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9:52:52 页码:7
最新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精选17篇)
2023-11-18 19:52:52    小编:ZTFB

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写总结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范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自我总结,也有对团队和项目的总结,适用范围广泛。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一

一方面,日本高度重视教育,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指导,并且强调政府行为,文部省拥有较大的权限。另一方面,教育发达,体系完备,普及程度高。

国土狭小的日本,住房昂贵,但是所有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校舍整齐、校园宽敞,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的必要设施,还拥有体育馆游泳池、运动场。日本教育普及程度也较高,实行幼儿园到大学的一贯教育。其中小学6年加初中3年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高中普及率为98%。公立中小学不设重点校、重点班,通过在校际间轮换教师、制定财政经费标准,尽量保持校际间不出现师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基础教育阶段不设跳级制度,尽量不出现留级,保持所有学生学业上齐头并进。而且,日本的教育投入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

日本每年的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5.4%左右,日本每人每年的教育经费平均约250美元左右,居世界领先地位。教育的兴旺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日本的教育投资上的收益52%,科技进步收益为43%,而资本扩大的收益仅占5%。

由于对教育十重视,这使得日本在很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比如机械工程、汽车制造、电子产业、it、化学、生物、经济学、动漫、媒体、传媒、建筑、设计等,日本也逐渐成为了留学生出国深造的首选。目前在各个领域获得诺贝尔得奖者已经超过16人。

日本的中学特别重视动手能力,家政、缝纫、空手道、体育、兴趣班全部开设,心理辅导老师的导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因为他们发现很多孩子很早就有心理问题,所以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我参观的那所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正好是一个华人,我就问了她无数的问题。

由此可见日本教育制度与中国是不同的,如果是你更偏向于哪一种教育呢?学生也可以选择日本留学,感受一下不一样的日本教育。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二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一曲诗歌激起了我心中的爱国心。

“嫦娥奔月”、“神七”升空、中俄联合探测火星、“嫦娥二号”再度飞空……科技决定了国家未来,我开始更多地关注祖国的科技动态。科学为我们祖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祖国因科技而强大!我们要热爱科学的新一代,担起新世纪的重任,为我们祖国的明天,谱写出更加辉煌的诗篇!,在伦敦奥运会上,易思玲夺得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为伦敦奥运会首枚金牌;王明娟获得女子举重48公斤级冠军;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孙洋以3分40秒14的成绩夺得中国男子游泳奥运首金;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中,以4分28秒43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夺取金牌;李雪英获得伦敦奥运会举重女子58公斤级冠军。他们为祖国荣誉奉献的情怀以及那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精神多么令我们钦佩!

曾经我们就在为申奥而奔忙,我们强烈的希望,可历史却给了我们太多的创伤——只一句“东亚病夫”竟让我们一次次迷惘。最近,有发生了一件继汶川大地震玉树泥石流之后又一将全国人民的心拉在一起的的事件——中国钓鱼岛事件。

这些人还以为我们的政府还像以前的清政府一样软弱无能,给钱就能占有我们的土地。可惜他们大错特错了,衰极必盛,我国政府用事实和实力破灭了他们的白日梦。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

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肩负着更多的历史重任。毛主席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属于你们,中国的前途属于你们。”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十六大以后,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了,农民生活正在向着小康迈进,一派崭新的面貌呈现在祖国这片脊背上。放眼望去,一幢幢新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美丽的村庄更加繁荣富强,我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无比的幸福骄傲!一提到农村,对于我来说总是略带些亲切感,因为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所有童年的回忆都留在那里,我的亲人、朋友、发小都来自于那里。今天的农村在我眼里,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眼中,确确实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时候感觉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农民收入不再仅仅是依靠那国家分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有了新的经济来源,搞养殖,办工厂,出去打工,数十年,农民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胜利终将属于正义的一方——共产党!的祖国!让生命的花朵盛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时也让祖国的花朵装扮我们美丽的祖国!

我的心永远跟党走!我爱我的祖国。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三

摘要:

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人口最多,如果教育方面的投入足够,教育的效率和质量高,那就是人才最多,人力资源包括高素质人力资源最丰富,如果再加上良好的环境,就会是创造财富最多,但纵观当代,中国教育不管是政治体制、教育体制,资金投入问题等都还有太多地方有待改进。

关键词: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在曲折前进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是,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现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第一,教育措施和制度中存在一系列的不平等问题。

首先,国民受教育权利不平等的问题。不同地区的公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城乡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不同职业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不同民族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甚至连同一城市同样职业的公民,只因为其所在企业不同,他们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也不一样。这些不同,几乎无不与不平等有关,而且这些不平等从上学之前的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然后在小学、中学、大学、及更高层次的学习进修等阶段,都公然存在。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中国,更加加剧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向有权者和有钱者倾斜的倾向。普通中国公民上不起学的问题,已经不只是困扰农村公民的严重社会问题,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城市公民的心病。

如果公民的受教育机会保持平等,将有利于调节和缩小社会贫富的差距。换句话说,就算父辈贫穷,如果我们的社会能保障所有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那么二十年后,也就能保证穷人的孩子可以和别人一样具有平等竞争的机会。那么再经过自己的努力,他很可能摆脱父辈的贫穷命运。可是如果公民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不但将促使社会的贫富差距成几何级增长,使富的越富,穷的越穷,而且,将可能使穷人越来越穷,世代受穷。因为他们将永远没有足够的钱来接受必须的教育,将永远没有机会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也就将永远无法摆脱贫穷。因此保证公民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不但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也是最有价值的长远投资,还是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的至关重要的大事。

接受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以分担他们的教育重负。所有流动人员只要在所在地取得了正式的职业,其子女就应该和所在地公民的子女一样接受同等的义务教育,绝不允许对他们收任何歧视性费用。

另外,存在着极端不合理的城市歧视现象。根据《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的介绍:“在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生产着‘精英中的精英’的北大和清华,更加令人惊叹。以1999年为例,两校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中农村学生只有902人,仅为17.8%,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两校在北京招生的情况则显示,在全中国8-9亿农民中,能够进入北大和清华的人数不及一个北京市。比如,在清华大学1990-1992年招收的三届本科生中,来自全国农村的学生为433人、385人和381人,而出自北京市的竟分别达到437人、410人和481人,1992年整个高出100人。”大家都知道,形成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公平竞争的结果,而是通过种种不平等入学规定产生的畸形不合理结果。面对如此极端不平等的现状,任何无动于衷的听之任之,或者任何试图维持现状的想法,都是可耻的。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尽快缩短城乡学校教育设施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中央财政应该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

政府还应该鼓励农村的学生就近到城市镇区等条件较好的学校来就学,只要学生自己能在城市或镇区解决食宿问题,学校都不应该拒绝他们的入学要求而应该欢迎。学校的办学经费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人数来发放。换句话说,这也应该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新标准,一个学校接纳的学生越多,说明这个学校越好,政府就应该给他提供越多的教育经费,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所有的学生都被这些好的学校所吸引,可以关闭那些较差的学校。大学应该取消户口歧视,全国所有的考生都应该具备同样的入学资格,北京人考不进北大清华应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北京人考不取北大清华也可以去当普通工人,不管他的父母是高干还是普通老百姓。教育水平低的城市和地区考取北大清华的人少了,也不会形成任何社会问题,因为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可以分配到全国任何的城市去工作。

第二,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明显。

毋庸置疑,应试教育就是以学生的文化课考试分数为评判标准,不顾及学生。

自身的感受对学生实行填鸭式教学的一种教育制度。这个制度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们发出了一个不好的导向信号:只要考试得高分就行。这也无意间暗含了一种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则负责往容器中灌输知识,而国家上层则负责对这一过程进行维护和监管。这样的一种教育制度极大的破坏了学生做为一个自由人的权利,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生只能成为施教者的奴隶,虽然学生们接受到了知识,提高了自身。但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学习外没有自由活动的权利,没有做其他事情充分发展自己的权利。应为学校的老师不允许,家长不允许,当然老师和家长也是被动的,因为在源头上是这种教育制度不允许。这种教育制度不允许学生自由的发展自己,它已为你设计好了发展途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评判标准单一,违反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糟糕的应试教育?关键在高考,高考是传统科举考试在当代的一个延续。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奴才。儒家思想始终是把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放在第一位的,它是从来不鼓励个性发展,也不注重社会进步。几千年来,儒家教育的目的只是‘明人伦’。‘明人伦’的意义就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以这个宗旨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有对上司的唯唯诺诺,而不会有对社会进步的追求。今天的高考制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封建科举制度,但显而易见,它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很大的影响。它的主旨首先不是求真知,它的主旨首先是要求学生做一个顺从社会的人。这样的教育目标,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改变的问题。

