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0:13:35 页码:13
最新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通用14篇)
2023-11-18 20:13:35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在总结当中,可以运用一些图表、数据等可视化的内容,使总结更直观、易懂。这些总结范文将为我们提供一些实用的写作思路和技巧,帮助我们写出更好的总结文稿。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一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二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要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了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三

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漫画“三毛”的作者张乐平一手撑雨伞,一手提蛋糕,去看望50余年没有见过面的小学启蒙老师陆寅生。陆寅生以前给张乐平出了个题目,指导他画政治讽刺画,这是张乐平学漫画的开始。此事虽已过去50多年,但张乐平记忆犹新。80多岁的陆老师把张乐平打量了一下,问:“你是谁?找谁?”张乐平说:“我是张平啊,此刻叫张乐平。”陆老师兴奋异常:“几十年来难得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啊!”张乐平说:“我的第一幅漫画是您教我画的,我一向没有忘记您!”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四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青年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青年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青年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青年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青年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青年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青年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一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五

文明礼仪是我们每个小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无论校内、校外,家里陈家乐都能时时、事事做到文明。

在校内,他是一只“啄木鸟”,只要看见哪个角落有垃圾,无论有多脏,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来,把它扔进垃圾桶。同时他也是老师的小助手,是同学们的好朋友。每当同学有问题或有困难时,他都尽力、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有同学身体不舒服时,他会陪他们去找老师;有同学忘带学具,他也会无私地将自己多带的学习用具借给他们。对老师他一向是个有礼貌的学生,见到老师他会主动问好。

在校外,他依然能做到文明。有一次,他到广场玩,他吃完棒冰后还剩下来一根棒,但是周围平坦的场地上一时找不到垃圾桶的影子。他就拿出餐巾纸,把棒包在里面,装进口袋。他不会像有些人那样随手丢在花坛里或地面上,也不会随手扔在石椅子上“弃之不管”,等一直走到有垃圾桶的地方,他才将那根棒从口袋里取出来,扔进去。

这就是文明,文明就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他很愿变成一朵“文明”的蒲公英,把“文明礼仪”的种子撒播到我们生活的周围,让我们的学校更加文明。

校园文明小故事六

杨倬铭同学是三(1)班的一名学生,他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平常他主动保护学校环境卫生,他认为学校应该是个美丽、干净的学校。

有一次,他在课间活动时,发现一些小同学在小花园里转来转去,有的摘小树的叶子,有的摘花坛的小鲜花,有的在捉小蜜蜂,还有的扑捉美丽的小蝴蝶。他想: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小动物,保护有益的昆虫。他一想到这里,就马上跑过去,认真地对那些小同学说:“这些小树苗是有生命,我们不能摘它们的叶子来玩,小树苗会疼的呀!小蜜蜂、小蝴蝶在传授花粉,我们不能扑捉它们。”

在他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都以他为榜样,个个都自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小树苗,保护小动物,争做校园的环境文明小卫士。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六

有一位中国驻德国大使,他在德国工作生活了多年,回国后,根据他的经历,写了一本回忆录:《沿着易北河》。在书中写了许许多多“未曾想到,但常常令我深思的事情”。下面我们就看看几件令作者未曾想到而又深思的事情。

1、排队――请尊重别人。

过元旦的前几天,作者去邮局给家里汇款。由于圣诞节、新年来临,平时清闲的邮局也忙碌了起来。德国人也在忙着办理邮件。但是每一个窗口前都井然有序地排着队伍,其间绝对没有大声喧哗、拥挤不堪的现象。观察了多时,令作者深有感触。叹服德国人的素质。但是也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令作者不明:每排队伍的第一个人与第二个人距离很远,足有一米远,每个窗口前地面上都有一道线,每排队伍的第一个人站在线内,而第二个人站在线外。在第一人没有离开窗口时,第二个人绝对不越雷池,这是为什么?当作者排在第二的位置时,才恍然清楚。在每个窗口前有一个警示板,上面清晰地写着,请尊重别人的隐私权,谢谢!在欧美一些国家,是不能随便询问人们的年龄、职业、工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等等这些小事,这些小事虽然不起眼,但已涉及到了个人的隐私,他们是非常尊重别人的隐私的,这是受法律保护的。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在需要排队的一些公共场所,都有这样的“一米线”,比如电话亭、银行、商店的收银台等等场所都是这样。每一个人都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定,极少有人触犯。

