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3:24:41 页码:9
2023年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优质20篇)
2023-11-19 03:24:41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挖掘出问题的根源并找到解决方案,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编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文学名家作品,大家快来一起品味吧!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一

大学的美好生活即将结束,而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的就业市场,作为应届毕业生的我们该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自己的未来呢?正确的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优劣势,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比较适合工作的需求,哪方面对于工作来说存在不足,从而提高和完善自己各方面工作所需的能力,为即将走入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工作观:严谨认真全力以赴,以“高效、优异”的工作成绩为目标,注重团队协作,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奋斗。

学习观:坚持学习,培养自己对知识的认识,记住一句:“活到老,学到老”,同时增强自己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做到尽早融入自己的工作环境。

人际观: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的工作能力和取得工作业绩的前提,懂得如何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在什么场合下该如何去交流,能随机应变才能避免过多的错误发生。

成功观:在工作中,成功代表的是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但不代表你就是最强的,还需要努力、只有坚持不屑,再接再厉,去争取取得更多的工作业绩。

失败观:作为刚入职的新人来说,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是我们应该提前想好将会遇到什么挫折以及解决的办法,做最坏的打算,去做最全面的分析去解决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尽量避免失败的发生。万一遇到失败和挫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坚持在成功,而不是放弃。而且我会尽快找去找出造成失败的原因,做到及时补救。

最主要的还是格格态度问题,只有以正确的心态去迎接挑战,才能做到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疾不徐、不矜不伐。

我的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能和朋友们很好的沟通和相处;做事严谨认真、勤奋、分析能力强,喜欢揣摩他人心理。有一点不足的是我做事太过执着,太过于追求完美。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二

摘要:目前少数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许多不和谐现象,影响了和谐文明校园的建设。高校必须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和法制教学,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文明和谐校园的建成。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实效性。

高校承担着建设和谐校园的社会重任,和谐校园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建设和谐校园,大学生必须具有民主精神、法制意识、公平观念等,同时具备诚信文明、积极进取、努力学习、追求理想的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出现的问题。

当前有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薄弱环节,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出现滑坡,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缺乏远大的理想。一部分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就业和个人的利益,很少关心社会发展和民族生存,对政治和民生不关心,参加党课学习、申请入党并不是为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是为了自身的就业和政治前途,信奉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一些学生学习方向不明,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上不求创新,缺乏钻研精神。不愿意参加各级学生组织、学校组织的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缺少艰苦朴素的精神。一些学生过分追求学校的物质条件,朋友、同学、老乡聚会大讲排场,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和酒店;不愿意自己动手清洁宿舍及周边环境卫生;缺乏理性思维,心理素质差。部分学生心胸狭隘,不懂得宽容和妥协;有些学生思想偏激,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反感,拒绝接受老师、辅导员对他们的批评教育,缺乏理性思考,情感淡漠;对一些社会阴暗面和丑恶现象缺乏理性分析,不能用唯物辩证法看待和思考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情况分析。

一些高校采用理论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法生硬、枯燥,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实效性较差。当代大学生对个人价值看得太重,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功利意识和行知背离倾向,喜欢享受孤独,崇尚自我奋斗,对现实经常持有怀疑态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注重政治导向和思想性,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是非鉴别力,使其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力。要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有的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考核力度不强。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监督学生是否真实地开展了学习工作,学生也很少真正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实践衔接不上。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三

(二)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影响。

以往大学生接受教师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都是通过面对面或文件的传播模式。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更愿意接受互播模式,通过微信的沟通使他们的人际往来更为频繁,所接受的知识面更广,但无疑会产生大学生接收的信息渠道多、种类杂、层次不齐等情况,使他们的价值观念难以整合。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自身约束力不强,很容易接受外来信息。如果学生接受的信息低级、直观且生动,会逐渐影响和改变他们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增加大学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难度。

二、应对微信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策略。

(二)走进学生、拉近距离。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四

新时代背景下,0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力军,他们成长在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自信、个性是他们的性格标签。但由于成长在多元化的文化时代,加上大多数为“4+2+1”家庭模式的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同样存在过度强调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差等问题。本文从新时代00后大学生情绪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其情绪特征的成因及情绪管理的意义,提出情绪管理的有效措施。

通过分析00后大学生的情绪特征与成因,我们发现情绪具有普遍性,有着社会认可的接受方式与调整方法,所以情绪需要管理。情绪管理是根据社会环境要求对自我情绪进行控制、疏导与调节和对他人情绪认识与适度反应的能力,包括情绪的感知、表达与调节三个方面。00后大学生正处于情绪管理的敏感时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必须学会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能够改善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标准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表达与控制情绪,由此可见,情绪与心理健康直接相关。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易出现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所以00后大学生应加强情绪管理,培养积极健康心理。

(二)情绪管理能够提升00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良好的情绪管理可以引导00后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提升个人魅力,增强社会适应力。情绪管理能引导他们冷静平和地分析问题,学会换位思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与争执,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同样,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也会提升情绪管理,促进个体积极情绪状态的持续。

(三)情绪管理能够促进00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情绪管理可以通过跑步、阅读、听音乐和倾诉等方式进行,这些开展方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魄,建立积极心态。00后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合理宣泄情绪,并为情绪调节寻求支持和保障,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同向同行的情绪教育氛围。

情绪健康有助于00后大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提高情绪智力和社会适应力。一方面,高校可以营造温馨、友善的校园环境与积极健康的情绪氛围,开设情绪管理相关的选修课程,并将情绪管理渗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举办情绪管理为主题的活动,例如专题讲座、心理沙龙、情景表演剧等等,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参与到情绪管理教育中来。还可通过辅导员、心理学教师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对00后大学生的情绪困扰进行疏导排解,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情绪宣泄途径,引导他们进行正确地情绪管理。

情绪智力的核心是情绪认知能力,不仅包括情绪的自我认知还包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情绪的适当表达和合理宣泄[2]。提高情绪认知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增强00后大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他们应有意识地去分析自我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通过调节与控制,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第二,帮助00后大学生合理表达情绪。在认清自己情绪的基础上,了解他人感受,适度评估对方的情绪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引导00后大学生正确宣泄情绪。情绪宣泄可通过倾诉、运动、听音乐等方式将自我的负面情绪通过积极的方式释放出来,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恢复积极状态的目的。

