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0:27:51 页码:10
最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汇总16篇)
2023-11-18 20:27:51    小编:ZTFB

志同道合的伙伴可以帮助我们共同实现目标。总结时要注意语言准确性和表达清晰度,尽量避免使用模糊词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摘抄,让您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一

在古代史料中,茶[1]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f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j”;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f”。

中国比较有名的红茶主要有以下几种。

种类一、祁门红祁门红茶,是我国传统红茶种类中的珍品,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主产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黟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常年产量5万担左右。祁红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着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种类二、滇红滇红茶,属大叶种茶,主产云南的临沧、保山等地,以外形肥硕紧实,金毫显露和香高味浓的品质独树一帜,而称着于世,是我国红茶的后起之秀。其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干茶色泽乌润,金毫特显,内质汤色艳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嫩亮,国内独具一格,系举世欢迎的红茶。因其采制时期不同,而品质具有季节性变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春茶条索肥硕,身骨重实,净度好,叶底嫩匀。夏茶正值雨季,芽叶生长快,节间长,虽芽毫显露,但净度较低,叶底稍显硬、杂。秋茶正处干凉季节,茶树生长代谢作用转弱,成茶身骨轻,净度低,嫩度不及春、夏茶。滇红茸毫显露为其品质特点之一。其毫色可分淡黄、菊黄、金黄等类。

种类三、闽红闽红茶系政和、坦洋和白琳的统称,均系福建特产。三种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盛兴百年而不衰。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二

旅行社销售渠道是指旅行社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将旅游产品转移到最终消费者的途径。旅行社销售渠道的选择对于旅游产品的销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行社作为供求关系的中介环节按照销售环节的多少可以划分为直接式渠道和间接式渠道。直接式渠道是指旅游企业把旅游产品直接出售给消费者或使用者,中间不经过任何形式的商业企业、代理机构等中间环节转手的营销渠道结构。间接式渠道是指旅游产品从旅游企业转移到消费者或使用者的过程中,经过若干旅游中间商向旅游消费者推销的营销渠道。

目前,我国旅行社在经营国内旅行业务的时候一般是采取直接式渠道,通过组团社和接待社完成业务。

在国际入境旅游业务中,由于关税壁垒、企业自身资金和技术的不足以及促销力度不够,知名度不大等原因,广泛采取的是间接销售渠道,主要有三种:

一、专营性渠道策略,在一个客源市场(国家或地区)内只找一家旅游批发商作为自己在那的独家代理或总代理。这种渠道策略销售成本低,且双方的合作关系稳定,但是会导致旅行社产品的市场覆盖面窄,市场风险大。

二、广泛性销售渠道策略。指通过经营商把产品广泛分派到各个零售商,以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的一种渠道策略。其优点是销售范围广,联系面宽:缺点则是销售成本高,合作关系不稳定。

三、选择性销售渠道策略,即在一个市场上从众多的旅游中间商中,选择少数几家推销能力强、经营范围广、信誉度高且与旅行社较对口的中间商,设法同他们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优点是销售成本低,市场覆盖面宽,合作关系稳定;缺点则是实施的难度大,具有一定的风险。现在,我国旅行社普遍感到客源不足,都希望和更多的外国旅行商建立关系,因此多采用广泛性销售渠道策略。采取这种销售渠道策略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后果,需要我们注意很多的问题。

大体来说,西方旅游经营商推销其旅游项目有两种选择:一是通过零售旅行社销售;一是直接销售。一般较大的旅游经营商都是依靠旅游代理商来推销旅游商品的,按照惯例,旅游经营商与其委托的旅行代理商会签署一份正式的协议,他们互相支持与合作,对旅游产品进行促销。在西方,连锁旅行代理商的发展一直是旅游部门近年来的主要特点,它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高科技管理优势和广告宣传优势。在营销策略上,旅游经营商和连锁旅行代理商都采用选择性的营销方式,这样能节约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以往直接销售一般会被一些限于一定地区或特定范围的经营商所采用。他们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无力建立全国性的零售网络。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营销观念的逐渐改变和旅游批发零售商的实力不断壮大,西方旅行社越来越多的涉及到直销领域,接受顾客的直接预订,向公众直销产品,他们直接与顾客互动接触,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旅行社与西方旅行社,由于市场机制、旅游需求发展水平以及企业的自身实力和市场营销观念和手段的不同,导致在销售渠道上差异有:

一:我国旅行社的销售渠道选择比较单一和狭窄,表现在国内业务一般采取直接销售渠道,但由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较少,直销力度效果较差,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国际业务上采取间接的广泛性销售渠道,对于海外中间商有两种选择:一类是经营许多旅游目的地或者是兼营输出和输入客源业务的大旅行社;一类是专门经营中国生意的中小旅行社。但往往我们没有最佳的选择优势,对于这两种选择需要我们取舍得当。而西方旅行社的选择十分广泛灵活,它的旅游批发商选择销售渠道时十分谨慎,不断根据外部和自身的条件而变化,一般有实力选择最有利的零售代理商,而零售代理商的专业化经营也为供求双方同时节约了成本,同样具有选择的优势。并且较大的.旅行经营商往往采取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并重的销售渠道策略。往往这些企业实力雄厚,直销效果较好。同时在间接销售上,销售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并且它涉及的中间商较多,关系较为密切,形成互相支持的优势。

二:我国旅行社之间缺少良好的配合,它们之间缺乏双方合作销售的那种相对稳定的市场契约关系,呈水平一体化趋势,大多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使整个旅游市场呈现“小、弱、散、差”的局面,集中化程度不高。而西方旅行社之间的合作较为密切,以垂直分工体系为主,形成纵向一体化旅游企业集团。连锁旅行代理商的发展迅速,形成全方位的紧密联合。大的旅游批发商以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优势,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形成生产、批发、零售一体化,形成自己的直销优势,从而控制整个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销售渠道最短化。

当然中西方旅行社在销售渠道上还是有一定相同点的:两者都是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并用,只是侧重点和收到的效果有差异而已;两者都希望达到销售环节最少化,并不断往这个方向努力着;不可否认,两者的销售渠道选择都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西方旅行社的销售渠道发展趋势:

一、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其本身的个性化,西方旅行社的销售渠道会不断随着这些变化而改变,在实力允许的前提下,旅游经营商以直销作为其最佳销售渠道,努力使其销售渠道最短化,直接为顾客提供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

二、旅行代理商更多地会趋于连锁,以壮大实力,面对挑战,他们需要灵活机动,富有革新精神,跟紧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新技术所提供的新的促销工具,以最佳成本和最佳方式为顾客提供服务,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旅行社更多地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促销,销售渠道将更加的人性化,选择也将更为广泛。

中国旅行社的销售渠道与西方旅行社的销售渠道相比存在一定差异,但随着外资旅行社的加入,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它的发展趋势为:

一、随着旅行社集团化市场化的发展,我国旅行社将有实力放弃广泛性销售渠道策略转而采取选择性渠道销售策略,企业之间合作关系也会更为的稳定。

二、经过合理改进现有销售渠道,更多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销售渠道的最优化,逐渐实现销售环节最少化倾向和销售渠道的短宽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三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在中西方各个国家间的往来交际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篇论文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不同方面产生的差异,并且对此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但使人们在接触到类似问题时,明白了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还能让人们更好的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表现方式,而且能够增长中西方各国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中西方各国人民在交际时,避免由于饮食文化的不同造成不恰当的行为举止而产生的误解和尴尬场面。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四

