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07:40 页码:13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大全15篇)
2023-11-11 23:07:40    小编:ZTFB

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写总结时要突出重点,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下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作总结的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艾滋病毒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厉害了,而依然有一种‘病毒’在我们身边肆虐,那就是‘歧视’,但是总要有人去面对它,要带领我们消灭它,让我们一起结识这样一位校长。”1月14日,“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录制现场,伴随着主持人白岩松深情的介绍,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的事迹在舞台的大屏幕上播出。

当时在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担任院长的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后来在这里上学的艾滋病患儿越来越多。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9月1日郭小平建立了“红丝带学校”为这些失去亲人、曾受社会歧视的无辜儿童重新建起了一个家让他们可以安心治疗和学习。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纳入国民教育系列。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目前共有学生33人。作为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的校长郭小平十几年来把全部的爱都放在这些一出生就遭遇不幸的孩子们身上。他和这些孩子的故事让现场很多观众流下了眼泪。视频播放结束郭小平胸前贴着红丝带出现在颁奖舞台上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主持人敬一丹现场采访郭小平,询问了红丝带的象征意义以及他在办学校过程中遇到过的困难等问题。当敬一丹问郭小平十几年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感悟时,郭小平回答:“刚开始办学校的时候,觉得自己承担了社会责任,甚至觉得自己挺伟大,现在对孩子们的感情越深,这种想法越淡了,他们就是我的孩子。现在我和孩子之间就是个‘情’字。”

采访结束,白岩松饱含深情地宣读了“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郭小平的颁奖词:“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同时,“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也给予郭小平高度评价。“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雨露这样评价郭小平:“从医治人的身体,转向救助人的心灵,他投入更多的智慧和勇气。”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二

2月8日晚,江西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站在了20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的颁奖舞台上。她叫支月英,36年来坚守在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一张小小的山村讲台,彰显出她内心的大爱。

当晚,当记者独家连线在北京颁奖现场的支月英时,她略带激动但言语朴实无华的言语中,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孩子们了,我好想赶快回去看到他们。”

对于获得的荣誉,支月英称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一件平凡的事“我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才能有希望。”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三

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经过四局较量,以3-1逆转战胜塞尔维亚女排,时隔12年再度荣膺奥运会冠军;同时报了小组赛告负对手的一箭之仇。这是中国女排史上第3次获得奥运金牌!

成为教练之后,郎平已经率队两次杀入过奥运会的决赛。一次是带领中国队晋级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决赛,一次则是在率领美国女排。不过这两次她都是获得了银牌,里约奥运会,由郎平再次挂帅的中国女排,战胜塞尔维亚夺得金牌,继1984年洛杉矶和雅典折桂、19亚特兰大摘银之后,时隔12年第三次斩获奥运会冠军,这也是郎平挂帅后的首枚奥运会金牌,同时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里约奥运会的第26金。

郎平两次接手中国女排时,中国女排都处于低谷。不仅是拿不了世界冠军,而是在亚洲都输给过日本和泰国。更是从世界排名第一,一路跌到第八。每次世界级的大赛,国人已经不寄期望于女排进决赛了。

这样的女排对谁来说都是烫手山芋。但是两次,郎平都扛起了中国女排。1995年她首次执教中国女排,同年就率队获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三名,年再次率领中国女排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夺得第13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亚军!

之后她辗转意大利、美国。在,郎平重新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她再次带领困境中的女排夺得女排世锦赛亚军。在去年的女排世界杯上,郎平顶住压力,带队以10胜1负的骄人战绩时隔12年第四次夺得世界杯冠军!

