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33:35 页码:9
最新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模板8篇)
2023-11-11 23:33:35    小编:ZTFB

总结不仅是一种知识整理的方式,更是对我们经验和智慧的沉淀。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让自己的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篇一

视频片头语一:

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那么我们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朋友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请收看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

视频片头语二: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从朋友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呢?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于丹:

今天我们说一个话题,关于《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

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交朋友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论语.述而)。

先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决,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种做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这是第二种好朋友。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

在先秦那个时代,不像我们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

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画外音:

于丹:

同时,他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这三者损矣”。这是损者三友。

这是三种什么人呢,首先,什么是友便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情,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

咱们现在经常能看到,社会上说青少年犯罪有好多都是打群架,打群架一不小心打出人命了,这个孩子就判劳教了。其实打出人命这件事情很少是一个单个孩子所为,往往是一群孩子裹挟在一起。我在评全国法制节目奖的时候,有很多次都看到,一个孩子当他打伤对方,甚至是误杀了对方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对方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去呢,就是哥们儿意气啊,就觉得我朋友说了大家要去打一架,所以一定要去。

其实这就说明你遇到这种暴躁的朋友,他一个人就像是一个炮仗捻,他可以把一群朋友心中的一种义愤点燃,而这个义愤往往是没有理由的,往往是一种盲目的意气。做为成年世界不见得说我们都要付出这种打群架的代价,但是一个人燃烧了一场愤怒,这对我们来讲只有坏处,没有什么益处。

坏朋友为什么把便辟这种情绪暴躁作为第一位呢?因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会出现永远无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间应该以理性为先,告诉他怎么样去过上一种没有危险的生活。

我曾经看到也是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位富孀,这个老太太家财万贯,她自己想要招聘一个司机,她就在全国范围内发出招聘广告,说我要看看哪个司机的驾驶技术最好。千挑万选从众多的应聘者里面最后选出了三个人站在她面前。

她给他们出了同一道题。她说如果我车子前方是个悬崖,我考考你们的技术,你能把车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

第一个司机说我技术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一米的地方,稳稳的刹住;第二个司机很不服气,说我技术比他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十公分的地方,我还能停住;第三个司机说,我不像他们俩,我远远看见悬崖我就停住了。后来老太太就录取了第三个人。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人规避风险的理智才是他根本性的前提。也就是说,这第三个人之所以被录取,不是靠他自己逞能,而是靠他的明智。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反着,这个不是脾气特别暴躁的朋友,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也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我要下海或者我要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地方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我们有很多朋友都会在这关键的时候给你一种制约的力量,让你觉得说我还是退一步吧,我还是慎重一点吧。

韩国人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很怪,它前脸长头发,但是后边是一个秃脑勺,这个东西迎着你走过来的时候由于它满脸头发,所以它面目不清,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琢磨琢磨,等到它从身边走过去,你突然看清它了,你伸手去一抓,发现它后脑勺上没有头发,它已经彻底走过去了。这个东西它叫什么呢,它的名字就是机遇。

这个世界上机遇就是这么一个怪物,它迎面走来的时候你永远心存疑虑,但是等它要走的时候你是永远也抓它不着。

善柔的朋友往往耽误了你身边的机遇。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在于你做与不做,而在于你什么时间做是有用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保值期的,你说一个罐头,一块糖,这个东西是不是好东西?没有说搁上十年八年还是好东西的,过了保值期它就变成了毒药。我们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过分优柔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这种朋友太多也是一种危害。

至于第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

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你在这一辈子里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内心应该是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他可能就觉得说这个人做我的朋友,以后有可能是我的危险。

画外音: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脾气暴躁的朋友,优柔寡断的朋友,还有那些心怀鬼胎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么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于丹:

孔子所有伦理的核心就是一个字,是“仁“。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他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老师,说“老师,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叫“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他学生又问,“什么叫智慧呢?”问“智”的时候,老师又回答了两个字,叫做“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

所以其实我们怎么样能够交到好朋友,需要有仁有智。我们心中对他人要有爱,你能去有交朋友的意愿,我们有辨别他人的能力,能够交到有品质的好朋友,这是一种交友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意愿就是我们有仁,那么能力就是我们有智,这是我们一种保障交朋友质量的最好底线。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开创了一份好生活。其实我们的好朋友有的时候会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从他的生活里面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但是也有些人是无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知道什么是好坏。

大家知道,在《史记》里面写到《晏子列传》,说晏子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很有意思,他觉得自己给齐国的宰相驾车,这多么风光啊。

这个车夫人长得特别帅,个子高高的,相貌堂堂,而齐国的宰相晏婴,大家知道是一个五短身材,其貌不扬,看起来还优点猥琐,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这个车夫每天就觉得,说我这个位置好,我坐在前面,晏子坐在我后面,我驾着高头大马,我在外面风风光光,晏子在车棚里面坐着,觉得我这个职业太好了,每天都无比风光。

后来终于有一天,回到家的时候发现他夫人在家哭哭啼啼的,自己收拾了东西要回娘家。他特别惊讶,他说“你要干什么?”他夫人说,“我实在忍受不了,我打算离开你,我觉得我跟你在一起我挺耻辱的。”

这个车夫大惊,说,“你看,你不觉得我风光吗?”他夫人说,“你以为什么叫做风光?”说“象晏婴那样一个人,以他那样一个治世之才,他自己如此谦恭,坐在后面毫不张扬,而你不过就是一个车夫而已,你那样觉得风光无限,你的趾高气扬全在脸上,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耻辱了。因为你跟晏子这样的人每天在一起,还不能以这样一个人作为你生命的坐标,这就是我对你的绝望。”

