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7:08:29 页码:9
最新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优质12篇)
2023-11-18 17:08:29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经历进行回顾和概括。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准确,避免模糊和冗长的表达。如果你需要写一份总结,不妨参考一下下面的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一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古:兼词,“之于”合音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古:读zeng,竟今:读zeng多作姓。

向之所欣古:过去、原来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古:至、及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士。

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环绕。

一觞一咏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之曾不知老之将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三、理解分析。

1、结构脉络。

(一)叙宴集盛况。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写景——山、林、竹、水、气候;。

(3)盛况——流觞曲水,一觞一泳。

(4)感受——信可乐也。

(二)发人生感慨。

(1)为人处世的方式。

静态——晤言一室。

动态——放浪形骸。

(2)感慨抒怀。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三)明作序要旨。

(1)否定虚无主义人生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写作动机——“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2、重点语句理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兴之于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

这句话一是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的生死的看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长寿和短命,没有绝对的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他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与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显然是荒谬的。作者在第三段引出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观点,以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无常而作生死之事之叹,来说明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之荒诞。

3、写作特色。

(1)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

第一段叙事、描写,二、三段议论、抒情。先叙兰亭之会盛况,描写山水景致,而后由乐入悲,转入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抒发感慨之情。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2)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兰亭集》为游宴诗集,作者借为其写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崇尚玄学的当时存在着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使本篇立意高远,不同凡响。

四、补充拓展。

1、补充注释。

(1)“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大意是道是主宰万物的,它不会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化。

(2)“一死生”“齐彭觞”不是庄子的原话。庄子原话是:“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自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均见《庄子。齐物论》)。

(3)滥觞——本文有“引以为流觞曲水”句。我国古代有流觞而饮,吟诗歌赋之雅俗。江河发源处水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崏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后以此来比喻事物的开始。如:楚辞中的谣歌可以看作是我国五言诗的滥觞。

2、知识拓展。

(1)东床——东晋名相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即指王导的家族。《晋书。王羲之传》载:“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郗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因称女婿为“东床”,也称“坦腹”。

(2)《兰亭序》帖——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兰亭序》帖后,爱不释手,常常“朝夕观览”。贞观十年,让冯承素、虞世南、禇遂良等人摹拓十本,以赏近臣。死后将其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次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以冯承素临摹最为逼真,较有影响。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个半印,故又称为“神龙本”。

(3)课外阅读王勃《滕王阁序》,比较两序的风格异同。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二

(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三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二、通假字。

1、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三、多义词。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四、词类活用。

1、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五、特殊句式。

1、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六、难句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四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五

目标:

通过探寻诗一般的境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体悟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一起来赏析他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

二.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a)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b)简介“序”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写书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四.探寻诗一般的思想境界。

明确:“乐”与“悲”。

2.如何理解作者的“乐”?

明确:有三“雅”。

(1)景雅。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学生的心胸会变得灵秀爽快。

(2)人雅。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王羲之邀集“高卧东山”的谢安、诗文“有金石声”的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10岁的献之等41人齐聚兰亭,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3)事雅。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何其快哉!乐哉!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画,似乎时光倒流,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今人之豪情。)。

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兰亭集会的畅快。

3.根据本段词句写一副对联,老师给出上联,请学生写下联和横批。

上联是:仰观宇宙之大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参考:下联:俯察品类之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横批:信可乐也。

4.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明确:阳春三月,江南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在本文中,作者却摒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人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人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

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小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读文思考。

明确:王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保全性命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他们有的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功业无成,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短长,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的,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此处之“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

(2)第3段作者慷慨生悲,此处的“悲”与上段的“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但作者认为,作为士大夫当兼济天下,不宜空谈玄理,应积极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这种生活观对作者个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又是不可能实现的。再由于作者对生命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

这里,作者立足现时,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叩问古今,由对当下个人体验的感性抒发,上升为对人类生命的理性思考。这里的“悲”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都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6.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7.延伸:

参考: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也正是这一点,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这一写法也正是王羲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体现。

五.语言积累。

(略)。

附:板书设计古人。

自我。

后人。

景雅。

人雅。

事雅。

景陈。

人老。

事迁。

王羲之。

设计说明:

《兰亭集序》是古文精品之一。阅读此文,想到了那位高唱着“归去来兮”,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路上的大彻大悟的诗人;想到了瓦尔登湖畔梭罗先生简单而愉快的生活——他悠闲地穿越村子,吹着口哨,像微服出行的小王子;还想到了荷尔德林关于“诗意地栖居”的名言……在质朴的自然和瑰丽的艺术世界里,这些人类的精神大师们目光清纯、心灵洁净,他们在大自然鲜泽的阳光下看到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没有这些人文智慧的烛照,人类的精神之旅将会越发变得黑暗而漫长。

因此,我想,我们的教学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小窗,让阳光照进来,让诗意飞进去。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商品社会,对学生的心灵构建、人格茹养更显得紧迫而必要。因此,我以为《兰亭集序》除按一般“古文”对待,在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之后,教师的重要任务还是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的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以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形态,从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一切遭遇和经历。

给学生一个瑰丽的世界,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人格的铸造,我们的学生将不会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漂泊者。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六

一   逐层铺垫,创设情境。

1、        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中学哪个班的同学?