摘要:随着国际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中西方在饮食分化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本文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深刻理解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跨越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进行融合。

文化是复杂的,它包括信仰、知识、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习得的任何习惯与才能,人类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但是随着人类群体的不同范围,文化的体现也出现了差异。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是各自文化的浓缩。中西国家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饮食风格也大不相同。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它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影响深远,占据了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因为曾经作为殖民地,拥有大量的移民,因此融合了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明。

因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西方人坚持科学理性的饮食观念,讲究科学营养,所以西方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之间的搭配。食物搭配是否营养均衡、摄入的卡路里是否合适、营养成分能否被彻底吸收等这些问题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成为了一门烹饪学问。西方人要求保持食物的营养,对食物的色香味没有很大的要求,很少将饮食当做精神享受。在西方的宴席上,西方人讲究餐具和用料,讲究原料的搭配,在中国看来西方的饮食是很机械的。但是中国人较为注重饮食的艺术性,对饮食的口感要求较多,但对营养方面比较不注重。中国人觉得食物除了可以解决温饱,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在中国的饮食观念中,对食物味道的追求大于对营养的追求,这就导致中国的饮食过于注重食物的口感,具有片面性。

西方人更为注重对动物蛋白质的摄取,在介绍饮食特点时,西方有发达的食品工业,例如快餐和罐头,味道虽然都差不多,但是却省时又营养,饮食的内容大部分以动物类为主,肉食占整个饮食的大部分。而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的饮食以植物类为主,肉少粮多,在中国的北方,人们的主食是馒头和面条,南方主食是米饭,中国人的饮食是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西方人偏好冷食,例如生菜和沙拉等。但是中国人偏好热食,中国人普遍认为菜要趁热吃才好吃。

中国认为烹饪是一门艺术,中国有非常多的烹饪技术,例如煎、炒、蒸、炸、溜、焖、烧、炖、煲等,让人眼花缭乱。中国人的烹饪非常复杂,一道菜通常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准备,中国的厨师行业对厨师本人对原料的选择较为注重,所以原料的优劣和厨师的天赋都会直接对菜品造成影响。

西方则强调饮食的营养,制作饮食较为规范,没有乐趣可言。西方的烹饪手法不像中国一样复杂,西餐更为注重发挥食物本来的味道,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较为随意。

中国的宴席是大家共享一席,乐于呈现和谐的气氛,在餐桌上人们相互敬酒和劝菜,体现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从卫生层面来看虽然有明显的不足,但是却很符合中国人对团结的心态。而西方的宴会更为注重交谊,西方流行自助餐,人们不用固定在位子上用餐,大家各取所需,走动自由,注重个人情感交流,体现西方人对自我和个性的尊重。

筷子与刀叉、圆桌与条桌等都各不相同,在菜式与道数上双方也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宴请礼仪、席间气氛和饮酒的方式也都不尽相同。

在中国,主要是群体文化主导价值观,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则是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个人主义,强调差异与特征,鼓励特立独行的风格,所以中西方的价值观截然不同,这在饮食上也有体现。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反映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饮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在中国,饮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是超越一切物质和精神形态的东西,这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但是在西方国家,饮食只是一种生存手段与交际方式。美国的一位叫做马斯洛的心理学家,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最低的一层就是对饮食的需求,另外四种分别是对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与中国人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认为吃只是可以保证人身体健康和正常生存的方式,只起到维系生命的作用。而就交际手段来说,宴请的目的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人表示感激之情。二是期望赢得客户的信任。三是对达成交易的庆祝。四是请人帮忙。五是引荐他人的时候。六是在建议和讨论某些想法的时候。从这里不难发现,吃虽然重要,但是西方国家仅仅将吃停留在简单的交际层面,并不像中国一样对吃极为注重。

通过本片论文的论述可以了解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各的长处,通过研究可以实现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和互补。现如今,中餐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和科学性,而西餐也开始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中西方饮食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杜莉.中西烹饪历史比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2.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五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美国当然也不会例外。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使得美国的食物也融入了各种饮食文化、特色。美国的饮食文化虽然带有各种特色,但美国人自己在后来也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饮食风格。其主要特征就是油腻、奶酪多且烹饪方式几乎都是油炸。

有人总结美国特色饭的特点,一是生,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这是中国人根据自己的口味作出的评语,不过倒也切中要害。事实上,美国人吃饭注重的是营养,而不是口味,一般美国人也不大会做饭。在美国城乡,咖啡店(兼营冰滇淋)、麦当劳快餐店比比皆是,前者恰似中国四川的茶馆,后者很像中国河南的面馆。到咖啡店,喝一杯咖啡一个多美元,吃一碟冰淇淋二三美元,边吃边聊,十分惬意。更有趣的是暑假期间,店里都是雇用一群十二、三岁的女学生,那满脸稚气认真干活的神态,令人喜爱。若遇到假日,顾客较多,这帮女孩身着制服,头带运动帽,还带上一付耳机外加一只小话筒,不时地与操作问联络,那认真的劲头好像海湾战争时的多国部队总司令在指挥一场战斗。如果您到美国旅游,可以尝试一下这些在美国的美食。

下面为大家介绍美国几大特色美食:

特大啃。

turducken是最具创意的美国本土食物。先是拿一只火鸡,然后塞只鸭子在它肚子里,再往鸭子肚子里塞只鸡,最后往鸡里塞些香肠和熏肉,经过2-3小时的油炸,这道非常美国化的美食,就这样完成了。有些美国人根据自己的口味还会加入一些溶化的奶酪制品。这道菜通常是在美国的一些盛大节日里才吃得到,像美国的国庆日(每年7月4日)、感恩节、圣诞节。

布法罗辣鸡翅。

buffalowings将鸡翅放到油中炸至焦脆,沾着熔化了的bluecheese一起吃,其放在盘底的蔬菜,因吸收了鸡翅上掉下的油,再普通的蔬菜也变美味了。这道菜既不油腻,又很有口感!

科布色拉。

吃了那么多油腻的食物后,再怎么喜欢油炸食品的美国人,也会觉得腻的,因此,这时来一份色拉是最好不过的了。不过美国人吃的色拉同欧洲人吃的绿青菜加红番茄是完全不同的。美国人做色拉时,是一定要有足够的肉类种类和重量,而且还要有牛油果和奶酪。一盘很好的cobbsalad的原料主要有熏肉、炸鸡肉、牛油果、鸡蛋粒、蓝奶酪等各种觉得能放进去的都可以加入。

冰激凌。

1937年,来自麻洲的ruthgrave在她做的黄油曲奇中加入了切碎的巧克力。由此发明了世上最好吃的曲奇饼干。虽然曲奇饼干在美国人民的生活中颇受欢迎,但美国人依然总是设想能把这美味发展得更好。后来,因为一个人的懒惰而成就了巧克力曲奇冰激凌,即把混好了的要做曲奇饼干的生面切成小块,拌在冰激凌里,即成了chocolatechipcookiedoughicecream!

