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2:50:56 页码:13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汇总14篇)
2023-11-18 22:50:56    小编:ZTFB

总结有助于避免重复错误,挖掘隐藏的机会和潜力,从而更好地规划个人和团队的发展。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根据我们的需求,下面给出的是一篇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一

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燕书十四首》)。

【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史记·汲郑列传》)。

【存】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宋史·薛奎列传》)。

【贷】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新序·杂事第一》)。

【逮】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北史·崔浩传》)。

【德】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新唐书·戴胄传》)。

【登】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宋史·贾黄中传》)。

【典】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后汉书·文苑传》)。

【点】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后汉书·乐恢传》)。

【多】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1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三国志·田畴传》)。

【夺】强行改变。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答案a。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这几种推断方法能灵活运用,还是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词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单独运用或者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解题,就比只凭识记来应对显得聪明多了。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三

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文档为doc格式。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四

3、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4、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

5、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7、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望岳》。

10、略无阙处《三峡》。

11、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12、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1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14、才美不外见《马说》。

15、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16、其真无马邪《马说》。

17、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18、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19、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20、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1、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22、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五

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吕氏春秋》)。

【阿】偏袒。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北史·宋隐》)。

【伐】夸耀。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义田记》)。

【富】众多。

【译文】繁多的音乐和女色,众多的妻室子女,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后汉书·列传二十九·赵咨传》)。

【干】冒犯、冲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5.致知在格物。(《大学》)。

【格】推究。

【译文】推及知识(真正明白)在于(深入)推究事理。

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史记·大宛列传》)。

【更】经过。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三国志·魏书十一》)。

【购】重赏征求。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北史》)。

【规】谋划。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宋史·黄庭坚传》)。

【过】造访、探望。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1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醒心亭记》)。

【憾】怨恨。

【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六

江苏省兴化中学王广清。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版《考试说明》保留内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拟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具体阐述。

一、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如20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b项“乃皆易十二蹑”,根据上文“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可知,此处“易”应为“改变”,而题干中将其解为“交换”,显然脱离了语境,是错误的。再如春季高考安徽、内蒙古卷第11题c项:“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诋毁。”,此处的“慢”,是否作“诋毁”解呢?上文讲“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絷(拘禁,笔者注)其乡邻”,吴履到任后,察之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由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天津卷第11题c项“一日一夜与虏相及”,题干解为“达到”,据原文“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可知,此处应为“追赶”意。

二、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如20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相遇(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善遇之),语文读本中有“遇人恭谨”(《汉书季布传》),也作“对待”解,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成语有“东奔西窜”“狼奔豕突”,都作“逃跑、逃亡”讲,根据上文语境,此处的“奔”也应作“逃亡”解,与现代汉语中的.“奔走”显然不同。再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三、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破题”。如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孙)登辞疾不受(急速)。从句法关系来看,“辞疾”即“辞以疾”,是“以疾辞”的倒装,全句犹言“登以疾辞而不受”,即“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不接受孙权的赏官”,题干中解释为“急速”显然不对。又如20高考北京卷第17题,要求翻译“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句,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联想到学过的“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中的“多”为“称赞、赞美”,以此代入本句中刚好相符,因此全句意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不少考生将其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是错误的。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题c项,“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题干中将其解作“空闲”是否正确呢?根据语法知识可知显然是错误的,这里的“闲”在句中应为谓语动词,而“空闲”是形容词,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应该解作“熟习”,古语有“闲于兵甲,习于战攻”(《战国策燕策二》),可资佐证。

四、互文对举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要求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再如高考全国卷第11题d项为:齐人追亡逐北(败逃者)。“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可见原题中的解释是正确的。

五、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b项: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号上下文语境。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上海卷第21题,要求将“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一部分考生得的是零分,究其原因,乃不明此处“知”通“智”,它和后面的“能”相对,根据对举性完全能够判断出来,全句意为: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题d项“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此外,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再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d项“讼者多两让而止”,句中“两”命题人解作“再次”是否正确?据上文“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一句,考生如知道古代诉讼的双方称为“两造”,就可推知此处“两”应该解做“双方”,而非“两次”。又如福建卷第11题d项“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受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练,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

作者邮箱:xhwgq@。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七

通假字不常出现,而且高中课本要求掌握的通假字也就是一百来字,翻译时,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要找出其“通”的字,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去考虑。找出本字后再去翻译,整句话的翻译如果很通顺合乎情理和语境,采分点就找对了。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程(指传主孙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指阎景)。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白:“无干兵。”镇即下车,持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镇引剑击景堕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

(选自《后汉书·孙程传》,有删改)

答案 郭镇拔剑击刺阎景,阎景从车上摔下来,左右羽林军用戟叉住阎景的胸脯,于是擒获了他。

采分点 匈,通“胸”,胸脯;禽,通“擒”,擒获。

2.立(指传主赵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选自《宋史·赵立传》)

答案 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

得分点 趣,通“促”,催促;讫,通“迄”,最终。

高考大纲要求掌握120个实词,而每个实词又都有多个含义,只靠死记硬背很难轻松应试。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准确的义项。而且考试也主要考察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推断能力。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公(指传主王旦)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公务以俭约率励子弟,使在富贵不知为骄侈。兄子睦欲举进士,公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至其薨也,子素犹未官,遗表不求恩泽。(选自欧阳修《王公神道碑铭》)