(三)推进00后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制度化、常态化。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五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出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必然受到来自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网路媒体环境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并发挥好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环境及其影响高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高校环境的优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环境一般包括校园的建设、校园环境、图书馆、实验室、宿舍等客观环境;还包括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术氛围、师资力量、管理制度、师德建设等软环境。而一般情况下,软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更大。首先是高校的学术氛围、学风的影响。一个尊重知识、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校往往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高校坚持什么样的理念、教师对一个问题的讲解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其次,校园生活的影响。高校通过举办一些校园活动,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家庭环境及其影响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在思想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等,往往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在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也成为家庭关注的重点对象。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沟通就往往会影响到子女的看法,同时,家长要不断的提高认知,更加科学地教育子女。

(三)社区环境及其影响社区就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作为高校来说,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难免处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打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通过一些报刊专栏的展示,举办一些社区文化生活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这种正能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使良好的社区风气蔚然成风。良好的社区风气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大学生耳濡目染,成为习惯,同时,大学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

(四)大众传媒环境及其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指报纸、杂志、书籍、影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的形式。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环境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媒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广泛。因此,高校一定要建立起校园网络,打造安全的校园网络阵地,杜绝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害,要用积极的、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弘扬时代主旋律大学生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大环境中,社会大环境的好坏往往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时代主旋律。其次,要有良好的舆论导向。作为网络、广播、电视等要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不能过分夸大负面影响,忽视正面能量,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积极引导人民。

(二)优化学校环境,培育合格人才优化高校环境,首先要加强校风班风建设,发挥优良风气的积极作用。班风是一个班集体所有成员共同精神面貌的展示,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直接和具体的。只有一个班的班风好了才能推动整个优良校风的形成。其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通过课堂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和理论中的矛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再次,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文化活动,通比举办德育讲堂、开展技能大赛、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大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使大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激发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促使他们在浓厚的校园学术气氛中成长成才。

(三)优化家庭环境,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优化家庭环境,首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提倡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经常和子女积极沟通、平等交流。其次,作为学校,要努力做好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再次,家庭成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科学的教育子女。多一些积极沟通,少一些责骂打罚。

(四)加强师德建设,优化工作环境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体力行。要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其次,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高校教师除了有教学任务外,还有繁重的科研压力,工作强度也很大。因此,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能使人感到轻松,工作起来事半功倍。同时,同事与同事之间,领导与同事之间大家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大家都充分发扬“主人翁”的精神,那么,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六

摘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具有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作为大学教师崇高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教师。

要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适应新形势,深入研究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规律。这样才能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顺利的途径。本着创新的精神,根据新时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探索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一、转变思想: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人为本。

在以德育人、以理服人的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德”和“理”贯穿始终,贯穿着整个思想教育过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里的“身正”,就是指具有高尚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美德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尊敬和崇拜,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思想工作要理直气壮,有“理”才能“气壮”,理不直,则气不壮,自然会中气不足,语言没有感染力,这种思想教育显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思想素质,如:谦虚、和蔼、充满爱心、一视同仁、言谈适度、举止得体、以身作则、不讽刺学生、不偏袒学生、不苛求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在学生面前发牢骚等等。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濡目染,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乐观开朗性格的形成以及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无不起着直接的、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则强调正面教育引导,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要克服说教性和生硬化,注重人性化,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有益的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思想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创建新型的师生、校生关系,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熏陶:典型教育与激励教育相结合。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进行示范,或学生干部率先垂范,教育鼓舞学生群体,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典型教育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是我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培养、推广先进典型,带动中间和后进前进,若使这一方法行之有效,应把握四个环节:树立先进典型,要强调真实性;开展典型教育,要区分层次性;保护并培养先进典型,要坚持经常性;总结典型经验,要体现时代性。典型教育可以和激励教育结合使用,树立典型,同时也是激励先进,激励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内外因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激励教育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开掘潜能为宗旨;它始动于教师激励的教育思想,着眼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动力系统及道德内化机制的完善,立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如在班级或学生群体中开展各中评比活动,优秀学生交流报告活动等,使先进的同学和先进的行为得以展示,鼓励后进或中间的学生群里树立目标、找到方向。

三、双向交流:人文关怀,心理疏引,正视挫折。

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人之性,人之情,人之心……就不得不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课题。思者,心田也,想者,心相也。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和魅力,就在于它能洞明人性,通达人情,温暖人心;就在于它能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日益多样化。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这需要思考,更需要实践。党的^v^报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多地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个新要求也十分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想工作的客观需求。

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放大“思想工作”领域,更多地开展具有柔性化特征的工作,如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思想疏导、心理咨询等活动,增强工作对象自我化解思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不是天然的,魅力不是天生的。在学生之所盼时回应,在学生之所需时满足,在学生之所惑时释解。应该说,只有贴近实际,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根基;只有贴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方向;只有贴近生活,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活力。

四、因人施治:表扬有方,善于批评,方法科学。

大学生们由于其生长环境、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加之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心理特征上普遍存在着个性差异,即在性格、气质、兴趣、情感、认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运用思想工作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必须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治,讲究科学的方法。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对错误行为进行批评,这在日常工作中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越是看起来极简单的方法,其中越有着深奥的学问和道理。有些国外管理学家把表扬称作是“仙人的魔棒”、“点石成金之术”。这就说明,表扬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不是随便说几句好话,或是拍拍肩膀就能奏效的。而批评也并不意味着怕得罪人的蜻蜓点水或大剂量的讽刺挖苦。

