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8:46:26 页码:10
2023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优质15篇)
2023-11-12 08:46:26    小编:ZTFB

总结让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成长轨迹。"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我们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思路。"掌握一些写好总结的基本要素和技巧非常重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一

1.刺激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个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教育学生养成很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

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气增加兴趣。

2.教育学生阅读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

提起阅读本领,很多教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便是培养独立阅读本领,这是对阅读本领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错,难题是阅读本领不但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别的本领。

课标还提出“逐步教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本领等。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理解本领是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

3.养成学生写作的习惯。

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本身对生活的体会和认识,有本身的喜怒哀乐(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有本身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与成年人相比,有的时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们的习作所表现的恰恰就需要是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

假设依据他们的认识本领,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本领,再加上得力的、充足的语言训练,假设他们对语言现象、语言的形式有了较多的了解和积累,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于带有一点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习作大概就不会感到太困难。

起码文从字顺是不难做到的。也便是说,习作的内容对小学生不是什么太大的难题。教学无非便是处理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难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如何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

如何写要有关到写作的基本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基本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要有关到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不但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的词汇,了解部分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形式,还要有对语言比力敏锐的体会本领和理解本领,这些不是作文教学所能处理的难题,而主要应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处理。

所以,阅读教学就需要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有意识地带领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情况,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样立意、选材、安顿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

可是教学中一定要将有关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最浅显的、适应小学生认知本领的语言来表述。假设,不妨将“立意”说成是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将“选材”表明为针对主要意思所要写的内容等等。

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中的课文多为文章的经典或精品,表现手法高超,自然有许多不适宜小学生学习,但只要是文章,除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外,还有一般的、基本的表现手法,假设:写景物的课文,作者是如何选取观察(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查或调查;清朝官员的名称)角度的,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按照如何的次序,将景物写具体的;写事的记叙文,作者是如何将一件或几件事写具体的,是按什么次序记叙的;写人的记叙文,作者是如何写人物的心理、外貌、神色和姿态、动作行为的,环境描写与场面描写和人物相互间的联系等等。

又如:作者在具体描写中应用了哪些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这些语言有哪些特色,这些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

4、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

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5、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6、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首先要加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有益读物。

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的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出色的篇段,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佳词好句,以此来增强语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二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一小学)。

摘要:新课改的推进对于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习内容的教授,还要利用多种创新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三

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以教师为主角的“教授-讲授-教授”的死循环模式,课堂上学生没有一点自主空间,这样很容易导致学子们的逆反心理,使教学变得毫无意义。相反,在课堂上,若是把主体放在学生身上,而教师只充当引子,主要将理解文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引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重点句子所揭示的事理,以课文“玲玲的画”中重点句“孩子,看到了吧,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为例。笔者通过设计如下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其一,坏事和好事各指什么。

其二,为什么说是坏事变成了好事;其三: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和玲玲都有动脑筋;还有一点就是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该画什么的原因。很显然这些问题是一环扣一环紧奔核心思想,当然通过循循诱导,学生也很轻松的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遇到问题要勤于动脑”。以上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事例之一。实践证明这种通过教师设计问题,由学生自读课文,而后一一解决问题,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时,先让学生互相讨论后,教师再适当做下点破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很有效,其不仅给足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空间,建立起了学生与课本材料之间的沟通,使得教学过程能够松弛有度,有效避免了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而让学生盲目跟随其脚步向前赶的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学任务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

1、构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新鲜事物大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教学方式设立情境,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说: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可以将字通过图片或是多媒体等形式跟具体的对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深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以课本中“狐狸与乌鸦的故事”的章节为例,可以让学生想象具体生活中的其他动物并踊跃发言说出他们的名字,这种在学字的过程中将具体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对带动课堂学习气氛有很好的效果。

