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材料两篇(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5:47:35 页码:13
2023年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材料两篇(实用11篇)
2023-11-20 15:47:35    小编:ZTFB

分析是对问题进行细致剖析和研究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让自己过得更加幸福和满意呢?"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总结写作例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材料两篇篇一

66年前,新中国第一所地质学校——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合并到吉林大学的长春地质学院的前身)在此诞生,李四光冲破重重阻力,离开英伦回到祖国,担任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

7年前,大雪纷飞的平安夜,一位国际知名学者“作别西天的云彩”,从英国剑桥飞回祖国怀抱。他悄然踏进吉林大学地质宫,脚步声却震惊了整个世界。有外国媒体报道称:他的回国,让某国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他就是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计划”专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当今中国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心有大我,让他的行止有了山的巍峨;至诚报国,让他的胸怀有了海的辽阔。他以战略科学家的气魄,为国家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运筹帷幄;他以教育家的身姿,为培养学生尽心尽责;他似一朵浪花撞击着梦想的礁石,又像炽热的熔岩冲出地壳,奔涌燃烧,光芒四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雪无痕,英雄有迹可循。

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从哪里来?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其宏大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心路历程。

刚刚大学毕业的黄大年,在毕业留念册上,就写下了这样的豪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父辈们的祖国情结,伴随着我的成长、成熟和成才,并左右我一生中几乎所有的选择。这就是祖国高于一切!”从他的一份工作自述中,也能清晰地管窥他高尚的内心世界。

这是怎样一位纯粹的、有情怀的、赤胆忠心的科学家!

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父母都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父亲对黄大年的要求十分严格,常在一些小事中锻炼他的记忆能力和应变能力。“中国的未来绝不能没有文化知识。”记忆中,父亲经常讲到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他们“沉稳”“和善”,“带回国的行李箱中满满都是书。”

1966年,爆发,8岁的黄大年正上小学三年级。受这场浩劫的波及,他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一个遥远的小山村。初中时黄大年离开家,到罗城县的“五七”中学读书。这是一所工农兵学校,虽然教学环境封闭,但学习生活井井有条。黄大年从这里学到了自律、独立,每当他听下放的知识分子讲课,眼睛里便满是崇拜的“星星”。

艰苦的生活,磨砺着他幼小的心灵;漂泊的日子,让他在适应各种环境中倔强成长。高中时,他又跟随父母辗转广西贵县,考入贵港中学。高中毕业时,当地的地质队要招两名航空物探操作员。由于反应机敏,成绩优秀,17岁的黄大年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

作为航空物探操作员,他第一次从飞机上俯瞰广袤土地、秀美山川,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对祖国河山质朴的爱,深深植入他的心田。

1977年恢复高考,关闭十年的考场重新敞开大门。全国570万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驱散了寒冬,黄大年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他欣喜若狂地拿起书本,踏上高考征程。

高考前一天,黄大年走了近一天的山路,到达广西容县杨梅公社高中考点,跟随浩浩荡荡的赶考大军进考场。有志者,事竟成。黄大年如愿以偿,以杨梅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质学院)大门前拍照留念。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是当时大学校园最流行的口号。在长春地质学院的地质宫,黄大年真正走进了地球物理学的殿堂,他几乎天天泡在地质宫二楼的阅览室,厚厚的一本弗拉基米诺夫数学物理方程习题集,做了一遍又一遍。聪明加刻苦,他连续获得“三好学生”和标兵表现奖。

课堂上认真聆听,图书馆聚精会神;舞台上一展歌喉,足球场挥汗如雨。黄大年不仅学习好,还多才多艺,大家都喜欢这位阳光帅气、聪敏机慧、热情奔放的青年。

美好的大学时光倏忽而过,转眼来到毕业季。当时流行写毕业留念册,在册子上留下青春的照片和临别的赠言。

那是一张一寸黑白证件照,24岁的黄大年,一头浓密黑发,目光坚毅,俊朗的脸庞充满朝气。照片上方,有一句赠言简短有力:“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一颗中国梦的种子,此时发了芽。

1982年,黄大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一年后,又考取硕士,硕士毕业,继续留校任教。他曾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从助教到讲师,风华正茂的他一路优秀,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

科学的春天里,疾步如飞的黄大年和百废待兴的中国,一起追赶着世界。

“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黄大年虽然身在海外,但一颗心,时刻准备着回来。

作为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在英国搞科研,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但他并不觉得荣耀,因为他是“有祖国的人”。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满腔赤子情,一颗报国心。对于黄大年来说,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才是最大的成功,才是今生今世最大的价值。