生;**班。

师:听说**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生:(笑)是真的。

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

生:有。

师:好,那我们大声齐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

生:(声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生:能。

师:好,我们正式上课。起立!

2、        导入课文。

师:(以轻柔的钢琴曲为背景音乐,淡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

生:(集中精力仔细看)。

师:这幅书法作品精美吗?好在哪里?

生:从这幅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学的古雅与优美。

生: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

师:这篇文章是要求全篇背诵的。是不是难了点?

生:(齐声)嗯。

师:那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示范背全文。

(配古筝音乐,配相关画面,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生:(鼓掌)。

生:(齐声)应该。

师:有没有信心背下来?

生:(齐声)有。

师:那么背诵的基础是什么?

生:多读            生: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以朗读和理解为准则学习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

3、解题。

师:到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

…………。

二  (精彩片段)    师生互动  疏通文意。

1、           学生朗读。

师:全体男生起立,齐读第一自然段。

男生:(精神十足,大声朗读)。

女生:(鼓掌)。

2、学生自由提问。

生:(默然)。

生:(迟疑,站立)老师,“茂林修竹”的“修”字如何理解?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修”的意思?

生;老师,我认为“修”在这里是“长“的意思。

师:很好,那么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用法?

生:(思考)。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七嘴八舌)“邹忌修八尺有余”。

师:对,这两个“修”是同一个用法。大家还有不会的字词句吗?

师;抓紧时间提问 ,如果你没有问题,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呀。

生:纷纷提问。

师:(同学给予解答或教师解答)。

3、教师提问。

生:(有人跃跃欲试)。

生:我想“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

师:对,以前我们也学过这个用法,想想看——。

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生:(默然)。

师:试试看,答错没关系。

生:(犹豫)“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出兵的原因是我们两个人在。”

师:(赞叹地)你好厉害,要知道这可是高中语文第六册的内容呀。

生:(认真找)“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师:非常好,一定要记住这两种用法。下一个问题……。

生:(抢答)。

师:(适当点拨补充)……。

三 (精彩片段) 精雕细琢  赏析课文。

1、鉴赏第一段。

师:请全体女生起立,齐读第一段,我们一定要超过前面男生的朗读。

女生:(大声齐读)。

男生:(鼓掌)。

师:我想先请一位同学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生:记叙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情况。

师:(板书)简练点,就是“记叙集会盛况”。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

师:首先写了时间,几个四字短语?

生:三个。                      师:齐读。

生: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师:接下来写什么?

生:地点。                     师 :怎么写?

生: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在遍地兰花的兰亭集会真是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那么集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修禊事也。

师:对,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那么来者均为何人?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来者都是高雅之士,接下来如何描写集合的环境?

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想一想,这些美景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赏心悦目。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如果你是诗人,置身于如此美景中,你会做什么?

生:做诗。                         师:还有呢?

生;饮酒。

师:所以接下来写到的是——。

生:(齐声)活动。

生:(齐读)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师:(出示“流觞曲水”画面)请大家描绘此情景。

生:(沉思)。

师:(引导)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自然免不了酒与诗……。

师:如此美的环境,如此美的聚会,还有如此美的——。

生:天气。

师:怎么写的?

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生:“信可乐也”

生:美。

师:美在哪里?                      生:景色写得美。

生:天气写得美。

师:语言美不美?                    生:美。

师:哪位同学概括一下语言的特点?

