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优秀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4:58:21 页码:14
2023年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优秀19篇)
2023-11-19 14:58:21    小编:ZTFB

幸福是自己给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天。着重描述实际行为和取得的成就,可增加自己的亲身体验。总结范文中的亮点和经验可以为你的总结写作带来新的思路。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家庭教育,我们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教育,也就是说,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以一定影响程度的社会活动,而现在的教育观念呢,家庭教育其实包括了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子女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

那家庭教育发生在家庭中,与学校教育相比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出生以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就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启蒙老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实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

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成长,进入到幼儿时期,也就是说从三岁到六岁是学龄前期,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个时候在幼儿身心发展中都会起到重要时期。

其实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幼儿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时候很多基本能力也是这个年阶段形成的。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当然在这个时期呢,性格也是逐步形成。所以说,在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昨天我们有家长在群里面讨论到,这是孩子在三到六岁小的时候,她是玩儿好还是学习好,那其实这个也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让小朋友有玩儿的方式去参与到很多活动技能中,这样去增长他的知识面,这个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个需要家长的持续的鼓励和坚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四岁就达到了54%,四到八岁又增加了30%,到17岁又获得了20%。

那由此可以看出来,幼儿在五岁之前其实是自立发展,这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最佳时期,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给孩子失信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话,那这将是孩子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

比如大家知道的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材,他也是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在两到三岁时候,父亲就抱到郊外郊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观察能力,那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两到三岁,父母其实可以带他们多去接触一些外面的世界,多出去看看。

三到四岁时,歌德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演讲,培养他的口语能力,今天有意识的教育呢,是哥的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

歌德八岁的时候就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的时候就能写剧本,25岁的时候就写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

有很多名人,比如王羲之、王献之,还有有重大发明的`爱迪生。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的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非常宝贵的时期,那这个时期很多事情一旦错过了,错过了孩子成长中需要给予他们的一点,那在后面其实是非常难以去补足的。

家庭教育的连续性。

家庭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以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中,朝朝暮暮都接受着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与无计划,自觉与不自觉中进行的。

不管是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的教育影响的子女,所以说大家朝朝暮暮的怎么样去引导孩子,怎么样让他们去成长,这个时候家庭就非常重要了。

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都在不停的影响和示范,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伴随着一生,所以说教育家又把家长当作终生教师,有一句话叫做不幸的孩子将一生,至于同年,他也是这个原因。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由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预警明细,往往是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呢,往往也能够心领神会,疫情通勤,所以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容易引起共鸣。

很多家长也会发现,在家长很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很快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非常容易受到影响,即使幼儿也如此。

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到事情的时候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那很多家长可能会问,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做呢?首先我们要有对生活积极的一个态度,去对孩子正向的积极引导,然后尽量的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说有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去给孩子沟通的,那其实是尽可能地去沟通,因为我们要表达的其实不是情绪,而是沟通的内容,如果用情绪去表达的话,那其实会让孩子离我们更远,起到相反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个别教育的行为,比如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们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孩子们身上稍微有什么变化,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所以这个时候,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能够掌握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教育不让问题过夜,那这样才是最好的方式。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自产生起,就和家庭教育有区别,那如果说学校教育我们去概括的话,它以下的几个方面。

1.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人的长处。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相比,主要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他的专门性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业性,学校唯一的使命是培养人,其他的任务,都是用来培养人来实现的。

同时,学校有专门的教育者,教师,教师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并经过专门训练出来的,这样的教育者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而且也有适当的教学方法。

2.组织的严密性。

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有目的性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学校教育,也体现了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的组织性上,学校教育,也是制度化的教育,同时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

同时,学校内有专设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有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后教务、后期文化等等专门组织的机构。

3.内容的系统性。

学校教育特别注重内在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都具有片段性。所以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都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所以我们对比一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两种不同,人文长情中的教育,两者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样去做呢?

首先,家长可以去主动给老师们去沟通,孩子有哪些优点?怎么样去扩大他的这些优点?现在家长还希望孩子在哪方面取得更好的进步?这样去跟老师沟通,老师同样也可以提供专业的教育和指导。同时,结合到学校的教育,家庭也要积极地做一些配合工作。

第一家长要为孩子做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为孩子做更多的积极的,正面的一些引导。如果我们自己不读书不读报不听音乐,不看电影,那很难使孩子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我们自己需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我们自己要往那个方向去做。

如果在家庭环境中,我们自己经常吵架,没有朋友,我们就很难指望孩子文明礼貌,热情好客。也许我们非常努力的在培养自己的孩子都是这样努力,其实有很多是达不到我们预期效果的。

还有,我们家长需要选择正确、适合年龄方式去给孩子去沟通。天下的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但未必真正知道怎么样去爱,过分溺爱,或者说过分的不去不去关怀,这些都是问题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父母越来越不放心他们,于是有偷听电话偷看日记跟踪孩子等现象来干涉孩子的自由空间。其实在这个时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他们需要尊重和理解,需要维护他们的隐私权,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这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这样子,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而这个是最基本的。

如果事事都去监管着他们,那他们会产生厌烦心理,产生抗拒心理,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出现很多叛逆情绪。那如果我们孩子们愉快地去沟通,聊聊他遇到的一些问题,去拉近这种关系,那孩子他自然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都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个时候,关键是家长怎么样去打开她的心扉,让她尽可能的用心去跟你交谈。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很多时候,家长关注的不只是孩子眼前的生存问题,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久远的未来。优秀的父母不但让孩子衣食无忧,更让他养成一个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生活习惯。

同时,家长也要积极的跟学校进行沟通,对于学校来说,育人比分数更重要。所以培养学生做人,懂得做人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仅仅盯着分数是不行的,因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需要一个全面的孩子。光是有一些学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综合的能力,综合的情商,这个才非常重要。

要培养孩子的感恩心态,让他们感恩父母,感恩教育,感恩学校,感恩社会。要教育他们知荣辱,明是非,辨别真善美,这个时候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尊重和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努力的去配合学校的老师和学校做好子女的一些工作。

