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怎么写(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6:50:28 页码:10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怎么写(优质10篇)
2023-11-12 06:50:28    小编:ZTFB

教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能够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设备。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可以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怎么写篇一

设计理念:

1.“大语文”教育观,课前注重有关长征的资料搜集,帮助了解背景,理解人物品质。课后再深入了解长征,激发爱国热情,激励孩子发扬长征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知难而进。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质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潜力,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3.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里,自读感悟、品读积累。

教材分析:

《马背上的小红军》是本册书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一样赞扬长征精神的,这也是小学语文记录长征的开端。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拖累他人的事情,反映出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赞扬了他们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学生分析:

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理解、感受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描写,体会他们的心理变化,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朗读和讨论等手段,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

2、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巧妙“骗”过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

3、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教学过程:

课前精彩两分钟:《长征》。

一、课前精彩两分钟《长征》。

二、复习引入,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漫漫长征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与课文内容衔接,了解相关背景,进行课前铺垫。)。

三、抓住“骗”,体会人物品质。

(一)学习2—10自然段。

1、自学提示:自学提示:自学提示自然段,标出小红军“了陈赓几次。

1)默读课文2—10自然段,标出小红军“骗”了陈赓几次。

2)小红军是怎样“骗”陈赓的?选择自己喜欢一种的方式学习(如列表、抓重点词语、朗读等)做好记录。

3)在小组内交流,做好汇报准备。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设计意图:组间合作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批判思维)。

3、集体汇报交流。

1)小红军用语言骗陈赓:陈赓两次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的话说明了小红军要让陈赓相信他身体很强壮,很有体力;当陈赓要求与他一块儿走时,小红军说等同伴只不过让陈赓不必为他担心而已,为的是不拖累陈赓;当陈赓要给他青稞面时,他又说谎自己的吃的比陈赓多。

2)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马。

3)小红军还用动作“骗”陈赓:例如“把腰一挺”是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很有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轻拍是怕陈赓发现里面不是干粮。(设计意图:解决重点,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思想,学习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归纳四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师:陈赓先是让小红军骑马,他不骑;接着命令他骑,他还是不骑,还要跟马比赛;没办法,陈赓只好要求和他一起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陈赓无可奈何,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他,他却说粮袋鼓鼓的。陈赓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帮助(一帮再帮),小红军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说服(一推再推),从这一帮一推、一帮一推……之中,你体会出了什么?教师选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一心为他人”、“患难与共”等。带着对他们的敬重分角色朗读。

(二)学习11、12、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总在想刚才遇到的那个小鬼。”他在想些什么呢?(结合第1段小红军外貌及搜集材料谈)。

2、师引读11、12段,以读代讲。

(设计意图:表格内容是相关的,分解、突破难点。)。

4、此时此刻,陈赓深深地自责与悔恨,他深情地搂着小红军,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说:“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为什么?(抓住“命令”“只好”“无可奈何”“终于”体会陈赓关心小红军,一帮再帮已尽职;对自己标准高才悔恨、自责自己应看出实情)。

5、小结:那个小红军叫什么名字,至今谁都不知道,但他牺牲在马背上的那一幕却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永生难忘。这也正是题目用了“马背上的小红军”的原因。

齐读: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风雪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更坚。

四、重刍——整体测试。

重刍——整体测试——。

1、课文主要是用对话的方式突出体现小红军的品质的。

2、“微微一笑”和“轻轻地拍了拍”都是动作描写。()。

(设计意图:体会神态、语言、动作都能突出人物品格。)。

五、反思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哪些写作方法?(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突出人物品质;抓重点词句理解;用对话方式表达;用外貌描写衬托等等)还要学习什么?(发扬精神,努力进取)(设计意图:总结、归纳、反思能力培养。)。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语文读本】53课(115页)。

思考:

2、语文作业本。

一、按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3、阅读《长征故事》《红旗飘飘》等书籍,可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可到“长征纪念馆”网站查阅有关资料,对长征做更多的了解,小组合作出一张小报。

板书设计:

陈赓(帮)小红军(”骗“)。

命令满不在乎盯着微微一笑神态。

只好倔强一挺动作。

无可奈何一拉轻轻拍了拍语言。

终于。

患难相助舍己为人。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怎么写篇二

写通知(习作训练)。

一,教学目标。

1.能懂得写通知的意义,掌握写通知的固定格式,学会写通知.

