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工业文明的崛起(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8:07:17 页码:8
2023年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工业文明的崛起(优质10篇)
2023-11-18 18:07:17    小编:ZTFB

总结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总结,更在于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有效的记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这是一些关于总结写作的范文,展示了不同人的总结方式和风格。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工业文明的崛起篇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而美德等国抓住机遇发展迅速,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超越英法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面对日益变化的经济格局,列强要求按照变化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的绝大多数地区已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同时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帝国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同时,列强问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在勾结和斗争中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各国更加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2.对中国的影响。

l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掀起反帝反封斗争的新高潮,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在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同时,加速并最终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工业文明的崛起篇二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图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板书第一标题)。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引导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理解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认识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拓展思考: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工业文明的崛起篇三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政治保障)。

2.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基础)。

3.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技术条件)。

4.市场的扩大(市场条件)。

1、相同点:

(1)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4)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工业文明的崛起篇四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如20xx年安徽劣质奶粉坑害儿童事件的曝光,我国海尔集团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中说明有关的理论观点,同样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关例子也可随手拈得,闹得沸沸扬扬的联合国改革,我国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党的先进性教育,只要我们有心,具有时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经济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让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师则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反思、反省。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青年政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而学校所创立的丘广辉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名师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让我们青年教师多听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专题讲座、通过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更让我们在教学中有了更深的反思,从而不断探索,力争使自己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工业文明的崛起篇五

18世纪下半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世界性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两个概念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性技术革命的中心内容、突出特点和巨大影响,对于人们理解和记忆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很有帮助,因而为我国历史教学界(包括历史教材)所普遍采用。从带头学科看,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是热力,第二次是电磁学。从内容看,第一、二次世界性技术革命是以动力革命为中心内容。

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即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工业技术的革命。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一座座工厂在绿色的原野上耸立起来,高大的烟囱冒出浓黑的烟雾,机器的轰鸣声惊醒了沉寂的山坳,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工业革命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这一切发生的直接动因则是不断创新的纺织技术导致的蒸汽机的出现,蒸汽机作为这个时代的核心技术,第一次解决了人类大规模制造和利用动力的问题。

蒸汽机时代发端的直接动因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导致的纺织机发明与改进需要新的动力;英国采煤业的发展也急需要新的动力机械,蒸汽机的发明正是在矿井排水问题的刺激下产生的;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则是蒸汽机发明的必要条件。概括地说,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催产婆,而自然科学的成就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理论基础,相关的生产技术的进步则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技术保证。蒸汽机的发明,以蒸汽动力代替人力,迎来了世界近代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的名字和蒸汽机一起传遍全世界,瓦特也被人们誉为“蒸汽大王”。瓦特是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伟大旗手。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不断完善,到1784年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出现了蒸汽机时代的技术革命。

钢铁是机械工业的原料。随着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使机械制造业以及相关的其他生产部门得到迅速发展,需要大量钢铁,因此,也要求冶金有一个较快速度的发展。

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但蒸汽机本身,最初却是用手工工具制造出来的。如果机器本身不能摆脱手工业的羁绊,整个工业当然也就不能从旧的生产方式的躯壳中解放出来。为了适应机器制造蒸汽机的需要,对加工机械以及工厂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受到了重视,并得了迅速地发展。也正是因为蒸汽动力的运用,使运输机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将文明社会推向了一个热火朝天的新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巨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汽船、铁路与火车。汽船的发明开辟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时代,在风暴面前,水手不再望而却步。它穿梭在河海潮面,使全球连成一体,使人类生活世界的空间距离大大缩小。蒸汽动力用于陆路运输的主要标志是火车的出现。火车的鸣叫,召唤了一个“铁路时代”的到来,使世界真正认识到铁路运输的巨大优越性。铁路使世界经济联成一体,隆隆的火车宣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胜利完成。

所谓电力时代,是指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新兴的电能作为一种主要的能量形式支配着社会经济生活,推出了一个前人未曾想过的历史时期。电能的突出优点在于:第一,它是一种易于传输的工业动力;第二,它还是极为有效可靠的信息载体。因此,电力时代主要体现在动力传输与信息传输两个方面。与动力传输相关联,出现了大型发电机,高压输电网、各种各样的电动机和照明电灯。与信息传输相关联,出现了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这些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

由于电、电流、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发明和应用,以及电力传输的成功是使电力取代蒸汽动力的重大突破,它使电力很快成为广泛应用的能源和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上掀起了电气化的高潮,美国、德国由于最早实现了电气化而迅速进入世界工业强国行列。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促进了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发电、输电、配电这三个环节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工业产生并发展起来了。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断路器以及电线、电缆等电气设备工业也迅速兴起,同时还促进了材料、工艺和控制等工程技术的发展。电力技术的发展使许多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使一系列新技术应运而生。

