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五年级语文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说课稿简短(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2:17:15 页码:8
2023年五年级语文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说课稿简短(优秀9篇)
2023-11-18 22:17:15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案。注意使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支持总结的观点。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概括和总结,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共同学习。

五年级语文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说课稿简短篇一

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重点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

自主预习: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收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提练主线: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

教学过程:

个案部分。

一、素养训练。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

西藏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在20世纪它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省会级首府城市。

因此,青藏铁路的修筑不仅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

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已经成为现实。

二、合作探究。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三、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 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

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

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

四、课后反思。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五年级语文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说课稿简短篇二

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

随着一声令下,阵阵爆破声响彻雪域高原,风火山隧道开凿了。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关键是控制温度。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两个人使用的风枪,现在四个人才能抱起来。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指挥部与北京科技大学组成联合攻关组,向这一新的难题发起攻击。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五年级语文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说课稿简短篇三

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引导置疑“工人是怎样修路得?”“修这条路有什么作用?”“祖国修得铁路很多,为什么要写修这条路呢?”问题有了,学习内容就明确了,后面的教学就不言而喻。

〖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初步探索与实践·阅读教育生活化〗。

过去阅读教育中教师只注重了书本知识的教育,把书本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按照书本“人云亦云”,缺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使课文内容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抽象、复杂、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多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发展,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每一篇课文都是用语言文字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课文中的生活信息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以致不能在头脑里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想象不到课文所描述的生活画面,得不到主观感受,引不起兴趣,因而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中,让学生在课前查阅了拉萨的位置和青藏高原的自然情况,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那里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因而课堂上,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便能够深刻理解了筑路工人修筑铁路环境是多么恶劣,在世界屋脊修筑了一条开创历史先河的铁路需要克服多少困难,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对筑路工人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充满了的赞美和景仰之情,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在学习《丝绸之路》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丝绸之路”地理路线、贸易情况、出使西域的历史名人故事等资料,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过路线,介绍这条商贸大道的历史作用和“丝绸之路”之名的由来。详实的资料,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

五年级语文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说课稿简短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难点是体会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教学准备】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风景美不美?歌曲好不好听?这首歌为《坐上火车去拉萨》,要想坐上火车去拉萨,我们首先得(齐读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老师初读课题,脑子里充满了怀疑(板书:?)有这些同学收集的材料为据。(课件出示师读)。

师:这比登天还难的工程却在中国建设者的手中建成了。天路——青藏铁路,课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介绍它的(课件出示齐读)。

雪域圣城(拉萨)。

二、初读课文把握困难。

师:青藏铁路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当今世界海拨最高的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足以在世界的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的建设者们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课文以风火山隧道的建设为缩影,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奇迹怎样诞生的。(出示课件师读要求)。

生交流,师板书: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三、研读课文体会艰辛。

(一)研读“困难1多年冻土区”

1、研读。

(1)了解困难: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条全世界海拨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施工难度极大,难怪一些西方煤体预言(出示课件齐读)。

(2)体验困难:师: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面对这样的预言,不,这不是预言,这是鄙视,难道我们就退缩了吗?不,绝不能让他人小瞧我们,我们要时刻记着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齐读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们制服冻土的关键是(控制温度)。为什么要控制温度(课件出示)。

的筑路大军,因为他们心怀一个梦想:(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于是他们怎么做(课件出示)。

体验情感:师:请留意这两个词“反复”“终于”,你体会到什么?师相机采访、引导: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观测、分析、实验;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实验失败时在想什么。

2、小结师:对,我们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为的是找到喷射混背土的最佳温度,制服逞凶一时的冻土,现如今这一世界级的难题已被攻克(擦去板书中的“多年冻土区”)。

(二)研读“困难2恶劣天气”

1、研读。

(1)了解困难:师: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筑路大军斗志高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信念更坚定了。这“恶劣天气”又算得了什么,找出课文描写“恶劣天气”的语句。(课件出示)。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2、小结师: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筑路大军的共同心愿,他们顽强地与天抗争(擦去板书中的“恶劣天气”)。

(三)研读“困难3极度缺氧”

1、研读。

(1)了解困难体验困难: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与恶劣的天气轮番向筑路大军进攻的还有极度缺氧(课件出示)从哪些词体现“极度”

(2)克服困难:师:面对这严重威胁筑路大军生命的困难,用什么办法克服(建制氧站)。

2、小结师:氧气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四、指导朗读升华情感。

1、读课文第5至9自然段。

2、(课件出示课文第10自然段)指导读。

五、资料拓展延伸课堂。

五年级语文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说课稿简短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困难(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克服困难(1):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克服困难(2):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交流)。

7.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简介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板书设计。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天气恶劣  极度缺氧。