2.通过习作,能认识到“通知”跟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养成能注意留心校内校外的有关通知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通知的书写格式,练写课后的两则通知.

教学难点,能组织好正文中的内容,用确切的语言表达.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在什么情况下要写通知.

2.掌握通知的书写格式.

(二)教学过程。

1.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种应用文(出示课题).“通知”与我们上学期学的收条,领条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

2.自学课文,想想:。

(1)什么时候需要写通知。

(2)通知的格式是怎样的学生自学抓住要点.

3.反馈自学,讨论通知的格式.

4.口头解说书中的第一个通知,并试写.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通知的书写格式,学会写通知.

2.完成两则通知的写作.

(二)教学过程。

复习.

(1)说说我们什么情况下要写通知.

(2)指名说说通知的格式.

2.讲评第一则通知.

3.试写第二则通知.

(1)自由读第2题.

(2)口头练说,集体讨论.(这一题的内容组织有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困难,自由练说可采取小组讨论形式)。

(3)试写.例:。

通知。

2月26日(星期四)下午3时,在本中队教室召开中队委员会议,讨论中队工作计划.请中队委员参加.

四(1)中队委员会。

4.课堂作文.

学生在作文本上誊写两则通知.

(2)教师根据班级,学校实际提供内容,让学生练习巩固写通知.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怎么写篇三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儿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

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掉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怎么写篇四

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老大爷说:“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何伯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老大爷说:“巫婆说的。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伯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西门豹问:“新娘是哪儿来的?”

老大爷说:“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儿被他们拉走。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上放一条苇席,把女孩儿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儿一起沉下去了。有女孩儿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

老大爷说:“没有发过。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了。巫婆和官绅急忙迎接。那巫婆已经七十多岁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西门豹一看,女孩儿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姿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熄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

《西门豹》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会写“淹、官”等14个字,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西门豹的资料。

2、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挂图(或播放课件),说说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题谈话。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吗?是从哪里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读准字音。“绸”是翘舌音,“尚”是后鼻字,“麻烦”的“烦”读轻声。

认清字形。“渠”是上下结构,“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和“罐”相混,注意“溉”与“概”的区别。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三、课文释疑,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

问题: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读后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四次问答的内容。

2、在学生自读、讨论及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

(2)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

(3)了解受害者。

(4)了解漳河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4、引导学生探究。

(1)从哪里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

(3)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送”新娘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学习“破除迷信”部分(第10~15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要求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记下读不懂的问题,准备和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西门豹怎样惩治巫婆的?

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怎么说、怎么做的有关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西门豹的巧妙之处。西门豹惩治巫婆的关键,是说新娘不漂亮,这个借口既救了新娘,又为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提供了理由,一举两得。一句“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就客客气气而又坚决地叫卫士抱起巫婆,将她投进了漳河。

(2)西门豹怎样惩办官绅头子的?

启发学生体会假戏真做的妙处:西门豹待巫婆“沉下去了”后,还“等了一会儿”,对官绅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又叫卫士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3)西门豹怎样教训其他官绅的?

引导学生读有关语句,体会西门豹讲究策略、区别对待:“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请你们去催催吧!”“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官绅一个个求饶,西门豹还说“再等一会儿”,显得煞有介事,最后才让官绅们“都回去吧”。达到了惩办首恶、教训胁从的目的。

(4)教育了广大老百姓。

要引导学生知道西门豹不仅惩治了恶人,让百姓看清巫婆、官绅骗钱害人的真面目,还破除了百姓心中的迷信,明白要防涝必须治水、兴修水利。

3、观察插图,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读文看图,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对照插图,发挥想象,说说他们怎样“求饶”,“求饶”些什么,让学生借官绅之口说出河伯娶媳妇的真相,加深对官绅们丑态的了解,进而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所达到的效果。