2、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所谓互动式教学,不仅包括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是提高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另一有效方法。在学习部分课文时,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来进行课程的教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选出一些学生来当评委,让各组同学竞赛朗读,由评委就各组表现打分且给予点评,教师再最后做出总结。整个竞赛过程中,先让各组成员自由发挥朗读课文的技巧,体会文章的内涵,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的同时,还能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而自我反省,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扬长避短,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想法的了解更透彻,有利于教师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勤于提出、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教学实际上是围绕问题开展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激起学生思维的引子,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开阔其思路,指引其对问题的探讨,激励其求知的欲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情景的设置来指引学生或者教师直接提问。教师所设置的情境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形象真切、神韵相似,情真意切、意境广远、理寓其中。教师在直接提问时,所提问题要确切,不要为问而问,一定要有明确目的;且不要只针对一些出色学生提问,要把对象扩展到所有学生;应启发学生而不是暗示,暗示会导致学生盲目随从,而不能实现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初衷。

四、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对增大学生阅读资源,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其思维以及积累丰富知识方面有很大影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读书,学会品味文中每个字,每句话的韵味,体会文章的道理或是其背后的寓意,从大量的练习中获取经验。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外阅读书籍,例如,寓言类、科普类、童话类等类型的书籍,像《伊索寓言》《科学小实验》《安徒生童话》《西游记》等,关于这一点也可以跟家长进行沟通,先让家长重视起来,适当给予学生一些鞭策,辅助学生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教师也可以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课外阅读,建议家长给孩子有计划的多买好书,建立家长与孩子间的学习互动、互相鼓舞与监督的学习机制,使学生在家里也能轻松愉快的完成阅读。在如何读好某一类书的问题上,教师应该给予家长一定的意见,比如,在阅读一篇名家著作时,可以建议家长让学生精读、重复读,细细品味文中的深意,总结自己的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四

语文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本。形式多样地朗读,不同层次地读。初读感知,细读领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演读、配音读、师范读……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哲理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从而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学习,本段讲的是爸爸遗体归来的情景以及爸爸临死前的呼唤。教师可以首先放一段哀乐(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学生,帮他们进入角色,再自由读书,效果较好。学生眼里噙着泪,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读“爸爸的呼唤的是什么”一句时,教师可以根据那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让“和平”之声渐渐喊响,深入生心。

读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战乱录相,引学生载入战乱的惨痛之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存在。“硝烟四起,战火绵绵,尸骨累累”的一幕幕使学生从内心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也可以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战争资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比如,伊拉克战争、波黑战争、美军用飞机侵犯我国领空、美国“九.一一恐怖事件”、特别是今年的“三.一四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还有台湾的“三.二一公投”事件,足以证明不仅是世界还不太平,其实中国也不和平,战争的硝烟还时时笼罩在领地的上空,令人担忧啊!明白了这一切,接下来再让学生读书,就能读出那种忧虑,那般惶恐、那种担心。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仅仅是教师唱“独台戏”是不行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但不能过多的代替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自由放飞思维,不可束缚学生跟着老师转,许多问题学生就能提出来,老师大可不必频繁发问.“读课题再质疑,读全段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有时更能激发学生思维,哪怕是一个词的理解、一个句子的领悟、某种思想上的认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反映出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改倡导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强了,诸多疑难便能迎刃而解,这样既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些问题,学生单枪匹马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有了“三个臭皮匠”,也会拥有诸葛亮似的智慧,许多问题在诸生的争执与讨论中得以解决。

四、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有的语文课堂花样无数,学生兴致极高,可谓高潮不断,热闹非凡。可问及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却说不清楚,无言以对。听写生字,到处出错;默写词语,东拉西扯;背诵片段,支支吾吾……课堂形式是要求多样,可无论有多少花样儿,最终目的是为了本节课知识的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必须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视了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关键,阅读课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虚实。这样的阅读课也只是外实内虚,中看不务实。只是所谓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五、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极其深广。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知识,要极力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质、审美情趣和个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适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语文教材中,寓“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出色的品格。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五

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是语文的教学重点,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低年级(一、二年级)。

