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8:30:04 页码:11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优秀18篇)
2023-11-12 08:30:04    小编:ZTFB

每个人都应该定期总结自己的行动和决策,以便不断改进。写好总结需要良好的组织和分析能力,要将杂乱的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文字。以下是一些总结写作的注意事项和技巧,供大家参考。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一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

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

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知意交流。

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

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交流。

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2.配乐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默读,画出描写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写繁花似锦,哪些描写蝶舞莺啼。

4.投影花景,说说观后的感觉5.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指名读,对比读,齐读。)。

6.刚才是路边看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花丛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了什么?引导读书。

7.这是一个怎样的“留连”?这是一个怎样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9.配乐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杜甫的诗歌,背诵其中的几首。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二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课件:《静夜思》图片。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

老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开。

1、老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

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老师指导。

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

老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

“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老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三

孟浩然(唐)。

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该诗描写了山村风光,以及朋友的欢聚场面,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和在农村生活的情趣。)。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该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该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该诗借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四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写“寻者”()而来,却只能()而归。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2.《所见》是()朝诗人()的作品,这是一篇著名的反映()的诗篇。他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的孩子。古诗动静结合,牧童先是(),忽然“()”,是因为他“()”。我们还从诗中“()”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读古诗,回答问题。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吟》中“吟”字的意思是。

2.诗中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3.诗的最后两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4.出自这首的成语有、三、我的知识真丰富。

1.松树和()、()合称“岁寒三友”。请各写一句赞美它们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2.诗人贾岛和()都喜欢写诗时字斟句酌,后人有“郊寒岛瘦”之称。

四、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清高鼎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五、在横线上填成语。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题故城南庄》)。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3.九州生气恃风雷,(《已亥杂诗》)。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诗歌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__________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_______________之情。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五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均为________诗。

a送别b叙事c抒情。

2________________送孟浩然去________,这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行。

而________送元二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

二、我是超级模仿秀。

碧空________花________柳________云。

________天________草。

三、完成下面各题。

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是清晨。

2“安西”指________(a西安b安西都护府)。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六

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基础达标]。

一、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p“()m?()n?()h‘n()。

b“()m?()l?()h’n()。

二、组词。

莫()腊()疑()浑()。

漠()蜡()凝()晖()。

三、补充成语。

()精会神自相()盾舍()为人。

()盆大雨守()待()波()壮阔。

四、下列各组词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请写在括号里。

1、苹果香蕉梨哈密瓜()。

2、赤橙黄绿青蓝()。

3、风衣衬衫夹克羊毛衫()。

4、碗橱方桌床梳妆台()。

五、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a、做题b、书写,题写c、题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缘由b、缘分c、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a、不相信b、疑心c、以为。

六、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所写,描绘农村丰收的欢乐景象和乡村风光习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____________”字,表示了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

[拓展运用]。

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到梅花坼(ch?)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1、诗中描写梅花的句子是:

2、诗中作者联想句子是:

3、全诗抒发了作者: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七

“这是什么地方?你们都是谁?”我努力地想要挣脱开这些怪物的阻挠,可是力不从心。“我们是你的朋友,你仔细看看,难道你不认识我们了?”我揉了揉眼睛,“你,你,你……”原来它们是我昨天写作业本里的.错别字。

“朋友,你如此喜欢我们,真好!我们一起玩吧?”这些错别字你一言我一语地谈笑着。“我想回家,你们让我回家吧……”我哭着请求它们,可是,没人理我,它们只是拉扯着我,“跟我玩”、“跟我玩”的声音围绕着我。

突然,我坐起身子,原来,那是在梦里,“太可怕了,以后可不能这么粗心马虎了,这些错别字太可恶了。我要远离你们!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

总结。

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九

学习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在学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4、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并默写《题西林壁》。

学习重点:

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知道诗人的心境。学习难点:

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并默写《题西林壁》。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前准备:

