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9:46:54 页码:11
最新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实用13篇)
2023-11-18 19:46:54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自我反思和成长的方式,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写总结时,要注重语言的美感,使得读者能够产生共鸣。探寻历史背后的故事,了解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

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学,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公认的儒学经典。

b.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至明、清两朝,变为对举人的雅称。

d.二千石,指称郡守。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能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为孝廉,他却不愿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委任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出言不逊,皇帝虽知其言语耿直,最终不愿重用他。

c.广陵寇乱十多年,朝廷派张纲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只身到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

d.王夫之认为,张纲独自赴贼营,劝张婴归降,可谓大智大勇,但后来张婴再次造反,证明张纲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值得效法。

19.d(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

20.c(“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

21.d(王夫之并未认为张纲大智大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郡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郡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郡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3)花之隐逸者也()。

(4)花之君子者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4.莲,花之君子者也。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1.(1)多(2)少(3)指隐居的人(4)指品德高尚的人。

2.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娇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啊。

3.a。

4.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三

一百多年前,美国有个孩子叫汤姆,他从小就爱动脑子。

一天晚上,汤姆的妈妈肚子突然痛得厉害,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往下()。爸爸赶紧请来了医生,经检查,医生诊断出妈妈患了急性阑尾炎,必须马上动手术。

可是小汤姆家只有煤油灯,光线太暗,怎么能动手术呢?爸爸愁得__________,医生急得在屋里踱来踱去。小汤姆心想:要想法让屋里亮一些,可从哪里找那么多灯呢?他忽然想起,白天和小伙伴一起玩时,用块玻璃镜片在阳光下晃来晃去,墙上不就出现很亮的光斑吗?想到这儿,他叫医生快准备动手术,自己就跑了出去。

小汤姆飞快地跑到邻居家借来了四块镜子,放在病床四周,然后在每块镜子前面放上一盏油灯。这一来,病床上的光线亮多了,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

你知道这个孩子是谁吗?他就是后来的大发明家——爱迪生。

1.文中()里应填()。

a.涌b.掉c.流d.淌。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应补上的一项是()。

a.大叫在嚷b.直跺脚c.双手抱住头d.赶紧往外跑。

3.与文中加“”的句子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把四盏油灯分别放在每块镜子前面。

b.然后再放四盏油灯在镜子前面。

c.然后把油灯和镜子放在一起。

d.然后在每块镜子上放一盏油灯。

4.下面每组句子意思相同的是()。

a.光线太暗,怎么能动手术呢?

光线太暗,不能动手术。

b.可从哪里找那么多灯呢?

没有地方能找那么多灯。

c.墙上不就出现很亮的光斑吗?

墙上就出现很亮的光斑。

d.你知道这个孩子是谁吗?

你不知道这孩子是谁。

5.小汤姆在每块镜子前面放上一盏油灯是()。

a.可以使镜面变亮,病床上光线就亮多了。

b.可以使油灯变多,病床上光线就亮多了。

c.可以反射油灯灯光,病床上光线就亮多了。

d.可以使看到各个角度,病床上光线就亮多了。

《照镜子》答案:

1.d。

2.c。

3.a。

4.a、c。

5.c。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四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一)。

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字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云归而岩穴暝()(4)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了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4.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

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字的意思。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2)临溪而渔()。

(3)鸣声上下()(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乐观即可。

治理有方回答即可。4.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五

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___编著。成语“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句。

善()亡()将()以()。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则_____________(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淮南子.人间训》刘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擅长、善于。逃跑。带领。因为。

3.(1)这一损失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

(2)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意对即可)。

4.(1)寓言祸与福和可互相转化,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意对即可)。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六

阅读文言文,完成1一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见:__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安: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5.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1.(1)或:有时;(2)见:显现;(3)等:等同;(4)安:怎么,怎能。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5.努力使自己更完美:敢于毛遂自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遇。

(意思对即可)。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七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10.a11.b12.c。

13.(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减粜,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2)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八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3.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九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自怜两鬓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

昼闲度。因甚天也悭春,轻阴便成雨。绿暗长亭,归梦趁风絮。有情花影阑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

词人简介。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1]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

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十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

鸟说。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官官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

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患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彀,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如取以去。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或_______。本文是一篇以_______为主的“说”体文字。

3.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巢大如盏()。

(2)小不能盈掬()。

(3)手下鸣乃已()。

(4)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对鸟儿的遭遇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作者写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者/……之/……间/……尺/……。

2.说明议论记叙记叙。

3.(1)灯盏。

(2)一满捧。

(3)止。

(4)用翅膀。

4.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找茂林栖息呢?(意对即可)。

5.同情、悲哀鸟儿的遭遇,痛恨毁鸟人的行径。

6.抨击境治者的暴虐凶残,对受迫害的人深切同情,也告诫人们要选择好的生活环境。(言之有理即可)。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十一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予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著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工;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连亘六七里()。