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三、四年级)。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

高年级(五、六年级)。

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1.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3.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重视语言的积累。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

4.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低年级。

低年级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该阶段主要靠教师来教。除教学语言、知识、思想外,要以训练学生的学习常规和培养学习习惯为主,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打下基础。因为一年级的儿童刚刚开始识字,一些学习的基本规则尚未掌握,自我控制能力很低,就是到了二年级,虽然认识了一部分字,但是理解能力还较低。这个阶段,听说读写(写字、写话)都要从头训练,而且要靠教师去训练。

(1)要训练学习常规,如读书时怎样拿书、怎样看书;写字时怎样握笔,眼与纸的距离;读书写字时坐的姿势;提问和回答问题时举手规则;学习用具如何放置,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的基本规则,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时的声音高低、速度快慢都要训练,要求吐字清楚,语句连贯。一年级要求读得准确,二年级要求读得流利和有感情。

(3)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量的增大,到这个阶段的后期,就可以增加学生的独立阅读因素。如教会学生按音序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查字典,了解字音和字义;教学生按自然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要点,读完一课以后要求学生说说该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教,并不等于灌输,教师教读,要使学生练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教师可以多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阶段,虽然以教师教为主,但是学生仍然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学、去练,学与练结合,学一点,练一点。

中年级。

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窄,学生的半独立阅读能力必须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关键在于“培养”二字。学生由低年级教师教读向半独立阅读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培养上下功夫。

要教学生怎样读书。要训练学生查字典的速度,查词取义的方法;要教给学生理解语言和文章结构的方法;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与方法;要教会学生读懂一课书不是读一两遍就会明白的,一般要经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过程。

初读就是通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细读就是从篇章结构入手,分段、分层次地去读,从词句上深入,逐字逐句去读,通过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深读就是从作者思路、感情上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审美情趣;熟读就是要求读的熟练,该背诵的要背下来,积累语言。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要教会学生画重点、写要点、记难点,训练学生初步的记笔记的能力。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不是轻而易举的,要通过具体课文,边读边教方法、步骤,通过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逐步形成学生半独立阅读能力。以上阅读步骤和方法的训练,仅仅是初步的,为高年级的完全独立阅读奠定基础。

高年级。

该阶段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这个阶段学生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的条件,如学生比较巩固地掌握了一般的学习常规及初步的阅读方法和步骤,理解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训练学生独立阅读是完全可能的。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是经过低、中年级教师精心培养建立起来的,没有前面培养的基础,到高年级提出以独立阅读为主,那是行不通的。

高年级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由半独立向独立阅读方面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下功夫,关键在于“提高”二字。要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认真阅读文章中的词与句,并会提出重点词句;对重点词句不但要理解,而且要揣摩、体会、品评词句的准确性及感情色彩,会分析简单的句型和句群。要提高理解篇章结构的能力,要求运用已掌握的几种分段方法分析新课文,对长课文也能分段,提高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的能力,能够从文题和段的关系、文题和主要思想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从重点词句、文章要点理解中心思想;从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结构。从语言与结构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再从思想内容进一步理解语言和结构的表达方法。这样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这个阶段学习的方式、方法,主要通过预习,根据学生提问和存在问题进行教学;中年级在教师启发下去读,高年级可先让学生去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中年级也预习,但是预习的问题往往由课本、教师提出,高年级就可以由学生提出预习问题。

一、以简约的导入寻实效。

1.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例如在学习《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时,理解文章的前提是要了解古希腊神话。于是就可先问同学们谁知道咱们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激烈的讨论中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人物,而且开阔了视野。紧接着抛出关键问题:那今天我们来认识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著名人物——普罗米修斯。就这样把同学们引入了学习的殿堂。

2.尝试体验,比较入境。

例如讲《穷人》这一课,当学生读到渔夫听到邻居西蒙死了,“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引导学生想想:渔夫当时在想些什么?如此一来,同学们的想象被激活了,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马上讨论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地体会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真郑从人物的外表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解词解题,激趣入境。

