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旅游管理的论文范文(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4:04:54 页码:9
最新旅游管理的论文范文(通用12篇)
2023-11-12 04:04:54    小编:ZTFB

7.总结是将过去的经验转化为具体的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总结需要简明扼要地表达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不冗长但又不失完整性。总结范文是学习和工作中宝贵的参考资料,我们可以在写作中借鉴其中的思路和结构。

旅游管理的论文篇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的价值。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2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基础。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与特征。

2.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

2.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活态性、群体性、传承性)。

2.3相关理论。

2.3.3可持续发展理论。

3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3.1徐州剪纸的旅游资源赋存情况。

3.1.1徐州剪纸的种类。

3.1.2徐州剪纸发展现状。

3.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3.2.1种类繁多,品位较高。

3.2.2参与性强,体验空间大。

3.2.3娱乐性强,休闲功能完备。

4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4.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4.1.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4.1.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4.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必要性与可行性。

4.2.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4.2.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行性。

(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

(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定位。

(3)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4.3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

4.3.1原真性、整体性开发原则。

4.3.2可持续开发原则。

4.4.3依法开发、协调合作原则。

4.3.4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4.4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总体构想。

4.4.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念构想。

4.4.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构想。

4.4.3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构想。

4.5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模式。

4.5.1剪纸工坊开发模式。

4.5.2民俗产业开发模式。

4.5.3剪纸博物馆开发模式。

5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

5.1政府。

5.2企业。

5.3物质载体。

5.4当地居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旅游管理的论文篇二

为了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旅游业急需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问题也成为关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旅游专业教材、教师和学生三大方面的专业建设问题,力求加快完善旅游专业学科建设,将旅游强国目标与教育事业有机结合,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从4000亿元总收入到实现3亿元的总收入目标,其中所需要的人才资源也是目前3500万旅游就业人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未来的内,我国的旅游类人才就业人数也是现在的两倍甚至更多,也就是大概需要达到7000万旅游类就业人才的数额,这对旅游专业教育体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旅游专业化人才、旅游管理人才以及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育应进行细化,紧随时代步伐,使教育观念和模式与时俱进,这样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切实作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结合市场需求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我国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中等院校一共有1207所,其中的高等院校约占1/3,而中等职业院校约占2/3的份额。旅游专业学生总数达到了将近46万人次,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20万左右,从事旅游专业的院校教师1.87万人。

二、旅游专业学科建设现状。

(一)学术研究方面。

首先,旅游学科的发展关乎旅游业发展的态势,所以,为了推动旅游学科紧随时代发展需求,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必须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紧抓社会发展动态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给旅游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中汲取旅游事业发展的导向,并据此树立科学的研究目标。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应借助丰富的实践资源、科研平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和实践水平。其次,学术研究重在创新。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不断进行探索研究。根据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现状尝试进行旅游规划,明确目标,努力在科研方面进行创新与探索。“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点发展目标。在欧洲文化创意产业与体验经济的引领下,德国建设了“社会生活功能型”的环保休闲农庄或者市民农园。并且在农民和政府的帮助下大大胆创新,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再如,英国的“旅游环保型”农业旅游区,在大力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管理23万个农用水塘,为农业旅游资源提供了生态保障。此外,还有荷兰的“高科技创汇型”旅游业。这些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研究借鉴。最后,稳定性也是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旅游管理同样需要在稳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逐步深入和系统化。通过创新实现先导作用,通过实践体现科研价值,将旅游业的规划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完全体现出来。

(二)教学体系方面。

旅游院校的教学体系,包括委托培训机和成人教育两方面。旅游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旅游学科的实证性较强,需要有明确例子、规划和数据,证实研究成果和教学效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做了一些教学改革,增加了学生与旅游企业互动性教学,但学生解决旅游实际问题还有差距。从客观上说,现阶段的旅游专业教学体系还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社会实践方面。

在实践方面首先是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院校建设与自身教育体系相联系的实践基地,能够满足人才的实习需求。其次,另一个实践方式是通过旅游规划项目实现。这就需要教育者和研究者结合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创新,或者结合地方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发展方案,这样的研究和创新过程给院校教师创造了很好的实践机会。比如,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为学员建设一个实习饭店。尽管现在营运艰难,但只要坚持初衷,慢慢发展起来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素质培养是基础。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缺少沟通技巧就很难与客户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不能将专业放在首位,应该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社会素养。其中,多语言沟通教学非常重要,游客的多语种沟通需求,需要有具备多语种沟通能力的人才。所以,院校应从语言基础知识教育、实践沟通能力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训练和实践。