其实,在郎平两次执教中国女排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顶着冠军的光环,郎平1986年退役后本可在系统内取得一份不错的工作。但郎平却选择一条不同的路,到北师大学习英语,之后又自费赴美留学。

1995年,长期处于低谷状态的中国女排开始备战奥运,邀请郎平从美国回国执教的呼声很高。曾经为国家夺得“五连冠”的郎平也非常希望重回国家队,再振女排雄风。然而,当时郎平签有美国俱乐部的合约,回国意味着有一笔不菲的违约金。

当中国“高尔夫之父”朱树豪获悉此事后,他通过自己在美国的公司全力协商解决,努力游说郎平所在的美方俱乐部,并且承担了郎平的违约金,扫清了郎平回国的一切障碍。

后来中国女排不负众望,勇夺1996年奥运银牌。当郎平率领女排姑娘终于再次站在奥运领奖台上时,新闻媒体才知道了朱博士的这一义举。郎平在她后来的自传《激情岁月》里也记载了朱树豪帮其回国执教的经历。新年之初,当中央电视台采访远在意大利的郎平时,这位“铁榔头”也热情洋溢地提到朱树豪的名字。

接下来,自20雅典奥运会上逆转俄罗斯夺冠后,“黄金一代”的中国女排一度陷入了低迷的状态。

老队员的伤病成为了当时最大的问题。在赵蕊蕊的记忆里,到20是中国女排伤病最多的一段时间。她和时任队长冯坤曾前往美国治疗,在那里她们遇到了一同手术的偶像郎平。术后“三个瘸子”生活在一起,郎平时不时炒菜做饭,“很照顾我们”。

中国女排两度负于日本亚锦赛又史无前例地被泰国击败。在回国的机场安检人员说你们连泰国都敢输。薛明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有人想输”。

中国女排进入了新老交替的调整中。赵蕊蕊等老队员退役,主帅换人,中国女排进入了一段风雨飘摇的日子。刚刚接过帅印的蔡斌,又把帅印交给了王宝泉,在后者“地狱式”的训练方式下,女排夺得了瑞士精英赛冠军,并在世界女排大奖赛上收获第四名。五个多月后,王宝泉又因身体原因挂印而去。

两年内三度易帅,这是中国女排历史上的第一次。“教练是一个队的灵魂,那时候灵魂都不稳定”,薛明说。前中国女排队员张娴认为,频繁换教练也导致了中国女排的青黄不接。每个教练用人、选人都有不同的风格。

中国女排跌入谷底仅仅取得世锦赛第十名的成绩。此时中国女排无异于烫手山芋。20因腿伤很难再坚持下去来自北京女排的薛明宣布退役。

年4月,郎平的老队友陈招娣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得知消息后,郎平坐在沙发里哭了良久。

“招娣去世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让我特别感动,女排精神还是这么有感召力,在中国女排最需要人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做点牺牲?现在这个局面,出山就是去当铺路石的。”

郎平作为队员见证了老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又身为教练在最近二十年来活跃在第一线,每当女排陷入困境,人们总会想起她。

郎平毅然接过女排帅印。要知道,老女排成员中至今还从事排球教练工作的只有郎平一人,有的下海经商,有的走上仕途。当央视主持人张斌将这个问题抛给郎平时,郎平笑着说:“经商没有天赋,也没有领导才能,只能做教练了。”

这支新女排,90后甚至95后占了大部分。训练、比赛、开会、备战,已经55岁的郎平经常亲自上阵,平时腰椎不好的她,训练课后,要花上半小时做理疗。很多大赛前,她的睡眠不足4-5个小时。

另外,在场下,郎平对队员体贴入微,记得每一个队员的生日,了解每个人的伤病,会自己掏钱给队员买营养品,包春节红包。

终于,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厚积薄发,一扫之前阴霾,夺得冠军。

20奥运会,背负着中国三大球成绩希望的女排压力很大,小组赛首战,2比3不敌荷兰,离场时,队员们一个个低着头。赛后,郎平为队员做心理疏导,要求队员“放开打”。第四场小组赛又0比3完败塞尔维亚。在休息室,郎平鼓励大家:“咱们中国女排最不怕的就是困难,困难再大,我们也要迎着困难上!”