应试教育使得我们广大学生脱离现实社会。把学习的目的甚至生活的重心放在通过考试上,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祖国的花朵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学会应试,于是,花朵们都不再关心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不再有担当。应试教育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为了考试,我们只能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为了考试,我们只能否定和牺牲自己的想法,形成了狭隘的思维。还有很关键的是,应试教育让学生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一直是教育者们引以为豪的学习精神,在这种强烈的气氛中,想出人头地的学生只有牺牲自己的娱乐和休息时间,甚至为了学习,不吃饭,不睡觉,勤奋程度可见一斑。可是这种废寝忘食的勤奋也只是为了应试而已,何其悲哀。

为了改变这些弊端,我们必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我们应该注重因[4]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三是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全国竟然都不受理教改提案。全国政协与各省政协只接受内部成员提案,全国人大与各省人大只接受代表提案:实际上都不接受群众提案。各省政府与各省教育厅,都以教育体制该教育部管为由,都不受理现实教改。教育界保守,只把深化巩固应试当教改。从下到上各级教育领导,一方面,都是靠应试优胜发迹与发展起来的,都只会应试不会其他,都用应试折腾来捞政绩;另一方面,都从不深入教育基层,都从不理会来自下面的一切教育民情民声,都只按照上级指示文件办事来永保乌纱帽不掉。不仅国家机关如此,社会上的人也大多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人人都行动上反对教改。普通教师靠应试吃饭、教师高职靠应试发财、教育领导靠应试升官、全国学生靠应试成绩证明人生经历、全国家长靠孩子拿成绩来往自己脸上贴金,社会人靠应试文凭来证明“学识渊博”„„国家靠应试知识来宣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部靠应试高考与高校督导团应试评估来树立对全国百姓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人人都“誓死”保卫这种表面性虚幻利益不受教改侵犯;都在不牵扯到自己时嘴上高喊教改,而只要一关联到自己时就嘴上不出声手上还会去阻止,其实都从实质上、根本上可持续地害着自己、害着社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四

语言作为人类文明中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不仅起到了当前时代所赋予的基本功能,也是人类文明随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时间相对较长,据了解,大学生在入学之前通常已接受10年左右的英语学习,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该类语言的文化价值的熏陶,对其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影响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对这些从学生角色到社会人员角色转变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在提升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前提下,保证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分析。

针对大学生自身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频繁,大学生出国留学或进行国际间的合作教学越来越常态化,使得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生活价值观和人生观,拿传统节日来说,现在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现象,学生对自身的传统节日了解程度往往不如西方节日,如刚过的感恩节,在学生朋友圈中传播尤甚,这种长久的接触必然对我国文化自信的树立有所影响;从大学英语教学来看,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材及教学方式主要以外国原著、实时报道、日常生活为主,旨在保持其纯正性和广泛性,根本没有我国本土文化的踪影,我们知道,大学学习是一个人生中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种教学方面问题不容忽视,这也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客观因素。

三、大学英语课堂文化自信生成策略。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接触英语这门语言的主要途径,不仅承担着大学生掌握这门交流工具的责任,也是控制和传播国外文化的重要手段,保证大学生对本国文化自信应是一切大学英语教学的前提。

(一)从教学角度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到了不同文化的搬运工的角色,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涉及深度也在逐步深入,相比之前,不再是简单的日常交流,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渗透与熏陶,教师能否把握教学的深度和思想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在完成必要的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学习教学任务外,也要从自身做起,提升自身对汉语文化的学习和认知,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据了解,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平均年龄集中在40岁上下,在他们的求学阶段正是我国“出国热”、“英语热”的`时期,他们在国内或国外的英语求学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根本没有涉及,这种缺失可能导致了他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中自身带有亲目的语文化的因素,这种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为了培养文化自信,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首先树立自身文化自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汉语文化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领域和深度不断加强。大学英语老师在文化意识的理解和导入过程时,应该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语言为基础,通过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学习,对本国的文化认识有推动,建立自己更加完善和自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定要避免一味地接受和传播外国思想,而缺乏必要的筛选和过滤过程,让学生对本国文化产生不自信甚至疑问等。我们是中国人,大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和强调这一点,英语学习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西方思想,而是为了掌握这门语言。学生若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思想、行为的不端正或者文化自信缺失等现象,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自信培养也具有必要性。上文提及,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亟需教材制定机构及大学英语教学主管部门的重视和修正。一方面,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涉及很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接触,文化自信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的主管部门在英语教材的选用及课程安排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熏陶和文化熏陶重视不足,常常以学生英语成绩的提升、大学生四级和六级考试成绩为依据,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材。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中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教学和思想交流也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途径。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是需要老师进行引导的。例如,在对西方传统节日的分析和介绍时,如圣诞节“christmas”,西方的新年,这一天是纪念耶稣降生而设立的,它从19世纪开始慢慢流行,现在全球欧洲及美洲地区都过这个节日,在我国也开始日趋火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该节日与我国农历新年作类比,从节日的起源、发展及现状等方面与大学生互动交流,一方面丰富大学生的英语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加深对我国农历新年的认识理解,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从大学生自身建立文化自信。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教材和教学过程相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都是接触和理解西方文化的客观条件,从大学生自身建立文化自信才是大学英语课堂文件自信生成的本质。__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英语课堂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应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在接受西方文化时积极与本土文化进行比较和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者,在学习重点难点上,要积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防止自身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的偏移;最后,在遇到老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中自身带有亲目的语文化的现象时,一定要及时沟通,而不能因为畏惧老师的权威性而选择沉默。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英语课堂学习,新的英语课堂模式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即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文化名著、“英语角”学习和英语竞赛等方面的大学英语学习,这些方面的学习看似与我国传统文化交际甚微,但若能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知识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文化自信的树立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在英语竞赛方面对比中西方文化,翻译汉语水平的比拼等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在影视作品和文化名著的选择上,要听取老师的建议,选择经典并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学习,对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有明显对立的作品要慎重选择,不要一时疏忽而无法控制。

四、结论。

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发展的迅猛,英语在国际社会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它作为西方文化的主要载体影响着每一个使用它的人,通过这种载体能在世界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才是文化自信建立的最终目的。中国的声音是需要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修养的人共同努力的。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坚定地文化自信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学生要在英语学习中肩负起在世界上发出中国的声音的责任。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五

结,所谓一环扣一环,打作一团。代表着紧密连接,团结友爱,中国的特别的一个吉祥物就是“中国结”。

在原始时就有打结记事的说法,到现在变为一个红红火火的吉祥物,它的出现代表着喜庆,蕴藏着秘密,一个关于中国的秘密,每每看见这样小小的挂饰总会想到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拆开结,里面包含了中国许许多多的历史。当中的文化全部参杂在了这结当中,列如烽火戏诸侯、火烧赤壁等等著名的历史事件,都一一的被穿插在其中。它代表着国人的回忆,历史的重现,让人们至今仍记忆犹存。而现今会打结的人越来越少,许许多多精美的结都是由机器制造出来的,冰冷的机器打出来的无一不是没有人情味的疙瘩,外表看似喜庆但总是差了那么一点人情味在之间萦绕。

“结”字拆开来就是“纟”和“吉”,那绞丝旁就犹如一根火色的细绳绑在“吉”上组成了“结”,它象征着吉祥呗缠绕在其中、紧紧套住,不让吉祥从身边跑掉,给人一种打开有惊喜的的感觉,这是一种友好的象征。现在看见许多外国友人他们身上的挂饰都带有中国结,连女的背包上面都是带有平安结的挂链。他们无不散发出一股浓郁的中国风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引来无数的人想去发现它、挖掘它,就像一层面纱覆在一位妙龄少女的脸上,你总会忍不住去探寻她美丽的容颜。许许多多的人与其说他们不懂中国文化不如说他们不理解中国文化,打成结的线就像传输带一样,它连接着你的心,为你传送着中国的文化,让你仅仅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饰品来了解中国文化及其背后的寓意。