1992年,黄大年再次来到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启动,通过层层筛选,黄大年拿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他被派往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是同批留学生中唯一来自地学领域的博士生。

黄大年在英国留学期间。

“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临别时,黄大年铿锵的话语,至今留在老师、同学的心中。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计划”专家毛伟健与黄大年结交已有25年。黄大年来到利兹大学攻读博士时,毛伟健正在利兹读博士后。“他背个双肩包,一见到我就兴冲冲地自我介绍。”第一次见面,黄大年就给毛伟健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知音初遇,惺惺相惜,后来经常在一起谈生活、谈学习。

黄大年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四年里,他对时间吝啬至极,每分每秒都在吸纳、都在追赶。1996年12月,黄大年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该系获评优秀学生中唯一的海外学生。

博士毕业后,黄大年回到母校。此时,国外同行在航空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日新月异,黄大年唯恐落下追赶的脚步。第二年,经单位同意,他又前往英国,继续从事探测深水油气和水下隐伏目标的研究,成为当时该领域的少数中国人之一。

这是一家名为arkex的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黄大年在公司里担任高级研究员和研发部主任,是一个被仰望的传奇人物。他带领一支包括外国院士在内的300人“高配”团队,主要从事海洋和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方法、技术和装备研发。它是一种能够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装备,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这项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乃至战略部署的制高点,是强国展示实力的重要标志。

本领过硬,黄大年成为国际著名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专家,受到国际同行的尊敬。许多年后,当黄大年带队到他曾经工作过的英国公司考察时,对方安排他们参观正在研发装置的核心部分,甚至不吝介绍其中的重要参数。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科院院士罗俊感慨万分:“我从事这项工作多年,还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图为黄大年(前排中)和学生在一起。资料照片(人民视觉)。

一晃10多年,英国俨然成了黄大年的第二故乡。事业有成,收入优渥,有花园洋房,妻子在伦敦经营着两间诊所,女儿也上了大学,一家人的生活安逸舒适。

可是,他心里始终有一团熔岩渴望爆发、渴望奔涌,渴望将这份光与热奉献给祖国。

2004年,黄大年正在大西洋深水处攻关“航空重力梯度仪”军转民技术时,父亲走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电话那头,父亲深情地对大年说:“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也悄然离去。当时,黄大年正在国外一个空军基地做试验。母亲临终前,留下的还是那句话:“你是有祖国的人。”

自古忠孝难两全,康河的水,大年的泪,赤子的心。

海漂18年,黄大年一直怀揣着对祖国的惦念,对父母双亲的惦念,无论是回国讲学还是参加学术会议,他总会像一叶风帆急急驶来。而18年后真正归来,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但总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辉映。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过两次大的归国潮,都与国家、民族的召唤紧密相连。

李四光们的归来,是奔向“新中国”;黄大年们的回国,是践行中国梦。

2008年12月,中国决定实施“计划”,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或以适当的方式为国服务。中国梦这三个字,让以黄大年、施一公、潘建伟等为代表的留学人员无比振奋。他们纷纷汇入归国大潮,引领中国在多个科研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从“救国梦”到“强国梦”,从“个人梦”到中国梦,两代留学生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报国的赤诚。

“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漂泊18年,黄大年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机遇,等待一次召唤。

2011年12月5日,黄大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学术交流会时拍摄的照片。

2009年4月,时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的刘财,把国家“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远在英伦的黄大年。

听到母校的召唤,海外赤子的一颗心,被彻底激活。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明确表示,考虑回国。

黄大年需要祖国,祖国也需要黄大年。

“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在黄大年给刘财的一封邮件中,爱国之情一览无遗。

剑桥的宁静,康河的柔波,在黄大年心中难免有牵绊、有不舍。他的科研团队也再三挽留。“伙计,你别走,留在这里,我们会有更多成果。”国际航空物理学家乔纳森·沃特森后来回忆说:“当黄教授离开英国返回中国的时候,我们特别悲伤,对他的为人以及事业上的成就都非常尊重,许多人想让黄教授留下。”

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材料两篇篇二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广大知识分子更是围绕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家国栋梁》,为您讲述知识分子无愧于时代的奋斗故事。今天我们首先来认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0xx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然而,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4月19日,吉林大学召开《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教师王郁涵回忆黄教授说过的话:“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这场报告会,正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巡讲,师生共同缅怀一位逝去的教授——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黄大年的留言写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报国之志,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