战胜了荷兰杀入决赛后,郎平说:“从我决定带女排的时候我就没考虑应该得到什么。队伍是主教练责任制,不管是好还是不好,我都应该承担责任。”

说到激动的地方,郎平也显得有一点语无伦次,她说:“我不是表扬自己,我没有什么私心杂念。球队带得不好,我有责任带她们继续向前。球队带得好,是大家的功劳,我一个人做不了什么。我没有后悔过,只是尽力而已。”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四

这10个人分别是: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量子通信的领跑者潘建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此外,“感动中国”还向中国女排特别致敬。

其中87岁的孙家栋是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46岁的潘建伟是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五

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已经走过十年。第十一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已于与2013年2月19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正式揭晓。

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分别是:林俊德、陈斌强、何玥、陈家顺、高淑珍、张丽莉、李文波、高秉涵、周月华、罗阳。特别奖授予湄公河“105案”专案组。

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十位获奖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身份和年龄相差悬殊,但他们的事迹都具有打动人心灵的感动特质:

1、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科学家林俊德一生奉献给核事业,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3、何玥:何处春江无月明,12岁女孩何玥因病去世,把器官捐献给他人;

5、高淑珍:爝火燃回春浩浩,农家妇女高淑珍坚持14年以家庭的力量撑起爱心小院;

6、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被网民赞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

8、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别离,台湾老兵高秉涵为上百位老兵带回骨灰;

10、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航空英模罗阳用生命托起战机,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

特别奖:湄公河“105案”专案组,评选还向公安部湄公河“105案”专案组表达了特别致敬。

尽管有些获奖人物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但经过《感动中国》全新的阐释,仍然再次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节目组在过去一年中深入基层,挖掘了不少优秀的普通人楷模,今年的获奖者中还有一位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这创造了《感动中国》获奖者年龄新低。这些获奖人物的事迹,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的群像,引发了现场观众强烈的共鸣,纷纷表示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六

【支月英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

支月英颁奖词: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支月英事迹介绍: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七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十位感动中国人物他们曾倾一己之力,践一生之诺,触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柔软,激起一个国家拔节生长的力量。与高贵的灵魂对话,书写自己的不凡人生。

这些感动中国人物无时无刻感动着我们,从刘家栋的身上我们读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大爱;从支h英的身上我们读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大美;从王峰的身上我们读到了“威棱慑沙漠,忠义满乾坤”的大义……他们用真情弘扬正能量,传递人间真善美。

《感动中国》,就是在心灵里播下一粒种子,虽然这粒小小的种子,不会马上长成参天大树,但内在的生命力使得它终会生长起来,带来长久的美好。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感动,是我们内心被打开时的那一道优美的弧线,在以后的日子里,在追梦的路上,我们罗山一中的同学们许下了自己的誓言,要用实际言行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八

对于潘建伟,“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说,在巨大的名利声望前,坚守学术的真谛,这是学者最难能可贵的。“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潘建伟的颁奖词为: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潘建伟,中国科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量子力学等方面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国际著名学者。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会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九

月8日晚,《感动中国20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作为“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成为“20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颁奖典礼上播出了潘建伟院士为量子通讯事业奋斗的经历和故事,主持人对他进行了现场采访。《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潘建伟院士的颁奖辞是: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十

白岩松饱含深情地宣读了“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郭小平的颁奖词:“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同时,“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也给予郭小平高度评价。“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雨露这样评价郭小平:“从医治人的身体,转向救助人的心灵,他投入更多的智慧和勇气。”

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十一

2月3日,农历初七,立春万物生。

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麦田无边地绿着,一如“平民英雄”王锋的精神之光,在中原大地蔓延与传承,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英雄王锋,走了!在南阳的那场大火中,王锋舍己救人,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海。在他的救助下,20多名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全身有98%的面积烧伤。四方捐助,仍没留住英雄。月1日,王锋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在北京离世。