当然,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话,也希望家长及时的去跟我们去探讨,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我们在线上课程上面呢,其实是讲的通用的一些东西,如果说家长需要,孩子去制定他的成长路线,或者说去更好的去,了解到孩子,做到沟通也可以,跟我们土豆苗的老师我们联系,共同的去探讨。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二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情感教育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情感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以及观念等有关情感的表现,从而使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将自身和语文课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使教师与学生和书本之间形成情感交流路线,从而引发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书本中的丰富情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是培养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它能够将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开展情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情感教育也逐渐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情感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现实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有利于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使我们明确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观念。语文作为一门灵活的学科,知识不仅局限于课本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入生活中,不仅让学生真实体验课本中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通过实践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印象,增强理解能力。以课文《看云识天气》为例,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云和天气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室外去观察云,并记下云的特点,再结合课本,让学生充分认识课本和现实生活是否一致,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以导入煽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重点在于是否有一个好的开头。教师通过丰富情感体验的煽情式导课内容,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为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选取教材中情感认知教育的素材。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注重平时对素材的积累。比如人教版第一册课文《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处于危险境地中仍然不断挣扎的飞蛾、在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等来讴歌生命的旺盛和涌动。还有朱自清先生的《春》,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感受课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

4.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每个人都会有好奇心。初中生的好奇心非常重,它使学生善于发现,敢于探索。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制造悬念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觉得古文枯燥,不愿学习。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制造悬念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学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学习这句话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行者迷路了,忘记了回去的路,这时他应该怎么做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学生会顺着教师的思路来学习,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同时对课本内容能够有深刻的理解。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和情感教育的实施进行研究,促进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更好实施。

参考文献:

[1]沈建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j].学周刊,(13).

[2]赵方圆.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之我见[j].成功(教育版),(23).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三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1][2]下一页。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四

为了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作用,首先应该加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在教学内容建立完善过程中,必须明确心身疾病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在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双管齐下。对于当前高校教学的内容,对学生先前学习的有关身心疾病药物治疗的内容进行适当地简化,而对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要进行适当地增加,进而有效地促进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其次,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完善。第一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让教师对心身医学治疗中的各类心理治疗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如催眠疗法、躯体生理疗法等。第二,教师要对体验式教学模式中的各类实践活动进行事先体验和感受。第三,我们还根据不同教师在某项心理治疗技术的擅长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与协作,发挥特长,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2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建立和完善。

体验式教学方法类型多样,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非常灵活,但是,在体验是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核心内容,及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开展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然后要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要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主要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体验和感悟,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无形中融入学生的大脑之中。当然,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经验分享等活动。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进行临床模拟,而且要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其更深刻的认识心身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运用。

5.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实际效用,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因为单一标准下的考核评价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所建立的考核体系中应该包括临床操作技术考核、与患者交流语言运用能力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其次,考核的时间要分散和集中相结合。集中考核指的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整体考核,而分散考核则是根据集中考核的结果,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进行一对一的考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心身医学专业的学习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结语。

心身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心身医学的教学,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管齐下,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则可以达到这一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体验式教学的功效,则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且还要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陈连丰,赵觅.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j].科技创新导报,(24).

[2]刘梅.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j].才智,(34).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五

成人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成员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的普通教育后的教育。从成人教育的基本含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成人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事实上是职后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从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探寻到两者既有本质上的共通性,又有规定性的差异,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相融性趋势。从教育目的上看,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扩大教育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终身教育。职业教育是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的需求为目的,同时以保障学生的就业为根本目标,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由此可以看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扩大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目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这一教育目的上的共同点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教育内容上看,成人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对在职从业人员、转岗人员和待业人员进行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二是对已经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的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教育;三是为老年人、妇女乃至全体公民所开展的法律常识、妇幼卫生、美容美发、烹调营养、花卉栽培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而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职工的就业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以及对职业院校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所进行的培训等。通过对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内容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部分内容是高度重合的。因此,这一教育内容上的重合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奠定了现实基础。从教育形式上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想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而成人教育刚好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美好愿望。因为成人教育主要是针对在职从业人员所进行的教育和培训。其教学形式主要有成人高考(学习形式有脱产,函授,夜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广播电视大学(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所有这些教学形式很好地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需求的人的需要。而职业教育教学形式相对比较简单,其教学形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不但动脑,而且动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成人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不能彻底抛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的特点与要求使得两者在教学形式上的沟通与融合成为可能。

二、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与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通常说来,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在内部的各个层次能很好地衔接、在外部又能很好地与其他教育互联互通的开放性体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职业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都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对学生的文化成绩及职业基础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意向来校就读就行了,这样一来导致学生的专业教育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的,学生在校接受三年的教育后,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同时也拿到了诸多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形成了事实上的“断层教育”,这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党中央国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国家必须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且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同时还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上大学不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这就给成人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学历提升的教育任务已逐步完成,另一方面成人教育办学模式日益“趋同化”,缺乏应有的特色,久而久之,成人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地位。成人教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这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唯有全面创新才能使成人教育摆脱目前的困境。当前,成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转换工作思路,由原来的学历提高为主的教育,逐步转移到以更新知识和培训职业技能当中,以达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只有这样,成人教育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自己的新发展。

三、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与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

当前,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管理不完善,管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工作分属两套不同的班子,且各自按照自己的管理办法和规定行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比如争抢生源、开空头支票、滥发证件等)。为确保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沟通,就必须改革当前的这种多头领导体制。因此,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应加强宏观调控,而行业和县(市)则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来安排两类教育相应的管理形式和管理办法,这样,就可以创设出一种新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盘活存量,优化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存在着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分割封闭、重复交叉等严重问题,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综合效益的提高。加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以系统的、全面的视角来推进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对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及职前、职后教育的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样,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综合效益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一些院校通过对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组织结构一体化整合后,调整了体系内部结构,优化了资源配置途径,克服了分割封闭、重复建设、教育规模偏小、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不足,大大盘活了资源存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实行双证书制,契合教育壁垒。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这就给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事实上,想要再以在职学历提高教育来支撑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成人教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这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在职教育必须转变办学思路,以原来的在职学历教育为主全面走向以市场为主导、以培养职业和能力为目标定位的方向转变。而在当前,我国成人教育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育体制和程式上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转轨准备。目前,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这无形之中阻碍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实行双证书制(学员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制度)是有效解决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消除教育壁垒的重要途径。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使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更加明确;二是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三是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设备、设施,使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有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四)调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性,实施重点建设项目补助机制。