中国的历史发展,坎坷、曲折不已。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屈辱史。先是通商战争,再是八国联侵华,从《马关条约》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件,这些事件就如一根又一根的线,它们打成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不堪回首的结,悲伤的气息穿插在其中,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消散,它们锁着你的心,让你不停的回味着历史的痛苦,虽然这些屈辱的结让人愤慨,但是也让人们能深刻记忆,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根纤纤细绳它们在中国这土地上纠缠、盘旋,结成了一个只属于我们的中国结。

心有千千结,里面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含义让人猜测不已,只有打开那个结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平安结,它代表着平安吉祥,每一个结都有不同的寓意。中国结复杂多变,想要知道它的结法,首先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手工制品,它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结,中国结,把幸福、吉祥缠绕其中,结的缠绕,一圈又一圈的绕住了中国的文化,缠上了中国的历史,让我们知道简简单单的结,背后的故事是如此的让人着迷。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六

中国—她是一个富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她是一个饱经苍桑的国家,她是一个拥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国家,她是一个……我对她的感情更是不能形容有多深,有多厚,那是因为—她经历了六十四年的风风雨雨,各种苦难,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依然坚强,依然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中国的传统文华很丰富,今天我就介绍一些给大家吧!其中有一样姓空名竹,字响簧。她的样子像一个沙漏。(沙漏是以前的计时用的工具)玩她的方法很简单,来跟我学一学吧!你得先找来一些和她配套的东西(一根棉线和一对塑料棒,很细的那种。他们的是拴在一起的)我们是先把棉线挂在空竹下面,再交叉,记住,只能交叉一次,一定要使右交叉线朝着自己身体。然后你开始用右手往上提起,左手也一定要随时配合着右手,拉了十次或二十几次后,右手一定要像蜻蜓点水一样。就这样一来,你还可以拉出响声,还可以玩出各种花样。不过要小心哦,她可是易碎的呢!一定要好好保护她。要不,她碎了可不管我的事。还有一样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她姓风名筝,字纸鸢。那天我看到了一个放得老长老长的风筝,她有足足六百米长,怎么样,很长吧?但她是很难放飞的哟!

记得小时候,爸爸带我们一家来到人民公园参加了9.18抗日纪念日活动。当时去参加抗日军队的小伙子,现在已经年过古稀,白发苍苍了。我们倾听着他诉说着当年的抗日故事。我深深感到,日本人是多么凶狠、贪婪、残暴……而我们的抗日战士又是多么英勇……敢为人民而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我当时就立下了志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要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不受别的国家欺负。

每当国旗升起,国歌响起,我就会想起来的祖国将会是一个富强、美丽的国家。那是因为有你,有我,我们通过努力学习建设起了更好的国家。

傍晚与朋友同行,朋友说想买个相机,又说日产的不买,再说旧的还能凑合用,我表示赞同。路上我们碰巧遇到一辆丰田车,车体上贴了大面积的五星红旗图案,似乎这位车主朋友在尽力保护自己的坐驾,并庄重宣誓着自己的爱国情结。是啊!非常时期,看到频频受损伤的日系车辆的图片,我们感到无语。

是啊!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我们热爱当今的幸福生活,也更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七

1.1 新加坡教育体制:

1)基础教育

小学(6年制):6年级学生需要参加小学离校考试(psle),考试科目为英文、华文、数学和科学。

中学(4年制):4年制(特别和快捷班),第四年必须参加全国统一新加坡o水准考试,成绩将决定升高中、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

中学(5年制):5年制(学术及工艺),学术班的学生在中四必须参加‘n’水准考试,通过后才能升上中五参加剑桥o水准考试。工艺班的学 生有两门主课,英文和数学,第四年必须参加剑桥n水准考试,大多数学生在n水准考试后不再修读第五年课程,而直接进入技术学院。

工艺教育学院 (2年制):考取技术文凭 ( ite 证书课程)。

高中(3年制) / 初级学院(2年制):考取剑桥‘a’水准文凭,成绩将决定大学的去向。

2)高等教育

理工学院:3年制的大专课程(文凭课程),包括理论和实习。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将豁免大学第一年课程。

大学:除了医学、法学等专科外,一般需要3年时间来考获普通学位,荣誉学位需4年。

3)私立学院

新加坡的私立学校提供两种课程:预科的课程文凭以及学位的课程。其中学位课程都是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所颁发的国外大学文凭。

1.2 中国教育体制:

1)基础教育

小学(6年制):6年级学生需要参加小学毕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

初中(3/4年制):根据地区不同,年制不同。完成年制后参加中考。

高中(3/4年制):根据地区不同,年制不同。完成年制后参加高考。

2.)高等教育

大专:2年或3年制大专,毕业后可进入社会工作或者继续考本科。

大学:荣誉学位需4年。还有自考本科,跟据具体情况来定。

中国与新加坡都是6年制的小学教育,大体上区分不大。新加坡的小学是半天上课,作业比中国孩子的少,压力也少一些,孩子的个性教育得到尊重。除了学习知识外,还接收一些实用教育、道德教育和公共知识教育,也特殊重视双语教育(英文和华文),中国在中学阶段更加重视数理化的教育。在新加坡没有政治教育。在中小学阶段,新加坡的考试的频繁程度同中国类似,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新加坡比较相似。但是给孩子提供的机会更多。

新加坡大学阶段专业选择的机会比中国多。中国、新加坡在这个方面还是没有办法同北美、澳洲的国家相比,这些国家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无需考试就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选择专业,同时读几个专业、大学都是可以的。而中国和新加坡的孩子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要谨慎的.多,因为专业和大学基本上不可更改(新加坡有的学校、专业更改相近的专业还是比较容易)。就是说孩子不喜欢这个专业,或者说明知道这个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不乐观,也必须把这个专业读完!这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而这个问题实际上在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下是可以克服的。

由于北美国家和澳洲国家入学是自由的,对母语为非英文的国际学生来讲,只需要英文成绩作为考核标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新加坡与西方教育体制的对接没有任何问题(在新加坡实际上母语是英文,华文是第二语言),又由于新加坡的护照免签几乎所有的国家,因此新加坡的孩子到海外读书不是问题(只是经济问题,没有签证问题)。所以实际上,新加坡的孩子在中学毕业后可以自由的选择在新加坡上大学和海外上大学。新加坡的孩子有自由选择东方教育模式和西方教育模式的权利与优势。

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新加坡中小学延用的基本是东方教育模式,而在大学的教育提供了东西方两种教育模式。事实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的很多大学同新加坡的教育机构合作,在新加坡联合开办大学。

被新加坡教育体制认为是非精英的群体,到海外读书是家庭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父母出钱让孩子到海外读书,最后如果成为新加坡的精英,政府是非常欢迎的。中国由于人口多,出国留学的学生也多,没有办法同西方的教育自由对接(签证问题),又由于英文不是母语,学生到西方国家留学还存在语言障碍。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学生的父母平均收入远远不能同新加坡的家庭平均收入相比。这些都是学生接受西方教育模式的障碍。不能说西方的教育模式比东方的优越,但是一个人同时接受二种教育模式,肯定受益。

(1)教育态度:在新加坡,家长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自由自在享受童年的快乐。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希望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这些技能实际上可能并不能帮助未来的就业),把自己一生没有实现的愿望希望在孩子身上完成。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甚至部分家长在孩子大学入学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选择。

(2)名校:这一点,中国和新加坡的家长类似,希望孩子读名校。实际上这是东方教育制度与西方教育制度的最大区别。由于西方国家大学是自由入学、自由转学制度,所以孩子在进入大学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这个大学是否适合孩子读书。另外,在读书期间可以工作,工作几年以后可以接读大学课程也是与东方教育制度不同的。

(3)英文本身作为谋生手段:在新加坡读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英文能力,中学毕业的英文成绩应该与中国英文大学(硕士)的水准相当。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八

我们说起祖国,多少人会有热泪盈眶的感觉。祖国承载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梦想,他是伟大的。祖国托起了我们,祖国见证了一代一代人的成败兴衰,他就像一个父亲在背后默默注视,指引我们,而且一直站在我们背后。

长江黄河奔涌着,翻起的浪花热情亲吻着这土地。这是中华的脉搏,搏动一次次王朝兴衰,鼓出一场场全新的革命。从尧舜禹时期开始,炎黄的种子就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根发芽。黄色的皮肤,黄色的土地,黄色的人种和孕育这群人的国家。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血雨腥风,开创了我们曾经那大统一的梦想,促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高潮。三国魏晋,诸侯争霸,演绎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南北朝并立,在混乱中文化交融。隋唐五代,我们更是走到了顶峰,甚至当时无人不知大唐的存在。宋元明清,皇权膨胀逐渐衰败,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变法。

从商汤灭夏到指鹿为马到草船借箭再至百日维新,祖国有五千年深厚的历史积淀,屈原,李白,苏轼这样的伟大文豪,李广,岳飞,郑成功这样的民族英雄,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朱德,毛泽东的伟大而又光荣的事迹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一段段佳话。祖国人才辈出,纵观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君王和独裁者膨胀的野心和腐烂的长生不老都美梦,而是范仲淹,周敦颐这样身处乱世却仍然忧国忧民的品质。这是祖国给予我们的教训和启迪。祖国带来了文化自信,中国人要以中国人为豪,更要以中国为豪!