其实这个故事传出来以后,后来晏婴跟这个车夫说,你有这样一个夫人,就冲你有这个夫人我就应该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反而提拔了这个车夫。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这就是说,我们周围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每天的处事态度都成为我们的镜子。所以《论语》中提倡交那种平和的、谦逊的、团结他人的朋友,这是一个原则。

画外音:

于丹:

《论语》中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那些富豪、有权势的人。

大家知道中国有一个诗派叫做田园山水诗派,陶渊明开创了我们的田园诗派,陶渊明的生活是个什么样的呢,他是那种极其简陋,但极其欢乐的。

《南史隐逸传》里面记载,说陶渊明他自己不解音律,根本他不懂音乐,但是他要蓄素琴一张。自己有一张琴叫素琴,也就是没有琴弦的一段木头。这么一段木头连琴弦都没有他怎么弹呢。他就是只要有朋友来的时候,自己每每有会意,就开始抚弄这个木头,把这个琴弹的绘声绘色,经常弹得自己痛哭失声,觉得自己所有内心的悲怆全都寄予其中,而真正听得懂的朋友是会为之动容的。

陶渊明自己守着这么一段无弦琴,弹奏他心灵的音乐,弹得高兴了就开始跟朋友们说自己喝多了,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经喝高了你们走吧,朋友们也都不计较他的得失就走了而已。这是一种快乐的日子。但是这只可为智者会不可为小人道。

我曾经看到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他说他的一个朋友跟他讲,说你给我写一幅字我挂在书房里,你要写非常简单的,让我每天看了以后就有用的一句话。他想了半天就信手写了一个叫“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说为什么是这么四个字,林清玄就给他解释。

他说大家都说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那么我们就算认可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吧,但是起码还有一二如意事。我帮不了你太多,但是我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一二吧。

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去抑制心底的不快,这就是一个朋友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

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来自西方的寓言,说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不快乐,他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他仍然不快乐,天下所有至极的宝物美色声色犬马都满足他了,他还不快乐,他说怎么办呢。后来御医给他看了半天,给他开了一个方子,说让你的大臣去全国找,必须找到一个最最快乐的人,然后把他的衬衫拿回来,你穿上就快乐了。

然后呢大臣们就出去找了,到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不可救药的快乐的人。但是最后跟国王说了,“没办法,我们拿不回来。”国王说“你怎么能不给拿回来,我就想快乐,你必须把他的衬衫给我拿回来。”最后那大臣跟他说,“那特别快乐的人他是个穷光蛋,他一件衬衫都没有,他从来就是光着膀子的。”

其实这个寓言也是一个诠释,也就是说,生活中真正心灵的快乐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相关的联系。《论语》是个什么时代?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地方?其实也就来自于一种心灵,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一种憧憬。

画外音:

于丹:

那么除了交这种快乐的朋友以外,孔夫子还交给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在交友之中的尊敬和尺度。

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着打成一片?我们现在经常说谁跟谁好得穿一条裤子,这是好朋友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这过犹不及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他不仅仅表现在交友之道上,他表现在一切原则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应该有分寸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你真正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你心里是要有三个原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要有尺度。

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这不好。

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听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内心的东西想要给这个世界看,要不怎么现在会有博客呢,其实博客就是一种个人愿望急切地要展现给别人看,在过去没有博客大家就靠说话。所以大家在一起总有一些抢话的人。现在大家也会发现,朋友聚起来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跳出来,比如说我最近去打猎了,我最近升职了;或者有一些女朋友聚会,上来就会说我男朋友怎么样,或者说我的孩子怎么样了,这都是她特别想说的话题。但是这些话题是不是大家一定关心的呢?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就剥夺了其它人话题的权利,因为这种谈话在一个时段里面总会有一个人占主导,所以言未及之跳出来说这是不好的。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极端,第二种情况,“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存有隔膜。

话题已经自然而然到这了,你干吗不说?一个人会觉得我这个时候说出来会不会被他们当作谈资?我要保护我自己,或者我故作矜持,或者我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我们在聚会上也经常会发现这种人,该她说话,这个话题不说了,这种情况也不好。

然后第三种情况,就是今天我们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

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个“瞽”说得很严厉。这个字什么意思?就是瞎子,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瞎子。你看看别人希望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最合适的话,你还需要自己有心理准备,你要对对方了解。

其实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断的放大他的光荣,而永远不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你就要知道他喜欢听什么,不喜欢什么,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在于你是不是给朋友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场,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在世界采访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段子:说美国好莱坞拍了《乱世佳人》之后费雯丽一举成名,这部电影获得了十一项奥斯卡提名。当这个电影风光无限首次去欧洲巡演的时候,费雯丽的班机降落在伦敦停机坪上,成千上万的记者在下面围着。有这么一个没有眼色的记者冲在了最前面,他冲上去,非常热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刚刚走出旋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个电影里扮演什么角色?”这一句话费雯丽转身就走进机舱再也不肯下来。

这属于什么,这就属于你对于对方毫无了解。在毫无了解的情况下说的这些话,这就像瞎子一样。

flash。

“老师,您说什么叫朋友啊?”

