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2:06:50 页码:10
2023年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实用17篇)
2023-11-12 12:06:50    小编:ZTFB

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不足。在总结中,我们要注重语气的把握,既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又要积极向上的情绪。最后是一些总结的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一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还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

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而且还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

(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转正式民主的保障。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政治自由;

(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义务的内容:(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1)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2)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3)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4)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二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用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1)要用干净的药勺取用。用过的药勺必须洗净和擦干后才能再使用,以免沾污试剂。

(2)取用试剂后立即盖紧瓶盖。

(3)称量固体试剂时,必须注意不要取多,取多的药品,不能倒回原瓶。

(4)一般的固体试剂可以放在干净的纸或表面皿上称量。具有腐蚀性、强氧化性或易潮解的固体试剂不能在纸上称量,应放在玻璃容器内称量。

(5)有毒的药品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

2.液体试剂的取用规则。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倾注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注意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1)从滴瓶中取液体试剂时,要用滴瓶中的滴管,滴管绝不能伸入所用的容器中,以免接触器壁而沾污药品。从试剂瓶中取少量液体试剂时,则需要专用滴管。装有药品的滴管不得横置或滴管口向上斜放,以免液体滴入滴管的胶皮帽中。

(2)从细口瓶中取出液体试剂时,用倾注法。先将瓶塞取下,反放在桌面上,手握住试剂瓶上贴标签的一面,逐渐倾斜瓶子,让试剂沿着洁净的试管壁流入试管或沿着洁净的玻璃棒注入烧杯中。取出所需量后,将试剂瓶扣在容器上靠一下,再逐渐竖起瓶子,以免遗留在瓶口的液体滴流到瓶的外壁。

(3)在试管里进行某些不需要准确体积的实验时,可以估计取出液体的量。例如用滴管取用液体时,1cm相当于多少滴,5cm液体占一个试管容器的几分之几等。倒入试管里的溶液的量,一般不超过其容积的1/3。

(4)定量取用液体时,用量筒或移液管取。量筒用于量度一定体积的液体,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量度的量筒。

2如何存放试剂。

(1)钾、钙、钠在空气中极易氧化,遇水发生剧烈反应,应放在盛有煤油的广口瓶中以隔绝空气。

(2)白磷着火点低(40℃),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而自燃,通常保存在冷水中。

(3)液溴有毒且易挥发,需盛放在磨口的细口瓶里,并加些水(水覆盖在液溴上面),起水封作用。

(4)碘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盛放在磨口的广口瓶里。

(5)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贮放在阴凉处。

(6)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且易在空气中变质,应密封保存;其溶液盛放在无色细口瓶里,瓶口用橡皮塞塞紧,不能用玻璃塞。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三

【实验原理】:用海水、盐井水等制得的粗盐中含有较多的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可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除去不溶性杂质。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火柴滤纸。

【实验药品】:粗盐蒸馏水。

【实验步骤】:1.溶解:称取约4g粗盐加到盛有约12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固体食盐逐渐溶解而减少,食盐水略显浑浊。

2.过滤: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中,过滤器中的液面不能超过滤纸的边缘。若滤液浑浊,再过滤一次。不溶物留在滤纸上,液体渗过滤纸,沿漏斗颈流入另一个烧杯中。

3.蒸发: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水分蒸发,逐渐析出固体。

【实验结论】: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可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

【实验目的】:的检验。

【实验原理】:大多数硫酸盐都溶于水,有的硫酸盐虽不溶于水但溶于强酸,而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所以可用溶液来检验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盐。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蒸馏水实验1-1得到的盐盐酸氯化钡溶液。

【实验步骤】:取实验1-1得到的盐约5.0g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约2ml水配成溶液,先滴入几滴盐酸使溶液酸化,然后向试管中滴入几滴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所取样品中含有。

【实验目的】: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实验原理】: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利用沸点的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可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等杂质。

【实验仪器】:试管100ml烧瓶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冷凝管锥形瓶沸石(或碎瓷片)。

【实验药品】:自来水稀硝酸agn溶液。

【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加硝酸银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2.在100ml烧瓶中加入约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后沸腾。在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3.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到试管中,然后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加硝酸银和稀硝酸后,蒸馏水中无沉淀。