果塔饼干。

s'mores在美国非常流行。其饼干用的是英国的grahamcrackers,如果是单纯的饼干的话,美国是没什么人吃的。美国小孩野炊时经常会在中间夹一块软糖块,穿在棍子上烤着玩,但基本也是不吃的。后来有了一种新吃法就是在中间夹一块肉桂块,和在一起,美国人就喜欢吃了。

阿拉斯加鳕鱼柳。

特点:阿拉斯加深海鳕鱼,好味健康。

原料:深海鳕鱼。

制作:首先将鳕鱼切成块状,然后把调料和其它作料涂抹在鳕鱼块上,放入锅内炸至色泽金黄即可。

夏威夷沙律。

特点:夏威夷风情口味,清新爽口。

原料:夏威夷多种特产。

制作:夏威夷特产先混合在一起,然后加入喜欢的酱汁。

美国大龙虾。

特点: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也很喜欢吃龙虾,特色各有千秋。

原料:美国大龙虾。

制作: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大多数以芝士h龙虾为主,这种吃法也是欧美人最喜欢的吃法。

苹果派。

特点:口味浓香好吃,人人会做,人人爱吃。

原料:苹果,面粉。

制作:苹果首先要拌成苹果泥,然后用面粉做成派皮,将苹果泥放入派皮,放入烤炉内烤即可。

美国雪糕。

特点:样式多,口味好,很便宜。

原料:雪糕,其他甜食。

制作:将雪糕事先做好,待想吃时只需舀出即可,可以在上面加上其他的甜品,增加其口味。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六

摘要: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比较来研究它们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出其可相互借鉴之处。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国饮食西方饮食差异融合。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之间的合作和往来与日俱增,这种想了解彼此的要求更显迫切。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对中西方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的研究。由于历史、地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饮食文化的差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2.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3.饮食对象的差异。

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人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2]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中国大约有14种烹饪方法: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显然,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这般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食品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这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外,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它根据不同需要分全脂牛奶、低脂牛奶、撇脂牛奶。其它例如一些平常原料也有严格等级。美国鸡蛋分(aa)特级,一级(a),二级(b),三级(c)等。以上只是简单的举例,在西方发国家烹饪原料的严格分类标准,减少了厨师因经验不足对材质的把握不准而造成烹饪失误,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证了食品的质量。

6.餐具的差异。

7.结论。

今天,中西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俱全的艺术境界发展。通过以上的比较和论述,大家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面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在此,我们期望中西餐饮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优劣互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庆.中西文化传统[m].荆江学院学报,2005.

[2]张大超.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j].莆田学院学报,2003.

[3]张徐晓.中西文化差异与日常言语交际[j].江西社会科学院学报,2003.

[4]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d].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七

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它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首先,它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体系。最著名的是中国的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徽。其次,它有着季节性。此外,它还具有药食结合的特点。中国人常常通过食疗的方法去预防和治疗疾病。最后中国的饮食还强调了审美的要求,例如用胡萝卜等雕刻出花朵、鸟等各种造型去修饰装点饭菜。总之,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2.美国饮食文化特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通过来自不同移民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宗教的碰撞形成了自己特别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美国饮食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更多地注重营养的搭配,而并不注重味觉的享受。例如美國人为了避免对食物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他们宁愿吃生食或者半熟食,而不愿意吃被加工过的食物。

1.饮食观念差异。中国人秉承着“泛食主义”,即他们认为吃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味觉享受。在许多情况下,中国人喜欢把许多事情与吃联系起来。例如见面打招呼常常问:“吃了吗”?结婚、晋升、搬家、过都会请吃饭。在中国人看来“吃”是表达喜怒哀乐最好的方法。而食物加工的五种主要方式,超过十种以上的刀工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美的饮食观。除了以上两种饮食观,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中,例如一盘菜上桌后,中国人会集体分享它。用餐结束后也会争抢着去付钱。

美国人认为吃只是为了维持生命。因此他们有着理性的饮食观,即营养才是衡量饮食的标准,而不是饭菜是否美观。因此他们的很多菜不论怎么搭配,都基本只有一种加工方法,例如牛肉。这虽然死板,但是考虑到了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搭配,它也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此外,个人主义是美国的主要价值观,它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在饭桌上,每个都会有自己的一份食物,而不是集体分一盘菜。餐后也常常采用aa制的方法付钱。

2.饮食内容差异。中国人主要以素食为主,因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是中国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米饭和面食是他们主要的食物,蔬菜是常见的食物,肉食一般只有在庆祝节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才会出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饮食结构也在慢慢地变化。除了素食外,中国人也喜欢熟食和热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食物比生食和冷食更加可口。对于一日三餐,中国人认为午饭最重要,因此午饭在一日三餐中最为丰盛。而对于晚饭他们则认为吃不吃都好。

在美国人看来,素食仅仅可以填饱肚子,而真正有营养价值的是肉类。因此饮食结构以肉为主,许多菜的食材都来源于牛、羊、鸡、鱼等。几乎每年吃牛肉、喝牛奶,因此饮食内容十分单一。但是他们不喜欢吃动物的某些部分,例如皮、头、脚、肝脏等。

3.赴宴礼仪差异。

(1)赴宴时间。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宴请,中国人习惯于在晚于邀请时间的半小时内到达。主人并不视这为不礼貌,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因此这段时间内,他们会安排一些活动去消遣时间,增进感情。例如玩牌、喝茶、聊天。

而在美国,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必须准时到达。迟到被视为极其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正式的宴会。客人应该准时或者不超过规定时间的十分钟内到达。如果不能到,要提前表示抱歉并说明原因。

(2)座位安排。中国人喜欢用圆桌进餐。年长和尊贵的客人要坐上座,另一些客人依次而坐。主人应该面朝门并且挨着上座的人。然而,曾经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因此在过去的传统的中,进餐时妇女不可以上桌,尽管有位置她们也必须坐在最不显眼的地方。但现在社会开放了,女人们的地位大大提升,她们不仅要出席而且会优先上座。

在美国,男主人和男客人依次坐在餐桌的两边,女主人和女客人依次坐在男主人和男客人右边。当没有贵客时候,女人和老人优先。就餐前,男人应该主动为女人拉出椅子。但是大型的宴会上,客人们可以随意在地上走动、碰杯,座位也可以随意选择便于更好的交流。

(3)餐具。在中国典型的餐具是筷子,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相一致。在使用筷子时需要注意不能将它插在米饭或者面食中,因为这类似于古代祭祀祖先。除了筷子外,碗、盘子、牙签也是常见的餐具。碗用来盛放主食。盘子的大小不一,其用法也不一。大盘子是用来放主菜,每个人还会有个小碟子,可以用来让人们放从大盘子中夹来的菜。