“你要好好地跟他说出你忠实的劝告,如果他不喜欢听,那你就不要再说了,不要自取屈辱。”

于丹:

老师就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

说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个忠告,但是忠告良药一定苦口吗?一定要当头棒喝吗?你可以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不见得要声色俱厉。你好好跟他说,但是不可则止,一定要知道,说得不投机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

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朋友之间也不能说你揪着对方,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样。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我让你报哪个志愿你非报不可。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间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鼓动朋友去做过分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就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而欢乐去面对生活的人。

画外音:

于丹: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其实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阶段,每一段上会有一个坎。人这一生也就是三个很大的坎。如果你越过去的话,你一生就无大碍。

这三道坎是什么呢?在少年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那么到晚年呢,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定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

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过了这个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们说的血气方刚。一个人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社会圈层、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稳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与人争斗而谋求更好的空间。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个字,叫做“戒之在斗”。

人在中年的时候,最大的警戒就是不要跟人争斗。这个时候与其与人争不如反观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我只能选择最好的来选择我。”他选的是一种等待的态度。

其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也就是说你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如果你觉得说一个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职位、更好的学校,为什么你没有进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如果通过你的修炼让自己更好一点,那个机遇也许会选择你。所以戒之在斗的时候交朋友最当慎重。

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一些朋友他老鼓动你,他会说你觉得谁谁谁就比你强啊?为什么他就有那个位子?你觉得谁谁谁是不是就是你最大的障碍啊?你现在就应该搬掉他。所以在中年的时候交朋友要交那种平常心的朋友。

为什么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中年能够交到那种淡淡的而超乎功利的朋友,他永远都会是你身边的一个抚慰、一个栖息地,但是他不是鼓动你去争斗的人,这就已经是人之大幸了。

那么到晚年呢?晚年的时候按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人年老了,从你整个的生命体征,到你的心理状态,都已经开始走向了平缓,象罗素所说的那种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入海的时候,表现出来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还有所戒吗?孔子说还有一个子,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

这里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人这一生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要开始用减法生活。因为人在年青的时候你要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你的功勋,你收获了很多很多之后,如果我们不学会抛弃,那么,就像是一个新家,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自己的心灵会被所得而堆满,最后会累于得。也就是说你的所得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拖累。

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互相的交流都是什么呢?往往都是抱怨,抱怨的其实都是他们的所得。比如说怨儿女,说小的时候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了,到现在你们都去忙了,不孝顺,不回来看了,很伤心。再有就是抱怨说,你看现在社会发展的多不合理啊,我们当年干革命的时候,我们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一去外企,她进去就是三、四千块钱,你觉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如果老在说着这些东西的话,那么你的所得就变成你生命的一种隐痛,因为人有得就会患所失。人有得以后就会在得上有所抱怨。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说到交友之道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教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自己有什么样的风采,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究竟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究竟自己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所以一个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种子,他可以激化整个朋友圈层,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具有光芒的一生。

结束语: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篇二

第一段:引言(提出论语的重要性和交友的重要性)。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至理明言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在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交友之道。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秉承论语的交友之道,对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至关重要。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强调了与好友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学习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还多次提到了“友”,他认为,交友的目的是为了彼此之间的相互成长和进步。因此,一个好朋友应该是对我们有所补充和启发的人。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他强调了人们了解他人的重要性。只有了解他人,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朋友,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要想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便需要像孔子那样具备睿智和眼光。首先,我们要善于选择朋友。一个良好的朋友应该是对我们有学习和启发的人,能够给予我们正能量。其次,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在交友过程中,我们都应该保持谦虚和礼貌,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差异。最后,我们要勤于观察和了解他人。只有通过了解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他们,建立起牢固的友谊关系。

秉承论语的交友之道,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好处。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与有趣、友好的人相处,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满足。其次,好的朋友能够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让我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我们开阔视野,获得成功。

第五段:总结。

总之,借鉴论语的交友之道,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善于选择朋友,寻找对我们有所启发和补充的人;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差异。通过秉承这一交友之道,我们将会享受到良好人际关系带来的种种好处,获得更加美满和幸福的人生。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篇三

《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那么我们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朋友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看看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欢迎阅读。

1;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

2;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3;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4;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5;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6;笨男人+笨女人=结婚;笨男人+聪明女人=离婚;聪明男人+笨女人=婚外情;聪明男人+聪明女人=浪漫爱情。

7;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8;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9;你必须亲自丈量脚下的每一步路。

10;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11;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12;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13;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14;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15;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6;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17;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8;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9;一个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20;敢于亮出自己的弱项仍然可以得到人的尊重。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此可以看出朋友是多么重要,看这一个人的朋友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怎么样。朋友就像镜子一样,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论语》中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孔子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意思是好的朋友有三种,坏的朋友也有三种。我们应该善交益友,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区分朋友的好坏呢?什么才叫“益友”呢?在《论语》中,孔子判断朋友的好坏有明确的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好的朋友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会宽容,还要广见博识。而性情暴躁的朋友,优柔寡断的朋友,心怀鬼胎的朋友,则是坏朋友了。是的,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个为人正直,坦荡荡的,刚正不阿的人,那么,经常和他呆在一起,你也会变得正直,坦荡,刚直不阿了。所谓“近朱者赤”。一个好朋友,应该是宽容的,宽容一直是孔夫子所提倡的。如果一个人很宽容,说明他心胸宽广,目光长远,心灵勇敢,有君子之气质。和这种人在一起,自己的心灵也会变得清澈明亮。变得勇敢起来了。