(二)强化教学是关键。

教师本身应积极参与有关旅游行业发展的实践活动,并将经验分享给学生。在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在教材方面,应注重对新领域和新专业的融合。将教材与课程设置联系起来,将有限的课程资源放在无限的创新实践中,最大化、最优化地拓展教材内容,丰富阅历和创新维度。最后,在学生方面,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其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强化实践与研究,让学生切实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最终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质量人才。

四、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程,师资力量、教学体系和实践模式等方面都是学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训练等都是健全学科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学科建设导向,及时解决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推动旅游业发展,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目标,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实际影响作用。

旅游管理的论文篇三

2、浓雾下高速公路追尾事故风险管理研究。

3、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融资模式、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

4、国际油价与我国能源公司股价的相关性测度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5、城市供水管网铁释放特性及其风险管理。

6、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

7、电机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8、大型项目群风险管理研究。

9、开放条件下原油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与监管研究。

10、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11、设计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12、基于风险预算理论的保险资产管理路径研究。

13、煤炭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14、信息安全风险多维动态管理模型及相关评估方法研究。

15、免疫视角下企业风险管理要素与风险管理绩效关系研究。

16、基于资本约束的商业银行资本配置对风险管理影响研究。

17、大型建筑企业工程投标风险管理研究。

18、电网主型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模型及信息系统研究。

19、电网基建项目全面风险管理及其信息系统研究。

20、epc模式下的能效电厂项目风险管理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

21、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22、浅论企业外汇债务风险管理。

24、浅谈加强中国海外政治风险管理。

25、从声誉风险视角看企业风险管理。

26、浅谈现代企业风险管理。

27、论物流企业风险防范。

28、关于矿业企业风险管理。

29、关于旅行社的风险管理。

30、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31、信息服务企业的风险管理。

32、物业服务企业的风险管理。

33、铁路行车安全风险管理。

34、高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分析。

35、浅谈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36、我国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37、建设工程项目业主的风险管理。

38、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

39、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防范机制与补救。

40、教育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41、大学生体育意外伤害的防范与处理。

42、高校突发事件与风险管理。

43、高校发展的风险评估基本框架。

44、浅谈农业风险的识别及控制。

45、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风险管理研究。

46、转基因生物的风险分析。

47、医疗风险管理浅析。

48、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49、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管理。

50、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防范。

51、浅谈社会公共风险管理。

52、论网络会计的风险管理。

53、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

54、软件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55、对电子软件相关风险的认识与应对。

56、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

57、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

58、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的应用研究。

59、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60、固定资产风险管理审计研究。

61、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

62、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63、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模式。

64、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重构研究。

65、全面风险管理。

66、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型研究。

67、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68、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69、我国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问题探讨。

70、安徽省进出口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研究。

71、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72、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7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74、基于coso框架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对策探析。

75、证券信用交易风险管理研究。

76、试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

77、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78、关于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问题。

79、信用卡风险分析。

80、助学贷款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81、建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

82、风险测度和管理的var方法及其优缺点探析。

83、保险业风险及其防范。

84、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

85、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探析。

86、我国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研究。

87、浅谈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

88、论国际商务中外汇经营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89、企业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90、浅谈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91、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92、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

93、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对策探析。

94、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95、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浅析。

96、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97、企业信息系统选择风险。

98、初创企业信息化管理风险分析。

99、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100、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的风险与管理对策。

旅游管理的论文篇四

国家旅游业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

我国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对旅游业缺乏投资,设施落后,又因长期受国家高度保护,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以至于我国的旅游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为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应扩大开放范围,完善与旅游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加强宏观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发展旅游商品,扩大旅游宣传,重视旅游安全,并加强建立有关法规和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弊端。

目录。

1.旅游业的发展前景…………………………………………...........2。

2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现状…………………………………….......3。

二、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文化的影响…………………………………2。

1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2。

2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文化的影响……………………………..7。

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实施策略……………………………………。

旅游管理的论文篇五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体系中,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学生的竞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着探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竞赛一体化的培养方法及保障措施,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探索专业建设的新思路。

在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为了检验和展示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实际教学成果,职业技能竞赛在各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偏重于实用型的专业学科,将职业技能竞赛培训与理论教学联系起来,既能体现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同时也避开了过于偏重竞赛或理论教学从而对学生产生的偏科影响。