英雄王锋,还在!立春时节,大河报记者回访英雄身后事。他的“善良基因”在儿女身上得以传承,他的“侠肝义胆”在四乡八邻得以弘扬,他的“舍己为人”已从中原腹地感动整个中国。

昨日上午,记者从南阳市委宣传部获悉,三入火海救人的方城籍青年王锋,荣膺“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将于今晚8时在央视一套首播,2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9时30分重播。

[回忆]。

即便再回那天她还是“拦不住丈夫救人”

潘品清楚地记得,她的丈夫王锋,已经离世120多天了。

为方便女儿上学,潘品在南阳新租了房。这里距丈夫“火海救人”的地方不远,但潘品几乎再也没有回去过,那是一段不愿启封的回忆。

去年5月18日凌晨,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楼上住了25口人。

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卧室正对着的一楼大厅内浓烟滚滚,停放的10多辆电动车熊熊燃烧。

“失火了,救人啦!”呼救的同时,王锋抱起10岁多的女儿,冲到了楼外。

第一次冲进火海,王锋先到一楼北间的卧室,护送出妻儿。

第二次冲进火海,王锋救出一楼东间的一名托教老师和两名学生。

火更大了,烟更浓了。

可是王锋没有犹豫,他迎着烈焰和浓烟,第三次冲入火海。这次,他跑上二楼、三楼,使劲儿地敲打邻居房门:着火了,着火了!

几分钟后,再次冲出火海的王锋被烧成了“炭人”,他赤脚跑到近百米外的张衡路口倒下,留下一串带血的脚印。

全楼的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全身有98%的面积烧伤。2016年10月1日,王锋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在北京离世。

在丈夫离世后的日子里,潘品曾假设了无数次,“如果那天我拦住他,现在我们是不是还有一个完整的`家?”说完,潘品又自言自语:没用的,我知道我拦不住他,看着大火不救人,就不是他了。

[梦想]。

孩子们长大了想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王锋9岁的儿子王玉金,梦想是长大了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怎么才能成为“爸爸那样的人”?王玉金低着头,沉默。片刻,他抬起头回答:帮别人修电视机、修电脑、修电动车——这些都是王锋曾经常做的。

“不管多累,不管在干啥,只要别人开口求助,王锋总是搁下手中的活就去帮忙。”潘品说,她总能在儿子身上找到王锋的影子,善良又细腻。

采访中,儿子依偎在潘品旁边。当谈起丈夫时,一向坚毅的潘品忍不住落泪,王玉金赶忙伸出小手,轻轻地给她擦了又擦。

儿子帮自己擦泪的小动作,让潘品心疼又感动,“俩孩子长大了,更懂事了”。

“昨天晚上,我还帮妈妈用盐水热敷腿。”年前,潘品意外遭遇车祸受伤,每晚要用盐水热敷两三个小时。王婷说,能帮忙照顾妈妈,她很开心。

“女儿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是成为一名教师,第二个是成为一名外交官,第三个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在“感动中国”候选人物投票时,王婷认真看了每一位候选人的事迹。她多了一位偶像: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她央求妈妈到北京录节目时,一定要和偶像合影。

1月15日,潘品到北京录制《感动中国》时,见到了潘建伟,顺利帮女儿完成了心愿。得知王婷对科研感兴趣,潘建伟的助手专门电话联系上潘品,“他要了我们的地址,说潘教授想给孩子们寄些科普读物”。

两个孩子的变化和成长,是潘品最大的欣慰。把两个孩子抚养成才,也是潘品最大的希望。

今年过年,女儿王婷给王锋写了信:“爸爸,我们过年了,我会照顾好妈妈、弟弟和奶奶,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弟弟紧跟着写道:“爸爸我想你了,我会好好学的,我会保护一家人的……爸爸我爱你。”

[期许]。

新租了房子她的微信名字改成“希望”

