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医学的学术论文2怎么写(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8:48:16 页码:13
最新医学的学术论文2怎么写(汇总10篇)
2023-11-18 08:48:16    小编:ZTFB

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事实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竞争力。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范文进行参考和学习。

医学的学术论文2怎么写篇一

1、做人以德为本,从医以廉为道。

2、让患者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3、医生之本,柔心济世。

4、满意不是结束,满分才是开始。

5、尊重生命,崇尚科学。

6、医生之本,德术并举。

7、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8、医德承载生命,爱心传递真情。

9、用我的真诚,得到您的信任。

10、在一点一滴中创造感动。

11、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

12、我是一名医生,这是我的工作。

13、不义之财莫贪,利民之事要记。

14、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

15、医院之本,救死扶伤。

16、回避风险,就是风险。

17、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心愿。

18、为病人的身心健康而努力。

19、用真诚的爱延续生命。

20、心系群众,以爱服人。

21、常修廉洁之心,常养律己本性。

22、以工作为重,以病人利益为重。

23、医术贵在精,医德贵于金。

24、术高服人,德高服心。

25、你健康,我快乐。

26、廉洁行医额外一分也嫌多。

27、入院时是病人,出院时是朋友。

28、用我的真心,换您的放心。

29、以院为家,甘于奉献。

30、天道重医道,医道须仁道。

31、心不如佛者,不得为医。

32、俭以养德,廉以立身。

33、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34、你的健康,我的快乐。

35、我最高兴的是看见病人康复。

36、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37、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38、加强慎独修养,提高医德水平。

39、厚德精医,立诚笃行。

40、真诚服务,做病人的知心朋友。

41、不求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

42、身着洁白衣裙,守护生命之花。

43、守护生命,守护阳光。

44、医患同心,骨肉相连。

45、爱,通过我们的工作传播。

46、行医德为先,服务人为本。

47、病人至上,严谨求精。

48、医德好,医得好。

49、细微显真情,平凡塑仁心。

50、得意时稳得住,失意时扛得住。

51、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为。

52、用心做好细节,以诚赢得信赖。

53、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

54、医生三世,不服其药。

55、管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

56、医德高尚者,患者恒敬之。

57、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

58、良药治伤痛,厚德载爱心。

59、助人为快乐之本。

60、妙手仁心医患,杏林春暖人间。

61、不要嫌麻烦,多请会诊。

62、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63、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64、廉洁行医,德艺双馨。

65、以人为本,诚心服务。

66、病人就是上帝,病人就是亲人。

67、律己廉为首,德在先。

68、生命第一,患者至上。

69、奉献爱心是我们的天职。

70、观念不改,疾病难愈。

71、踏实做事,诚实待人。

72、我为患者尽心,患者对我放心。

73、病人的满意就是我最大的追求。

74、厚德载医创,人本医疗赢未来。

75、您的健康是我快乐的追求。

76、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忙。

77、医者德为先,德以廉为重。

78、医者父母心,仁德值千金。

79、慎独慎言,利己利人。

80、恪尽职守,以心换心。

81、从心开始,用心做事。

82、病人的微笑就是我工作的动力。

医学的学术论文2怎么写篇二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研究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宏环境和微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及生命优质有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生态医学及三层次。

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生态医学可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的宏观生态医学;二是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观生态医学即医学微生态学;三是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医学;现就生态医学的三个层次简要介绍如下:

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魏曦、康白教授开始从事微生态学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国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到微观生态学研究之中。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康白教授将其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医学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医学,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长期的生物进化、适应过程中,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其数量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交换物质、能量,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条件下,与宿主保持着生态平衡,一切干扰因素,都将引起微生态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观点,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释菌群失调所致的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医学微生态学认为,感染是微生物对宿主或宏生物的异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或宏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学现象。疫苗、抗生素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抗生素对人类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发现一例鼠型链丝杆菌感染的鼠咬热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疗后,虽杀灭了病原体,但终因导致肺炎克鲁伯菌(正常情况下为人体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炎进而引起败血症而死亡,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症,当时二位教授曾预言到,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以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调。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这就唤醒人们对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失调等问题的研究,从此,诞生了微观生态医学。微观生态医学的行为是维护人体的微生态平衡,防治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疗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5,7]。

3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失调恢复平衡,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药食同源的防病原则都是生态医学思想的体现。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医学的生态观在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中的体现加以论述[1~3]。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建立了预防为主的保健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微生态学的崛起,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学从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它必须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为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这是医学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的必然规律。微生态制剂由于是来自宿主生理性细菌的制剂,回归至原生境,修复生物屏障,根据疾病的生态病因的观点,因而,微生态制剂可达到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之目的。微生态疗法重在调整,中医的核心也是调整,因此,两者的观点和理论不谋而合,这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借此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根本规律,因此,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关于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规律的学说[1~3]。