然而,美国人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这与他们肉食性的饮食结构有关。在开饭前,刀叉应该按照左叉右刀的顺序摆放在盘子两侧。进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如果在进餐过程中想要停下来,应该刀叉交叉摆放,刀尖朝向自己。用餐完,叉子的背面朝上。此外,汤匙和甜匙还有各种各样的酒杯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饮食,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和社会根基。通过分析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发现问题并取长补短。现在,中国的饮食越来越强调食物的营养搭配和烹调的合理。而美国的饮食也越来越注重对色香味的追求。随着中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两国的饮文化将产生新的特点并出现新的改变。但是每个人始终都应该有着辩证的观点去理解文化、吸收精华,使两国的饮食文化更好地发展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陈芬森.西方饮食在中国[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八

在中国,中国人的用餐方式一直以来都只有一种形式,就是每个人都围着圆桌团团而坐,共同享用一桌美食。像这样的用餐方式通常被人们称为“合餐制”。合餐制的用餐方式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亲切的感受,使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美味的菜肴。相对中国而言,“西方流行自助餐,这样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在西方国家中,无论是在家人之间举行的聚餐还是商务人士举行的晚宴等重要用餐仪式,西方人更喜欢用自助餐的形式来享用美味。人们在这种用餐方式下不但有利于自己可以随意吃到喜爱的食物,还可以让人们边用餐边和不同的人们进行交谈,同时也把西方人向往追求自由、强调自我尊重的原则发挥的。恰到好处。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九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不同,搞懂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促成了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补与兼容。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有其各自的社会规约或习惯,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外语学习者如果对所学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以致造成交际失误。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搞懂,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这里从关注重点、烹调准则和文化特征等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一)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来,简直单调得如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们: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换句话说,西方人特别讲求和关心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使是在饮食文化与我们比较相似的法国,涉及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法国烹调虽然也追求美味,但同时还坚持“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舍营养而求美味的做法是他们不赞成的。

不可否认,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他们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冰镇的开胃冷酒还要再加冰块,饮后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味”;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不仅包括西红柿、黄瓜、生菜,甚至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生吃则避免丢失,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习惯使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二)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那是根据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但人们内心对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当先的。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这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主菜端上台面时,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热量不够。”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一)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规范”与“随意”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菜谱中计量都以“克”计算,表面上看,菜谱似乎是科学的,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在复杂的具体情况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而这种一致性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会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因为肯德基老头的炸鸡不仅需要按照配方配料,就连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也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所以全世界的肯德基味道都是一样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深受卡尔文教派影响的荷兰人连自己都说过“如果说法国人是为吃而活着,我们荷兰人则是为活着而吃”,这也就不难搞懂“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可是当烹饪变成一个精确而艰巨的实验时,哪里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得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毫无创造性。牛排、炸鸡、色拉,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花样,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机器人来代行其职。

(二)中国烹调推崇的是随意与特色。

令西方人不能搞懂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一汤匙”、“半碗”、“适量”比比皆是,可究竟汤匙、碗有多大,“适量”是多少,谁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有时候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可能也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要求,加以调整。甚至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即兴的发挥。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又比如红烧鱼,冬天的颜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应清淡些;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红烧鱼的调味中可加糖,如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可见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是同一味道,毫无变化。即使是高档的宴席,也不过是餐具更考究,布置更华贵而已,菜仍旧一个样。

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无限扩大了中国菜谱。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交叉组合后使得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新疆的“全羊席”,广东的“全鱼席”,北京的“全鸭席”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师手中,便做出数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著名菜肴炒“杂烩”,更是把这种随意性发挥到极致,凡是能吃者皆能入菜。也就是这样的随意性创造出了中国烹饪中琳琅满目的菜式。

(一)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台湾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式红菜汤(罗宋汤),是把多种荤素原料集中在一锅里熬制而成之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如,“法式羊排”,一边靠着羊排放土豆泥,另一边配煮青豆,加两片番茄、三片生菜即可。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调和,各是各的味,泾渭分明。所谓“土豆烧牛肉”,也不过是烧好的牛肉加煮熟的土豆,绝非把土豆牛肉一锅煮。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即使有所搭配,也是像“1+1=2”一样简单明了。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

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自由的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而我们称夫妇成婚为“合卺”,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当我们表示崇敬之心时,更以双手“合十”为礼,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就是说,烹制食物时需要在保留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既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才能达到“美味可口”的烹调目标。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便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菠萝咕噜肉、番茄炒蛋、排骨冬瓜汤……而如果换做西厨烹制,端上桌的恐怕是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菠萝色拉,如此的中菜西做,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这意味着我们将烹与调合为一体,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聚餐,大家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客人东吃一筷西吃一勺,几道菜同时下肚。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供一桌人欣赏、品尝。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酒劝菜,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同时也借此交流感情。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这些都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综上,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搞懂和欣赏,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是一种非语言行为。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十

文化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知识、信仰、艺术、习俗等等,以及人类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通过学习获得的实践能力和行为习惯。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文化中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当今世界正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中西方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往来也变得更加密切。由于各个国家受气候环境、政治制度、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各个国家在饮食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本论文主要从饮食文化的概念、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及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方面阐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异同。对中西方饮食文化间的差异更深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加强中西方各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减少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

差异;饮食;文化。

饮食,在远古时代以来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占首要地位,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回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结构,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形成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特点。西方的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本文试图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更好地展现西方饮食文化特点,从而有效的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推动我国饮食文化特点向全世界各国传播。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影响了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对食物口感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人们还注重食物的外观;西方人的饮食都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重视原料的新鲜程度,以及食物本身所具有的营养价值。所以西方人喜欢生吃蔬菜,例如:蔬菜沙拉或搭配汉堡、三明治等食用。因此,西方人强调饮食对人体的健康是在满足饥饿感的基础上能否给人体带来必须的营养成分。

中国人自古以来以米饭或面食作为主食,人们的日常饮食主要以素食为主,蔬菜类菜品占主导地位,肉类和鱼类经常在节假日等聚会或筵席时使用。“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中,像黄瓜、白菜、豆角等绿色蔬菜是首要的选择目标。在西方国家中,人们的主食以各种形式的面包为主,肉类食物相对而言占有及其西方人在饮食对象这方面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人在这方面就很看重所吃的食物是否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由于肉类食物的营养含量最高,所以,西方人都特别喜欢吃肉食,例如:牛排、猪排、火鸡等肉类食物。

在中国,中国人的用餐方式一直以来都只有一种形式,就是每个人都围着圆桌团团而坐,共同享用一桌美食。像这样的用餐方式通常被人们称为“合餐制”。合餐制的用餐方式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亲切的感受,使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美味的菜肴。相对中国而言,“西方流行自助餐,这样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在西方国家中,无论是在家人之间举行的聚餐还是商务人士举行的晚宴等重要用餐仪式,西方人更喜欢用自助餐的形式来享用美味。人们在这种用餐方式下不但有利于自己可以随意吃到喜爱的食物,还可以让人们边用餐边和不同的人们进行交谈,同时也把西方人向往追求自由、强调自我尊重的原则发挥的.恰到好处。