通讯就是信息传输。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传输手段是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远距离传输信息。18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探求新的通讯方式,而随着电力广泛应用和远距离输送的成功,于是,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通讯、电视等相继发展起来。各种通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其真正的推动力是社会的需要。从此,人类真正进入了电力时代。

垄断、垄断组织的形成及类型。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产集中的加剧,使资本主义不得不在生产关系领域作出重大调整,其结果是垄断组织的产生。所谓垄断,一般是指某些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而形成的经济实体或经济同盟。

垄断组织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60、70年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垄断组织,但它们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二是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垄断资本有了大发展,但不巩固,还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三是到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高涨,尤其是1900至190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垄断组织开始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由资本主开始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原型是股份公司,其宗旨是吸收社会上的游散资金,以适应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对巨额资本的需求。这一形式加强了资本的积聚。而生产过程在技术上的进一步复杂化,则导致了生产集中,这种生产集中在经济危机之后迅速加强,其主要表现是:生产规模增大,生产的规模效益突出,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垄断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垄断的程度也随之变化。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卡特尔是在德国最先出现的一种垄断组织,其垄断程度较低。通常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这一组织的企业一般拥有一定的生产和销售的独立性;德国的卡特尔1879年已经有14个,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有较大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已有各种卡特尔近六百个。当时德国最重要的垄断组织和企业有电气总公司、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等。辛迪加主要是在俄国出现的垄断组织。它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保留法律和产品上的独立地位。托拉斯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而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在生产、销售和法律等各方面都失去独立地位。1879年美孚石油托拉斯在美国首先成立,此后,托拉斯在美国蜂涌而出。托拉斯是把下属的企业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企业。1879~1901年,美国工业部门的托拉斯发展到三百多个,一共兼并了五千多家企业。康采恩又叫财团,主要出现于日本。是由一些共同依赖于某金融集团和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联合而成的垄断组织。

垄断资本主义的一般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不但操纵某一行业领域的生产和销售,而且与银行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垄断组织不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参与政治事务,甚至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政治事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但输出商品,而且输出资本,垄断组织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支持政府对外扩张和对外战争,列宁称这种资本主义为帝国主义。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工业文明的崛起篇六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2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工业文明的崛起篇七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赔偿白银4.5亿两;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最为严重);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爱国将领:邓世昌。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抗殖民统治和争取宝岛回归祖国的斗争。

3、侵华日军的罪行。

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整个东北。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六周之内,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

七三一部队的罪行: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4、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

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参战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指挥者:李宗仁。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指挥者是彭德怀。

了解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建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作用: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并认识其意义。

抗战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意义:(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工业文明的崛起篇八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从大的方面说,俄军的战败导致国内政治经济危机激化,催生了农奴制改革;英法遏制了沙俄在欧洲的扩张,沙俄转而向中国东北加紧侵略。从小的方面说,则是近代护理制度和气象天气预报的诞生。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因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差,英法联军的病死率远高于阵亡率。英国的南丁格尔主动申请,志愿担任战地护士。她改善了战地医院的卫生状况,对伤病员进行了悉心的护理,使得伤病员的死亡率在半年内就降到2%,被誉为“提灯天使”。战后,南丁格尔在伦敦创办了世界第一所护士学校,建立起近代的护理制度。

1854年冬,英法舰队与俄国舰队在黑海展开激战。忽然,黑海上狂风大作,英法联军几乎全军覆没。事后,法国作战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他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风暴前后当地的天气情报。通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这些资料,他终于查明了风暴的移动路径。此后,他建议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1856年,法国建立了全球第一个正式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关于近代俄国和日本的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b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

c

俄国和日本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改革全盘西化。

d

改革使俄国和日本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考查方向】。

近代俄国和日本的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俄国和日本的改革的相关史实。

c项,日本明治维新中政府提倡学习欧美的资本主义文明,盖洋楼、吃西餐、穿西服、改变传统发型,社会生活西方化。而俄国农奴制改革侧重于政治经济改革,并且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并未在社会生活方面全盘西化。

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项.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内部的经济社会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沙皇的统治陷入危机。故正确。

b项.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摆脱了殖民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大大增强,成为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故正确。

c项.正确答案。

d项.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日俄两国均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正确。

故本题选c项。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工业文明的崛起篇九

3.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国王分别召开新议会和三级会议的共同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4.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主要目的:维护自己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5.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6.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7.法国雅各宾派专政的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

8.雅各宾派实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镇压反对派。

10.彼得一世鼓励发展手工工场的目的:增强俄国实力。

11.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确保贵族地主利益。

12.推行“铁血政策”来统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3.普鲁士于1866年发动普奥战争的直接目的: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1869年日本政府实行“奉还版籍”的主要目的:实现全国政治统一。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工业文明的崛起篇十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一、政制发展。

1.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