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2:54:32 页码:10
2023年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优质13篇)
2023-11-18 12:54:32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了解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做出改进和提升。写总结时可以运用一些可视化的方法,如图表或数据分析,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观点。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提炼,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总结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篇一

教学目标:

通过探寻诗一般的境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体悟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一起来赏析他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

二.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a)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b)简介“序”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写书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四.探寻诗一般的思想境界。

明确:“乐”与“悲”。

2.如何理解作者的“乐”?

明确:有三“雅”。

(1)景雅。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学生的心胸会变得灵秀爽快。

(2)人雅。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王羲之邀集“高卧东山”的谢安、诗文“有金石声”的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10岁的献之等41人齐聚兰亭,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3)事雅。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何其快哉!乐哉!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画,似乎时光倒流,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今人之豪情。)。

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兰亭集会的畅快。

3.根据本段词句写一副对联,老师给出上联,请学生写下联和横批。

上联是:仰观宇宙之大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参考:下联:俯察品类之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横批:信可乐也。

4.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明确:阳春三月,江南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在本文中,作者却摒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人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人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

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小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读文思考。

明确:王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保全性命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他们有的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功业无成,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短长,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的,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此处之“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

(2)第3段作者慷慨生悲,此处的“悲”与上段的“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但作者认为,作为士大夫当兼济天下,不宜空谈玄理,应积极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这种生活观对作者个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又是不可能实现的。再由于作者对生命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

这里,作者立足现时,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叩问古今,由对当下个人体验的感性抒发,上升为对人类生命的理性思考。这里的“悲”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都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6.总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7.延伸:

参考: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也正是这一点,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这一写法也正是王羲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体现。

五.语言积累。

(略)。

附:板书设计古人。

自我。

后人。

景雅。

人雅。

事雅。

景陈。

人老。

事迁。

王羲之。

设计说明:

《兰亭集序》是古文精品之一。阅读此文,想到了那位高唱着“归去来兮”,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路上的大彻大悟的诗人;想到了瓦尔登湖畔梭罗先生简单而愉快的生活——他悠闲地穿越村子,吹着口哨,像微服出行的小王子;还想到了荷尔德林关于“诗意地栖居”的名言……在质朴的自然和瑰丽的艺术世界里,这些人类的精神大师们目光清纯、心灵洁净,他们在大自然鲜泽的阳光下看到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没有这些人文智慧的烛照,人类的精神之旅将会越发变得黑暗而漫长。

因此,我想,我们的教学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小窗,让阳光照进来,让诗意飞进去。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商品社会,对学生的心灵构建、人格茹养更显得紧迫而必要。因此,我以为《兰亭集序》除按一般“古文”对待,在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之后,教师的重要任务还是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的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以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形态,从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一切遭遇和经历。

给学生一个瑰丽的世界,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人格的铸造,我们的学生将不会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漂泊者。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篇二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词句:“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篇三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的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汉字书法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而能被称为“书圣”的,则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全篇字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同时,《兰亭集序》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二、明确目标。

三、背景、解题。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感)。

游目骋(   )怀   若合一契(   )。

2.学生个读,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一)记叙兰亭盛况;  。

(二)抒发人生感慨;  。

(三)交代作序目的。

3.默读全文。要求: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五、自主探究。

(一)记叙兰亭盛况。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

地点:“……兰亭……”  。

目的:“修禊事也”  。

(2)人物:“群贤……少长……”  。

(3)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6)感受:“……信可乐也。”  。

2.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

4.再读第一段,(在板书提示下)熟读成诵。

(二)抒发人生感慨。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况修短随化,……\"。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

(三)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

1.指名学生朗读。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

2.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4.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5.全班齐读。  。

六、小结全文:

七、创新思维。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篇四

永和九年的干支年。

【暮春】。

春季的最后一个月。暮,晚。

【兰序】。

在绍兴西南,其地名兰渚,渚中有兰亭。

【修禊】。

一种消除不祥的祭礼。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三,临水而祭,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

【毕、咸】。

副词,都。

【修】。

长,高。

【激湍】。

流势大,流速急的水。

【映带】。

映衬并像带子般环绕。

【流觞】。

把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流,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而饮之。觞,酒杯。

