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精选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36:58 页码:9
精选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模板13篇)
2023-11-12 11:36:58    小编:ZTFB

心得体会可以增加我们对事物的洞察和理解力。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借鉴一些配图、实例或者引用名言警句来增强表达效果。5.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和思考有所帮助。

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篇一

作为新时代中国的“名片”,和平方舟始终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传扬和平、传播友谊、传递爱心,帮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军队。

“最开始,我觉得出国很新鲜,而国外民众觉得中医很神奇。”中医陈明霞参加了和平方舟的第一次出国之行。那是20__年8月至11月,和平方舟首次走出国门,赴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孟加拉国5国访问并提供医疗服务。

“太神奇了!真是太舒服了!”肯尼亚蒙巴萨警察阿布迪接受了中医拔火罐治疗,他看看玻璃罐子,再看看身上的火罐印,不由惊讶地说。

“拔火罐!拔火罐!”看阿布迪那么着迷,陈明霞便教他中文发音。如今,陈明霞已4次走出国门、随船到访32个国家,既治疗又教中文的习惯,也一直保持着。

在孟加拉国,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妇临近分娩,命悬一线。在巨大风险面前,和平方舟妇产科医生陈蕾走进手术室。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让手术室外的孩子父亲潸然泪下,当即为孩子取名为“中国”。

3年后,和平方舟再访孟加拉国,这个名叫“中国”的小孩在家人陪同下,专程登船寻找恩人;7年后,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孟加拉国,小孩又与中国恩人重逢。

无独有偶。20__年9月21日,和平方舟在首次环非洲访问途中,为一名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塞拉利昂孕妇紧急实施手术,挽救了一个新生命。

“手术中,我们发现孕妇的羊水几乎没有了,胎盘也出现了大范围钙化,婴儿脐带绕颈一周……这种情况十分危险。”妇产科医生胡电为产妇捏了一把汗。

这是和平方舟入列以来迎接的第6个新生命。“小家伙出生在和平方舟,今天又是国际和平日,那就给他取名叫‘和平’吧……”孩子父母激动万分,说:“感谢中国军医为我们抢回了一个新生命!”

时任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登船看望了“和平宝宝”母子,他说:“‘和平宝宝’给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带来了新希望。塞拉利昂人民感谢你们,希望和平方舟能很快回来。”

首次到访东帝汶,总统卢奥洛偕夫人登船表达感谢,他说,和平方舟到世界各地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服务,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时光有我,中国有我。”踏浪凯旋,和平方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再起航。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伟大征途中,和平方舟肩负国家使命,用一串串壮美航迹、一次次真情对话、一幕幕仁心大爱,拥抱世界,传递友谊,在全球舞台上呈现新时代的中国风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篇二

风卷舰旗,铁流澎湃。

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之际,青岛某海域。32艘战舰威武列阵,接受习近平主席检阅。战舰队列中,一条船体洁白、标有醒目红十字标识的万吨大船引人注目。

时光的指针拨回前,人民海军举行成立60周年暨多国海军活动。也是在这片水域,这艘“大白船”第一次公开亮相,便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舷号866,舰名“和平方舟”——这是我国专门为海上医疗救护建造的万吨级医院船。

这是一份令人骄傲和惊叹的成绩单。眺望远海大洋,当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一艘艘威武的战斗舰艇,“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却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展示着中国军人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的担当作为和深沉梦想。

“和平方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闪亮名片。

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会议室,“和谐使命”任务指挥员翻出厚厚的工作笔记本,上面是他跟随医院船执行任务的会议记录、训练记录,也有夜深人静时冒出的感想和思绪。

翻看一页页笔记,他颇为感慨。从医院船第一次亮相世界舞台,到11年间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他几乎见证了全过程。

“她不仅标志着我国海上卫勤能力的大幅提升,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闪亮名片。”他这样形容“和平方舟”号医院船。

从事商品零售的吴键斌在远渡重洋,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多米尼加。在多米尼加生活的4年多,吴键斌总是爱把电视调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他“想知道家里怎么样”。

5月1日,电视中传来中国与多米尼加正式建交的消息。很快,他的微信朋友圈被这条消息刷了屏,生活在多米尼加的华人微信群也“炸开了锅”。

一声长长的汽笛声划破了多米尼加圣多明各港的宁静,也点燃了早已等候在岸边的华人期盼之情——月1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首次到访多米尼加!

时任“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船长郭保丰看着热闹的港口,思绪却已飘向历史深处。15世纪末,大航海家哥伦布来到这里。那条经历了无数风浪的帆船,就靠泊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靠泊的码头。

几个世纪过去了,港口涛声依旧。只是,当年西方殖民者来到这里带来的是杀戮与掠夺;今天,中国“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来到这里带来的是健康与希望。

“中国的医院船来了!”多米尼加患者奔走相告,纷纷赶来就诊。这天,一场中多两国医生的联合会诊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展开,接受手术的是25岁的多米尼加女孩胡里萨。

出院那天,胡里萨特意穿上一件红色t恤衫,她要与中国医生、护士合个影。照片里,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

与医院船合影、与中国军医合影,似乎成为各国曾在船上接受过诊疗的患者的共同心愿。如今,当我们再次翻看“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这本沉甸甸的相册时,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这笑脸的背后,是医院船传递给世界的温暖力量。

在到访多米尼加之前,“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已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斐济、汤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格林纳达、多米尼克、安提瓜和巴布达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并提供了医疗服务。其中,委内瑞拉、多米尼克、安提瓜和巴布达等国不仅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首访,也是中国海军舰艇首访。

11年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执行“和谐使命”系列任务中,多次走开双边关系的破冰之旅、首次建交访问的开荒之旅、营造良好氛围的先遣之旅、巩固传统友谊的亲睦之旅。

带有“和平方舟”印记的孩子们,像一颗颗种子慢慢长大。

医院船手术室内,妇产科医生胡电正和战友们为一名高危产妇接生。

20,“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任务,来到遥远的西非。9月21日,医院船抵达塞拉利昂的第3天,一对塞拉利昂夫妇找到了胡电。

“快!联系主平台!有产妇需要紧急手术!”原来,孕妇拉玛图腹中的胎儿已经出现了宫内缺氧的症状,再拖下去,孩子很可能保不住。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接到胡电的报告,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很快,手术室准备就绪、病房准备就绪。手术室外,拉玛图的丈夫巴正看着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每一秒都无比煎熬。“哇——”在他祷告的第8分钟,手术室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

这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主平台迎来的第6个小生命。这一声啼哭,带来了那一夜所有人欣慰的笑。此时,弗里敦港口已经寂静无声。白天,很多人到这里排队看病,也有很多人只是想来看看这艘从中国来的医院船——这是中国海军舰艇首次到访塞拉利昂。

4年前,当埃博拉病毒在塞拉利昂肆虐时,也是一批来自中国的医生,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帮助他们。从那之后,这个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西非国家,对中国人、中国医生,特别是中国军人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此次,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抵达之前,塞拉利昂刚刚遭遇了特大泥石流灾害。医院船派出9名专科医生,在弗里敦最大的灾民安置点接诊,同时还设立了临时药房,免费给当地受灾民众发放药品。

医院船病房内,巴正握着妻子的手温柔地说,他决定给孩子取名“和平”。因为小家伙出生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而当天正好是“国际和平日”。妻子微笑地点点头,身旁的小“和平”已经安然入睡。

4天后,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登上医院船参观。他特意来到病房看望这个名叫“和平”的小家伙。他轻轻地摸了一下“和平”的小脸蛋后说:“中国永远是塞拉利昂最可靠的兄弟!希望你们很快能再来塞拉利昂。”

提到医院船,许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叫“中国”的孟加拉国女孩。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入列以来首次执行“和谐使命”任务。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孟加拉国产妇杰娜特,在中国医护人员的救护下,平安产下一名女婴。杰娜特一家决定用“chin”作为女儿的名字。在孟加拉语中,这个词汇的意思是“中国”。

3年后,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2013”任务再次来到孟加拉国。chin的父母抱着chin早早等候在码头。

2017年,海军舰艇编队执行出访任务时,chin一家人又来到码头,见到阔别已久的中国亲人。

两年之后,9岁的chin在父母的陪伴下,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次在中国与她的亲人相拥。chin美丽的大眼睛里,有对中国的好奇,但更多是见到“中国妈妈”“中国爸爸”时的亲切。

11年来,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出生的孩子们,有的取名叫“中国”,有的叫“和平”,还有的叫“中国玫瑰”……孩子的名字,传递着孩子父母对医院船、对中国军医、对中国诚挚的谢意。

伴随“和平方舟”走向世界的航迹,新时代的水兵圆梦远洋。

张新成的老家在内蒙古扎兰屯市,那是一座位于祖国版图北端的小城。参军入伍之前,张新成到过最远的地方是湖南。

2011年12月,这个豪爽的内蒙古姑娘来到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从此,她的人生轨迹随着医院船走向许多“自己从未听闻过的地方”。

望着贴在墙上的地图,已经到过37个国家和地区的张新成调皮地用手比划着从老家到南美洲的距离。她笑嘻嘻地说:“你看,我的青春轨迹有多遥远!”

