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古诗的说课稿(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19:30 页码:9
最新古诗的说课稿(汇总13篇)
2023-11-11 23:19:30    小编:ZTFB

总结是反思的过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一个好的总结应该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内容准确。这些范文可能涵盖了一些你之前从未接触过或思考过的内容。

古诗的说课稿篇一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总结我们学习的古诗学习的方法步骤。

1、读熟练。

2、猜意思。

3、提疑问。

4、背熟练。

学习与巩固。

古诗的说课稿篇二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课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以前吟诵过哪些有关荷的诗歌。(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交流。

毕竟:到底。

无穷碧:无边的青绿。

别样红:和往常不一样的红。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四、指导诵读,悟诗情。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毕竟西湖六月中”:毕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啊,

“风光不与四时同”:跟其他季节的风光就是不一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满湖莲叶、荷花一望无际,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朝阳辉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红艳,片片莲叶更加青翠。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如果你能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3、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4、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设想一下,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5、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6、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六、拓展延伸。

复习《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七十首》中的其他送别诗。

七、迁移运用,创诗文。

1、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常熟春景,写一两句诗或优美句子。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常熟春景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2、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3、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的大自然越来越美。

古诗的说课稿篇三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

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的说课稿篇四

古诗《咏梅》是省编教材中班上学期语言领域中的活动之一,古诗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载体,是我们祖先运用了最灵动、最睿智、最精辟的诗的语言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从语言角度来看,古诗在遣词造句中力求体现作品的文学性,讲究平仄、对仗、韵律、节奏,富有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而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大量记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但是,有些古诗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有些深奥,而幼儿的理解能力也有限。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然而《咏梅》这首古诗,幼儿在欣赏、理解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梅花的美,而且还可以了解梅花不畏严寒品格,养成不怕困难、坚强的良好品质。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并朗诵出诗句的韵律美。

2、了解梅花不畏严寒、凌寒傲雪的品格,感受梅花的美。

四、说教学准备。

《咏梅》ppt课件、古筝曲、幼儿画册《语言》上p25。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并朗诵出诗句的韵律美。

活动的难点是:了解梅花不畏严寒、凌寒傲雪的品格。

《纲要》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熟悉、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主要教法有:课件展示法、谈活法、观察指导法、提问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表演法、游戏法。

根据学情,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如何培养幼儿古诗诵读的兴趣,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成为幼儿园古诗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幼儿园语言教学经验,我尝试了古诗“五步”教学法,即:

一、图画展示。

教师展示ppt课件图片,欣赏梅花,让幼儿说说梅花的颜色和生长特点。

师:孩子们,在冬天这样寒冷的季节,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或者在暖暖的屋子里取暖,然而梅花依然不怕寒冷,静静的开放,说明梅花它遇到困难怎么样?对,我们小朋友们也要学习它,不怕困难、坚强的品质。

二、故事讲述。

教师将《咏梅》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把故事减缩成成语,朗诵给孩子们。

三、动作表演。

鼓励幼儿将成语加上动作,表演给大家。

四、复习巩固。

进行游戏“幼儿古诗朗诵大比拼”

五、精彩绘画。

指导幼儿用手指着色点画梅花。

活动结束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古诗的说课稿篇五

《古诗二首》中选编的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均为描写西湖美景的佳作,集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为一体,但风景、意境又各不相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疏导治理有方,留下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由此而得名的景观。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的同时,苏轼也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的诗作。本诗便是其中的一首,乃是用凝练的笔触从天气的对比入手,将西湖喻为西子,把西湖婀娜多姿的阴柔美描写得生动传神,尽显苏轼才气之不同凡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杨万里送别友人时,在净慈寺所看到的西湖美景,从6月与其它季节对比入手,描绘出清晨西湖上荷花在初升太阳的映照下,娇艳含露,莲叶无穷无际,一碧千里的宏大绚烂的画面。两诗选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展示出了不同的“西子”之美。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情越山水间,而本课又处于这一单元的开篇位置。一进入这个单元便以古诗意境优美、耐人回味的文体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这一单元主题的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热爱、向往自然景观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诵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心品读诗文,小组合作学习,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风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西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感悟诗句的画面与意境之美。

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灵活,敢于质疑,且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批注等。他们乐于和同伴们一起讨论交流。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深入文本。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采用自读自悟法,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在反复、形式多样的读中,感悟西湖之美。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这里就第一课时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一说明。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激发兴趣,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精读品味——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激发兴趣,自读自悟。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西湖的风景图片,配以优美恰当的音乐边作讲述:西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如果说这些生动的图片是有形地记录下了西湖的绰约风姿,那么古诗就是以简洁却意境深远的文字展示出西湖的迷人风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这样处理,有声有色,直观形象的画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交流苏轼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与西湖的不解之缘。文如其人,诗由心生,了解这些背景资料,就为学生感受作者对西湖观察之细,用心用情之恳切,打下认知基础。