一、现有的职业技能教学与竞赛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管理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科,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经济产业,正在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职业技能的角度上而言,相较其他专业更需要贴近现实中的经济发展趋势,而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偏重于通过实训来为理论进行说明,实训成为了理论的参考。

但其所涉及的理论在发展快速的行业里面也在不断地进行变更和进化。

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教材的理论和技能传授,那就非常容易造成现实与课堂专业学习的脱节。

2.竞赛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传统组成部分,也是为了鼓励学生多学习职业技能并将其进行实际应用,理论上而言对教学效果有利无害。

但是在实际的比赛准备过程中,却变成了学生与教师为了应对比赛的紧张日程要求,许多院校不得不选择让学生暂时全面脱离正常的教学环境,进行所谓的竞赛特训,以至于使原本作为优秀种子选手而挑选出来的学生,在竞赛技能上了如指掌,但是对于与竞赛无关的其他专业科目落下不少学习进度。

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而言,未免存在了隐患。

也很容易使学生与班级其他同学脱节,进而对其心态造成不利影响。

3.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旅游实训的教学环境建设在我国各高职院校中相对其他专业比较落后,无论是硬件上的配套设施,还是训练软件上的落后与匹配问题,都尚且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竞赛一体化培养方法分析。

1.技能竞赛与旅游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相结合,将竞赛的比赛需求融入正常的课程教学。

将竞赛的项目内化到课程的设计中,也就意味着需要对现有的旅游实训教学课程进行重新设置。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都围绕竞赛的需求进行改进和创新,按照教学难易程度来进行区分掌握技能的优先级。

将每一个教学模块的相关技能与职业技能竞赛相对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旅游实训课程与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

现行的旅游专业课程多以理论为主实训为辅的方式进行,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如餐饮管理课程与调酒服务课程,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常常是同一个比赛赛项中的分赛项,但在传统教学计划中这两门课程往往彼此毫无瓜葛。

所以可以将此类有共同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课程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设计。

以竞赛项目小组的形式,分项目多头同时进行,一方面防止重复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乏味的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容易激发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之间的创新能力。

3.教学考核方式与技能竞赛相结合。

考核方式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主要方法,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将技能竞赛的培训内容与课程教学结合之后,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考核方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竞赛型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如将中文导游比赛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可通过中文口语演讲,个人才艺展示,综合笔试成绩等项目来进行最终的项目考核。

三、教学竞赛一体化的保障措施建设。

1.确立以职业技能竞赛培养方式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专业教学中给教师和学生确立好教学竞赛一体化的观念,能够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改革后的教学新方式,也能使学生确实的掌握其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培养目标。

2.培养竞赛型师资队伍,提高旅游实训设施建设。

教学竞赛一体化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课堂教学理论知识,還要对于职业技能竞赛有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能够将微课、慕课、云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辅助教学等。

另外,技能竞赛指向的教学设计使其对学校所拥有的旅游实训设施设备要求较高,需要有充足的设备来提供学生的技能培训工作。

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对于专业实训建设与教学目标结合更加的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支持。

3.职业技能竞赛意识深化普及。

落实教学竞赛一体化让师生们认识到职业技能竞赛的全貌。

一是要全面普及竞赛机制,通过课程的设置与计划,先组织班级内部的竞赛,然后同专业班级之间进行竞赛,形成竞赛气氛,再可上升至校内跨年级跨专业性的竞赛活动,通过竞争来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而在校级选拔中通过的队伍可参加市、省级职业技能竞赛,进而参与到国家级比赛中去,充分实现校内学习与高职院校竞赛活动的对接。

二是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取得竞赛成绩的学生可以实施“学分等换”“以赛代考”等鼓励方式,将竞赛成绩按照等次兑换相应学分,并可免修竞赛项目对应课程等,提高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因为参加竞赛而导致的学业受到负面影响的结果。

总而言之,在高校职业技能竞赛与教学过程的结合上,需要有相应的教学体制的改革,需要教师自我的不断提升与学习,需要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与投入,其过程严格来说与现行的教学竞赛两者独立的模式相比确实更加“麻烦”,但从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上来说,更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也更符合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期许。