为进一步调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加强县(市)一级对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筹,针对当前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设置具体的建设项目和补助资金。项目补助不搞平均主义,而是通过申报、评审、公示等多个环节,以竞争择优的方式确定。以落实“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推进中高职院校示范实训基地建设、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体建设、特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引导各地各校在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点领域加强改革创新,提升内涵水平。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六

摘要:为了有效克服传统“心身医学”教学的弊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改革则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对心身医学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对其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之后针对高校教学现状,对具体改革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心身医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实践。

1引言。

心身医学是主要是针对心身疾病而发展的一门学科,心身医学也可称之为心理生理学,由于心身疾病的复杂性,致使心身医学也必然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涉及到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等,心身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在心理、生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疾病和健康的相关理论,探讨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的作用。

2心身医学发展意义及必要性分析。

心身医学发展的主要作用是服务心身疾病患者以及服务社会。首先,任何一名心身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都必须有社会的支持,尤其针对那些因觉得自身无法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而产生心理疾病的患者,更应该通过社会支持来帮助其身体康复。再者,心身疾病本就属于一种社会疾病,而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心身疾病的治愈,可以极大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而且可以有力地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心身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显得意义重大,促进了心身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

3体验式教学内涵分析。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最先对“体验”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发展至今,体验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对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我国学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通过进行相关的理论指导,然后设立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教师指导,促使学生亲身去认识和领悟,并且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在开展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突破,在开展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对其后期走向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七

我们已跨迸21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internet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种种潜在的危机,如能源匮乏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顿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1][2][3]。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八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深刻地揭示出人类自身需要的本质。人类五个层次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表现,无论是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尊重的需要,还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都与体育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

人类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身外,还有人类生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观性,人不得不受到由人们的生存条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决定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人类如何生存发展,这就需要解决人类怎样掌握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各种本领,养成良好习惯等。体育教育应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发挥出自身应有的独特作用。从目的来看,体育教育应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从过程来看,应是一种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以及卫生保健常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从内容来看,应包含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内容。

我们不仅仅在理论上认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属性,而应在身心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属性的身心培育活动。那种在实践中单一的运动性和活动性用来达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简单地看作也是一种体育教育性质活动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只能反映出我们某些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体育教育本质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仅仅看到了体育的特殊性,没有看到教育的普遍性。

人们知道,当婴儿开始伸展四肢,幼儿开始学习走路时,表明每个人都具备基本活动的能力,它仅仅是运动的原始状态,包涵了体育运动要素中的一些而不是全部,这还与婴儿自发的本能需要有关,并未构成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科学性体育运动。它的本质理应是让人们通过一般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去掌握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学会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某些生活能力和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体育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终极目的。

体育教育过程应是一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实践的过程。需要把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和技能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和人类生活实践中去的,这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特征。

人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广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又意味着体育教育与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意味体育教育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上,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地延伸。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发展中,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融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平衡、短期与长远需要的兼容等问题。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我们学校体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自我指导锻炼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上来。其中,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无疑对于学生适应生活,更好地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体育教育在人类生存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过程包含着两个重点,一是人的内发性自尊、自强、自爱、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体育教育则可通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

传统体育教育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上,忽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要学会生存,在体育教育中就不能仅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为满足,还必须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新生存环境的各种能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代人。

事实上,正确的走、站、坐、卧的姿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卫生,用眼和脑的卫生常识;游水能力;各种自我防卫技巧;防火常识;基本的运动创伤救护常识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识等体育卫生保健的内容,都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体育教育的目标应是长远和近期目标的统一,今后大、中、小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有效实用的。

3未来体育教育对人们生存方式的影响。

当代体育教育同样面临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各方面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脑力劳动量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增加;工时缩短出现闲暇时间增多;居住条件的改善,人际交流机会减少,这些现实问题都给体育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要适应未来变迁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对传统教材内容进行修改、筛选和必要的补充,对教学素材进行全面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教育在生存与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健全和发展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使它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密切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九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过去我们在强调教育功能和途径时,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对“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其实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不仅使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视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才是理想完整的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强调一种基础、一种素养,是一种做人与做学问的功底。因此在学生正值可塑性最强的教育时机,学校应教育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若因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重智轻德,造成教育的缺失,往往错过最佳教育时机,学生终生难以弥补。

比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础的层次,或说最基本的文明教养。要提高将来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在中学这个行为习惯正在形成的阶段就必须着力解决好学生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又可以转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一生的发展。再则,良好行为习惯的获得过程,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某个教育阶段,因教育不到位,训练不落实,就会形成学生社会化水平的滞后现象,使将来社会成员文明程度降低,即或日后想力图纠正也十分困难,严重的还可能生发许多人格和心理障碍。

素质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律精神,正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内驱力的启动必须一个强有力的“自我”为基础,因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这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特征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能力及自律精神的好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2]下一页。

是学校发展又是必需的。虽然学校精神文化应当随历史发展不断吸收时代精神,但它们都有自己历史渊源,有着凝聚了学校基本精神为学校成员引以自豪和刻意弘扬的优良传统。优良传统是维系学校精神的支柱,其本身具有延续性和继承发扬的价值,其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说,学校精神文化也只有通过继承的方式,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如我校是所具有70年悠久历史的江城老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反映鲜明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把时代精神和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代代相传历久弥珍的育人效应。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集中体现在言简意赅的校训之中。如我校“严谨、求实、文明、活泼”的校训,虽只八个字,但它反映了教育观念、价值标准、伦理意识、行为准则。学校历来办学风格的低调内敛务本求实正体现着这种“严谨求实”的校园精神。师生形象的建设是流动着的校园文化,要求全体师生致力于校风、教风、学风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形象代表阗学校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柱。这说明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就能达到铸塑校园精神的目的的。其校园精神在于一种被认可被接受的办学理念长期积淀,传承升华而成的优良传统在师生内心建立了一种自我教育且能持久作用的道德环境,因此具有动力价值,并且表现为价值导向、群体凝聚、情操陶冶、规范约束、心理建构、辐射社会等6个方面的功能。