阐释人体的结构及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构成了除解剖意义上的系统以外的微生态系统,与机体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计,人类肠道大约带1kg细菌,其活菌数量达1012~13个,这些正常菌参与了宿主的代谢、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维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态平衡。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则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使阴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人体微生态系统由于内因或外因的影响使其平衡遭受破坏即微生态失调,便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胃肠微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便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

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微生态学诊断疾病,采用厌氧培养技术对人体某部位正常细菌进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种细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检查以确定微生态失调及程度。

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取天地自然规律,采取各种养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养生防病即为现代的保健医学,保健医学必须以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制剂的重要功能就是无病保健,未病预防。

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微生态疗法也是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其方法有营养调整、抗菌调整、内服菌群促进物质、活菌制剂等从而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

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的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祛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足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来认识正气可理解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荷兰微生态学专家vander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学说,其含义为肠道正常菌群对潜在病原菌在肠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证明,在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等)对定植抗力负有重要责任,抑制了厌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厌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康白教授提出了生物夺氧学说,因肠道正常菌大多为厌氧菌,因此,他用从土壤中所分离出的一株无毒的需氧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制成一种生物夺氧的活菌制剂,口服后,肠道氧气被消耗,提供了供厌氧菌生存的厌氧环境,厌氧菌才能生长,才能维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从而达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袭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的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微生态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态系统功能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有关,微生态学研究表明,中医的脾与人体胃肠正常微生物有密切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指胃受纳食物之后再经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会出现腹胀、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在人的胃肠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韦荣球菌等,每克粪便的细菌数量可达1014个,如此大量正常菌产生的各种酶,参与了机体的酶池,对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如胃肠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就会发挥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双歧杆菌等减少时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来病原菌的侵袭,或与其他肠道菌比例失调或寄居位置的变化如产气菌大量增殖,就会引起腹泻、胀气等表现。

医学的学术论文2怎么写篇三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基本理论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历代中国人与疾病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功绩。但随着西方医学的涌入,中医本来的诊治疾病病种及就诊人群逐渐被“蚕食”,中医原有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那么中医学如何应对目前既成事实的局面?中医学和其他科学门类一样,都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从中医学现在所处的境遇分析,发展要重于继承,在发展中求生存,本文试图从中医学亟待发展的几个领域谈谈笔者的一点点薄见,以飧同仁。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基石是《黄帝内经》,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成就和医疗经验,是目前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尽管距今历时近两千年,其基本理论对当今中医学的发展仍旧起重要的指导和导向作用,其吸纳了当时中国自然科学、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等多方面科学成就,渐渐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为物质基础,以经络沟通内外,配以六腑、形体诸窍,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辅以“天人相应”,“自身统一”的辨证法思想,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同时突兀“辨证论治”为特色的诊疗体系,其理论博大精深,堪为当时的医学奇迹。后世中医学临床实践证明,《黄帝内经》及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中医理论体系无疑是正确的、科学的,就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来讲具有一定的超前意义,其间活人无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功绩。

但中医学由于受到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深刻影响,以“阴阳学说”来概括世界上万事万物(包括人体)矛盾双方的对立,以“五行学说”来阐明世界的本原和相互关系,进而拓展到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等的关系,因而在思维逻辑上难以摆脱表面性、直观性、机械性和猜测性,并且对人体错综复杂的生理病理变化的看法过于简单化和随意化,同时理论又抽象、晦涩,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之脏”,那么就有了“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的“肺为首当其冲”之说;又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故易被外邪侵袭,故肺又为“娇脏”,至于肺叶何以“娇嫩”的更深层次原因则无以说明。再者,如果对只有大脑才有情志活动这个常识不曾持否定意见的话,那么肝、心、脾、肺、肾的在志归属分别为怒、喜、思、悲、恐的观点,就不能不让当代之人费解不已。中医学对很多组织、器官的定位也是功能上或概念性上,如“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对于它的位置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是这样定义的:“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这种定义未免有些牵强。又如,最具中医学特色的经络理论,它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但其解剖位置、物质实体至今无从定论,尽管可以用目前科技水平尚达不到定位其存在的水平为藉口,但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表明中医学抽象性、玄妙性、模糊性、表象性、猜测性之所在。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发展都是建立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之上,从那时至明清时期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应该承认中医学理论一直在逐渐发展和完善,其间著名医者层出不穷,医学典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但从本质上讲中医学基本理论仍未从根本上突破《内经》范畴。真理是绝对的,但也是相对的、发展的,世界上没有终极的理论,中医学亦然。毕竟《黄帝内经》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具有浓厚的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法色彩,那么时至21世纪的今天应该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继承采取“扬弃”的态度,只有如此中医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中医诊断手段的局限性。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手段基本是“望、闻、问、切”,简称“四诊”,就是通过医生的感觉系统来察知就诊者的正常和异常表现,收集病情资料,通过医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等中医学辨证思维的运用,获取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材料,力求透过现象来抓住本质,给出正确诊断,其诊断疾病的重要理论支撑就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衡变”。“司外揣内”就是通过审察患者外部的表现来推测机体内在的病变,此与现行的控制论、信息论、“黑箱”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见微知著”近似于生物全息理论;“知常衡变”也是现代哲学认识事物及现代医学诊断鉴别疾病常用方法。同时,中医学在疾病诊断过程中重视整体审察,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收集病情资料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重视诸多外在表现在反应疾病内在本质的作用和地位,综合权衡,防止以面盖全;疾病诊断力求“病症结合”,既注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又不忽视疾病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特点和规律。因此,中医学在病情资料的采集及诊断思维过程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具有掌握病情资料的客观性(依赖患者的客观表现)、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诊断结果的正确性等等积极因素,这正是中医学历经两千余年一直被视为人类健康保护神的有力保证。