【曲水】。

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次】。

处所,地方,指水边。

【丝竹管弦】。

都是乐器。箫笛用竹制成,是管乐器。琴瑟用弦制成,是弦乐器。

【盛】。

多,这里有“热闹”的意思。

【惠风】。

让人受惠的风,微风。

【品类】。

指自然万物。

【所以】。

里是“用来”之意。

【骋】。

奔驰,这里为“舒展”之意。

【极】。

极尽,尽情。

【信】。

确实,真。

【夫】。

助词,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相与】。

相聚。

【俯仰】。

一指社会人和事的应酬进退周旋;一说低头抬头,形容时间短暂。此处取前一个意思为佳。

【取诸】。

从……中取得。

【因】。

依,随着。

【所托】。

所寄者。

【放浪】。

放纵,无拘无束。

【形骸】。

身体、形体。

【趣舍】。

趣,通“趋”,往,取。舍,舍弃。

【殊】。

不同。

【欣于所遇】。

倒装句,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暂】。

短暂,一时。

【快然】。

高兴的样子。

【曾】。

乃,竟。

【之】。

往,到达。

【迁】。

变化。

【系】。

附着。

【向】。

过去,以前。

【俯仰】。

抬头低头,形容时间短。

【修短】。

指人的寿命长短。

【化】。

造化,自然。

【契】。

古人用木或竹刻的卷契,分成两半,各执一半,以相合为凭证。

【喻】。

明白。

【固】。

本来,当然。

【一】。

一样。

【齐】。

相等。

【彭】。

彭祖,传说是古代长寿的人,活了八百岁。

【觞】。

幼年死去的。“一死生”和“齐彭觞”,都是庄子的看法。

【由】。

通“犹”。

【时人】。

当时与会的人。

【虽】。

纵使,即使。

【致】。

情趣。

【斯文】。

这次集会的诗文。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篇五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章写景言情时的重点文言词语,感受文字之美。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暗含的生命哲理,欣赏文学之美。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领悟文化之美。

教学重点:

文本的情感脉络与渗透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痛”与“悲”

教学方法:

朗诵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情境创设:

背景音乐《平湖秋月》,课件背景,高天,兰亭课题。

01。

导入:播放视频《生命的感动》。

刚才视频的标题叫《生命的感动》,画面中的无臂少年叫刘伟,他用双脚演绎了生命的精彩。

其中的一句“要么死,要么精彩的活着”让人震撼。

1600多年前,也有这样一个人,在一次兰亭集会上,借助一篇序文,以超越历史的眼光审视生命。

他是?(王羲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兰亭集序》。看看他眼里的生命及对生命的思考。

02。

诵读,体会文本之美。

1、疏通字词字音,大家预习过课文,是否还有诵读或者字词句特别理解困难的地方。

2、《兰亭集序》全文只有324个字,可是预习中我们会发现,文字中情感跌宕起伏,作者在文中有哪些情感变化?找出关键句,简单讲解(板书:乐痛悲)。

3、王羲之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美文,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声音为我们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注意情感变化,学生范读。(配乐)。

03。

品读,“兰亭之乐”中感受生命的活力。

王羲之告诉我们兰亭修禊,信可乐也。兰亭之乐,乐在何处?

为让大家理解文本,老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活动。

活动1:女生读一二段,男生在句号后加“信可乐也”

品味乐在何处?

找到所写内容共同点:充满生命的活力(板书)。

04。

品读,“兰亭之痛”中审视生命的无奈。

师:沐浴在三月暖和的春风中,王羲之远望高山,近观竹林,徜徉山水,感受到天地万物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是一件乐事,就如今天我们有缘相聚在这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共享兰亭之美,信可乐也。可是下课后呢,再以后呢?美好就只能在回忆里。王羲之从生命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于是有了“痛”。下面我们一起用填句子的方式来品味“兰亭之痛”

活动设计2:填句。

归纳:由——(原文)———,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于是产生了痛感。

明确: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过程的短暂,于是产生了痛感。

由况修短随化,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长短的被动,于是产生了痛感。

由终期于尽,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结局的悲剧,于是产生了痛感。

师:面对满眼充满生机的自然生命,王羲之想到了生命的短暂,长短的被动,结局的悲剧这些无奈的现实,不禁“痛”从中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板书:生命的无奈)。

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

05。

品读,“兰亭之悲”中领悟生命的困惑。

第四段中一声“悲夫”让我们顿时感受到王羲之心中沉甸甸的“悲”感,他到底为谁而悲?悲什么?缘何而悲?悲的结果怎样?接下来,我希望大家联系前后文,认真思考讨论“悲夫”前面的文字。

活动3:研讨。

王羲之为谁而悲?悲什么?缘何而悲?悲的结果怎样?