20xx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回忆说:“黄老师就没有提一个钱字,但是就强调他在国外的做的这种高精尖的这种科研工作,以及这种工作回到国内来怎么开展。”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黄大年教教生前采访。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

合同。

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马芳武回忆:“黄老师他说非常急迫,我们现在要创建双一流大学,一定要跟上时代快速地发展步伐。”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献昌说道:“黄教授有一句话很典范的,他说我们等于说为国家损失了20xx年的工作时间,我们要把它补回来,那真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回来以后是只争朝夕。”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xx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黄教授的学生周文月告诉我们:老师刚打完点滴,这手还没有缓过劲来呢,然后就开始给他讲,所以我就拍下来这个照片。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xx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去,未尽的事业却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昔日与黄老师并肩奋战的同事,正在让“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在吉林大学档案馆,黄大年写的。

入党申请书。

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xx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

几天来,同学、好友向我致电询问病情始末,电话不断。他们难以相信这一悲痛的事实,而我每次在陈述大年已离开了我们,都泪如泉涌。与大年相识、相知近四十载,我们共同为地球探测装备自主研发而奋斗的往事历历在目。夜里,我辗转反侧,大年的音容笑貌一直在眼前浮现。

与大年相识在1978年,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是在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探专业新生报到的日子,大年来自广西地质队,我来自辽宁乡村。大年分在3773班,我分在3771班。我们金属物探专业四个班的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在地质宫二楼阅览室上自习,我俩经常共同讨论问题。1982年毕业留校,大年留在物探系,而我分到了仪器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许下心愿,共同努力,发展地球物理方法,研制属于我国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我们真的有缘。1982年,我俩又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英语高级班学习一年英语。之后共同研修物探系硕士研究生课程。1990、1991年我赴英国留学、交流回国后,1992年大年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同样赴英国求学。送大年出国的时候,大年坚定地对我说,老同学,再会,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大年从未忘记自己对祖国的承诺。从1992年到英国访问、学习、工作共计20xx年,大年总是惦念着母校,经常回访交流,以拓展师生们的国际视野。物探系77级留校的同学还有杜晓娟和我,为了便于大年常回来,专门为大年申请了学校的流动编。20xx年,中科院和吉林大学共同组织申报“深部资源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实验”重大项目时,需要紧急召集海归优秀人才组建团队。大年听闻,义不容辞地处理掉剑桥的住房,作为吉林大学第一个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和夫人一起,于20xx年12月全职回到了母校,组织全国优势研究团队,开启了国家千人计划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深地探测关键装备攻关研究。20xx年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验收会上,大年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短短6年的刻苦攻关,所完成的深地探测仪器装备成果获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大年忘我的工作,令人难以想象。20xx年以来,大年跨学科组织团队,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和海洋反潜,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大载重量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事和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作为老同学,我总是愿意给他最大的帮助。仪电学院分别自20xx年从国外引进的骨干人才曾晓献、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引进的刘杰、从高压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留校的杨大鹏等均派到大年团队,以支撑他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脚步。回国后,大年不知疲倦,几乎是夜以继日的连续工作。20xx年12月初,大年晕倒在出差途中。组织上安排大年检查,20xx年12月4日,大年检查完出院又到办公室工作,我到大年办公室,看到大年脸色不好,劝大年在家休息几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年紧接着又到北京出差。刘杰在北京给我打电话,说黄老师身体不好,需要回长春住院。8日大年住院,14日手术之后,刘杰给我发短信,告知手术做完了,让我放心。15日早上,我心急如焚,尽管大年的秘书告诉我手术后在icu无法探望,我和仪电学院余国友书记还是不放心,坚持去医院看望了大年的家属。当听到手术成功、术后不用化疗时,心里感到安慰。回来后一直盼望大年能早日康复,没想到……大年,人生处处是战场,战场上你战胜了千难万苦,却没有战胜辛勤劳累带来的病魔,更没想到,短暂的失联却成永别。

大年,你榜样的力量将激励更多的人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你未完成的伟大事业,实现你回国追逐的梦想!

大年,老同学怀念你,老朋友怀念你,老战友怀念你!