尽管中医诊与断的科学性毋容质疑,但其局限性也随着西方医学的涌入而日益凸显。首先中医诊断学诊断手段的落后性。中医学自其诞生之日至今的漫长岁月里,诊断手段几乎无任何革命性变化,即望、闻、问、切。在科学发展仍处于落后、萌芽时期的古代,用望、闻、问、切尚可理解,且在当时应该说尚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在科学已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病情资料的采集手段还墨守陈规、对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仍无动于衷,仿佛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与科学同步,势必被科学所淘汰;可作对比的现在医学主流――西医,在其发展之初,医生耳朵贴近患者皮肤来了解患者体内的声音的变化,接着改良为听筒、听诊器,乃至发展为x线透视、ct、核磁共振等技术的应用,可见西医的诊断技术紧紧跟随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采用一切能利用的技术手段来延伸医生的“眼睛”、“耳朵”,因而西医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而革新。直至目前,西医诊疗手段与其产生发展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相比之下的中医,仿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充耳不闻”,我行我素,自保一方“净土”,因此其诊断手段自其始至今无突破性进展,那么其相对于西医的落后就不足为怪了。

此外,中医以“四诊”为主要手段的“诊”法,以中医辨证思维为逻辑方式的“断”法具有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中医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就是“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表明中医诊断的方法就是捕捉疾病的外在临床表现而揣摩机体内部病变的本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其实质就是通过医生的感官系统去体会疾病的外在表现,那么感觉器官对疾病外在表现的感受往往因人而异,医生的心态、临床经验、身体健康状况、感觉的偏差、环境变化等等不确定的因素均可影响,因此在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下采集的病情资料很难确保是基于客观、疾病本质的检查所得。而且,中医学的“断”就是在中医逻辑思维的指导下的“辨证”,寓于其中的主导因素仍难以摆脱主观因素的羁绊,也就是说中医学整个诊断过程过多地依赖人的主观思维活动,而客观因素的制约度很少,其结果势必导致主观臆断的可能性增加。

3中医治疗措施的保守性。

中医学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在辨证基础之上,其治法涵盖“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而且此八法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对于具体方药讲究“君、臣、佐、使”,既可针对主证进行治疗,同时又兼顾次要表现或兼证,并且在同一方剂中可以运用药性完全相反的药物,达到“佐制”作用,这是西医治疗难以想象的,正是这些方面的优势,使得中医药有时产生不可思议的疗效,治愈了许多西医界颇感棘手的疾病,这也是中医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重要佐证。而且,中医药还有一个重大优势就是中药(除少数外)基本都是天然药物,副作用少,这也是中医药为许多患者青睐的重要原因。

中药不是一点毒性都没有,这个观点慢慢为医患双方所共识,但比起化学药物,其毒副作用相对要小得多(少数剧毒中药除外),因而中药比西药要更安全,除了中医药可靠的疗效外,正是由于这方面的优势,中医药是许多患者就诊的重要选择。但中药汤剂入口太苦,使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尤其是年轻患者,虽然中药剂型还包括片剂、针剂等等,可目前中药主要给药途径仍就是汤剂,这也是中医药就诊人群逐渐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中药方剂剂型改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市场上能购得的中药丸剂、片剂、膏剂、散剂、丹剂、针剂等也不少,但仍没有形成中药给药的主流,而且质量也良莠不齐,很多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能打入国际市场的中药丸、片、针剂更是凤毛麟角,严重影响中医药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众所周知,与西医比较中医药在治疗急性疾病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药可选择针剂太少,因为水针剂在体内作用时间要比口服药要快,口服药通过胃肠道的吸收、肝脏首过作用,达到血液循环至少需要20min的时间,而且中药的煎煮又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而急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往往是争分夺秒,20min或更多时间的耗费往往为病情不能容许;另一方面,中药方剂所含成分复杂,因而作用效果较为广泛,所以又被称为中药的“散弹效应”,但“散弹效应”带来负面代价就是疾病治疗的针对性不强,中医药理论中本来就有“力专则效洪”的说法,作用面广泛就无异于“无的放矢”了。因此,如何提高中药方剂作用“靶点”的准确性和缩短单次用药的起效时间,是中医药治疗方面突破的重要指针。

