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文言文师说的译文及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翻译的考点(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1 10:38:30 页码:13
文言文师说的译文及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翻译的考点(5篇)
2023-01-01 10:38:30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写文言文师说的译文及知识点总结(精)一

(一)主语的省略

在文言文当中,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有承前省略,有对话省略,承宾省略等。

(1)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

(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

一是"儿俱,儿啼告母""母闻之,母面色灰死",这是主语承前省略。

二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三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

四是"扁鹊已逃秦矣",而"扁鹊"是上一句的宾语,这是承宾省略。

在古汉语当中,主语可以换来换去,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

"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见到这样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边读边补充省略了的成分。

如何写文言文师说的译文及知识点总结(精)二

导语:传主孙承宗一生几起几落。最初是秀才,在边境省份讲授经文,他喜欢向一些低级武官和老兵们探求询问军事险要地形和关塞,因为这精通边防事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孙承宗传文言文翻译,欢迎借鉴!

孙承宗,高阳人。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熹宗即往,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天启元年,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未几,大清兵逼广宁,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越数日,命以阁臣掌部务。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

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平大帅、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前哨已置连山大凌河,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索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冲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其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连疏诋之,至比之王敦、李怀光。承宗乃杜门求罢。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①,围复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谥文忠。后叙宁远功,荫子锦衣世千户。

(选自《明史·孙承宗传》,有删改)

注释:

①此城笑也,于法当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

译文:

孙承宗,高阳人。身材高大,相貌奇特,须髯张开如戟。跟人说话,声音震动墙壁。最初在边境郡县为县学的学生们讲授经文,他来往于飞狐、拒马之间,一直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欢向一些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询问军事险要地形和关隘,因此通晓边防事务。

熹宗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日讲官。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经史,都说:“心灵开悟。”所以对他的垂爱关注特别殷切。天启元年,沈阳、辽阳相继失守,满朝喧扰不安。御史方震孺请求罢免兵部尚书崔景荣,让孙承宗代替他。朝臣也都以为孙承宗懂军事,于是推举他为兵部新增设的侍郎,主持东边的战局。皇帝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二次上疏都不同意。不久,大清兵进逼广宁,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过了几天,命令他以阁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务。孙承宗上疏说:“近年来军队大多没有经过训练,军饷经常不能核实。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斧钺(权力)交给他们,不要让文官凭借着粗浅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对于边防战争的小胜小败,都不值得去过问。”于是分条献上安抚西部、救济辽地难民、检阅京师部队、增设永平大帅、修筑蓟镇的堡垒、开辟京东地区的屯田等几条对策。皇帝嘉许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时宁远城工程竣工,关外守卫用的战具都已齐备。孙承宗谋划大规模行动,上奏说:“先头部队已设置在连山、大凌河,尽快给我二十四万两军饷,就可以立即取得战功。”皇帝命令有关部门供给他。兵部和工部相互商量说:“军饷给足了,他就会马上妄自行动,不如答应他但不给他,靠公文往复来延缓他的行动。”孙承宗再次上疏催促,把实情详细地报告给皇帝。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而军队最终果然没有出发。这个时候,魏忠贤更加擅权。因为孙承宗功劳高,想让他亲近依附自己,叫刘应坤等人去表明自己的意图。孙承宗不跟他说一句话,魏忠贤因此极恨他。而后,魏忠贤的党徒李蕃、崔呈秀、徐大化接连上疏诋毁孙承宗,竟把他比作王敦、李怀光。孙承宗于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

崇祯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在十一月九日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家族人抵抗守卫。大清兵将要离开,围绕着城墙大声叫喊了三次,守城的人也回答了三次,清军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又一次包围了高阳城。第二天城池陷落,孙承宗被抓住。望着都城方向叩头后,上吊自杀,终年七十六岁。谥号文忠。后追叙宁远战役的功绩,荫封儿子锦衣世袭千户。

如何写文言文师说的译文及知识点总结(精)三

文言文检讨书1

尊敬的xx

罪己书恩师:今日吾犯大错,不可不谓糊涂,学生自当以学业为重,而算术又乃学业重中之重,而吾却糊涂如斯,未完成恩师之算术作业,是为不智不孝不义,不智者,实属智商低下难以为之,不孝者,煞费父母望子成龙之苦心,不义者,辜负恩师之殷殷期望。幸得恩师提点,吾方知吾大错铸成,罪无可恕,罪恶滔天,罄竹难书······自此以后,但凡吾有种种不轨行为,恩师只管惩罚便是,吾不敢有二话。吾自当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忘恩师之谆谆教诲,每日三思而后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恩师书,望恩师亲之信之,见谅见谅。罪人:不肖生···