潘品娘仨在南阳新租住的屋子,收拾得温馨、洁净。女儿王婷在屋里养了十多盆花草,阳台上的一盆水仙长了半米高,一串串米白色的花,吐着芬芳。

客厅里放着两张小书桌,将近两米高的四层书架,塞满了孩子们的书。客厅电视机旁,最显眼的位置贴着两张“奖状”。

一张是属于女儿王婷的“学习标兵”奖状,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王婷拿了全班第一。一张表彰潘品是“优秀家长”。

新的一年,潘品把微信昵称改为:希望。

名字孕育着两层含义,一层是希望自己可以更加坚强、振奋,担起家里的责任。另一层含义是,希望能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为社会做贡献。

关于未来,潘品也有了新的打算,她想继续当老师。这不仅是潘品的梦想,也是她选择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回报。”潘品觉得,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爱传递给孩子,这也算是一种感恩。

出租屋的鱼缸里,4条红色的小金鱼结伴相游,自由自在。“这4条小金鱼代表着王锋、我、儿子、女儿,我们一家四口人永远不分离。”潘品说。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十二

2月8日晚,江西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站在了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的颁奖舞台上。她叫支月英,36年来坚守在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一张小小的山村讲台,彰显出她内心的大爱。当晚,当记者独家连线在北京颁奖现场的支月英时,她略带激动但言语朴实无华的言语中,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孩子们了,我好想赶快回去看到他们。”对于获得的荣誉,支月英称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一件平凡的事“我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才能有希望。”

承诺:36年扎根乡村讲台。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只有坚守才能有希望”

在白洋山村,支月英与一双双渴望知识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认识大千世界。但贫穷的山村并不是世外桃源,山村的教育更显落后。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难倒支月英。刚参加工作时,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支月英经常为学生垫付学费,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劝她赶紧离开,她总是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后来,支月英被任命为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她既要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做好教学点的管理服务工作。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材料,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浑身酥软。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母亲从老家来学校看她,看到女儿步行二十多里到山下接自己,心疼不已。支月英对母亲说:“这里山好,水好,村民朴实善良”。母亲心疼地说:“你就净说好!”她只是望着母亲笑。其实她心里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愧疚,她何尝不想尽享天伦之乐,但她更愿意把爱意播撒在这青山绿水,让这份爱生根发芽,承载起贫瘠山村的绿色希望。在颁奖现场,当记者连线支月英时,她用朴素的语言告诉记者:“我就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做着一件平凡的`事,我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才能有希望。”

一人一校多次婉拒调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支月英除了自学外,每年都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学生学习效率,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她眼里没有差生概念,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她循循善诱的教诲,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年一个深山孩子的心田。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月英老师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只有一只眼睛正常。更让人揪心的是,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并马上进行了手术。住院的几天,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她的学生。刚刚出院,就立刻回到了学校。暑假,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问题,上级教育部门决定新建校舍。支月英就起早摸黑,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整个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过的。如今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乡亲们看到崭新的校舍,感动不已。

既是校长、老师,又是保姆,上课教书、下课照应学生玩耍。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总是说:“你也年过半百了,身体又不好,别的老师都往山外调,而你还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乐呵呵地说:“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里、山旮旯里的孩子谁来教育,山区教育谁来支撑。”各级领导关心她,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绝。

“我亏欠了自己孩子,但我有了更多的孩子”

支月英其实也有自己的孩子,但为了山里的孩子们,她选择了亏欠。“这么多年来,我亏欠了孩子太多,但为了山里的孩子,我只能祈求孩子的原谅,因为我放不下山里的孩子们,他们也是我的孩子。”支月英略带哽咽的说出这番话,“不过我的孩子现在已经完全理解我了,并且也非常支持我。”

这次参加颁奖,支月英离开教学点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但山里的孩子们却心心念念的牵挂着她,“孩子的家长们都通过微信向我拜年,孩子们也在微信里奶声奶气地说想我了,其实我也非常想他们,非常非常想,我迫不及待地想赶快回去看到他们。”