【2】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居民旅游经验的日渐丰富,旅游市场对旅游服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从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论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为切入点,从学校、教师、学生等角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从相对应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以期能够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居民旅游经验的逐渐丰富及网络信息的日渐高速,旅游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而旅游行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停留在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等要求层面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人才的创新能力上。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应用性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应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适应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行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以适应旅游行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民众不断提升的旅游服务需求。

二、限制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1.思想上不重视。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如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在师资建设上忽视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实践环节上流行于形式,因而很难形成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与氛围。

旅游管理的论文篇六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以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是一项关系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学生培养及毕业生就业的教学基本建设。涉及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专业设置、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旅游院校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由最初的8所院校(或专业)发展到底的1115所,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开设旅游管理相关本科专业。旅游教育规模不断扩大。[1-2]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计,至,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也成为全球拥有最多旅游教育机构以及在校生的国家。[3-4]但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更是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因此,积极研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国内外旅游专业发展概述。

从1893年欧洲瑞士洛桑旅馆管理学院建立至今,欧洲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经历了12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192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建立至今,美国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也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5-6]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美各国大学中的旅游学科开始专门设系,这个时期的旅游系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旅游管理系,如英国萨里大学旅游管理系、美国夏威夷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另一类是公园和娱乐资源系,如美国的密执安州立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旅游业发展需要和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使得旅游管理日益成为旅游教育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为重要的专业设置。但是,各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是根据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7]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旅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与课程建设分为10大模块,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康奈尔大学针对旅游管理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特点,在各类课程设计与教师队伍培养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宽广的学科基础的建设。美国康奈尔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成为这个时期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典型代表。

中国最早的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起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该学院于1979年成立旅游干训班,1981年,成立旅游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和结构较为合理的旅游教育体系。目前,我国旅游管理教育正迅速发展,并成为新型教育领域与学科。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缺口将逐步扩大。行业对于旅游从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要求也将不断扩大和加强。,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调整过程中,将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的一个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旅游管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使院校的旅游相关专业面临转型、整合的前景。10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新目录中,旅游管理升格为一级学科。[8]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在学习借鉴国外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旅游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实际,正努力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旅游教育大多附属于地理(旅游地理学),中文、历史(旅游文化),外语(旅游外语),经济(旅游经济或旅游经济管理)等传统学科专业,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2.1旅游管理专业对旅游市场需求反应不足。

当前,我国的旅游教育已逐渐步入“高端化”的发展阶段,也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但旅游管理专业“管理”特征突出,“市场化”程度不足;旅游管理学科设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培养行业管理人才的初衷,但并不符合旅游学科的发展规律,因此,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对旅游市场需求敏感度和反应程度的不足。

2.2旅游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课程实施最关键的是教师,目前,师资总体结构和配置水平不高,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本科院校师资结构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旅游本科院校的特征,旅游专业师资学科背景、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优化。据统计,旅游专业教师中管理学背景的教师占大多数,其中又多为旅游管理硕士,而旅游管理博士较为缺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对教师学科背景与旅游院系依托學科和专业培养特色研究表明,当前的旅游教育“路径依赖”现象明显,这就为拓展旅游教育内涵,实现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办学”提出了要求。总的来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区域分布不平衡,流失严重,培养有偏差,市场不完善等问题。

2.3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结合程度不高。

课程实施是课程设置付诸实现的重要环节和体现,同时,也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旅游管理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旅游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要面向旅游业的各部门及其企事业单位,因此,学校必须在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这种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又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在体现知识结构科学化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知识扩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根基,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社会发展需求确定自己的成长方向。

2.4亟待加强与相关专业间融合。

旅游高等教育属于应用型、职业性专业教育,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思路。但在统一的模式化课程设置形式的影响下,相关专业间的融合程度明显不足。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随意性较大,有的侧重经济,有的侧重地理,有的侧重餐饮,有的侧重文化等,对基础理论的专业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的尺度把握不好,课程设置形式模式化。造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弹性,很难突出体现专业特点。

旅游管理的论文篇七

各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选择与教师研究课题、与生产、教学和科研实际相结合的课题,坚持“真题真做”的原则。下面是学校管理论文题目大全,为大家提供参考。

1、政事分开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4、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

6、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7、法治理念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8、论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

9、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

10、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1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

12、“微时代”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13、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党员教育管理难点与对策研究。

14、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其启示。

15、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16、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

17、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研究。

18、湖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

19、中外教育管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比较研究。

20、专业化视野下我国校长管理制度的研究。

21、学校发展阶段论视野下的教师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22、学校管理咨询研究。

