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医学的学术论文2(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1:55:01 页码:10
医学的学术论文2(优质8篇)
2023-11-13 01:55:01    小编:ZTFB

动员令是为了激励他人积极行动起来并共同达成某个目标而发布的一种书面通知。在总结中,要突出自己的亮点和成就,同时也要直面自己的不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医学的学术论文2篇一

表型是个体发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受生物基因型和环境等因素影响,机体内存在的许多分子生物过程、机体所处的环境改变均会影响疾病的表型。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每位患者均有各自的特点,或表现为肺气肿、或表现为频繁的发作加重、或表现为fev1的急速下降。从中医学角度看,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样受体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个疾病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候类型,疾病表现出不同的证型时对健康的损害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且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的演变过程,环境、体质、遗传因素等均对证候表现有影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大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表明病证的发生发展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有研究者就体质与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表型相关性的研究表明,疾病不同的表型特征与体质类型有一定关联,体质类型对证候类型形成有一定影响,亦可制约证候的转归和传化,而证候发生后的表现又受体质类型的制约。另外,对生物而言,部分基因结构的改变能引起复杂疾病、影响疾病表型的改变。且具有同种基因型的生物在不同环境下可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生物可因基因表达谱和表达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表型,所以表型本身是复杂的,表型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同证候的形成、确定需同时具备几个必备的要素。一个症状不可能构成一种表型,也不可能据此明确一个证型,多个互有联系的症状、体征等组合成一种表型或一种证候。同时,证候类型亦会随着疾病的发展而演变,证候之间也往往存在兼夹,使疾病的诊治更加复杂。所以,有必要将copd的证候研究与表型研究相联系,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析,梳理出更清晰化的脉络。

2基于表型异质性的个体化治疗与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的良好契合。

医学对表型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现具有独特预后或治疗特征的患者组别。copd作为一种具有肺和多种肺外效应的多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生理学、影像学、对治疗的反应、肺功能下降速度和死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目前普遍认为应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也就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详细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别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深入认识copd的表型及其异质性,有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学体现了一种个体化的医学模式,辨证论治是实现个体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每位患者四诊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将copd这个复杂疾病进行分型论治,在此同时,又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调整。而且,与其他个体化诊疗不同,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有效性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检验,这些先验性的知识,为疾病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方案和展示了实际的效果,至少在短期内,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在表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表型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并将表型与中医证型有机结合起来,将会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3小结。

copd表型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表型的整体观、可塑性、异质性、个体化等特征,表型研究的方法可以借鉴用于证候研究,为copd个体化辨证论治提供基础。同时,亦可将表型研究与证候相结合,制定兼有证候元素的表型,为中医药更多地参与copd的诊治及预后判断奠定基础和依据。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将更有利于copd临床诊治及预后的判断。总之,从微观的基因角度认识表型的本质是现代医学采用的方法,但随着对copd整体观治疗理念的提出,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从宏观、整体辨证角度出发,可为表型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医学的学术论文2篇二

甲方:

乙方:

甲方是《首都中医药实训与综合评估管理系统》的委托方,乙方接受甲方委托,参与首都中医药实训与综合评估管理系统的课件编写制作工作,现就在工作中涉及到甲乙双方相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本合同所涉及的产品。

本合同所提及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几类:

1.由乙方编写制作完成或参与编写制作完成的首都中医药实训与综合评估管理系统学习、自测、考核课件及基础知识库课件成果和文档。

2.上述产品的课件制作开发计划书、说明书、用户使用手册、以及在专家论证前后两个阶段产生的创意设计方案。

第二条知识产权归属。

1.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对本合同。

第一条所提及的产品的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所有权归甲方享有。

2.甲方有权将上述产品发表、署名、修改;有权将上述产品复制、发行、网络传播、出租、展览、演示、改编、翻译;有权行使由上述产品所产生的著作权的完整权利。

3.甲方有权以其名义单独就上述产品进行商标权、专利权的申请,有权行使基于上述产品所产生的商标权和专利权。

4.乙方享有其相应编写制作课件的署名权。

第三条权利和义务。

第三方的相关权利及信息,并提交该。

第三方对乙方的授权许可合同及相关文件资料。保证没有侵犯任何人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和其他人身权或财产权。