表扬和批评都存在一个分寸问题,如果乱施表扬,表扬几乎人人有份,固然使大家都心情舒畅,弄个皆大欢喜,实则并不是调动积极性的好办法,被表扬者感到理所当然,没被表扬者如坐针毡,似乎自己低人一等。如让学生感到表扬难,哪个同学受到当众表扬,就会感到不自在,产生了一种心理压力。其他同学会对他品头论足,说风凉话。这就使得表扬失去了作用,弄得被表扬的同学很尴尬,教师很被动。批评亦是如此。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根据各种学生的个性心理,实施有针对性的表扬和批评,因人施治,在恰当的场合、适当的气氛中,以表扬正面教育,以批评督促后进。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七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政治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法治文明等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具有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政党制度作为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方面,与政治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本文试图就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相互关系作相应的理论探讨。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的转型孕育了中国近代政党的诞生。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是华夏先民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适应于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原生的农业民族,早熟的农业文明刺激形成了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庭小农经济,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深层背景,与由治水所强化的中央集权共同作用,展示出东方社会所特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图景,构筑了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这种文明形态分别借重天命理念与民本理念来解决政治合法性与被统治者的价值问题,并用皇权(王权)秩序与华夷秩序分别调整社会内部关系与外交关系,社会结构呈现严格的等级秩序特征。

在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理念和秩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具有浓厚的反政党特征。首先,它赖以建立的早熟的农业文明基础,决定了农业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决定性地位。而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上的微弱联系,重农抑商又阻碍了资本大规模的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客观上削弱了中国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力量,不利于政党意识与组织的产生。其次,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为王权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两者连通起来共同作用,促进了王权专制思想的发展并强化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在孔孟之道的吸引下,士人青睐“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基本杜绝了通过组建政党提出政治要求的可能性。再次,严格的等级秩序通过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把本质上是一种以皇帝本人为终点的垂直性效忠体制的皇权秩序具体化,使任何非血缘性的社团尤其是政治性组织都被视为潜在威胁,历代统治者因此都不遗余力地禁止结党。而华夷秩序又把社会封闭起来,阻断了发展和变革的外部动力。这种局面使社会个体普遍按照“修齐治平”的公式进行自我修养,结果同等地成为王权统治的工具,因而难以形成独立的思想人格和阶级意识,更不用说建立近代政党了。

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冲击使之发生了转型。一是强调儒家政治取向的经世思潮得到发展,启动了思想解放的风气,不仅为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提供了思想准备,而且提升了士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影响;二是现代化历程的被动开启严重挑战了传统秩序,一系列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直接动摇了华夷秩序,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变化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租界中形成的“国中之国”以及地方在兴办团练过程中形成的势力抬升,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央集权和皇权秩序;三是以契约论和民主理念作为合法性理念和政治价值理念并与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基本对立或格格不入的西方政治文明的引入和传播,促发了大批知识精英对政治的思考和对民主价值的追求,为传统政治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重和中央政治权威的衰落,中国社会和传统政治文明转型加快了步伐,从而为政党的产生与合法化准备了阶级条件和活动空间。例如^v^先生1894年创立的兴中会就有着开拓性的意义。兴中会虽有较浓的会党色彩,但它不以改朝换代为目的,可视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组织。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把政治与学术相结合,虽然有明显的改良主义特征,但它毕竟反映了改良派参与政治的愿望,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具备近代意义的政治团体。而作为维新人士的政治联盟和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政治团体的保国会,有比较明确的政治主张和严格的章程规约,有领导骨干和组织形式,更是具备了政党的雏形。强学会与保国会对政党和政党政治的宣传与介绍,起到了为政党正名的作用,为突破中国传统的“君子不党”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迅速发展,为政党的建立扩展了群众基础和领导骨干。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革命纲领,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已经建立起统一的政党。改良派和立宪派也加快建党步伐,积极谋求政党地位的合法化。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积极筹划建立正式的政党组织。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促进了国内外立宪分子的建党活动,先后建立了帝国宪政会、政闻社、预备立宪公会等,并组织发动了数次请愿运动,要求开放党禁、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然而1911年4月首届责任内阁成立,立宪派大为失望,遂成立宪友会与钦选议员在资政院中展开斗争。随后,清政府颁发了所谓《实行宪政谕》和《准革命党人按照法律改组政党谕》,从而取消了对政党的限制。虽然政党的合法化过于迟缓,但毕竟突破了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敌视,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推动了政党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党制度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历史选择。

^v^时期上承传统封建君主专制,下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党组建、分化剧烈,活动异常频繁的时期,实践过多种政党制度形态。大致来说,其间出现过五次高潮:一是民国初创时期,受党禁放开、同盟会分化、共和政体确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党群起,曾出现过三百多个政党或政团;二是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促成了一些党派的建立,中国^v^就是此时建立的,^v^也是在此阶段由中华革命党改组而成的;三是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对^v^和^v^的前途都感到悲观而建立起若干第三势力政治组织;四是受日本^v^的侵略刺激,进步人士组建了一些党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就是其中之一;五是^v^胜利前后,新建了一些党派,现有的八大^v^中的多数就是在此阶段建立的。可以说,中国自突破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限制以来,就基本上处于多党状态。

^v^确立共和政体,初年出现了政党林立的局面,当时党人一致认为政治竞争的理想模式是两党竞争,并开展了组建两大政党的活动,但未能如愿,最后有多党参加了国会竞选。在袁世凯处心积虑的破坏下,政党竞争发生畸化,给袁可乘之机,遂使竞争性政党制度告以失败。在^v^期间及胜利后的一段时间,一些中间党派积极推行中间路线,试图实现竞争性政党政治,最后亦以破产而告终,中间党派自身也发生分化。这说明竞争性的多党政党制度在中国缺乏合适的土壤,不适合中国国情。

二次革命失败后,^v^决心重新建立一个革命的党来重建民国。他倾向于用^v^制的新思路代替多党竞争,但并不排斥进步党派。后来他接受了苏俄和^v^的帮助,改组了^v^,实现了第一次^v^,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进展。^v^逝世后,^v^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v^破裂,^v^等以实行“训政”为名,强化^v^专制,确立起^v^^v^独裁统治。“七·七”事变后,^v^^v^虽然被迫在党禁方面有所松动,设立了国民参政会,推行所谓战时体制,但这些变化实际上包含着^v^“以党渗政”、为实行宪政后继续维持事实上的^v^制作准备。抗日战争结束后,^v^^v^^v^独裁的反动面目迅速暴露,其^v^统治,遭到中国^v^和绝大多数中间党派坚决反对,最终丧失了在大陆的^v^。这表明排斥其它党派的^v^制,在中国也缺乏合适的土壤,同样不适合中国国情。