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技能上,更体现在人的基本素质上,其中人文素质的发展居重要地位,人文素质绝非一般的知识特征,它是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它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人才质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质。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引自光明日报10月29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当今要大力弘扬的这种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它包括了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社会与历史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操;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怀和眼光;义利兼顾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宽容合作及互助奉献的精神。它既是一种理性意识,也是一种非理性的体验;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它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追求,也是一种现实的行为规范。它与科学精神同属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其表现形态与主题并非完全一致,从教育上看,古典人文主义最关心的主要是个人,着重培养个人的人文修养及个人的道德品质。当代人文主义教育尽管也关心个人,但更强调关心他人、社会以及人类的利益与未来。据此,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引自教育研究97第11期《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十

根据调查,高中学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总体上比较和谐,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

1.师生关系“冷漠型”。由于高中处于一个重要的阶段,教师工作任务多,学生学习压力大,师生之间缺少沟通。有些教师只是把体育教学当成一项工作,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身心情况漠不关心。学生与教师缺少交流,相互之间了解不深,最终造成关系冷漠。

2.教师过度“严厉型”。有些高中体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要求过度严苛,且不注重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有时会形成一种反感情绪,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3.教师过度“民主型”。与“严厉型”相同,有些教师只为完成教学任务,选择了相反的教学氛围。教师对学生要求较少,课堂敷衍了事,看似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实是相互懈怠。学生除了可以轻松拿到合格的成绩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收获。

4.师生关系“对立型”。对立型是师生关系中最糟糕的状态。它表现为,师生之间相互不认可,甚至是相互刁难。教师利用掌握分数的权力,故意为难学生;学生课堂上故意冒犯老师,不配合老师教学,甚至与老师唱反调。这种师生关系对体育教学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高中体育教学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1.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教师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角,而把学生当成配合教学的听众。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控制学生,向学生发号施令,经常忽视学生的自主权。而学生为虽然心存不满,但为了成绩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长期错误的认识,对体育教学产生了极大地阻碍。

2.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课模仿为辅。师生之间仅在教学内容上有些沟通,但在教学之外的方面,如关于学生的心理、情感、生活等,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难以形成心灵的沟通。这种缺乏一方面归因于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也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

3.重教学轻育人的思想。高中学校为了升学率,一贯只重视教学内容的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造成体育课边缘化形式化。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不重视发掘有体育强项的学生,使学生能够发挥特长,全面发展。

三、构建高中体育中师生和谐关系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问题,我们进行分析之后,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崇尚“以人为本”思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同样的反馈;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动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旦形成,将对教学起到长期的正面影响。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协作和创造能力。体育教学应当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角,亲身去感受和体验。设计一些趣味体育比赛,使学生们联合起来,共同去完成一项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突破封闭思维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3.完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中体育教学纷纷采用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与老师共同发现问题、体验问题、解决问题,无形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此外,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因材施教。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扶持优秀的体育尖子去发掘潜能。结论综上所述,目前高中体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正确认识,并努力寻找解决不和谐因素的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十一

法律推理是处于法律思维核心的法律认识论范畴。它所反映和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比其他推理更需要通过辩论、证明,以达到弄清事实真相、做出公正判决的目的。法律推理具有思维与实践相统一的辨证特点,它是主体在法律实践中从已知的前提材料合乎逻辑的推想和论证新法律结论的思维活动,是主体在法律实践中所进行的具有实践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目前我国的很多法理学者对法律推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在不断增多,可以说有关法律推理的问题是当代法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对于法律推理的概念仍然是众说纷纭,但关于法律推理的形式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著名学者休谟认为:“一切推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证明的推理,亦即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的推理;另一类是或然的推理,亦即关于事实与实际存在的推理。”休谟的这两种推理后来被命名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1美国综合法学的代表人物、《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的作者e?博登海默在“法律与科学方法”一章,他将法律推理分为分析推理和辩证推理两类。两位学者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内在含义基本相同。所谓形式法律推理就是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根据确认的案件事实,直接援用相关的法律条款,并严格按照确定的法律条款的判断结构形式所进行的推理。在以成文法为主要甚至唯一法律渊源的制定法国家,形式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推理形式。2实质推理又称辩证推理,是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3实质的法律推理是以法律规范的内容、立法的目的和以立法基本价值取向为依据的推理。4这两种法律推理的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拟从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两个方面来加以详细阐述,已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更好的应用这两种推理。

1、追求的最终目的相同。

适用法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法规范对案件推出结论的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运用普通逻辑研究的那些推理形式和推理规则,又要深入探究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或最初的立法意图,考虑其他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来解决疑难案件。所以,法律推理的过程实际上是综合运用两种推理方式的过程,二者都是为法律适用服务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调节和指导人们的行为,解决争议或纠纷,调整法律关系,实现一定的法律秩序。

2、二者的适用步骤相同。

适用法律有三个必经的环节:一是弄清案件事实,二是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三是根据法律规定推理出对案件的判决结论。其中第一个环节不是纯粹推理的问题,而要靠实际调查取证来解决;第二、第三个环节则是在确定前提、进行推论,属逻辑分析和推理的范畴。5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形式与实质法律推理一般都要经历上述三个环节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只不过实质法律推理所运用的法律依据是概括、抽象的法律原则、公理或原理等。

3、二者的使用主体大体相同。

有人认为,法律推理是一种司法行为,具有相当的正式性和规范性,并能够产生重要的法律后果的推理形式。6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法律推理是横贯于所有法律(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法律研究等)活动之中“横断的”活动。7法律推理并非法官的专利,因为“法律在法院外的作用就象在法院内的作用同样繁多和重要:“法律是供普通的男男女女之用的,它被认为是他们对怎样生活而进行的某种结构”。8公民、律师和法学家们都可以使用两种法律推理方式来解决法律问题。只不过他们经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不象法官那样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力而已。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无论是否是法律职业人员)都在不同程度的应用法律推理,而且大量的法律推理是在非诉讼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人们通过法律推理可以对法律规范形成明确的认识,并不断强化自身对法律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守法与维权意识,可以说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当然,谁都无法否认的是司法推理(主要是法官的推理)在法的适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毕竟它是最具效力的法律推理,对于不同主体的法律推理有指导、检验和最终判定的作用。

4、二者在适用过程中都要进行价值判断。

我国学者雍琦、金承光曾经指出,价值判断是区分形式法律推理和实质法律推理的标准,涉及法律的价值理由的是实质法律推理,否则便是形式法律推理。9这里,形式法律推理与法律分析推理,实质法律推理与法律辩证推理涵义相同。这一观点遭到了部分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价值判断是法律推理的灵魂。没有价值判断就没有法律推理,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推理。10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因为法律推理是逻辑推理在法律中的应用,法律规范本身就包含着即定的价值取向,并且人的思维活动也无法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中价值判断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价值本身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一定的价值。因此在应用法律进行推理的过程中要完全排除价值因素是不可能的。