2.乙方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应当不包含带有政治敏感性、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内容,因出现上述内容而引发的后果由乙方承担。

3.未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将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泄露给他人或擅自提交。

第三方阅览使用;亦不得擅自向。

第三方转让上述产品及资料。

4.非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将上述产品及资料发表、复制、发行、网络传播、出租、展览、演示、改编、翻译;不得以其名义就上述产品进行商标权、专利权的申请,不享有上述产品所产生的商标权益和专利权益。

5.乙方应就甲方为乙方办理甲方委托事宜而向乙方提供的资料、信息承担保密责任,除依据国家法律向有权了解该等资料信息的其他人员提供以外(如法官、检察官等),非经甲方许可,不得向任何组织和个人泄露。

第四条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应当严格按照各自的义务履行本合同,如因违反其义务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应承担由此引起的全部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承担由此所产生的一切纠纷处理费用、诉讼费用、合理的律师费用、和解金额或终审判决中规定由对方承担的赔偿金额等。

2.甲、乙双方对本合同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应及时协商解决,因延误而造成的损失和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五条争议的解决。

若就本合同发生争议,甲乙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条合同的生效及变更。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任何一方要求变更本合同条款,需双方再行协商,以书面形式加以补充附件,该补充附件与本合同具同等法律效力。未经书面变更的任何内容,不对甲乙双方产生法律效力。

第七条其它。

(一)本合同的合同附件是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本合同具同等法律效力。

(二)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三)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知识产权合同范本精选。

医学的学术论文2篇三

很多学生第一次写毕业论文往往有盲目性和轻视心理。不知道如何入手写论文,也不清楚格式要求。加之临近毕业都在忙着找工作或者到处找实习单位,而无暇顾及编写论文,最后往往导致论文不合格,重新答辩。

1.1、本科毕业答辩强调是应用。

其实本科生毕业论文对内容要求并不高。毕业设计不是去研究一个新东西或者一个新课题,而是用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去完成一个工作或者一个项目。它属于应用型论文。既然是应用型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往往都是很多年前就有的,而且是很常见的。所以论文资料从各种途径获得是必然的,格式也是多样的。

1.2、本科毕业答辩重视的是论文格式。

应用型论文就注定了这种论文对格式的要求特别突出。所以就本科的毕业论文来说,格式是重中之重,必须认真对待。在获取论文资料时,最常见的莫过于网络,网络上能搜索到很多有用的资料供编写论文使用,这也节省了大量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上资料的格式也是五花八门的,需要统一的整理和规范化。一个格式规范的毕业论文,答辩通过率大大超过格式不规范的毕业论文。

每个学校都有论文格式要求,但是大致都是一样的,都是参照国家论文标准制定的。东昌学院也有专门的论文模板文件:“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模板”。

在模板上有非常详细的格式要求,在这里不再做叙述,只指出一种格式的修改技巧,能让论文规范化事半功倍。这是以论文内容必须充实为前提的。在内容达标之后开始对整篇论文进行“八步格式化”。

第一步:新建一个空白word文档,按论文要求设置页边距和装订线距离。并选中“应用于整篇文章”点“确定”。

第二步,把编辑好的论文封面复制到空白文档内,并在结尾处插入“分节符——下一页”。注意:论文封面必须严格按照模板格式(最好直接在模板上修改)。

第三步,在分节符后面的新页上生成目录:“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选择“目录”选项卡,一般只选择生成到3级标题。点确定就可自动生成目录,然后再次插入“分节符——下一页”。