与上述情况完全不同,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v^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v^开展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v^在抗日根据地中普遍建立起“三三制”^v^,与其他党派开展合作,创造出以^v^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制的雏形。在随之而来的反对^v^反动派的斗争中,中国^v^与各^v^紧密合作,为推翻^v^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发挥了直接的作用。这说明^v^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模式具有深刻的历史合理性,适合中国的国情。

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政党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建立民族国家^v^的过程与革命的过程同社会淘汰性选择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合而为一。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经过革命的洗礼而形成,它显示出不同于别国政党制度的自身特色,这表现为:第一,从结构上看,中国^v^和各^v^都是体制内政党,中国^v^执政,各^v^参政,没有在朝和在野之分;第二,从功能上看,中国^v^是领导党,她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第三,从理念上看,中国政党的意识形态不是多元的,各党派都以马克思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反对意识形态多元化;第四,从党际关系看,执政党和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相同的,彼此是友党,是相互学习、互相支持、互相监督、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完全摆脱了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桎梏,同时体现了中国的大一统的色彩,满足超大社会对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的需求,又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扩大参政议政的范围,促进政治民主化,是一个创造性的突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避免多党竞争^v^造成的无序状态和资源浪费,减少政治成本;二是有助于多个党派群策群力,共同进步;三是验证并强化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中国人民^v^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初步形成,而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得以建构起来,则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为基础的,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

新中国的建立完成了实行民主革命、建立民族国家^v^的任务,实现了传统政治文明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国^v^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导党,^v^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价值。虽然他们受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发展不充分等方面的影响,在政治进程中难以充当主要角色,无力左右政局,但他们毕竟代表了某些阶级的政治要求,能够对政局施加影响。不少党派选择与中国^v^结盟,团结在她周围,坚持^v^,争取民主,反对内战。它们在民主宪政运动、^v^、国共两党会谈、反对^v^当局召开的国民大会等重大斗争中,与^v^密切合作,共同战斗,对争取中间力量,扩大人民革命阵营,孤立革命的敌人,起了重要作用。许多^v^的成员甚至还在解放战争中献出了生命。中国^v^充分尊重^v^的政治价值,与他们一起召开新政协,一起制定《共同纲领》,一起选举组成了中央人民政府。而^v^也服膺于^v^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接受^v^的政治领导。这种党派相互间对政治价值的肯定,直接推动了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和建国初期良好政治氛围的出现。

^v^同志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勾画了蓝图,明确指出新中国将是工人阶级(经过^v^)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一思想随后写入《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v^成立后,时代背景和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有人提出了^v^是否还有政治价值的问题。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v^工作会议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明确了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新任务,统一了中国^v^和^v^关于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在此前后,各^v^通过一系列会议清理和整顿了各自的思想与队伍,并根据成员构成的特点确定了分工活动的主要范围和工作重点,还纷纷组组起来,成立了双周座谈会、学习座谈会等组织,更好地发挥自己参政议政的作用。随后,各^v^在中国^v^的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参加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v^、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运动,使多党合作的政治形式更加巩固和发展。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认了人民民主专政和^v^制,并肯定了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实现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通过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v^制的政体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时,^v^原来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各界对^v^存在的必要性分歧很大,^v^中也有人认为自身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无存在必要而准备宣告结束。但^v^同志明确提出中国要有几个党。他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中国^v^万岁,^v^万岁”的口号。^v^之所以如此重视^v^,一方面是出于对各^v^在民主革命中的光荣历史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贡献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非常强调^v^的监督作用,他认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主要监督^v^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有了^v^会更有益。这很显然是从^v^所特有的政治功能方面肯定了其政治价值。“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也经由第一届^v^三次会议和党的“八大”正式确定为处理中国^v^与^v^关系的准则,再次确认了^v^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大格局。

50年代中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随后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时期。在拨乱反正后,中国加强了民主法制和经济建设,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1982年党的十二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纲领,其中政治建设方面包括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等内容,在肯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党际关系准则的同时,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内容。应该说,这后八个字,对前八个字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前者只是讲了^v^与^v^在时间上要长期共存,在关系上要互相监督,而后者则进一步表明^v^与^v^之间是兄弟党和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非常明确地规定和揭示了两者间肝胆相照的合作共事态度和荣辱与共的发展前途。这十六个字成为处理党际关系准则的基本方针。

1982年通过的宪法再一次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和^v^制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也进一步肯定了多党合作和^v^的政治功能与价值,为巩固和发展^v^与^v^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政治功能与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v^参政议政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主人翁精神和管理国家大事的能力;其二,^v^有利于发挥中国政党制度实现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充分发挥智力集团的咨询作用,更好地实现利益综合,从而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其三,^v^有利于形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内部监督机制,党派之间的有组织的监督无疑比无组织的社会监督更为现实,更有可能使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政治过程得到充分实现;其四,^v^有利于优化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扩大整合的边界和张力区,吸收更多的政治资源融入政治体系,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进政治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些功能与价值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凸显,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强调。如中国^v^的十三大把完善^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四大更是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v^制度、^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v^年12月30日,^v^中央提出了《^v^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第一次以^v^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国^v^与八个^v^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v^参政的基本内容和发挥^v^监督作用的总原则,规定了^v^与各^v^进行政治协商和合作共事的各种形式和具体安排。可以认为,这个《意见》包含了对十六字党际关系准则的确定、^v^政治价值的肯定和多党合作运作机制的制度性规定,标志着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v^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四条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将政党制度纳入了宪法的框架体系。

^v^同志在党的^v^上的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要“坚持和完善^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v^的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但直接增强我国的政治实力,而且影响到经济实力、外交实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务,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这显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必将对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形态上属于现代政治文明,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建筑在民主和社会主义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政治文明,具有社会主义和现代政治文明的双重的规定性,其核心、本质和精髓都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既包括价值层面,即国家的一切权利来自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又包括制度层面,即坚持^v^制度这一国家的根本制度以及有关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身就包含了坚持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内容,或者说,坚持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多党间形成核心与合作模式而非竞争模式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长期坚持中国^v^的领导则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突出特色。无论是根据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来完善政党制度,还是通过完善政党制度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都必须从加强和改善执政党、参政党及其党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首先,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明确坚持中国^v^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而且赋予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时代意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当前,中国^v^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特别注意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v^执政基本规律的探索,解决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个历史性课题,使党的执政不仅能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能保证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二是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并通过执政党党内民主带动国家政治民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三是要变革领导方式,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点和基本特征。