4、练习,训练思维。

在研读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地评价西门豹破除迷信、惩办邪恶的方法,先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完成以下填空题:

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办法真()!他要巫婆和官绅头子下漳河去找河伯说情。如果他们下漳河去,就会被(),而他们不愿下河,怕下河,就说明漳河里()。他们进退两难,就证明了给河伯娶媳妇是()的,他们的鬼把戏()。

所填内容,只要意思对即可。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西门豹摆在巫婆和官绅前面的是一道难题。去不是,不去也不是,其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漳河里没有神,给河伯娶媳妇是骗钱害人的。这实际是一个两难推理,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二、自读自悟,学习“兴修水利”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

读课文,讲一步领悟“破除迷信”与“兴修水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若不兴修水利,破除迷信将不会彻底。

三、拟定提纲,复述课文。

1、师生合作共同拟定提纲。

如:

(1)摸清底细问明原因。

问首恶者是谁。

问受害者是谁。

问漳河情况。

(2)破除迷信。

一扔巫婆。

二扔官绅头子。

三教训官绅。

四教育百姓。

(3)兴修水利。

2、同桌互相复述,教师巡视辅导。

3、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西门豹、巫婆、官绅头子及卫士等角色,把课文演一演。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加进一些语言和动作。其他学生则是观众,表演后进行评议。

四、布置作业。

练习排演课本剧。

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在教学时,我就针对三部分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在惩办巫婆时,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话外之意,我采用了评读的方法,学生在“读—评—赏”的'过程中理解了内容,提高了朗读水平。惩办官绅的内容与前边的内容相似,这部分就以读带讲。教训其他官绅这部分内容中有若干处难点问题,我就采用了质疑解疑的办法,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了解西门豹不动声色地惩办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最终破除了迷信,治理好了邺这个地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始终由学生自己来学。

首先,我出示了两道思考题:

一是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画下来。

二是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充分的默读自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动脑筋思考,在自悟自得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产生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汇报时,先说说自己读懂的,读懂的内容通过朗读、评读再深入理解;又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来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都是围绕学生展示自己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的,学生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怎么写篇五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

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十分机灵,所以他才能想出方法来骗陈赓,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写出了小红军不但忍饥挨饿,而且受到深秋寒冷的威胁。而太阳偏西、荒无人烟等环境描写则交代了时近傍晚,小红军在这样寒冷的、没有人烟的草地上行走很危险。)从以上分析中,学生会深深感到长征的艰险和小红军这时正需要陈赓的帮助。

二、分析骗的方法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

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表现出怎样的神态?为什么要表现出这样的神态呢?(小红军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马。)。

小红军还用动作骗陈赓。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标出有关动词,思考每一动作写出了小红军什么心理。例如把腰一挺(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很有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为什么他不重重地拍了拍?(这样陈赓就会发现里面不是干粮了)。

三、抓装骗的破绽细读课文最后几节。

问:从哪句话看出陈赓知道自己受骗了?

如果你是陈赓,你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会发现什么破绽?(引导学生从小红军的言行之中分析:草地荒无人烟,艰险难走,连骑马的陈赓都十分疲惫,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脸黄黄的,身体又很虚弱,一双小脚冻得又青又红,怎么受得了?进入草地走了很长路程,战士们都忍饥挨饿,小红军的干粮袋怎么会鼓鼓的呢?)。

陈赓发现自己受骗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找到小红军之后,他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小红军既没有同伴,也没有干粮;已经疲惫不堪了,为了不拖累别人,才编出种种理由来骗他。)。

指导学生朗读陈赓最后说的那句话,要读出陈赓的悔恨与自责之情。

四、体会骗的精神学生细读全文。

思考小红军身处绝境,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几次帮助呢?(为了不给陈赓增加负担)从小红军骗陈赓中可以体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小红军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不拖累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具有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崇高精神。)紧扣骗字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既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也使教学过程前后联系,浑然一体。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怎么写篇六

《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课前准备:搜集长征故事,初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感受一下红军长征时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学生质疑,抓住学习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

1、当时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

2、小红军的外貌是什么样子?他为什么是这样的?