2、谁该站在右侧――照顾别人;

作者经常出入公共场合。德国的公共场所都有电梯或扶手梯,每一次在扶手梯上,作者都惊奇地发现,无论人多、人少,无论结伴而行的人还是情侣,没有并排站在扶手梯上的。作者觉得不可思议,就询问了德国人,他们解释说,上楼、下楼时站在右侧,空出左边的位置,以便让有急事的人从左侧先行。这是多么为别人着想啊。虽然它不是一项法律,只是人们的生活习惯,但作者非常钦佩这一行为。这一左右现象到处可见:男的走在左侧,同行的女的'走在右侧,怕的是车辆撞上女的;也有小辈走在左侧,长辈走在右侧,主人在左、客人在右。所有这些习惯,都是为方便照顾对方。

3、主动开门――方便别人。

在德国的公共场合,凡是有门的地方,总会有这样的现象,走在前面的人,进去后总要回头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如果有,他就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是要向扶门的人说声谢谢,很少有人进门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的举动。令人感动的是,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而且是非常自觉。

看到这一件件的小事,也令我深深地思索,我就慢慢地悟出了这样的道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时刻注意尊重别人,照顾别人,方便别人,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心中时刻想着他人,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这是一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正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写到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七

牛皋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路上吼道:“哎,老头儿!爷问你,农场怎么走?”老人说“往前走1500丈”。牛皋奇怪地说“怎么是丈不是里呢”。老人说“我们这儿说丈不说理”,牛皋红着脸走了。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颇有礼貌,便耐心的给他指路。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陆晓慧一生都奉行这个准则,所以得到非常多的人的尊重和支持,他的政绩也远远地超过别人。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八

我于20xx年7月毕业于河北滦县师范学校,同年8月在古河乡古河中心小学任教,一直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我任劳任怨,热情耐心,以教师的职责和慈母的爱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爱护、理解、培养每一个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奋发向上的品格。

班,是学校授课的最小单位,班集体则是学校为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班为单位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整体。然而,这个集体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能否成为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是这个集体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班主任应该深思的问题。因此,在我担任五(一)班班主任期间,我就如何对全班学生实施多重管理、努力培养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并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家长的好评。主要做法有三点: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行为指向目标。我在抓班集体建设中,从培养学生和建设班集体的需要出发,采取目标激励法,重视抓了目标管理。一是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根据办学方向的需要,我首先确定了班集体建设的总目标。即:“团结、互助、勤奋、向上,做文明标兵班。”开学初,我在黑板上写着“敬、静、净、竞”四个大字,告诉同学们这四个字既是我们班风建设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同学本学期行动的规范。接着要求学生围绕这四字,联系自己的实际逐个开展激烈讨论,踊跃发言,谈谈对四字的理解和看法。最后班主任总结讲话,鼓励学生做好四个字,成为一名文明学生。这样,不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活动促进总目标的实现。我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了“我们生活在大家庭、我为集体做贡献”的系列活动,分为“我为集体献爱心”、“我为集体添光彩”、“我与集体共进步”等几个部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施目标管理,使全班同学有共同的追求,集体观念强了,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争着为集体做贡献,出现了团结、互助、勤奋、向上的浓厚气氛。