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导入:教师先板书课题,出示词卡“呼风唤雨”,让学生齐读这个词。启发:“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一个世纪是多少年?要想突出这个不同的世纪,该怎么读?这篇文章的作者路甬祥爷爷主编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个瞬间》,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供不应求,一连再版了7次。《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就选自这本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吧。(学生自读课文)这种导入由解词到解题,再引出作者,让学生了解了这个世纪的与众不同与课文的出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以简明的初读寻实效1.从课题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如教学《月光曲》时,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

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推动感情。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痛快抒发。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

2.从关键句、关键词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感全文。

如《盘古开天地》指导初读:“老师知道你们爱读书,但爱读书更要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你们想不想成为会读书的人?下面请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用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出来。”学生找到中心句后教师进一步诱导:“还有一句话说,‘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从这句话(中心句)里你能读出哪个词?”这样引导学生从提炼中心句到提炼关键词,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及精神,又教给了他们高效的读书方法。

3.绘图填表,理清文章脉络。

在初读时,让学生边读文边绘图填表,是帮助他们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的好方法。如《七颗钻石》的初读引导:“你们读读课文,看看水罐有哪些神奇的变化,水罐的每一次变化又都有些什么原因,同桌互读填表,把原因填在方框内。”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在初读中完成填表练习,并指导阅读的方法:一守注写作顺序——课文按春、夏、秋、冬四季描写小兴安岭景物的美;二是感受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里品味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赞美,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和艺术。教师还要明明白白告诉学生,中年级有很多这种由并列段构成的总——分——总的课文,都可以用填表的方式来概括理解。

三、以简洁的过渡语寻实效。

简洁的过渡语是简化教学环节最见效果的一个程序。精心打磨过的过渡语简短精辟,言简意赅,既承上启下又能引领学生由初读过渡到精读。

运用词语创设情境巧妙过渡。

如教《桂林山水》时,由第一自然段“甲天下”引出“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大纲重点分别学习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

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特色巧妙过渡。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的过渡:“有人说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是一杯甘美的山泉,山泉必须慢慢地、细细地用心去品味,其中的甘美才会由心而生,回味无穷。让我们来静静地默读课文,静静地品味《和时间赛跑》这杯山泉。你品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地方一知半解,什么地方还有疑问,都请用笔做好记号。这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默读课文)。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核心基调巧妙过渡。

例如在教《索溪峪的“野”》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成员组成.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体协作的能力。

四、以简便的方法教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寻实效。

1.是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内化。

2.是要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的剖析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揣摩,体味其中滋味。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是一只小虫子》一文中小虫子的伙伴说做虫子一点都不好时,我问学生为什么他的小伙伴会觉得做虫子不好?可是为什么我却觉得做虫子有很多好处?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六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光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我们教师应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2.1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2指导速读。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2.3指导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2.4朗读和默读。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默读是不出声的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

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在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当中,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优化了阅读教学,将读书由被动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多媒体刺激下,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如:第三册看图学词学句《祖国多么广大》这一课中配有长江两岸这一带的风光图片,课件设计如下:长江大桥巍然耸立,横跨江面,柳枝吐绿,燕子鸣唱,江上渔舟往来穿梭,江面风平浪静,还配有《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音乐,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提问:“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词汇来描写一下美景呢?”“随着图中你看到的景物,你能想象出此地还有哪些美丽的风光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不少好词好句在此应运而生,最后教师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要求学生用想象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图。

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口语表达、说完整话及丰富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学“器”这个字时,由四个口和一个犬字拼凑而成的动画过程也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学生就此而编出了一个顺口溜,熟练地记住了这个字:一只狗,四张口,原来是只机器狗。根据“热”字的字形,学生又想象出“这是一个人正在用手拿滴着油的九子”。“美”字的教学更有乐趣:“八贤王,威力大,皇帝老子都不怕”,看、多么形象!此外,多媒体还以动态画面、展示过程、符号提示、指导朗读等优点,赢得广人师生的喜爱。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对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大有益处的。