检讨人

日期

文言文检讨书2

罪已诏悉之,昨日吾班二人玩耍于学堂外,无人看管之,安全无以保证。吾年级组之学官闻之以责之。吾有之过也悔矣,锁其门也错矣,此国家、社会、学堂于不容。决今后也改矣。吾其错乎?吾决改矣。学者,所以听到收益解惑也。人非生而无过者,孰能无过?过而不改,其为过也,终不凉也。生乎吾前,其犯错也故多乎吾。其犯错也故多乎吾。吾知其错也,绝不犯也。吾知锁门之过也,坏校园之纪也。事故有错必改,无错加冕。无长无少。过之所存,必悔也。嗟乎。欲人之无过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之过也非难以,犹且终日而悔也。望学校领导以海纳白川之心胸宽容,给痛改前非之机会,吾将尽其所能,殚精竭虑,为三班尽微薄之力,以报学校师长网开一面之情,主任之知遇之恩。人非无过,有过必改,吾愿不复犯其过也。愿求谅也。吾为师者,愿奋发而争之光也。扬长补短,故不犯其过也。若再犯之惩罚便是,吾不敢有二话。吾自当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忘之谆谆教诲,每日三思而后行,止吾犯其过,作检讨而警之。吾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下愚:xx

乙未年丁巳月庚子日

文言文检讨书3

时值初冬,寒气已满屏帏矣。课程扑簌如纷纷落叶,莘莘学子夺秒争分,每日未至酉时,室即座无虚席,俱见时之紧凑。然吾于此危急之际,惰而疏于习,甚悔之!

杜氏曰: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学而时习,或常思焉,类日积硅步,方至千里;学而弃之,或不学焉,如骡负稻草,终溺于水。纵具磐石之质,日月削之,亦为齑粉。

学生愚钝,习外文如雾里观花,甚吃力焉。天资聪颖若仲永者且伤之,甚驽者乎?周三辰时,吾卧于榻,忽闻吾师欲窥全班习作,乃大惊,深恐吾师指吾而叱曰:“汝惰乎!”心惶惶然;学生先前未知此事,终日沉溺风月之事,诸般正业尽抛之脑后矣。心存侥幸之念,却终难逃吾师钟馗法眼。

先秦之日,中原大地烽火连天,苏秦不忘悬梁刺股,后成合纵之事;两汉之际,南阳硝烟未曾散去,张衡不耻凿壁偷光,终设伏地之器。此外若孙康映雪,车胤囊萤,买臣负薪,李密挂角;朝经暮史,焚膏继晷,终成大事。此等事例于我中华宛若银河之星,不胜穷举。时至今日,舜耕于此,吾等虽不能继稼轩易安之风流,却也应承齐鲁之淀,厚积薄发,扬我泱泱大国之雄威也!

残红欲尽,满腹悔恨惟止于此矣。长夜如岁,学生焚香独语,叹息惆怅,悔不当初矣。梧桐半死清霜,风雨啜泣西楼,吾于梦中面壁,悔恨唏嘘,只望吾师明视吾之诚意,且放学生一马。梅开二度,誓不上演帽子戏法耳。不甚涕零,先行叩首。 再叩。

xxx

丁亥年冬

文言文检讨书4

吾有之过也悔矣,锁其门也错矣。决今后也改矣。吾其错乎?吾决改矣。学者,所以听到收益解惑也。人非生而无过者,孰能无过?过而不改,其为过也,终不凉也。生乎吾前,其犯错也故多乎吾。如老妪者,盗学生之物也,数不胜数。生乎吾后,其犯错也故多乎吾。吾知其错也,绝不犯也。吾知锁门之过也,坏校园之纪也。事故有错必改,无错加冕。无长无少。过之所存,必悔也。