作为法律推理的两种基本方式,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不同。

形式法律推理主要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形式,而这三种形式也是形式逻辑中的三种基本形式。可以说形式法律推理是法律与形式逻辑的有机结合。法律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思想意志,而形式逻辑是思想意志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则;法律是一种稳定的思想意志关系,而形式逻辑是思维活动保持稳定性、确定性的根本保证。法律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形式逻辑的稳定性有着相当一致性,两者的有机结合,就表现为稳定的法律程序,而法律程序的实质则是人类的重要活动都纳入了合法的轨道。11它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是合法。所谓合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法律规范的设立要合法,即在程序、位阶等方面合法,形成井然有序、协调稳定的法律体系;二是执法和司法活动要合法,即严格依法进行,遵循严格规则主义原则,执法者和法官是“执法”而不是“造法”。12例如就演绎推理而言,它就是严格依照法律规范来进行的推理,它完全遵照法律进行,基本上保持了法律的“原滋原味”,是合法价值观念的完美体现。演绎推理或称三段论的推理方式,是从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性质的判断(大、小前提)出发,推论出另一个性质的判断(结论)。事实和法律,就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进行法律推理时的两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法官必须根据这两个前提才能作出判决或裁定(结论)。具体到法律适用过程中来讲,法律规范(一般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二者构成)是大前提,案件事实是小前提,结论就是判决或裁定。13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也是一样,虽然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或然性的但其仍然不能超越法律的规定,即是合法的。

实质法律推理是辩证逻辑在法律思维中的体现,其所追求的价值观。

念是合理。所谓合理,是指符合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发展民主、保障人权和公序良俗的理念。实质法律推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适用法律实质推理的过程不可能象一架绞肉机,上面投入法律条文和事实的原料,下面输出判决的馅儿,还保持者原滋原味。14它是以立法目的和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依据而进行的推理,往往是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或法律规定明显不能适用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大多适用于疑难案件的处理。在一起轰动京城的医生秘密摘取尸体眼珠案中,该医生的行为已经具备了“非法盗窃、侮辱尸体罪”的形式要件;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器官移植是应该受到鼓励和支持的,在相关法律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医生出于解决患者痛苦以及推动该项事业发展的动机,做出了秘密摘取尸体眼珠的行为,它虽然不合法,但绝不是刑法所要惩罚的对象。因此,检察机关做出了不起诉的决定。在这里法律原则以及其他各种法律的非正式渊源是我国司法机关进行辩证推理时的依据。

2、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形式法律推理适用范围远远大于实质法律推理。其中演绎推理在制定法国家的法律推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多数的案件法官都是通过演绎推理来解决的。而归纳推理在判例法国家的法律推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判例法国家,法官处理案件时,需要将本案事实与先例事实加以比较,最终决定能否适用。这种推理,因为规则取自个案,所以适用面比较窄。类比推理是填补法律漏洞通常采取的方法之一。这种推理的前提是:该法律条文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该法律条文赖以存在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可以包含某一行为或事件。所以,对一个规则进行类推,是以一定的政策、公理和衡平的需要为基础的而不是法律的明文规定。在刑事司法领域,是不使用类推的。

3、二者所采用的推理方法不同。

形式法律推理主要采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而实质法律推理采用的是辨证推理的方法。博登海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辩证推理乃是要寻求‘一种答案,以解答有关在两种相互矛盾的陈述中应当接受何者的问题’。……由于不存在使结论具有必然性的无可辩驳的‘基本原则’,所以通常我们所能作的只是通过提出似乎是有道理的、有说服力、合理的论据去探索真理。”辩证推理的方法包括:“对话、辩论、批判性探究以及维护一种观点而反对另一种观点的方法来发现最佳的解决方案。”由于辨证推理需要受主体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和支配,所以似乎没有形式法律推理那样有说服力,在成文法国家这种推理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尤其在我国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法官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使用辨证的方法进行司法推理要慎重。否则很可能加剧司法腐败,导致司法权的滥用,降低法律的威信。

4、价值判断在两种推理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价值判断在形式法律推理中的作用主要是既可以对大小前提的同一性进行确认,避免犯“四概念”的逻辑错误,又可以对小前提中的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已区分出主要的案件事实,将“人的需要”或“立法者的价值判断”作为司法价值判断活动的标准,从而从案件事实中推出司法者的价值判断,打开由大小前提推出合理结论的逻辑通道。19充分发挥发现、比较、归类、定性和量裁、及价值导向功能。也就是说,在形式法律推理中价值判断和形式逻辑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保障形式法律推理的顺利进行。

实质法律推理不像形式法律推理那样是从确认的案件事实和明确而完备的法律规定出发,凭借演绎推理模式就可以逻辑地导出裁决、判处结论,而是根据一系列“法律内”或“法律外”的因素综合案件事实进行实质内容上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实质法律推理主要涉及对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本身实质内容的评价和价值判断。20可以说实质法律推理主要依据甚至可以说唯一的依据就是价值判断。因为实质法律推理主要适用于适用法律有困难的情况下,如果离开了价值判断案件就无法解决。可见价值判断在实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是形式法律推理所无法比拟的。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两种法律推理形式可谓各有所长,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下。对于我国来说,由于形式推理中的理性和逻辑是不依赖于人的,而实质推理则是依赖于主体的,运用实质推理能否达到符合理性的实质正义取决于法官的专业水准、个人偏好等因素。21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应把法律推理的适用定位为以形式推理为主,以实质法律推理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推理的优势,为法治建设和司法公正服务,使我国早日进入完备的法治社会。