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每个人都有自己记录航迹的独特方式:多次担任海上医院院长的孙涛,会购买具有当地特色的冰箱贴;医院船陈洋阳,会在办公室的世界地图上用马克笔点上一个又一个标记;操舵兵印达军会将记录好的航海日志再誊抄一遍;更多人也会像张新成一样,每到一个国家就发一条微信到朋友圈,然后打上当地的位置坐标。

这是海军官兵记录青春的方式,更是记录“和平方舟”世界航迹的方式。

翻看医院船从入列至今的一条条新闻报道,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变化:入列之初,有关这艘医院船的新闻报道里,“首次”是一个高频词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首次”被快速刷新,成为中国海军海上卫勤保障能力提升的常态。这样的“刷屏”速度,对于已经9次走出国门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来说,其实早已习以为常。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船员印达军,是一名有着丰富操舵经验的“老海军”。这个安徽小伙曾经的梦想是走出大山。现在,他自信地告诉记者:“和平方舟到过哪里,我就到过哪里!”

印达军的战位,就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驾驶室正中间的那把驾驶椅。在这里,印达军操舵钻过如墙壁般的巨浪,也欣赏过无数次壮美的日出。

究竟有多少位登船参观的国家元首坐过这把驾驶椅?印达军摸摸头,不好意思地说:“我也记不清楚了。”

时任“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指挥员,对一个数字印象尤为深刻——入列11年来,医院船上有90多名官兵是在远航任务期间当上了父亲。

远方的祖国,婴儿落地呱呱啼哭;辽阔的大洋,滔天巨浪咆哮翻涌。这穿越时空、震撼人心的交响背后,浸透着医院船官兵一次次远渡重洋的艰辛付出。

最近一次“和谐使命”任务结束后5个多月,这名指挥员光荣完成使命,退休了。眼看着这艘医院船从图纸上“驶”出来,又一次次和这艘船一起“走出去”,他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从“新舰”变成“名舰”的历史见证者和参与者。12月6日,又一次登上“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他,望着远方憧憬说:“未来,我还要看着她起航,驶向更远的地方!”

扬帆大洋上大爱卫和平。

扬帆担当大义,万里守卫和平。“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入列以来,通过11年持之不懈的“和谐使命”等系列任务锻造,成为新时代闪亮的“中国名片”。

习近平主席在青岛集体会见出席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人民海军作为我国海上力量主体,肩负着维护海洋和平安宁和良好秩序的重要责任。伴随着人民海军一次次跨越大洋、走向深蓝,加强海上对话交流,深化海军务实合作,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感受到中国的责任担当。

从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到撤离也门中外人员,再到“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一道道航迹绘就安全新图景,一次次握手架起合作新桥梁,一个个微笑见证友谊新高度。中国海军的卓越表现,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军队捍卫和平、中国发展走和平道路的坚定决心。

新时代赋予中国军队新使命,新使命呼唤中国军队新担当。“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航迹见证,中国军队坚持和平发展理念,正以越来越开放、自信、积极的姿态,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篇三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忙碌了一天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的村民,放下农具便匆匆挤进村里的“科技小院”,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请教种植冬季马铃薯、油菜、林下三七的技术要领。

“要选择合格的脱毒马铃薯种薯”“拱棚可防霜避雨避病,减少农药施用量80%”……面对村民们的各种问题,朱有勇耐心解答着,还叮嘱团队人员去田间给农户示范操作。

这座被称作“科技小院”的普通农家院落,是去年10月份朱有勇院士团队进村帮扶后驻扎的“根据地”。院士、专家们从这里开始,一步步解决村民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科学的指导、全程的服务使贫穷闭塞的蒿枝坝及其周边村寨不再“孤立无援”。

朱有勇告诉我们,自从20__年中国工程院开始定点结对帮扶澜沧县,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种植、养殖产业壮大了起来,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结为亲家定点精准帮扶。

澜沧县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__年,中国工程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开始结对帮扶澜沧县。

定点结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等院士先后到澜沧调研。去年11月,中国工程院“云南院士专家行”工作组也来到澜沧。院士们深入各乡镇、村、企业,用科技的力量把脉问诊澜沧脱贫攻坚工作,助推当地产业发展。同时,中国工程院还选派两名干部到澜沧县挂职副县长和副乡长,协助全县做好示范基地建设和项目实施工作。

此外,院士们还相继在云南农业大学、澜沧县成立专家扶贫工作站和云南澜沧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两站”着力推动“政产学研用”结合,促进院士、专家科技成果在云南的推广与转化,为云南省的科学发展提供战略咨询;依托云南农业大学的资源优势,组织院士专家有效开展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实施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打造精准扶贫示范区。

确定脱贫目标后,“把脉”产业发展就成了第一要务。接到任务后,朱有勇院士二话不说,带着团队迅速赶往澜沧开始调研。

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篇四

对于外来者,蒙巴萨人的记忆中有恨,源于曾长期被殖民;也有甜,郑和船队带来了瓷器、丝绸和种子,还有来自中国的农耕技术。

600多年后,一条乳白色的东方大船在晨雾中缓缓驶入蒙巴萨港。当地人奔走相告:当年的郑和船队,回来了!

不光是蒙巴萨港,在吉布提港、达累斯萨拉姆港、塞舌尔维多利亚港、吉大港……在这些殖民地时代曾被坚船利炮攻陷的港口,这条喷涂着红色“十”字标识的白色大船,都受到了超规格的礼遇和欢迎。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一艘专门为海上医疗救护而量身定做的专业大型医院船。没有导弹,没有舰炮,没有鱼雷,和平方舟满载着技术精湛的中国军医,肩负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为和平、友谊与健康而来。

入列11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9次走出国门,累计航行24万余海里,到访43个国家和地区,为23万多人次提供医疗服务,实施手术1400余例,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舟、和平之舟、友谊之舟、文化之舟。

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篇五

不忘初心,扬帆逐浪向深蓝,“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在海军部队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在海军部队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官兵普遍认为,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舰行万里守卫和平的友谊使者。大家表示,要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为榜样,坚定强军报国、忠诚使命的崇高信念,铸牢转型发展、建功海疆的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汇聚建设强大人民海军的磅礴力量。

强军榜样催奋进,典型事迹励军心。东部战区海军通过事迹宣讲、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学习“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先进事迹,营造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海军首位女实习舰长韦慧晓说:“作为驻守东海的拳头部队,我们一定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大抓复杂环境、极限条件下练兵,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海空雄鹰团”飞行员付阳表示,“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激励我们要瞄准一流苦练本领,把每一次飞行当作战斗。

“学‘和平方舟’先进事迹、做南京路上好军医”活动,在海军军医大学启动。该校第二附属医院81岁院士廖万清动情地说:“我戴着老花镜,一句句地阅读事迹报道,深受鼓舞。‘和平方舟’的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再接再厉,用仁心大爱护卫官兵健康。”曾先后两次参与执行“和谐使命”任务的该校针灸专家李伟红告诉记者,在宣传报道中看到自己的故事,她既激动又振奋,立志磨砺过硬专业技能,送医送到万里海疆。

在学习讨论中,辽宁舰官兵决心学习先进,争当海军转型建设排头兵,为捍卫国家海上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海军陆战队把学习活动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又一抓手,激发官兵练兵备战热情。正在进行夜间实战化训练的某旅官兵认为,只有脚踏实地练兵备战,才能不负军人使命。

亚丁湾西部海域,参加海军第33批护航任务的西宁舰官兵,通过卫星电视收看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报道。官兵们感言,“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向世界展现了我大国海军承担国际责任、捍卫世界和平的良好形象,自己要向榜样看齐,同样当好中国海军的名片。

某保障基地官兵表示,一定牢记使命,高标准履行好任务,树好中国军人形象。

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篇六

2019年,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加入人民海军序列的第10个年头。这一年,“和平方舟”号荣获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并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希望能帮到大家!