所以,北师大的于丹教授说:“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一个广见博识的朋友就像词典一样,会告诉你许多你所不知道的事情。为你在认识世界上节省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有了这样的朋友,自己的见识也会变得更加宽广。

而相反地,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会给你带来的烦恼,甚至也会影响你的心情,使自己变得烦躁。如果你有一个优柔寡断的朋友。当你向他倾诉一件事情时,他的优柔寡断可能也会影响到你的判断。甚至可能会使你丢失很多的机会。而一个心怀鬼胎的朋友就更交不得了。这样的人有可能会利用你,甚至让你走上犯罪的道路。

那么,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呢?孔子认为这必须要有两个前提,即是“仁”和“智”了。“仁”乃孔子论理的核心。即是爱人。这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之一的“意愿”了。如果连交好朋友的意愿都没有,那“好朋友”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意愿”是交到好朋友的基本前提。而另一前提就是“智”即是知人了。就是说你要知道别人的能力,要知道他是否是“益友”。所以孔子认为,具备了这两个前提,就能交到“益友”了。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就像给自己打开一个有善的世界,能让自己拥有光芒的一生。”这也就是《论语》教导我们的交友之道了。

视频片头语一:

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那么我们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朋友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请收看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

视频片头语二: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从朋友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呢?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于丹:

今天我们说一个话题,关于《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

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交朋友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论语.述而)。

先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决,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种做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这是第二种好朋友。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

在先秦那个时代,不像我们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

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画外音:

于丹:

同时,他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这三者损矣”。这是损者三友。

这是三种什么人呢,首先,什么是友便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情,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

咱们现在经常能看到,社会上说青少年犯罪有好多都是打群架,打群架一不小心打出人命了,这个孩子就判劳教了。其实打出人命这件事情很少是一个单个孩子所为,往往是一群孩子裹挟在一起。我在评全国法制节目奖的时候,有很多次都看到,一个孩子当他打伤对方,甚至是误杀了对方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对方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去呢,就是哥们儿意气啊,就觉得我朋友说了大家要去打一架,所以一定要去。

其实这就说明你遇到这种暴躁的朋友,他一个人就像是一个炮仗捻,他可以把一群朋友心中的一种义愤点燃,而这个义愤往往是没有理由的,往往是一种盲目的意气。做为成年世界不见得说我们都要付出这种打群架的代价,但是一个人燃烧了一场愤怒,这对我们来讲只有坏处,没有什么益处。

坏朋友为什么把便辟这种情绪暴躁作为第一位呢?因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会出现永远无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间应该以理性为先,告诉他怎么样去过上一种没有危险的生活。

我曾经看到也是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位富孀,这个老太太家财万贯,她自己想要招聘一个司机,她就在全国范围内发出招聘广告,说我要看看哪个司机的驾驶技术最好。千挑万选从众多的应聘者里面最后选出了三个人站在她面前。

她给他们出了同一道题。她说如果我车子前方是个悬崖,我考考你们的技术,你能把车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

第一个司机说我技术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一米的地方,稳稳的刹住;第二个司机很不服气,说我技术比他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十公分的地方,我还能停住;第三个司机说,我不像他们俩,我远远看见悬崖我就停住了。后来老太太就录取了第三个人。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人规避风险的理智才是他根本性的前提。也就是说,这第三个人之所以被录取,不是靠他自己逞能,而是靠他的明智。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反着,这个不是脾气特别暴躁的朋友,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也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我要下海或者我要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地方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我们有很多朋友都会在这关键的时候给你一种制约的力量,让你觉得说我还是退一步吧,我还是慎重一点吧。

韩国人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很怪,它前脸长头发,但是后边是一个秃脑勺,这个东西迎着你走过来的时候由于它满脸头发,所以它面目不清,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琢磨琢磨,等到它从身边走过去,你突然看清它了,你伸手去一抓,发现它后脑勺上没有头发,它已经彻底走过去了。这个东西它叫什么呢,它的名字就是机遇。

这个世界上机遇就是这么一个怪物,它迎面走来的时候你永远心存疑虑,但是等它要走的时候你是永远也抓它不着。

善柔的朋友往往耽误了你身边的机遇。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在于你做与不做,而在于你什么时间做是有用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保值期的,你说一个罐头,一块糖,这个东西是不是好东西?没有说搁上十年八年还是好东西的,过了保值期它就变成了毒药。我们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过分优柔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这种朋友太多也是一种危害。

至于第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

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你在这一辈子里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内心应该是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他可能就觉得说这个人做我的朋友,以后有可能是我的危险。

画外音: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脾气暴躁的朋友,优柔寡断的朋友,还有那些心怀鬼胎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么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于丹:

孔子所有伦理的核心就是一个字,是“仁“。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他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老师,说“老师,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叫“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他学生又问,“什么叫智慧呢?”问“智”的时候,老师又回答了两个字,叫做“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

所以其实我们怎么样能够交到好朋友,需要有仁有智。我们心中对他人要有爱,你能去有交朋友的意愿,我们有辨别他人的能力,能够交到有品质的好朋友,这是一种交友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意愿就是我们有仁,那么能力就是我们有智,这是我们一种保障交朋友质量的最好底线。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开创了一份好生活。其实我们的好朋友有的时候会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从他的生活里面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但是也有些人是无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知道什么是好坏。

