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孙中山的故事范本(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8:58:12 页码:12
最新孙中山的故事范本(模板8篇)
2023-11-12 08:58:12    小编:ZTFB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挑战和问题,总结成为了我们前进的必修课。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了解优秀总结的特点和结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以下总结范文,希望能在写作中找到一些灵感和创意。

孙中山的故事范本篇一

1894年,孙中山在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现属美国)创建了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顾名思义,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孙中山在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成立本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后来,他又经常不断地宣传振兴中华的思想。有一次,他说:“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到了现在怎么样呢?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顶弱顶贫的国家。……我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不然中国就会成为一个亡国亡种的地位。大家要醒!醒!醒!醒!”

他还要说过:“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运命,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前仆后继,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很多人流血牺牲,终于在19取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朝被推翻了。虽然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可这为祖国的富强创造了条件。“振兴中华”从此成为更多的中国人奋斗的目标。

孙中山的故事范本篇二

孙中山非常重视办事公正,主张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反对铺张和腐败。他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以人民利益为重,决不谋私利,并反对任人唯亲的做法。

孙中山的大哥孙眉早年在美国檀香山经商,曾数次捐巨款资助弟弟干革命,可以说贡献很大,功不可没。当时不少同志们向孙中山建议派孙眉出任广东省都督,孙中山坚决不同意,并致函其兄:

“粤中有人议举兄为都督,弟以为政治非兄所熟习。兄质直过人,一入政界,将有相欺以其方者。未登舞台,则众人瞩望,稍失策,怨亦随生……”

孙中山秉公办事,不谋私利,不任人唯亲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孙中山的故事范本篇三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

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们下次再来吧。”一个姑娘说。

“等一下儿,我来敲。”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

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

“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

“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孙中山笑著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孙中山的故事范本篇四

清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有一次,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两广总督张之洞,便写了一张便条,让守门人传了进去。张之洞见条子上写的是:“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便问:“什么人?”

当差的答道:“一个书生。”

张之洞不大高兴,提笔在便条上写:“持三字贴,见一品官,白衣尚敢称兄弟?”

守门官把条子交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也在便条上写:“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候。”

守门官又把条子传了进去,张之洞一看,“啊”了一声,连忙说:“请!”

孙中山的故事范本篇五

“和平……奋斗……救中国!”这是一位老人临终时的遗言,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奋斗,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竟不是自己,而是人民,他是谁?他就是――孙中山先生。

千万年后,那个拄着手杖,在风雨中疾行的医生,该是怎样的形象?有些人看来,他遥远地背着一座山,茕茕而前行,虽不见前方的一点星光、一个人影;另一些人看来,他在众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滚打于乱石的河滩上,血、污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还有一些人看来,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昆仑之山,他右手举起的手杖分明挥向每一个灵魂中的每一根长辫,而他无声的叹息和沉默的热泪,分明在那黄河与怒海之间,惊涛拍岸;或有一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具医生的骸骨。

走近一些吧,重新想起这个渐行渐远的名字,便会看见那不仅仅是一具屹立的骸骨,更是一个透明的灵魂。即使在漫天的阴霾下,从这个灵魂的微隙之明中,也能看到一排排颠沛流离的妇孺、一列列疲惫孤寂的男子,从黄河两岸矢志不移地走向远方的足迹。在那足迹之上,布满了梧桐枝的灰烬,却从中袅袅升起了火的'凤凰――如果说这具屹立的骸骨,承担的是每一个悲剧生命的总和,这具骸骨掩盖不住的明亮的灵魂,就是昆仑顶上留下的、在每一次黑夜之中轮回的初曙。

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权。

文档为doc格式。

孙中山的故事范本篇六

宋庆龄和孙中山的感情是深厚的。临终前,她对邹韬奋夫人沈粹缜说:“上海住处还有孙中山先生的'许多衣物,等我身体稍好后,你帮我一起把孙中山的衣服整理整理吧。”她还反复嘱咐,要把她的骨灰送到上海安葬。这除了她父母的墓地都在上海这个原因外,还由于上海有孙中山的故居,有孙中山的许多遗物。她不愿意安葬在中山陵,还因为她历来都要求自己,不要凭借伟大人物的妻子的身份来赢得声誉。遵照宋庆龄的嘱托,1981年3月15日,沈粹缜把上海宋氏墓地的图纸带到宋庆龄北京寓所。当时,宋庆龄戴上眼镜,细细地观看图纸,边看边谈到她记得宋氏墓地有8个穴地,并指出了她的穴地。