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材料两篇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我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黄大年,中共党员,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1月8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8岁。

钱学森当年要回国的时候,一位美方海军将领十分遗憾的对外表示:“一个钱学森在我军中能发挥的作用能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队的兵力。”就在七年前,黄大年回国的时候,同样有西方媒体也有评论:“黄大年的突然归国,令西方某国的航母编队演习任务往后推延了10年。”豪宅豪车,令人羡慕的英伦生活并没有腐蚀掉黄大年的那颗炙热的爱国心,黄大年毅然决然的回到自我的母校吉林大学当起了一名全职教授。在这七年里,黄大年率领他们400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攻坚克难,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填补了多项我国在“巡天探地潜海”领域的技术空白,现如今各项科技技术井喷式发展。如果不谋求发展创新,就意味着落后,科技才是一个军队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旦落后那将后患无穷。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是黄大年的人生信条,也是出国前他在在大学毕业纪念册上写的一句话。他对为自我送行的教师说:“我必须会回来的!”2004年,已经病危的父亲对黄大年在电话里最终的嘱托是:“知识精英是民族脊梁,别忘了,你是有祖国的人,走到哪你都是中国人!”这所有的一切都印刻在黄大年的心中,从未忘却。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和妻子走下飞机,坚实的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回国后他没有丝毫的怠慢,他深知即将研发的相关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些装备对华出口的,所以他要争分夺秒,让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到达国际水平。

他归国七年,屡建功勋!填补中国多项技术空白。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为中国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的研制成功,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供给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建成,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供给了验证基地。这些都是在黄大年的带领下,研发的一系列优秀成果,而在他回国之前,这些还都是空白。7年的时光,黄大年将自我的生命为祖国坚持到了最终!7年里,黄大年给同事最深的印象就是忙碌,是啊,这位科学巨匠一向都在为祖国的事业而奔波着。吉林大学的保安曾告诉记者,自从2009年黄大年科学家来到那里后,他办公室里的灯一向要亮到凌晨两三点钟,如果哪一天没亮,他不是回家了而是出差调研去了。出差回来,不管多晚,他并不是选择回家休息,而是又一头扎进办公室将调研回来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

在“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验收的前夜,黄大年拖着疲惫的身体连夜赶到北京,然后整理报告等材料。所有人都明白,那一夜对黄大年而言将是一个不眠之夜。天亮了,答辩即将开始,此时他从怀里掏出一瓶速效救心丸,含了几粒放进嘴里就微笑着上台了。可是,让人不愿相信的是,今年1月8日,这位从不言累的科学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年仅58岁。这个为了这个祖国的崛起和复兴,华夏之子——黄大年,永远的倒在了试验台旁,再也没有醒来!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一首《我爱你,中国》唱出了无数海外赤子的爱国之心。今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这位科学家用自我的实际行动再一次诠释了真正的爱国情怀。

他回国这七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为了不耽误自我辅导学生、开会,他都会将出行时间安排在晚上,长时间的缺乏睡眠,透支着黄大年的健康,有一次在午夜时分的飞机上头,黄大年正准备着文稿,由于辗转各地,黄大年的身体实在吃不消了,晕倒了过去。当医护人员救醒他之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牢牢的抱紧笔记本电脑,嘱咐身边的人说:那里面的研究资料十分重要,如果他实在是不行了,必须要将这个电脑交给国家。

遥忆当年,风华正茂的黄大年在同学的毕业赠言上写下了“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在出国的时候黄大年对同学们斩钉截铁的说道:“他日等我学有所成,必须会将外国的先进技术带回报效国家。”然而这位被称为“科学巨人”、"民族脊梁"的黄大年教授在今年的1月8日,与世长辞了。黄大年用自我的一生去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真正含义。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永远不会消失,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为了祖国的强大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国梦放弃再多的个人利益也是值得的。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为了祖国奉献一生的科学家精神:“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材料两篇篇四

20__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

几天来,同学、好友向我致电询问病情始末,电话不断。他们难以相信这一悲痛的事实,而我每次在陈述大年已离开了我们,都泪如泉涌。与大年相识、相知近四十载,我们共同为地球探测装备自主研发而奋斗的往事历历在目。夜里,我辗转反侧,大年的音容笑貌一直在眼前浮现。

