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8:39:27 页码:11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优质9篇)
2023-11-18 08:39:27    小编:ZTFB

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呢?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自己的肯定,我们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篇一

通过短片,我知道了地震是地壳剧烈运动作用的结果,是地壳岩层能量突然释放导致周围岩体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球释放能量最大、破坏力最强的自然灾害。短短数秒便会摧毁地面上的一切,还能引发海啸或火灾。

学会地震时自救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

我们在学校中,地震时一定要冷静,冷静地听老师安排的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要有秩序地撤离。我们也可以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以乱跑或跳楼。

在家中,地震一旦发生,我们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震时我们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我们的伤亡。

强震过后自救也是很重要的,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篇二

4、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5、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6、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连云。

7、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8、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9、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0、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智力支持。

11、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

1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14、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15、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

16、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7、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开创科普事业新机制。

18、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19、创业,创新,创优,用科技实现梦想。

20、加强科技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21、人人是科普的参与者,人人是科普的受益者。

22、理解科普,参与科普,受惠科普。

23、普及知识,提高素质,利国利民。

24、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切实提高公众科学文化水平。

25、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26、加强防震减灾,关注生命安全。

27、防震减灾,利国利民。

28、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减灾意识。

29、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社会抵御灾害能力。

30、安全知识进社区,减灾意识入人心。

31、减灾知识进校园,家庭社会更安全。

32、文明源于科普,科普提升文明。

33、要想过得好,科技不可少。

34、科普——精彩每一天。

35、普及知识提高素质利国利民。

36、科学普及,造福百姓。

37、科普引导现代生活方式。

38、科学与生活同在。

39、科普永无止境,梦想就在前方。

40、放眼科技,放飞未来。

41、科普,我们的责任。

42、人人是科普的受惠者人人是科普的参与者。

43、崇尚文明,告别陋习。

44、科学普及,承载中华千秋伟业。

45、科学伴你每一天。

46、理解科普受惠科普参与科普。

47、科教兴国,科普为先。

48、普及科学,振兴中华。

49、科教,兴国之举;科普,富民之策。

50、科普活动,全民行动。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篇三

(1).地下水异常。

由于地下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使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或者使地壳内部气体和某些物质随水溢出,而使地下水冒泡、发浑、变味等。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天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动物异常。

震前一、二天,牛、马赶不进圈,乱蹦乱跳,嘶叫不止,烦躁不安,饮食减少;一些猪羊不吃食,烦躁不安,乱跑乱窜;狗狂叫不止;鸡不进窝,惊啼不止;鸭不下水;家兔乱蹦乱跳,惊恐不安;鸽子在震前数天惊飞,不回巢;密蜂一窝一窝地飞走;老鼠反应最灵敏,在震前一天至数天,老鼠突然跑光了,有的叼着小老鼠搬家;有些冬眠的蛇爬出洞外,上树;鱼惊慌乱跳游向岸边,翻白肚等。

震前动物有预兆;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麻蛇早出洞;鱼儿惊慌水面跳。

(3).地光和地声。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兆。地震有“前震一主震一余震”的规律,要注意掌握。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篇四

第一,凡是茎,都有节,不管是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或鳞茎……,在它们上面都可以找到节。但有些节很明显,有些节并不那么清楚。而在根上没有节。有时在根上也看到似乎像节一样的形态,例如萝卜的根上,也会有像马铃薯块茎上的凹穴,其实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萝卜肉质直根上侧根脱落后的痕迹,而后者却是长鳞片状叶的节。

第二,凡是茎,都长叶。不管是什么茎,在其节上都会长出叶,即使在变态茎上也不例外,只不过它们的叶有时很不明显,或者长得很细小,不注意时几乎看不清,这些叶在形态上和正常的叶差别很大,有时呈膜质,有时呈鳞片状或者呈鞘状,这都是在特殊环境中,由正常叶转化而来的。在茎的叶腋处有芽,这些芽有些是长成枝条的,因此枝条也总是长在芽上,“节外生枝”的情况是极少见的,偶而在栀子花的茎上可以看到。但在根上决不会长叶,它即不会长正常的叶,也不可能长出特化的叶。在成千上万种植物中,没有一种植物的根上会长出一片叶的。