医学的学术论文2篇四

识神-主司意识思维活动“识神”原是佛教的概念,指轮回思想中接受世间因果报应的灵魂实体。道家借来表示思虑、意识等心理活动,故也称其为“思虑之神”,《医学衷中参西录》“: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盖用识神则落于后天,不能返虚入深,实有着迹象之弊。”它是以元神为基础产生的一种活动,产生后还可以扰乱元神。故道家养生,多排斥“识神”。现代医家多认为识神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也是大脑皮层神经电化学活动的体现。大脑具有加工各种生物信息的功能,且大脑功能与信息能量之间可以产生能量旋机,形成大脑思维,然后通过不断复制、演化、创造和提炼新的信息,使大脑内的信息快速膨胀,信息能量也随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场,具有能量感应性。这种感应性不断增强,又产生在大脑中,最终与大脑机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体功能的意识体,这就是识神。

欲神-一种本能性的欲望所谓“欲神”,泛指人源于其个体生物本能的一类欲求冲动及相应的行为,食、色、性及趋利避害是其主要体现,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紧密相关。从实质上说,此种行为在动物中多为生理性的,是在无意识下引发的,多数情况下,机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类冲动的萌发,并借助意识作出相应调控,同时还伴有某些情绪体验。

2三神与心身关系层次。

心身关系是中医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对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追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三神学说对中医学心身关系和心身结构的构建起到了奠基作用,也为心身疾病的辨治提供了重要的靶点,这主要体现在三神学说与心身关系层次紧密相关性上。

从“身”到“心”关系层次-欲神这是一个低层次的身心关系,在这层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多是躯体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控制这类行为的调节中枢位于古皮层、旧皮层,也称边缘前脑。可以说本能性的欲求冲动多为这些系统的功能所控制。然而,传统理论多认为:“识神”可以诱发或抑制“欲神”。从生理原理来看,则是大脑皮层的感知及意识等活动所伴有的皮层神经电化学反应对皮层下较低层次中枢调控的结果。本质上,这种关系是皮质电化学反应对边缘系统功能的下行性作用,这是“身”与“身”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一些医学家则认为“欲神”亦可以沿着神经通路向上扰乱元神,影响大脑皮层的精神心理活动,但从侧重的要点来看,上行性有可能次于并弱于识神对欲神的把握。

从“身”到“身”的关系层次-元神就解剖构造而言,元神与欲神位置接近,不仅包含低层次的内侧皮层(边缘系统)也囊括了脑干、下丘脑等局域结构的调控作用在内。且这些部分主要依赖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对内脏的功能进行调节。这些功能多是与生俱来的,其调控中枢为边缘系统。故多认为“元神”是一种神经电化学活动,属于“身”的范围,而且这种活动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节,即所谓“识神”主宰“元神”。因其解剖位置相近,且有的则是同一结构的不同功能,故欲神与识神之间多是紧密关联的。

最高层次的身心关系-识神识神多被看成是大脑皮层神经电化学活动所产生的感知觉、思维、意识等高级精神心理活动,这些活动多是以皮层下较低层次的脑的活动(亦即元神)为物质基础,并接受了大量外界刺激后产生的。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意识、思维、感知觉等精神心理活动是以大脑皮层乃至全脑整体的神经活动为前提而彰显出来的;皮层下的结构对感受到的神经信息起到了向上传递和向下通达的作用,也可以使皮层始终处于觉醒状态。这些均是思维、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相关研究也证实,大脑半球后部的皮层和神经电化学活动是直接引起感知觉和意识等心理现象的最终整合部位,而且上述的心理现象则是依靠其余地方的神经活动引起相应部位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电化学活动的最终产物。由此可见“,识神”是心身关系的最高级层次,也是最为错综复杂的。由于意识、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是在大脑皮层及整个脑部神经电化学活动的基础上凸显,故“身”是“心”发生的基础,而“心”则赖“身”来表达。就这一层心神关系而言,大脑皮质及其活动即“身”是物质基础,意识、思维即“心”是“身”凸显的结果。但识神一旦突现,又会对“身”及低层次的心、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医学的学术论文2篇五