嗟乎。欲人之无过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之过也非难以,犹且终日而悔也。如老妪乎?盗之物也,悔也,天理不容。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远矣。则有过不悔,错也。吾愿积极悔之。是故对亦对,错亦错。有错必改,智者。错而不改,则愚。彼之老妪,爱其财,则物而盗之,于其身也,则无望失其财也。有过之不改,明知故犯。或改焉,或否焉。小改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人非无过,有过必改,吾愿不复犯其过也。愿求谅也。吾为学生,愿奋发而争之光也。扬长补短,故不犯其过也。

一吾犯其过,作检讨书而警之。

xxx

xx年xx月xx日

如何写文言文师说的译文及知识点总结(精)四

魏文侯出游,道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选自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二》)

魏文侯外出游玩,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柴草,魏文侯说:“(你)为什么反穿着皮衣背柴草呢?”那人回答说:“我喜欢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从官员和百姓那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魏文侯:战国时魏国的国君。

反裘:反穿皮衣。裘:皮袄。

道:路上。

负:背。

刍:喂牲口用的草。

胡为:为什么。胡,通“曷”

东阳:魏国邑名,在太行山以东,广平县以北。

上计:战国时,每年年终,地方官员将本地全年的赋税收入的帐薄呈交朝庭。

布:古代钱币。

譬:打比方。

夫:表示实指,这个或那个。

加:更

士:官员

若:你,你们。

耶: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恃:依靠,凭借,文中意为“附着”。

尽:完。

说“臣”“臣”上文“臣爱其毛”中的“臣”,相当于“我”,是“负刍”者的自称,句意为我爱惜它的毛。

反穿皮衣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

爱:喜欢。

居:坐(安坐享乐)。

魏文侯出游,看到路人背柴草,他们为了保护皮袄的毛而反穿皮袄,魏文侯从中认识到“下不安者,上不可居”的治国之道。本文向我们阐述的一个道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规律,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舍本逐末,否则最终只能起到相反的结果。

如何写文言文师说的译文及知识点总结(精)五

五柳先生传

魏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环堵(dǔ)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详:知道。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欣然:高兴的样子。嗜:喜好。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或:有时。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既:已经。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盛饭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经常。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黔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这。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觞:酒杯。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详:知道。

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欣然:高兴的样子。

嗜:喜好。

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zhé),就。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既:已经。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

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饮水用具。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黔(qiá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兹:这。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chóu):辈,同类。

觞(shāng):酒杯。

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王瑶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的叙述认为,《五柳先生传》作于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清代学者林云铭推测这是陶渊明辞官后所作。

1、以:(1)因以为号焉 以:把。以为,以之为。

(2)以此自终 以:凭借。

2、之:(1)或置酒而招之 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之:助词,的

3、言:(1)闲静少言 言: 说,说话(动词)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言语,话(名词)

4、如:(1)晏如也 如:……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如:像

5、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其: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指五柳先生

1、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4、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

5、赞曰: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称赞,赞美。

6、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古:处所。今:允许,许可。

7、造饮辄尽:古:往,到。今:制造。

8、颇示己志:古:稍微。今:很; 相当地。

1、详:亦不详其姓字。

2、亲旧:亲旧知其如此。

3、乐:以乐其志。

4、酒:性嗜酒。

宅边有五柳树: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好读书: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性嗜酒:“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箪瓢屡空: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二十四孝图·黔娄·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赞语。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四小节。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开篇点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五柳先生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他看中五柳树的原因也许五柳先生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节自“闲静少言”至“欣然忘食”,写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接着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 荣利,五柳先生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没有志趣。但这一节主要是写其“好读书”而善读书。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和那个时代的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节自“性嗜洒”至“不吝情去留”,写“五柳先生”的饮酒嗜好。作者强调他的嗜洒是出于天性,而非门阀之士的放荡纵酒,自我麻醉。但嗜洒与家贫又是矛盾的,他不慕荣利,不能摆脱贫困,便“不能常得”到酒。这说明他不因嗜酒而失节。至于亲友请他吃酒,他却毫无拘束,一去即饮,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与认真,并没有当时所谓名士的虚伪与矫情。饮酒是他在那种时代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自“环堵萧然”至“以此自终”,写“五柳先生”的安贫与著文。他虽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却安然自得。这正是他安贫乐道的表现。而“常著文章自娱”,不入尘网,则是他读书“每有会意”的结果。并且,“忘怀得失”又是他“不慕荣利”的性格使然。这些既与前文相照应,又收束了全篇。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第二部分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理想的隐士。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