(2)城市依稀而已()。

(3)裁如星点()。

(4)逾时,楼渐低()。

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2)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4.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

5.文中山市蜃景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代。

2.(1)连绵不断;(2)隐隐约约;(3)同“才”;(4)过了一会儿。

3.(1)过了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2)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4.时间顺序。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5.(1)形成阶段:孤塔、官殿的出现;(2)发展阶段:城市的出现;(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消失。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十二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武王示之病()。

(2)君与知之者谋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__________而言,一是针对________而言。(4分)。

12.(4分)(1)疾病(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分)治病治国。

游大理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十三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后宏、吴等党与闻伋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络绎不绝。

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赏赐车马衣服什物。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帝纳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匈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榖,以充其家,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位官员,文中指这三位官员管轄的地区,今在陕西西安附近。与《张衡传》“游于三辅,中“三辅”是一个意思。

b.征拜,征召授官,唐刘长卿《送梁郎中赴吉州》诗:“但愁征拜日,无奈借留何!”

c.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选文中是指尊称州长官。《三国演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d.九族,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九族揞本身上及父、祖、曾祖、高祖,下及子、孙、玄孙、曾孙的亲属,一共九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郭伋一生仕宦多朝。他在哀帝、平帝时做过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帝时被征拜为左冯翊:世祖时,任雍州牧,后做了尚书令。

b.郭伋为政善于治理。他使离乱后的渔阳盗贼消散,匈奴远迹,民得安业:他不战而屈人之兵,使颍川盗贼数百人皆束手来降。

c.郭伋为人讲究诚信。他巡视回来,比约定曰期早一天,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d.郭伋做亊讲究谋略。他知道卢芳是个老贼,很难一下子用力量制服他。他和部将隋昱谋划胁迫卢芳归降,卢芳最终逃入匈奴,解除了威胁。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

(2)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10.b。

11.d。

12.d。

13.(1)于是郭伋上书弹劾自己自作主张,光武帝很欣赏他的策略,没有因此责怪他。

(2)郭伋刚到任时去所辖地域巡视,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住拜迎。

郭伋字细侯,是扶风茂陵人。郭伋少年时就有志向和操行,哀帝和平帝年间被征召到大司空府,几次升迁后任渔阳都尉。王莽时郭伋任上谷大尹,升为迁并州牧。更始帝刚即位时,三辅地区接连遭受乱兵侵扰,百姓感到震惊害怕,有势力的宗族、大户人家拥兵自保,没有人肯率先依附。更始帝平素常听到郭伋的声名,征拜他来拜为左冯翊,让他安抚百姓。世祖即位,他被封为雍州牧,又转任尚书令,多次进忠言直言规劝。

建武四年,郭伋出任中山太守。第二年彭宠被灭,郭伋转任渔阳太守。渔阳已经遭受了王莽动乱,又加上彭宠的破坏,百姓大都狡猾不善,盗匪到处都是。郭伋到渔阳后,宣示百姓有功必赏,捕杀盗贼首领,盗贼由此溃散。当时匈奴多次侵扰郡界,边境军民吃了不少苦头。郭伋整顿兵马,设计好攻守战略,匈奴由于害怕而远远离去,不敢再侵入边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来颍川盗贼群起,建武九年,朝廷征召他封为颍川太守。郭伋到颍川之后,招抚怀山强盗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这些人都束手到郭伋处投降,郭伋将他们全部遣返回乡务农。于是他上书弹劾自己自作主张,光武帝很欣赏他的策略,没有因此责怪他。此后赵宏、召吴等人的党羽听说了郭伋的威望和信义,远自江南,有的从幽州、冀州不约而同前来归降,络绎不绝。

光武帝因卢芳占据北方,便调郭伋任并州牧。郭伋经过京师时上朝谢恩,光武帝马上召见他,并将皇太子及诸王召来一起宴请郭伋,与郭伋谈了一整天,还赏赐给他车马衣服及日用杂物器物。郭伋借机谈到挑选人员增补官职时,应挑选天下的贤士俊杰。光武帝接受了他的意见。郭伋刚到任时去所辖地域巡视,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你们为何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前来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办完后,众儿童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何时回来?”郭伋告诉别驾从事史,算好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儿童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当时朝廷很多人推举郭伋可以担任大司空,光武帝因为并部还有卢芳可能造成威胁,而且匈奴还未被平定,想让郭伋在此多任职一些时间,所以没有征召。郭伋知道卢芳是个老贼,很难一下子用力量制服他,因此经常严守烽火台,公开悬赏捉拿。卢芳的将领隋昱于是谋划胁迫卢芳归降郭伋,卢芳于是逃跑进入匈奴。建武二十二年,被征召为太中大夫,获赐宅第一处,以及帷帐钱谷,用以补贴家用,郭伋总是分送给宗族九族,一点也不保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