4、恰当评价,促学生多读书。

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主要导向通过读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导向个人头脑中的“放电影”,即谈谈自己眼前浮现了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举行“手抄报展评”、“读书笔记展评”、“阅读知识竞赛”、“习作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体验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七

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与见解,他们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一是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予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有进步的给予表扬。二是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高涨,对课文的理解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样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阅读。

问题式教学的源泉是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诞生需要有宽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敢想、敢问,提了可笑的、肤浅的问题决不批评,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提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躲闪回避,师生一道走出课堂,找资料、访专家,努力解决。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这样学生没有压力,没有顾忌,自然就全身心思考提好问题。这种环境的创造者是教师,教师不能用自己预先编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猜”自己教案里的“谜底”。同时要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各种活动、提问技巧、提问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

但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自主能力不等于“放羊”,教师什么都不管,也不是让学生乱用对自己对象过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如提出哗众取宠无聊的问题、好表现的问题、假问题。这样的自主步入了误区,走入了歧途。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引导。如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揭题时就有学生质疑:什么是潮水?我就请其他学生为其解疑,但所有学生都只能描述其样子,说不出个所以然。实际上潮水是海水或沿海地区海洋的水由于太阳或月亮的吸引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一年中潮水的涨落时间、次数固定吗?”“太阳、月亮是怎么吸引潮水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若不明白潮水是怎么回事时是提不出来的。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可引起学生课外查找、阅读的兴趣。

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内因。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希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时,质疑才有了“用武之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基础。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不仅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开始,学生可能不懂提问,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出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绝不能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就“水到渠成”了。

紧扣重难点设疑问难,分层次有坡度地设计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促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

又如,《鸟的天堂》一课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静态的。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一是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二是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解答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引导他们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八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

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

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一些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然而然地就能发挥出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九

如何提高这个阶段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掌握一定科学的、合理的方法。本文从分析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出发,提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具体对策,以解决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语文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几年来,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等所有这一切,给当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给迷茫、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细细品味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解决。

语文教学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发扬,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教学除了使学生达成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有直接的指导和实践作用。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也是多年来奋战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问题,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1)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教学方法不妥。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因此老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方法,“寓教于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钻研精神。如《怀素写字》一课,通过分析,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的故事,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好好练字,苦练语文基本功。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查找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生字的音形义笔顺笔画、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怀素写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由此教师较好地完成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2)重教轻学现状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弱化。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学习《春天》一文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春天,我就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春天,并让学生用日记写下来,还在每周一的班会课上举行“日记展示会”。这样一来,既引导学生关注了生活,融入了春天,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解决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在小学语文中加强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强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要丰富教学手法,实现“教”与“学”的结合。

对于课堂教学。我们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很强,我们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因材施教,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激趣法”、“情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尽可能的创造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学习氛围,寓教于学,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例如,《美丽的小路》一文,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小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垃圾来自哪里。于是,我就让学生们作调查,调查的内容是:“我们来学校走的路美丽吗?”“路上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你以后会怎么做?”最终学生意识到垃圾来源。

(2)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四、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使学生乐学,为进一步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好的开头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了解小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十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以读精讲。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鹅》是一篇习作例文,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应当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读懂课文,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文后边的思考题,然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读懂课文。《鹅》讲完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情景激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四、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也就是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五、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忽视了课文的整体,一篇课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或者只有目的地进行序列训练。只要胸中有全局,分段把好关,层层打好基础,处处围绕主线训练,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六、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十一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二、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

分别举列如下:

1、《夹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江泽民同志来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文学常话。”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a、久负盛名;b、名称来历;c、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三、写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十二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阅读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务。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是说任何有价值的思考都是从提出疑问开始的,只有心中有疑问,才能有深入学习的需要,才可能获得新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了疑问,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解决问题。