第二,要更充分地发挥^v^的参政功能。这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作出努力:一是^v^自身要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要在马列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对成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和参政意识,加强与所代表阶层的实际联系,提高利益代表、聚合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并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机关建设、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参政议政的实力和水平;二是充分利用保障^v^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规定,通过发挥^v^成员在^v^中的作用、加强^v^成员在政协中的协商与监督功能、保证^v^成员在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中有职有权、完善中国^v^所邀集的各种协商活动等,拓展^v^参政的空间,增强^v^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力。

第三,要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模式。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既强调^v^的领导,同时又充分肯定各^v^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这种党际关系既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如何在中国政党制度的框架内保持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适度的张力,实现^v^的领导与^v^的独立性之间的相互平衡,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具备或正在形成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模式的若干前提条件,如中国^v^领导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政治性前提,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和社会自主空间的逐步扩大提供了社会性前提。众所周知,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之间的关系如何,最终要从这些党的奋斗目标来分析。中国^v^“^v^”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国各^v^所高度认同并作为共同的目标,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际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进一步优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采取切实措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必将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茅家琦著:《晚清史论》,河南人民出版社^v^年版。

[3]《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梁》,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宋春主编:《中国的政党》,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杨幼炯著:《中国政党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6]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至四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

[7]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窦爱芝编著:《^v^派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国革命与^v^》,国防大学出版社^v^年版。

[10]殷啸虎著:《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永祥著:《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徐矛著:《^v^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宋春刘志超主编:《^v^与^v^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v^年版。

[16]王邦佐主编:《中国^v^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多党合作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学生是科学技术的实践者,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v^中央、^v^、^v^主席^v^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对会议内容的学习,结合多年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我深刻的认识到正确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

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有坚定而正确的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大学生为对象,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的工作。换而言之就是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得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除了获得相应的科技知识外,又要在思想觉悟上达到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奉献的境界,这就首先要求引导者有一个坚定而正确的思想方向,只有这样,才有一个良好的指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引导者坚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

(一)引导者应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观。

时代是发展的、是进步的,同时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政策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和推进着。作为引导者,应该认真的学习党的相关精神,让自己的思想境界跟上党和国家的需求。党和国家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要在大学生中展开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大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财富,也是国家和人民的财富,更是党坚实的后备力量。要让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大学生是科技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骨干。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告知他们国家对于支持国策的大学生们有什么样的优待政策,并要告诉他们支持国策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什么样的利益,让他们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需求相统一,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意愿相一致。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使得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升华为一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神圣使命。

(二)引导者要有坚定的引导观念。

自2001年以来,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应届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也逐年上升,这就标志着我国在高等教育上加大了力度,为科技兴国战略塑造更多的可用之才。可是这数百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如何做?又如何做好?这俨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就当今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三省、以及华北大部分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只是这些发达的地区需要科技人才?其实归根结底,答案就在于大部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得深刻,没有让大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国家的西部更需要他们,国家的振兴更需要他们,民族的复兴更需要他们。

可是要做到能让大学生们自愿的参加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队伍中又岂是易事?这就要求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坚定自身的信念,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有绝对的信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不厌其烦的、认真仔细的、与时俱进的去做,这是一项长时间的、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定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向他们介绍祖国近日来飞速发展的现况,向他们传达党和国家的最新决议,让他们坚信自己能为祖国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和国家历来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奉行的第一原则。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应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总结起来一共两个方面:因材施教和客观评价。

(一)在引导大多数大学生的同时兼顾个别同学。

1.需找出个别同学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的关键。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九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1]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从大学生方面来看,有效的大学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并从中吸取精华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理想。从高校方面来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纠正以往教育教学中的偏差,及时掌握思政工作未来的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校方的指引作用,提供较多的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不断地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使其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2]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实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合。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背诵并掌握思政理论知识,并没有与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而日常的思政活动一般都要求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例如,一些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和文化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需要与理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则应积极地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思想实践活动作为衡量指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活动中。

(二)创新学生的党建工作,让党建工作更具有实践意义。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学生党校的作用,建立起从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三级学生党校全程培养体系。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党员的带动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党建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创^v^建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党支部对学生活动的指引作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性。当前,除了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显示,大学生大多喜欢面对面的心灵沟通,因此,校方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合理的心灵教育。[3]此外,学校还可以投资建立心理咨询室,指导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

(四)扩大实践活动的平台,创新实践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是一个关键的项目。因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所以,社会实践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相关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将学生的发展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使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学校也要对实践基地做好考察,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学生从中得到最深刻的启迪教育,从而使社会活动具有实践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日常的思政教学工作。

(五)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最后成果。[4]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高校要严格选拔,重视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辅导员任职期间,校方也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设立考评考核机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其更好地辅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高校和学生两个方面。为此,我们要认识到高校和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从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党建工作、心理沟通、社会实践和师资素养各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高校和大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十

中国^v^的代表大会,往往在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上,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带来经济改革的开端,当时着重农村经济改革,后来改革扩大到城市,并延续到今日。

1992年,^v^南巡讲话后召开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个观念的确认,为中国带来了时至今日的10年经济高速增长。

今天,人们亦寄望^v^能够为未来的中国改革拿出新的思路。

这是中国^v^在21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代表大会。至此,^v^已拥有81年党史、53年执政史,以及从1979年算起的23年的改革史。这23年对^v^而言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没有任何先例可循,遭遇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v^南巡后召开的十四大可以作为这段历史的分界线:之前的改革解决的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之后的改革则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定为目标模式,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国际环境,解决与政治体制相关的经济及政治的深层矛盾。

从十五大到^v^,^v^领导的这场改革,在许多中国人察觉或未察觉之间也让执政党自身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一切变化围绕着一个目的:尽快完成自身的现代化,牢牢把握执政基础。