4中医人要迫切加强创新思维。

纵观中医药两千来的发展历程,中医药一直没有摆脱《内经》的思维模式。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现代科学知识更是以加速度的形势发展,人们形容为“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而中医药的发展似乎永远处于“量变”之中,而且这种量变的步伐过于缓慢,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医人思想观念的保守性、封闭性、排他性。

中医药的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摆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没有继承的创新中医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导致中医的灭亡;但没有创新的继承中医学就会固步自封、泥古复古,知识渐老,最后为时代所淘汰,渐渐消亡。因此,中医学的发展之路在于继承和创新双管齐下,缺一不可,但从目前中医的发展来看,是创新不足,继承有余。其实中医学自古就有厚古薄今的传统,太注重经典及考证,如《内经》《伤寒论》等的注者达数百家,考身世、考故里、考学术渊源、考流派、考字句文法等等。汉代医学宗师张仲景有一句名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至今为许多中医人视为座右铭,因而绝大多数历代中医人对于“古训”,敬若天命而不敢轻易“篡改”,现在依然。目前,在中医论文或理论探讨文章中,动辄“《内经》云……”或“仲景云……”等,从古代医家古籍中寻章择句,断章取义,寻求理论依据,仿佛《内经》就是终极真理,与《内经》不同“政见者”,就值得怀疑或否定。“中医治病往后看,查查古人怎么办;西医治病向前看,看看有何新进展”[1],这句话是目前中西医思维最大不同之处,也是西医逐渐“蚕食”中医就诊人群和治疗病种的重要原因。

以上是笔者对中医发展存在问题的一点点拙见,但不意味着否定中医,中医有中医的优势,西医有西医的局限性,提出中医的不足,目的是希望中医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总之,世界上没有终极的理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渐近完善,西医亦然,中医亦然。

医学的学术论文2怎么写篇四

现代中医论文作为科技论文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成果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现代科技论文过于强求规范化、标准化,无形中又限制了传统中医论文的写作和发展。这里,笔者试图对传统中医论文的历史特性作一回顾,以期引起人们对传统中医论文的再认识。传统中医论文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科学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的流传方式与今有所不同,多散见于文史杂著或书籍之中。

1起于春秋,成于战国。

传统中医论文的产生,其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迟在周代,医学从巫医部分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国家专门设有“医师”的官职,并规定有明确的职责。据《周礼•天官冢宰》[1]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春秋左伟》[2]是记录春秋时代历史的史书,其中有对秦国医生缓与和的记载,不但记述了他们的高超医术,还有关于六淫致病的阐释:“天有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是有关病因理论的最早论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此时医学也有了相当的发展,有关医学的讨论逐渐深入。如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撰写的《吕氏春秋》[3],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被称为杂家。其中有些篇章,如《尽数》、《本生》、^v^、《达郁》等篇,分别对人体生理、病理、养生、防病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曰:“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v^)。”“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也(《达郁》)。”这些论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理论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4]。据考证,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理论已初步形成。《黄帝内经》[4]的绝大多数篇章即成于此期间。该书非一时之言,撰述亦非出自一人之手,实际是古代医学论文的汇辑,这就是传统中医论文产生的始端。

2以论为主,各抒己见。

传统中医论文的概念与现代不尽相同,现代的中医论文意义比较宽泛,传统中医论文尤其是古代中医论文专指医论。医论体裁以论为主,或阐发经旨,或辨别是非,或提出新论,或批驳旧说。所论内容与探讨的问题十分广泛,如基础理论、辨证诊法、治疗原则、各科疾病证治的阐述,有关医家、医著、医德、医事的评说。医论的发表形式大体有三,或附于医学著作之中,或整理成医论专著,或汇辑为论文集。

医论专著宋元以后,中医学术不断发展成熟,一些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体验和学习心得,打破了“治病只有伤寒一派”的格局,各创新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如寒凉派、补土派、攻邪派、滋阴派、温补派等。繁荣的学术必然带来医学论著的发展,此时出现了许多医论专著,如刘完素的《三消论》[10],李东垣的《脾胃论》[11],朱震亨的《格致余论》[12]等。以朱氏《格致余论》为例,该书即是一部个人医论专著。全书共1卷,载医论41篇,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从养生防病到正误、书评,无所不及,集中反映了朱氏“相火论”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另如元•王履撰《医经溯洄集》[13]亦为一部医论著作。全书共载医论23篇,是王氏对于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明清时代,医论著作发展到高峰。如明•张介宾《质疑录》[14]是其晚年的一部医论专著。该书共载医论45篇,是专为纠正前人之谬而著:“论辨之,以正其失”,故题曰“质疑录”。又如清•徐大椿《医贯砭》[15],全书共2卷凡30篇,对赵献可的《医贯》[16]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批驳,语言极为犀利。此外较为著名的医论专著还有明•孙一奎的《医旨绪余》[17],戴思恭的《推求题意》[18],赵献可的《医贯》,清•章楠的《医学棒喝》[19],石寿棠的《医原》[20],吴鞠通的《医医病书》[21],王学权的《重庆堂随笔》[22],高鼎汾的《医学问对》[23],吴东晹的《医学求是》[24],程芝田的《医法心传》[25]等。

