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9:58:29 页码:13
2023年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通用14篇)
2023-11-18 19:58:29    小编:ZTFB

年末将至,我们不禁要思考过去一年的成绩和不足。一个好的写作思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成绩?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专家为大家整理的职场技能提升指南,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一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难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躲避灾难,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愿意接受。

对于丰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那么,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样做就叫做失去了本性。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在本课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生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1.舍生而取义者也。译: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答: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答: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7.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舍生取义。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二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三

1.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2.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着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四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五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六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七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的女诗人之一。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9、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是一个政治家,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但为小人所谗,两次被流放,最后悲愤绝望,相传投汨罗江而死。

10、《离.》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遭遇,“.”——忧愁,“离.”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全诗共373句。

11、普希金,俄罗斯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诗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普希金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代表作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12、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被公认为美国的“诗歌之父”。19世纪40年代末他加入了“自由土地党”,反对美国的蓄奴制,主张土地改革,代表作诗集《草叶集》。《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其寓意是在于“草叶”随处生长,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同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

13、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的爱国诗人。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14、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著有《七录斋集》。

15、碑记,又称碑志。“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前者刻石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碑铭又分为三类,即宫室庙宇碑,墓碑和功德碑。墓碑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和高尚的品质。

16、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钥匙》《天鹅曲》)。

17、杨绛,本名杨季康。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18、李约瑟,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用历史观点看待中国传统的科学》等。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八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入刘宋后改名陶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心:1、因事顺心(心愿)。

2、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1、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2、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1、故便求之(所以)。

2、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2、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3、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1、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2、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1、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2、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3、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4、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以: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

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

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1、皆口腹自役(判断句“皆”表判断)。

2、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5、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6、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7、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8、情在骏奔(省略句省略主语“余”)。

9、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10、稚子候门(省略句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1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见,被)。

12、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被)。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九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

2、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且尔言过矣(错)。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过错)。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语气词)。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担任)。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托词)。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使―来,使―安定)。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三、虚词。

1、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并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却)。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并列)。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却)。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并列)。

2、于。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3、为。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

何以伐为。(语气词)。

4、之。

既来之,则安之。(代词)。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

四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十

一、通假字。

1、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2、木直中绳,?以为轮。(?:同“?”,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3、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伶俐)。

5、正人生非异也。(生:同“性”,先天,天资。)。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自余为戮人。(戮:同“戮”,刑辱。)。

9、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0、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11、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其下贤人也亦远矣。(低于)。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5、外与天涯。(交会)。

6、顺流而东。(东进)。

7、卧而梦。(做梦)。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十一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十二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梳理脉络。

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任(第1节)—疏(第2节)——绌(第4节)—迁(第10节)—沉(第11节)。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描写的是普通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十三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

5.令将军与臣有?(?通“隙”,隔阂,嫌怨)。

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

二、古今异义。

1.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

4.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5.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6.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

1.军。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杯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篇十四

每一年的中考语文文言文考试总会有一道题是关于文言通假字的`。这一道题所占分数为2~4分不等。像这种“死知识”希望同学们都可以拿到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会的知识一分不丢。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动词。“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同“如”象。形容词。“军惊而坏都舍。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无他,但手熟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以头抢地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非死则徙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