4、陈赓同志为什么要帮助他?

5、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同志,不接受他的帮助?

6、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什么?

7、陈庚同志是怎样明白的?

8、同学们明白了没有?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实际就是积极地探究人物内心活动的萌芽,学生就会顺藤摸瓜,主动地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朗读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已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情景,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那艰苦的岁月里。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体会。

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找出课文中描写小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思考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怎么写篇七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

二、分析“骗”的方法   。

三、抓装骗”的破绽   。

细读课文最后几节,问:从哪句话看出陈赓知道自己受骗了?   。

指导学生朗读陈赓最后说的那句话,要读出陈赓的悔恨与自责之情。   。

四、体会“骗”的精神   。

生细读全文,思考小红军身处绝境,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几次帮助呢?(为了不给陈赓增加负担)从小红军“骗”陈赓中可以体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小红军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不拖累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具有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崇高精神。)紧扣“骗”字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既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也使教学过程 前后联系,浑然一体。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怎么写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不懂的问题质疑。

3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创设情境,激起情感。

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艰难行军的画面,在富有震撼力的音乐声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陈赓大将吗?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他任干部团的团长。一次,在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时,他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真实而感人的事……(课件配陈赓画外音:“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行军,又常常忍饥挨饿,我感到十分疲惫,渐渐地掉队了……”课件定格。)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陈赓同志的脚步,走进茫茫的草海,走近——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强调“荒、捶”的字形,“倔、挨”的读音。

(2)形近字组词。慌——荒楼——搂踢——剔要——腰垂——捶。

(3)理解词义。荒无人烟倔强疲惫忍饥挨饿。

2.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件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读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帮助。

陈赓小红军。

说服。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进行归纳整理,并将主要问题做扼要板书记录。如:学生针对课文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小红军在草地行军时遇到哪些困难”一题中。学生针对课文第2-10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陈赓怎样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样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的”一题中。

学生针对课文第11-1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为: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全明白”了什么?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等等。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读文,看看是否能够读中解疑。

三、自主探究。

(一)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小红军遇到哪些困难?

1.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2.引导学生从描写陈赓的有关语句,体会小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小结:小红军急需别人的帮助,那么陈庚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

教学难点:

2.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巧妙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

3.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一、导入。

指名读全文,想课文介绍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主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第2-10自然段。读后说一说陈赓是怎么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陈赓的。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引导体会重点词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的对话理解红军官兵患难与共的精神。

1.学生读第一次对话。

师:请问小红军,你觉得这样读能说服陈赓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体会“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和“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的意思。)。

2.学生读第二次对话。

师:陈赓将军,这小鬼不骑你的马,你为什么还非让他骑不可?

师:小鬼,你真的有劲儿和马赛跑吗?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通过采访式的谈话,引导学生站在陈赓和小红军的角度,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读,体会“倔强”的含义。)。

3.学生读第三次对话。

教师与学生合作读第三次对话,教师有意在小红军的话前补充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小红军说话时的语气。如:小红军毫不犹豫地说——“你先走……”

小红军不加思索地说——“你先走……”

4.学生分角色读第四次对话。

师问“陈赓”:您也是忍饥挨饿,为什么却把这仅有的一小包青稞面送给小红军吃?(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小红军的外貌描写)。

师问“小红军”:你的粮袋真的鼓鼓的吗?(引导学生联系后文——干粮袋里装着牛骨头)。

5.归纳四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教师演示课件,和学生一起依次对四次对话进行归纳,共同回顾“帮助”和“说服”的经过。

教师选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一心为他人”、“患难与共”等。

6.以“终于”一词为核心,进行语言训练,进一步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陈赓终于被这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终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引出陈赓一次次帮,费了好大劲去说服小鬼。)。

师:还是这句话,把“小鬼”放前面,你会说吗?