2张继成《价值判断是法律推理的灵魂》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3月65页。

7张保生《论法律推理的本质特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3期,83页。

9雍琦审判逻辑导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43。

11郝铁川《论逻辑思维与法律思维》现代法学,3期43页。

1

2郝铁川《论逻辑思维与法律思维》现代法学,193期42页。

15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52-354页。

20同上,第68页。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十二

吴富丽。

法律推理是处于法律思维核心的法律认识论范畴。它所反映和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比其他推理更需要通过辩论、证明,以达到弄清事实真相、做出公正判决的目的。法律推理具有思维与实践相统一的辨证特点,它是主体在法律实践中从已知的前提材料合乎逻辑的推想和论证新法律结论的思维活动,是主体在法律实践中所进行的具有实践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目前我国的很多法理学者对法律推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在不断增多,可以说有关法律推理的问题是当代法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对于法律推理的概念仍然是众说纷纭,但关于法律推理的形式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著名学者休谟认为:“一切推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证明的推理,亦即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的推理;另一类是或然的推理,亦即关于事实与实际存在的推理。”休谟的这两种推理后来被命名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1美国综合法学的代表人物、《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的作者e?博登海默在“法律与科学方法”一章,他将法律推理分为分析推理和辩证推理两类。两位学者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内在含义基本相同。所谓形式法律推理就是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根据确认的案件事实,直接援用相关的法律条款,并严格按照确定的法律条款的判断结构形式所进行的推理。在以成文法为主要甚至唯一法律渊源的制定法国家,形式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推理形式。2实质推理又称辩证推理,是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3实质的法律推理是以法律规范的内容、立法的目的和以立法基本价值取向为依据的推理。4这两种法律推理的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拟从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两个方面来加以详细阐述,已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更好的应用这两种推理。

1、追求的最终目的.相同。

适用法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法规范对案件推出结论的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运用普通逻辑研究的那些推理形式和推理规则,又要深入探究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或最初的立法意图,考虑其他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来解决疑难案件。所以,法律推理的过程实际上是综合运用两种推理方式的过程,二者都是为法律适用服务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调节和指导人们的行为,解决争议或纠纷,调整法律关系,实现一定的法律秩序。

2、二者的适用步骤相同。

适用法律有三个必经的环节:一是弄清案件事实,二是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三是根据法律规定推理出对案件的判决结论。其中第一个环节不是纯粹推理的问题,而要靠实际调查取证来解决;第二、第三个环节则是在确定前提、进行推论,属逻辑分析和推理的范畴。5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形式与实质法律推理一般都要经历上述三个环节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只不过实质法律推理所运用的法律依据是概括、抽象的法律原则、公理或原理等。

3、二者的使用主体大体相同。

有人认为,法律推理是一种司法行为,具有相当的正式性和规范性,并能够产生重要的法律后果的推理形式。6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法律推理是横贯于所有法律(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法律研究等)活动之中“横断的”活动。7法律推理并非法官的专利,因为“法律在法院外的作用就象在法院内的作用同样繁多和重要:“法律是供普通的男男女女之用的,它被认为是他们对怎样生活而进行的某种结构”。8公民、律师和法学家们都可以使用两种法律推理方式来解决法律问题。只不过他们经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不象法官那样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力而已。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无论是否是法律职业人员)都在不同程度的应用法律推理,而且大量的法律推理是在非诉讼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人们通过法律推理可以对法律规范形成明确的认识,并不断强化自身对法律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守法与维权意识,可以说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当然,谁都无法否认的是司法推理(主要是法官的推理)在法的适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毕竟它是最具效力的法律推理,对于不同主体的法律推理有指导、检验和最终判定的作用。

4、二者在适用过程中都要进行价值判断。

[1][2]。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十三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情感教育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情感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以及观念等有关情感的表现,从而使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将自身和语文课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使教师与学生和书本之间形成情感交流路线,从而引发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书本中的丰富情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是培养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它能够将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开展情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情感教育也逐渐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情感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现实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有利于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使我们明确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观念。语文作为一门灵活的学科,知识不仅局限于课本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入生活中,不仅让学生真实体验课本中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通过实践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印象,增强理解能力。以课文《看云识天气》为例,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云和天气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室外去观察云,并记下云的特点,再结合课本,让学生充分认识课本和现实生活是否一致,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以导入煽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重点在于是否有一个好的开头。教师通过丰富情感体验的煽情式导课内容,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为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选取教材中情感认知教育的素材。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注重平时对素材的积累。比如人教版第一册课文《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处于危险境地中仍然不断挣扎的飞蛾、在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等来讴歌生命的旺盛和涌动。还有朱自清先生的《春》,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感受课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

4.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每个人都会有好奇心。初中生的好奇心非常重,它使学生善于发现,敢于探索。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制造悬念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觉得古文枯燥,不愿学习。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制造悬念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学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学习这句话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行者迷路了,忘记了回去的路,这时他应该怎么做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学生会顺着教师的思路来学习,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同时对课本内容能够有深刻的理解。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和情感教育的实施进行研究,促进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更好实施。

参考文献:

[1]沈建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5(13).

[2]赵方圆.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之我见[j].成功(教育版),2013(23).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十四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而且涉及的学科种类也很多,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学科,然而,在高校教育中,体验式教学应用发展的还不太理想,在大多数高校中,体验式教学仍然处于初级应用阶段,有许多教学工作者对其并不太了解。在心身医学教学中,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第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第二,心身医学教学过程中,一知识点的传递为主,而对于很多知识点的内容并没有让学生进行感悟和思考,而且忽略了学生的实际体验。第三,心身医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的.学科,但是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这一点。第四,即使开展临床实践教学,但是教学的重点仍然放在药物治疗方面,而真正发挥效用的心理治疗实践只是简单的口头表述一下即可,实际操作过程却很少。这样的教学现状是的改专业的学生很难对心理治理技术进行全面掌握。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十五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死的、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而是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的。必须根据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课方法,制定出真正地被学生接受,并且通过师生的互动能达到理想效果的教学方法。同时,这种教学目标不应在授课的量上对教师有过于严格的限制,而应由教师灵活地调空。如果师生间迸发了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使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得到提高和升华,那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这对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素质是难能可贵的。

4、对外语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必须做到“精”“练”“导”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所支配的。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进步的思想和正确的目标,那么,即使有优越的学习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和优秀的教学设备等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大学外语人才,外语教学同样也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外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地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的国格意识,强化学生具有基本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等人格意识及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接受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他们以后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而课堂教学是历史的产物,是教师教育学生向学生传到授业解惑的主渠道。所以,寓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之中就是当今每个教学工作者必须努力奋斗的目标。我国高师院校是为我国培养各级教师的地方,可见它的素质教育是何等的重要。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会越来越高,这是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都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3).