与大年相识在1978年,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是在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探专业新生报到的日子,大年来自广西地质队,我来自辽宁乡村。大年分在3773班,我分在3771班。我们金属物探专业四个班的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在地质宫二楼阅览室上自习,我俩经常共同讨论问题。1982年毕业留校,大年留在物探系,而我分到了仪器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许下心愿,共同努力,发展地球物理方法,研制属于我国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我们真的有缘。1982年,我俩又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英语高级班学习一年英语。之后共同研修物探系硕士研究生课程。1990、1991年我赴英国留学、交流回国后,1992年大年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同样赴英国求学。送大年出国的时候,大年坚定地对我说,老同学,再会,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大年从未忘记自己对祖国的承诺。从1992年到英国访问、学习、工作共计20__年,大年总是惦念着母校,经常回访交流,以拓展师生们的国际视野。物探系77级留校的同学还有杜晓娟和我,为了便于大年常回来,专门为大年申请了学校的流动编。20__年,中科院和吉林大学共同组织申报“深部资源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实验”重大项目时,需要紧急召集海归优秀人才组建团队。大年听闻,义不容辞地处理掉剑桥的住房,20__年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验收会上,大年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短短6年的刻苦攻关,所完成的深地探测仪器装备成果获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大年忘我的工作,令人难以想象。20__年以来,大年跨学科组织团队,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和海洋反潜,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大载重量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事和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作为老同学,我总是愿意给他最大的帮助。仪电学院分别自20__年从国外引进的骨干人才曾晓献、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引进的刘杰、从高压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留校的杨大鹏等均派到大年团队,以支撑他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脚步。回国后,大年不知疲倦,几乎是夜以继日的连续工作。20__年12月初,大年晕倒在出差途中。组织上安排大年检查,20__年12月4日,大年检查完出院又到办公室工作,我到大年办公室,看到大年脸色不好,劝大年在家休息几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年紧接着又到北京出差。刘杰在北京给我打电话,说黄老师身体不好,需要回长春住院。8日大年住院,14日手术之后,刘杰给我发短信,告知手术做完了,让我放心。15日早上,我心急如焚,尽管大年的秘书告诉我手术后在icu无法探望,我和仪电学院余国友书记还是不放心,坚持去医院看望了大年的家属。当听到手术成功、术后不用化疗时,心里感到安慰。回来后一直盼望大年能早日康复,没想到……大年,人生处处是战场,战场上你战胜了千难万苦,却没有战胜辛勤劳累带来的病魔,更没想到,短暂的失联却成永别。

大年,你榜样的力量将激励更多的人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你未完成的伟大事业,实现你回国追逐的梦想!

大年,老同学怀念你,老朋友怀念你,老战友怀念你!

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材料两篇篇五

7日,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复旦大学。报告团成员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情讲述了黄大年同志的感人事迹,真实再现了黄大年同志崇高的精神品格。黄大年同志报国的决心、科研的激情、育人的热情,感染并激励着现场每一个人。

报告会在复旦大学设主会场,在同济大学设视频分会场。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安排了网络直播。沪上高校师生代表100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

5位报告团成员接连上台演讲,复旦大学光华楼报告厅内,鸦雀无声。面对一幅幅黄大年同志生产科研、生活照片,听着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不少人泪流不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说:“知识分子应从黄大年的事迹中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知识分子的生命用什么来衡量?”在他看来,黄大年同志58岁的一生写就了一个知识分子最精彩的华章。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我们要将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同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结合起来,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做‘四有’好老师;要将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紧盯学术前沿,为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助力奉献。”

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材料两篇篇六

20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

几天来,同学、好友向我致电询问病情始末,电话不断。他们难以相信这一悲痛的事实,而我每次在陈述大年已离开了我们,都泪如泉涌。与大年相识、相知近四十载,我们共同为地球探测装备自主研发而奋斗的往事历历在目。夜里,我辗转反侧,大年的音容笑貌一直在眼前浮现。