学生说正确后出示下面的句子:

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这两句话意思完全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后者是从小红军的角度,突出了小红军说服陈赓很不容易。)。

三、补白想象,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一)教师引读第11自然段。

在理解陈赓心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读第11自然段。

(二)深沉、悲壮的音乐声起,在乐声中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指导朗读。

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陈赓将那个小红军抱上马背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读到这里,你想说点儿什么?师:让我们一起记住马背上这感人的一幕,再来读一读,能背的就背下来。

(三)教师再引读第13自然段。

1.说一说: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2.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为什么?

引导学生:是谁说的“对不起”?在陈赓自责的背后,你看出什么?(体会陈赓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爱兵如兄弟的品质。)。

(四)课件演播红军大队人马走出草地的画面,配陈赓的画外音:“那个小红军叫什么名字,我至今都不知道,但他牺牲在马背上的那一幕却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生难忘。”

师: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感人的故事谁也数不清,同学们在课下可以阅读《长征故事》、《红旗飘飘》等书籍,可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可到“长征纪念馆”网站查阅有关资料,做更多的了解。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怎么写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倔强、忍饥挨饿、疲惫、小鬼、络腮胡子、口吻、浮现、青稞、硬邦邦”的词语。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

了解小红军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体会陈赓为什么要打自己一个嘴巴?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挂图、投影片。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翻越雪山,强渡天险,横穿草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更为感人的是有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自己的双脚走完了全程。但也有一些,则永远地倒在了行军途中,再也没有出来。陈赓同志每次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就会想起一个关于小红军的故事。陈赓同志把他称作《马背上的小红军》。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关于这个小红军的故事。

看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自己大声地来读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可以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奠定情感基调,读通课文。

听录音朗读全文。要求仔细听读,想想录音读的和自己有什么不同的。

四、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动的部分反复诵读。

请大家学着录音中的老师再次读课文。然后,选出一段你认为自己读得、或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己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五、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学习本文生字新词。

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机会。展现自己认为读的好的内容,以培养读书兴趣。

简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段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本文的新词意思。指导书写“稞”“忍”两字。

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自然段,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可指名朗读,也可让愿意读的同学小组读。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正音。

六、指名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让学生回答,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小结。学习语文重在读,贵在品。今天这堂课同学们认真朗读了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课文内容,一起来品品课文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2、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及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体会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的崇尚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感知。

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不接受陈赓的帮助,反而说服了陈赓,最后牺牲在草地上的事。

二、品读感悟。

2、共议交流。

引导:小红军是怎么说服陈赓的?

a、出示:“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1)现在,老师就是陈赓,你就是小鬼,你怎么说,才能把我说服。

(2)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说服我?小红军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这时的体力真的比陈赓强多了吗?引导学生理解“满不在乎”“微微一笑”

(3)前桌同学是陈赓,后桌同学是小鬼,看谁能把陈赓说服。

(4)小结:我们是抓住了小红军的语言,神态,动作体会到了小红军是如何说服陈赓的。

虽然小红军说服了陈赓,但是陈赓还是想帮助小红军,于是用命令的口气说;‘上去,骑一会再说!小红军是如何说服陈赓的呢。

b、出示:小鬼倔强的说:“你这是要我跟你的马比赛呀!好,那就比一比吧!”说着,小鬼把腰一挺,做出了准备赛跑的的姿势。

c、出示:“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质疑:小红军真地在等他的同伴吗?

小红军装得太象了,现在陈赓真的没有办法了。书上用了一个词,哪个词?(无可奈何)什么是无可奈何?从陈赓的无可奈何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象一下小红军当时说这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吗?只好送给他一包青稞面。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陈赓的呢。

d、出示:红军的干粮真的很多吗?为什么“轻轻”的拍。

你们不要小看那一小包青稞面。当时,对于小红军来说,可能就是……。

但小红军却把“生的希望”……而把什么留给了自己?

e、分角色朗读,三人一组。

他的骗术太高明了,这个小红军真令我们刮目相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小红军呀?

f、出示:他的手触到了小鬼干粮袋里的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骨头,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儿。

(1)这是对小红军的什么描写?