明确:为谁而悲?昔人、时人、后人。

悲什么?生命的短暂,生命的困惑。

缘何而悲?(社会政治背景)。

悲的结果怎样?留下美文“故列叙时人———”。齐读。

小结:其实在老师看来,“悲”字的构造告诉我们,非心所愿即是悲,违背心愿,故而伤心,想青春永驻,可朝如青丝暮成雪。明明知道生命短暂,可又无可奈何,大家想想,无论古人今人来人,哪个人心中不藏有这样的困惑,这样的伤悲呢?(板书:生命的困惑)。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篇七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篇八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二、通假字。

1、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三、多义词。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四、词类活用。

1、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五、特殊句式。

1、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六、难句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篇九

一   逐层铺垫,创设情境。

1、        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中学哪个班的同学?

生;**班。

师:听说**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生:(笑)是真的。

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

生:有。

师:好,那我们大声齐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

生:(声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生:能。

师:好,我们正式上课。起立!

2、        导入课文。

师:(以轻柔的钢琴曲为背景音乐,淡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

生:(集中精力仔细看)。

师:这幅书法作品精美吗?好在哪里?

生:从这幅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学的古雅与优美。

生: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

师:这篇文章是要求全篇背诵的。是不是难了点?

生:(齐声)嗯。

师:那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示范背全文。

(配古筝音乐,配相关画面,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生:(鼓掌)。

生:(齐声)应该。

师:有没有信心背下来?

生:(齐声)有。

师:那么背诵的基础是什么?

生:多读            生: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以朗读和理解为准则学习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

3、解题。

师:到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

…………。

二  (精彩片段)    师生互动  疏通文意。

1、           学生朗读。

师:全体男生起立,齐读第一自然段。

男生:(精神十足,大声朗读)。

女生:(鼓掌)。

2、学生自由提问。

生:(默然)。

生:(迟疑,站立)老师,“茂林修竹”的“修”字如何理解?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修”的意思?

生;老师,我认为“修”在这里是“长“的意思。

师:很好,那么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用法?

生:(思考)。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七嘴八舌)“邹忌修八尺有余”。

师:对,这两个“修”是同一个用法。大家还有不会的字词句吗?

师;抓紧时间提问 ,如果你没有问题,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呀。

生:纷纷提问。

师:(同学给予解答或教师解答)。

3、教师提问。

生:(有人跃跃欲试)。

生:我想“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

师:对,以前我们也学过这个用法,想想看——。

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生:(默然)。

师:试试看,答错没关系。

生:(犹豫)“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出兵的原因是我们两个人在。”

师:(赞叹地)你好厉害,要知道这可是高中语文第六册的内容呀。

生:(认真找)“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师:非常好,一定要记住这两种用法。下一个问题……。

生:(抢答)。

师:(适当点拨补充)……。

三 (精彩片段) 精雕细琢  赏析课文。

1、鉴赏第一段。

师:请全体女生起立,齐读第一段,我们一定要超过前面男生的朗读。

女生:(大声齐读)。

男生:(鼓掌)。

师:我想先请一位同学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生:记叙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情况。

师:(板书)简练点,就是“记叙集会盛况”。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

师:首先写了时间,几个四字短语?

生:三个。                      师:齐读。

生: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师:接下来写什么?

生:地点。                     师 :怎么写?

生: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在遍地兰花的兰亭集会真是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那么集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修禊事也。

师:对,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那么来者均为何人?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来者都是高雅之士,接下来如何描写集合的环境?

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想一想,这些美景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赏心悦目。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如果你是诗人,置身于如此美景中,你会做什么?

生:做诗。                         师:还有呢?

生;饮酒。

师:所以接下来写到的是——。

生:(齐声)活动。

生:(齐读)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师:(出示“流觞曲水”画面)请大家描绘此情景。

生:(沉思)。

师:(引导)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自然免不了酒与诗……。

师:如此美的环境,如此美的聚会,还有如此美的——。

生:天气。

师:怎么写的?

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生:“信可乐也”

生:美。

师:美在哪里?                      生:景色写得美。

生:天气写得美。

师:语言美不美?                    生:美。

师:哪位同学概括一下语言的特点?

师:这一段写的信息多不多?          生:多。

师:字数多不多?                    生:不多。

师: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简练。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语言特点: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师: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化身为集会的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

生:(自告奋勇)抑扬顿挫地读。师生共同鼓掌。

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按照上面的思路试着背这一段。

生:(齐背)。

(大屏幕展示全段写作思路:)。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目的:修禊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2、           鉴赏第二段(略)。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悟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   (静)。

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      (躁)。

欣于所遇,曾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令人感慨。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

四:授之以渔,学以致用。

1、学法指导 。

生:(在段落中找)  “悲”。

生:(七嘴八舌)。

师:(总结)反复朗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加强背诵。

2、课外拓展。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下课铃响)。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篇十

目标:

通过探寻诗一般的境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体悟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一起来赏析他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

二.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a)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b)简介“序”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写书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四.探寻诗一般的思想境界。

明确:“乐”与“悲”。

2.如何理解作者的“乐”?

