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诗经两首静女教案设计范文简短 诗经静女教学设计(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17:20:12 页码:10
诗经两首静女教案设计范文简短 诗经静女教学设计(3篇)
2022-12-31 17:20:12    小编:ZTFB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诗经两首静女教案设计范文简短一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4、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小雅·斯干》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8、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023年诗经两首静女教案设计范文简短二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章复唱作用。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

1、正音范谦:

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

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

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布置:

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第一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经》常识——赋、比、兴。

2、归纳《诗经》诗歌特点。

3、了解现实主义方法在两首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比”手法理解及《诗经》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诗经》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略)

授课时间: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第三节。教者:李新明

作者邮箱:xx

2023年诗经两首静女教案设计范文简短三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师要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前提示,结合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大自然沟通,更好的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及其他艺术特色。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初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幸运。至,达到极点。幸运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教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的“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三)悟读

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言,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几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背诵全诗。(多媒体出示图片)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一)初读

1、听读诗歌,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提示: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唐人以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悟读

1、“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春水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大江之上,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挂在江面之上。

2、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学生背诵诗歌。

四、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简介(先由学生简介,之后多媒体显示)。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一)初读

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二)细读

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这首诗的各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提示: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一起到龙标。

②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悟读

合作探究: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这是什么写法?

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借物抒情。

2、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愁,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化无形的思念为有形的形象使这首诗充满同情和关切之情。

背诵全诗。

五、学生自学《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一)初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怎不叫人心碎肠断?

(二)细读

思考:《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读后明确: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悟读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背诵这首小令。

结束语:

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多诵读诗歌,在精美的语言与深远的意境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观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壮阔景象。

虚景——日月、星辰——博大胸怀胸怀博大统一天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杨花落子规啼写景(时令)。

次句过五溪事件。

结句愁心寄明月抒情思念关切。

次北固山下。

叙事青山外、绿水前旅途奔波之苦。

写景平、阔、正、悬。

江上所见景色海日、江春写景点明时令抒情。

乡书、归雁鸿雁传书之思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写景古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深秋晚景图悲凉。

古道、西风、瘦马。

抒情夕阳下肠断天涯思乡之苦思乡。

惜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