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医院船,和平方舟为了和平而生,向着和平而去,承载着为世界和平贡献积极力量的重要使命。

入列以来,和平方舟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时,开辟了人民海军军事外交的新路子。和平方舟作为海军走出去舰艇中的一员,以其独特的军事外交优势,当好强军思想的实践者、大国形象的代言者、共同命运的守护者,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闪亮名片。

“别人因埃博拉走了,中国因埃博拉来了。”在那些需要人道主义医疗援助的港口和国度,和平方舟播撒温暖人间的大爱,正是践行中国政府、中国军队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庄严承诺。

眺望世界,和平方舟在大洋上犁出壮美航迹。在执行“和谐使命”任务中,和平方舟积极与外军开展国际人道主义联合救灾演练,共同提高应对海上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同外方医疗机构开展多国联合巡诊坐诊,互派人员观摩见学,多渠道多层面深化医学交流合作;为到访国医护人员举办医学和护理讲座,组织中医操作演示以及战救技能培训,帮助建立野战医院、开展野战防疫。

和平方舟,体现了坚定不移听党话、舰行万里不迷航的忠诚品格,勇闯远海大洋、锤炼卫勤保障能力的使命责任,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拓展军事交流合作的担当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大爱情怀。

2019年,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加入人民海军序列的第10个年头。这一年,“和平方舟”号荣获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并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很多人心中,“和平方舟”号已成为新时代闪亮的“中国名片”。

提起“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的官兵总是亲切地称她为“大白”。一是因为船体绝大部分为白色,二是缘于动漫《超能陆战队》中暖心的角色“大白”与“和平方舟”号所担负的救死扶伤、传扬和平的使命颇为相近。10年来,“大白”在三大洋六大洲留下了中国“红十字”的身影和航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紧紧围绕军事外交这一核心,“和平方舟”号向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户,广泛传播和谐世界、和谐海洋的理念和“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赢得了国内外高度赞誉。中外联合演练、甲板招待会、舰艇开放日、文化联谊……“和平方舟”号与各国海军同台竞技,与外方医生携手诊疗,与当地民众广泛接触,与华人华侨畅谈祖国,拓展了军事合作交流空间,配合了国家政治外交大局。

作为海军首个大型远洋医疗救护平台,“和平方舟”号把远海大洋当成最佳课堂,勇于探索、敢为人先,每次任务都肩负着拓展使命的全新探索:完成新型海上医疗救护平台能力演练,开展海军首次远海卫勤演练,舰载救护直升机首次赴外国岛礁巡诊……凭着一代代官兵的拼搏奋进、勇于担当,“和平方舟人”不断书写着海军远洋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的崭新篇章。

“时光有我,中国有我。”10年奋进,“和平方舟”号踏浪大洋。10年撒爱扬帆,“和平方舟人”仁济天下。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伟大征途中,“和平方舟”号肩负国家使命,用一串串壮美航迹、一次次真情对话、一幕幕仁心大爱,拥抱世界,传递友谊,把新时代的中国“名片”擦得更亮。

……。

走出国门,从海上立体救援实兵演练到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演练,从单船训练到与外军联演联训,对于和平方舟来说,已成为常态。

2015年10月24日,和平方舟结束对法属波利尼西亚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后,在帕皮提港附近海域与法军举行融空中搜救、直升机索降、甲板伤员转运、联合医疗救治和伤员快速后送5个课目为一体的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援海上联合演练。

“那时,和平方舟刚刚离港,谁也没想到这是一场演练。”卫生员张栗淮说,部署铃响后,大家撒腿就往战位跑。事后官兵才得知,这次演练,从演习背景想定到伤员伤情设置,再到伤员换乘的时间、海域和方式,都没有事先沟通,完全按实战要求展开。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2013年11月19日,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和平方舟临危受命,48小时内完成人员集结和物资装载,千里驰援灾区。

11月25日凌晨,刚刚赶到菲律宾灾区,和平方舟便迎来第一批重症病人,有的患糖尿病并发下肢感染,有的患急性阑尾炎已有数天,有的粉碎性骨折……医护人员立即行动,连夜救治伤病员。

此次救援行动中,和平方舟共接诊伤病员2208人,实施手术44例,住院治疗113人,救生艇前出139艇次,直升机转运718人次。这是我国首次派出舰艇赴海外灾区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

“感谢中国政府,派来‘生命之舟’。”菲律宾军政官员给予高度评价,称和平方舟无私的医疗援助点燃了灾区民众对未来的希望。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更是赞誉和平方舟在救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时代中国的“名片”,和平方舟始终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传扬和平、传播友谊、传递爱心,帮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军队。

“最开始,我觉得出国很新鲜,而国外民众觉得中医很神奇。”中医陈明霞参加了和平方舟的第一次出国之行。那是2010年8月至11月,和平方舟首次走出国门,赴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孟加拉国5国访问并提供医疗服务。

“太神奇了!真是太舒服了!”肯尼亚蒙巴萨警察阿布迪接受了中医拔火罐治疗,他看看玻璃罐子,再看看身上的火罐印,不由惊讶地说。

“拔火罐!拔火罐!”看阿布迪那么着迷,陈明霞便教他中文发音。如今,陈明霞已4次走出国门、随船到访32个国家,既治疗又教中文的习惯,也一直保持着。

在孟加拉国,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妇临近分娩,命悬一线。在巨大风险面前,和平方舟妇产科医生陈蕾走进手术室。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让手术室外的孩子父亲潸然泪下,当即为孩子取名为“中国”。

3年后,和平方舟再访孟加拉国,这个名叫“中国”的小孩在家人陪同下,专程登船寻找恩人;7年后,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孟加拉国,小孩又与中国恩人重逢。

无独有偶。2017年9月21日,和平方舟在首次环非洲访问途中,为一名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塞拉利昂孕妇紧急实施手术,挽救了一个新生命。

“手术中,我们发现孕妇的羊水几乎没有了,胎盘也出现了大范围钙化,婴儿脐带绕颈一周……这种情况十分危险。”妇产科医生胡电为产妇捏了一把汗。

这是和平方舟入列以来迎接的第6个新生命。“小家伙出生在和平方舟,今天又是国际和平日,那就给他取名叫‘和平’吧……”孩子父母激动万分,说:“感谢中国军医为我们抢回了一个新生命!”