“我只希望山里的孩子们,能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支月英对孩子们最大的希望。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十三

在过去8年里,梁益建不仅以仁心持续高强度的工作,而且一次一次挑战脊柱矫形领域最高难度。70°、90°、180°……这些对大多数人来说仅是一个个数字,但对脊柱畸形患者来说,却是一道道难以迈过的坎。严重脊柱畸形,伴随的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意味着他们一辈子不能挺直脊梁,甚至因此丧失生命。梁益建博士不忍心看着患者们因畸形遭遇各种痛苦和生活中的困惑,甚至面临生命威胁。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使他一次次跨越手术禁区,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挽救了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

屡闯禁区成为国际一流。

至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来自于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有人甚至是背着呼吸机来到医院治疗。在这些患者中,大多患者都是极重度脊柱畸形,伴极重度混合性呼吸功能障碍。早已超过脊柱外科学上的手术治疗禁区。没有文献可以参考,梁益建博士通过自己的专研,发明了一种可以让脊柱牵引使脊柱畸形变小的外固定架,从而挽救一个16岁小姑娘因严重脊柱畸形垂危的生命。也因此打破了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手术矫正的“禁区”。

在8年的时间里,梁益建博士从患者身上总结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也逐渐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130°、150°、180°……超高难度的脊柱畸形患者被治愈,像是神话般让人惊叹。其中一例脊柱三维360°螺旋畸形的患者,堪称“世界最难”。梁益建博士通过手术,让患者的畸形得到完全矫正,增高30公分。其术前术后改善明显的拍片结果,甚至一度引发国内同行的猜疑:“扭曲成这样都能被拉直,该不会是ps的吧?”

事实证明,这一切并非天方夜谭,也不是制图软件开出的“玩笑”。

目前,梁益建博士收治的患者已涵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年龄跨度从2岁到80岁;治疗的病例更是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突破了国际上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髓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无法矫正。同时,还出版了两本脊柱畸形专著。发表在202月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一举打破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茶馆里募捐让患者挺起脊梁。

“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多来自贫困家庭。”梁益建告诉记者,“8年来参与脊柱畸形矫正的临床过程伴随着持续不断的募捐。”

据记者了解,这种病就目前国内的病人分布来看,城市大大少于农村,发达地区大大少于落后地区。梁益建博士说:“通常情况下,到医院求治的病人,经济条件都不那么好。”作为该专业的医者,梁益建博士是病人公认的“善人”。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总是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到现在金额至少不下十万元。

虽然梁益建博士的病人多,手术时间长,手术难度大,体力消耗多,工作压力大,即便这样忙,他每年都要自己抽时间去贫困山区、藏区义诊。他常说我们这些国家培养的专家,应该把党的关怀送到老百姓中去,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解决他们看病难,他言行一致的行为也是年轻医生很好的榜样。

梁益建博士帮助过的病人还有很多,他们至今与他保持着联系。为了给这些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团队从20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梁益建博士在凉山州木里县遇到一个年轻患者刘正富当时即给他许诺“你等着我给你把钱找到后就回来接你。”这一句诺言对当时的刘正富来说几乎不敢相信。为了应诺梁益建每次到茶楼喝茶都会在墙壁上贴出患者照片向茶友募捐。梁益建也联系了很多公益基金寻求帮助。

除了梁益建持续不断的募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对骨科开展脊柱整形给予了大量支持。

“当时我在重庆的时候做的是颈椎手术,因为颈椎一般是富人病,没有医院会大量做脊柱矫形手术,因为不赚钱,所以我们现在能达到这样的临床规模和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离不开医院的支持。”梁益建不无深情地告诉记者。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近期又专门为骨科脊柱矫形患者清理了一幢楼出来,做他们的病房。其实这个很不赚钱,而且一直在亏钱。因为这种病人一住就是半年一年,床位流转率非常低。而且他们经济贫困,治疗基本靠募捐。不过我们觉得既然三医院有了这个技术,也就有了这个责任。我们不做,很多病人可能一辈子都站不直,所以我们坚持了下来。”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2.