有句台词说,不管发生什么,祖国永远站在我们背后。

中国人移居海外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一开始国力尚弱,没有办法给予足够保护,甚至明清年间连皇帝都对华侨的死不闻不问。后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面对中国华侨被迫害,我们只能做接待工作。

然而”改革开放前曾经有三次大规模撤侨,分别是1959年印尼撤侨、1962年印度撤侨和1978年越南撤侨。当时的国际情况比刚刚建国时要好,中国与对方建立了外交关系,能够为保护和组织侨民撤离进行各种外交努力,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两次致函当时的印尼外长,建议迅速达成遣送华侨的协议,最终公开宣布从印尼接侨60万人。”这是史实,却把冷冰冰的事件写成了打动每个中国人的心的肺腑之言。

如今正如影片《红海行动》讲述的那样,不论我们身处何方,我们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在默默守护。也许他经历过很多挫折,也许他曾经被歧视,但他现在强大起来了,他叫做中国。从来我们中国人是尤其恋家的。落叶归根,无疑是每个中国人最殷切的希望。这是中国人对家的思念,也是我们对祖国的依托。而中国,永远承载着我们,中国的强大,更是中国人的强大。

祖国是我们最眷恋的土地。站在这片土地上,感受祖国的每一寸皮肤,每一口呼吸。我们热爱祖国。每个人都有权利高呼:

祖国,我爱你!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九

(1)11年级或以上的数学14个学分(ncealevel1)。

(2)12年级或以上的英文8个学分,其中4个学分是阅读方面的学分,4个是写作方面的学分(ncealevel2)。

新西兰高中毕业生凭所得的ncea成绩,来对照全国各大学、各专业的招生要求(除对指数有分数要求之外,理工科专业一般会对高中修读课程有要求),填报申请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换言之,毕业生能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基本上由其在高中学习阶段的综合表现决定。如果学生想毕业后申请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在高中阶段选课时就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修出高分的课程,平时学习阶段就要努力。平时表现良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重视每一次平时测验,最终的总分才会令人满意,也才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以上主要是从中学教育体制安排、中学学制安排、中学选课制度安排、高中升大学评估制度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新两国中学教育制度的不同,侧重于介绍新西兰中学教育制度。有的孩子可能更适合国内的中学教育,有的孩子可能会更喜欢新西兰灵活机动的选课制度;有的孩子可能更喜欢留在父母身边,有的孩子可能更喜欢挑战未来;有的更喜欢国内扎实的数理基础教育,有的可能更喜欢国外快乐学习的氛围。

每个孩子头上天空的颜色也许会各不相同,每个孩子脚下要走的路也肯定会各有各的精彩。不管生存在什么土地上,我们都希望能给孩子们能多一点选择的机会,选择在什么样的教育环境中学习,能更幸福快乐自由地成长。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十

国内中学一般不采用选课制度,虽然有文理分科,修读的课程不完全相同,高考指挥棒决定了理科是语数外三门课程基础上加物理、化学课程,文科是语数外三门课程基础上加政治、历史课程。中学生只有选择文理分科的权利,一般没有选择课程的机会(也没几门课程可选),新生开学报到交学费拿书本教材领课程表,然后每日照着课程表上的课程安排去上课。

不同于国内的课程表硬性规定制度安排,新西兰的高中阶段采用选课制度,各中学一般都会开设几十门甚至上百门课程供学生选修,课程领域包括英语,外语,数学,科学,技术和应用,艺术,健康和体育教育,人类社会和环境等各方向,学生一般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将来升学方向,从学校开设提供的数十门课程中,选择6门左右课程来修读,升大学的时候主要会根据高中阶段的修读成绩来评估入学。

不同于国内高中生都将目光主要集中在高考升大学上,新西兰高中生毕业之后的出路选择会较为多元化,多元化的毕业选择也决定了学校在开设课程上需多样话,兼顾学生的兴趣和将来的职业发展要求。虽然大部分新西兰中学生希望毕业后进大学深造,同时也有学生想毕业后就读职业教育课程,拿个厨师,电工,美发师,机械师之类职业资格证书选择就业;而有的还没有想好是不是直接去就业,或者是要在高中阶段多修读一些艺术修养兴趣等课程等等。

在大学入学要求课程里选6门左右课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将来准备升学就读的方向的实用性来选择。喜欢文科的,就没必要选择头痛的物理、化学等课程;理工科好的可以多选理工科课程;将来希望在大学读国际关系、传媒、法律等方面的专业,高中就选择一些文科类课程;读商科的话,中学可以修读一些商务会计方面的课程;攻读生物化学专业的话,高中阶段就必须得选修化学等课程,如果不修的话,将来申请大学这一专业,可能会不被录取了。

对于准备去新西兰读高中的学生,不管是去公立的还是私立的中学,进入学校第一件事情就是选课程,课程选好了,选正确了,高中毕业才有机会升读大学,升读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如果选错了,很有可能进不了大学的门,即使成绩比较理想。

既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也结合将来升读大学专业方向,可选择的空间又很大。2年高中完成以后,所取得的成绩又将直接影响和决定自己毕业后能进入什么样的大学。正因为这样的制度,规避了学生不喜欢且比较弱势的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喜欢而且有优势的课程上,在新西兰读中学的孩子们既充满了兴趣,也乐意接受更多的挑战。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十一

一句新年的祝福,流露着多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祝福的手势,蕴含着多少人对亲人的期望;一桌美味的年夜饭,体现出浓浓的中国情。

春节到了,新年到了,一年又过去了。1月25日,浓浓的中国情就早已洋溢在节日的气氛中。大街上,房屋中,小巷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普天同庆,人山人海。孩子们换上了新装,大人们互相拜年,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人人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爆竹声,欢笑声,祝福声响彻云霄,不绝于耳,飞到了人们的心窝里。

过年的气氛也飘逸在我家。大人们忙碌着,我也不甘示弱,在我的`帮助下,一桌美味的年夜饭上桌了,鸡鸭鱼肉美味无比。品尝完了美食,我们放起了烟火。我们管看着地上绚烂的烟花,不时地抬头一看,那五彩缤纷的烟花,光彩夺目,有如仙女洒下的五彩花瓣,好似喷泉喷出的缤纷水珠,仿佛女郎扔下的绚烂珍珠天空被烟花装扮的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夜幕早已降临,我们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天空绽放的“鲜花”。这时,爸爸也没忘给我一样“礼物”——压岁钱。虽然我的脸上毫无表情,但心里却是乐滋滋的。熬到了《春节联欢晚会》,那优美动听的歌曲,那幽默风趣的小品,那滑稽逗人的相声丰富多彩,令我眼花缭乱。

看到这儿,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十二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已无法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进行改革。

1、奴化。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存在不同的思想。即使偶尔允许有不同的思想,那也是在若干原则的规范之下的。

2、捷径。为了考试,所以有了应试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后果还不是学不到知识,而是学生们在思想中建立了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只要通过了考试,就是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所以,这些学生无论到了哪里,都想找到类似的方式。在他们眼中,无论在哪里,都不过是考试,只要是考试,就有通过考试的捷径。

4、钻空子。从捷径观念出发,一部分人进化为抛弃一切信义,特别是公共领域的信义,去钻一切可以钻的空子。考试的捷径之一就是作弊。既然只要通过了就没有人追究,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不要作弊,除非你不被人发现!那么,聪明的学生就开始琢磨着如何才能不被发现。

中国教育要与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适应,必须进行改革。

(1)建立健全宏观教育管理体系。

(2)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办学制度。

(3)建立健全学校基本管理体制。

(1)教育(宏观)管理部门的改革。

(1)建立教改的组织机构。

(2)时间安排和步骤。

(3)试点内容及办法。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十三

1.1 新加坡教育体制:

小学(6年制):6年级学生需要参加小学离校考试(psle),考试科目为英文、华文、数学和科学。

中学(4年制):4年制(特别和快捷班),第四年必须参加全国统一新加坡o水准考试,成绩将决定升高中、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

中学(5年制):5年制(学术及工艺),学术班的学生在中四必须参加‘n’水准考试,通过后才能升上中五参加剑桥o水准考试。工艺班的学 生有两门主课,英文和数学,第四年必须参加剑桥n水准考试,大多数学生在n水准考试后不再修读第五年课程,而直接进入技术学院。

工艺教育学院 (2年制):考取技术文凭 ( ite 证书课程)。

高中(3年制) / 初级学院(2年制):考取剑桥‘a’水准文凭,成绩将决定大学的去向。

理工学院:3年制的大专课程(文凭课程),包括理论和实习。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将豁免大学第一年课程。

大学:除了医学、法学等专科外,一般需要3年时间来考获普通学位,荣誉学位需4年。

新加坡的私立学校提供两种课程:预科的课程文凭以及学位的课程。其中学位课程都是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所颁发的国外大学文凭。

小学(6年制):6年级学生需要参加小学毕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

初中(3/4年制):根据地区不同,年制不同。完成年制后参加中考。

高中(3/4年制):根据地区不同,年制不同。完成年制后参加高考。

大专:2年或3年制大专,毕业后可进入社会工作或者继续考本科。

大学:荣誉学位需4年。还有自考本科,跟据具体情况来定。

中国与新加坡都是6年制的小学教育,大体上区分不大。新加坡的小学是半天上课,作业比中国孩子的少,压力也少一些,孩子的个性教育得到尊重。除了学习知识外,还接收一些实用教育、道德教育和公共知识教育,也特殊重视双语教育(英文和华文),中国在中学阶段更加重视数理化的教育。在新加坡没有政治教育。在中小学阶段,新加坡的考试的频繁程度同中国类似,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新加坡比较相似。但是给孩子提供的机会更多。

新加坡大学阶段专业选择的机会比中国多。中国、新加坡在这个方面还是没有办法同北美、澳洲的国家相比,这些国家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无需考试就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选择专业,同时读几个专业、大学都是可以的。而中国和新加坡的孩子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要谨慎的多,因为专业和大学基本上不可更改(新加坡有的学校、专业更改相近的专业还是比较容易)。就是说孩子不喜欢这个专业,或者说明知道这个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不乐观,也必须把这个专业读完!这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而这个问题实际上在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下是可以克服的。

由于北美国家和澳洲国家入学是自由的,对母语为非英文的国际学生来讲,只需要英文成绩作为考核标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新加坡与西方教育体制的对接没有任何问题(在新加坡实际上母语是英文,华文是第二语言),又由于新加坡的护照免签几乎所有的.国家,因此新加坡的孩子到海外读书不是问题(只是经济问题,没有签证问题)。所以实际上,新加坡的孩子在中学毕业后可以自由的选择在新加坡上大学和海外上大学。新加坡的孩子有自由选择东方教育模式和西方教育模式的权利与优势。

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新加坡中小学延用的基本是东方教育模式,而在大学的教育提供了东西方两种教育模式。事实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的很多大学同新加坡的教育机构合作,在新加坡联合开办大学。

被新加坡教育体制认为是非精英的群体,到海外读书是家庭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父母出钱让孩子到海外读书,最后如果成为新加坡的精英,政府是非常欢迎的。中国由于人口多,出国留学的学生也多,没有办法同西方的教育自由对接(签证问题),又由于英文不是母语,学生到西方国家留学还存在语言障碍。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学生的父母平均收入远远不能同新加坡的家庭平均收入相比。这些都是学生接受西方教育模式的障碍。不能说西方的教育模式比东方的优越,但是一个人同时接受二种教育模式,肯定受益。

(1)教育态度:在新加坡,家长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自由自在享受童年的快乐。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希望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这些技能实际上可能并不能帮助未来的就业),把自己一生没有实现的愿望希望在孩子身上完成。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甚至部分家长在孩子大学入学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选择。

(2)名校:这一点,中国和新加坡的家长类似,希望孩子读名校。实际上这是东方教育制度与西方教育制度的最大区别。由于西方国家大学是自由入学、自由转学制度,所以孩子在进入大学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这个大学是否适合孩子读书。另外,在读书期间可以工作,工作几年以后可以接读大学课程也是与东方教育制度不同的。

(3)英文本身作为谋生手段:在新加坡读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英文能力,中学毕业的英文成绩应该与中国英文大学(硕士)的水准相当。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十四

我国的教师教育从19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始,至今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无论从宏观的管理体制和结构方面,还是在微观的教育理念、课程与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然而,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的诸多障碍和缺陷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和有效解决,需要以体制的创新为保障,文化的生成为手段,不断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从梁启超最初关于创办师范的第一声呐喊,到盛宣怀创办第一所“师范院”,再到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确立,最后到新中国以后,都一直坚持独立设置师范院校的传统。这与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培养大规模的实用性人才的特殊国情密切相关。在新的历史时期,非均衡性依然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无论是由综合大学培养师资,还是由专门师范学院来培养教师都需要适应中国复杂而又特殊的教育发展实际。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教师的培养问题始终要走内在的独立化、自主化和专业化道路,传统的教师教育培养体制适应了中国特殊时期的基本国情的同时,面临现代转型的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传统教师教育体制适应了中国最初级的专业化师资培养要求。

工业社会发展的事实和结果是职业专门化,它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化实用人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必然是以分科为基础的专业教育,这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都经历的共同历程。专业教育在师资培养方面便是教师专业化,它具有三层涵义,一是体制机构设置上的专门化,二是培养方式上的专业化,三是师资素质结构上的特殊化。无论在形成之初,还是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的教师教育体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都体现了专业化师资培养的初步要求。当前的问题是,师范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诸多挑战,其教师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专业化发展道路需要更加理性化,教师素质必须立足更高的专业化,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师资培养。

“师道尊严”是我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教师的要求历来具有“人师与经师”、“修养与能力”并重的文化情结和唯美心态。现代社会,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资源,它不仅具有私人性,而且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在教师身上凝聚了全社会对教师德能权重追求程度上的一种公共性和私人性难以彻底平衡的复杂心态。传统教师教育价值观较为侧重教师个体人格上的修养,而现代教师教育更大程度上追求教师职业综合能力,在两难求全的情况下,只要不突破师德底线,人们更能接受的是知识和能力上更具优势的教师。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的传统如何继续,此种文化情节如何变革和扬弃,将成为教师教育体制变迁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始终坚持以各级师范院校培养师资的一元定向体制为主体,兼由各级教育学院和进修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为辅的职前职后教师培养体系。单一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使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分离。在培养计划上各自为政,在行政管理上政出多门,在培养方式上各行其是,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链条,更难以形成一种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教师培养体系。封闭性的教师培养模式,使师范院校长期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系统内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与社会各个领域以及其他教育系统的沟通和联系不够紧密。在加强学生教育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忽视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得师范院校缺乏办学的活力和竞争力,尤其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

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这一新体制虽然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但渠道畅通、机制健全的多元化投资体制事实上并未成熟。对于教师职前教育的师范类学校,接受社会投资力量办学和捐赠的形式往往比一般综合类大学要少。对于教师职后教育的各级教育学院来说,它们的教育经费来源除了国家财政拨款以外,主要是依靠学历教育的学费收入。其中,非学历性的职后培训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受训者自己承担,缺乏xx和社会的雄厚资金支持,这成为职后教育体系健全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教师教育在职前和职后阶段均面临财政投入总经费的不足和渠道单一的双重困境。

(三)教师资格认定和评价制度不健全。

从开始,我国《义务教育法》才规定建立国家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一制度由于起步晚、不成熟,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首先,对教师的资格认定上不仅忽视正规学历的要求,同时更忽略对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尽管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也是与学历挂钩,但教师正规学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一些综合大学或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要想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只需通过几门教育专业课程考试即可,而对教育实习并无严格规定,对其实际能力更无从考核。其次,我国仍然没有一套全面的教师发展评估制度。在教师教育目的评价方面,只重视学校行政管理,而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评价内容方面,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忽视对教师专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实践性知识的评价;而在评价方法方面,往往只重视量化评价方法,而忽视质性评价方法。