23、强势学校管理的教育伦理学思考。

24、论当代中国青少年性教育。

25、学校营销的实施策略研究。

26、我国中学性教育教材的比较研究。

27、青春期性教育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28、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研究。

29、中国与瑞典_美国学校性教育比较研究。

30、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31、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与走向研究。

32、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33、基于教育券制度的基础教育投入政策研究。

34、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

35、教育领域预算外资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6、公共财政下我国教育投入问题研究。

37、教育经费投入的非均衡研究。

38、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约束机制研究。

39、论公共财政下基础教育的供给问题。

40、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伦理解读与建构。

41、教育券的制度特色_适应性与对中国的启示。

42、“以校为本”发展性督导评价研究。

43、劳动力流动与政府教育投资的收益_模型与政策。

44、教育策划促进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有关研究。

45、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价值与运作。

46、学校领导的伦理审视。

47、学校组织管理气氛与教师工作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48、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机制研究。

49、校长问责制初探。

50、名校长成长的影响因素探析。

51、中学教师目标设置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52、校长_教师有效沟通研究。

53、教育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理论建构。

54、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管理思想研究。

55、转型时期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范式的转变。

56、关于教育行政职能的研究。

57、大学中介性组织研究。

58、税费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

59、管理体制视野中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60、关于建立健全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61、西部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研究。

62、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63、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

64、对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的.经济分析。

65、国家助学贷款难的诚信思考及对策研究。

66、在沪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对闵行区的个案研究。

67、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68、教育局长的领导有效性。

69、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制研究。

7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问题研究。

71、教育改革市场趋向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72、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券比较研究。

73、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74、政府向义务教育学校拨款方式的研究。

75、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构想。

76、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77、转型期中国教育投资制度研究。

78、校园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79、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研究。

80、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81、学生管理:从科学取向到人文取向。

82、基于价值观的领导理论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83、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

84、笔墨下的学校管理:教师视野下某所学校文件的实地研究。

85、论校长成长的教育叙事研究。

86、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调查研究与政策建议。

87、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研究。

88、个人功能差异研究及初步应用。

89、校长个性与学校特色。

90、《周易》与现代教育管理。

91、构建和谐学校人际关系初论。

93、学校逆向管理问题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94、规避教育决策失误的问责制度研究。

95、学校空间变革研究。

96、学校品牌的视觉形象研究。

97、现代学校规训制度研究。

98、试论学校品牌的管理。

99、学校管理中心理契约的构建。

100、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研究。

101、学校知识管理研究。

102、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

103、论校长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

104、新课程教学双边心理适应性与发展性档案袋评价模式的构建。

105、学校发展规划的人员角色问题及其对策。

106、学校章程中校长权力规定之研究。

107、学校效能提升的框架分析。

108、开展学校职业指导的思考与实践。

109、学校交易成本问题研究。

110、校长领导行为研究:运用mlq问卷对山东省普通高中校长的调查分析。

111、360度反馈在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112、家长、社区人员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角色与职能的研究。

113、行为主义激励理论与学校对学生的奖惩教育艺术探究。

114、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学校建设研究。

115、知识管理在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16、中日两国教育管理体制关联性问题探究。

117、学习型学校的校长领导研究。

118、实施目标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119、校长的行动逻辑。

120、体罚教育方式探索。

121、教育管理系统中的若干优化问题研究。

122、论学校管理伦理。

123、民办教育集团的校长经营行为研究。

124、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

125、年级本位管理研究。

旅游管理的论文篇八

(一)实习管理体系建设完善。

每个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有特色的实习管理模式,黑建筑旅游管理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也形成一套运作良好的实习管理模式和简单易操作的管理体系。学院主管领导和教务处通过制订相关文件和不定期不定时采用各种方式抽查监督实习环节的落实情况;中间协调由商务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就业科负责;具体工作则有实习工作小组完成,实习小组由教研室专业教师组成,认真执行相关管理文件的工作要求,落实教学部门对实习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并及时了解实习状况和采取措施保证实习工作顺利进行,同时积极反馈实习效果和操作过程中的信息。

(二)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把握人才市场脉搏,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选择理想的实习基地至关重要。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这样几个原则建设实习基地:1.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2.综合性较强,能够提供良好实践环境。如在水一方等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酒店;3.品牌价值高的五星级酒店和业内知名旅行社,如上海佘山艾美酒店、海外旅行社哈尔滨分公司等;4.稳定性强。