饮食风俗的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等等。日常食俗通常就是我们说的每天的饮食内容。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以米和面作为日常生活的主食,菜类以蔬菜类为主要食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喝酒或喝茶。在节日食俗方面,我国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都设成相应的节日。在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吃相应的食物来庆祝。例如: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主要是煮汤圆吃。西方人的日常食俗主要是以三明治和汉堡为主,以牛肉、猪肉等为主要菜类,人们除了喝酒之外,咖啡是必不可少的。西方人的节日食俗相对中国的节日食俗而言,没有那么讲究,在大部分西方人的心中,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人生礼俗方面,西方人的宗教意识比较高,人们会举行宗教仪式并且举行盛大的晚餐,例如:烤火鸡、烤乳猪等食物来表达对人们的美好祝福,寄托健康、快乐的心愿。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突出,总体来说东、西两部分地区的反差很大。沙漠和草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东南部主要是临近海洋。因此中国的气候环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异,所以中国人利用这个特点在海边以鱼类、海鲜为主,山区以野果和山珍为主。我们以米、面为主食,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由此看来,中国人由于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素食为主的饮食文化。由于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主要由陆地与海湾交错而成,因此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由于受气候影响,西方国家十分适合发展畜牧业以及利用开发海洋资源,这也使得他们养成了肉类食物作为主食的饮食文化。

古代中国在最初的时期是没有本国宗教的,所以我们的宗教意识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后来我国开始有了宗教,即佛教和道教。在佛教刚刚被传入的时期,佛教的僧侣们的饮食和普通民众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慢慢发展,统治者开始限制僧侣们的饮食,禁止僧侣们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道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宗教,道教在饮食方面和佛教的规定一样,也禁止信奉者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宗教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特别深远,大部分西方人都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教规对人们的日常饮食也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古代的基督教徒们的日常饮食以素食为主,不吃肉类食物。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基督教徒们在饮食方面基本上没有禁止吃的食物了。但是血类的食物还是禁止食用的,肉类食物必须是已经被屠宰完成后才可以食用。

中西方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彼此间互相吸收。这不仅为我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西式特色,也为西方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中国的民族特色。目前,在中国的餐饮市场上,西餐所占的比重正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尝试着接受这些西式食物。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断交融,不但带来了甜点、咖啡、沙拉等西式食品,也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制作工艺和健康的饮食方法,这些都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鲜活力。由此看来,中西方各国的饮食文化在彼此的国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西方各国人民对彼此国家的饮食也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喜爱之情,在各自的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这些让人念念不忘的美味佳肴。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在中西方各个国家间的往来交际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篇论文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不同方面产生的差异,并且对此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但使人们在接触到类似问题时,明白了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还能让人们更好的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表现方式,而且能够增长中西方各国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中西方各国人民在交际时,避免由于饮食文化的不同造成不恰当的行为举止而产生的误解和尴尬场面。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十一

中韩两国自从xxxx年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同时,中韩在市场、资金、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特点,从而更加有利于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发展。近些年来,随着中韩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20xx年中韩贸易总额xx多亿美元,韩国对我国的实际投资也突破xx亿美元。当前韩国已经成为我国第五大贸易对象和第四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但是中韩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并且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同时企业文化又与国民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一)上下属关系的管理上的影响。

1、韩国温情兼备的权威管理。

韩国尤为尊崇我国的儒家思想,并且将这种思想融入到了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的日常活动当中。儒家思想对韩国企业管理、经营以及普通员工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能够提升企业集权化的程度,使得企业的领导者在管理中拥有很高的地位。然而高度的集权并非等同于专制。韩国企业受韩国民族文化影响是非常大的,而韩国民族文化注重和睦、协调,这也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十分重视同下属之间的关系。韩国民族文化在实质上对个人观点是非常注重保护的,这也就使得韩国企业员工在公开场合通常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所以,在一些可以和领导进行单独的见面的场合才会表述自己的见解。

2、中国的人道主义管理。

在我国文化当中则是把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尽管我国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在企业管理中实际上是注重人的发展。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遵守各项制度和规范是领导与员工的义务,但是制度、规范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所以我国企业在儒家文化中的尽孝报恩思想的指引下能够自觉的遵守企业的规范制度,这也就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人道主义管理方式。

(二)企业内部管理上的影响。

1、韩国企业管理上的从属与排他意识。

血缘、地缘以及学缘3方面的关系上的从属与排他意识是韩国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也对韩国企业的管理以及上下属之间的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产生这种从属与排他意识的根源就在于韩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家庭文化的影响,当前很多韩国企业将所有权和管理权进行集中,通常也都是家庭式的管理,所以在韩国企业中会有很多领导的亲戚或者血缘亲属在企业中工作。

2、中国企业管理中的中庸思想在我国企业管理上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企业内外管理、企业与社会、领导与员工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的平衡与协调,从而有效避免因为各方关系不协调所发生的冲突。

但是我国企业在中庸思想的企业管理中也会有负面作用,也就是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追求平衡,导致其指定决策或者员工升迁上失去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影响。

1、韩国企业管理上的勤劳奉献。

韩国企业在招聘上是非常严格且慎重的,并且也不会轻易地进行裁员,这是因为韩国企业深受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通常在韩国企业中会有员工之间的论资排辈的现象,并且在员工薪资待遇上也会适当的考虑员工的资历和年功因素。同时,韩国企业提倡的奉献精神对于领导与员工影响极深,不论是企业高级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始终保持奉献和奋斗精神,这也是受到儒家文化中的勤劳奉献思想的影响,而领导以自身作为表率也是韩国企业管理中的一种对员工的激励措施。

2、中国企业管理上的重义轻利。

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对价值观的导向上深受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因此,我国企业领导与员工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并且上下属关系的融洽和合作也是这一文化影响的体现,可以说这是我国企业在重义轻利文化影响下的人性化、平等化的管理模式。

文化作为本国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且良好管理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具有文化差异的企业当中,合理、科学的处理好不同文化的关系以及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中韩虽然在文化上极其相似,但是由于两国文化背景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中韩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领导与员工应当在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和积极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达到彼此文化的融合,从而共同实现两国文化与企业的良好发展。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十二

本文基于weissstephene和geerthofstede的观点,从中韩文化特征的异同出发,对两国谈判中跨文化因素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影响两国商务谈判的六方面因素。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关系日渐紧密,商务活动也逐渐增多,不可或缺的谈判也更加频繁。国际间的商务谈判不仅是跨国的谈判,更是跨文化的谈判。不同国家的谈判代表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致使谈判各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模式、语言以及风俗等各不相同。作为同受儒家文化深远影响的中韩两国,其文化交流的脉搏已经跳动了两千多年。尽管两国文化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包容性,但由于民族背景、历史原因、政治环境、地域特点等多方面的差别,也使两国的文化在某些程度存在迥异。韩国在历史上屡遭日本侵略,近代又受美国很大影响,所以其文化渗入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商业习惯也具有些许西方色彩。本文试图从中韩文化异同角度出发,探讨两国文化因素分布的相似性与不同点,最终确定出影响两国商务谈判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任何社会群体都有的且特有的特征,它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民族性、共享性、发展性、习得性和影响性。