大家知道,在《史记》里面写到《晏子列传》,说晏子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很有意思,他觉得自己给齐国的宰相驾车,这多么风光啊。

这个车夫人长得特别帅,个子高高的,相貌堂堂,而齐国的宰相晏婴,大家知道是一个五短身材,其貌不扬,看起来还优点猥琐,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这个车夫每天就觉得,说我这个位置好,我坐在前面,晏子坐在我后面,我驾着高头大马,我在外面风风光光,晏子在车棚里面坐着,觉得我这个职业太好了,每天都无比风光。

后来终于有一天,回到家的时候发现他夫人在家哭哭啼啼的,自己收拾了东西要回娘家。他特别惊讶,他说“你要干什么?”他夫人说,“我实在忍受不了,我打算离开你,我觉得我跟你在一起我挺耻辱的。”

这个车夫大惊,说,“你看,你不觉得我风光吗?”他夫人说,“你以为什么叫做风光?”说“象晏婴那样一个人,以他那样一个治世之才,他自己如此谦恭,坐在后面毫不张扬,而你不过就是一个车夫而已,你那样觉得风光无限,你的趾高气扬全在脸上,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耻辱了。因为你跟晏子这样的人每天在一起,还不能以这样一个人作为你生命的坐标,这就是我对你的绝望。”

其实这个故事传出来以后,后来晏婴跟这个车夫说,你有这样一个夫人,就冲你有这个夫人我就应该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反而提拔了这个车夫。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这就是说,我们周围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每天的处事态度都成为我们的镜子。所以《论语》中提倡交那种平和的、谦逊的、团结他人的朋友,这是一个原则。

画外音:

于丹:

《论语》中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那些富豪、有权势的人。

大家知道中国有一个诗派叫做田园山水诗派,陶渊明开创了我们的田园诗派,陶渊明的生活是个什么样的呢,他是那种极其简陋,但极其欢乐的。

《南史隐逸传》里面记载,说陶渊明他自己不解音律,根本他不懂音乐,但是他要蓄素琴一张。自己有一张琴叫素琴,也就是没有琴弦的一段木头。这么一段木头连琴弦都没有他怎么弹呢。他就是只要有朋友来的时候,自己每每有会意,就开始抚弄这个木头,把这个琴弹的绘声绘色,经常弹得自己痛哭失声,觉得自己所有内心的悲怆全都寄予其中,而真正听得懂的朋友是会为之动容的。

陶渊明自己守着这么一段无弦琴,弹奏他心灵的音乐,弹得高兴了就开始跟朋友们说自己喝多了,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经喝高了你们走吧,朋友们也都不计较他的得失就走了而已。这是一种快乐的日子。但是这只可为智者会不可为小人道。

我曾经看到中国台湾著名。

散文。

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他说他的一个朋友跟他讲,说你给我写一幅字我挂在书房里,你要写非常简单的,让我每天看了以后就有用的一句话。他想了半天就信手写了一个叫“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说为什么是这么四个字,林清玄就给他解释。

他说大家都说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那么我们就算认可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吧,但是起码还有一二如意事。我帮不了你太多,但是我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一二吧。

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去抑制心底的不快,这就是一个朋友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

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来自西方的寓言,说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不快乐,他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他仍然不快乐,天下所有至极的宝物美色声色犬马都满足他了,他还不快乐,他说怎么办呢。后来御医给他看了半天,给他开了一个方子,说让你的大臣去全国找,必须找到一个最最快乐的人,然后把他的衬衫拿回来,你穿上就快乐了。

然后呢大臣们就出去找了,到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不可救药的快乐的人。但是最后跟国王说了,“没办法,我们拿不回来。”国王说“你怎么能不给拿回来,我就想快乐,你必须把他的衬衫给我拿回来。”最后那大臣跟他说,“那特别快乐的人他是个穷光蛋,他一件衬衫都没有,他从来就是光着膀子的。”

其实这个寓言也是一个诠释,也就是说,生活中真正心灵的快乐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相关的联系。《论语》是个什么时代?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地方?其实也就来自于一种心灵,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一种憧憬。

画外音:

于丹:

那么除了交这种快乐的朋友以外,孔夫子还交给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在交友之中的尊敬和尺度。

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着打成一片?我们现在经常说谁跟谁好得穿一条裤子,这是好朋友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这过犹不及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他不仅仅表现在交友之道上,他表现在一切原则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应该有分寸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你真正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你心里是要有三个原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要有尺度。

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这不好。

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听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内心的东西想要给这个世界看,要不怎么现在会有博客呢,其实博客就是一种个人愿望急切地要展现给别人看,在过去没有博客大家就靠说话。所以大家在一起总有一些抢话的人。现在大家也会发现,朋友聚起来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跳出来,比如说我最近去打猎了,我最近升职了;或者有一些女朋友聚会,上来就会说我男朋友怎么样,或者说我的孩子怎么样了,这都是她特别想说的话题。但是这些话题是不是大家一定关心的呢?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就剥夺了其它人话题的权利,因为这种谈话在一个时段里面总会有一个人占主导,所以言未及之跳出来说这是不好的。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极端,第二种情况,“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存有隔膜。

话题已经自然而然到这了,你干吗不说?一个人会觉得我这个时候说出来会不会被他们当作谈资?我要保护我自己,或者我故作矜持,或者我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我们在聚会上也经常会发现这种人,该她说话,这个话题不说了,这种情况也不好。