(三)实习过程中实践和理论失衡严重。

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并希望实践能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从而使学生毕业就具备较高专业的水平。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采取“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到企业实践一年。在企业实践这一年,学生就很少有静心思考和调查的时间,加之指导教师一般在校都有教学任务,很难到企业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此,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企业和学校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几点建议。

社会上对服务业存在某种偏见,导致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地位较低,且旅游业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接触的人杂,对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要求都很高。很多学校招收的是“服从”调剂的学生。这些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对未来没有规划,基本功不扎实,在实习的时候也不安分,存在应付了事混日子的思想。要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爱上旅游专业。

(二)实习基地建设要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当前实习模式下,旅游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对实习各有所求,没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在实习过程中,旅游企业向实习学生要效益要产值;学生要的是实习经验,学生更希望能积累多种经验;学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一方面为社会输送优质毕业生,另一方面提高办学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实,平衡各方利益也不是没有办法,如果学校在向企业安排实习生前,先按企业需要培养出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且应变能力强,工作技能、语言表达能力都达到企业要求的`学生,相信企业是能够尽快认可学生并积极安排岗位实习的。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建立稳定的实习伙伴,还要建立深度合作的实习基地,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新课程和建设教学设施设备等。

(三)实习模式国际化。

中国加入wto后,旅游对外开放度越来越大,国际影响越来越明显。这要求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要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把老师送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学习,送到旅游管理专业先进的国家院校去交流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方法和技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提高实习调查报告在实习评定中的比重。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来说,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实习一年里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实习任务,但是学生撰写的实习报告的质量还有待提升。提高实习报告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是提高实习报告在实习评定中的比重,强调实习调查报告是实习评定中的重要部分,进而推动毕业生重视调查报告的撰写,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来自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旅游从业人员,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正是这个行业的主力军,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能上都有绝对优势。而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明显存在缺陷,即实践与理论结合不足。加强专业实习过程管理,提高实习质量和效果,不断借鉴欧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式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有效途径。

作者:郝显薇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的论文篇九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任燕.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4、樊飞.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5、仝红星.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7、冯耕耘.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8、张红娟.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9、付冰峰.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0、阙庆华.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1、谢新.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12、周丽玉,王坚.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13、殷群.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4、杨培玉.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17、王艳.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陈静.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

21、余飞.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5.

23、孟海玲.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24、吴丹.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商业经济,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

26、李文明.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3.

27、周国忠.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28、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9.

旅游管理的论文篇十

湘西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已开发了系列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以凤凰和古丈为核心的两个旅游区。但是,作为整体的“湘西”旅游品牌却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其品牌的核心价值构建还远远滞后于其所拥有的自然禀赋资源,湘西在国内外的旅游感召力和吸引力仍较为薄弱。整个湘西区域内的系列旅游区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的品牌灵魂的统摄,缺乏以“湘西”为宏观品牌的整合后的竞争力,“湘西”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构建和整合也显得十分凌乱。

这涉及到两个相关的问题,即,第一,作为统一品牌的“湘西”,其品牌的核心价值应该由什么样的理念和逻辑来支撑和构成;第二,如何在这个理念和逻辑的统摄下,把分散的系列旅游品牌进行有效整合和逻辑构建,使之共同擎起“湘西”这个统一品牌,从而打造出能显著提升其在国内外的竞争力的品牌竞争战略。

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深入结合旅游品牌的文化价值的研究理论、品牌营销理论、品牌核心价值理论、竞争理论等研究成果,进行探讨,力图构建出发觞于湘西地域“文脉”的旅游品牌核心价值体系,并试图提出“酉水风光带”框架下的古镇战略、“吉凤风光带”框架下的苗寨战略、深度旅游模式框架下的桃花源战略、基于地域文化的品牌意象战略以及巫傩文化战略等,从而使湘西地区旅游品牌成为真正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先从宏观上整合和打造湘西旅游品牌资产及其核心价值理念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帮助提升其品牌竞争力的品牌竞争战略。