第三个特点是茎上能开花。所有开花的植物,花都是从茎上长出来的。即使变态的茎,也有开花的特性,如荷花就是从要有茎上长出来的,也就是从藕的侧芽上发育而成的,有少数几种植物,花朵会从叶片上开放,如百部,这是由于花梗同叶柄结合起来的缘故,使看上去花朵像着生在叶片上。而在根上是不可能长出一个花蕾,而开出一朵鲜花的。在某些植物的根上有时会长出一些芽,如构树的根上会长芽,发展成为一棵新的植株。但这种芽生长的位置从来不固定,谁也说不准它会从什么地方冒出来。它不同于茎上的侧芽、顶芽有固定的部位。因此根上的这种芽,属于不定芽。这种芽始终是一种叶芽,决不可能是花芽。在热带地方,某些植物的根上会长出一朵巨大的花,叫大王花,其直径可达1.4米,这其实是一种寄生现象,是大王花寄生的某些植物的根上,是两种植物间的寄生关系,并非在某种植物的根上开出自己的花。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篇五

大多数花儿的颜色在红、紫、蓝之间变化。这是因为花瓣里有一条“变色龙”——花青素。花青素能根据土壤酸碱度的不同和周围环境中温度的高低变化出不同的颜色。有些花的颜色可在黄、橙、红之间变化,是因为花朵细胞里的花青素在起作用。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篇六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篇七

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其破坏力巨大,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在生活中了解地震科普知识势在必行。通过近年来的学习和了解,我对地震科普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通常是由地球表面以下的构造变化引起,产生地震波,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自然现象。地震被称为“地球的哭声”,因为在地震发生时地球会发出响声。地震的产生是因为地球上的岩石在长时间的压力下积累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爆发,释放能量造成地震。

二、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原因有三种:

1.板块运动:地球是由若干块大岩石板块组成的,它们在地球表面上漂移、碰撞和分离,当它们运动时,会蓄积大量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2.火山喷发:当火山活动使岩浆在地球表面喷发时,也会引发地震。

3.爆炸:如人为的核试验、矿井炸药等等都会造成大量的震动,引发地震的发生。

三、地震预防知识。

由于地震的破坏力极大,因此预防是非常必要的。具体的预防方法包括:

1.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采用牢固可靠的建筑结构,增强耐震能力。

2.注意安全,在出现地震时,迅速撤离室内并躲到开阔的场所避难。

3.及时接受预警信息,遵循政府的指导和规定,迅速做好紧急应对。

四、地震带来的灾难。

地震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地震发生后,地表会剧烈晃动,使得建筑物、桥梁、电杆等工程结构物崩塌、裂缝,道路崩塌,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灾区的人民来说,面对的不仅是房屋的倒塌和生命的危险,还要经受后续的生活困境。

五、如何应对地震。

孰怕天崩地裂,生活中我们也应当有足够的应对措施:当地震来袭时,一定要做好自我保护,迅速找到可以避难的处所,并尽可能避免伤害。另外,政府也应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为详实的防震减灾建议,提高民众的自救互救意识,确保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们能过做到科学规避、防范和应对灾害的危险。另外,加强地震物探工作也是防范地震的重要手段。

结语:

作为一个地球人,我们时刻都要有应对地震的意识。了解地震预防知识、增强应对能力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作为人们,我们应该加强自身对地震的认知和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预防手段,在面对地震灾害时能做到有备无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篇八

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观看了“地震科普知识”视频,视频内容向人们展示地震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等。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地震虽然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从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的。

1.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

4.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有出口。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我们大家也要爱护地球,因为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最后请大家认真学好防震知识,以便在地震来临之时减少损失,保护好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篇九

平时的准备工作,是将受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基本。

对大衣柜、餐具柜厨、电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倾倒的措施。

在餐具柜厨、窗户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胶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时四处飞溅。

为防止因地震的晃动造成柜厨门敞开,里面的物品掉出来,在柜厨、壁橱的门上安装合叶加以固定。

不要将电视机、花瓶等放置在较高的地方。

为防止散乱在地面上玻璃碎片伤人,平时准备好较厚实的拖鞋。

注意家具的摆放,确保安全的空间。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炉等用火器具及危险品的管理和保管。

加固水泥预制板墙,使其坚固不易倒塌。

2.紧急备用品准备好了吗?

3.从平时起,建立邻里互助的协作体制。

发生大地震时,可以预计在广大区域造成巨大灾害。在这种情况下,消防车、救护车不可能随叫随到。所以,,有必要从平时起通过街道等组织,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建立起应付发生火灾、伤员时的互助协作体制。

从平时起,邻里之间应就一旦有事时互助协作体制进行商谈。

积极参加市民防灾组织。

积极参加防灾训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