我在教《可贵的沉默》时,请学生们根据“可贵的沉默”这几个字提出问题,“沉默是什么意思?本文是谁沉默?为什么沉默?沉默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提高了阅读兴趣,比较清晰地了解了课文意思,理清了文章脉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易于理解,创设优美、清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人,提高阅读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花钟》等文章时,充分利用现代如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文录音、互联网、挂图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课文,使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感受到阅读是一种享受,提高阅读的兴趣。

(三)发挥想象,激发兴趣。

我们学习的文章,篇幅都是有限的,但是它们反映的思想是无限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从“有限的语言”中领会到“无穷无尽的意”。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狐假虎威》这篇文章时,首先请同学们想象狐狸遇见老虎时一开始是什么表情,心里怎么想的,是怎样绞尽脑汁想办法的,想到办法后,又是如何得意洋洋地骗老虎的,老虎起初是什么表情,后来又是什么表情,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老虎知道自己受骗时表情是怎样的,它会怎么想,怎样做,自己先想象一下,再让同学们交流,甚至找同学分角色扮演,上台表演接下来的事情。

同学们兴致很高,积极参与,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各抒己见,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培养了阅读能力,慢慢地也就乐于阅读了。

良好的阅读方法是学生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是解决学生阅读问题的一剂良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向学生传授“点石成金”的阅读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有效的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们先进行预习,大概理清文章脉络和内容主旨,对于不太理解的记录,心里有了疑问再阅读,这时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在听课时目的性会更强,学习会更轻松,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预习要求对学生先提出明确。这样让学生既掌握了学习内容,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阅读五行动。

所谓“五行动”,就是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五行动”的习惯,也就是培养学生眼看、口读、耳听、手写、脑想有机结合的阅读习惯。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养成,就是个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受用终生。小学教师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好习惯;经常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勤于阅读的好习惯;积极克服困难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在读书中有所收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十三

上面已提到,为了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从主观方面来说,兴趣和习惯对人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21天形成一个习惯,或许好,或许坏。”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很大的。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和“乐”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着某种追求。其中的“好”和“乐”泛指兴趣爱好,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兴趣的方式要多样化,最好的方式是游戏,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都非常强,所以,利用游戏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如,猜谜游戏,提前叫学生复习和阅读文章《养花》,注意包括文章内容和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对某一名词进行解释,如置之不理,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或者问学生谁能将养花的经过有条理地复述出来。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说:“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是否成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这里,强调的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好的阅读习惯,当然指的是阅读的方式和阅读技巧,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应着重把握阅读方式和阅读技巧的培养,在刚刚开始培养小学生兴趣时,可以利用“诵读”的方法。所谓“诵读”就是教师富有情感地诵读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或者让学生自由地诵读文章,自主地感受文章的博大精深。

二、勤思考,多动笔。

所谓阅读,就是作家经过思考后,将自己的思绪写成文字,让读者也来感受他的思考,这种思考可大可小,可浅显,可深刻。

1、勤思考。

学无止境,思考无境界,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所谓阅读,并不是指学生纯粹的阅读,而是指阅读后,引发的思考与启发,虽然小学生还处于一种不成熟的阶段,但他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却有着独特的见解,如,文章《养花》中,大人们看到的也许是一种闲适,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但在小学生的眼里,他们看到的东西却不同,有一些小学生可能看到种花是需要付出劳动的,因此,得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一些学生可能看到花很美,养花可以给人长知识,带来乐趣,因此,得出“养花是一种乐趣”。无论是哪一种观点,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并肯定,因为想象本来就无对错,小学生需要你的肯定与赞颂,他们才会学得更好。

2、多动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过阅读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将他们内心中对于学习一篇文章后的所有感悟和启发尽快地写下来,当然小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缺点,所以,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小学生能用通俗并准确的语言去概括每一篇阅读文章,教师可以定期让小学生写日记来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十四

随文练笔如果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与序列,如果不注意依据课标的年段要求,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合理筛选,很容易出现重复、拔高等现象,学生的练笔兴趣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读写结合就应该练在”符合课标“的语言范式处,让学生”习教材之例“。

如语文新课标中五、六年级的教学要求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里提到了细节描写,那么五六年级的老师就可以在教材中挖掘类似的语言模块,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之后,寻找模块规律,迁移练笔。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选择其一,抓住老人的言行把句子写完整吧!

