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6:14:11 页码:9
最新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模板8篇)
2023-11-12 06:14:11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的重要依据。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篇一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生(众):“门前冷落鞍马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京城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江湖。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师:过去是门庭若市——。

生(众):现在是门可罗雀。

师:过去欢笑——。

生(众):今日辛酸。

师: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众):白居易。

师:当诗人和琵琶女彼此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个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节。

(生读第四节)。

师:好,我们的白居易还得加把劲。我们在读这一节诗时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诗人的遭遇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黄芦、苦竹、杜鹃、哀猿”。

师: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感伤之情,进行诗歌的欣赏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就这一节,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生自由组合,讨论质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上看,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平淡,所以此刻他们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生:还有,他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篇二

1.知识与目标: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摘抄、品味文章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对生命和生活进行深度的思考。

难点:品味简单的语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批注、配图赏析、文本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微课一:《热爱生命》。

一、导入: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说明现代的人越来越脆弱,对生命轻视。那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呢?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呢?那就让我们从《热爱生命》中寻找答案。

二、阅读课文,阅读的同时勾画出自己比较喜欢且认为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学生划句子、说感悟,老师点评)。

司马迁隐忍苟活,完成了史家之绝唱。

汶川地震中成名的“范跑跑”

杭州最美司机吴斌被突降铁块击中忍痛救下全车乘客后离世。

英国渣打银行在对员工的培训中有关应对抢劫的理论是“贪生怕死”。

国家新颁布了中小学生见义勇为要变为善为、巧为、慎重的规定。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微课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导入:柏拉图曾给人下了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有人找来一只拔了毛的鸡,令人啼笑皆非。我国思想家荀况说“人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由此可以看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今天我们学习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二、齐读课文。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篇三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2、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指导作文,不能光指导写法,更要指导内容。本单元是全套书的第一单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可作为重要参考。

1、课前布置预习“心灵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主动收集相关素材。

1、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作文有哪几篇是成功的,在写这些作文时是不是动了感情。由此引入这一次的话题。

2、可让学生就课文后的练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思考和交流,谈谈选择的理由,以便互相启发。

3、范文引路。

手帕。

湖北枝江市第一中学甘玲珑。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镍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教材中黄方国的《父亲》一文的片断,有可能的话,全文印发给学生。

4、教师可让学生讨论以上两篇文章,然后自由发言,说说两文是如何写出触动人的心灵的人和事的。

5、教师总结;

1、以上两篇文章,一篇写事,一篇写人,都能触动人的心灵。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资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挖掘出来。

第二,提炼素材。提炼素材的过程,往往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要善于从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要把这些感悟写出来。

第三,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写作素材可以来自阅读,也可以来自生活;可以表现为情感的共鸣,也可以表现为理性的思考。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篇四

一、导入新课:

1988年,在巴黎的一个聚会上,有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微微一笑说:“在幼儿园。”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富尔格姆的名篇《信条》(板书)。

二、作者简介:

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主要著作是散文随笔集《我需要知道的一切》,这部散文随笔集极富哲理性,曾成为美国年度第一号畅销书。《信条》就出自其中。

三、内容探究:

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问1:哪位同学能够以精练的语言概述一下本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在幼儿园都学过——幼儿园中学到的人生信条有哪些——人生中的任何道理都包含在这些信条中——这些信条适用于任何地方——强调第十三则信条。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篇五

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导入  。

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导入  。

2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1读。

(1)初读,要求a、正确发音、断句、体会其于诗句中抒发的感情。

b、着重体会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段落。

(2)再读“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段。

(3)三读理清诗歌的叙事思路。

2品读诗词。

(1)概括诗词每部分的内容。

(2)用现代语言描述白居易介绍的这段琵琶曲,并给予评述。

诗歌赏析。

1诗歌首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句交待地点、时间、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心境(悲凉、凄楚、孤寂)以下几句皆承此而来,“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别的凄凉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凉、一片愁绪,把别时之情伤托于眼前。“忽闻水上琵琶声”,在沉寂之中飘来了渺渺之音,令人忘忧而喜。“主人忘归客不发”,可见技高曲佳。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情。又由“无管弦”、“惨将别”衬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诗人听到琵琶曲后的情绪如何?琵琶女的态度又如何?请用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诗人为琵琶曲所吸引而热切邀请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以动作刻画其作为女子的羞涩。