师:这一段写的信息多不多?          生:多。

师:字数多不多?                    生:不多。

师: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简练。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语言特点: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师: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化身为集会的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

生:(自告奋勇)抑扬顿挫地读。师生共同鼓掌。

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按照上面的思路试着背这一段。

生:(齐背)。

(大屏幕展示全段写作思路:)。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目的:修禊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2、           鉴赏第二段(略)。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悟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   (静)。

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      (躁)。

欣于所遇,曾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令人感慨。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

四:授之以渔,学以致用。

1、学法指导 。

生:(在段落中找)  “悲”。

生:(七嘴八舌)。

师:(总结)反复朗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加强背诵。

2、课外拓展。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下课铃响)。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七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文化中的经典,都让我爱不释手。我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情有独钟。《兰亭集序》既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又是一篇不落俗套、格调清奇的散文。对于教学经验还不丰富的我来说,不论怎样精心设计、用心传授,总感到没有把此文语言之优美,感悟之深刻呈现给学生,现将教学中的所得和困惑加以总结,以待日后改进。

1.思想上的准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一种创新的思想在。具备了创新思想,也就有了改变自我的动力。这是我上好这一课的关键。

2.知识上的储备。为了上好这一课,我认真研读了课文,做到教材烂熟于心。我研读有关本课的资料,占有了较丰富的讲课素材。我又认真研读了有关本课的经典课例,汲取养料。

3.精心做好设计。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对课堂进行多角度的设想,设计了多套教学方案。当然,在课堂上,我基本上能够按照我的预想方案进行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课堂上能够看到学生还是很积极踊跃的,他们和我一起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有很多收获,这里确实难以尽述。但我明显感觉自己在语文教学上仿佛成长了起来。我相信我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1.注重积累,学会审美。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梳理。学生能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和语法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用的成语(情随事迁、崇山峻岭、游目骋怀等),再如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夯实了基础。

本文熔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炉,学生通过研讨可获得画面之美、活动之雅、理趣之丰。同时,本文又是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他的行书被誉为“飘若惊龙,矫若浮云”。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领略其书法的精妙,获得审美享受。

2.读思结合,增强语感。

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

3.突出感悟,提升境界。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生死观是积极的,对学生是极有教益的。我抓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关键句启发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思考生死问题。请学生调动积累,举出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诗文,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给学生还补充了做客《中国达人秀》栏目的无臂钢琴师刘伟的生死观:“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一环节的研讨,学生特别活跃,也很激动。相信在这种历史——现实——自我之间的理性思考,会让学生的思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最后我用省级专家温德峰老师的评语做为结尾: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 期待我们共同实践并一贯坚持下去。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八

译文。

原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九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

教学目标:

通过探寻诗一般的境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体悟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一起来赏析他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

二.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a)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b)简介“序”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写书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四.探寻诗一般的思想境界。

明确:“乐”与“悲”。

2.如何理解作者的“乐”?

明确:有三“雅”。

(1)景雅。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学生的心胸会变得灵秀爽快。

(2)人雅。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王羲之邀集“高卧东山”的谢安、诗文“有金石声”的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10岁的献之等41人齐聚兰亭,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3)事雅。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何其快哉!乐哉!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画,似乎时光倒流,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今人之豪情。)。

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兰亭集会的畅快。

3.根据本段词句写一副对联,老师给出上联,请学生写下联和横批。

上联是:仰观宇宙之大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参考:下联:俯察品类之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横批:信可乐也。

4.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明确:阳春三月,江南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在本文中,作者却摒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人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人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

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小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读文思考。

明确:王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保全性命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他们有的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功业无成,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短长,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的,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此处之“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

(2)第3段作者慷慨生悲,此处的“悲”与上段的“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但作者认为,作为士大夫当兼济天下,不宜空谈玄理,应积极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这种生活观对作者个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又是不可能实现的。再由于作者对生命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

这里,作者立足现时,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叩问古今,由对当下个人体验的感性抒发,上升为对人类生命的理性思考。这里的“悲”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都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6.总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7.延伸:

参考: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也正是这一点,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这一写法也正是王羲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体现。

五.语言积累。

(略)。

附:板书设计古人。

自我。

后人。

景雅。

人雅。

事雅。

景陈。

人老。

事迁。

王羲之。

设计说明:

《兰亭集序》是古文精品之一。阅读此文,想到了那位高唱着“归去来兮”,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路上的大彻大悟的诗人;想到了瓦尔登湖畔梭罗先生简单而愉快的生活——他悠闲地穿越村子,吹着口哨,像微服出行的小王子;还想到了荷尔德林关于“诗意地栖居”的名言……在质朴的自然和瑰丽的艺术世界里,这些人类的精神大师们目光清纯、心灵洁净,他们在大自然鲜泽的阳光下看到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没有这些人文智慧的烛照,人类的精神之旅将会越发变得黑暗而漫长。

因此,我想,我们的教学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小窗,让阳光照进来,让诗意飞进去。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商品社会,对学生的心灵构建、人格茹养更显得紧迫而必要。因此,我以为《兰亭集序》除按一般“古文”对待,在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之后,教师的重要任务还是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的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以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形态,从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一切遭遇和经历。

给学生一个瑰丽的世界,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人格的铸造,我们的学生将不会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漂泊者。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一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楔仪式。许多名士都参加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那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衬在亭子的左右。引清流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气氛,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抒发深藏的感情。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温暖舒畅。仰望宇宙空间的广大,俯察万物种类的繁多,因而纵目游览,舒展胸怀,完全能够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实在是很欢乐啊。

人们生活在一齐,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把自我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应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我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他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也有安静浮躁的不一样,但他们都高兴于自我所接触的事物,对于自我暂时得的,高兴满足,竟没有想到老年将要到来了。等到他们对所爱好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到高兴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上天决定,终归于死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岂不悲痛吗!