从十五大到^v^面向现代化的执政党。

^v^中央党校:^v^政治民主的策源地。

^v^中央党校,坐落在北京郊区昔日皇家园林颐和园畔。翠绿的草地、成排的树木、漂亮的建筑,使这里看上去更像是一所知名的大学。但是,大门旁神情严肃的武警会提醒你,这里是^v^最高级别的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中心,外界称之为“^v^高干摇篮”。

2002年7月的一个早上,有“^v^少壮派理论智囊”之称的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前往参加了一个以“中国的政治变化”为主题的研讨会。他讲述的是欧洲社会主义政党的“第三条道路”,以及墨西哥、韩国和新加坡的执政党是如何巩固^v^的。其它来自国内外的政治学者,亦将在此讨论曾被视为“禁忌”的民主、新闻自由以及领导层交接等问题。

此前更早,4月初,香港殖民地时代的最后一任港督、现在的欧盟外交专员彭定康,应邀到中央党校发表演说。此举在海外反响颇大,中央党校被外报视作“中国研究政治改革的一个主要团体”。

海外媒体指出“最近几年,^v^中央党校确实非常活跃,几乎成了一个研究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机构,包括对外关系的研究、让^v^美国所长王辑思到中央党校兼职,还请原香港总督彭定康到党校做报告,以及最近同哈佛大学达成的合作协议”。中央党校校长^v^,被视为“如果没有其支持(这一切)几乎是不可能的^v^。

“过去控制非常严格,教师要集中备课,无论什么问题都要事先写好讲稿,集体讨论。讨论什么能讲,什么不能讲,要讲的东西应该怎么讲。但是1979年我到中央党校时,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了。”1979年起就在中央党校任教的王贵秀,今已退休,回想起当初的中央党校,他颇有感慨。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后,中央党校曾就其教学改革提出著名的“三不主义”: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揪辫子,后来^v^把“三不主义”改成了“四不主义”,加了个“不装袋子”——不装档案。

到今天,很多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使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作教材,编写诸如《20世纪^v^执政的经验教训》这类书籍,已经“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了”。

另一个巨大的变化是老师和学生。

最早到中央党校培训的“老革命”们,文化功底差,在党校接受的第一阶段教育是文化补习。现在,党校的学生越来越年轻,学历越来越高,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硕士、博士。王贵秀说:“现在上课难度比以前大多了,学生会经常找你讨论问题,你讲的东西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会被哄下台。”

更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11月,100多名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私营企业老板踏进了这座执政党的最高学府,就如何应对入世等热点问题接受培训。

中国人民银行、外经贸部、中国科协、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最高人民法院部门的高层领导,被邀至此开设系列讲座。一些外国教授也陆续被请进党校。英国议会的议员曾到此讲授工党如何成为政治主流,法兰西电力总裁应邀前来演讲,介绍法国的国营能源、动力企业如何与私有企业竞争。

最初被视作“红色摇篮”和“革命熔炉”的^v^中央党校,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度,悄然无声地成为^v^政治民主的策源地与理论创新的加速器。

^v^重头戏:修改党章。

^v^自十二大以来,每次党代会都会修改党章,例如,十二大取消^v^改设;十三大修改十多处党章;十四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十五大则把^v^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v^思想并列,确定为中国^v^的指导思想。

此次^v^,将加入^v^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

2000年2月25日,^v^在广东高州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但在很长时间内,其理论含金量并没有得到重视,很多人一时之间并未领会它的真实所指。

2000年10月,^v^提出“四个如何认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的思想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与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这一理论以其导向之新在海外被称为“四个重新认识”。

2001年7月1日,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v^再次阐释“三个代表”的理论,强调^v^要代表“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生产力”以及“广大的人民利益”。

2002年7月,在^v^召开前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中,^v^明确提出“要把那些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三个代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干部思想教育层面,而且涉及到了干部的去留。不少干部拿着《条例》,比照自己是否合格。

随着^v^“三个代表”被写入党章,这个理论将被确立为^v^“第一政治”。

与此同时,^v^已开始改写自己的政治实践。

在新出炉的“2002年度福布斯中国100富豪排行榜”中,^v^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共计19人,约占二成,其中3人是^v^代表,一位甚至曾位至当地市委副书记。一项统计表明,1994年中国县以上的人大代表私营主已达7200人,政协委员12000人,现在当然远不止这个数目。

2001年,在^v^庆祝她的第80个生日的时候,^v^在举世瞩目的“七一讲话”中明确宣布“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讲话明确提出“要把社会其它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对以私人企业主为代表的中国有产阶层而言,这个讲话意味着他们被正式允许入党。

同期,北京市规定,只要任职满3年,股份制、“三资”和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均可以参加副局级领导干部的公开竞聘。

^v^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北京市的私营企业主90多人很快提出了入党申请。深圳最大的台资公司、台湾鸿海集团投资兴办的高科技集团富士康,不但积极接受党进入公司(其企业员工中有144名^v^正式党员),还于去年组建了党支部。鉴于富士康是大陆最大的台商之一,此事一度引得台当局高度紧张,担心台商亦会加入^v^。

面对这些变化,海内外媒体的反应近似两个方向:海外概括为“老板入党”,而内地媒体的宣传中,更像是“党入老板”。南方某大报在报道一位民营企业家出身的某位^v^代表时,写道:“他的一个做法是:提出了‘企业一线在营销,党建阵地在前沿’,在营销公司中成立了8个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并将特有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事实上,根据^v^中央^v^部和全国工商联调查,私营企业主中^v^党员的比例,已经由1993年调查时的,至1995年提高为,加上近年来有一些国营、集体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使得私营企业家具党员身分者日增。据统计,全国通过各种形式入党和长期保留^v^党籍的民营企业家,至少有近万人,其中许多人还担任了民营企业的“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

近看中国的私企老板乃至豪富阶层,会发现他们早已不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现在中国至少有221万户私营经济、8000万户个体经济,他们每年上缴利税2000多个亿,并提供了2亿个就业机会,而所有国有企业的职工不到7000万。

面对这种变化,^v^不能不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并且以渐进的方式在政治实践中一步步跟进。