3注重西学,推陈出新。

明清之际,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随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兴起,渴望了解西方科学包括西洋医学,以改变中国现状。另有一些人,既通晓中医学,又想探讨西洋医学,试图将中西医学汇通起来。当时在上海、杭州、扬州、镇江等地都有中西医学研究会一类的组织。如丁福保在上海举办了“函授新医讲习班”,李晴生在镇江举办“自新医学堂”等。由于相互交流的需要,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创办医学刊物,以普及医学知识,交流学习心得,探讨研究结果。如周雪樵于1905年在上海办起了《医学报》,汪惕予于1908年在上海主办了《医学世界》,梁慎予在广州主办了《医学卫生报》,裘吉生、何廉臣在绍兴主办《绍兴医药学报》,丁福保1910年在上海主办了《中西医学报》,叶菁华在广州主办了《光华医事卫生杂志》等。这些刊物登载了大量文章,或介绍西洋医学知识,或探讨中西医学的异同,或交流学习与临证的体会。如著名教育家、史学家陈垣先生于1910年在《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上发表的“中医解剖学史料”,陈援庵1909年在《医学卫生报》上发表的“肺痨病传染之古说”,李祥麟1910年在《中西医学报》上发表的“鼠疫之历史”,曹炳章1917年在《绍兴医药学报》上发表的“中华药学源流考”等等,这些医学论文的发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发展。由于期刊的出现,使医学论文有了相对稳定的载体和比较便利的交流形式,因此传统中医论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内容从开始的中西医比较进入了更深的研究层次,文章体裁也日趋多样,传统的医论、医案、医话等医学文体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到30年代末,传统中医杂志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从而使中国的医学有了更大的进步,也为现代中医论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医学的学术论文2怎么写篇五

1、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

2、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3、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4、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

5、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

6、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7、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8、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9、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

10、名相治国,名医活人,人贵于人有济耳。

11、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12、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13、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14、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15、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16、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

17、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1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9、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20、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21、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22、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23、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24、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25、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

26、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27、学到知羞,方知艺不精。

28、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29、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

医学的学术论文2怎么写篇六

1、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2、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4、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非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

5、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6、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7、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

8、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

9、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10、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11、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12、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13、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14、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1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6、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17、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18、医之临病,胜于临敌。

19、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

20、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21、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

22、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4、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25、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26、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

27、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28、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

29、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30、用药难,识证难。

医学的学术论文2怎么写篇七

1、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2、用心护理,热情服务,病人的健康是我们执着的追求。

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4、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

5、每一个白衣天使的背后,都会有一条医德医风铺就起来的道路。

6、我用心化水浇熄您伤口的火焰,我用情至真抚平您心灵的创伤。

7、将心比心,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换您的舒心,放心,安心。

8、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

9、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10、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11、尽心为安全而守护,尽责把隐患屏除。

12、大医精诚。

13、医心慈、医术精、医纪严、医风正、医表端。

14、你的健康,我的追求。

15、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16、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17、医生之本,德术并举。

1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19、医术是根、医德是本。

20、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

21、廉洁行医两袖清风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今生。

22、白衣天使最崇高的境界:医德·心中春意常在,医风·人间无处不开花。

23、廉洁自律三个我: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

24、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

25、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26、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27、医学治疗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

28、爱心相连,服务永远!

29、选择了这个职业,就选择了奉献。

30、医之临病,胜于临敌。

31、以人为本,诚心服务。

32、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33、红包回扣一块冰,寒透百姓病员心。

34、医为仁术,必具仁心。

35、不重千金价,惟推一体仁。

36、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37、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38、廉洁行医,为党为民为病患。

39、清廉是为人之本,贪黩是祸害之源。

40、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41、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42、百病多因痰作崇。

43、我对职业似母亲对孩子:尽心尽责!