我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未尝不应对文章感叹悲伤,但不能从内心理解它。我本来明白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后人看待我们今日发生的感慨,也会像我们今日看待古人发生的感慨一样,不能从内心理解,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一样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景是相同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文章产生一番感慨。

这序文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后半部分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情绪颇为忧伤;但紧之后经过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批判,又表现出了一种达观精神。这在玄学盛行,崇尚老庄的魏晋,可谓独树一帜。

这序文产生于雕词琢句的骈文风行时代。但它不追求华丽辞藻,叙事写景清新自然,抒情议论朴实真挚,这是难能可贵的。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章写景言情时的重点文言词语,感受文字之美。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暗含的生命哲理,欣赏文学之美。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领悟文化之美。

教学重点:

文本的情感脉络与渗透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痛”与“悲”

教学方法:

朗诵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情境创设:

背景音乐《平湖秋月》,课件背景,高天,兰亭课题。

01。

导入:播放视频《生命的感动》。

刚才视频的标题叫《生命的感动》,画面中的无臂少年叫刘伟,他用双脚演绎了生命的精彩。

其中的一句“要么死,要么精彩的活着”让人震撼。

1600多年前,也有这样一个人,在一次兰亭集会上,借助一篇序文,以超越历史的眼光审视生命。

他是?(王羲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兰亭集序》。看看他眼里的生命及对生命的思考。

02。

诵读,体会文本之美。

1、疏通字词字音,大家预习过课文,是否还有诵读或者字词句特别理解困难的地方。

2、《兰亭集序》全文只有324个字,可是预习中我们会发现,文字中情感跌宕起伏,作者在文中有哪些情感变化?找出关键句,简单讲解(板书:乐痛悲)。

3、王羲之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美文,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声音为我们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注意情感变化,学生范读。(配乐)。

03。

品读,“兰亭之乐”中感受生命的活力。

王羲之告诉我们兰亭修禊,信可乐也。兰亭之乐,乐在何处?

为让大家理解文本,老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活动。

活动1:女生读一二段,男生在句号后加“信可乐也”

品味乐在何处?

找到所写内容共同点:充满生命的活力(板书)。

04。

品读,“兰亭之痛”中审视生命的无奈。

师:沐浴在三月暖和的春风中,王羲之远望高山,近观竹林,徜徉山水,感受到天地万物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是一件乐事,就如今天我们有缘相聚在这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共享兰亭之美,信可乐也。可是下课后呢,再以后呢?美好就只能在回忆里。王羲之从生命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于是有了“痛”。下面我们一起用填句子的方式来品味“兰亭之痛”

活动设计2:填句。

归纳:由——(原文)———,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于是产生了痛感。

明确: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过程的短暂,于是产生了痛感。

由况修短随化,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长短的被动,于是产生了痛感。

由终期于尽,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结局的悲剧,于是产生了痛感。

师:面对满眼充满生机的自然生命,王羲之想到了生命的短暂,长短的被动,结局的悲剧这些无奈的现实,不禁“痛”从中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板书:生命的无奈)。

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

05。

品读,“兰亭之悲”中领悟生命的困惑。

第四段中一声“悲夫”让我们顿时感受到王羲之心中沉甸甸的“悲”感,他到底为谁而悲?悲什么?缘何而悲?悲的结果怎样?接下来,我希望大家联系前后文,认真思考讨论“悲夫”前面的文字。

活动3:研讨。

王羲之为谁而悲?悲什么?缘何而悲?悲的结果怎样?

明确:为谁而悲?昔人、时人、后人。

悲什么?生命的短暂,生命的困惑。

缘何而悲?(社会政治背景)。

悲的结果怎样?留下美文“故列叙时人———”。齐读。

小结:其实在老师看来,“悲”字的构造告诉我们,非心所愿即是悲,违背心愿,故而伤心,想青春永驻,可朝如青丝暮成雪。明明知道生命短暂,可又无可奈何,大家想想,无论古人今人来人,哪个人心中不藏有这样的困惑,这样的伤悲呢?(板书:生命的困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