时任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登船看望了“和平宝宝”母子,他说:“‘和平宝宝’给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带来了新希望。塞拉利昂人民感谢你们,希望和平方舟能很快回来。”

首次到访东帝汶,总统卢奥洛偕夫人登船表达感谢,他说,和平方舟到世界各地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服务,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时光有我,中国有我。”踏浪凯旋,和平方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再起航。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伟大征途中,和平方舟肩负国家使命,用一串串壮美航迹、一次次真情对话、一幕幕仁心大爱,拥抱世界,传递友谊,在全球舞台上呈现新时代的中国风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人能不能拯救世界?当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引发的争论在网上持续升温,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和平方舟医院船已经入列10年,让3大洋6大洲的人们记住了中国“红十字”的身影。

比“行星发动机”更有力量的,是守护和平与希望的价值观。和平方舟的远航,当然不可能像“流浪地球”一样充满扣人心弦的科幻色彩。但它的每一次远航无疑都在宣告,人类不是只有在世界末日才能够携起手来。决定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不是推动地球“流浪”的发动机,而是对生命的关爱,对和平的守护。

2008年底,中国刚刚从汶川地震的悲怆中恢复过来,这艘没有大炮、导弹和鱼雷的海军医院船入列服役。在山高雾绕的汶川,中国人感受到了来自世界的温暖。闪耀在震区废墟上的各国“红十字”让我们相信,世界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虽然仍有战火和灾难,但更充满着对和平的渴望。10年来,和平方舟满载着和平的善意一次次鸣笛起航,奔赴远方,在那些需要医疗援助的港口和国度播撒中国军人的大爱。

翻开和平方舟停靠过的港口清单,大多是亚非拉国家。数百年前,来自西方列强的大炮巨舰,打破了这些地方的宁静,一艘艘掠夺奴隶和原材料的船只带来痛苦的记忆。近代以来国门洞开、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对这样的痛苦感同身受。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人民对战争和动荡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逻辑。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生存状态,“以和为贵”“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队的脚步向外延伸,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战火,却成为维护和平与安宁的坚强力量。

这些年,在和平方舟的无影灯与手术刀下,中国军医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正如这艘医院船的名字——和平方舟,中国军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蔚蓝的大洋承载的应该是希望与善意,而不是冲突与战争。中国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无论那里是遥远还是贫穷。

和平方舟的航迹仍将延续,中国军人对世界和平的守护也绝不会停止。正如不久前国防部发布的宣传片《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军队》所说:面对纷飞战火,中国军队给世界一份安宁……面对灾难疾病,中国军队呵护每一个生命。这是和平方舟的伟大使命,也是中国军人的郑重承诺。

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篇七

12年来,张桂梅的每一天从清晨的教学楼巡视开始。5点30分,张桂梅打着手电筒,将5层教学楼的楼道一一点亮,早些年,她要赶走因为没有院墙而进入学校的蛇和各种小动物,低飞的蝙蝠会划破学生的脸。她站在二楼,手持喇叭,催促学生跑步进教室。

她希望顺时针转的每一分钟都能逆转贫穷。

她记得调任云南华坪县中心学校教书时,第一次目睹贫穷带来的苦难:有学生没钱置办衣服,冬天穿着一两块钱的塑料凉鞋;有学生买不起饭,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热水瓶,作为第二天的早餐;还有家长来交书费,拼拼凑凑在桌上洒了一把,最大金额的5角,总共不到50元,“我就这些了,有了还给你送来。”

张桂梅常自掏腰包带学生下馆子,帮他们交学费、添置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张桂梅被诊断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中长了一颗2公斤大的肿瘤。

从医院到学校10分钟的路程,张桂梅走了40分钟。为带好毕业班,张桂梅坚持上课,把学生送进考场再住院。有一天,张桂梅突然喘不上气,有老师顶着风雨为她找氧气袋。有学生家长在山里采野灵芝,用机器磨成粉,拌在饭里送给她吃,还有学生去山里采摘野核桃给她。

山里的妇女们为了给她治病捐款,10元、5元……县长对她说,我们这个地方再穷,都会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我就留在这儿了。”张桂梅说。

20__年,华坪县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张桂梅担任院长,丈夫去世、无儿无女的张桂梅答应了。她发现,每一个孤儿背后都有一个悲剧性的母亲,有杀死家暴丈夫获刑的母亲,有因重男轻女陋习导致分娩死亡的母亲,有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的母亲。

这让张桂梅意识到,贫困的女孩成为贫困的母亲,贫困的母亲又将养育贫困的下一代,“恶性循环一直存在。”

班里女孩本就不多,张桂梅发现,总有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去大山里找,发现很多女孩十几岁就嫁人了。有一次,张桂梅在家访途中,看到一个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远处看,她上前询问这个女孩在想什么,女孩看了她半天,哭着说自己想读书,但妈妈让她嫁人换彩礼。张桂梅很气愤,去女孩家里试图说服她的家人,费用她负责,但没有成功。那个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样子一直刻在张桂梅脑子里。

张桂梅想创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但20__年,这个想法在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理解,“什么时代,还建女高?”

更棘手的是资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个实验室,最便宜的生物实验室“就要五六十万元”,大家觉得张桂梅“太天真”。

但张桂梅坚持要干,“钱多钱少我不管。”早在20__年,她就四处“化缘”。她打印“好大一堆证明和宣传材料”,去人多的街上、桥上发,想着一人捐几元,捐得多了学校就办起来了。

然而,5年只募集到1万多元,有人骂她骗子,还有的向她吐口水。

张桂梅在20__年当选党的xx大代表。当年,全国党代表在丽江市只有两人,张桂梅是其中之一。那一年,张桂梅去了北京——一名记者发现她破洞的裤子,将她想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见诸报端,引起政府重视。

在市、县政府200万元资金支持下,20__年4月,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投建,环境简陋至极:没有食堂、厕所、围墙和大门,只有一栋5层教学楼,地上遍布钢筋水泥。

当年,张桂梅带领17名老师擦洗教室,他们将床从山下抬到教室,铺上新被褥,贴上学生的名字,迎来第一届新生:96个女孩。

这些女孩是学校老师通过满大街和菜市场贴广告、口耳相传从大山里招来的。

学生什么也不用准备,只需带着干粮和衣服,坐上大山通往县城的汽车,去女高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课桌。周云丽是那个夏天的96个幸运儿之一。

报考女子高中时,周云丽正苦于没钱读高中。妈妈早逝,父亲养猪、种地、帮人锄草,养活一家四口。在周云丽的记忆里,有些跛脚的父亲总是一清早出门,用碗装着冷饭上山劳作,傍晚才回家。

打从记事起,周云丽就和姐姐去山上,替父亲分担农活。姐妹俩读书的动力很直接——摆脱土地与贫穷。

但读到高中,父亲发了愁。两个女儿都读高中,一年花费上万元,难以负担。初三还没毕业,父亲就开始为读书凑钱。那时,父亲总是坐在院坝边、猪圈门口不停地抽烟。

在女高最初建立的两年,来读书的女孩几乎都是因为贫困。周云丽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很幸运。在她所在的村子,许多女孩十五六岁就已定亲。山里人觉得女孩读书花钱,不如早早嫁人。

女高成为贫困女孩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当时,第一届学生成绩很多未达到中考分数线,且年龄偏大,有学生补习3年还未拿到初中毕业证。

女高接纳了这些女孩,只要是农业户口,想读书,就收。仅有的一栋5层教学楼成为全校师生吃、喝、睡的场所。学生们住在3楼3间教室里,每间教室有女老师陪同,其余女老师和男教师被分入4楼两间大教室。男老师们轮流在一楼木板床上守夜,夜晚,学生们要去隔壁中学上厕所,女老师陪同,男老师打手电筒护送。

开学不久,张桂梅就遇到一件糟心事。一个女孩去医院做阑尾手术,被发现已怀孕4个月。一阵批评的浪潮袭来,女孩的父母也质问学校。女孩说了真话,孩子是对面一所高中男孩的,两人在入学前的假期发生关系。

张桂梅长了教训。学校没有围墙,常有男孩来戏耍,张桂梅守在教学楼前,见到逗留等候的男孩就赶跑,大骂“小混蛋”。

学校没有性教育课。有性知识辅导老师问需不需要支援,张桂梅让他们“滚一边去”,“手机上已经很过火了,还用教吗?”