摘要:超声远程是远程医疗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可以远程为边远地区的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专家医疗服务,节约就诊时间和成本。

同时也提升了基层医生与专家的沟通平台,弥补了国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的状况。

依据超声诊断的特点对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市场远程设备的情况、超声远程的应用效果,以及国内超声远程的应用案例做了介绍。

关键词:超声远程;远程医疗;病例分析;超声诊断。

医学的学术论文2篇六

现代中医论文作为科技论文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成果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现代科技论文过于强求规范化、标准化,无形中又限制了传统中医论文的写作和发展。这里,笔者试图对传统中医论文的历史特性作一回顾,以期引起人们对传统中医论文的再认识。传统中医论文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科学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的流传方式与今有所不同,多散见于文史杂著或书籍之中。

1起于春秋,成于战国。

传统中医论文的产生,其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迟在周代,医学从巫医部分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国家专门设有“医师”的官职,并规定有明确的职责。据《周礼•天官冢宰》[1]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春秋左伟》[2]是记录春秋时代历史的史书,其中有对秦国医生缓与和的记载,不但记述了他们的高超医术,还有关于六淫致病的阐释:“天有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是有关病因理论的最早论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此时医学也有了相当的发展,有关医学的讨论逐渐深入。如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撰写的《吕氏春秋》[3],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被称为杂家。其中有些篇章,如《尽数》、《本生》、^v^、《达郁》等篇,分别对人体生理、病理、养生、防病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曰:“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v^)。”“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也(《达郁》)。”这些论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理论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4]。据考证,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理论已初步形成。《黄帝内经》[4]的绝大多数篇章即成于此期间。该书非一时之言,撰述亦非出自一人之手,实际是古代医学论文的汇辑,这就是传统中医论文产生的始端。

2以论为主,各抒己见。

传统中医论文的概念与现代不尽相同,现代的中医论文意义比较宽泛,传统中医论文尤其是古代中医论文专指医论。医论体裁以论为主,或阐发经旨,或辨别是非,或提出新论,或批驳旧说。所论内容与探讨的问题十分广泛,如基础理论、辨证诊法、治疗原则、各科疾病证治的阐述,有关医家、医著、医德、医事的评说。医论的发表形式大体有三,或附于医学著作之中,或整理成医论专著,或汇辑为论文集。

医论专著宋元以后,中医学术不断发展成熟,一些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体验和学习心得,打破了“治病只有伤寒一派”的格局,各创新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如寒凉派、补土派、攻邪派、滋阴派、温补派等。繁荣的学术必然带来医学论著的发展,此时出现了许多医论专著,如刘完素的《三消论》[10],李东垣的《脾胃论》[11],朱震亨的《格致余论》[12]等。以朱氏《格致余论》为例,该书即是一部个人医论专著。全书共1卷,载医论41篇,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从养生防病到正误、书评,无所不及,集中反映了朱氏“相火论”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另如元•王履撰《医经溯洄集》[13]亦为一部医论著作。全书共载医论23篇,是王氏对于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明清时代,医论著作发展到高峰。如明•张介宾《质疑录》[14]是其晚年的一部医论专著。该书共载医论45篇,是专为纠正前人之谬而著:“论辨之,以正其失”,故题曰“质疑录”。又如清•徐大椿《医贯砭》[15],全书共2卷凡30篇,对赵献可的《医贯》[16]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批驳,语言极为犀利。此外较为著名的医论专著还有明•孙一奎的《医旨绪余》[17],戴思恭的《推求题意》[18],赵献可的《医贯》,清•章楠的《医学棒喝》[19],石寿棠的《医原》[20],吴鞠通的《医医病书》[21],王学权的《重庆堂随笔》[22],高鼎汾的《医学问对》[23],吴东晹的《医学求是》[24],程芝田的《医法心传》[25]等。