这样的设计,细化了老人与海鸥相处的鲜活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恰恰是小学生作文中的难点。这种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有机结合,使”作文“指导无痕,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值得学习。

(二)练在典型句段处。

1、言语形式的仿写。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阅读教学时,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好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展随文练笔,仿写佳句,从中体会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式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言语形式的仿写,包括句式仿写与段式仿写。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等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

段式仿写对象为总分句段、并列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一句,学生体会知音的含义,感悟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挚友情。在此基础上,设计这样的小练笔,仿照课文句式写一写:”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生:伯牙鼓琴,志在青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青山”

伯牙鼓琴,志在烟雨。钟子期曰:“善哉,茫茫兮若烟雨”

伯牙鼓琴,志在大海。钟子期曰:“善哉,茫茫兮若大海”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绵绵兮若春雨”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

这样的随文仿写,学生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学生在言语的训练同时,领悟到了伯牙琴艺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也感悟到了钟子期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力,同时还真正理解了“知音”,真切地感悟到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这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言语材料的仿写。

所谓“言语材料的仿用”,就是一种“移植”,即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这种言语“移植”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移植”过程是两种情境叠加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理解与判别;其次,“移植”过程也是两种情境比较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下面是一篇学生的课堂练笔,言语学习的价值可见一斑:

黄琼叶坐在窗前,捧着一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有时,她的眼睛里会闪着异样的光,似乎书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令她十分兴奋;有时,她会不时地痴痴地微笑,似乎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片段,令她产生共鸣;有时,她嘴里不住地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书中的主人公对话……她越看越入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三)练在语言拓展处。

拓展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表达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或者某些有特色的语言,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这样做,一来可以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运用文本,更重要的是拓展积累了学生的相类似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三上《花钟》第一自然段的片段:

生:因为它写出了牵牛花的样子很好看,像小喇叭。

生: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方法来写,所以让人觉得特别美。

师:哦,老师也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漂亮。那么我们再来看课文中一个没有用拟人手法写的句子:下午一点,万寿菊欣然怒放。让我们试着边读边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万寿菊开放的样子。(学生边读边微微点头)。

生:“欣然怒放”让我们看到了万寿菊开得很茂盛,很好看。

师:“欣然怒放”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图,欣赏万寿菊开放的样子。

师:那么这个句子写得好吗?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句子)两个句子都写得很美,现在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两个句子变一变呢:牵牛花欣然怒放,万寿菊吹起了黄色的小喇叭。

生:这样写不行。万寿菊的花朵不像小喇叭。

师:老师这儿有两幅图,我们能不能说它们吹起了小喇叭?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两种美丽的花朵。(生观看两幅图----迎春花、荷花)。

生:夏风徐徐,荷花站在荷叶上,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

生:夏天到了,美丽的荷花仙子露出了害羞的笑脸。

生:金灿灿的迎春花在阳春三月里,睁开了亮晶晶的双眼,悄悄地观察着美丽的世界。

师:多妙呀!你看,我们只有根据各种花的样子,再用上合适的想象,才能把句子说好。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9个分句,感受这9种各具姿态的花儿的美丽。(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句子)。