后来,教学楼一楼安装了铁栅栏。一向吝啬的张桂梅在安全管理支出上毫不心疼,有宿舍门坏,她立即请师傅来修。每当高考季来临,张桂梅会请几个人日夜看守教学楼,让学生看到“楼前楼后都是人”,安心。

为了杜绝攀比,张桂梅规定,学生必须剪短发,穿校服,女老师在校不能穿裙子和高跟鞋。

教学楼的一楼贴满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数额,墙上的企业和个人帮助支撑起这所免费高中。每当有人来校捐款,她要求学生向捐款人集体敬礼,唱《不忘初心》。但她反对学生手举捐赠牌被拍照的行为,有企业提出此类要求,张桂梅宁可钱打水漂也不同意。

有毕业生回母校捐款,但也不知道最终资助给了哪个学妹,张桂梅希望这种“背对背”的方式,让学生没有压力地接受捐赠。

在张桂梅看来,贫困对女孩是一种隐私,对外,她称呼自己的学生“山里的女孩”。

筹来了钱,可筹不来分数。

张桂梅本以为,只要提供给这些女孩机会,学习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她发现这些学生基础差,试卷测验几乎都不合格。

质疑的声音不止。张桂梅去县里开会,听到人议论,“说得可好,成绩那么差出来怎么办?”“如果只给机会她不学,那么这个机会等于没有,等于养她3年。”高一还未结束,她意识到这是个“严肃问题”,“高中要讲分数,不讲分数,高考设置就没有用。”

17个老师走了9个。心灰意冷时,她怕耽误学生,找县里反映,想将学生分到其他高中就读,遭到数落,“不让你干你非干。”

后来她给老师下任务,一个班要考上多少一本和二本。她希望学校出清华北大毕业生。

更直接的方式是打时间战。晚休时间从晚上9点半延长到10点半,最后延到12点20分。学生从6点起床提早到5点半,只有5小时睡眠时间。每天下午,学生回宿舍洗漱15分钟,穿拖鞋回教室,以便晚上回宿舍躺下就能休息。

刚建校那会,为了给学生余出更多学习时间,学校卫生被老师包揽。早上6点,全体老师要起床打扫校园。建设中的工地四处是灰,一下雨都是泥巴,老师们要去沟里抬水,把水泥板冲洗干净。

每次临近放假,张桂梅跟学生商量,再干两天,结果干着干着开学了,第一届学生只在寒假休息了几天。有人给张桂梅起外号“周扒皮”“魔鬼”“半夜鸡叫”,那时的张桂梅每天守在教室门口,有学生坐着睡觉,她就把学生捅醒。后来,学生打瞌睡会主动站着听课。

吃饭时间被压缩到10分钟。张桂梅要求食堂饭不能太烫,菜炒出来,要及时扣上锅,不能过凉,她计算,一分钟能有30个学生打饭,159人5分钟能全部打完,最后一个学生也能有5分钟吃饭时间。为了加快递碗的速度,张桂梅不允许学生就餐过程中说话。

为了节省时间,女高学生去县医院看病不需要排队。有医生听说吃饭只花10分钟,向张桂梅抗议学生压力太大,还有人骂她没儿没女,不知道心疼别人家孩子,张桂梅毫不在意,“只要不伤害她们,对她们有意义,就这么干。”

实际上,学校也曾有过一段“民主”时期,张桂梅借鉴其他重点高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她在旁边听,发现讨论什么的都有,随即叫停。起初,学生6点半起床,9点半休息,结果学生越来越懒,成绩越来越差。

张桂梅希望,学生能养成好习惯,有限的时间干特定的事,“干不完你就亏了”。有的女生爱干净,早上4点就起床洗漱。张桂梅于是将水停用,只在上午5点半到下午6点间放水,逼着学生休息。睡觉前,学生们提前用盆接满水,用来冲洗厕所,内裤有时要积攒到周末洗。每周末仅有两三个小时休息,学校没有澡堂,学生要去校外宾馆洗。

刚进校的17名教师没有一位教过高中,张桂梅带着他们去丽江学习。一位老师记得,那会学校流行评课,教室后面坐一排老师,专挑讲课老师的缺点。板书哪里不到位,课哪里有毛病,老师们常常互相不服气,当场顶起来,一堂课火药十足,“女老师有的记仇嘞,下课了还追着问,你讲给我看看。”

张桂梅鼓励这种争吵,反对互捧。一次评课,听到老师们互评只讲好的,她提起凳子就走人,把10多个老师晾在一边。

学校花费18万元去各个高中买试卷,开启题海战术。学生们高一高二上完课,高三刷题。有人说这种刷题方式不科学,她说,“我们不管科不科学,能考走一个好学校算一个。”

第一年,张桂梅在儿童之家和学校两头奔波,一边是50多个需要照料的孩子,一边是96个渴望考出大山的女孩,做着做着工作时间就没了,她“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每到假期,张桂梅带着面包、矿泉水,坐车去山里家访。12年来,张桂梅的家访路长达12万公里,最远时要坐10个小时车。

第一届学生家访时,张桂梅走一家哭一家。有的人家里连衣服都买不起,寒冬里穿着一件单薄的外衣,除了物质贫穷,人的精神状态也糟糕,男人提着一个大烟袋懒洋洋闲坐,女人穿得脏兮兮,目光呆滞地看着人。

有的村子一个大学生也没出过,有女孩考到女高后,村里开始陆续有高中生。

每次去家访,张桂梅尽力帮助解决问题。谁家种的水果卖不出去,她发动老师一起购买;看到很穷的人家,她把自己穿的外套、随身带的钱留下;有个人家只有两个姑娘,被人欺负,土地被侵占,张桂梅帮她们打官司,“吃亏我才不干呢。”

有个女孩全市统考中数学只考6分,张桂梅去女孩家家访,希望女孩的父母让她转学或读职高。到那一看,整个山头仅剩女孩一家板房,女孩的爸爸残疾,独自一人操劳的妈妈将搬离大山的心愿寄托在女儿身上。

家访结束,张桂梅给这家人办了贷款。她把女孩叫到跟前,“家庭这样,你说咱们怎么办?”最后女孩考上了大学。

对家庭关系不和的,张桂梅会想办法调解。有个女孩四五年没有跟父亲说话,一次唱歌大合唱,张桂梅把父亲从山里接出来,让女孩站在父亲身后唱《我的老父亲》,父亲听着听着哭了起来,父女关系改善不少。对不懂事的女孩,张桂梅会直接让女孩对着母亲跪下。

张桂梅像一个大家长。宿舍楼2层以上的门长年开着,张桂梅随时进屋查找学生是否带手机,看到学生日记也翻。有一次,张桂梅翻到一个女孩给一个男生写的情书,她把女孩叫到面前,让她停止谈恋爱。女孩很生气,说她翻日记违法。

“狗屁,这是我的地方。”张桂梅说。

去年,张桂梅翻到一个学生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一看内容,女孩要自杀。信里说,父母常年酗酒,活着没有意义。张桂梅害怕了,她去女孩家里访问,发现女孩父母醉得不省人事,等了3小时,父母清醒了,张桂梅将信的内容念给他们听,让他们写下再也不喝酒的保证书。不过保证书是写了,可这个父亲不喝白酒,改喝啤酒了。

张桂梅的眼睛像鹰一样盯着女孩们。她看到有个学生3年穿一件外套,给她生活费,让班主任格外关照。为了省钱给哥哥看病,一个学生经常不吃晚饭,独自留在教室唱歌。张桂梅发现后很心疼,告诉她好好吃饭才能有力气学习,考出去才能改变自己的家庭。

那时,周云丽喜欢和一个家境稍好的女生来往,周日休息时间也会约着出去玩。张桂梅看到后,把她叫到办公室,说家里没钱没势,应该投入更多时间学习。周云丽不服气顶了一句,张桂梅气得用手里的诺基亚手机砸她,骂人声整层楼都能听见。两个班主任闻声过来劝,周云丽的姐姐也来了。张桂梅看出来姐姐心疼妹妹,“如果我真把她打着了,姐姐肯定上来捶我。”

多年后,周云丽才懂得校长当时的一番苦心。读大一时,她回校看望张桂梅,抱着校长开玩笑,“你再打我一顿。”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周云丽回到华坪女高,成为一名数学教师。

学校师生的付出得到了回馈。20__年,华坪女高向社会输送第一届毕业生,96名学生69人考取本科,综合上线率100%。这个成绩让华坪女高在县城站住了脚跟。

周云丽考上大学后,父亲总是笑嘻嘻,做什么都有劲,“觉得再读4年就出头了。”父亲让她和姐姐背着装满菜和鸡肉的筐子,当面感谢张桂梅。

踏上前往昆明的火车,周云丽第一次认识大山以外的世界,也体会到不同成长环境带来的差距。

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周云丽发现他们能歌善舞,自己没有才艺可展示。舍友问她用什么乳液护肤时,她还不知道乳液是什么东西。父亲不愿女儿落于人后,听女儿说班里同学都有电脑,他跑到县城,花费4000元为女儿买了一台电脑。