3注重西学,推陈出新。

明清之际,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随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兴起,渴望了解西方科学包括西洋医学,以改变中国现状。另有一些人,既通晓中医学,又想探讨西洋医学,试图将中西医学汇通起来。当时在上海、杭州、扬州、镇江等地都有中西医学研究会一类的组织。如丁福保在上海举办了“函授新医讲习班”,李晴生在镇江举办“自新医学堂”等。由于相互交流的需要,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创办医学刊物,以普及医学知识,交流学习心得,探讨研究结果。如周雪樵于1905年在上海办起了《医学报》,汪惕予于1908年在上海主办了《医学世界》,梁慎予在广州主办了《医学卫生报》,裘吉生、何廉臣在绍兴主办《绍兴医药学报》,丁福保1910年在上海主办了《中西医学报》,叶菁华在广州主办了《光华医事卫生杂志》等。这些刊物登载了大量文章,或介绍西洋医学知识,或探讨中西医学的异同,或交流学习与临证的体会。如著名教育家、史学家陈垣先生于1910年在《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上发表的“中医解剖学史料”,陈援庵1909年在《医学卫生报》上发表的“肺痨病传染之古说”,李祥麟1910年在《中西医学报》上发表的“鼠疫之历史”,曹炳章1917年在《绍兴医药学报》上发表的“中华药学源流考”等等,这些医学论文的发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发展。由于期刊的出现,使医学论文有了相对稳定的载体和比较便利的交流形式,因此传统中医论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内容从开始的中西医比较进入了更深的研究层次,文章体裁也日趋多样,传统的医论、医案、医话等医学文体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到30年代末,传统中医杂志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从而使中国的医学有了更大的进步,也为现代中医论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医学的学术论文2篇七

全球医患关系研究现状分析。

医师职业精神:聚焦真正的问题。

关于医学专业精神的几个问题。

医学人文的复兴与职业信仰的重建。

医学人文精神及医学心理学的作用。

患者视角:医师应该告知医疗差错吗。

创伤与真实:中国文学中的疯癫形象。

抗生素滥用致盲案引发的法律思考。

透过安然事件看当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伊里扎洛夫技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简史。

暑期社会实践——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美国、英国和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新趋势。

艾滋病流行概况及抗病毒治疗防控应用进展。

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现状,关爱身边老人。

灵魂的超越——读史铁生《病隙碎笔》有感。

一步一字——《大国卫生之论》读书报告。

医学也是“人学”——漫谈“鲁迅与医学”

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峰会声明。

绽开一朵人文的浪花——医学与文学的汇流。

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师职业精神,我们还有多远。

医患关系的本质:医学的专业视角及其伦理意蕴。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与医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提升。

影视欣赏与人文情怀——西方文化与影视欣赏课介绍。

欢乐背后的忧郁——肺结核对华托绘画风格的影响。

社会支持、自尊与高中生抑郁、焦虑情绪关系的研究。

健活,对话胡大一——一个临床专家的健康传播史。

人文化的医学——论文化的互动性与跨学科的互动建构。

人道原则和行善原则在“肖志军拒签手术”案中的缺位。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公民权利的法律研究热点及对策。

中国医学社会学30年:研究现状、结构困境与发展前瞻。

美国医师如何看待医师职业精神:几项全国性调查的综述。

永生的苦楚——《格列佛游记》对长寿渴求的反世俗建构。

《个性化健康管理:人类“第三大计划”中国进行时》读书报告。

“疯狂”的影像解读——当代中国电影中的精神失常因素。

新加坡和中国原地健康老龄化中的家庭参与和社会支持对比研究。

“人文学科是荷尔蒙”——探索中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人文与健康中心。

过街:文学与医学的“摆渡”——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的西方视角。

医者:道德麻痹与宣泄——医生作家笔下的德行异化医生与治疗者。

现代文学与描述生命伦理学——兼论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生命伦理意识。

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国际卫生与卫生国情概论”课程总结。

轻松而严谨,自导而创新——“国际卫生与卫生国情概论”课程感想。

金苹果:食之有味,得之不易——“国际卫生与卫生国情概论”课程心得。

三分课堂,三分实践,四分读书——“国际卫生与卫生国情概论”课程心得。

淡定:医师应具备的一种品德——在北京大学医学部2013年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医学的学术论文2篇八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研究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宏环境和微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及生命优质有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生态医学及三层次。