很显然,国际间的商务谈判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谈判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较量、协同、构建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不仅是跨国界的交际,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是一种通过文化的相互冲突、相互渗透左右谈判策略、谈判手段、谈判目标甚或是谈判成败的过程。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不仅要谙熟自己的文化规则,还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规则,这一点很重要。因此,探讨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具有重要且现实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个宽泛的概念,跨文化因素也林林总总。关于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因素,目前学界存有不同看法:donald·whendon(1996)在他的专著《cross-culturalbusinessnegotiations》中指出,跨文化商务谈判受两组变量的影响:一是背景因素,包括谈判双方对谈判目标的认识态度、谈判中的第三方、双方的市场定位以及谈判者的技巧和经验;二是氛围变量,包括可感知的合作或冲突、权力和服从、可感知距离、双方的期望等。在我国学者刘风霞的《跨文化交际教程》一书中,对影响谈判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总结,包括谈判目标、谈判态度、个人风格、沟通交流、对时间的敏感程度、情感外露程度、协议形式、达成协议的方式、团队组织形式、冒险精神十个方面。尽管他们对影响国际间谈判的变量因素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我们任何一个谈判者只有在了解谈判对方的文化背景下,彼此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所以作为谈判者,我们在了解对方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史和民俗习惯的同时,还应兼顾其文化的背景与特色。

关于中韩谈判跨文化因素的确定,笔者基于weissstephene和geerthofstede的观点,借鉴周锰珍的《中越商务谈判文化因素的实证研究》分析方法,对中韩文化的背景、形成等诸多方面作了进一步考察和研究,确定出较有影响性的4个跨文化因素,且每个因素下都有若干个子因素。

1、时间观念。

时间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人对时间的流逝并不十分敏感。人们总是喜欢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做事。并且认为对时机的判断会直接影响到交易的行为。信奉欲速则不达,防止揠苗助长、急躁妄为。如果时机不成熟,宁可按兵不动,也不草率行事。所以,在商务活动中中国谈判手通常可以同时做多件事,计划性较差,灵活性强,但效率较低。而大多数韩国商人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时间观念很强,倾向于单项式。他们认为,时间是线性的且有限的,必须有效地利用起来,做事情喜欢按照预先的计划表逐步完成。

2、等级观念。

韩国是对儒家文化传承最为完好的国家,所以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等级区分较之中国更为明显。韩国的“君臣”意识十分浓厚。除此之外,韩国的男权主义与中国比较,更具倾向性。大多数韩国人认为,男性才是职场中的主导力量,隐身于男人背后,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才是女性典范。因此韩国也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权利。在韩国也特别强调领导和权威的力量,强调个体的权利,即集权。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最直接的表现是谈判小组的理论是否能应用到谈判中。对于集体主义,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的是一种依赖的关系,他们分享共同的社会定位,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并能分工协作,很多公司,很少有妇女做到高层管理职位,所以大多数韩国男士在商务场合不习惯与女士平等地打交道。因此,作为一名女性谈判者,在韩国将面临着重大的文化障碍。尽管中国的这种等级观念也仍然存在,但笔者认为,这种观念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而逐渐淡化,已没有韩国那么浓厚。

3、眼光接触。

这一点中韩双方在认知上存在差异。韩国商人非常重视与对方的目光接触。在谈话过程中,大多数韩国人会在一半的时间中观察对方的眼睛。他们认为,适当的目光接触是亲切接近的感情交流。没有目光接触,则通常被认为缺乏热情,不想与之沟通。而在中国,则有着逃避“目光接触”的观念。他们认为,盯着别人看是很不礼貌的,东方文化甚至禁止妇女注视男子的眼睛,为了表示尊重和谦恭,男子也不好直接注视对方。

(二)中韩商务谈判文化因素的相似性。

1、集体观念。

韩国和中国文化里,都有极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强调“融己与群”、“群己和谐”的思想。这种“共同体”意识要求人们对集体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忠诚度,个人应该听从于或服从于集体,根据自己的角色采取不同的行动,但统一听从主管安排。在韩国,人们都喜欢用“我们”来表现自己及其所属,如“我们学校”、“我们家”等,这里的“我们”不仅指“我”的多数,而且意味着同甘共苦和谐的共同体。尤其提到他们自己的国家,一定会说“我们国家”,而不说“我国”或直接说“韩国”。所以,与韩国人谈判时,对他们国家适当的赞许、赞扬,会获得更多的好感。

2、注重立场。

“面子”和“关系”,无论韩国人还是中国人都看得十分重要。在中国,“和谐”是中国人处理问题的一贯方式,正所谓“以和为贵”。所以,建立关系被视为是寻求信任和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在商业领域和社会交往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关系”。“关系”已成为人们所依赖的与他人、与社会进行沟通联系的重要渠道。建立关系后,中国商人还会在谈判间隙举行一些社交活动来增加彼此的沟通和理解,例如宴请、观光、购物等等。同样,韩国人对彼此间关系的建立也很注重。他们认为,谈判双方第一次的会面是双方能否取得合作的关键。所以,特别重视营造双方开始阶段的气氛。通常在进行正式谈判之前,会有一个简短的宴请,见面时会与对方握手、鞠躬,热情地打招呼,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姓名、职务等。在韩国,商界介绍的正式方式是由第三方引见,并且第三方的身份地位越高,他们对双方的关系就会越重视。其次,和中国一样,韩国人在言语的表达上也较为婉转。他们不喜欢轻易说“不”字来拒绝对方,同样也不喜欢对方说“不”字来损伤颜面。通常在为难时,他们总是以微笑作为应答。

通过以上的论述,总结出了中韩文化七方面的差异,它为中韩两国在谈判中更好地了解彼此文化特征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在分析过程中,笔者认为这种归纳和总结又很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文化定势的思维。例如,会让人们觉得所有韩国人或中国人都具有这种文化特征,从而使谈判者们都采取了相同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其实,两种文化只会在某个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程度的差异和相似,也就是说,个体在共性的基础上也会存在差异性,并不能一概而论。其次,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相互渗透和包容,所以全球文化也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整合。

[1]周锰珍。中越商务谈判文化因素的实证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6.

[2]樊建廷。商务谈判[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donald·-culturalbusinessnegotiations,1996.

[4]isofcomplexnegotiationsininternationalbusiness,1993.

[5]刘风霞。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胡英坤,孙丽霞。浅析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变量因素[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十三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2、就餐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西方实行分餐,流行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各吃各的,互不相扰,且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这种方式虽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但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西方人认为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自我的尊重。无论哪种就餐方式都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着本土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十四

虽然全世界的人类都会有饮食这一生活习惯,但是由于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地域、天气、宗教等方面的不同影响,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饮食观念、饮食习惯等,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1.饮食观念的差异。

1.1中国的饮食观念。

我国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就重视农业而抑制工业,而且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支撑着整个国家过了。艰苦耕作的农民们或者因为国家政策要交税,或者因为受到地主的剥削,或者因为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收获的粮食很实在很难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解决温饱问题是很多中国人的主要矛盾。发展到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大家注重的不仅仅是温饱问题的解决了,而是更加注重饮食的质量了。于是,随着这浪潮,出现了很多专业的厨师,开始研究饮食文化,开始研究烹饪,开始研究食材的搭配等,所以我们中国人在饮食中很注重色香味俱全的搭配的,视高质量饮食为一种享受,而非仅仅只有充饥的功能。