3诗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请具体分析。

诗人描述大弦声音粗壮,小弦声音细小,先以象声词状其音“嘈嘈”“切切”,再经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语”,大弦之声与小弦之声交递进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起伏抑扬,声音清脆圆润,本是无形,却诉之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着:时而宛转如花间莺语,时而压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涩”凝绝难通,不通而“声暂歇”。旋律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直至低沉停顿,此时音断而意不断,馀音袅袅,意味无穷。恰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就是在人们仔细玩味,低徊无限之时,那乐曲又是像“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纷繁多思的情感喷薄而出,乐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然而谁料正是积势喷发,感情高亢激越之际,“四弦一声如破帛”,乐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乐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觉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写有声,还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

4请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节,具体分析其形象。

明确:

世人重色轻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强中之强),“妆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争缠头”(色艺双全),“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

商人重利轻情:“商人重利轻离别”——“梦啼幢泪红阑干”,嫁作商人妇孤苦空虚而梦“少年事”,而梦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张弦代语,排遣愁绪,这正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幕。

5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这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6小结:

(1)秋夜送客闻琵琶声别情、凄景——无管弦。

(2)江心对月赏琵琶曲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技艺精湛乐曲美妙。

(3)悄然听诉身世苦世人重色轻才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怜发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章论证思路,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围绕“古之学者必有师”展开论证的。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积累文言知识,能根据例句说出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学者”“无”“众人”“不必”;掌握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被动句“不拘于时”,“乎(于)+名词(名词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的规律。

4.思考本文对我们写作任务驱动作文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二、解题:

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三、文意读解。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篇七

1、培养学生作文互赏互评的兴趣和能力。

2、让学生掌握赏评作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赏评同学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评文章的角度选择及语言表达。

教学步骤及其设计。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在《马说》一文中叹息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在痛惜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而至于千里马一般的人才不能被发现,而被埋没了。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想啊,如果你创作了一篇得意的美文,就肯定希望有人来阅读,来欣赏,来评说。那么,这一节课,我就来赏评同学们上星期所写的作文佳篇。借我们一双慧眼吧,让我们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何上评作文呢?从何处下手呢?光凭热情还不够,还要掌握一些方法。我这里集同学们的智慧,归纳出一些来,便于记忆,我就将它简称为:“四五六”,即四个准备,五个方法,六个角度。

展示多媒体课件。一边展示,一边解说。

四个准备:。

1、一支红笔。

2、基本的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

3、必要的审美知识和审美方法。

4、若干段名师的作文赏评文字。

五个方法:

1、词句点评法。

2、整篇总评法。

3、对话交流法。

4、成句引用法。

5、对照比较法。

六个角度:

1、审题立意角度。

2、选材构思角度。

3、层次结构角度。

4、手法技巧角度。

5、遣词造句角度。

6、题目题记角度。

乐的秋》、黄涛涛的《秋天不回来》等。

2、文心畅谈:让那些被推荐出来的文章的作者畅谈写作体验、写作感悟和写作得失,给其他同学以启发和鼓励。

3、师生赏评:这个环节是,在每一位同学朗读和谈心得之后,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分别点评,赏析。以学生赏评为主,老师适时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老师要鼓励同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还要运用上面所提示的方法和角度。

老师本人也应该参与写作,和同学们写同题作文,现身说法,会更有针对性,会更能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也更有利于老师给学生以示范作用。我也写了一篇以“秋”为话题的下水作文《秋怀》。我当堂读给学生听,欢迎学生也对老师作文加以评点,说真话,说实话。

1、故事情节完整,情节要有波澜;

2、突出人物个性特征,多角度塑造人物;3、以“爱国”或者“节气”为中心立意。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篇八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表”之一,是一篇经典篇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教案,对学生、教师各自任务、作用的明确规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