一、湘西旅游品牌资产价值研究17。

二、湘西旅游品牌核心价值构成体系研究17。

三、湘西旅游品牌形成机理研究17。

四、湘西旅游品牌竞争力评估研究17。

一、研究意义18。

三、数据来源19。

五、重点与难点20。

五、匪患历史39。

一、“神秘湘西”的品牌核心价值尚未建立44。

三、相对于张家界成熟的品牌,湘西迄今尚未打造出差异化的品牌定位45。

一、“s”(strength)即优势47。

二、“w”(weakness),既弱势47。

四、“t”(threat),即威胁48。

一、品牌定位48。

三、湘西旅游品牌定位50。

三、环境保护战略94。

旅游管理的论文篇十一

3.社会局势对旅游业的影响。

4.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探析。

5.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6.浅论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7.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8.试述对文化旅游的认识及其实现途径。

9.我国酒店业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10.浅论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11.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

12.我国旅游目的地网络信息化建设方略探悉。

13.我国饭店员工培训策略。

14.试论我国导游管理制度的革新对策。

15.试述导游风格的塑造及培养对策。

16.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17.酒店差异化营销研究。

18.试论导游回扣问题及其改革对策。

19.****市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20.风景区开发生态旅游的潜力及建议。

21.试论体育赛事旅游--以北京奥运旅游为例。

22.风景名胜区的休闲旅游功能研究。

23.关于我国会展旅游的初步探讨。

24.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25.旅游景区淡季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

分析。

27.西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28.分时度假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

29.浅析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0.对我国导游薪酬体制创新的探讨。

31.关于我国热点景区门票价格的思考。

32.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类型及其管理对策。

33.试论品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34.新形势下提升国内酒店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

35.饭店员工流动原因及对策分析。

36.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37.论我国旅行社跨国经营的现状与基本战略选择。

38.浅论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39.浅论休闲旅游的发展。

40.试论旅行社服务质量管理改革对策。

41.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2.试论酒店内部营销策略。

43.略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

44.论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问题。

45.浅谈中国酒店网络系统建设。

46.论景区旅游氛围的营造和管理。

47.古镇古村落遗产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48.分时度假在中国的发展对策研究。

49.试述我国旅行社经营管理改革对策。

50.饭店大学生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51.塑造旅游社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52.基于价值观领导的酒店员工流失对策研究。

53.人本管理――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策略。

54.试析现行导游薪金制度弊端及其改革对策。

55.论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改进。

56.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应对策略。

57.体验经济时代中国饭店业个性化服务策略探讨。

58.我国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及应对措施探析。

59.中小旅行社员工流失原因与管理对策研究。

60.略论都市旅游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61.试论酒店服务营销。

62.我国会展旅游市场营销初探。

63.饭店员工激励研究。

64.浅析我国平民旅游及其营销策略。

65.饭店竞争优势的培育。

66.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策略探析。

67.试论我国旅行社网络营销的发展对策。

68.论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途径。

69.浅析我国家庭自助旅游。

70.酒店品牌经营。

71.恐怖活动给旅游业带来困扰。

72.旅行社员工的激励研究。

73.浅谈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

74.中国酒店文化营销现状及对策研究。

75.员工对我国饭店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

76.论酒店企业cis形象塑造。

77.我国旅游执法的特征和发展对策。

78.对饭店员工流失的思考。

79.浅论影视旅游的开发。

80.我国酒店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81.旅行社奖励旅游产品的开发。

8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3.论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

84.试述我国旅行社服务质量问题及其改善对策。

85.乡村旅游吸引物论略。

86.试论我国旅行社业集团化对策。

87.打造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策略探讨。

88.浅析旅游产品定价策略。

90.我国饭店业中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

91.酒店crm应用研究。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6、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7、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8、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21、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2、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3、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4、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2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30、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31、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2、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33、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34、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5、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

37、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8、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9、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41、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4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46、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47、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8、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49、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50、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旅游管理的论文篇十二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全球的旅游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专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不断为旅游管理专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也对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要贯彻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因此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不但需要学生掌握具体的旅游相关知识和服务技能,也需要学生掌握旅游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索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旅游管理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单纯的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局限于学生这一种身份,而应该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内容的不同适时变成职员的身份。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从操作方式和实践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校企结合为载体,以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为教学方式的一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要求,还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教学理念与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相一致,都是为了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为了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和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企业和公司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校企结合为载体,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具体教学方式,重新构建教学体系,重新安排教学课程,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环境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学生到公司具体操作,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培养上岗能力和工作能力,所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由学生、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全新的有着重要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从教育体系来看,工学结合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将教育和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是一种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理念,学校和企业相合作为表现方式的教学思想,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从某种意义来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反应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一种趋势,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学校要主动走向企业,走向社会,主动去适应现代的就业形势,并且依据形势进行改革,采取一种更为灵活的,对就业更为有利的教学模式。