明确:有三“雅”。

(1)景雅。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学生的心胸会变得灵秀爽快。

(2)人雅。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王羲之邀集“高卧东山”的谢安、诗文“有金石声”的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10岁的献之等41人齐聚兰亭,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3)事雅。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何其快哉!乐哉!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画,似乎时光倒流,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今人之豪情。)。

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兰亭集会的畅快。

3.根据本段词句写一副对联,老师给出上联,请学生写下联和横批。

上联是:仰观宇宙之大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参考:下联:俯察品类之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横批:信可乐也。

4.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明确:阳春三月,江南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在本文中,作者却摒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人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人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

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小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读文思考。

明确:王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保全性命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他们有的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功业无成,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短长,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的,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此处之“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

(2)第3段作者慷慨生悲,此处的“悲”与上段的“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但作者认为,作为士大夫当兼济天下,不宜空谈玄理,应积极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这种生活观对作者个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又是不可能实现的。再由于作者对生命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

这里,作者立足现时,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叩问古今,由对当下个人体验的感性抒发,上升为对人类生命的理性思考。这里的“悲”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都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6.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7.延伸:

参考: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也正是这一点,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这一写法也正是王羲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体现。

五.语言积累。

(略)。

附:板书设计古人。

自我。

后人。

景雅。

人雅。

事雅。

景陈。

人老。

事迁。

王羲之。

设计说明:

《兰亭集序》是古文精品之一。阅读此文,想到了那位高唱着“归去来兮”,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路上的大彻大悟的诗人;想到了瓦尔登湖畔梭罗先生简单而愉快的生活——他悠闲地穿越村子,吹着口哨,像微服出行的小王子;还想到了荷尔德林关于“诗意地栖居”的名言……在质朴的自然和瑰丽的艺术世界里,这些人类的精神大师们目光清纯、心灵洁净,他们在大自然鲜泽的阳光下看到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没有这些人文智慧的烛照,人类的精神之旅将会越发变得黑暗而漫长。

因此,我想,我们的教学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小窗,让阳光照进来,让诗意飞进去。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商品社会,对学生的心灵构建、人格茹养更显得紧迫而必要。因此,我以为《兰亭集序》除按一般“古文”对待,在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之后,教师的重要任务还是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的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以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形态,从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一切遭遇和经历。

给学生一个瑰丽的世界,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人格的铸造,我们的学生将不会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漂泊者。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楔仪式。许多名士都参加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那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衬在亭子的左右。引清流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气氛,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抒发深藏的感情。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温暖舒畅。仰望宇宙空间的广大,俯察万物种类的繁多,因而纵目游览,舒展胸怀,完全能够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实在是很欢乐啊。

人们生活在一齐,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把自我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应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我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他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也有安静浮躁的不一样,但他们都高兴于自我所接触的事物,对于自我暂时得的,高兴满足,竟没有想到老年将要到来了。等到他们对所爱好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到高兴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上天决定,终归于死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岂不悲痛吗!

我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未尝不应对文章感叹悲伤,但不能从内心理解它。我本来明白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后人看待我们今日发生的感慨,也会像我们今日看待古人发生的感慨一样,不能从内心理解,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一样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景是相同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文章产生一番感慨。

这序文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后半部分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情绪颇为忧伤;但紧之后经过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批判,又表现出了一种达观精神。这在玄学盛行,崇尚老庄的魏晋,可谓独树一帜。

这序文产生于雕词琢句的骈文风行时代。但它不追求华丽辞藻,叙事写景清新自然,抒情议论朴实真挚,这是难能可贵的。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译文。

原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端,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第三自然段分三步推进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2、情感思路。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3、深刻理解。

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这篇杰作时,要么指责它情调消极,要么泛泛而论,未能揭示它内蕴的精神。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人自身的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从这一角度去解读,能使我们更趋近于文本的内在精神。

(一)澄怀者眼里的自然。本文开头以简净雅洁,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兰亭宴集之时优美的环境和融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读者的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

这里的自然是经过王羲之心灵漱涤过的自然,是澄怀者眼里的自然。王羲之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客观世界,自然在他的眼里就有了活泼的生机和灵性。

(二)深情者眼里的自然。《兰亭集序》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深情的人对事物往往别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更有一份特别的热爱执著。

文中王羲之思考并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恃,其次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第三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他的这种认识、关注,使人们对探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保持敏感和热情,使人们对生命的优长和局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