(2)自由读外貌描写的句子,从他的外貌你读出了什么?

(多么可怜的小红军呀!此时的他多么需要帮助啊。可是面对着陈赓的一次又一次的帮助,他都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呀)。

(3)导读:多么伟大的小红军呀,我们再读一读。

g、陈赓真的好骗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了解吗?咱们看看注释吧。(是呀,小红军装得太像了,像得陈赓同志都给“骗”了,为的就是不拖累陈赓。他是多么的可亲可敬呀!再读外貌描写的句子。)。

出示:他的手触到了小鬼干粮袋里的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骨头,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儿。

(1)这只是一块牛膝骨吗?

是啊,这块牛膝骨,小红军不只咬过一口。前天,他饿了,就咬它一口;昨天,他饿了,再咬它一口;今天,他更饿了,就又咬它几口。想象着小红军饥肠咕噜时抱着牛骨头啃的情景再读一读这一句。

(2)想听老师读一下吗?(范读)。

(3)学生在读,指名配乐读。

i、现在陈赓全明白了,想一想:用上“陈赓全明白了:小红军说自己其实说自己其实说自己其实小红军这也拒绝那也拒绝,是”

k、陈赓全明白了,生接读“他深情地搂着小鬼,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说:“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

l、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

(陈赓在自己十分疲惫的情况下,还特别的关心小红军,几次诚恳地帮助他,而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赓,找理由骗了陈赓,他们这种“患难与共”的革命精神多么的崇高啊!象小红军和陈赓的感人故事只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沧海一粟,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就是在艰苦的生活中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翻越白皑皑的雪山,走过了野茫茫的草地,共同铸就了永不泯灭的长征精神。)。

板书设计:

陈赓小红军。

1上马骑一会儿体力比你强。

2骑一段路再说同马比赛。

3一块走等同伴。

4把它吃了比你还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怎么写篇十

1、学会13个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与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故事背景。

(二)承接:初读文本,理清顺序与结构。

1、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初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把课文读正确。

3、自学生字,初步理解新词。

4、交流:易错字如何记?

5、容易读错的字音。书写。

6、读熟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7、指名逐节读。试说节意。

8、说说本文主要写什么?

(三)作业:

读课文。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1、通过讨论理解课文难点: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2、了解外貌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3、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与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由题入手,指导学法。

2、从课文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篇写人的课文,我们要怎样学习?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对话”,体会思想。

1、课文对小红军的描写,哪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是动作、语言、还是神态?

2、本课有个特点,就是在小红军与陈庚的对话中表现小红军的思想感情。课前已经要求大家画出对话部分。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对话部分,想一想,课文写了几次对话?从每次对话中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画出有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写出你的感受,再与同桌交流。

3、小红军和陈庚的三次对话,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比较具体指导理解第一次对话,第二、三次对话主要是自学)。

听到看到想到。

第一次:体力强赛跑拒绝让马。

第二次:等同伴坚决拒绝同行。

第三次:粮食多拍拍拒绝让粮。

4、小红军为什么不骑陈庚的马?为什么拒绝与他同行?为什么拒绝他让出的青稞面?小红军到底想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小红军,当时是怎么想的,然后用上“(我)虽然……还是(不能)……因为……”的句式表达。

5、想象要有依据,小红军筋疲力尽,小红军饿得发昏,你是从课文找到依据的吗?说说看。

练习朗读: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请看要求:

先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用命令的口吻说”“倔强地说”“无可奈何”“轻轻地拍了拍”等词语的意思,读出相应得语气,再由同桌分角色朗读。

2、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3、哪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要读出相应的语气。

(投影: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

“你要同我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讨论:

1、陈庚回头找到小红军,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想一想,用上“陈庚全明白了:小红军说自己……其实……,说自己……其实……,小红军这也拒绝,那也拒绝,是……”等提示语说一说。

2、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四)小结。

了解外貌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五)作业。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读一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