与大年相识在1978年,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是在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探专业新生报到的日子,大年来自广西地质队,我来自辽宁乡村。大年分在3773班,我分在3771班。我们金属物探专业四个班的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在地质宫二楼阅览室上自习,我俩经常共同讨论问题。1982年毕业留校,大年留在物探系,而我分到了仪器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许下心愿,共同努力,发展地球物理方法,研制属于我国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我们真的有缘。1982年,我俩又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英语高级班学习一年英语。之后共同研修物探系硕士研究生课程。1990、1991年我赴英国留学、交流回国后,1992年大年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同样赴英国求学。送大年出国的时候,大年坚定地对我说,老同学,再会,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大年从未忘记自己对祖国的承诺。从1992年到英国访问、学习、工作共计,大年总是惦念着母校,经常回访交流,以拓展师生们的国际视野。物探系77级留校的同学还有杜晓娟和我,为了便于大年常回来,专门为大年申请了学校的流动编。20,中科院和吉林大学共同组织申报“深部资源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实验”重大项目时,需要紧急召集海归优秀人才组建团队。大年听闻,义不容辞地处理掉剑桥的住房,作为吉林大学第一个国家__人选,和夫人一起,于年12月全职回到了母校,组织全国优势研究团队,开启了国家__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深地探测关键装备攻关研究。20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验收会上,大年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短短6年的刻苦攻关,所完成的深地探测仪器装备成果获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大年忘我的工作,令人难以想象。以来,大年跨学科组织团队,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和海洋反潜,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大载重量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事和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作为老同学,我总是愿意给他最大的帮助。仪电学院分别自2009年从国外引进的骨干人才曾晓献、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引进的刘杰、从高压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留校的杨大鹏等均派到大年团队,以支撑他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脚步。回国后,大年不知疲倦,几乎是夜以继日的连续工作。年12月初,大年晕倒在出差途中。组织上安排大年检查,2016年12月4日,大年检查完出院又到办公室工作,我到大年办公室,看到大年脸色不好,劝大年在家休息几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年紧接着又到北京出差。刘杰在北京给我打电话,说黄老师身体不好,需要回长春住院。8日大年住院,14日手术之后,刘杰给我发短信,告知手术做完了,让我放心。15日早上,我心急如焚,尽管大年的秘书告诉我手术后在icu无法探望,我和仪电学院余国友书记还是不放心,坚持去医院看望了大年的家属。当听到手术成功、术后不用化疗时,心里感到安慰。回来后一直盼望大年能早日康复,没想到……大年,人生处处是战场,战场上你战胜了千难万苦,却没有战胜辛勤劳累带来的病魔,更没想到,短暂的失联却成永别。

大年,你榜样的力量将激励更多的人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你未完成的伟大事业,实现你回国追逐的梦想!

大年,老同学怀念你,老朋友怀念你,老战友怀念你!

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材料两篇篇七

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能让人们如此惋惜,能让人们如此不舍?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国母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他是一个目光高远的科学家,在科研上他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他的梦想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黄大年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科研,而是祖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地球深部隐藏着多少秘密,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国家实施这一计划,给黄大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

作为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这一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一装备对华出口的。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一回国,黄大年就被国家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下设的第9项目。黄大年一方面协助国土资源部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

这个项目以吉林大学为中心,汇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自主研制出了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为深探计划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这些成果,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奠定了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加速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进程。

在2011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2014年,该专项被25位院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黄大年教授的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4年,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奖。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2011年,作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他负责策划、协调和组织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资源形成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他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黄大年的大学同学、吉林大学仪电学院教授林君对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一些。

在黄大年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告诉记者,在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作为精确探测的高端技术装备,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将意味着中国又成功抢占了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对推动国防安全建设和深地资源勘探具有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这是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对这一项目进展的定位与评价。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大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回国后,他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一次,黄大年带队考察,国外的研究机构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零下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大为感慨:“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材料两篇篇八

距离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去世,已经过去了22个月,很多人都很想念他。

“黄老师倾尽毕生心血的地球探测项目还在继续,我们时刻都在怀念他,他的为人处世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生前助手于平在电话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她没有过多倾诉思念,“我们只想全力以赴把研究工作推进下去。黄老师生前十分低调,一心扑在科研上,我觉得只有做出成绩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2017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黄大年病逝。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一年来,黄大年的事迹在神州大地被广为传颂,激励着无数人奋力前行。

至诚报国,创造多项“中国第一”

人们感动于他的爱国情怀。2009年4月22日第40个“世界地球日”当天,我国启动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但在向地球深部进军的路上,缺乏高精度地球探测仪器装备掣肘相关技术的发展。

彼时,海漂18年之久的黄大年已蜚声中外。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他是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研发部主任,带领着一支300人的团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

2009年底,当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立即决定回国。同事们的含泪挽留、妻子卖掉诊所后的痛哭、女儿独在异乡的孤独都没有让他停下归国的脚步。

参与“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是黄大年回国后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担任专项第9项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技术空白。

人们难忘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的高瞻远瞩。黄大年推动成立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以航空重力梯度仪为核心,建立立体探测系统。

回国仅半年多,黄大年就统筹各方力量,绘就了一幅宏大的新兴交叉学科蓝图。2016年9月,一个辐射地学部、医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的非行政化科研特区初步形成,黄大年担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这个战略设想涉及卫星通讯、汽车设计、大数据交流、机器人研发等众多科研领域。

