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教案及反思汇总 沁园春长沙教案小结(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17:41:24 页码:14
沁园春长沙课文教案及反思汇总 沁园春长沙教案小结(九篇)
2022-12-31 17:41:24    小编:ZTFB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推荐沁园春长沙课文教案及反思汇总一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也是让这节课在读的展示活动中推向课堂高潮,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但我觉得这节课我对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也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但是未能没有即时强调该如何读,怎样读。也没有及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语速等问题,使朗读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这节课我注重体现了新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条件。

第三,我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为重点,改变旧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努力创设一个指导自学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强化训练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他们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注重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追求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

第四,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评价体系。利用小组内组长对组员的评价,班上学科班长对每个组的评价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他们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注重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追求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总之,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的效度与信度》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推荐沁园春长沙课文教案及反思汇总二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1、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联系词的上下句,品味下面彩色字的意味。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2、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推荐沁园春长沙课文教案及反思汇总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沁园春长沙》,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长沙》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必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要以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为主,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的趣味。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高中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xxxx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把“现当代诗歌”确定为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且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新生语文学习的“卷首语”,与20xx年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相比,明显具有两大优势:

1.承上启下,由易到难的认知教育优势。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承接了初中语文第五、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诗歌——散文——议论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情感教育的优势。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同时语言精炼具有表现力,往往一个词就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欣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很出色的抒情诗,诗人借用古诗词的体裁抒发现代的革命激情,使古代的体裁焕发时代的生机。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常常借用古诗词的体裁,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独具特色。根据课标和教材感悟诗情诗意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上面谈到诗歌的语言精练又极具有表现力,所以我将知识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诗词规律,了解毛泽东诗词用语大气,意境开阔的特色。

除了要求在知识方面有所提高,在能力方面也又要求。诗歌要通过朗诵来进一步的体悟情感,因此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能够读出诗人大气开阔的胸襟。在感受宏阔的深秋意境同时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理解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诗歌的用词,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还要体悟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意象的学习,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在逆境寒秋中昂扬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诗歌时只要求解决字音形的问题和诗歌的主旨即可,而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不仅应掌握有关的诗歌的基础知识的运用,还要重视提高学习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求学生能够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而意境和情感往往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因此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于是我将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通过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突破难点。

由于距离革命的年代有些远了,学生对有关革命的诗文有抵触的情绪,导致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我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味诗歌的意境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说教法

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我采用诵读法为主其它教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首先,采用诵读法。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完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另外,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其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第三个方法就是提问分析法。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向学生提及有关意象意境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如“看”字所领的意象色彩鲜艳,景色开阔,生机勃勃,让学生体会诗人不同于“悲秋”的主题,体现出对作者乐观态度与积极的心态。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从而完成教学的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思考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鉴于此,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湘江秋景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想其它有关“秋”的诗句进行比较,比如:将杜甫的《登高》和这一首《沁园春

毛泽东是一位有政治家胸怀,军事家气魄,独具魅力的诗人,仅凭一首诗歌是不足以了解他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比较。学生在课堂上联想《沁园春雪》,有助于体会诗人广阔胸襟和磅礴的气势。比较一些其他写“寒秋”的诗词与课文进行比较(比如与杜甫的寒秋名作《登高》相比较)。

另外,“知其人,知其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对于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提高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一)导入

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导入吸引了学生,那么整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由于高中生对革命背景等有厌烦心理,贯彻高中语文课标中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和审美体悟的要求。我不用该诗歌的背景导入,以秋景入手。抽取一两名同学简单谈一下自己对深秋的印象,然后引领大家一同联想关于秋的诗句。由上述的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千古都有悲秋的主题,然后看毛泽东是以怎样的心态和笔触来描绘湘江边的深秋的图景。

(二)分步实施

第一步:解题。沁园春是词牌名,由于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沁园春雪》,对沁园春这个词牌名有所了解,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同时由题名、括号内的时间及小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诗人的1925年在长沙写下的。进而对作者些这首诗时的相关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诗。

第二步:整体感知。诗歌的美在朗诵中得以最直接的感知,我在课上放朗诵的示范带,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气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着让学生集体朗诵,然后请学生谈一谈对全诗的感受。

第三步:描绘图景。要求学生将前三句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明确前三句的信息——交代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人物(诗人自己“独立”)。第四句的“看”字作为领字领起后面的景色,我重点从景物(山林江舸鹰鱼)及景物的修饰词入手分析。分析在写景中由远山层林到近江百舸,由仰视“鹰击长空”到俯视“鱼翔浅底”,全方位的视角,描绘出一幅立体的风景画。在这些修饰词上,用语精准(如“染”字),大气(如万、层等),色彩鲜艳(如“红”),动作性强(如染、争等)体现出蓬勃的生机。接下来请学生描绘他们读过诗后在课前画下的秋色湘江图,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幅从网上找来的秋色湘江图,让学生评比两幅图的优劣,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诗歌语言所营造的画面美。