搜集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评价方案。

1、目标1采用自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通过课堂观察、教师提问来检测,使95%的学生能读准、会默写。

2、目标2通过朗读感悟、教师点拨、学生交流等方法,采用课堂观察、汇报交流、师生评议等方式来检测,使90%的学生达到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目标3采用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集体交流等方法,通过课堂展示、教师提问等方式来检测,使90%学生达到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使80%学生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4、目标4采用教师点拨、学生交流等方法,通过课堂提问、教师抽测等方式来检测,使90%的学生能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使90%的学生会正确默写《题西林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学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西林壁》中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3、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并默写《题西林壁》。

学习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西林壁》中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学习难点: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默写《题西林壁》。

一、导入。

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老师也想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展示庐山风景画)。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看来大家都觉得庐山很不错,其实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也很喜欢庐山,他还为庐山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诗题)。

二、讲解。

1.解诗题,知作者。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西林:庐山有两座寺庙——东林寺和西林寺,这里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墙:墙壁)。

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

唐宋八大家:三苏、韩愈、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柳宗元)2.抓字眼,明大意。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2)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从正面;岭:连绵不断的高山;侧:从侧面;峰:高而尖的山头)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落实目标1和2】。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面目:相貌,这里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缘:因为。)“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

这时候是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出来吗?(5)反复诵读,指名说全诗意思。

3.多诵读,悟诗情(1)多诵读:

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在学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4、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学习难点: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

一、知识链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检查一下背诵这首诗。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对陆游了解多少?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歌。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1、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3、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景色迷人。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十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乡村四月。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

3、师小结全诗:

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桑昼耘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

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十一

四年级学生是积累知识、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在学习语文上需要注意很多问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四年级学好语文的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是兴趣

多读充满情趣,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孩子体会到文字的乐趣。

第二、要提高学习效率,学好课本知识。

现在的课本每一篇课文都非常的精美,所以老师上课的细节千万不要漏掉,许多考试都在这些细节上会难倒你的,而这些细节往往是老师兴致所致,上课处于极好状态时,将大脑中的那些知识点下意识地说出来,且常常不书写在黑板上的。捕捉这些细节,往往会提高你上课的注意力及效率和知识面。利用好了课堂上45分钟,下去后无需过多时间就能熟练掌握,事半功倍,做题复习效率也极高;反之只能事倍功半,花去大量时间,还容易丢三落四,知识掌握不完全,不熟练,对做题和今后复习造成隐患,这是每一个科目都应该用到的学习方法。

第三、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

学习的时侯就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手和脑与课本交流。学习语文,应该进入文章的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精髓。

第四、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

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应该给自己订一个读书计划,很多书,都是化了作者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写出来的。当然读的书,除了满足自己对一方面的兴趣以外,更重要的是,选好书,选名著。

第五、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还有最后一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是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语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一大,你的理解能力就下降了,慢慢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没有了。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十二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显示出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对字形掌握比较好,错别字很少。这是与家长在家听写指导有力还有每天早自习听写过关有很大关系。可见付出就有收获。字义的理解对文章的感悟很重要,而现在收入的课文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词,在家庭作业中有些孩子的词语解释就是一味的抄参考资料或字典,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在课堂上如果一个一个要学生解释,显得枯燥,有些学生就是照着参考资料念出来,没有什么实效,放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费时多,我们略读课文一般是一课时,讲读课文一般是二到三课时,时间也不允许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只能讲解重点词句,其它词语的疏通理解还是要在预习时完成。

老师已教给孩子方法,具体实行还有待于个人,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会自觉完成,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对于热点的奥运火炬传递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等事件,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我组织多种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确定研究主题,走出学校,深入家庭,走进社会来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的研究报告虽然内容欠具体,结论欠精准,但已初步闪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则始终在整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做好转差工作。

本班极需帮助的差生大约有五名,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以多优带一差”的方法,帮助差生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半小时帮助他们掌握,因为是多名优生来帮助,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增大负担的感觉。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3、原创得意句段的展示。4、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十三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课件、庐山的挂图。