44、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45、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46、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服务上追求全心全意。

47、永求良药医百病,妙手回春治千人。

医学的学术论文2怎么写篇八

表型是个体发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受生物基因型和环境等因素影响,机体内存在的许多分子生物过程、机体所处的环境改变均会影响疾病的表型。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每位患者均有各自的特点,或表现为肺气肿、或表现为频繁的发作加重、或表现为fev1的急速下降。从中医学角度看,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样受体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个疾病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候类型,疾病表现出不同的证型时对健康的损害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且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的演变过程,环境、体质、遗传因素等均对证候表现有影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大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表明病证的发生发展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有研究者就体质与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表型相关性的研究表明,疾病不同的表型特征与体质类型有一定关联,体质类型对证候类型形成有一定影响,亦可制约证候的转归和传化,而证候发生后的表现又受体质类型的制约。另外,对生物而言,部分基因结构的改变能引起复杂疾病、影响疾病表型的改变。且具有同种基因型的生物在不同环境下可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生物可因基因表达谱和表达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表型,所以表型本身是复杂的,表型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同证候的形成、确定需同时具备几个必备的要素。一个症状不可能构成一种表型,也不可能据此明确一个证型,多个互有联系的症状、体征等组合成一种表型或一种证候。同时,证候类型亦会随着疾病的发展而演变,证候之间也往往存在兼夹,使疾病的诊治更加复杂。所以,有必要将copd的证候研究与表型研究相联系,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析,梳理出更清晰化的脉络。

2基于表型异质性的个体化治疗与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的良好契合。

医学对表型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现具有独特预后或治疗特征的患者组别。copd作为一种具有肺和多种肺外效应的多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生理学、影像学、对治疗的反应、肺功能下降速度和死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目前普遍认为应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也就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详细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别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深入认识copd的表型及其异质性,有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学体现了一种个体化的医学模式,辨证论治是实现个体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每位患者四诊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将copd这个复杂疾病进行分型论治,在此同时,又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调整。而且,与其他个体化诊疗不同,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有效性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检验,这些先验性的知识,为疾病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方案和展示了实际的效果,至少在短期内,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在表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表型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并将表型与中医证型有机结合起来,将会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3小结。

copd表型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表型的整体观、可塑性、异质性、个体化等特征,表型研究的方法可以借鉴用于证候研究,为copd个体化辨证论治提供基础。同时,亦可将表型研究与证候相结合,制定兼有证候元素的表型,为中医药更多地参与copd的诊治及预后判断奠定基础和依据。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将更有利于copd临床诊治及预后的判断。总之,从微观的基因角度认识表型的本质是现代医学采用的方法,但随着对copd整体观治疗理念的提出,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从宏观、整体辨证角度出发,可为表型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医学的学术论文2怎么写篇九

随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已经意识到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提升教学效果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当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方面,口语交际依然是中职语文教育的短板。要想增强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中最新的理论成果,吸收心理学、传播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为其所用。本文探索通过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增强口语交际的实效性。

21世纪初,美国著名大学教授塞利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联名在闻名世界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2000年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正式拉开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潮。当前,积极心理学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的理念正为越来越多的领域所运用。

中职生正处于15-18岁年龄段,心理学上称为的“断乳期”。在这个时期里,他们往往消极心理素质较多,积极心理素质减少,也是他们产生心理困惑最多的时期。大多数的中职生是因为中考成绩差而进入中职学校,他们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而积极心理学倡导学生积极的自主发展,提倡对个体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解读,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力量,感受到成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由此看来,这样的教育理念正是中职教育教学要取得实效所不可或缺的。

对于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来说,说话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的过程,会话中双方的心理处于互动互变状态。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懂得克服心理障碍,掌握心理沟通的方法,是口语交际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用积极的理念去开展口语交际教学,促进学生客观正面地认识自我,转变消极的口语学习观念,提升学生对口语交际学习的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心理体验,源于自我评价过低,在心理学上也叫自我否定。常表现在对自己拥有的学识、综合能力和已有的道德等因素评价过低,少有刺激便显示出心理脆弱的一面。而口语交际中典型的心理障碍就是自卑心理的表现。由于自卑心理的影响,在口语交际课堂上,他们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肢体语言僵硬、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因为重复越多,反而越强化其自卑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早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数中职生不但深陷学习困境,而且要忍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往往表现为“不能正确自我评价”而导致胆怯、自卑心理;其二,笔者所教的中职生大多来自桂东南农村的粤、客家等方言区,由于学生日常交谈所用的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普通话学习起来困难重重,需要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时就容易产生消极悲观、自卑的复杂心理。

(二)焦虑心理。学习情绪焦虑心理是中职生在口语交际课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表明,在外语课堂上,最能引起学生外语焦虑的任务是口语表达,即口语焦虑,焦虑越高,口语成绩越低。显然,学生的母语口语交际也是如此。为此,在口语交际学习过程中,中职生的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不安,课堂上讲普通话紧张,交谈练习时声音小,甚至磕巴,害怕被人嘲笑,避免与老师的目光接触”等现象,严重时,会出现“卡壳”“蒙圈”等沉默。造成中职生口语交际学习的焦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交际恐惧。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特别是课堂学习活动中,由于与老师、同学的人际信任度不高,造成了被称为“学困生”的他们挫折心理增多,而自尊水平下降。这种心理长时间存在而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课堂上“恶性循环”式的焦虑心理。此外,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专业课学习不顺、目标渺茫等情况也是导致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原因。