然后第三种情况,就是今天我们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

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个“瞽”说得很严厉。这个字什么意思?就是瞎子,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瞎子。你看看别人希望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最合适的话,你还需要自己有心理准备,你要对对方了解。

其实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断的放大他的光荣,而永远不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你就要知道他喜欢听什么,不喜欢什么,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在于你是不是给朋友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场,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在世界采访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段子:说美国好莱坞拍了《乱世佳人》之后费雯丽一举成名,这部电影获得了十一项奥斯卡提名。当这个电影风光无限首次去欧洲巡演的时候,费雯丽的班机降落在伦敦停机坪上,成千上万的记者在下面围着。有这么一个没有眼色的记者冲在了最前面,他冲上去,非常热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刚刚走出旋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个电影里扮演什么角色?”这一句话费雯丽转身就走进机舱再也不肯下来。

这属于什么,这就属于你对于对方毫无了解。在毫无了解的情况下说的这些话,这就像瞎子一样。

flash。

“老师,您说什么叫朋友啊?”

“你要好好地跟他说出你忠实的劝告,如果他不喜欢听,那你就不要再说了,不要自取屈辱。”

于丹:

老师就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

说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个忠告,但是忠告良药一定苦口吗?一定要当头棒喝吗?你可以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不见得要声色俱厉。你好好跟他说,但是不可则止,一定要知道,说得不投机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

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朋友之间也不能说你揪着对方,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样。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我让你报哪个志愿你非报不可。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间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鼓动朋友去做过分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就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而欢乐去面对生活的人。

画外音:

于丹: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其实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阶段,每一段上会有一个坎。人这一生也就是三个很大的坎。如果你越过去的话,你一生就无大碍。

这三道坎是什么呢?在少年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那么到晚年呢,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定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

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过了这个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们说的血气方刚。一个人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社会圈层、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稳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与人争斗而谋求更好的空间。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个字,叫做“戒之在斗”。

人在中年的时候,最大的警戒就是不要跟人争斗。这个时候与其与人争不如反观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我只能选择最好的来选择我。”他选的是一种等待的态度。

其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也就是说你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如果你觉得说一个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职位、更好的学校,为什么你没有进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如果通过你的修炼让自己更好一点,那个机遇也许会选择你。所以戒之在斗的时候交朋友最当慎重。

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一些朋友他老鼓动你,他会说你觉得谁谁谁就比你强啊?为什么他就有那个位子?你觉得谁谁谁是不是就是你最大的障碍啊?你现在就应该搬掉他。所以在中年的时候交朋友要交那种平常心的朋友。

为什么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中年能够交到那种淡淡的而超乎功利的朋友,他永远都会是你身边的一个抚慰、一个栖息地,但是他不是鼓动你去争斗的人,这就已经是人之大幸了。

那么到晚年呢?晚年的时候按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人年老了,从你整个的生命体征,到你的心理状态,都已经开始走向了平缓,象罗素所说的那种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入海的时候,表现出来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还有所戒吗?孔子说还有一个子,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

这里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人这一生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要开始用减法生活。因为人在年青的时候你要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你的功勋,你收获了很多很多之后,如果我们不学会抛弃,那么,就像是一个新家,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自己的心灵会被所得而堆满,最后会累于得。也就是说你的所得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拖累。

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互相的交流都是什么呢?往往都是抱怨,抱怨的其实都是他们的所得。比如说怨儿女,说小的时候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了,到现在你们都去忙了,不孝顺,不回来看了,很伤心。再有就是抱怨说,你看现在社会发展的多不合理啊,我们当年干革命的时候,我们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一去外企,她进去就是三、四千块钱,你觉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如果老在说着这些东西的话,那么你的所得就变成你生命的一种隐痛,因为人有得就会患所失。人有得以后就会在得上有所抱怨。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说到交友之道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教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自己有什么样的风采,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究竟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究竟自己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所以一个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种子,他可以激化整个朋友圈层,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具有光芒的一生。

结束语: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篇四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而且大家所拥有的实际生命长度基本相同,但为什么却有的伟大,有的卑琐,有的卓尔不凡,轰轰烈烈,有的碌碌无为,平庸一生-----究其原因,是因为生命拓得多宽,风景便有多宽,人生也会有宽。就象我们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站在什么高度看待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而我们只有站的高才会望的远。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那样的缺憾在所难免,人生之路也不可能处处都是鲜花和掌声,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精彩,那就需要有足够的自信,需要有那份来自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最后再记下一段于丹的话与朋友们共勉: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篇五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

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篇六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刊的,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个很小的事情,她以为一会儿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是惊人的一幕:她的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也许她没有想到要看心理医生,也许她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她,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亲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伦敦的报纸,记述这件事情时用了这样一句评价: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当然很多人不见得会面临上述这种极端的例子,但大家一定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的时候,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会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有一个寓言,它说在某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亲,跟妈妈相依为命,靠做手工维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为从来没穿戴过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在这样极为贫寒的生活中,她长到了十八岁。

在她十八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二十美元,让她用这个钱给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

她大喜过望,但是还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她捏着这点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朝商店走。

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商店。一进门,她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

正当她站在那里发呆的时候,售货员对她说,小姑娘,你的亚麻色的头发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绿色的头花,肯定美极了。她看到价签上写着十六美元,就说我买不起,还是不试了。但这个时候售货员已经把头花戴在了她的头上。

售货员拿起镜子让她看看自己。当这个姑娘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突然惊呆了,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她觉得这一朵头花使她变得像天使一样容光焕发!