第四步:体味情感。诗人从“怅”字转入抒情,带出下半阙忆事抒情。所以在这里要对毛泽东少年时期在长沙的活动作一些介绍。然后分析重点的词如:“携”“侣”“同学”等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有时代特点,“恰”字引起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重点分析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会诗人的一番少年豪情。结合上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要学生思考诗人在下阙是否已经做了回答。由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腔少年拿云志,由象入境,由景入情,突破难点,完成情感目标。

(三)结课

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然后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顾和梳理,并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作业布置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①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歌的美。

②结合本诗,将它扩写为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字数不少于五百字。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进而加强对本诗艺术层面的理解,提升诗歌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③预习第二课《再别康桥》。《再别康桥》也是一首写离别的诗歌,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试着体会两首诗歌完全不同的审美倾向,两种不同的诗歌之美,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

《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立独立深思

景物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

看湘江秋景图修饰万层漫百(生机勃勃竞自由)

红染碧争击翔

方位远近仰俯(开阔视野)

问直抒胸臆

峥嵘岁月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忆怀人忆事

中流击水图浪遏飞舟

【设计说明】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推荐沁园春长沙课文教案及反思汇总四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我将本次说课分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教学过程、自我评价五个部分。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这一板块。本词词中有画,刻画了四幅图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高一学生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再结合专题教学要求和本科特点,依据新课标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背诵这首词

难点:体会深秋意境和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我的教学过程12345……具体介绍如下

1、情境导入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介绍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这抒写旧地重游,抒发激情壮志。

2、初读感知

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圈点法自由朗读文本,激励学生在初读文章的同时,注重自主体验,启发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提升语言表达、分析归纳、自主学习等相关能力。

3、赏析品读

我将综合运用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启发法、评价法、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集体朗读、自由品读、自主思考、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过程,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通过重点字句分析之后,为突破重点,更好地把握文本主旨准备。

①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②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板书设计】综观全词,作者造像写意、借景抒情、深沉发问时;怀人忆事,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江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有个好板书,但格式不太会弄,拿这个顶包吧)

4、拓展延伸

课下找到毛泽东另一首词《沁园春·雪》进行对比阅读。

充分体现了先生后师的原则,任何环节学生先行,以学生为主导。实施过程时注意事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要只关注明星学生。

推荐沁园春长沙课文教案及反思汇总五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词,如何把毛主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读出来,是本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既是领袖又是诗人的毛主席,本首词在遣词用字上也有很多值得大家细细品味之处,所以在设计上我也考虑到这一点。

上完这节课,有得有失,先总结如下:

为了让大家能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词,课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一段视频,既有画面又有朗读。课上,先提出朗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再交流、点评。接着,让大家看视频,轻声跟着朗读,感受名家朗读的语气语调。然后试着自己读,寻找差距,说说为什么那样朗读的理由。在分析完本文思想情感之后,再次使用这段视频,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试着配上肢体语言进行更加尽兴的朗读。经过多番比较朗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对词的内容和思想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在赏析字词的时候,我注重先举例,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模仿示例,划出文中运用的较好的字句,做旁批,然后全班交流,点评,总结方法。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针对学生课上赏析的不到位的句子,让学生由口头化为笔头作业,检测课上评讲后掌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培养笔头表达能力。在作业批改中,再次发现问题,再做个别指导和强调。真正将字词赏析落到实处。

每次在赏析诗歌词的时候,对了解内容的设计似乎总让人头疼,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一节课下来也有这种感觉。似乎内容讲解完后,原有的美感就被破坏了。原因何在呢?似乎问题提的过于零碎,总担心分析的不细,就有了很多其实可以精简一些却没精简的问题。这样,内容是咀嚼透了,但一首词的美感似乎就被破坏掉了。以后在诗歌和词的教学上,内容分析时要多思考问题设计,力争问题明确精要。

这是课后我非常后悔的一个环节,当时没能想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口头或书面选择一个认为优美的画面进行描述,实在是一大憾事。如果当时除了看视频,再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描述,效果会更加好。

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以后在课前还是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备学生,要大胆创新,不走老路,这样才会更有新意,更吸引学生,更有实效。

推荐沁园春长沙课文教案及反思汇总六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毛主席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复杂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习做了铺垫

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习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我要过面试”获取试讲教案(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解题思路

推荐沁园春长沙课文教案及反思汇总七

【全词解读】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1936年2月,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外出登山视察,目睹广袤无垠的北国雪景,顿生感悟,写下《沁园春 雪》。

词的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词的下阙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一、上阙:北国雪景,江山多娇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⑴词句作用——总写北国雪景:冰天雪地、广袤无垠。“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⑵词句境界:诗人登高远眺,目力所及,“千里”“万里”,“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轻盈飘舞,茫然一片,纯然一色,静动相衬,韵味无穷。诗句意境开阔,表现出诗人宏大、豪迈的气魄。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⑴词句解析:“望”字统领下文,至“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登高远眺”,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山丘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长城内外”,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自西向东,地域广阔,照应“千里”“万里”。