在将两首诗读正确、流利后,我再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将诗句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借助工具书及资料理解诗意。这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探寻新知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留足自读的时间,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读书方法继续得到锻炼。

(二)合作探究,精读品味。

根据学生乐于和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情况,我再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自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集体交流,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西湖画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然而,只有有了开放性的问题作定向,鸟才能在茫茫天空中找到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大海中寻到跃的目标。因此,这样处理,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和交流有路可循,有章可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感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不同画面,并且通过追问“浓妆时的西湖是什么样?”“淡抹时的西湖又会是如何景致?”使学生感受到:哦,原来空濛山色是其淡雅的妆饰,潋滟的水沟是它浓艳的粉脂,进而体会作者把晴雨皆宜的西湖比作西子之精妙。在此理解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所感,读出诗之韵味。以上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贯彻始终,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诗句的意境后,语言文字已经变得形象立体了。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联系课初所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来品味作者此时的心情,并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去吟诵,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充分感受古诗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在学习本诗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西湖的另一番景象,激发学生对西湖景观的向往、热爱之情。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的诗样的教育,我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激情,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享受情感的熏陶,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古诗的说课稿篇六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说学情。

2年级的学生好动,许多行为习惯还正在培养,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开学时。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本班学生不善于举手发言,一小部分学生会也不举手。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个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三项目标中,我把正确认读生字作为学习重点,因为2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难点为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验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合作交流、朗读体验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首先采用提问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直接导入课题《村居》,随机认识“村”这个字。

(二)在读通读顺中学习字词首先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为下面学生自由读古诗做了铺垫,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朗读古诗。其次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字词,认读生字利用各种方法,在学习字词的时候,巧妙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出诗句,进行朗读。这样由字到词到句就简单多了。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首先想象着春天美丽的景色进行朗读,其次划分节奏指导朗读,在读通顺、读出节奏感之后再进行联系生活,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就是引导背诵。

(四)指导书写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3个。先读拼音,数数有几画,观察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指导竖心旁的写法,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扩词,课堂展评。

古诗的说课稿篇七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教时:

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共享知识,在交流中得到知识。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

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的说课稿篇八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诗文.这一课安排了《草》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草》是一首咏物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善于形象思维。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

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步步深入,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步感知,读准字音。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四、读背全诗,升华情感。

五、课外延伸,巩固拓展。

六、指导写字,美观工整。

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开课出示实物草,请大家说说你对草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读准字音中我出示了标有停顿符号的诗文并范读,渲染了气氛,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示范。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中我注重学法的渗透。例如运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离离”是茂盛的意思。运用两幅水粉图自然而巧妙的解释了“枯、荣”的意思。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尽的意思。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在分步理解诗意之后我让学生加上动作、想象画面生气并茂的诵读,让诗文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整体理解力诗意之后我设计了朴实能够点明诗中心的过渡语:“一棵棵小草,低矮、平凡、随处可见。可就是这貌不惊人的小草却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怪不得诗人情不自禁的这样赞颂小草。”指导学生引读全诗,指导背诵。中国古诗博大精深,诗人笔下的草也各具特色,在拓展环节中内外相结合,不仅有草的后四句,还逐句出示了课外的四句描写描写草的诗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草香)。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草细)。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的颜色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小)让学生欣赏到了不一样的小草。写字环节中只安排了本首诗的三个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老师范写,学生跟写。

古诗的说课稿篇九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并掌握“方好、毕竟、淡妆浓抹”等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3、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西湖,是一首精致的诗,一幅天然的画,是一首悠悠的歌。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播放西湖图片)今天,让我们走近宋朝两位诗人苏轼和杨万里,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苏轼的。

(一)配乐朗读。(播放《饮湖上初晴后雨》视频朗读)。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

三、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一)提示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二)课前我们已经要求同学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了自学,现在整理一下你自学的成果,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三)小组合作,交流所得。

如果有争议或者疑惑,等会儿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四)全班交流,共同探讨。

1、知诗人,解诗题。

知诗人:作者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先后两次在杭州为官,“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均因他而得名。苏轼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景物的诗,西湖也因此平添了许多人文气息与奇丽的色彩。《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文中选的是第二首,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出示)。

解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可以调整一下——“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抓字眼,明诗意。

抓住“潋滟”、“空濛”、“奇”、“西子”引导学生理解。

前两句:“水光潋滟”“山色空濛”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色?(出示)。

诗人用凝练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晴一雨的西湖,正应和了题目中的哪个词?(初晴后雨)。

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3、想意境,悟诗情。

(1)自己想象着诗中描写的景色,有感情的读一读古诗。(播放音乐)。

(2)找同学来读,其他人闭眼想象。

(3)交流感受: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品读诗文,体验情感。

(二)带着这种心情诵读古诗。

(三)小结:西湖景致宜人,真是美不胜收。才情横溢的诗人苏轼有感而发,挥笔写下。

2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随即跃然纸上,鲜活传神。

(四)请把自己当成作者置身于西湖,再来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吧!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一)请同学自由地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苏轼笔下西湖美景晴雨皆宜,脍炙人口;杨万里的这首赞美西湖的诗也同样流传千古,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不同诗人的眼中西湖又该是怎样不同的美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欣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教师范读。(出示)。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古诗。