(一)建立开放型的教师教育新体制。

1坚持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首先,在办学类型上,既要有全日制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又要有多种形式的教师教育高职高专学校;既要有公立大学,又要有团体、私人开办的各种院校和社区学院承担教师教育;既要建设开放性大学,也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大学等远程教师教育,还要利用不同形式的自学考试开展教师教育;既要发展提高学历层次的在职教师教育,也要发展不定期的专项在职教师培训。其次,在办学模式方面,在继续办好专业性师范高等院校的同时,积极鼓励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大力开展教师教育,鼓励不同类型的学校创造多种多样的办学目标和模式。第三,实行培养途径的多样化,改变以往那种只能通过师范院校定向培养教师的教育模式,建构一种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立体交叉式的教师教育体系。

2坚持培养过程的一体化。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来临,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以往的职前和职后教育各自独立和互相隔离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要将教师教育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过程,将教师教育中的高等教育——专业培训——职后教育建设成互相连贯、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首先,形成师范大学、综合大学以及各种教师培训机构共同承担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的新体制,实现不同类型教师教育机构的衔接和沟通。在培养过程中,互换和认定学分,彼此承认学历资格,使正规的职前培养和非正规的职后培训成为教师终身教育的连续化过程。其次,要改变以往那种在投入上重物不重人的倾向,重视教育投入,特别是教师教育。第三,要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在教育外部,实行教师教育与教育实践、教师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相结合,实行有效的协调互动。在教育内部,实行教师教育的目标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使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二)建立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的`常规体制和专项经费制度。

1加大教师教育职前阶段的财政投入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对整个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尚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的逐年增长体制尚未真正确立,经费投入的增长不均衡。—,全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这与国际上通行的教育投入占gdp的4%的要求相距甚远,此种财政投入体制深深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彻底理顺教育的财政投入体制。

2在教育经费的筹措制度上,探索多样化的筹措体制。

美国教师教育经费实行多样化的资助方式,如社会捐资、为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提供经费以及通过强制手段如立法等以提高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的执行率等,对于我国探索教师教育经费来源途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建立专项经费为主,多渠道为辅的教师教育经费制度。

在绝大多数国家,xx历来是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因此,教师教育经费,特别是教师的职后培训可以形成以xx为主,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为辅的多渠道机制。例如,美国联邦xx、州、学区和教师个人共同分担培训费用,每年提供给每位教师选修一门课程所需费用的一半,每几年给教师一次用于业务整体提高的休假年。这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三)以文化生成为手段,重塑教师教育新文化。

研究表明,专业认同是教师教育的深层价值观,它作为一种认知图式支配着教师的理解、判断和行为选择。弗雷德.a。j。科尔塔根(fred。a。j。korthagen)提出的教师改变的洋葱头模型中认为,外界对人的影响或者人的改变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这种层次类似于一个洋葱头结构:最外层是环境和行为,下一层次是能力,再往下是信念,最核心的层次是认同和使命。在当前教育转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教师教育文化出现了诸多生存和发展方面的危机和尴尬。诸如教师教育“师范”情节的弱化、教师教育中的人格精神的平庸化和教师教育学科地位不高等,都与教师教育的专业认同偏差密切相关。因此,重塑教师教育新文化要从强化教师教育的专业认同开始。

一方面要关注教师的自我认同。从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来说,自我认同的建构是教师专业认同建构的核心和基础。由于教师工作是一种高度自我涉入的职业,教师的自我认同在确立了教师的人格特质的同时,还成为制约教师教学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需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职业角色,迫切需要我们关注教师的自我认同,关注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发展、变化,引导教师建立积极的专业认同,使教师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都能得到专业发展。

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教育职前阶段的专业化培养。豪特雷诺德斯的研究发现,大学前的学生经历是形成教师自我的主要因素。这说明教师在成为教师之前所遇到的角色模范,对于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进一步深化职前师资培养模式各个环节的改革,让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加深对教师职业与专业活动的认识,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

2明确教师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多维度探寻教师教育文化的生长点。

一方面要以教师共同体的职业价值观为导向,倡导坚定的教育理想、强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奉献精神,同时,将教师职业情感、能力和智慧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长点。另一方面,要纠正偏重群体文化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过分要求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对学生个性发展不够关注和支持,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状况;正确处理好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之间的关系,改变培养目标单一,专业定位低,教学内容较陈旧,知识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学术性不强等传统倾向。另外,在物质文化层面上,要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握教师教育的话语权,精心设计和布置校园环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受到教师教育特色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在制度文化层面上,要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教育、引导与熏陶,建立教师教育的行为模式养成体系。

改变过去训导的方式为个性化的引导,结合学生成长史的实际确立教育理想,达到心理层面的认同和自主实践的成功;通过比较和辨析,展示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中的理性品质,引导学生在多元化价值取向中进行正确的选择,实现文化层面上的合理认同;要从重认知水平转向重实践体验,通过反思和实践,将外界的规范转化为内省式的要求,达到行为上的自觉。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制度创新是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观前提和法律保障,而文化生成则是其微观环节的技术策略。教师教育只有通过制度层面的创新与精神层面的文化重塑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良性发展的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许烜,我国教师教育体制的缺陷及制度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1)。

[2]孙俊三.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教师教育的体制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d05,(3)。

[3]曹惠容.试论美国教师教育经费来源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1)。

[4]郭维平.教师教育文化传统的变迁、传承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11)。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十五

学习才能有所成就、有所创造。像鲁迅嚼辣椒驱寒、王亚南苦读成才、苏东坡、郭沫若、华罗庚鲁迅就是用他的笔做枪把一个将要“灭亡”的民族拉了回来。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有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拼搏。

我的梦就是当一名合格的国家bb调查员,本着“为国调查、为民服务”为宗旨,把握形势任务,借党的十八大“中国梦”的东风奋力推进二次创业继续坚持强化实干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讲实话、干实事,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调查业务知识,深入基层第一线客观反应民生民意。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要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调查对象服务。中国梦!就是现在,用我的力量,用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力量用坚强、勇敢、创新的精神来完成我们的中国梦!我的梦,中国梦。用学习、用实干、用拼搏、用坚定不变的信念来完成我们的中国梦,让中国大进一步,成为真正的强国!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十六

读后感悟是指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首音乐,然后把感悟和感悟写进一篇文章,叫做读后感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我喜欢买书,但不是爱读书的人,每次读书都是虎头蛇尾,一旦不能一气呵成,就从此搁置了,于是家里、办公室到处都是看了一半的书,或将书翻扣着将封面封底统一向上,或夹个书签等待下次能把它想起,理论书籍更是如此。要“照镜子,正衣冠”,我应该老老实实承认,每次写个人评价“能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其实是撒了谎的,对于我这种说假话已经近乎习惯的人,的确应该“红红脸,出出汗”好好进行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了。

儿子读高三,经常会在网上买书,中学封闭管理,无法收快递,地址常常留我的。鉴于此,我比儿子早一步接触到了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的中文版。冬日的午后,天气格外好,太阳暖暖的照着,大院里的银杏树叶子飘落下来,一地金黄。水池边的长椅被晒得暖暖的,四周静悄悄的,应了一句俗话:太平时代“连午后的阳光都是安宁的”,我干脆坐到长椅上,打开快递包裹拿出《中国哲学史》,四周一片静谧,内心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安静乃至干净,“一篇读罢头飞雪”,不知今夕何夕。我这样一个无知的躁动者,第一次与冯友兰先生慈父般的目光深切对望。

不得不说,《中国哲学史》是一本很好的哲学读物,它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思索人生。

冯有兰先生说,“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有些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不同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构成某种哲学的特色。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有着众多的门派和不同的发展完善阶段,在中国,哲学与人人有关,中国哲学支撑起了中国信仰的半壁江山。

《中庸》第一章上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感情还未迸发出来时,内心无所谓“过分”或“不及”,这时称为“中”。人的感情倾泻出来,保持恰如其分,达到“和”。“和”来自“中”,“中”又是“和”所必须。这个思想适用于表达人的感情,也适用于表达人的欲望。每个人的行为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平衡点,使人在表达感情和满足欲望时,知乎所止。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适度地满足,社会便达到和谐、安定、秩序井然。当然,有些事情争取是好的,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也必须要去争取,没有人愿意做行尸走肉或仅仅是人生过客,这是一个好时代,我们应当通过努力来成就自己。而现实的欲望常常让人疯狂,不择手段让自己的房子、车子、票子等等各种财富最大幅度的增长,或以自己拥有的各种权力为荣耀,争一时之高下,此刻,是否应该静下来想一想:为了什么?那真是我们想要的吗?富贵也好,贫贱也罢,最后只不过或无或有的一块墓碑而已吧!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记得有一次在领导宴请西班牙客人时,席间听到这位客人说,中国的问题是“管了太多的穷人,所以富人的负担很重”。此刻,这个问题用中国哲学观点便能回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就是“仁”,这个“仁”就是“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王道”,中国需要富强、渴望富强、离开了“富强”国家便会陷入积贫积弱,这是中国近代史最惨痛的经验教训,但中国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富强”所能解决的,把富强建立在王道的基础上,实现王道与富强的统一,才是更高层次的富强。