3.

9.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十四

支月英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近她还入围了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名单我们在为她点赞的同时再一起听听她的故事!

为了让山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她坚守深山36载。学生们对她的称呼,从最初的“支姐姐”,到后来的“支妈妈”,再到现在的“支奶奶”。已经55岁的她,原本可以退休,离开山村颐养天年,但她不舍离去。

支月英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山里的孩子也应该接受好的教育,这是支撑支月英留守深山的精神支柱。她明白教育对山区孩子的特殊意义。支月英以校为家,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

考虑到支月英的身体组织上再次决定调她下山到镇里的中心小学。此时比泥洋小学还要远10多里的泥洋村白洋教学点没有老师村民联名写信请她去任教她被村民感动了!

为此,支月英的家人也很生气,担心她的身体状况。

“山里需要我!”支月英对丈夫说,“总要有人作出牺牲,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支月英的再次到来,给白洋教学点带来了新气象,很多家长当年就是支月英的学生,他们纷纷把已经在外就读的孩子转回白洋教学点。

泥洋村的村民都是客家人,讲客家话。几十年在一起,支月英的客家话讲得很顺溜。村民更是把她当亲人看,家里有好菜总要叫她去吃。冬天,山里冷,村民把火炉生好,给她送去。

在山区从教数十年,支月英也落下了一身病:一只眼睛几乎看不见,一只耳朵的听力衰弱严重,嗓子经常痛得发不出声。另外,甲减和糖尿病让她每天不离药。

已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支老师的去留一直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

“我们心情很复杂,既希望支老师能一直坚守,又担心她的身体。”李业美说,大家都觉得再挽留支老师,真的有点太自私了。

可支月英似乎还没把退休提上议事日程,她放不下山里的孩子,担心没有新的老师愿意来。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十五

“我就是个小医生”

“我就是个小医生,治病救人才是头等大事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梁益建说。这么多优秀的人,这么大的荣誉砸到自己身上,一开始他有点惶恐。

今年1月中旬,梁益建荣获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消息从北京传来。“这个奖该给别人啊。”这是梁益建脑海里浮出来的第一个想法。但后来梁益建也想通了,奖项是一种认可,一种荣誉,但是更是一种责任。“这个奖不仅仅是给自己,更是代表医务工作者去领的一个奖。”

就在昨天,他亲自操刀,为一名患者做了脊柱矫正的手术。手术从早上11点一直到下午4点多,时间达5个小时。这名患者本身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来自河北。正是在网络上得知梁益建的医术精湛,才不远千里来求医。“这是第二次手术,最后再做一次大手术,他的脊柱基本就可以恢复到了理想状态了。”整天围着手术台和患者转,动辄手术要长达10个小时,这个5小时的手术,对于梁益建来说,太正常不过了。

唯一不同的是,做完手术,昨天他提前一个小时下班。家里人正在等着他回家,一起看晚上播出的颁奖典礼。

“我治得好”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不多,沙哑的声音说得最多的就是四个字:“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据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统计,至2016年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更多的人,正在因为遇到了梁益建,获得重生。

尽可能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梁益建博士团队从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唯一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放弃”

目前,国际公认的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有三大禁区,即: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禁区”,意味着很多医生不敢触及。

梁益建对病人有个统计:75%的人是北、上、广等地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他们无一例外是从网络上查询到梁益建及他所做手术的病案后赶来的。

从至今,他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1000例,梁益建成为终结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禁区说”的那个人。“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做到,我唯一可以介绍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放弃’,我一步步地走,边走边总结经验,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坚持下来,回头一看:我一不小心竟然到达了别人从未抵达的高度!”

梁益建创造的脊柱畸形手术高度,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在专业领域内是无可争议的。2月,他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上的论文,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