两个课时。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指导学习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二、学诗文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

出示庐山图。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 ;

我站在近处看,庐山 ;

我站在高处看,庐山 ;

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三、回忆总结刚才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四、作业

默写全诗。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二、按步骤学习《游山西村》

1、解诗题,知作者:

作者当时罢官闲居,住在浙江三山乡。文中指的山西村指的就是三山乡的村落,这里的`风俗很有意思。

2、抓字眼,明诗意:

学生朗读,注意节奏的处理。

质疑,理解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

(莫:不要。腊酒:腊月酿的酒。豚:猪。疑:以为。)

(酒、猪、鸡)

诗人和他的朋友,对这样的招待,高兴吗?从哪里看出来?

还想到了什么?(来的路上)

教师边译,屏幕右边依次显示莫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挽留。、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

3、悟诗情,多诵读: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练习说话。

(做作业、弹琴等)

4、指导学生诵读。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十四

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2、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3、厌——满足。

4、独坐——表示诗人独坐时孤寂之情。

5、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6、尽——完。

7、相看——互相看。

(2)《望洞庭》。

1、洞庭——户名,在湖南省北部。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月色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4、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君山的颜色像青色的螺。

5、相——相互。

6、湖光——湖水的光。

7、秋月——秋天的夜晚。

8、未——没有。

9、磨——磨拭。

10、白银盘——形容洞庭湖湖水很白。

11、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12、遥望——远望。

13、山——这里指君山。

(3)《忆江南》。

1、忆江南——词牌名。

2、谙——熟悉。

3、蓝——一种植物。

4、旧——从前。

5、曾——曾经。

6、胜——超过、胜过。

(4)《乡村四月》。

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3、子规——杜鹃鸟。

4、了——结束。

5、才——刚刚。

6、蚕——蚕。

7、桑—桑叶。

(5)《四时田园杂兴》。

1、杂兴——各种兴致。

2、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

6、傍——靠近。

7、四时——夏秋冬四季。

8、昼——白天。

9、夜——夜晚。

10、村庄儿女——村里的男男女女。

11、各当家——各管一行。

12、童孙——年幼的小孩子。

13、桑阴——桑树的阴下。

(6)《渔歌子》。

1、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3、箬笠——用竹蔑箬叶编制的斗笠。

4、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5、白鹭—一种水鸟。

6、桃花流水—正是桃花盛开春水涨的时候。

7、肥—大,肥嫩,肥美。

8、不须归—不必回去。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十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十六

教学内容:学习《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语文四年级古诗如何写篇十八

我的家乡在千岛湖,这儿有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湖水,湛蓝深远的天空,清新甜润的空气。

可惜,家乡人一些无意识的行为,还在影响着这儿的环境,比如过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就严重地污染了空气(今年算我们家污染的空气最多了)。就拿我们家来说说吧。

除夕夜那天,在吃年夜饭前,爸爸先去楼下放鞭炮。噼里啪啦鞭炮声响起,顷刻间楼下变成了天庭,看不到地面,仿佛全是云,我就像置身在云海里,浓浓的硝烟弥漫着,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

晚上就有更大的浓烟了。

我们先看了联欢晚会……随着电视节目的倒计时,“五、四、三、二、一”,几乎同时我和爸爸一起抬起了鞭炮去楼下放,迎接新年的到来。

噼里啪啦,只看见鞭炮爆炸的火花。遭了,没法呼吸新鲜空气了。我以最快的速度跑进了家,关上门、关上窗户。很用力的喘气儿。

那一夜,鞭炮声一直响了几个小时,闹得我整夜没睡好觉。不是梦见我炸伤别人,就是别人炸伤我,害得我总是惊醒。

我觉得要想让环境重新好起来,应该少放鞭炮、少抽烟、让我们的环境像原先那样美丽,迷人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