1”、“10+3”机制的深化。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以及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平台。

对外开放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和活力,新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显著提高,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新中国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展望未来,推进对外开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十七大确定的对外开放的路线方针,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我的家乡在广西南宁,是一个新兴的城市,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正享受着东盟带来的显著的经济效益。我切身的体会到改革开放政策对一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巨大影响,对一个城市近十年间的改变起着积极的作用。南宁,就是一个靠着改革开放政策真正发展起来的城市,所以我对祖国改革开放政策充满了肯定与期待。期待着中国在未来的六十年间能取得更多辉煌的成就和创举!

新中国的成就汇总篇十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共4页第1页。

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短片,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出来,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新中国的“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过渡:要了解新中国的外交,让我们先来了解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怎样国内外环境吧。

一、国际环境。

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新格局的主要变化和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让我们共同去了解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吧。

(出示幻灯片)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四点及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斗争。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苏联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它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但是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生:(讨论并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显示中的《共同纲领》引文,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师:共同纲领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外交政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什么?

师:该纲领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已经具有了法律效力。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第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一建交原则。成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这表明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始奉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与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有本质区别。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四项基本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投影显示(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回答)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

共4页第2页。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团结世界人民”

(过渡):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上述四项基本方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师:(指导学生看书,概括中国同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内容)。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师: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对于新中国非常不利,为什么呢?生:(看书回答)。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引导。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师:在建国第一年,人民政府就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那是什么事情呢?师:其中与苏联建交是我国建国初期最重要的外交成果。(投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片“毛泽东和斯大林”)。

师:中苏建交有何意义呢?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教学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民办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视频)。

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

师: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共4页第3页。

生:(回答)。

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比较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感受日内瓦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视频):展示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是显然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选自《共和国开国岁月》。

让学生分析这段发言是在那一次国际会议中做的?

4、参加万隆会议师:(显示材料)。

提问:(1)、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生: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2)、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生:(概括回答)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何为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4)、你觉得当今世界还应该倡导万隆精神吗?师:(出示图片和材料)。

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任务,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万隆精神,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团结合作,共绘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蓝图。我相信,在亚非发展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这次亚非峰会,将成为亚非合作的新起点,将作为亚非关系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

——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生:(讨论并回答)(投影显示)。

材料1: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答:(略)小结(略)。

结束:播放歌曲《红旗飘飘》。

共4页第4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