她不再迟疑,掏出钱来买下了这朵头花。她的内心无比陶醉、无比激动,接过售货员找的四美元后,转身就往外跑,结果在一个刚刚进门的老绅士身上撞了一下。她仿佛听到那个老人叫她,但已经顾不上这些,就一路飘飘忽忽地往前跑。

这个女孩子简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用剩下的这四块钱回去再给自己买点东西吧。于是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

刚一进门,那个老绅士就微笑着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也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来取。

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

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经说过,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篇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刊的转载,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个很小的事情,她以为一会儿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是惊人的一幕:她的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也许她没有想到要看心理医生,也许她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她,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亲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伦敦的报纸,记述这件事情时用了这样一句评价: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当然很多人不见得会面临上述这种极端的例子,但大家一定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的时候,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会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有一个寓言,它说在某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亲,跟妈妈相依为命,靠做手工维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为从来没穿戴过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在这样极为贫寒的生活中,她长到了十八岁。

在她十八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二十美元,让她用这个钱给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

她大喜过望,但是还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她捏着这点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朝商店走。

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商店。一进门,她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篇八

今天我们说一个话题,关于《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先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于丹心语】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种做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这是第二种好朋友;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那个时代,不像我们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了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所以,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招聘一个司机,她就在全国范围内发出招聘广告,说我要看看那个司机的驾驶技术最好。千挑万选从众多的应聘者里面最后选出了三个人站在她面前,她给他们出了同一道题,她说如果我车子前方是个悬崖,我考考你们的技术,你能把车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第一个司机说我技术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一米的地方,稳稳的刹住;第二个司机很不服气,说我技术比他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十公分的地方,我还能停住;第三个司机说,我不象他们俩,我远远看见悬崖我就停住了。后来老太太就录取了第三个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人规避风险的理智才是他根本性的前提。也就是说,这第三个人之所以被录取,不是靠他自己逞能,而是靠他的明智。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反着,这个不是脾气特别暴躁的朋友,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也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我要下海或者我要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啊呀,想想吧,你现在的地方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我们有很多朋友都会在这种关键的时候给你一种制约的力量,让你觉得说我还是退一步吧,我还是慎重一点吧。韩国人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很怪,它前脸长头发,但是后边是一个秃脑勺,这个东西迎着你走过来的时候,由于它满脸头发,所以它面目不清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琢磨琢磨等到它从身边走过去,你突然看清它了,你伸手去一抓,发现它后脑勺上没有头发,它已经彻底走过去了。这个东西它叫什么呢,它的名字就是机遇。这个世界上机遇就是这么一个怪物,它迎面走来的时候你永远心存疑虑,但是等它要走的时候你是永远也抓它不着。善柔的朋友往往耽误了你身边的机遇。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在于你做与不做,而在于你什么时间做是有用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保值期的,你说一个罐头,一块糖,这个东西是不是好东西呢?没有说搁上十年八年还是好东西的,过了保值期它就变成了毒药。我们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让被过分优柔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这种朋友太多,也是一种危害。

至于第三种,所谓友便妄,这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你在这一辈子里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他可能就觉得说这个人做我的朋友以后有可能是我的危险。

画外音:《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脾气暴躁的朋友,优柔寡断的朋友,还有那些心怀鬼胎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么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孔子所有伦理的核心就是一个字,仁。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他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老师,说老师,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叫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他学生又问,什么叫智慧,问智的时候,老师又回答了两个字,叫做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所以其实我们怎么样能够交到好朋友需要有仁有智,我们心中要对他人有爱,你能去有交朋友的意愿,我们有辨别他人的能力,能够交到有品质的好朋友,这是一种交友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意愿就是我们有仁,那么能力就是我们有智,这是我们一种保障,交朋友质量的最好的底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开创了一份好生活。其实我们的好朋友有的时候会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从他的生活里面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但是也有些人是无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知道什么是好坏。大家知道,在史记里面写道晏子列传,说晏子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很有意思,他觉得自己给齐国的宰相驾车,这多么风光啊。这个车夫人长得特别帅,个子高高的,相貌堂堂,而齐国的名相晏婴,大家知道是一个五短身材,其貌不扬,看起来还优点猥琐,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这个车夫每天就觉得,说我这个位置好,我坐在前面,晏子坐在我后面,我驾着高头大马,我在外面风风光光,晏子在车棚里面坐着,觉得我这个职业太好了,每天都无比风光。后来终于有一天,回到家的时候发现他夫人在家哭哭啼啼的,自己收拾了东西要回娘家,他特别惊讶,他说你要干什么,他夫人说,我实在忍受不了,我打算离开你,我觉得我跟你在一起我挺耻辱的。这个车夫大惊,说,你看,你不觉得我风光吗?他夫人说,你以为什么叫做风光,说象晏婴那样一个人,以他那样一个治世之才,他自己如此谦恭,坐在后面毫不张扬,而你不过就是一个车夫而已,你那样觉得风光无限,你的趾高气扬全在脸上,这就是我的人生最大的耻辱了。因为你跟晏子这样的人每天在一起,还不能以这样一个人作为你生命的坐标,这就是我对你的绝望。其实这个故事传出来以后,后来晏婴跟这个车夫说,你有这样一个夫人,就冲你有这个夫人我就应该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反而提拔了这个车夫。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这就是说,我们周围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每天的处事态度都成为我们的镜子。所以论语中提倡交那种平和的、谦逊的、团结他人的朋友,这是一个原则。