无私忘我,是学界的一股清流。

人们心疼他的分秒必争。永远坐最晚一班航班,手术前一天还在谈工作……。

日程表上的时间停在2016年11月29日。上面潦草地标记着“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年度工作会”。那天凌晨2点,北京飞往成都的最晚航班刚一落地,黄大年就被急救车接走。经过简单检查后,他逃出医院,“因为第二天的会太重要了”。

他的眼里只有工作。傍晚时分,黄大年的夫人张燕常拿着切成小块的水果来办公室看望他。“黄老师总是说,放那儿吧,正忙呢,你先回去。”黄大年的学生马国庆说,虽然师母会要求看着他吃完,但经常还是无奈地走了。

人们感念他的不求私利、无私忘我。他将科学放在第一位。一回国,黄大年就搅动了国内学界。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说:“大年不讲‘关系’,不搞‘你好我好大家好’。他是学界的一股清流。”

作为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黄大年经手数亿元的项目经费。怎么分配这一笔钱,他的发言权最大。有和他相熟的专家来找黄大年要经费,黄大年却说:“在科学上,我没有对手,也没有朋友。”

黄大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已经走远,但他又从未离去。他精神的火炬,还在照亮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材料两篇篇九

2017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

几天来,同学、好友向我致电询问病情始末,电话不断。他们难以相信这一悲痛的事实,而我每次在陈述大年已离开了我们,都泪如泉涌。与大年相识、相知近四十载,我们共同为地球探测装备自主研发而奋斗的往事历历在目。夜里,我辗转反侧,大年的音容笑貌一直在眼前浮现。

与大年相识在1978年,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是在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探专业新生报到的日子,大年来自广西地质队,我来自辽宁乡村。大年分在3773班,我分在3771班。我们金属物探专业四个班的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在地质宫二楼阅览室上自习,我俩经常共同讨论问题。1982年毕业留校,大年留在物探系,而我分到了仪器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许下心愿,共同努力,发展地球物理方法,研制属于我国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我们真的有缘。1982年,我俩又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英语高级班学习一年英语。之后共同研修物探系硕士研究生课程。1990、1991年我赴英国留学、交流回国后,1992年大年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同样赴英国求学。送大年出国的时候,大年坚定地对我说,老同学,再会,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大年从未忘记自己对祖国的承诺。从1992年到英国访问、学习、工作共计18年,大年总是惦念着母校,经常回访交流,以拓展师生们的国际视野。物探系77级留校的同学还有杜晓娟和我,为了便于大年常回来,专门为大年申请了学校的流动编。2009年,中科院和吉林大学共同组织申报“深部资源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实验”重大项目时,需要紧急召集海归优秀人才组建团队。大年听闻,义不容辞地处理掉剑桥的住房,作为吉林大学第一个国家__人选,和夫人一起,于2009年12月全职回到了母校,组织全国优势研究团队,开启了国家__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深地探测关键装备攻关研究。2016年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验收会上,大年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短短6年的刻苦攻关,所完成的深地探测仪器装备成果获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大年忘我的工作,令人难以想象。2010年以来,大年跨学科组织团队,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和海洋反潜,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大载重量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事和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作为老同学,我总是愿意给他最大的帮助。仪电学院分别自2009年从国外引进的骨干人才曾晓献、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引进的刘杰、从高压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留校的杨大鹏等均派到大年团队,以支撑他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脚步。回国后,大年不知疲倦,几乎是夜以继日的连续工作。2016年12月初,大年晕倒在出差途中。组织上安排大年检查,2016年12月4日,大年检查完出院又到办公室工作,我到大年办公室,看到大年脸色不好,劝大年在家休息几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年紧接着又到北京出差。刘杰在北京给我打电话,说黄老师身体不好,需要回长春住院。8日大年住院,14日手术之后,刘杰给我发短信,告知手术做完了,让我放心。15日早上,我心急如焚,尽管大年的秘书告诉我手术后在icu无法探望,我和仪电学院余国友书记还是不放心,坚持去医院看望了大年的家属。当听到手术成功、术后不用化疗时,心里感到安慰。回来后一直盼望大年能早日康复,没想到……大年,人生处处是战场,战场上你战胜了千难万苦,却没有战胜辛勤劳累带来的病魔,更没想到,短暂的失联却成永别。

大年,你榜样的力量将激励更多的人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你未完成的伟大事业,实现你回国追逐的梦想!