三、运用方法,再学古诗。

(一)出示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出示)。

(二)推选同学或自荐按学习步骤组织全班共同进行交流、探讨,读懂古诗。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1)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2)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无穷碧)。

“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照应接天,指范围广。”“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也许是指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阳光下的荷花,格外红艳!)。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

“映日”是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

3(4)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5)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邻桌之间相互诵读。指名读。

(6)出示配乐荷花景图组。

(7)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好吗?(出示:莲叶、荷花、淡景为背景的古诗)。

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

(8)赞西湖。(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的情感。)相机理解诗中的“毕竟”、“四时”。

3、想意境,悟诗情。(出示)。

(1)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后,从寺中走出,一幅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沁入心脾,你会不由自主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2)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

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3)让我们继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绘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画。想象着这么多美丽可爱的荷花荷叶就在你的眼前,清风徐来、荷香阵阵,同学们,你们瞧见了吗,那满塘的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再看那星星点点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娇艳动人)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叶,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4)配乐背诵。

古诗的说课稿篇十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古诗的说课稿篇十一

本篇课文是珍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内容是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然后再抒情,但表达出来的感情却完全不同。课后题要求比较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表达感情的不同,以及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才能读出感情。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一个思想:六年级学生了,我不再就诗讲诗,而是通过当事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把学生的思绪引入那个场面,去体会全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是充分地运用古诗的外延,来解释诗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我主要运用对比教学法。

首先,我检测预习。要想新课进行的顺利,就必须有扎实的预习效果。我检测了以下三个方面,1、课文朗读是否正确流利;2、重点字词是否掌握扎实;3、古诗的大概了解。

检测过程中,我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称呼问题,他是作者和朋友亲密关系的一个体现;二是使的意思,他表明王维再见元二的不可预知性。

紧接着,我出示不同颜色的古诗,让孩子发现两首诗相同的结构:景+情。然后再逐诗学习,让孩子体会不同的诗不仅描写的景色不同,表达的感情更不相同。

《别董大》一诗,描写的景物非常凄凉,但是高适却用豪言状语激励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浅知诗意后,我出示董庭兰的资料,让孩子明白董的坎坷生平,并告诉孩子,当时高适也不得志。了解这一时代背景后,让孩子明白高适是一个达观,自信,对未来的生活抱着极大热情的人。体会完后,让孩子再读古诗,体会就会更深一层,他们知道,高适不仅仅是在勉励朋友,而且也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朗读时,就自然而然的激情满怀,那么此诗的豪迈也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紧接着,我又进行了《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这首诗的景色非常清新,但它在此起的作用是反衬安西的荒凉,进而体现了王维不想元二远去的依依惜别之情。此诗我的重点放在品酒上,一遍一遍地品酒,让学生品出悲伤,品出不舍,并且通过朗读把那种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完毕后,我同时出示两首诗,进行比较。同是送别诗,一首豪迈,一首缠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孩子有些懵,我适时地出示了资料,让孩子明白《别董大》之所以豪迈,是因为高适家境的艰难造他乐观的生活态度,而王维少年得志中年受累则影响他总是惆怅满腹,于是《送元二使安西》则缠绵绯则。正是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两人的诗作风格迥异。在此,我给孩子举例:同样是送朋友去安西,高适写道“离魂莫愁怅,看取宝刀雄。”同样是在春柳歧路旁,高适写道:“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而王维却往往是:“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是王维赠别诗的一贯特色,而心怀仗剑报国之志,充满旷达豪迈之气,却是高适赠别诗的主要特征了。

通过这一番比较,孩子们不仅明白了诗中景不同,情不同,而且还知道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当然,他们的理解也及时的通过朗读展示给了大家。而我所举的例子,也是给学生拓展,虽然他们不一定能理解,但我想这是一个熏陶的过程。很可能在发现两个诗人迥异的风格之后,会对他们的诗作感兴趣,当然也就会找些赠别诗来读,那就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课的最后,我还设计了情景让孩子反复地记忆诵读名句,我的目的是把积累进行到底!

我的整个教学思路就是这些了,当然这只是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相信经过大家的指点,我们学校的古诗教学会趋于成熟,而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蜕变过程,它会使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更加精彩!

古诗的说课稿篇十二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陈老师《古诗长廊》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创新。

教学过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逐环教学”模式,以“写‘数字’的诗——写‘山’的诗——写‘动物’的诗——写‘植物’的诗”为主题,将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本课设计做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整合:

1、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即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力求使精读与泛读都能在课堂上示范方法。

2、新旧知识的整合,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知识互相融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形成链接、组成知识环。

3、诗文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结合,定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本课的教学设计,多次安排了积累、整理语言的环节。

古诗的说课稿篇十三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教时:

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共享知识,在交流中得到知识。

三、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

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四、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