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通用(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3:42:36 页码:8
最新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通用(精选11篇)
2023-11-11 13:42:36    小编:ZTFB

读后感是对所读书籍经验的总结和萃取,是认识和思考的延伸。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进行一些背景资料的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不同类型作品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一

这是一篇千古传颂的华章。人们谈及它时,总是为曹刿的深谋远虑、远见卓识而赞叹,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名言在军事史上永放光辉。然而我在掩卷之余,更为曹刿那以平民之身,挺身而出担当大任的精神所深深折服。

曹刿不是贵族,不是士大夫,只是一介草民。军国大事本来与他毫无关系,他也毫无责任,“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说得也有道理。古人的主张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士农工商、民众官府各司其职,即使国有危难,也不是曹刿这样“素食者”的责任所在,他依然可以袖手旁观。可是,曹刿却还是坐不住了。他毅然地站出来,请见国君,献计献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而他自己又确实有着惊人的谋略才能。但更深的一层,曹刿之所以有勇气打破官民的界限、突破世俗的成见而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应当还是他救国于危难的一腔爱国心和责任感。

古往今来,胸怀天下、以社樱黎民的兴亡安危为己任的精神一直都最受崇仰。古人的修身操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层次分明,从我做起,但最后的目标仍然是天下,仍然是壮志凌云。至于明末爱国学者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振人胸臆,即使千载之下,也会令人激动不已。

国之为国,虽然有专门负责统治的官府君臣,但每个百姓也都是国中的一员,国家的兴衰荣辱,与每个人都切身相关。国家兴盛,社会繁荣,人民便可以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政治腐败,国家动荡,人民便会流离失所,难以为生。至于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人民便连生命也难以保全。可见国家的命运直接关乎每个人,每个人都有必要来关注国家的命运。而反过来,可能一个人在涣映大国中显得微不足道,但聚少成多,众志成城,如果每一个人都怀着富国救国的信念,就没有什么情势不能改变,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需要每个人都切实记取,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战争靠什么赢。

古代君主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虽然并不怎么欣赏儒家学说,但对老百姓的态度也就是民意还是看重的。曹刿直到听鲁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觉得“民心可用”,满意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重民心”是不少人特别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事。可仔细一想,我便纳闷了。众所周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两军交战主要是车战,规模不甚大,时间不甚长,很少出现高墙深沟对峙几个月的情况。那么,在一场小规模的决战后,胜负立分。所以,人民的支持固然重要,更关键的还是战略战术。在一场短时间的交锋中,人民的支持度是高还是低几乎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作用,而将领的用兵就显得至关紧要了。曹刿的胜利其实在于两点:第一,齐军师出不义,深入别国,心理上吃亏且不熟悉地形;第二,巧妙地利用了战争中士卒心理作用,善于分析战场形势。

看到曹刿论战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一个可笑的人物―宋襄公。这位扯起“仁义”招牌的君主,倒也颇点得了一些民心,甚至被尊为“春秋五霸”之一。但他的“霸气”不知从何说起。与楚军交战时,不击半渡之师―仁义;不攻未列阵完毕的楚人―仁义;不杀老弱残兵―仁义。可是,战争不相信仁义。宋襄公的军队被荆楚精锐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险些丢了性命。这样的下场实在是对儒家“仁政”学说的一种莫大的讽刺。

在现代战争中,将帅所思考的乃是整个大局,个别战役的成败有时未必十分重要,因而人民的支持转而上升到首要的位置。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古代的烽火,我们就必须保持客观、谨严的态度,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结出真理的花朵。

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三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苏轼曾说:“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这些名言都强调了一个观点——凡事以人为本。同一件事,当一个人以主动的、积极的心态去做时,便会想方法将它做好,从而提高效率;若以被动、消积的心态去做,其恶果也显而易见。为此,许多企业都把人心当作一项工程来看待。尽可能多地为从业人员办些看得见、觉得出的好事。以美国罗伯梅德家庭用品公司为例,它建立了利润分享制度,让员工明白公司赚得越多,员工也就分得越多。于是人人奋勇,个个勇先,积极生产,自不待言,该公司在同行业中,赢得了大量顾客。显而易见,无论什么事,只要顺民心,人心所向,就一定能成功,这与《曹刿论战》的政治上取信于民的道理是相通的。

人生充满机遇。所谓“时势造英雄”就足以说明机遇对人的一生是极其重要的。国外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斯威尔·马尔兹曾说过:“你应该寻觅机遇,而不能静候它来敲你的房门。”南朝的刘勰自幼好学,才学很高,但因出身寒微,社会地位低下,苦心经营的著作《文心雕龙》完稿后却无人赏识。深秋一天,大诗人沈约照常回自己的宅院,衣着单薄的刘勰站在寒风中,当面将书稿交给沈约,因为前几次拜见均被门卫拒之门外。沈约读后深感其难得的文才,便推荐他走入仕途,并最终得到昭明太子萧统的器重。刘勰的事迹告诉我们,做事要学会抓住机遇,必要时还要自己创造机遇,因为这些都是你最后走上成功之路的铺路石。