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如果说读史可以明智,那么读哲学,可以让人活得通透。

我喜欢买书,但不是爱读书的人,每次读书都是虎头蛇尾,一旦不能一气呵成,就从此搁置了,于是家里、办公室到处都是看了一半的书,或将书翻扣着将封面封底统一向上,或夹个书签等待下次能把它想起,理论书籍更是如此。要“照镜子,正衣冠”,我应该老老实实承认,每次写个人评价“能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其实是撒了谎的,对于我这种说假话已经近乎习惯的人,的确应该“红红脸,出出汗”好好进行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了。

儿子读高三,经常会在网上买书,中学封闭管理,无法收快递,地址常常留我的。鉴于此,我比儿子早一步接触到了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的中文版。冬日的午后,天气格外好,太阳暖暖的照着,大院里的银杏树叶子飘落下来,一地金黄。水池边的长椅被晒得暖暖的,四周静悄悄的,应了一句俗话:太平时代“连午后的阳光都是安宁的”,我干脆坐到长椅上,打开快递包裹拿出《中国哲学史》,四周一片静谧,内心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安静乃至干净,“一篇读罢头飞雪”,不知今夕何夕。我这样一个无知的躁动者,第一次与冯友兰先生慈父般的目光深切对望。

不得不说,《中国哲学史》是一本很好的哲学读物,它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思索人生。

冯有兰先生说,“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有些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不同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构成某种哲学的特色。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有着众多的门派和不同的发展完善阶段,在中国,哲学与人人有关,中国哲学支撑起了中国信仰的半壁江山。

《中庸》第一章上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感情还未迸发出来时,内心无所谓“过分”或“不及”,这时称为“中”。人的感情倾泻出来,保持恰如其分,达到“和”。“和”来自“中”,“中”又是“和”所必须。这个思想适用于表达人的感情,也适用于表达人的欲望。每个人的行为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平衡点,使人在表达感情和满足欲望时,知乎所止。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适度地满足,社会便达到和谐、安定、秩序井然。当然,有些事情争取是好的,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也必须要去争取,没有人愿意做行尸走肉或仅仅是人生过客,这是一个好时代,我们应当通过努力来成就自己。而现实的欲望常常让人疯狂,不择手段让自己的房子、车子、票子等等各种财富最大幅度的增长,或以自己拥有的各种权力为荣耀,争一时之高下,此刻,是否应该静下来想一想:为了什么?那真是我们想要的吗?富贵也好,贫贱也罢,最后只不过或无或有的一块墓碑而已吧!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记得有一次在领导宴请西班牙客人时,席间听到这位客人说,中国的问题是“管了太多的穷人,所以富人的负担很重”。此刻,这个问题用中国哲学观点便能回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就是“仁”,这个“仁”就是“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王道”,中国需要富强、渴望富强、离开了“富强”国家便会陷入积贫积弱,这是中国近代史最惨痛的经验教训,但中国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富强”所能解决的,把富强建立在王道的基础上,实现王道与富强的统一,才是更高层次的富强。

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如果说读史可以明智,那么读哲学,可以让人活得通透。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额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着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着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平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冯友兰先生说,他对哲学的理解是对人生系统的反省。人活着的话一定会想,这种想法是反省。

中国有很多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反省了自己一生的教育教育、人生探索,最终有了论语这一儒家经典。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儒学为国家正统学。儒家也吸收了许多其他家庭的思想。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考虑了儒家,儒家受到了很大的弘扬。

生活也是如此。没有反省的生活是无色的,就像雨天一样,没有太阳的照明变得灰暗,没有明亮的光彩。

反省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从出生到死亡们的大脑都在思考。虽然很细,但它证明了我们的生命!

书的最后一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人们经常不说很多话就不会沉默。沉默是金,在成为金之前,不沉默是疯狂的。在光明的成功背后,一定要吃苦,经历黑暗,最终成功,拥抱光明。

哲学是什么?小时候,我完全没接触过,感觉它就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那些很厉害的东西。现在,我依然不懂哲学是什么,总以为它太难,太深奥了。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中国哲学简史》,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刚读时,觉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当老师推荐我们“啃”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它所说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细细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还很有韵味。

这本书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来谈谈对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思想的粗浅看法。儒家,是一个主张“仁”“爱人”的学派,主要讲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彰显人的善良本性。而道家却恰恰相反,它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恶因果,人们只需除去不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无为“。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会,以人为本。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为本。这两家看起来是对立的,毫不相干的,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拿“出世”和“入世”来说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实就是融入社会之中,把握好人际关系。儒家自身也已经做到了“入世”,因为儒家行事高调。汉武帝时期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使儒家变得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百家之首。相比儒家,道家就显得低调多了,因为道家属于那种归隐派,它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感和灵魂的超脱感,“超凡脱俗“似乎已经成为了道家的专属名词。况且道家崇尚人与自然,心灵的高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吧。

所谓“儒道互补”,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人类一生下来就会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在现代这个华灯璀璨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要比人与自然间的相处多得多,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我看来入世虽然肤浅,却实用,出世虽然会获得所谓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虚无缥缈的。但也不是说出世就毫无意义,毕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需要自我安慰,支持和鼓励。这些都是心灵上的,是儒家思想所做不到的。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好比我们现在努力学习,为的是以后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但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坚守本心,不卑不亢不骄傲。当你不过于追求功名利禄,每天过得充实满足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哲学道理,等待我们去理解,同样,这个世界也还有许多的哲学,等待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书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冯友兰作品精选”七字,很普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平淡。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匆匆放进抽屉,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没有给你注释,让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并没有沉浸在书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师说的:“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学也是这道理,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感觉很陌生。

渐渐地,我进入书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书中,书中有许多的精华,你唯有“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读完书才明白“啃读”与“悦读”不同,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哲学”的知识,可以丰富思维,增长见识,让人更加智慧。书中有很多历史知识等,读起来也别有一般滋味。哲学就像物理一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许多观点令我佩服,就像书中所说的:“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体验。”它告诉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新的眼光来认识哲学。在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顺应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喜欢这本书那是不可能的,议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内容显得并不太枯燥。但因为书中还有许多古文,看不懂,爱恨有加。书中讲述了许多哲学,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国内的,还有国外的,甚至贯穿整个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学是什么?一切源泉来自哲学,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谈论的东西。例如:“人没有私欲,他的内心像一面明镜。”这句话警醒我们:把自己的内心磨砺得像明镜一般,时刻提醒自己不犯错误,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贪婪所迷惑。

书中精华太多,多得我们都不知从何处说起;哲学的应用范围太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简直无所不包,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近日拜读冯友兰先生之《中国哲学简史》,先生河南人,巧合的是,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二程皆是河南人,今日河南,古之中原也,中原人,居高而心亦高,近王又思道。

哲学,思想之思想,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内意义本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先生所述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学之人任务便是让人向着越来越高级之境界成长,趋于至善,以成圣人也!