⑵词句的境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描绘冰封雪飘的风光,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⑴词句解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活泼奔放。“欲与天公试比高”,实乃“山”“原”与天相连,表达出诗人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豪情壮志。

⑵写法鉴赏:“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化静为动。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⑴词句解析: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一派新的气象,妖娆娇艳。

⑵写法鉴赏:“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二、下阙:议论抒情,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⑴词句解析: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结构严密。

⑵词句境界赏析:祖国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为之倾倒,奋斗不息。“竞”字,再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展现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惜”字,定下评论的基调——惋惜、批判。

诗人举出五位封建帝王,一一评说,措词极有分寸。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概括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点出全词主题。

三、总评全词

《沁园春 雪》描绘了一幅雄伟壮阔、妖娆美好的北国画面,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诗人感情奔放,胸怀豪迈。

推荐沁园春长沙课文教案及反思汇总八

第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思考一个问题,词的上下阕在写法上(表达方式上)是否相同,各主要写什么?

明确: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板书:景——情]

三、深入文本,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品读美句,感受把握

思考:上阕写景。写景部分哪里写得最好?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2、炼字炼意,品味语言

独立寒秋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的意态。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眼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3、想象联想,工笔描绘

师: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景中。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在脑海里绘出秋色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体会,相互评点、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4、古今秋思,对比赏析

古代秋思句,学生搜索:

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

师: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你们知道这个差异的原因吗?

学生猜测回答。如,生:他是伟人就是和我们不一样。生:他是革命家,革命家永远是硬朗、向上的。

5、知人论世,把握情志

师: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大都处在猜测的层面上,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应该注意追本溯源,知人论世。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毛泽东从小有什么样的志向。1910年秋,他在离开家乡韶山冲到50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的时候,面对新的环境,纵笔写就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910年告别父母外出求学时,他模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诗人西乡隆盛的诗作,写过一首《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

学生读这两首诗,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他从小胸怀大志,有必定成功的信念,有主宰天下的豪情。

他开阔的胸襟,不凡的气度,乐观的精神,雄伟的志向都融在他写的秋景里了。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触景生情,抒发感慨

眼前的烂漫秋景蕴含着作者的情怀也引起了他的共鸣,他迸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答案在哪里?

明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下阕。

(二)赏析下阕

推荐一位同学读下阕。

师:读完下阕,我的眼前清晰地浮现出两幅图画,一幅叫峥嵘岁月图,一幅是中流击水图。

1、赏析“峥嵘岁月图”

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能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慨!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对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

师:齐读“峥嵘岁月图”部分。讨论告诉我们这是一段怎样的峥嵘岁月。

(读后)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明确: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橘子洲头,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的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2、赏析“中流击水图”

师: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大家反复地读这句词。

师: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在盛夏水涨之时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作者写这些,除了有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呢?

(再读,联系全词读,读全词。)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明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志向的远大,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力挽狂澜的壮举,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

四、总览全词,进行小结

学生仔细读下面的一段文字:

上阕写充满朝气的万物。枫林如火,深寓他火热的革命家情怀;万类霜天竞自由,寄托着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下阕写充满朝气的人格主体。青春岁月,摆脱不了的回肠荡气;指点江山,从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那时的中国,“百舸争流”,国民革命席卷南方,北方军阀的统治摇摇欲坠。面对奔腾不息的江水和争相前行的大小船只,诗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又平添出异样的严峻。

是呵,就像辽阔的天空和水面,任人角逐,但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诗人的耳边,或许回荡着他五年前在《湘江评论》上敲响的黄钟大吕:“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后来解释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说的是北伐以前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师:上阕有问,下阕有答,前呼后应,妙化无痕。同学们能不能从词的上阕和下阕里各抽取一个句子,组成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包含着作者的问,下联是作者的答。)

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上联)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联)

横批:还看今朝

诗言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都统一在作家诗人胸有天下,囊括四海的志向里,这就是景情志三者的统一。

结束语:同学们,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寻觅与追逐。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深谷中的路旁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过路人,“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再次齐读全文,在豪迈的朗诵声中,慢慢走,欣赏吧!

板书

推荐沁园春长沙课文教案及反思汇总九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1 、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1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

2 、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毛泽东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师生互动是本课设计的精髓。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为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增强能力,使师生的思维都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第二,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诗词以意境取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意境,与作品、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体景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学法指导,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径,深入领悟诗词意境,努力提高学生品评和鉴赏诗词的能力。这为学生今后自学诗词作品提供了范例。

第三,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迁移延伸,发展个性”的教学环节,毛泽东诗词及书法作品博大精深,个性鲜明,让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自己已有经验、阅读习惯等,阐明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心得。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结论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