学了《曹刿论战》,使我深思的还有一点:面临任何一件事,都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目光放远一些。如曹刿一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将小细节也考虑周全。目光与成功不可分割。“鼠目寸光”者只贪求眼前之安逸,追求蝇头之小利,成不了大器;而目光长远者,往往独具慧眼,将成功牢牢掌握在手中,他们隐忍而行,力排众难,最终于成大事业。

《曹刿论战》所阐述的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大可适用于学习、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让我们把握成功的“秘诀”,走上成功之路吧。

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四

这是一篇描写春秋战国时期一场战争的著名文章。主要是表现曹刿的“远谋”,围绕“论战”展开,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文章主题明确,结构紧凑,边记边议、有实有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突出了“取信于民”,堪称论文之典范。然而,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有人就问了,“一个老百姓能说见就能见到皇上?”,“皇上能听老百姓的话并向老百姓汇报工作?”,“曹刿一个庶民,怎么能指挥一场战争?”等等。可是,事实就是如此。所以,从更深层次说,当时的鲁国是很民主的',至少鲁庄公是民主的,他体恤官民,敬天畏神,尊重人才。他之所以不怕强齐,敢于迎战,他是心中有数的。只不过是曹刿目中无人了,觉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作为春秋史作,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应该不是表面看来的,曹刿是多少才智多谋,而是反映了鲁庄公的体恤民情,知人善任。

其实,从文中看,表现鲁庄公民主的理据充分,而表现曹刿谋略的却十分肤浅。“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不过一般作战常识,哪里算得上谋略!曹刿不过是文章为表现鲁庄公民主的需要,而特选的一位角色罢了。

民心所向是取胜保证,民主和爱民是取胜的根本。

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五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四、赞鲁庄公没有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鲁庄公”。

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六

《曹刿论战》一文,从它的结构安排和人物刻画上来看,作者左丘明指在通过齐鲁之咱,歌颂鲁庄公“任人唯贤”“勇于纳谏”的君主胸怀。

同时,正面描写了曹刿的“政治才能”和“军士才能”。但在老师教学中,以及有关教学参考书中只表扬了曹刿的“阴谋”,只字不提庄公的胸怀,反若鄙视他,使他相形见绌。我认为这违背了作者的创造意图,对庄公的评价有是片面的。我认为真正值得赞扬的是鲁庄公这个人物。因为无劝无是的曹刿,其“远谋”能从分发挥并取得成功,这都是庄公的功劳。就文章交代来看,决不能排除庄公大力支持这一因素,也就是说庄公的“任人惟贤”是长勺之胜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我们不妨来分析以下全文,看一看庄公作为:“公将战,曹刿请见。”在强齐压境,紧张备战的形势下作为一国之君还能顾及到“草民”来访并亲自接见,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啊!更可贵的是,在曹刿一一否定了他的战略方案时,庄公并不生气,而是更谦逊地说下去,当曹刿要求“战则请从”,庄公就“与之乘”。倘无庄公的“纳贤”,曹刿的一腔报国热忱何能如此顺利地如愿以偿。可见,庄工的“纳贤”为曹刿施展“远谋”创造了条件。

庄工军事才能不如曹刿,也许治国方面强于曹刿。你看:“衣事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虽然,此举就参战条件来讲,显然不够,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工的政治清明。也就是说他不贪婪,不腐朽,能以诚待人,能顺应潮流,虽然有迷信色彩,但他毕竟处在那个愚昧时代,我们又怎能过分苛求呢?当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更不用说了。再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常被议论者所忽略。其实,我们从此可以看到这个弱国之君有一种威武不能屈的气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含意深刻的语句来赞扬庄公的。我认为作者写曹刿的“远谋”,其目的就是来赞扬庄公的君主胸怀的。不管怎样说,我们分析一篇文章要从全局着眼,而不能断章取义,否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错误评价了文章中的人物,移植了文章的实质,违反了作者本意。

曹刿论战记录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战役,曹刿用自己的智慧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大的齐军。这篇文章的精髓在于曹刿准确抓住了时机,给鲁国带来了胜利。从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像曹刿那样能够抓住时机,出奇制胜。

抓住时机,对于职场上或即将进入职场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曹刿就是通过击鼓和车辙观察齐军的状态,从而抓住了战胜齐军的时机。但在实际生活中,而时机并非像《曹刿论战》中那样是能够看到,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时刻都要运用我们的五官去发现可以向他人展现自己才能或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一旦发现,我们就要时刻抓住。同时我还要说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曹刿之所以能够抓住机会,就是因为他熟悉各种兵法,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兵法。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机会到来之前,我们还要做好准备。这些准备其实就是我们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在机会到来之时,我们才能很好的抓住它。