【实验结论】:自来水中有,蒸馏水中没有。

【实验目的】:萃取。

【实验原理】:碘在和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用可从碘的水溶液中提取出碘。

【实验仪器】:量筒分液漏斗铁架台(带铁圈)烧杯。

【实验药品】:碘的饱和水溶液四氯化碳。

【实验步骤】: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的活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4.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留下。

【实验现象】:加四氯化碳时,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在下层;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红色,水层黄色变浅或接近无色。

【实验结论】:加入萃取剂四氯化碳后,四氯化碳能把碘从其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实验目的】:配制100ml1.00nacl溶液。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容量瓶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

【实验药品】:nacl固体蒸馏水。

【实验步骤】:1.计算:计算所需nacl固体的质量为5.9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5.9gnacl固体。

3.溶解:将称好的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为加速溶解,可用玻璃棒搅拌。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注入容量瓶。若溶解过程放热,在转移前需冷却至室温。转移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5.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及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将烧杯内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若烧杯内壁还沾有少量溶液,为了减少溶质的损失,需要再进行此步操作。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液面在容量瓶颈刻度线下1-2cm时,该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装瓶。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四

36、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3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8、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3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其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0、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4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反复利用的特点。

4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45、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46、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7、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8、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9、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50、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五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六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义、依据、地位

(4)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含义、意义、地位)

(5)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原因、地位)

(6)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 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 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 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 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 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 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七

1、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2、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5、全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八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九

1.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空气、溶液、浊液、胶体、悬浊液。纯净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2.物质的性质:性质从本质上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包括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助燃性、酸性、碱性等。

3.离子反应:电解质:酸、碱、盐。非电解质:有机物,除稀有气体。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的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离子方程式: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出哪些离子,就对应哪些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存在。

4.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化合价升高。被还原:化合价降低。

此外,还包括钠的化学性质、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氯气溶于水后与水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规律等。具体内容请参考高中化学必修一课本。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十

4.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建立。

5.公元前8-6世纪在希腊制度瓦解的过程中,雅典城邦开始萌芽。希腊出现了约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

8.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11.公元前3世纪中期罗马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行省西西里。

1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14.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16.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开始灭六国。

18.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19.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建立起三十多个行省。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十一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分类元素常见种类分布主要功能。

单糖c。

h

o核糖动植物组成核酸。

脱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蔗糖植物∕。

麦芽糖。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植物植物贮能物质。

纤维素细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动物动物贮能物质。

分类元素常见种类功能。

脂质脂肪c、h、o。

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c、h、o。

(n、p)∕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有利于ca、p吸收。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十二

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国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分散而孤立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历史集结。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绝,而且人类文明越发达,国际交往就越密切。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许多挥之不去的情结,比如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唐朝有玄奘天竺求取真经和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明朝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等;而近现代的中国更是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同学们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文明是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繁荣。

2.有助于我们吸纳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增长我们的才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古至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求索中尽显无穷的智慧,创造出许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些无价之宝不仅属于其所在的民族和国家,更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同学们如果能从中吸纳精华,为己所用,一定会增长我们的才智。比如日本在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我国唐朝采取开放国策,而清朝却闭关自守。我们从日中两国发展的运势中可以得出如下历史结论:改革开放则国运昌盛,闭关自守则国运衰败。一个国家要想谋求发展和强盛,不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应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文明成果为己所用。这些启迪是我们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就能汲取的历史智慧。

3.有助于我们感同身受无数爱国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垂千古的爱国志士仿若片片浪花,使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流光溢彩。如19世纪法国科学家也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就曾写下如此豪迈的爱国感言: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他自己的祖国,其爱国之情不知感召了多少世人!我国许多科学家在满目疮痍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够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足见爱国精神的巨大魅力!如果我们在学习中深切体会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并使我们受益终生。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十三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芽根。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十四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有两篇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十五

必修三的生物知识是高中生物中比较重要的的内容,对于理科生来说,掌握好必修三的生物知识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你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2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2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2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5、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淋巴细胞t细胞

作用细胞)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

(二次免疫)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第一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5、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7、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18、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1、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2、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3、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24、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25、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26、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十六

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

二、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做好及时的复习。课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三、指导做一定量的练习题。

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尢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2简短篇十七

(1)细胞周期:指连续_细胞,从一次_成时开始,到下一次_成时为止。

(2)有丝_。

_期的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_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_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_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_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_式不同。

(3)减数_。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_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_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_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_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_减数_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

_

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

_

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

_

忆点:

1、减数_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_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_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_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_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