差距显而易见。一位华坪女高的毕业生说,大学的口语课上,自己蹩脚英语口音一出,很多同学忍不住笑。还有人说,自己沟通力欠佳,不主动,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张桂梅不断收到这样的反馈,一位浙大毕业生打电话对她倾诉,自己不如别人,英语也说不清楚。

这样的反馈是张桂梅不曾预想的。张桂梅意识到,学校也需要与时俱进,她开始让学生跳鬼步舞、穿黄色校服裙,让儿童之家的孩子吃汉堡、披萨,将生活习惯改成“洋式的”,“免得出去让人瞧不起。”

一位女孩考上大学后,向张桂梅倾诉,说自己跟同学相比又小又黑,穿得不好,说话也土气,常受排挤,7个舍友同去宿舍楼底抬水,不许她喝,还经常留她一人扫地,不过自己没哭过。张桂梅夸奖她好样的,还对她说,“欺负我,就给我揍回去,别看你长得小,不怕。”

还有考入北京的学生跟她说同学来自人大附中、衡水中学,张桂梅鼓励学生不要惧怕竞争,迎头上。她相信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后劲非常足”,不会被轻易打倒。

女孩们不可避免审视过去。一位20__级的毕业生说,自己曾有一段时间充满沮丧,上大学后,她发现同学在高中阶段就出国旅游,考上大学顺理成章,而自己的高中生活被枯燥的学习生活填满,拼尽全力只是为了摆脱农民身份。不公平感会在某些时刻冒出来,但她也因此看到奋斗的价值——大山走出来的她能通过高考同优秀同学站在一起,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欣喜。

张桂梅在教学楼外墙上贴了几个字:刚强、慈惠、质朴。她常鼓励学生,哪怕落榜了,也不要怕失败,“天塌不下来”。但有毕业生结婚后回来看她,带着孩子,又没有工作,张桂梅会面露忧虑。

张桂梅希望,女孩们走出大山,不要再回来,也不用回母校。有当医生的毕业生想捐工资,张桂梅没有收,她不愿拿学生的钱。如果未来实力允许,她希望学生能把钱捐给没钱治病的穷人,而母校和她本人都不需要报答。

张桂梅常说,女子高中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一个人奋斗不是为自己和父母,而是为国家和民族。如果看到有人落水,张桂梅觉得,不管自己是否自信有能力救人,都应该伸手拉一把。

她知道被人拉一把的感觉。来华坪县任教前,她在中甸子弟学校当老师,在那里与丈夫相识、成婚,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

1995年,为了给身患癌症的丈夫治病,张桂梅花光了全部积蓄,最后给丈夫立碑的钱也没有,又借不到钱,她在大马路上撞车寻死,被司机破口大骂。那一刻,张桂梅体会到,“人需要帮忙时,只要有人提一把,真的感激不尽。”

办校12年后,不断有学生为争取读书机会涌向这里。有女孩背着包站在校门外,恳求来这读书,许久不肯离去,张桂梅年年遇到这样的女孩。也有外市来求学的,学校不能收,她就送5000元钱,嘱咐对方,没钱再找她要。

张丽(化名)初中时,父母离婚,被判给父亲。但父亲长期酗酒,常常责骂她。她独自一人住进镇上120元一间的出租屋中,房费由改嫁的母亲支付。

初中毕业,她想着去打暑假工,家里再凑些钱就能读书。但母亲坚决不让她读,说家里供不起。她天天哭,中考成绩未达到女高分数线,最后的机会也失去了。

她不甘心辍学,去年暑假,她壮着胆,拿着贫困证明、独生子女证明、父母离婚证来到女高门口,申请一个读书机会,办公室老师收下她的材料。没想到,几天后,她的妈妈接到女高的电话,女儿被女高录取了。妈妈说孩子走了“狗屎运”。

学校不仅送张丽一张高中入场券,也为她支付了生活费,免除她经济上的担忧。

不过,像张丽一样因交不起学费而来到女高的越来越少。20__年,华坪女高一本上线率40.67%,排名丽江市第一。今年,学校成绩依然可喜。159人参加高考,一本线以上70人,本科线以上150人。

但今年9人未上本科线的高考成绩让张桂梅不太满意,她觉得,今年受疫情影响,山里的孩子与城市孩子进一步拉开差距。

上网课在大山里很不便,风一刮,信号就没了。她让老师和各级村委会联系,让家中没有网络的学生去村委会上课,并给没有手机的学生买了手机。

张桂梅希望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心愿也没能实现。

学校最缺的仍是资金。华坪女高的教师工资由县财政负担,工资水平低。华坪县教育局党委书记胥国华告诉记者,华坪女高最初按18个教学班、900人办学规模设计,但因资金有限,每年只能招收100到160人。

除了教师工资,学校水电费、学生的所有支出均由学校负担,每当账户剩下100万元,张桂梅就进入新一轮的忧心,她要继续为钱奔走。

名气能为学校带来钱。张桂梅因此在乎每一次出名。第一次被全国聚焦在20__年,新闻联播报道她的第二天,她正要起身去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汶川地震来了。第二次时,媒体宣传她,片子还没播,鲁甸地震来了。

这一次,赶上了疫情。她以为又没了音讯,自己却突然火了。

社会各界的捐款让张桂梅暂时免于为钱发愁。但代价是每日数不清的媒体约访和陌生人的问候电话,有人请她去给干部讲道德课,有报纸请她跟全国优秀教师写几句话。以前没钱看病,如今,她身体的每个器官都被医生关注,有人给她开中药,有人对她问诊。

她对每位到访者客气。多家媒体到来前,她特地去医院打了一针,以免中途倒下。今年春节,她坐在椅子上接受视频采访,身后有县长和一名医生保驾护航。

这位强势的校长逐渐发现,自己能做的越来越有限。对于这所学校的未来,她多数时候表示乐观,觉得学校名气大了,自己即使不在了,政府也会管。

以前,有洁癖的她不喜欢别人摸她的手,如今,她身体愈发虚弱,要靠别人搀扶。半生教书育人,每次放寒暑假,看到空荡荡的校园,她终于可以停下来一会,想想自己的事,以后养老怎么办,但找不到一个可倾诉之人。

脆弱的时刻很短暂,很快,她又以健谈精干的形象面对每一个到访者。她说,只要她能动,女高就不会倒。

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篇八

加勒比的海风,在夜色中拂过宁静的委内瑞拉拉瓜伊拉港。悬挂满旗满灯的和平方舟宛若盛装的公主,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甲板上,女水兵邱明霞轻抚古筝,一曲悠扬的《渔舟唱晚》从指尖缓缓流出,原本热闹的甲板招待会瞬间安静下来。“中国民乐真是太美妙了,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在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一位委内瑞拉海军军官情不自禁地说。

这是和平方舟执行“和谐使命”任务期间,开展的一次普通的文化交流,亦是他们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9年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文珍随和平方舟首次走出国门,率领以她名字命名的健康服务小分队,走进肯尼亚一所孤儿院开展文化联谊。起初,孩子们看到黄皮肤的叔叔阿姨们非常紧张,有个稍微胆大的孩子围着队员们转了几圈后,渐渐被他们和善的笑容所打动,终于带着些许腼腆靠过来。王文珍拉着他跳起了当地舞蹈,其他孩子见此也纷纷聚拢过来。

队员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教他们唱中文歌曲,介绍有关中国的知识。临别时,孩子们都恋恋不舍。“你们的到来,让我们感受到来自中国的仁爱文化。谢谢,中国!”孤儿院院长比特丽丝说。

“这是中国的故宫,这是北京的鸟巢。”在格林纳达首都的圣乔治教会小学,学生们被和平方舟文化联谊小分队播放的宣传片深深吸引。“中国真美,我想去中国!”“我也想去中国!”学生们兴奋地举手高喊。随后,小分队表演了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歌曲、舞蹈和古筝独奏,学生们则表演了加勒比风格的舞蹈。告别之时,小分队应师生的请求,在教室外墙上刷绘了一面中国国旗,将大红的中国印记留在这里。