(三)厌烦心理。中职生的厌烦心理是口语交际课堂上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厌烦心理主要表现为沉默、不愿意过多参与任务、课后不主动训练、说话时缺乏精神气等现象。学生口语交际课上的厌烦心理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原因:内因方面,中职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产生了较多的挫折心理,但他们心理复原力又较弱,同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低,对口语的学习尤其兴趣不够,动机不高;外因方面,根据笔者以往的观察,中职生很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兴趣,但课堂上如果仍是呈现出沉闷的口语交际氛围、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手段、机械的教学评价等情况,那么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大脑由兴奋状态转变为抑制,从而产生厌烦心理。

(四)畏难情绪。跟普高学生相比,中职生的学习畏难情绪就较为突出,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训练尤其如此。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常常表现为缺乏恒心、畏惧,不愿意参与练习等现象。进入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他们的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都处于方言浓郁的语言环境中,10多年的方言影响,造成他们更习惯用方言进行思维,以及沟通交流。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中职生要面对的是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纠正的问题。比如,笔者所教的學生由于受方音的影响,容易把“v”发成“u”,在听感上则会将“请握紧拳头”变成“请握紧‘船头’”。此外,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极少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也是造成学生口语交际学习过程中畏难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

口语交际课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所谓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由听、说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个部分。消极的情感因素是口语交际活动不能很好实施的原因之一。为此,要想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首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入手,根据学生心理的状况,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一)采用积极情感体验法,激发学习动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引入积极情感体验法教育学生,让他们能够自己调整心态,稳定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1.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观。首先,以积极心理为指导的口语交际教学应用积极的理念,促进中职生正确评价自我,信任自我。引导学生用积极、发展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引导学生学会对事物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帮助学生修复学习口语的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动机跟其他学校学生不同,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就业,学习动机与未来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联。为此,应该从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未来的目标等方面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比如,在首次口语课上,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学生,笔者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介绍往届优秀毕业生的事迹,结合国家对中职“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引导学生。其次,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实用动机”。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认识到学好口语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要求与未来社会法发展的需要。比如,笔者对护理专业学生就是重点从护患沟通的必要性来引导的。通过引导,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才能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交际学习。

2.将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学中。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新奇的事物能够极大地引发人们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人们的行动常常可以收到更好的成效。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是重中之重。为此,口语课堂上出现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技术、新形式、新手段能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口语交际课上,笔者经常借助手机实现翻转课堂,播放口语交际相关微课,借助多媒体实现营造虚拟交际情境,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创设真实可感的口语交际情境。与我们母语的口语交际教学相比,国外口语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活动教学,即创设真实情境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一方面,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自拍的录像、影视片段等会强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说、乐说。例如,在口语交际课“劝说”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在护理实验室拍摄《劝说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很快理解劝说的基本原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国家在中职学校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中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已得到极大的改善,给口语交际课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提供了保障。比如,上护理专业的口语交际课“即席发言”时,笔者把学生带到护理实验室进行角色模拟训练,让学生感觉到交际环境的真实性,口语交际训练中凸显医学专业的职业环境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交际状态,激发了学习动机。

(二)运用积极心理辅导法,缓解课堂焦虑。较之一般心理辅导法,积极心理辅导法往往着重关注来访者潜在的能量与积极品质在环节其心理障碍或行为中的积极作用,具体途径如下:

1.营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最愿意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展示自我。良好的人际互动不但能够使个体体验到持久的积极情绪,同时也能帮助其有效应对消极状态。比如,在口语训练课上,老师切记不要学生一出现问题,就立即打断和纠错,这会让学生的训练挫败感增强,对口语交际失去信心,课堂焦虑、畏难心理就会不减反增。相反,创建民主、自由的口语交际空间能让学生情绪舒缓。比如,在“介绍”一课中,将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游戏”引入课堂中,让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互助的口语交流的愉快氛围,实现教学相长的快乐课堂。总之,教师应该创设出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学生开口交谈的兴趣,缓和或降低学生的口语焦虑情绪,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才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2.模仿训练。对于中职生来说,模仿能力强是他们身上的一个闪光点。为此,通过模仿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缓解课堂焦虑。比如,笔者在“普通话朗读”这一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模仿训练,将“z、c、s与zh、ch、sh的对比练习”做成微课,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将《交谈:密闭式静脉输液的对话》直接发送到学生手机上,供学生模仿训练。结果,学生语音能力自我感增强,自信心提高,口语焦虑水平明显降低。

(三)借鉴积极组织系统法,化解厌学情绪。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成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组织系统中进行的,这样的组织系统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情感、积极品质。口语交际课可借鉴这种方法。

1.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学应进行科学严谨的规划,做到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遵循中职生的认知规律,逐渐提高口语练习的难度,化解厌学、排斥情绪。比如,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语境的安排上,首先,应是设置“倾听”(下转第139页)(上接第78页)为主要任务的语境;其次,选择中职生喜欢的话题语境,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话;再次,播放跟护理有关的经典口语交际情境;最后,设定目标情境,让学生为了达成某个护理目标而积极交流,戒忌一开始就安排比较难的、不易听懂得对话,而是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来定。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从导诊接待会话开始,再慢慢深入护患沟通的日常用语,最后才是到“面对病人时,如何具备主动关怀病人所采取最有效的沟通方式”等内容。这种循序渐进的口语交际训练方法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厌烦情绪。