“我们正在期待下一个阶段的到来——立法保护私有财产。”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说,全国工商联已经连续多年在两会期间提交关于立法保护私有财产的提案了,媒体称之为“第一提案”。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康晓光更习惯用自己的“精英划分”来分析近几年来的变化。他说:“任何一个执政党都要解决执政基础的问题,只有建立了一定的联盟,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

外界观察家认为,自^v^南巡十年来,^v^逐渐建立了自己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形象后,还是致力于政治改革这一重要领域改革的推进的。事实上,一段时间来,^v^从提出“三个代表”开始,一直到提出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均被解读为谨慎启动政治改革的信号。

据透露,^v^北戴河会议重点讨论并确定的议题,将成为^v^^v^在^v^所作的政治报告的一部分,这项报告中三项重点之一即是:探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执政党改革政治体制的可行性。

其实,无论政治体制改革会否成为^v^的主题选择,为适应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v^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地将被提上^v^领导层的议事日程。虽然^v^强调中国绝不可能走西方多党制,但^v^自身如何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政治活力同时为绝大多数民众所认同,却是^v^领导层必须面对的挑战。

^v^也为此做出各种努力和尝试,但不能不说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中国的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慎重的一部分。

在去年下半年^v^厦门市委选举中,一位官员在差额选举中落选,中组部辖下的《党建研究》杂志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呼吁^v^官员面对差额选举,要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不要因为落选就“感到脸上无光,压力很大”。

相关报道说,在省委的选举中正式引入差额选举已成既定事实。

2002年7月22日上午,^v^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了选拔干部的4条标准:一、注重看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注重看干部的作风;三、注重看干部的政绩;四、注重看干部的群众公认度。

其中,公开提出“群众公认度”被香港《大公报》称为“昭示着内地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

腐败,与其说是推动这场改革的动力,不如说是迫使它前进的压力。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最引民怨的非腐败莫属。

前不久,大陆某市的一个^v^里,狱警要提升,去找被关押的某个有关系的犯人帮忙疏通关节。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十一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要求,就必须在求真务实、锐意创新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办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1.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发挥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要按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三进”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专门内容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环节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要建立好沟通平台,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一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进行交流研讨,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切身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来探究,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如不正确引导,易产生扭曲。因此,我们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材、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要对特殊群体,如在学习上、经济上、心理上等方面遇到困难而难以及时进行自我调整的学生群体给予特别关注,用各种方法和多种途径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更加自尊、自信、自强。

3.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新趋势,吸收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等,并运用到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参加学术座谈、专业培训,提高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完善自我,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就一定能够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治国.邓小平经济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洋龙.平等与公平·公正之比较[j].文史哲,2004,(4).

[3]王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浅探[j].学校党建与教育,2005,(7).

[4]陈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十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是树立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对于思想处于摇摆时期的大学生而言,专业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在大学生群体中,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群体在思想状态上易于受到蛊惑。高校自扩招之后,便取消了大多数大学生国家资助,而倾向于针对优等生、特困生的定点鼓励或扶持。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关注日益升温,诸多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进行了有效支持,不过对于受支持、受资助大学生的心理关注并未随之完善。类似不尊重受资助大学生或者被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反而因此出现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求更高,也更需要“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介入。

(一)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不够重视。

在日常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并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这里偏向于研究以下心理类型的大学生:首先是内向乐群性低的大学生;其次经常焦虑且因琐事便会产生心理抑郁或其他障碍;最后是碍于某些心理原因,造成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该类大学生更加缺乏存在感,更难以融入群体。在针对于这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培养方面,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略显乏力。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应形式多样。然而目前看来,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很盲目,没有针对性,单向传播的局面。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适时引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相关研究,使得整个工作更加人性化。由于大部分高校均有常设的心理咨询机构,所以在运行过程中,可积极利用这些机构,全面把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情况。

(一)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

目前我国已有超30%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些机构通常的运行方式是被动式的,即仅仅承担咨询职能,而不负责调研,更不会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风险预判或者心理健康体检。极少有高校会针对本校学生特质指定可操作性更强的制度执行细则。缺乏执行细则,很难保证制度落实,这就直接造成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脱离了大学生心理需求。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由于大学生心理承担能力和客观条件局限造成完全差异化的教育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细心观察,将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方式融入进日常工作,并积极探索研究。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实现人性化,将对大学生产生深远意义。首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一改之前仅仅拿教育管理相关制度来单一管理的方式,以人性化的方式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党的方针政策理念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其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性,并适度提升其他领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自我,做复合型人才。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干预工作应得到更多重视,并且上升成为整个贫困大学生支持工作的必要环节。

(一)教育形式从被动变主动。

不难发现,对于普通大学生,承认自己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且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仍非常困难,那么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而言,迈入心理咨询室就变得几乎不可能。此时转换心理干预工作的被动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将心理干预工作作为贫困大学生扶持的重要环节,弱化物质支持所带来的负面精神影响,强化心理干预,使得受帮扶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帮助其实现心理复原。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对于大学生本身特质纳入考虑,一改之前诸多教学工作都是根据书本的照本宣科。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并未纳入考虑,如贫困大学生在受资助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大多产生于被资助过程中隐私的泄露。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对自身固有身份缺乏认同,甚至唾弃自己的家庭出身。保护其隐私,以便给心理干预工作挤出时间。

网络兼顾了私密性和即时性,对于心理干预工作极为重要。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应着力于网络,利用网络进行调研、干预和事后问效。同时引入现代化设备,建立现代化的心理咨询室,来保证心理干预工作的质量。总之,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必要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来定向发展,这样才能通过长期的努力坚持,让所有大学生都接触到这些合格的理念。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面的成功。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十三

梦想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推动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梦想的指引,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要求,充分调动了中国人民为国家富强而努力的奋斗激情,也是指导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伟大精神。提出,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国家的富强,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从本质上而言,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国家、民族与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中国梦的提出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努力。中国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将全民族凝聚在一起,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朝着梦想实现的方向前进。

二、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一大批有梦想、有追求、有志气的青年的努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培养实现中国梦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条件。中国梦从本质上来看,是无产阶级执政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执政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内在要求,所以中国梦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另外,中国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梦想,也是全民族、全人民的梦想,无论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还是意义上,都有中国梦的体现,因此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十二届全国^v^上,强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弘扬发展民族精神,将全民族凝聚在一起。而特色化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正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掌握的内容。所以说,中国梦不仅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