至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一直都不比东方落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大生产,人们的生活节奏又大大的提高,这造成了西方国家的人们对饮食熟视无睹,认为饮食仅仅是充饥果腹的手段而已。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他们采用了更科学、更规范和更合理的方式为自己的三餐搭配,很注重营养充足,适量搭配的`健康饮食。特别是现代出现了营养学时候,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的理性分析倾向,甚至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1.3小结。

总的来说,如果在西方国家注重营养搭配的基础上,再发展味觉上的享受,这才会使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完善,而且将有利于将西方人所说的chinesefood推向国际。

2.饮食内容的差异。

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在,国家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但仅限种植业,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米饭,北方的面食,都是中国的主食,可见,我们中国都是以素食为主。其实从东方人的体型就可以知道我们的饮食比较素,东方人都是以身材矮小、骨细肩窄为主。而且在中国经济落后的时代,很多平民百姓都买不起肉食,特别是在凭粮票购买粮食的时代,更加少有肉食,大概是在春节等重要的节日中,人们才舍得买肉食。但是现在中国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人民的餐桌上找到越来越多的肉食,特别是过年过节,或者是招待客人的时候,鱼虾蟹、鸡鸭鹅、猪牛羊都常常出现。

在西方国家则比较重视牧业,特别是某些国家更加以动物发展出另类的文化,例如美国的牛仔文化,西班牙的斗牛文化等。而且西方很重视航海文化的发展,因而渔业也发展得很好,这两点决定了西方人以进食动物为主。再次,西方人因为注重营养的摄入以保证体能的充足,他们都很注重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所以西方人的体型都是高大肥胖、骨大肩宽为主。但是由于现在西方人摄入太多脂肪,营养师建议他们的餐桌上应多增加蔬果类的食物,以增强消化。

2.3小结。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饮食内容都有发生变化,素与荤的搭配也日催合适,健康饮食的观念也以深入民心。

3.饮食方式和餐桌礼仪的差异。

3.1中国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因为中国以素食为主,大多书人都以筷子、勺子为主要的餐具,方便使用。很多外国人都不会用筷子,因为这与手的灵活度有关,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属于心灵手巧的类型的,而外国人则比较豪放,所以比较难学会用筷子。

而平常饮食的方式,我们则大多以围餐为主,即放几盘菜在中间,大家喜欢吃多少便夹多少,尽量做到不浪费的原则。因为我们中国以前经济较落后的时候,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养成了中国人节俭的优良习惯,所以围餐就是尽量避免个人饮食的浪费。再次,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一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互相夹菜,有利于维护家里和睦的气氛,无论是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丧事,一家大小都会坐在一起吃饭。长久以来,围餐已经成为家庭聚会的主要形式了。但是围餐也有不讲究卫生,容易传播疾病的缺点,所以现在如果是在公共食堂,大家都以一人一份饭菜为主,卫生观念以逐渐提高中。

西方国家的人们因为以肉食为主,所以他们以刀、叉、勺子为主要的餐具,而且刀子也分为切包和切肉的不同,勺子也分了汤和食物的不同使用,他们的排放位置也有严格的要求,但这也主要是为了方便使用。

而进食的时候虽然都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但是都以一人一份食物为主要的形式,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西方国家的文化讲求的是自主独立,讲求个性,若不断给客人夹菜,客人会觉得主人在强迫,没有礼貌。虽然缺少了互相夹菜的温馨,但是也多了一份卫生健康的保证。西方人的餐馆都是很安静的,因为他们觉得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很可能会打扰其他人进食的心情,侵害了其他人享受安静环境的权利,所以西方人在餐馆进食时要不不说话,或者很小声地交谈,尽量做到不打扰其他人。

3.3小结。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各有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生活习惯、文化氛围都造成的。现在随着世界全球化得趋势,中西方的饮食方式也开始走向日趋融合的方式,中国人经常吃西餐,西方人也开始青睐中国的食物,方式也随之得以变化。

4.烹饪方式的差异。

4.1中国的烹饪方式。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民间艺术,因为中国烹饪追求的是随意性,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追求规范化。之所以称中国的烹饪时民间艺术是因为烹饪这艺术存在于家家户户中,食材的搭配、调味料的搭配都是随个人喜欢的,所以可能会出现明明是同一道菜,但是在不同地方食用会出现不同的风味。这些都造就了我们中国的八大菜系的形成,这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都各有特色,各具自己独特的风味。

在西方,烹饪是机械化的,严格按照营养学来进行科学搭配,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了一种机械化的技术性工作。由于食客也只注重营养的摄取是否足够,这更放宽了厨师的烹饪技术限制。

4.3小结。

在烹饪方式方面,中国注重的是随意性、和合性,而且烹饪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西方注重的是营养的搭配,因而具有机械性,搭配单一乏味,缺少趣味性。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注重味觉享受,多以素食为主,聚餐以围餐为主,烹饪方式具有随意性,多样性和和合性。

西方国家的饮食注重营养的搭配,多以荤食为主,聚餐以一人一份的快餐为主,烹饪方式单调机械,缺乏趣味性。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十五

本文主要通过饮食方面的对比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对饮食文化的了解,进而探究与饮食相关的历史以及对中美国民思想观念的区别。一方面,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另一方面了解美国甚至西方的思想观念。在日益国际化的时代形势下,开阔视野,促进与多国的文化交流。

自古,中国人就讲究“民以食为天“。其实饮食文化不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人民的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饮食,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外,更是交流情感,建立了解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文化对比的角度,以历史文化为主要背景,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重点介绍。

中国的饮食文化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色:中国菜讲求颜色搭配,色泽诱人,给食客的视觉系统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香:香则是菜肴烹饪后的香气,喷香扑鼻是中国菜追求的至高境界。

味: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味,饭餐的味道要咸淡适口,酸甜相宜。不过古话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不同的地域,依据不同的地方特色,菜肴的口感也随之改变。

养:中国菜讲究的是通过荤素搭配来均衡营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讲究吃的饱,更要吃的好。菜不仅仅要吃出味道,更要吃出健康。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饭菜养生是中国菜追求的更高境界。

冷:无论到美国哪个州或小镇的餐厅或酒吧就餐,都会免费提供一杯白开水,特点是无论冬夏,水里都会加冰快。这恐怕是刚到美国的中国人难以适应的,尤其是恰逢冬季,你又身处美国的北部小镇,当室外温度在零下20多度的时候,一杯含着冰块的水放在桌上时,恐怕很多中国人都会单点上一杯热水,而这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请求,在美国餐馆里的服务生眼中会显得非常的奇特。

生:众所周知,美国人不仅爱生着吃菜,就连牛排都是爱吃带血丝的。在美国,任何蔬菜都可以生吃,芹菜,洋白菜,菜花…都可以沾上ranch组合成一份丰盛的蔬菜沙拉。

甜:美国人吃饭,甜点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正餐的结尾必备甜品。蛋糕,派,冰激凌,布丁.....为每顿饭画下完美的句号。如果时间不够或实在没有准备甜点,哪怕是从便利店买来一包迷你奥利奥,美国人都不会错过甜点的诱惑。

除此之外,美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烹饪工艺不同。中国料理常用炒锅和旺火炉灶,而正宗美式料理基本依赖于烤箱并且少油。区别与中国的煎,炒,烹,炸;美式料理中的烤,熏,h,扒是使其风味独特的重要原因。