(1)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

答案 如果某官贤能又有才干,一定让他长期担任这一官职,直到大家认为他适宜担任某一职务才升迁。

采分点 久,使动用法;宜,适宜,非“应该”义;迁,升迁,不可译为“调动官职”。

(2)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

采分点 寒士,贫寒的读书人;争,争抢,不可译为“争取”。

4.翻(指传主虞翻)出为富春长。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孙权以为骑都尉。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选自《三国志·虞翻传》)

(1)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

答案 后来虞翻被所在州府推举为秀才,汉朝廷召他为侍御史,曹操当了司空,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去任职。

采分点 举,被举荐;辟,征召;就,就任,赴任。

(2)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

答案 虞翻多次冒犯孙权的威严,进谏规劝,孙权不高兴,加之他的秉性又不合世俗,常常被人毁谤,因而获罪被流放丹杨泾县。

采分点 数,多次;见,被;坐,因……获罪。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翻译中的.重点,出题人一定会考察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

词类活用的判断主要是根据语法来判断: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选自杜琼《雪屋记》)

答案 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采分点 “木”“土”名词活用为状语,“病”名词活用为动词,大意对。

6.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选自宋濂《桃花涧修禊诗序》)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八

1、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盖当时未有雁荡山之名《梦》)。

2、取名,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而此独以钟名《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梦》)。

1、满,遍。(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2、越,更加。(奉之弥繁,侵入愈急)。

3、弥留:病危将死。(病日至秦。既弥留)。

4、经、终。(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1、从高处朝向低处,面对。(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面对。(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如临大敌)。

3、到。(双喜临门身临其境)。

4、正当,将要。(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阵磨枪临渴掘井)。

1、怜悯,同情。(独不怜公子姊耶?)。

2、可怜:可爱。(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3、疼爱、爱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4、爱戴。(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5、值得同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可惜。(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种类。(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2、事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3、类似,象。(中会殿阁,类兰若)。

4、类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5、条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6、大都、大多。(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1、能够。(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2、战胜,攻破。(然操遂能克绍)。

3、克制。(克已复礼为仁)。

4、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担当家务。(子克家)。

5、克制、约束。(克已奉公)。

6、限定、约定。(与克期俱至)。

1、经得起,忍受。(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能够,可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3、能够,可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胜任。(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

1、断绝。(不绝如缕络绎不绝韦编三绝)。

2、终止,消失。(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3、隔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穷尽。(绝处逢生)。

5、极,最,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6、到了极点。(以为妙绝)。

7、完全,绝对。(绝无踪响绝无仅有)。

8、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举起,抬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案齐眉举足轻重)。

2、举出,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举一反三)。

3、举行,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推举,举荐。(孙叔敖举于海)。

5、攻下,占领。(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6、拿。(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7、全,尽。(杀人如不能举举国上下)。

1、水道。

2、通达。

3、成功。

4、称心。

5、于是;就。(遂逐齐师(出自《曹刿论战》)。

6、终于;竟。(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九

如果这个实词的表面意思在这个语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联想它在其他场合特别是教材上出现过的意思。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

答案:a。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

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言听计从)。

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比如: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为“辶”,联系后面的“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其是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

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十一

语文中文言文一直是考试的必考项目,其中各种词性看似复杂多变,实际都是有规可循。本次答疑过程中老师重点回答了如何提升文言文,希望对同学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问题1:怎么提起学语文的兴趣。

老师:语文很重要,她的重要性能不能间接提起我们的兴趣呢?其实语文一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科,品文品人生,感性认知与思维逻辑的完美结合,相信你会爱上她,望以梦为马,随处可栖。直面经典,直面人生,与君共勉!

问题2:那,一轮复习老师有推荐的刷题资料么,我去买一本。

老师:可以做近三年的高考题与模拟题,《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也很好,可以分模块练习。

问题3:老师如果我的语文成绩在90到100之间,有什么办法能让我提升到120呢?

老师:选择题不出错,先分析下自己是哪部分出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去进行查漏补缺,弄清楚解题思路。

问题4:老师,我现在是一名高二的理科生语文成绩老是在及格分边缘。我想问一下老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我把语文成绩渐渐提高。

老师:语文也需要错题整理,从现在开始,每次做过的见过的这类题,整理在一起,每天花20分钟时间翻阅,期待进步。

老师:分模块进行语文的复习,现代文阅读掌握文本理解,并且熟悉解题思路。古诗文阅读,平时多积累,也要注意答题思路,作文部分,注意审题立意,语言打磨,结构清晰,素材体现人文关怀与社会情怀,基础知识部分勤翻阅。

老师:你好,120分以上,保证选择题不丢分,主观性试题,包括现代文阅读以及诗歌鉴赏,弄清楚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文言文多去积累,作文先保证切题,然后慢慢出彩。

问题8:高三语文怎样提高。

老师:高三语文,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分模块进行复习。针对性总结解题思路与应对措施。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十二

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范增论》)。

【恨】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狱中杂记》)。

【羁】停留。

【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疾】妒忌。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

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宋史·吴遵路传》)。

【俭】年成不好。

【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

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简】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隋书·牛弘传》)。

【矜】夸耀。

【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

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后汉书·循吏传·王景传》)。

【禁】禁令。

【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史记·吴起列传》)。

【捐】撤除。

【译文】(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

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后汉书·党锢列传》)。

【刊】删除。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搜捕张俭等人。

1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书》)。

【克】能够。

【译文】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很少。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十三

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

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范本篇十四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