首先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主要是“六家”:阴阳、儒、墨、道、法、名家,接着是秦统一中国,主要用法家。两汉时期,以儒家为主,亦兼用黄老之术。魏晋南北朝出现新道家,梁启超称这一时期为老学时代,佛教此间亦传入中国。到了盛唐,则以佛学为主,并与新道家相互激荡而发展出中国的佛学禅宗。梁启超则称这一时期为佛学时代。宋明时期为更新的儒学,它结合了佛学的成果,梁启超称这一时期为儒佛混合时代,我们今天一般称宋明时期的哲学为理学,称二程、朱熹、陆王等为理学家。再下来就是清代,冯友兰认为清代虽然学术成就巨大,但其哲学思想成就比较逊色。随后,西方哲学传入,进而产生现代中国哲学。

无论何种哲学都是与当时之社会环境、政治生态息息相关,周天子的衰弱,春秋时代的不义之战、战国的争霸、秦王朝的统一又短命、汉王朝稳定的正礼、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动乱、隋唐的盛世、五代十国的短命、宋之繁荣、元明清之禁锢,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需求,不同哲学的需求也正是民众之心理缩影,絜矩之道、无为之道、老庄、阴阳、兼爱、理学、心学……无不是一代代先师们为解忧于民,平治天下之真心,他们才是值得我们怀念、敬佩之人,更是应秉承之道!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我们知道了我们如何而来。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做必不穷平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我们知道了礼。

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能够把他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所描绘的对象上,然后通过他的工具媒介把它表现出来。……魏晋新道家让我们知道了艺术的魅力,找到了真风流。

禅宗,儒家和道家之合和,为中国之佛学,而不是在中国之佛学,让佛学从神坛走到平民。

程朱理学,让理气之结合,成为官家之经典。

阳明心学,禅宗之结合,最是那段“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故事引人入胜。致良知,又一次把“三纲八目”完美诠释。

如果用最精简总结,无非八字:内圣外王、以理化情,用此心实现董仲舒之大同愿景。

突然想到王戎失子的故事,“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哲学让我们更加知道自己……更好发现自己……以致觉解。

和一些人一样,一直畏惧或远离中国哲学史,原因有二,一是不能完全理解、充分欣赏原文(古文);其二是因为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需要更多的历史和文学知识,甚至想象力,个人相当不足。即便如此,还是抱着忐忑的心情阅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读后,真有“不虚此行”之乐,遂与大家分享之。

通俗易懂说概念。哲学应该是形而上的,就是用一个元素或概念把千变万化宇宙“固定”起来。作者在第一章中,非常好的阐述了哲学的一些概念。比如什么是哲学?作者把它称为是思想思想的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思想。说到什么是宗教之时,也是非常直白易懂,认为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还用非常有趣的例子解释了什么是超道德价值,爱人是道德的,而爱上帝就是超道德的。其中,还回答了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危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怎么办?作者说,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宗教的洪福。

深入浅出聊背景。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思想的时候受到生活环节的限制和影响。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是百姓的根本,所以房价特别贵,电影《流浪地球》也是带着“老家”去流浪,不同于国外灾难片的移居星球。文中谈到,在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本”是指农业,“末”是商业。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因此也就有“本末倒置”的成语,在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往往不高,素有“小商小贩”之称。

也就说,“农”是本,“土”是根,土地不能动,祖祖辈辈基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那么中国就发展起了世界上最为复杂,且组织得很好的家族制度。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就必须梳理得非常清晰,也就是儒家所提出的仁、义、礼、智、信。因此儒家或者说中国的哲学,即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也强调个人的名利。因此说,中国哲学即入世也出世。

追本溯源叙“百家”。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它们成为主流是长期演变,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和不同“诸子”发展而来。在这一章节中,读者可以选择是否兴趣的内容进行精读或略读。理所当然,孔孟、墨子和庄子是必须研读的兴趣对象。

其中,在读儒家之说时,有一种非常奇妙的巧合。苏格拉底是西哲的开端代表,但其没有著作,其“对话录”以及很多观点,都是其弟子柏拉图记录而为。这一点与孔子语录非常像,“论语”并非孔子著作,也是其弟子与之对话录,同样孔子也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弟子——孟子,犹如柏拉图以及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孟子和亚里士多德还有一个共同的主张,“人是政治的动物”,主张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够发展这些人伦。

以前,赏百家名言之时,常常感叹观念的正确,赞叹言语的精炼。但读罢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让我追本溯源,去理解或重推这些理论的演变、逻辑,确实比仅仅寻出这些观念和理论的意思是什么,要有趣得多,满足得多,“痛苦的苏格拉底”实际上更是一种“高级的快乐”。

朋友圈刷世界杯的时候,我读了这本书,两次。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最后的鸡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也是哲学家。1935年完成了两本巨着《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语讲中国哲学史,英语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是这个《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细适当,深入浅出,只有大师能做到。本书的一半篇幅讲述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它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辉煌的黄金时代。从汉代开始主要是儒家道路,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儒家道路的复兴,名家反复出现,但远不如先秦时代那么有魅力。

中国和西方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价值。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是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是内圣外王的道路。

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上下两篇。子学时代共16章,主要讲先秦诸子。冯友兰认为,自春秋迄汉初,在中国历史中,为一大解放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及经济制度,皆有根本的改变。这是一个大解放、大变动、大过渡的时期,所以出现了诸子并起的哲学发达时代。

到汉武帝时期,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从此消失了。到此,子学时代终结,而经学时代开始。冯友兰把从董仲舒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清末年,中外交通,中国社会各方面又起根本的变化,经学时代也就结束了。这种划分方法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那时的冯友兰还没有接受社会发展史观点,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工具来观察社会,但他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科学实践,感觉到这两大时代的哲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子学时代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尚在形成中,新兴的阶级及集团各有自己的社会力量,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言人。秦汉以后,政权统一,政教合一的格局越来越完备,很多哲学家“以述为作”,借古代经典为招牌,装进新的内容,冯友兰称之为“旧瓶装新酒”,从而形成经学时代的特点。这两大段落的划分,今天看来,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着重于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他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无实质上的系统,否则将不成其为哲学。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每个哲学史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哲学观点来写哲学史,重新整理历史上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冯友兰也不例外。

当时西方哲学流行的看法,哲学包含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两小部分。冯友兰认为,西方哲学,每一部分都发达,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不注重知识。对宇宙论的研究也较简单。中国哲学家除了一起即灭的名家外,都不重视逻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很少注意知识论。他对从《易经》以来中国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没有多少叙述。他对自己喜欢的哲学家思想叙述充分,如用整整一章介绍朱熹,而介绍朱熹,实际上是发挥他自己的思想。而他对明清之际的唯物论集大成者王夫之却只是十分简略地提到。两相比较,显出了当时冯友兰思想的局限性与党派性。冯友兰自己认为,就《中国哲学史》的内容来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的。一点是把先秦名家的辩者区分成两派,另一点是分辨出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思想的差异和各自特点。此二点均发前人所未发,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此外,《中国哲学史》还有许多令人称道之处。如,它第一次把佛教哲学列入中国哲学史。再如,在魏晋时期重点介绍了王弼和郭象在哲学上的独特贡献。这种见识在今天看来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在当时,却算是一个创举。

总之,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可获得对中国两千余年的诸多哲学思想较为广泛与细致的了解,亦能对这位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的早期思想,有一大致认识。

中国教育体制论文简短篇十七

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这是一片饱经辛酸的.土地,这,又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中国人,中国心,中国情结在心中。

这是我们的家,太多的炎黄子孙毕业生魂牵梦绕着她;这是我们的魂,积淀了多少华夏儿女的挚爱才使她如此凝重深沉!

历史的凝重,岁月的沧桑,与无声中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忧伤。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在那万古荒蛮的时代静静地守候了多少年;直到奔流的黄河孕育出了一个民族,这个民族注定要使这片土地被汗水浇灌,被鲜血浸染。

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的那场大战已经没有历史可以记载,但从此,这片土地上就有了一个号称炎黄子孙的民族和一个叫华夏的国家。黄河的水一流千年,夏商周的先民们就傍着这条母亲和繁衍生息,不是用戈矛的激撞和战车的轰鸣完成政权的更替。

土地,依旧沉默。

古老的土地,深沉的土地,你的子孙已经决定用殊死的拼搏来捍卫你的荣光!从秦时明月汉时关到大唐帝国的崛起,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雅克萨反击的铁马金戈!这个民族拥有百折不屈的傲骨,厚重的土地已经积淀成一部厚重的史书,吞吐着民族的壮烈与永恒。

深沉的土地啊!目睹这黄海激战硝烟滚滚目睹着、国联早在北京街头烧杀掠夺,目睹着日军枪下30万血染血染的冤魂!这片土地染了太多的血,浸过太多的泪,然而,它仍沉默。它隐隐看到,一个全新的国家和一个全新的民族正在黑暗和苦难中升起。

换了江山,换了朝代,天安门前建国炮响红旗飘飘,炎黄子孙绽放笑容。

当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候,伸手可以摸到满天灿烂的云霞;当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候,大海正俯首听命于它的脚下!

祖国啊,您在惊涛骇浪中站起来了!您在暴风骤雨中站起来了!站出了您的人格,站出了您信念。

祖国啊,你使千万中国人自豪的站起来了,恒古不变的华夏沃土上古老的民族从此卓然傲立于世界东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