圣乔治教会小学校长西西丽亚·阿瑟女士感慨地说:“过去我们对中国缺乏认识和了解,通过今天的联谊活动,我们都感觉到中国人很亲近,中国很伟大。希望你们常来。”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原船长郭保丰说,“和谐使命”任务不仅为43个国家和地区送去了健康,还以此为平台展示中国形象,开展文化联谊活动数百场次,让到访国民众近距离了解一个传统又现代的中国。

在莫桑比克国家艺术中心,和平方舟官兵应邀与这个国家的艺术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双方即兴挥毫泼墨,共绘中莫两国友谊画卷。莫桑比克知名画家伊利亚斯、伊达斯、迪图用当地画法创作了和平方舟主题画,官兵们也用画笔回馈了热情友好的莫桑比克人民。

在安哥拉,海军中尉尼尔森登上和平方舟时,特意戴上在中国军事院校留学时的校徽。作为安哥拉海军外事部门联络官,尼尔森是安中两国两军深厚友谊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他对中国文化的包容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世界上各种文明之间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提出了与文明冲突论完全相反的观点,强调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体现的是文化自信,实现的是文明和谐,令人钦佩。”

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受到追求公平、正义、合作、友好国家的尊重。在刚果(布)的黑角港,不少民众身穿印有刚中两国元首头像的t恤衫,欢迎和平方舟的到访,纷纷竖起大拇指高喊:“中国,好样的。”

吉布提海军司令阿卜杜拉曼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法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8月,当和平方舟到访吉布提时,阿卜杜拉曼与指挥员一番寒暄后,饶有兴趣地谈起了他读这本书的感受。他说,中国领导人不仅担当起了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而且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非常伟大。

入列,在挺进深蓝的航程上,和平方舟架起了一道彩虹桥,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篇九

10月,北京。在“向海图强——万里海疆画展”上,一幅名为《恩师》的国画,引起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

画中描绘的是,和平方舟的一位女军医与当年教过的一位外国留学生,联手为到访国民众诊疗的场面。

这名女军医的原型,是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专家李伟红。作为医学交流的一部分,海军军医大学每年都会接收一批外国留学生,他们毕业后像一颗颗友谊的种子,回到自己的祖国,撒向世界各地。

随和平方舟出访,李伟红多次在世界各地遇到自己的学生,师生同堂会诊,治病救人。“看到他们用在中国学到的本领服务社会,我非常开心。”李伟红说。

和平方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超越了国家、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让世界为之温暖。特别是在危难之时,这艘满载友谊的“大白船”的航迹,就如同向世界伸出的友谊之手。

位于西非的塞拉利昂,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8月中旬,一场罕见的泥石流摧毁了首都弗里敦的大片房屋。

疟疾、伤寒、霍乱等流行,和平方舟勇敢“逆行”,来到这里。中国医生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泥石流灾民安置点巡诊,并派出分队对灾民临时住所、卫生区域和公共设施进行消毒,将9名重症患者送到医院船上做进一步治疗。

“白天出去接诊、巡诊,下午5点左右开始手术,手术台边上用餐、加班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都是常态。”和平方舟第3任船长郭保丰说。从靠泊到离开,所有的人都在紧张工作。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一名塞拉利昂政府高级官员在参观和平方舟后,对中国军人说:“中国永远是塞拉利昂最可靠的兄弟。”

医者仁心,患者至上。在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开展医疗服务期间,一位患者的验血报告,让和平方舟护理部主任江有琴倒吸了一口凉气:hiv呈阳性。也就是说,这是一名艾滋病患者。

怀着“救死扶伤”的医者本能,江有琴为患者抽血、打针、化验、治疗,平静一如往常。诊疗结束后,她才发现自己由于神经高度紧绷,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了。

事后,当这名患者再次赶到码头表达感谢时,医院船已前往坦桑尼亚。于是,他不远千里从肯尼亚乘飞机追到坦桑尼亚:“我的家人平时都对我十分避讳,但中国医生竟如此关爱和体贴!”

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篇十

央广网昆明12月1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60岁带领团队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带领当地走上生态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之路,也让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0__年,朱有勇和他的团队来到澜沧县蒿枝坝村时,看到当地自然的条件不错,而村民却过着贫穷的日子,连连感叹。

朱有勇:抬着金饭碗要饭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思想问题。

扶贫要扶智,五年来朱院士团队不仅教授农民科学种地,还下决心让群众从思想观念上得到改变。每天早晨,朱有勇都会沿着蒿枝坝村四周的水泥路跑步,渐渐地,不少村民也开始加入“跑团”。

村民朱永情:以前七八点钟都没有人起床,现在一个看一个的,老早老早就起来了。

精神面貌的变化,带来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热情。朱有勇团队先后组织科技扶贫技能班、电商课程班等各种培训,村民们积极参加。

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凯:中国工程院来了以后,我们解决素质性贫困有了一个突破口,老百姓生产生活技能和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根本上的改变。

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篇十一

中新网12月27日电12月27日下午,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针对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表示,入列,和平方舟先后到访43个国家,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超过20万人次。可以说,它满载着中国军队对和平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是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吴谦称,先讲1个芭蕾舞的故事。6岁的斐济小女孩戴安娜,从小想跳芭蕾舞,但是不幸得了手足畸形,在当地医院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8月,当和平方舟医院船访问斐济时,中国医生在船上为戴安娜成功地做了矫正手术。小姑娘高兴地告诉记者,长大了我想到中国,到中国跳一支表达感谢的芭蕾舞。这只是和平方舟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任务的一个缩影。6个月来,和平方舟医院船航程31500海里,诊疗50884人次,辅助检查26231人次,实施手术288例,圆满完成了医疗服务和友好访问任务。

吴谦表示,入列10年,和平方舟先后到访43个国家,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超过20万人次。可以说,它满载着中国军队对和平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是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篇十二

万里之外,刚刚轮换到位的中国第6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第一时间组织官兵观看学习“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先进事迹。步兵营教导员熊军说,医院船走出国门,给世界带来健康,传递和平,增进友谊。维和步兵营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要特别注重向医院船学习,履行好新时代我军的历史使命,筑就和平长城,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它是和平友谊的使者,强军报国的楷模。”20__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第二次到访吉布提时,时任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副兼纪委书记的米晋国曾参与了医院船在吉的保障工作,亲眼目睹当地华侨和民众对医院船的热切期盼。“我们每一名海军官兵都要奋楫争先、中流击水,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而努力。”海军某部米晋国说。

在祖国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的新疆克孜勒苏军分区某边防团,医院船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官兵共鸣。过达坂、蹚冰河、翻雪山,刚从海拔3982米巡逻归来的库鲁木都克边防连上士柴斌斌通过4g网络在手机上看到医院船的报道。“我们边防官兵一定要忠实履行戍边使命,守好祖国的西大门。”柴斌斌说。

“和平不是一句口号,和平需要革命军人通过艰苦实践才能实现。”陆军防化学院教授黄顺祥长期从事核生化安全防控、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处理工作,他将相关技术“军转民”用于大气污染防治,经过5年持续攻关,提出了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整体解决方案。“向医院船学习,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和平更加努力地工作。”黄顺祥说。

正在进行跳伞训练的空降兵某旅女新兵们,利用往返机场和空降场的间隙,通过“两微一端”对“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展开学习讨论。入伍前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师的女兵薛璐珈说:“作为一名空降女兵,我要和医院船官兵们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地面苦练动作夯实基础,到空中大胆离机翱翔蓝天,为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围绕“向医院船学习,做献身强军实践排头兵”主题,武警河南省总队漯河市支队官兵深入展开讨论交流,不久前刚领取医师资格证的卫生员刘李宁说:“虽然我不能远赴海外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服务,但我立足本职岗位,潜心研究医学,可以为身边战友服务。”

曾在南部战区海军服役的老兵鄢健颐在看完“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后留言:“海军‘大白’太暖了!这就是真正的和平之师,她的每一寸甲板都写满爱的故事。”