宋庆龄去世后,根据她的遗愿,其骨灰盒被送到上海宋氏墓地安葬。

孙中山的故事范本篇七

孙中山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姐姐一点也不怕吃苦,挑柴、做饭、插秧,样样活都干。孙中山的姐姐空闲的时候就和孙中山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

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的到妈妈在给姐姐缠足,姐姐很痛苦,眼泪直往下流,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便问妈妈:“你为啥要让姐姐受这份罪呢?”妈妈说:“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啊。”

从此孙中山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孙中山的故事范本篇八

孙中山早年是在檀香山接受西方教育的,后来在英国殖民地香港学医,进行反对清廷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以后,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海外度过的。孙中山的战友们都有镀金或镀银即留学西洋或东洋的经历,因此,对于喝白兰地和香槟酒,比喝中国的老白酒和绍兴酒更对胃口。

孙中山喜欢喝洋酒,而且酒量大得惊人。据他的老友戴季陶记述,1916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领导护国军攻入四川,李烈钧率护国军攻入广东,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广东相应。

不久,窃国大盗袁世凯获疾羞愤而亡。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曾和日本青木宣纯中将在寓所聚谈甚欢。青木中将善饮,酒量很大,他想与孙中山较量一番,于是问孙中山:“听说中国人有汉书下酒之说,是用汉书来就酒喝吗?我对此不甚明白,请先生赐教。”孙中山说:“所谓汉书下酒,并不是把汉书撕了就酒,而是一边喝酒,一边读汉书。”青木恍然大悟:“这原来是一种喝酒助兴的方法,不知孙先生这里是否有酒?我们边喝边谈,岂不是更好?”孙中山起身,走到柜子拿了两个酒杯,然后取出几瓶白兰地,与青木一边喝一边谈,越谈越尽兴,两人你一杯,我一杯,孙中山不知不觉喝了36杯,约有五斤多酒,却丝毫没有醉意。再看青木,已是昏昏欲睡。

戴季陶在一旁看着孙中山饮酒,暗自佩服孙中山的酒量惊人,感叹地说:“这是十多年以来仅此一次而已。”

1917年7月,国务总理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孙中山高举护法大旗,南下广东号召护法运动,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

某次,在军政府会议上,孙中山为活跃气氛,突发奇想,对在场的谭延闿、胡汉民说:“你们都是有旧学功底的人,我出个上联,你们对下联如何?”谭延闿、胡汉民说:“孙先生,你只管出上联,这难不住我们。”孙中山点头:“好,我出的上联为:五月黄梅天。征对下联。”

谭延闿、胡汉民等虽然学富五车,乍一听孙先生的上联,好像随意而出,但仔细品味,要想来个脱口秀,随意找到很贴切的下联,还是不容易的,因此他们搜肠刮肚,一时却没有既工整又对仗的下联。

孙中山笑了,说:“我是看大家想瞌睡,所以才出此招,想活跃一下气氛,现在目的达到了,对不出来没有关系,我们接着开会。”孙中山岔开了话题,但谭延闿却对此耿耿于怀。

1929年,谭延闿已是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在一次招待外宾的酒会当中,看见侍者在给客人倒三星牌白兰地酒,突然来了灵感,喜形于色地说:“我对上了,对上了!”胡汉民等在一旁问:“祖安(谭延闿,字祖安),什么对上了?”谭延闿反问:“总理的上联还记得吗?”胡汉民:“怎么不记得?五月黄梅天。怎么,有下联了?”谭延闿自信地吟道:“三星白兰地。”胡汉民笑道:“对得好,果然妥帖,这就应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谭延闿指着杯中之物说:“功劳应归于这杯洋酒,没有它,我还不会有此灵感呢。”

这件事也说明谭延闿等国民政府高官在招待外宾时,喝洋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