作为保烟一名新进的员工,我认为抓住每一个向厂领导和各位同仁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我必须积极向老员工学习工作技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熟悉保烟的厂规厂纪和基本的运作流程,尽快尽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此同时我还要努力踏实地、认真地做好每件事情。虽然现在我暂时在保全班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最基本的是三车间机组的有几台,具体位置在哪。其次保全班的工作涉及到三车间各个领域,我们大概了解到这些领域的工作情况。还有我们还进行了相关培训,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最重要的是,我在保全班学到了什么是细节。由于三车间的卫生很重要,所以任何角落都要干净,我们每天的工作都要细致到一个胶点,一个细节的错过,就会导致我们一天的工作满盘皆输。注重细节,是我在保全班最大的体会。

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七

历史上的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记载了这次战役的文字就有一篇叫《曹刿论战》。文章以传神的笔墨记载了曹刿自荐与破敌的经过。

读完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曹刿论战是个担心国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同乡问他为何要去管国家的事。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那些达官贵人没有远谋的。这里可以发现他作为一个老百姓却担心国家大事,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个普通百姓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二、曹刿善于抓住战机,既谨慎又有耐心。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才进军,打得齐军落荒而逃,这里说明他有耐心,沉得住气,很理智。当鲁军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上阵杀敌时,他可以忍住,不会盲目冲上去。可他为何要等齐军击鼓三通后再出军,可以用他的那句名言来解释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就是他善于抓住战机的表现。齐军逃后,鲁庄公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随后跳下车,俯身看敌军败退的车辙,又上车遥望敌军旗帜,才下令追击。原来他是要看看敌军败退的车辙是否纷乱,旗帜是否东倒西歪,以此来判断身在曹是否真的败退,这里也体现了曹刿很谨慎,不贸然追击敌人。而他竟能从车辙、旗帜中观察到敌军没有埋伏,是真的败退,也能体现他很聪明机智。

不过,我有一点不大明白:若齐军有埋伏,假装败退时也是车辙纷乱,旗帜东倒西歪,装得十分逼真,那么曹刿岂不中计了?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体现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虽然现在已经不经常打仗了,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依然令我钦佩。

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八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才能得以实施吗?今日我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仰慕万分: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平民曹刿得以参加论战;二赞他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言辞仍能唯才是用;三赞他不高高在上,甘当配角,能让人“凿旗”;四赞他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五赞他善于总结经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今朝众多的“曹刿”能呼吁更多的“鲁庄公”,让更多的千里马能驰骋于祖国广袤大地。

感悟一:曹刿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但当国家有难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俾下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是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枕。这种“位俾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激励,我们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感悟二:缺点再多的人也必定有其可取之处。鲁庄公虽然愚钝、平庸,但他能积极纳谏,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九

总: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到段末):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十

《曹刿论战》选自左丘明的《左传》。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关于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而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十一

《曹刿论战》是《左转》中的名篇,通过简洁扼要的叙述和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影响。曹刿的远见卓识、当机立断以及一介匹夫在外敌入侵时对国家的担当被千古传诵。一国之君鲁庄公却成了曹刿的配角甚至反面,用他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其实鲁庄公才对这场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鄙”仅表现在军事上,其他许多方面,都非常值得推崇。

首先,他忠于职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尽心尽力地把本职工作干好,为国家大多数人谋利益,自然会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打赢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基石。虽然他自己一开始对这一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得需曹刿提醒,但如果他玩忽职守众叛亲离,曹刿多有谋略也无能为力了。

第三,他礼贤下士有识人之明。曹刿并不属于“肉食者”,本来没有资格参与这场战役的谋划和指挥。但庄公不凭出身给人贴标签,而是礼貌地接见了他,容忍了他对自己毫不客气的反驳,并且通过短暂的会面、对话认定曹刿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从而加以重用。能够识人、用人是作为君主、领导的重要品质。

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开诚布公和自知之明。他不像某些身居高位的人一样刚愎自用装腔作势,生怕别人知道自己不行。他清楚军事是自己的短板,但决不护短。他发现曹刿是内行,是忠臣良将,就对曹刿言听计从,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完全听取曹刿的不同意见,从而取得战役的彻底胜利。

最后,鲁庄公虚心好学。战役已经大获全胜,他决不放过向行家学习的机会,放下一国之君的身段“问其故”。换成某些领导,早就炫耀自己知人善任大肆庆功去了。就凭这种态度,他一定会不断取长补短,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由此可见,鲁庄公忠于职守、不畏强暴、知人善任、坦诚自知、虚心好学,很有君主风范,值得大家尤其各级领导推崇和学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