学习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心得体会通用篇十三

在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主甲板上,一幅平展开的世界地图记录着这艘特别军舰入列11年来的航迹。如果将这些航线全部相连,足以环绕赤道11圈。

作为我国第一艘万吨级制式医院船,“和平方舟”号9次走出国门,航行24万余海里,到访43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手术1400余例,为23万人次提供医疗服务。

近年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曾参加东盟防长扩大会人道主义援助救灾联合实兵演练和军事医学联演、多国海上联合演习等20余项重大任务,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1次。

如今,这艘通体洁白、身漆巨型红十字的“明星舰”不断向远海大洋延伸航迹,以救死扶伤的方式履行着自己的神圣使命:守卫和平。

从天而降的中国军医。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被称为“海上的三甲医院”,船上装载着数百张病床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医院船医疗中心主任蔡金辉至今难忘,12月它刚入列,大家初上这艘“大白船”时兴奋、眼花缭乱的感受。谁也不知道它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但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作好了大展拳脚的准备。

10月,来自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市各大医院、各地军医大学的专家教授汇聚在船上,首次执行“医疗服务万里海疆行”任务,为驻岛官兵与当地群众免费巡诊。

“由北到南,我们走遍了中国海岸线。”蔡金辉印象最深的,是一天深夜,“和平方舟”接到消息,一座没有港口的岛屿上有战士突发急性阑尾炎。蔡金辉和战友乘坐小艇紧急靠岸,连夜展开手术。

第二年,“和谐使命”任务拉开序幕,“和平方舟”开始向远海进发,把医疗服务扩展向国外。

出访任务并不轻松。每到一站,船一靠码头,医护人员就开启“24小时连轴转”模式。闻讯而来的患者涌上医院船,有的病人是因为当地医院医疗条件有限无法救治,有的需要体检,还有的就是对这艘来自中国的“大白船”感到好奇,或者想要体验一下中医。

孟加拉一名患有心脏病的孕妇即将生产向“和平方舟”求助。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将母女从死亡线上拉回年轻的父亲决定给仅3斤重的女儿取名“chin”这个名字孟加拉语意为“中国”。

去年,“和平方舟”上的飞行员马东升驾驶救护直升机,载着一支10人医疗小分队飞行100多公里,来到斐济交通不便的瓦图莱莱岛上。岛上共有4个村庄,800多名居民,但全岛只有一个医疗中心,仅有1名医生和1名护士。针对岛上医疗条件和发病情况,医疗队专门带了便携式b超、心电监护仪等设备,向当地民众提供最急需的服务。

医疗队队员不辞辛苦、连续奋战,午餐也只是简单吃些干粮和自热食品,分秒必争地开展诊疗服务。这一切,岛上的居民都看在眼里,瓦图莱莱岛酋长拉徒激动地说:“真没想到,中国军医会从天而降,让我们足不出岛,就能接受专业诊疗,感谢‘和平方舟’,感谢中国!”

11月,菲律宾遭受“海燕”强台风袭击,人员伤亡惨重。刚刚结束125天“和谐使命-”任务的“和平方舟”接到命令,紧急出动赴菲律宾进行人道主义救援。48小时内,分散在全国各地41个单位的400多名军医与船员全部集结完毕。“和平方舟”以全速马力直接穿越风浪地带,77小时后抵达菲律宾灾区。

医护人员眼前的情景可谓“满目疮痍”:椰子树成片倒着,房屋也几乎都塌了,石砌码头成了石堆。医院船无法靠岸,只能抛锚在附近海域,医生们就乘小艇上岸投入巡诊。

连续奋战16天,“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接诊伤病员2208人,成功实施手术44例,并有4名新生儿诞生在医院船上,孩子的父母纷纷给他们取名为“和平”“方舟”或“中国”。

蔡金辉在“和平方舟”上服役了11年,见证了医院船由国内到国外、从近海驶向深蓝的航迹。他用一句话形容这艘海上医院船的使命,那就是:“我们要把健康送到天涯海角。”

传递友谊的中国名片。

入列11年,“和平方舟”到访过43个国家和地区,这艘中国军事外交“明星舰”成了传递友谊的和平使者。

“我们是一张‘大国名片’,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毛志国说,他参加了去年的“和谐使命-”任务。这是“和平方舟”代表中国海军首次出访多米尼加,当时多米尼加刚刚与我国建交半年。

毛志国记得,靠港那天,停泊在圣多明各港里的军舰都悬挂满旗,鸣笛迎接“和平方舟”的到来。

“和平方舟”的到访在当地刮起了一股“中国旋风”。开放参观时,多米尼加华侨学校高三学生黄秀儿,认真观看了船舱里的每一幅宣传展板。走下舷梯,她对父亲说:“爸爸,我想回中国上大学,成为一名外交官,像‘和平方舟’一样,带着和平友好走遍世界。”

中国形象从这些穿着军装或白大褂的官兵身上传递出去,国与国之间的友谊也在不断加深。“和平方舟”在塞拉利昂巡诊期间,一名当地青年将烤好的红薯塞给船上的医生说:“chinese,free。”20与20,“和平方舟”两次访问孟加拉国,长大的chin两次登船寻找给她接生的“中国妈妈”;医院船抵达刚果(布)黑角港时,不少当地民众穿着印有中刚两国元首头像的t恤衫高喊:“中国,好样的!”

身处医院船上的“明星科室”——中医科,海军军医大学中医系针灸推拿教研室副教授李伟红每次出访都格外忙碌,因为这里是各国政要登船参观的第一站。此外,很多到访国民众都喜欢上船来体验一下“神奇”的东方医术。

“和平方舟”访问马来西亚时,登船参与志愿服务的贝尔纳德曾赴中国留学,他正是李伟红的学生。于是,师生二人联手开展诊疗。李伟红还参观了贝尔纳德在马来西亚开的中医诊所,为当地医生开课培训。

“这是一种文化外交,教授中医就是在传播我们的中国文化,也是在传递我们的外交理念。”李伟红说,“我们向世界表明,中国人以和为贵,中国军人为守卫和平、构筑友谊而来。”

最早执行出访任务时,官兵们曾为如何准确地翻译“和平方舟”这个名字苦恼。如今,多国语言中都新增了一个名词:“和平方舟”,拼写就是汉语拼音。

“我们和很多国家联系,只要一说‘和平方舟’,不用翻译,谁都知道!”蔡金辉扬起嘴角,满脸骄傲地说。

锻造守卫和平的力量。

中马“和平友谊-”实兵联合演习在马来西亚举行演习中一艘“商船”“被撞倾覆”船员“受伤落水”。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和平方舟”立即派出救护直升机前出搜救同时放下两艘高速小艇支援“失事”船只。

2分10秒后,中国直升机率先发现“落水者”。随后便是快速打捞、转运、检查、诊断、手术……“和平方舟”展示了卓越的立体救援能力。

出色的表现赢得外军军官的一致赞赏,有人评价“‘和平方舟’是一艘最温暖的中国军舰”。而第一任海上医院院长、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孙涛深知这一切背后的付出。

“一路航行,一路训练”是“和平方舟”一茬茬官兵不变的口号。即使遇上大风浪天气,训练也照常进行,因为这是“熟悉特殊环境的时机”。

20,“和平方舟”成立了“海上大学”,由各科室医生轮流讲课,向其他专业的医护人员与船员传授基本的救护知识。

“‘和平方舟’是为了战时救治建造的,医生必须是全才,人人都要能独当一面,人人都要会紧急救援。”孙涛说。

在“和平方舟”上,最有特色的是一张“大表”,任务中这张表每天更新,为每名医师分配次日的值班科室。表格通常在凌晨更新,然后塞进各间宿舍的门缝里,第二天起床后,医护人员看到自己被分在哪个科室,就去哪里值班。

“一次次环球执行任务,不断训练,不就是为了在突发状况时能够顶得上、打得赢吗?”官兵们说。

用和平的力量守卫和平,孙涛认为,这条路还应该走得更远,“和平方舟”的航迹将驶向大洋更深处,“战斗舰走到哪里,‘和平方舟’就能保障到哪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