1.2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教学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还是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在培养目标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面向现代企业的现代职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等基本素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社会所希望的新型人才,而不是让学生关在理论的笼子里坐井观天。从培养的主体上,强调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校企在互赢互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环境,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在学习的内容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不同专业的具体的学习和实践,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来安排教学体系和教学课程。在理论知识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安排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具体的实践和操作。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只是一味的接受知识,自己不去探索和研究,那么学习能力永远不会得到提高。在教学模式上,实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分阶段进行,学校和企业经过具体的研究,确定学习和实践的教学交替体系的执行方式,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但是要有侧重点,早期以学为主,以实践为辅;后期以实践为主,以学为辅。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主要采用一些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经验的老师,还可以聘用一些行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来兼职老师;在证书的发放上,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取学位证书和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并且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在学生就业保障方面,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签订合同书,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到签约单位工作。本文一直在强调校企结合的重要性,所以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保障。

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虽然上文我们一直在强调工学结合的重点是校企结合,也就是工学结合主要是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实现。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期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在这个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的问题。

2.1政府提倡、行业主导作用不够。

就目前的高职教育现状而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的途径,所以各大高校都在大力的推进和落实。但是一些行业的主导和政府教育部门却对工学培养模式的重视力度不够,政府保障不健全,在政策、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监督等方面没有制定相关的保障体系,没有起到鼓励和支持的作用。就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而言,旅游行业协会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在行业内的主导作用,和政府部门一起,加强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促进力度,可以做一些具体的贡献,指导旅游业的企业和高职院校相互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在这个合作过程中为政府部门提供关于工学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这个研究成果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2.2企业落实力度不够,工学难以调和。

在现代的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和学校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上进行合作,但是由于政府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所以企业难以在校企合作的这个过程中获得“税收”和政策鼓励等优惠,所以,企业对待学生的实践学习不够重视,常常是在这个过程中,直接就安排学生做什么,直接免去了学生的观察学习阶段,导致学生的实践收获甚微,甚至还会引起一些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例如: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会在实习的时候进入旅行社工作,但是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可能会由于缺人手或是不负责任等原因,就直接安排学生带团,免去了让学生跟团或是考核的过程,导致学生紧张无法应对;一些被安排在酒店工作的学生,直接被酒店负责人当成临时工差遣,做的可能都是一些不接待客人,和旅游不搭边的工作。所以,企业的这种可能出现的态度往往会导致工学难以调和,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

2.3学校的组织难以正常实施。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学校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既是发动者、组织者,还是协调者和管理者。学习老师和领导不仅要亲自联系实践单位和合作企业,还要和合作的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而且在学生的时间过程中,学校老师还要经常来回于企业和学校之间,定期的考察学生的实践情况和生活状态等。众所周知,一般的高职院校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原定的学习时间为两年半,实践时间为半年,但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过分的追求学生的工作经验而缩短学习年限,将原定于两年半的学习时间缩短为两年,使得学习过程过于仓促,太多的知识学生还未来得及掌握就被要求上岗操作。所以造成片面的侧重。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不可不提的是,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前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否则也只能是浑水摸鱼,自欺欺人。学校在进行实习安排的时候,由于操作难度大、实习人数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主管和客观因素,难以在实习工作的安排上使每个学生都满意,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实习的选择上,一般选择去旅行社或是酒店,所从事的一般都是服务行业,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员工都趋向年轻化。一些酒店在对游客接待人员和导游的选择上对学生的身高、五官等有硬性的要求,这些要求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学生的自尊,所以学校应该做好实习之前的工作岗位介绍工作,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避免出现事后学生要求学校重新分配实习岗位和类似的事情。

3解决对策。

3.1政府和主导部门完善保障体系。

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得以开展的前提。只有在政府政策的保护下,才能确保学校、企业和学生这三个实践主体在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下都获得收益,并且可以促进学校、企业和学生都对这个过程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认真的去贯彻落实。

3.2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

因为有了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所以企业在工学结合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校领导和老师作为这个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应该和企业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沟通。并且采取一些方式加强合作。例如,聘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到学校做兼职老师、老师和企业员工共同探讨制定教学计划等。

3.3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社会实践对以后就业和工作的影响,提前告知他们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以平常心去对待,同时,帮助让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

4结束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