浆等,而房子得由学生自己去造。”在培养和使用班干部中,我坚持把培养和使用挂钩,主要采用带、扶、放的办法,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更多的是让学生自治自理,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带就是发挥班主任的榜样、模范作用,为了抓好养成教育――创规范班级、无案班级,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我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要做到。如:不让学生迟到,我首先做到早来晚走;要求学生尊敬老师,我首先做到尊敬师、长;总之,凡是学校要求的文明教师“十不准”,我样样做在前面。这样,给班干部做出了榜样,干部带动了同学,为干部做好工作创造了条件。扶就是为了提高自治自理能力,我把重点放在对班干部的培养上,帮着他们做工作。如:设计班会、拟定计划、批改发言、组织学习等,在实际工作中压担子、教方法、帮着干,使班干部尽快提高工作能力,抓好班集体的建设。放就是随着班干部工作能力的提高,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让他们大胆实践,独立开展工作。这样,不仅干部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而且同学们的组织性、纪律性也逐渐增强,为加强班集体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我根据班级工作特点,实行了班干部轮换制,按预定计划,每周轮换一次,每次二人,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工作岗位,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从实践情况来看,实施班干部轮换,既可以改变学生的性格,又能帮助学生改正自己的缺点;既能使班干部树立职责意识,又能使同学们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既可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又能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大家关心集体,爱护班级,自觉管理班级、建设班级,做好事的多了,竞争的意识强了,上进的气氛浓了。

炼标准;做到《行为规范》中提出的卫生要求,做到“三个一”,大家互相监督,健康成长。对于落实班级建设中的常规,我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要求,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充分发挥班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作用,发扬主人翁精神,使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步调一致地成长进步,使班集体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九

文明礼仪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虽然只是一住简单的问候;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可是却意义非凡。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行动。

星期六,我跟妈妈去图书馆借书。刚上公交车:车子里面的人很拥挤。我好不容易挤了一个座位,就舒坦地坐了下来。这时一个老奶奶上车了。坐在我后面的一位叔叔立马用报纸把自己的脸遮起来了。其实:他不想让座。我正准备让座,被我旁边的一小女孩抢先了。她把老奶奶扶上座位,就自己站在旁边。

小女孩还没站稳:突然司机叔叔来了个急刹车,让小女孩摔了一跤,这一摔就惊天动地了。乘客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她有爱心;有的说小姑娘要当心一点。这可说的`那位叔叔心虚了。他把小姑娘连忙扶起来,座在自己的位置上。

不知公交车上谁带了头。对他们鼓起啦掌声。这时我脸上火辣辣的,暗暗下决心要向小女孩学习。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人人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请大家齐心协力让文明之花开篇每的人心里。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十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国家的脸面。下面一起看看有关文明礼仪的小故事吧!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 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十一

大作家夏衍老人临终前感到身体十分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老人极其困难的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

公共汽车上,一中年妇女提着鱼上车,蹭脏了中学生小刚的新衣服。中年妇女:“衣服脏了没关系,回家洗洗就行了。”

小刚笑了:“阿姨,我该说的话都让您说了。我只有说‘对不起了!’”众人向小刚投来赞许的目光,中年妇女被这幽默的批评羞红了脸。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十二

这是一场艰难的谈判。

一天下来,美国约瑟先生对于对手——中国某医疗机械的范厂长,既恼火又钦佩。这个范厂长对即将引进的“大输液管”生产线行情十分熟悉。不仅仅对设备的技术指数要求高,而且价格压的很低。在中国,约瑟似乎没有遇到过这样难缠而有实力的谈判对手。他断定,今后和务实的范厂长合作,事业是能顺利的。

于是信服地理解了范厂长那个偏低的报价。“ok!”双方约定第二天正式签定协议。天色尚早,范厂长邀请约瑟到车间看一看。车间井然有序,约瑟边看边赞许的。点头。走着走着,突然,范厂长觉得嗓子里有条小虫在爬,不由得咳了一声,便急急的向车间一角奔去。约瑟诧异地盯着范厂长,只见他在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擦了擦,油漆的地面留下了一片痰渍。约瑟快步走出车间,不顾范厂长的竭力挽留,坚决要回宾馆。

第二天一早,翻译敲开范厂长的门,递给他一封约瑟的信:“尊敬的范先生,我十分钦佩您的才智与精明,但车间里你吐痰的一幕使我一夜难眠。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能够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否则,上帝会惩罚我的……”

范厂长觉得头“轰”的一声,像要炸了。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十三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就应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就应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明白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明礼仪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十四

文明是一种文化素养,礼仪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我们要做文明礼仪的人,从小事做起。学习名人文明礼仪,也许对我们有帮助哦。

《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以尊重换尊重》。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陆晓慧一生都奉行这个准则,所以得到非常多的人的尊重和支持,他的政绩也远远地超过别人。

《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