2.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应构建以具有激励功能的形成性评价为主,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学生口语交际的成长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具体做法是:在口语训练课前,教师指导学生每4人作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和互相评价;建立由课代表和部分组长组成的班级评价小组,负责在角色扮演训练中对4人小组的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教师则注意巡视,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多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及时地表扬学生。这样的评价,既可以缓解学生的拘束和焦虑情绪,更能化解学生的排斥、厌学情绪。

总之,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如何更好地将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口语交际教学中,达到“塑造中职学生乐观自信、善于沟通的积极品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还要教师们继续努力。

医学的学术论文2怎么写篇十

我是来自北大医学部的一名普通的学生,今日我们怀着同样一个想法,那就是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为我们行人的出行提供了安全的屏障。在这里我想为行走的路人,送是就年个我们白衣天使深深的祝福。今日我演讲的题目是《白衣天使献祝福,科学新法保平安》。

那天已是傍晚时分,天上飘着几丝淡淡的云彩,绿油油的树林被风吹得沙沙做响,医院里好象难得这样的平静。突然,“叮铃铃”,这时候刺耳的电话铃声还是响起来了。值班护士接了电话急匆匆地跑出去,只扔下两个字“车祸”,伴随着一阵哭声,一群人推着两名伤者的手术车从我身边匆匆经过,我内心浮过一丝凄凉,医院里生离死别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人世间太多的偶然,太多的无情。车进了手术室,留在外面的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他衣衫凌乱的,脸上东一道,西一道,不知道多少条泪水。我过去想安慰他,但当我与他的目光相遇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啊,恐惧,委屈,无助,又像是在无声地控诉。

作为一名医学生,每天面对不同人,不同的故事,除了体会自己的人生外,也在感悟着别人的故事——他叫小英国,他的家人是在散步时被一个违章司机撞了,他冰冷的小手紧紧地抓着我,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撞车瞬间惊心动魄的场面,我看到肇事司机的扬长而去,我听到了那撕心裂肺的呼救,我更触碰到了那一回头便已失去亲人的破碎的心。原来这世上没有一种病魔能比得上这事故幽灵来得更疯狂,更猛烈,更让人毫无准备。我深深地思考: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天花被根除了,癌症的治愈并非不可能,我们众志成城,连百年不遇的sars都不是对手,难道对这由于疏忽造成的马路悲剧就束手无策吗?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个数字吧,交通事故中98%是由于违反交通规则。

第一次把道路安全提升到部门法的高度。并标志着我国的道路安全管理将由此进入法制化的崭新时代。当看着那一条条的新法,心里不由得涌出一种感动。它处处彰显了以人为本,在细节上躬行,体现了很浓厚的人文思想。

首先让我感触最深刻的是新法加强了行人的路权,它否定了以前撞了白撞的谬论,规定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而肇事逃逸者,将终身禁车的规定更是大快人心。着就像我们医史中倡导的要心存宽容,心中总能给别人留一个位置,自然身心健康,此外新法还对拥挤的道路资源做了明晰合理的资源分配。对进入告诉公路的车辆,有着时速的限定,还有行经人行道的机动车要礼让行人,这就像给一个高血压的病人活血化淤,疏而不堵,自然降下道路的高压。仔细寻味着那一条条的规定,它凝结了多少法律、交通专家的心血啊!对民众秩序的精心构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还有对交通肇事者的'严惩不逮。看似无情的法律却让我们觉得它更像一个坚强的屏障,只要不逾不越,自然会对我们的交通安全的管理有着一个好的影响。

这时我又想到了小英国,小英国的那双明亮的眼睛,看他正坐在台阶上看远处夕阳落下的余晖,暖暖地照在房檐上灯火尚未阑珊,游人的喧嚣渐渐远去,他还在等着父母的消息,不管是喜还是悲,他都要勇敢面对,他只是这不幸的人中小小的一份子,但我相信,有了我们科学的交通新法,我们总有一一天会拥有一个平安的道路交通环境,让那万家灯火中不再有亲人离散的悲哀,这次北京申办奥运的成功,我们中国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据我所知,举目同类的国家,都是利用奥运这个契机,飞速地整顿国家的交通,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全面素质。爱尔兰政治家博克曾经说过,习俗比法律更重要。但愿我们新的交通安全新法能够在实施中真正规划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整个社会的习俗,看我们好客的中国人已经在积极地打扫自己的屋子,珍视生命,清除恶习,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奥运的圣火,去迎接全世界的目光。最后我仅代表我们所有的白衣天使对所有的路人深身地祝福一句“一路平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