[2]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3]吴启迪.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1999(15、16).

[4]钟龙飞.研究性学习与“问题教学法”[eb/ol].教育.。

[5]孟淑青.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8).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十六

教育的含义。教育就是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经济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做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即人力资本就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处于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结论:贫穷国家的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作为人力资本主要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而日趋增强。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教育比较分析。

两国的教育概况。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其殖民经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两国独立后,都试图为自己国家所有孩子提供7年的.初等教育,但随着初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对中等学校教育的需求的扩大,同时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对入学人数加以限制。两国相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人口相对较少的肯尼亚,其中等毕业生远远超过坦桑尼亚。肯尼亚中学生为30.288万,坦桑尼亚中学在校生才20.072万。20肯尼亚有著名高等学府6所,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而坦桑尼亚只有3所大学。

肯尼亚教育较坦桑尼亚发展快的原因。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教育需求不断扩大,而教育供给相对不足。对此两个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政策,教育状况也相应有很大差异。坦桑尼亚因国家财政拮据,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针对教育需求量超过政府预算能力的情况,采取通过国家入学资格考试配给的政策,对中等学校入学名额实行严格控制。而肯尼亚针对相似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来满足对教育的过度需求。首先在教育体制政策上,采取比较宽松政策,鼓励私人办学,由于受教育人数的增加,中等学校的学生不得不接受比他们预期收入要低的工作,从而使收入差距缩小。其次在教育公平政策上,采取比较公平的政策,使来自工农阶层家庭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中等教育,从而促进他们社会地位的改变。

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政策取向对教育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目前的教育问题,可得出以下启示:

在教育经费方面,要加大教育投资的投入力度。教育不足是目前国际上对发展中国家教育问题的概括。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国家,教育不足表现更为明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育投资相对不足。据统计,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79%,这一教育投资比例,远远落后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教育投资会引起人口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的改进。因此,增加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推动经济靠科技,科技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教育,教育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缘于人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教育和改变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资源。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十七

语文教育,越来越推崇“技术”。

教师上课凭“技术”,诸如什么开课的技术、结课的技术、板书的技术、朗读的技术、调动学生情绪的技术乃至极为详尽的几课型、几步法、几环节等等。你进入语文教育圈内看看,参加语文教育会议,翻翻提交的论文,许多是在讲这些非常具体的技术;阅读语文教育方面的刊物书籍,发表的许多论文,不少是在传播这样的技术;听听一些老师做课、做报告,是在手把手地教给人这些技术。我们语文教师们俨然成了一批批纯粹的技术师傅(包括我自己),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为我和我的同仁们的“变异”感到震惊---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术”,诸如什么叙述的技术、描写的技术、议论的技术、说明的技术、起承转合的技术、夹叙夹议的技术、渲染和升华的技术,甚至抒情的技术,在书本上、课堂上都能学得到。我们的孩子们也已经变成了一批批小小的熟练的语言技术工人!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的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但内心却已经不起半点情感的波澜;他们或高亢或深沉地忧国忧民,但他们自己心里却觉得好笑!

可是,我们的语文课正有逐步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的可能,语文教育正有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练的可能!这,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在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最深刻、最惊心、最骇人的“核变”!

我认为,技术是绝对重要的。没有技术,教师怎么具体上课?没有技术,学生怎么进行具体的言语表达?语文教育当然离不开“技术”。最具体的操作“技术”,永远是第一线教师上课的基本手段;学生语言听说读写,也存在基本的十分细致入微的操作“技术”。但,我们且不可由此,把语文教育异变为一门单纯学技术并基本用技术来驾驭的课程!

纵观几年的讨论,实际存在一个根本分歧,那就是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之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或者说透一点,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技术应用性课程,还是一门精神奠基课程?许多参加讨论的人到这里,就语焉不详或者各执一词。下面我想廓清这个问题。

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构成物。没有语言(言语)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本体”。因而语文教育实际就是“精神培植”、“精神教育”。“语言(言语)”的本质即精神,人的精神的本质即“语言”,二者实际是“一体二名”。

[1][2][3][4]。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十八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刑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于刑法而言,在其制定与颁布后,其便拥有了凝固性,但社会在持续发展,因此,刑法规定和社会现实的矛盾日渐凸显。虽然刑法中所运用的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简洁性与原则性,但其中的罪名与构成要件要素,难以涵盖复杂的生活情形,难以满足繁杂司法实践的需求。在此情况,国内外学者均十分关注对刑法的解释,但其涉及诸多的问题,如:解释方法、立场、原则等,近几年,通过学者的探讨,逐渐形成了两种观点,分别为实质解释论和形式解释论,为了明确二者的相关内容,本文对其进行了透析与批判。

二、刑法解释的概况。

刑法解释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法律文本的定义与概念等,通过对各条款规定的本质探讨与基本意义测量,以此有机联系了形式和内容,同时,借助演绎方法,挖掘法律文本的内容,进而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与判断准则。刑法解释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并要将其结论融入到实践,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某一生活现象或案件情节的归纳与判断。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将刑法解释作为证伪方法,其具有积极的作用[1]。

三、实质解释论的透析与批判。

此理论主要源于实质刑法观,它承认了罪行法定原则,补充了形式合理性原则,凸显了形式合理性价值,但在对实质解释进行理解时,其中的公平与正义等抽象性词语,难以统一。在语言文字方面,实质常见于各种场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知,实质是由实与质构成的,其与本质一致,主要是指事物、问题等本质所在,通过其应用可知,其含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事物的材料或质地,即:实体事物;另一方面为事物的本质,即: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前者可称为物理或自然属性,后者可称为精神或思想属性,根据实践可知,在日常生活中第二种含义较常见,在此情况下,人们对事物观察的角度、立场与依据等均对实质有着不同的影响。对于刑法而言,其体现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志,其表现形式为语言文字,具体为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法律名词,各名词均是某一现象概念的表现形式,而概念又是人们经过观察与思考后对某一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因此,实质解释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固定性与不规范性。在现代哲学方面,根据词语使用可知,事物实质确定了事物本质抽象后的概念,但从现代哲学角度出发,事物本质及其现象共同揭示了自然、社会及思维发展过程的本质与普遍联系。