想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去抑止心底的不快,这就是一个朋友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

【于丹心语】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来自西方的寓言,说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不快乐,他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他仍然不快乐,天下所有至极的宝物美色声色犬马都满足他了,可是他还不快乐,他说怎么办呢。后来御医给他看了半天,给他开了一个方子,说让你的大臣去全国找,必须找到一个最最快乐的人,然后把他的衬衫给拿回来,你穿上就快乐了。然后呢大臣们就出去找了,到最终终于找到了一个不可救药的快乐的人,但是最后大臣说了没办法我们拿不回来,国王说你怎么能不给拿回来,我就想快乐,你必须把他的衬衫给我拿回来,最后那大臣跟他说,那特别快乐的人他是个穷光蛋,他一件衬衫都没有,他从来就是光着膀子的。其实这个寓言也是一个诠释,也就是说,生活中真正心灵的快乐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相关的联系。论语是个什么时代,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地方,其实也就来自于一种心灵,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一种憧憬。

你真正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你心里是要有三个原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要有尺度。

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这不好。【交友原则之一:不要抢话说】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听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内心的东西想要给这个世界看,要不怎么现在会有博客呢,其实博客就是一种个人愿望急切地要展现给别人看,在过去没有博客大家就靠说话,所以大家在一起总有一些抢话的人,现在大家也会发现,朋友聚起来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要跳出来,比如我最近去打猎了,我最近升职了;或者有一些女朋友聚会,上来就会说我男朋友怎么样,或者我的孩子怎么样,这都是她特别想说的话题,但是这些话题是不是大家一定关心的呢,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就剥夺了其他人说话的权利,因为这种谈话在一个时段里面总会有一个人占主导,所以言未及之跳出来说这是不好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极端。

第二种情况,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存有隔膜。【交友原则之二:不要有话不说】话题已经自然而然到这里,你干吗不说。一个人会觉得我这个时候说出来会不会被他们当作谈资,我要保护我自己或者我故作矜持或者我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我们在大家聚会上也经常会发现这种人,该他说话,这个话题不说了,这种情况也不好。

望人生过得更有效率,我们希望跟朋友在一起会更好,那怎么样会更好呢,就是更多一点沉默的关爱,去了解别人的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知人才谓之智。你了解别人的内心你才能够真正把好的东西、最有效的东西发挥出来,所以呢,他的学生子贡曾经去问过老师,子贡问友。

动画:老师,您说什么叫朋友啊?你要好好地跟他说出你忠实的劝告,如果他不喜欢听,那你就不要再说了,不要自取屈辱。

老师就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说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个忠告,但是忠告良药一定苦口吗,一定要当头棒喝吗,你可以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不见得要声色俱厉。你好好跟他说,但是不可则止,一定要知道,说得不投机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朋友之间也不能说你揪着对方,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样,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我让你报哪个志愿你非报不可。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间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鼓动朋友去做过分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而欢乐去面对生活的人。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其实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阶段,每一段上会有一个坎。人这一生也就是三个很大的坎。如果你越过去了的话你一生就无大碍。

这三道坎是什么呢?在少年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那么到晚年呢,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定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过了这个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们说的血气方刚。一个人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社会圈层、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稳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与人争斗而谋求更好的空间。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个字,叫做戒之在斗。人在中年的时候,最大的境界就是不要跟人争斗。这个时候与其与人争斗不如反观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我只能选择最好的来选择我,他选的是一种等待的态度。其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也就是说你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于丹心语】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如果你觉得说一个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职位、更好的学校,为什么你没有进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如果通过你的修炼让自己更好一点,那个机遇也许会选择你。所以戒之在斗的时候交朋友最当慎重,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一些朋友他老鼓动你,他会说你觉得谁谁谁就比你强啊,为什么他就有那个位子,你觉得谁谁谁是不是就是你最大的障碍啊,你现在就应该要搬掉他。所以在中年的时候交朋友要交那种平常心的朋友。为什么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中年能够交到那种淡淡的而超乎功利的朋友,他永远都会是你身边的一个抚慰、一个栖息地,但是他不是鼓动你去争斗的人,这就已经是人之大幸了。那么到晚年呢,晚年的时候按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人年老了,从你整个的生命体征,到你的心理状态都已经开始走向了平缓,象罗素所说的那种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入海的时候,表现出来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还有所戒吗?孔子说还有一个字,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这里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人这一生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要开始用减法生活,因为人在年青的时候你要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你的功勋,你收获了很多很多之后,如果我们不学会抛弃。那么,就像是一个新家,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自己的心灵会被所得而堆满,最后会累于得。也就是说你的所得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拖累。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互相的交流都是什么呢,往往都是抱怨,抱怨的其实都是他们的所得。比如说怨儿女,说小的时候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了,到现在你们都去忙了不孝顺,不回来看了,很伤心;再有就是抱怨说你看现在社会发展的多不合理啊,我们当年干革命的时候,我们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一去外企,她进去就是三四千块钱,你觉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如果老在说着这些东西的话,那么你的所得就变成你生命的一种隐痛,因为人有得就会患所失。人有得以后就会在得上有所抱怨。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说到交友之道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交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自己有什么样的风采,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究竟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究竟自己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所以一个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种子,他可以激化整个朋友圈层,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具有光芒的一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