2.调味独特。美国西餐调味用品种类与中餐大相径庭。例如中餐炖肉用的肉桂,在西餐里却常用来烘焙甜点和蛋糕,或者是放在咖啡中。被中国人当做水果的苹果和柠檬,却在h饭,烤肉时作为调味料重点使用。

(一)中美文化的渊源。

1.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玉米小麦,畜养牲畜。在饮食上主要体现在饮食结构上,中餐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组成的:主食和副食。主食主要指粮食作物,副食为肉,蛋类和蔬菜,其中蔬菜又占据着主要的副食地位。一顿饭,主副与副食相搭配,蔬菜和肉类的组合处处体现出融合统一的民族追求。

2.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的源头应该成为欧洲文化,它的源头来自地中海地区,由于天然生活资料的稀缺,人们必须通过探索自然来寻求生存,这就导致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中的肉类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由于不发展农耕业,自然粮食的产量也不高,自然人民对此的需求就随之减少。一个土豆就可以是他们搭配牛排的主食。正如这种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一样,西方人更多是讲求的是个人本位论,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饮食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蔬菜沙拉中的蔬菜绝不会随着牛排一起制作。甚至在用餐顺序上都会彼此单一分开,开胃菜,主菜,甜点,一道吃完上下一道。

美国人的饮食观念更趋向理性化,不过多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主要追求的是口味的清单和膳食的均衡。大多数的蔬菜采用蔬菜沙拉的形式呈现在美国人的餐桌上。再例如燕麦片,开水冲泡的燕麦加上一点葡萄干,坚果,或者香蕉片就可以是完美美式营养早餐的代言了。

在美国,正式的晚宴或者派对上。厨师长会把对食物的注意力集中在餐具的使用与摆放上,配料的新鲜与颜色的搭配上,装饰盘子食物的艺术性上,而不会过多的关注食物的味道的组合和创新上。例如,在烹饪上厨师长是绝对不会把肉和蔬菜互相混合,即使为了菜肴颜色的美观,也是在装盘的时候进行。小牛排搭配有金黄色的玉米粒,或者三文鱼搭配明艳红的小番茄。各个原材料的口味分口明确,绝不混合。

在中国,又是完全一副不同的景象了。中国人“爱”吃,“能”吃,“讲究”吃,更“重视”吃。自古中国人就研究“吃”,也许是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吧?中国的职业结构决定了大多数人口的职业是农民,由于天天和农作物,牲畜打交道,自然对食物有种割舍不了的情感。

饮食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不仅能满足我们生存的基本要求,更能从中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渊源。不同的地域特征,人文气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理念。通过对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了解可以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各国间友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2篇十六

本文在分析中韩文化交流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基础之上,试图在政府、企业以及民间交往等不同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

中韩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双方都有古老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相互间的频繁的交流而取得许多优秀的成果。在历史上,两国属于一个文化圈,具有相近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文化理念,这正是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要加以珍惜。

近些年来,“韩流”在中国、“汉风”在韩国盛行,对两国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原因之一可能是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的某种同质性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在大众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电视、电影、音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在精英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内的交流则做得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因为只有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中的深层因素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使人民间的相互理解达到更高的水平。

(一)中韩两国交往的历史之久,其间由于政治原因,两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相互敌视和隔绝状态,尽管1992年中韩再次实现关系正常化,但由于恢复交往时间不长,两国民众之间还缺乏相互了解,在历史、文化、领土、政治、经济利益等问题上存在误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1、对于这些误解和分歧,两国政府必须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政策基调。对于近年来韩国国内学术界以及部分网民、民间团体等关于高句丽历史问题和所谓的间岛领土问题等种种争端,韩国政府基本保持尊重事实的态度和立场,有效避免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再度升级。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难免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双方应继续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互信互利,实现合作共赢。

2、为了消除中韩两国间的种种误解,不仅要协调好中韩两国政治关系,加强经济合作,还要积极利用文化的力量,大力开展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中韩两国应加强对对方国情、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普及工作,对民间交流进行指导,努力办好韩国访问年”。

3、两国政府应加强沟通和交流,使韩国政府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且也对韩国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韩国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在文化交流领域,韩国政府应进一步推动文化多元化,适当开放国内市场,引进中国一些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加深韩国民众对于中国现实生活的了解。

(二)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化中韩文化交流。

中韩文化贸易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导致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不对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

1、向韩国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目前,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走在中国前面。中韩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有相通之处,研究、学习和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无疑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向韩国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必须在思想意识上改变对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商品化的态度。长期以来中国对于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中国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之后,各种外国文化蜂拥而入,占领中国文化市场。在中国人的意识当中,文化与生意是两个领域的问题,没有认识到文化商品化的重要性,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融合其他先进文化,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打入韩国市场。

3、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应提供优惠的税收、补贴政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韩国建立文化产业基地,鼓励中小文化企业与韩国企业合作出口,推动不同层次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政府还应利用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吸引了解国际文化市场运作的专业人才,推广中国的文化产品。同时,设置高层次教育机构,培养优秀文化艺术人才,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储备力量。

(三)推动中韩民间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分歧。

中韩两国建交初期,双方交流以政府为主导,官民并举。在两国文化主管部门通力合作下,双方的交流由官方主导扩大到民间,中韩两国应从下述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和质量。

1、加强中韩学术界和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和媒体歪曲、误导的倾向。中韩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边界等问题上不存在严重的分歧,但在学术领域还存在有意无意的学术分歧政治化的倾向。中韩两国媒体间的交流也十分必要,应通过交流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尽可能按照事实及早纠正毫无依据的虚假新闻和因相互了解不够而出现歪曲报道,特别需要通过韩国媒体让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发展形势,减少不必要的误解,消除敌对情绪。

2、重视青少年间的交流,加强双方理解和信任。中韩两国民众间的敌对情绪,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在年轻人当中传播的。双方应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建立多种多样的沟通和联系方式,以加强两国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相互派遣留学生也是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个重要而有效地途径。

3、推动中韩旅游事业合作发展,增加普通民众相互了解的机会。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增多,受“韩流”与“汉风”的影响,双方出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的长白山、山东的儒家文化发祥地是初到中国的韩国旅游观光者必访之地。两国政府应进一步采取促进中韩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组织观光交流会,宣传旅游产品,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双方旅游市场,增进中韩两国普通民众之间的互访和交流。

总之,近年来尽管中韩两国关系受到历史问题、政治、经济、民间民族主义情绪蔓延等问题的困扰,但本着“尊重独特性,扩大共同性”的原则,两国文化交流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是“中国访问年”和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年,2012年是“韩国访问年”和丽水世博会举办之年。中韩两国将以此为契机,加强文化交流与务实合作,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必将得到加深和巩固。

[2]沈定昌:《中韩文化交流的快速升温及其原因》,《当代韩国》2004年春季号。

[3]王东生:《在华韩国企业的文化本土化战略》,《当代亚太》2003年第8期。

[4]汝信:《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当代韩国》2006年春季号。

[5]詹德斌:《韩国对中国的“认识赤字”》,网2007年4月4日。

[6]朴光海:《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当代亚太》2007年第7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