因此,实质解释论中的实质不仅实质事物本质,也对应着相应的事物现象,并且其中的本质与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两种不同解释论虽然相对应,但二者也可结成一对哲学范畴,因此,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两种理论存在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具有模糊性规定的法律条文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应坚持罪行法定原则,是否应优先刑事违法性还是社会危害性,但通过哲学分析显示,二者作为现代刑法学的命题,其缺少理论支持。在立法方面,立法内容是由客观社会现象及主观意志决定的,通过司法实践可知,其呈现了立法者的主观意志,各项法律条文直接影响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形式承载着一定的内容,如果内容超越了其承受限度,则会导致形式崩坏,随之也将生成新的形式。因此,形式解释论虽然卑微,但其体现了刑事的本质。在司法实践方面,刑法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利益,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着罪行法定原则,但实质解释论混淆了刑事立法、司法及政策等,同时,它以保护社会利益理念,决定了刑罚的运用,此时其认定的结果将不具备稳定性[2]。

四、形式解释论的透析与批判。

此理论主要是解释法条存在的形式,并对其内容展开挖掘,它以坚守法条形式为基石,体现了对法律的克制与尊重,但将其也存在不足,主要是由于其缺少可罚性内容,同时也未能体现刑事违法性本质。在哲学方面,国外学者提出实体包括形式、材料与具体事物,其中第一实体便是形式,相关学者也指出形式是事物的结构,对于物质而言,其个性主要是由差异化的形式体现的。对于人类来说,其认识目的主要是掌握与了解形式。在研究现代刑法过程中,为了保证认识的全面性,应融入形式和内容的逻辑关系。对于任何具体思维而言,其均是由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刑法条文作为思维结果,其不仅是一种形式,也是体现了其内容。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法治理念的树立是必要的,为了凸显法律的权威性,刑法解释理论日渐丰富。对于现代刑法而言,采取主动与客观解释,并保证既定语言文字规定的稳固性,同时也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对前置性法律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篇十九

中学历史课在中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门不可少的课程。目前历史教学改革和历史教育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向:要么是仍执著于传统的“教化”功能,要么受商品浪潮中功利主义的冲击,同时现行教育观念对中学历史课赋予过多的功能性期望目标、中学历史教育目的过高、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历史课自身性质和特点在中学生心目中难以引起足够重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关键的因素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不完全符合中学生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师素质不高。要想大幅度提高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就必须在这两个方面狠下功夫,投入大量气力,一方面要加快历史教科书建设的改革步伐,精心地科学地编写既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又能激发中学生历史求知欲的、内容丰富生动、印刷装帖精美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尽快认真地严格地培训历史教师,全面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中学历史教育科书是进行中学历史教育的工具。历史教师主要依据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则凭借教科书获取知识,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陶冶意志和情操。因此对于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不能满足于静态地传授没有加工,仅经过粗略加工的知识,而应当努力从浩瀚无边的“死”的历史知识中弹奏出的一曲曲动人的魄启人心智的旋律,让这些知识闪烁出智慧的光芒。例如在运用唯物史观探讨历史发展规律时,既不能只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忽视甚至否认其变化的多样性,也不能只看到经济基础对历史演变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以避免历史认识论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倾向,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具有“神”韵的历史知识,使其在学史、读史过程增益智慧。

历史教育的内容与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迥然不同。它是从时间的纵向角度来考察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时间状态中的“过去式”。也就是说,历史教育中的内容表现是一种人类过往的生存状态。因此,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一样,它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揭示人类存在的时间意义。

当然,历史学中“过去”的意义不仅在过去,历史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过去”历史知识的传授。因为过往的历史并不是像一具坏死的肌体,随着时间的逝去而变得毫无意义,相反,它却以一种传统的力量汇入到人类的“现在时”、“正在进行时”和“将来时”等一切时态之中。

人类日常生活的实践作为历史(学)的目的与归宿,同时也充当历史认识的逻辑起点。由于现实生活的不同要求,认识主体确定了自身进行历史学实践的不同目的,而主体性的差异进一步导致历史经验建构的多样性。

由此历史认识论必须遵循着从现在到过去的逆向时间顺序。这就是说,当现实存在物的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过往时间太中的历史,不仅是因为人类当下生活的一切现实基础都与作为历史的“过去”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还由于今天的人类与昨天或前天的人类,在本质上具有某些内在的关联与相通。

历史教育工作者作为对人类既往历史的解释者,他的工作不仅仅是要作一个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成为一位借助史识重构历史图景塑造人类心灵的工程师。这一点也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与其他自然科学教育工作者所担当的职责的不同之所在。然而,历史学虽不是人们所谓的“科学”那种意义上的科学,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仍有其独特的、崇高的、不可取代的价值。积极、稳妥、逐步地改变历史教科书仅由国家编写的局面,提倡各地和个人积极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为除语文、外语、数学等工具课以外的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课制定出内容较现行中学教学大纲更加详细、要求更为具体的学科课程标准,以方便有条件的地区编写教科书。同时,鼓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从事或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因为他们比专业编辑更熟悉中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更了解中学生对哪些历史知识的需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只需进行教科书编辑的资格审查和教产书质量的审定把关,凡符合编辑教科书条件的人员,均应允许其按照科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编成后由国家教育行政机构组织专家进行审定,符合标准的即可同出版使用。在教学实践中脱离中学实际的历史教科书自然会淘汰,那么中学历史教科书质量就必然会有较大提高。

史学的永恒生命力在于它既能展现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又可让人们从历史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居今识古,彰往察来,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并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正如美国新史学创始人鲁滨逊所言的“历史这门学问,不但可以使工人得到一个社会进步和社会的未来的观念,并且可以对他提供某些事物的背景,使他可以在自己的环境里把这种知识利用起来,又可以丰富他的想象力,把他的思想扩大到工厂以外。”从这一角度讲,历史教育应把人类历史中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学问知识、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提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品格。只有这样,历史教育除了扩大视野、丰富知识等等外,还可以使人们“变化气质”――如审慎、宽容、人道、同情、远见、开明等。

总之,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学生的举止、话语言谈和道德情操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养成实证、独立、探索、创新的习惯和解释、预见、认知、审美的价值取向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求真、求美、求善的人文理念。只有这样,历史教育工作者才能把蕴藏在历史过程中无限的人类既往的知识和智慧开挖出来,让它们像煤炭一样熊熊燃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