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生态医学可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的宏观生态医学;二是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观生态医学即医学微生态学;三是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医学;现就生态医学的三个层次简要介绍如下:

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魏曦、康白教授开始从事微生态学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国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到微观生态学研究之中。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康白教授将其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医学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医学,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长期的生物进化、适应过程中,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其数量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交换物质、能量,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条件下,与宿主保持着生态平衡,一切干扰因素,都将引起微生态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观点,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释菌群失调所致的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医学微生态学认为,感染是微生物对宿主或宏生物的异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或宏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学现象。疫苗、抗生素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抗生素对人类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发现一例鼠型链丝杆菌感染的鼠咬热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疗后,虽杀灭了病原体,但终因导致肺炎克鲁伯菌(正常情况下为人体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炎进而引起败血症而死亡,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症,当时二位教授曾预言到,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以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调。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这就唤醒人们对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失调等问题的研究,从此,诞生了微观生态医学。微观生态医学的行为是维护人体的微生态平衡,防治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疗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5,7]。

3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失调恢复平衡,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药食同源的防病原则都是生态医学思想的体现。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医学的生态观在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中的体现加以论述[1~3]。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建立了预防为主的保健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微生态学的崛起,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学从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它必须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为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这是医学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的必然规律。微生态制剂由于是来自宿主生理性细菌的制剂,回归至原生境,修复生物屏障,根据疾病的生态病因的观点,因而,微生态制剂可达到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之目的。微生态疗法重在调整,中医的核心也是调整,因此,两者的观点和理论不谋而合,这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借此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根本规律,因此,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关于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规律的学说[1~3]。

阐释人体的结构及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构成了除解剖意义上的系统以外的微生态系统,与机体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计,人类肠道大约带1kg细菌,其活菌数量达1012~13个,这些正常菌参与了宿主的代谢、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维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态平衡。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则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使阴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人体微生态系统由于内因或外因的影响使其平衡遭受破坏即微生态失调,便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胃肠微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便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

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微生态学诊断疾病,采用厌氧培养技术对人体某部位正常细菌进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种细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检查以确定微生态失调及程度。

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取天地自然规律,采取各种养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养生防病即为现代的保健医学,保健医学必须以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制剂的重要功能就是无病保健,未病预防。

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微生态疗法也是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其方法有营养调整、抗菌调整、内服菌群促进物质、活菌制剂等从而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

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的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祛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足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来认识正气可理解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荷兰微生态学专家vander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学说,其含义为肠道正常菌群对潜在病原菌在肠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证明,在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等)对定植抗力负有重要责任,抑制了厌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厌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康白教授提出了生物夺氧学说,因肠道正常菌大多为厌氧菌,因此,他用从土壤中所分离出的一株无毒的需氧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制成一种生物夺氧的活菌制剂,口服后,肠道氧气被消耗,提供了供厌氧菌生存的厌氧环境,厌氧菌才能生长,才能维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从而达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袭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的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微生态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态系统功能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有关,微生态学研究表明,中医的脾与人体胃肠正常微生物有密切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指胃受纳食物之后再经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会出现腹胀、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在人的胃肠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韦荣球菌等,每克粪便的细菌数量可达1014个,如此大量正常菌产生的各种酶,参与了机体的酶池,对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如胃肠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就会发挥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双歧杆菌等减少时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来病原菌的侵袭,或与其他肠道菌比例失调或寄居位置的变化如产气菌大量增殖,就会引起腹泻、胀气等表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