五年级语文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说课稿简短篇六

我在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一课时,就明显感觉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不平衡。我初读课文时就发现该课中难理解的词语特别多,例如:分外妖娆、狰狞、杯水车薪、始料不及等,这些词语对理解课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起初,我想把这些难理解的词语单独抽出来布置学生回家查字典,先从字面上理解词语意思。以前也试过这种方法,可到了正式讲课要理解词语时,学生就只会拿着从各类词典上抄来的答案照念,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词意?能否将其运用到习作中?这些都是未知数。

鉴于之前的做法不甚妥当,我便尝试改进,决定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词语意思,尝试让学生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猜测词意。可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时间会大大流失,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只是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解了几个词语的意思,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并不到位。这样一来,一篇略读课文就要分成一个半课时甚至两个课时。这就有悖于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了。

以上是强调工具性而不能顾及人文性的做法。若要强调人文性,我在实践中也发现了问题:学生只是一味套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一些精神、品质、道理等。比如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当我问及“建设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坚强不屈”。此外,就再也找不出词语来谈感受、谈体会了。更让我觉得纳闷的是考试时的基础题往往就会考到略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如果老师不讲,学生全然不知这些词语是从哪出来的。

为了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平衡人文性和工具性,我还尝试过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可我发现学生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提出的问题都是很简单的,要么是课文注释中有答案,要么是前后文有答案,要么是常识性问题(比如“拉萨在哪里”),要么是自己早已理解的词语仍要提出来给其他同学做答。真正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

种.种尝试都让我感受到略读课教学的难度不亚于精读课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使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平衡状态。

五年级语文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说课稿简短篇七

初读课文,总是列在上课伊始,旨在帮助学生整体感之课文,对课文有总体感觉,此为其一;其二,疏通文本,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这时学生刚刚从课外走入课堂,注意的转移并没有这么快全部转移到课堂之上。而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讨厌这一环节,自然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往往打个折扣。而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一课的教学时,在“初读课文”时,针对季丹妮这类课文还未读流利的同学,老师中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同时,用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这样赞赏的话表扬,更使学生产生读书的积极性,也为让学生“有奖竞猜”读书原因埋下伏笔。针对李泓这类课文已经读流利的学生,先让其他同学猜,然后再李泓自己说,这样就在学生初读课文一环节时,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又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年级语文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说课稿简短篇八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安排。

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困难(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克服困难(1):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克服困难(2):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完成投资53.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江泽民同志曾作了“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还是要力求解决好”的重要批示。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板书设计。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天气恶劣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五年级语文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说课稿简短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建设者的无私、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题目导入新课:

预设学生介绍拉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海拔3658米.它是祖国西南边陲的重镇,历来是西藏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拉萨素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俗民情独特、名胜古迹众多、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觉生字词,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自觉生字词,不懂的做标记。

2.默读课文,思考:(1)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默读勾画。

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3.学生交流预设:生1:这条铁路穿越的世界屋脊,这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生2:我觉得修铁路的路程好远,修建好难啊。

师:你们说是很有道理。现在谁来读一读?把你心中的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课文。

师:那么在青藏铁路施工的过程中,筑路工人遇到了哪些巨大的困难?又是如何战胜的呢?用横线画出。用波浪线画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9自然段,把你的体会写在句子旁边,再和同桌好好交流交流。(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三、品词析句,学习表达:全班交流: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9自然段,把筑路工人遇到的巨大困难用横线画出。又是如何战胜的呢?用波浪线画出。把你的体会写在句子旁边,再和同桌好好交流交流。(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一)研读“困难1”冻土层(板书)。

预设:生1: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前面,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渣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想要在多年冻土区开凿隧道难度极大,在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眼里,都是无法做到的,也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衬托出西部建设者遇到困难的那种勇敢,实干的精神。

生2:“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我体会到,工程刚开工,就遇到控制温度的难题,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增温洞壁就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的难题。作者还采用的拟人的手法,说明冻土层给筑路工人带来的巨大困难。

2.师:我们的筑路大军面对多年的冻土区,退缩了吗?他们是如何战胜这个困难的?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生2:我从“逞凶一时”看到,这只是暂时的困难,筑路大军经过努力,克服冻土层这个世界级难题,也说明筑路大军很乐观。

3.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二)研读“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1.预设:生1:我从“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中的“刚刚、一夜之间、竟、转眼间”这些词语感受到这里的天气极其恶劣,变化很快。

生2:我从“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两个人使用的风枪,现在四个人才能抱起来。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体会到这里极度缺氧,不仅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人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

攻克恶劣天气和缺氧:(课件出示)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体会:引导理解科技人员为了战胜困难,忘记吃饭,忘记睡觉,不分昼夜的实验着,工作着,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抓拟人句。

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感情朗读。

(三)研读决心信心:

预设:科技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工人的勇气和毅力、吃苦耐劳、积极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

预设:生1: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又贯穿文章的始终,是文章的线索。

生2:这句话表明了筑路大军的决心和信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志向,所以,他们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师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

板书设计:

困难解决精神。

冻土层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吃苦耐劳。

恶劣天气无私奉献。

极度缺氧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乐观向上。

科学创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