师: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写不同时间开放的三种花。(课件出示一些图片)。

精妙的读写结合在于教师在课堂中能灵动地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顺势利导,在层层推进式的教学中,注意“读”和“写”的有机融合。此文的读写结合点在于文中对于9种花各具特色的描写。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借势学生“喜欢拟人句”,使学生逐渐走进表达的境界----抓住事物的特点,形象地描写不同花儿开放的样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层习作特色,教师铺设了两个台阶。第一个台阶,让学生体会拟人句的表达方法,感到句子有趣、有味。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又顺势比照:写万寿菊一句没有用到拟人手法,美不美?这一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通过热议,终于明白“写文章用修辞手法不能乱用,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来写”。难怪,学生在仿写迎春花和荷花的时候,都写出了不少精彩之笔。

(四)练在补白想象处。

补白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既可拓展文本,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又可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由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向真情流露情感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享受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是这样教学的:

生:父亲的心中充满了惊恐、害怕、绝望。

师:但是此时此刻父亲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有了这句话的支撑,父亲才一直不停地挖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齐读句子)父亲挖8小时是多长时间?同学们每天在学校待多长时间?我们来算一算。(学生猛然感觉,8小时比自己待在学校一天的时间还要多)。

师:这8小时中,你会做些什么?

学生有的说,我们上语文课、体育课等等。有的说,我们跟同学们一起玩耍。还有的说,我们还在一起吃饭。在课间的时候做游戏。

师:但是这8个小时里,这位父亲在做什么?他的儿子这8个小时里可能在做什么?

生:父亲一直不停地挖呀挖。他的儿子只能躲在那个角落里。

生:父亲就跪在废墟上,用双手一直在挖,嘴里不停地叫着“阿曼达”的名字。

生:此时此刻的阿曼达可能蜷缩在角落里,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父亲的救援。

师: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8个小时里一直在挖呢?这期间他碰到什么困难?他的儿子在想什么呢?12个小时过去了!当黑夜笼罩大地的时候,父亲在做什么?他的儿子又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可能对他的伙伴说些什么呢?请你动笔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悲痛欲绝的父亲一直不停地挖着……8小时过去了,父亲心想:____,阿曼达心里想:____;12个小时过去了,父亲____,阿曼达____;天已经越来越黑了,此时父亲____,阿曼达____;24小时过去了,四周变得寂静无声,父亲____,阿曼达____;36小时了!____。

好一个高明的读写融合!教师找到了本文中最具语言张力和震撼力的一处文字,进行读写结合,这是教师的独具慧眼。此处的语言,教师没有平铺直叙式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结束,而是找到“读”和“写”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点--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是教师引领学生品味语文文字,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是在引领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表达人物的精神世界,丰满人物的外在形象。如此环环相扣式的教学,使读和写于无痕中相辅相成。

(五)练在情节发展矛盾处。

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的课文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情节总是由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这几部分,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处,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如《挑山工》,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却并不长?在这里设问,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又是因为_________。

从学生的表达中让我感受到学生把这看似矛盾的的语言化为了对桑娜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赞美。

(六)练在续编改写处。

学生一般都喜欢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学完这类课文,可让学生改写或者续编故事,学生很有与作者一比高下的感觉,定会跃跃欲试。而这样的练习,一来可以让学生懂得合理想象,二来能让学生在应用语言地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如续写《凡卡》的结尾,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练笔,让学生展开连续想象,顺作者写作旨意写出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遭遇。

学了小说《穷人》,既可以《拉开帐帘------》为题,仿照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写出渔夫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推理想象,续编文尾。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围绕原作的中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增加对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的描写,把四句古诗扩充为四段话,改写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这样不仅加强了对原诗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对美的感受和鉴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篇十五

将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改变传统单纯的说教和死记硬背教学,把拼音教学带入到学生喜爱的故事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识字教学。

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和小游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有趣的识字方法,自发的开展与教材相关的词语积累,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采用“读、思、议、导”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如在学习《丑小鸭》之后,同学们都能主动找来童话故事进行阅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进行此部分教学时要注重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

五、习作教学。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降低对他们的习作要求,鼓励学生记录下生活中发生的乐事、趣事,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下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做到家校配合,明理导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