大年,老同学怀念你,老朋友怀念你,老战友怀念你!

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材料两篇篇十

黄大年一个不被人熟悉的名字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英国海龟、吉林大学教授、7年成绩、科研疯子、深地资源探测、战略学家,看着他朴实的穿着,面带微笑慈祥的脸庞,如清风拂面,他做出的突出成就,和他大爱无欲、干净纯粹、突破自我、追求真理的品行,令各行各业效仿和敬重!

值得社会各行各业效仿和尊重的爱国情怀。黄大年心中,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管在任何时候,赤子之心,一以贯之。当今时代,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许多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利益面前发生了扭曲,思想堕落、生活腐化、金钱至上、丢失初心,甚至有的人在帮忙敌对国家,侵害国家利益,危害国家安全,卖国和爱国,廉耻和荣誉,泾渭分明,黄大年同志知行合一的爱国情怀,是值得发掘、效仿和升华的宝贵财富。

值得社会各行各业效仿和尊重的高尚情操。生命中能让不相干人感动的东西,必须是其超出常人的情感和持之以恒坚持的操守。黄大年同志坚守良好的品性和德行,表现出来的,大爱,朴实,担当,纯真,淡然,还有他的工作领域的“疯魔”,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品性,塑造了鲜活的黄大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黄大年的人格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力量,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的瑰宝。

值得社会各行各业效仿和尊重的创新精神。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创新是催化剂,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活力,中国实现“弯道超车”,除了需要每个人、每个行业人员爱岗敬业,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外,更需要像黄大年一样的科技人才,不断探索,引领创新。黄大年同志敢于担当,敢于实践,敢于幻想,敢于从无到有,敢为人先的品质和科学精神,在当今抄袭成风的知识界,无疑是一剂镇静剂、清醒剂、催化剂,轻装上阵、砥砺前行,这正是我们不断学习、继承和发扬黄大年精神之所在。

值得社会各行各业效仿和尊重的拼搏精神。拼搏此刻用在最多的是体育行业,体现的是体育精神、竞技精神。其实拼搏适用每个个体,是自我突破,是职责,是担当,是意志力,更是使命!“一朵浪花,为的是掀起更大的浪头。”黄大年同志那种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赛跑,与生命的长度赛跑的拼劲,那种时不我待,殚精竭虑的工作状态,就如一块基石,沉甸甸压在每个人心中,难以企及。忙是当代人的同名词,累是当代人的心态,在忙累的同时,我们是不是缺了什么,丢了什么?黄大年同志用行动帮我们找回来了,这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何尝不是满格的力量源泉!这何尝不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黄大年”是优秀的中华儿女,他的精神如山!如水!如血脉!

时代楷模黄大年事迹材料两篇篇十一

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梦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黄大年同志已经将自我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创造出了有价值、有意义的无悔人生。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学习黄大年同志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甘做人梯、淡伯利名、乐于奉献的精神,关键是要常怀“三心”。

对组织常怀忠诚之心,涵养静气。“对党忠诚老实”“永不叛党”,是党员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员入。

共产党员。

誓词中的庄严承诺。黄大年同志在7年左右的时间里,为了让相关科研水平有更快提高,黄大年把自已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祖国,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这是一位放弃海外优越生活、把生命奉献给国家的科学家,一听到《我爱你,中国》这首歌就流泪的海归赤子。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就要像黄大年同志一样,带头学习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坚持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把提高对党的忠诚度作为党性锤炼的终生实践,做一名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基层干部。

对群众常怀关爱之心,滋养和气。“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失公仆之心”。黄大年,始终深怀敬业之情。他诲人不倦,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倾尽心血的职业梦想;他刻苦钻研,始终把赶超世界一流和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为了让祖国的科技水平获得巨大幅度的提升,黄大年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到生命的最终一息。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就要像黄大年同志一样,都要像黄大年等时代楷模那样,始终做到干一行爱一样,干一行钻一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用“绣花”功夫抓好工作落实,以“工匠”精神成就伟大事业,不能“尸位素餐”、无所作为,坚持以自我的敬业之情焕发生命之光。

对工作常怀职责之心,培养锐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人生有限,但品格的力量能够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黄大年同志义无反顾、选择回国;为了科学事业后继有人,他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了国家重要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他不计名利、殚精竭虑……这是一种将自身生命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齐的“大智大勇”、“大德大爱”。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就要像黄大年同志一样,本着一切为民的职责担当,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用“实干”加“巧干”成就党的事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