人才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因素。长久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就是各种形态意识发源的主要场地,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是一股必然的趋势。中国梦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能树立大学生的伟大理想,坚定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切实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繁荣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

(一)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的思想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国梦凝结了全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重要的内涵价值,不仅深化了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容,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精髓。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需要将中国梦渗透进去,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中国梦的宣传,向学生渗透中国梦的实现意义、特点以及实现中国梦要求,为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并要求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地努力学习奋斗。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民群众的作用时,教师可以与中国梦的实现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联系起来,能够为人民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实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中国梦渗透,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性,并为之不断地努力。

(二)落实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是产生认识的基本活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实践,实践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将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落实实践教育。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从中国梦的内涵意义入手,呼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文化建设、下乡支教等等,通过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其次,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开展“中国梦”为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的努力。

(三)建立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要想真正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确立中国梦成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生活中的追求目标。首先,需要建立统一领导制度。高职院校应当将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方针政策,在统一的领导下进行安排部署,落实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的工作确保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实施到位。其次,建立经费保障制度。高职院校应当为中国梦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中国梦的教育能够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监督是保证中国梦是否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措施。

四、结语。

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当认识到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梦,理解中国梦,践行中国梦,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努力,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十四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研究内容。

1.3.2论文创新点。

1.3.3技术路线。

2.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理论综述。

2.1.1竞争优势与竞争力概念。

2.1.2竞争力的特性。

2.1.3竞争力的层次。

2.1.4竞争力理论的演变。

2.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涵及分类。

2.2.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涵。

2.2.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分类。

2.2.3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

2.3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效应。

3.国外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经验。

3.1国外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

3.2国外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

3.3经验借鉴。

3.3.1日本铁路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3.3.2欧洲铁路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3.3.3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我国铁路发展的启示。

4.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分析。

4.1旅客运输需求总规模的影响因素。

4.2高速铁路理论需求规模的影响因素。

4.2.1旅客运输需求特性。

4.2.2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4.2.3各种运输方式经济技术特征比较。

4.2.4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比价关系。

4.2.5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环境。

4.3高速铁路净移入需求规模的影响因素。

4.3.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4.3.2综合运输网络规模。

4.3.3运输市场历史格局。

小结。

5.基于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高铁与其它运输方式客运分担率。

5.1影响客运通道各种运输方式分担率的主要素因。

5.1.1需求因素――旅客出行选择。

5.1.2供给因素―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5.2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客运分担率测算模型。

5.2.1客运分担率模型的建立――logit模型。

5.2.2参数的设定和计算模型。

5.3客运分担率测算的实证研究――以京沪客运通道为例。

5.3.1京沪客运通道介绍。

5.3.2数据处理和相关参数的测算。

5.3.3客运分担率的测算和比较。

5.3.4测算结果分析。

小结。

附录。

6.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

6.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原则和特征。

6.1.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特特征。

6.1.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原则。

6.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方法。

6.2.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模型介绍。

6.2.2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在评价中的应用。

6.3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

6.3.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指标。

6.3.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模型。

7.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培育的'对策建议。

7.1继续强化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研究。

7.1.1积极推进我国高铁技术的再创新。

7.1.2形成和完善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

7.2科学有序组织高速铁路建设。

7.2.1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和深度。

7.2.2精心组织高速铁路项目建设。

7.3不断提高高速铁路管理和运营水平。

7.3.1完善高速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

7.3.2充分培育高速铁路运输市场。

7.3.3不断改善旅客出行体验。

7.3.4促进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7.3.5建立国家地方财政补偿机制。

7.4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7.4.1充分认识我国高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

7.4.2我国高铁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7.4.3我国高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几个关键问题。

8.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结论。

8.2论文的创新点。

8.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十五

作为当今的首选传播媒体,网络早已是身居前列。选择运用网络博客来开展基层的建设工作,基于以下几点的分析考虑:首先,必须得利用“红色博客”开展高校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和老师适应这种新的教育模式,适应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需求,互联网作为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最近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相当迅猛,早已经渗透到高校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正是适应时代的这种发展速度和模式,我们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合并,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2.思想教育模式创新及应用。

2.1网络对教学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观念随着时间不断地进步更新。在如今的网络博客空间中,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在是唯一的教学方案,也不是具有无法挑战的权威地位,同样受到了相同的对待,具有平等的地位,起到了传统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当中的作用,并且这种教育模式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种从实际出发的人性化教育方式,将学生的主导地位和老师的引导作用很好的结合起来。真正的实现了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创新应用,通过博客这个大的体系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这个平台的发展,实现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一直以来在我们接触的传统教育方法中,思想政治的内容想对于来说是相对的比较固定以及稳定,在思想政治的学习中比较偏重于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由于受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所采用的教育内容都是人工采集编写和传播,基本上都依靠于传统的纸质媒介,在创传播方式上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思想政治内容常常落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正是博客的出现改变并且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格局,随着网络博客的兴起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博客将原来静态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转变为动态的,从过去的平面走向立体模式,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博客信息量,应该将高科技的手段融入思想政治内容教学。使教学模式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情况。并对传统的单一教育方法创新,以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加强网络的及时性以及生动性,更加容易和轻松让政治教育客所接受。

2.3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提升。伴随着网络博客时代的来临,高校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获取知识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样的教育模式对于高校的老师要求更高,对于现在来说,需要建设一个能够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博客的队伍,这是现在网络博客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首要任务,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强化教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得掌握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式,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在保留原有传统教育优良基础上,改变以往那种只靠老师单方面的灌输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存在的旧观念的思维模式,达到思想政治的教育由单向的灌输变化为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跟质量。

3.网络中存在的弊病。

“红色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仅起着创新以及应用。同时也还存在诸多的弊病,其中网络监管不到位就是重中之重的难题。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以及开放模式导致了这种不可避免的问题,实名制并不能有效的解决在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一套更好的体系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总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在如今网络当代的情况背景下,将“红色博客”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入网络,同时唱响了主旋律,在时代的发展中紧跟时代的潮流,走在教育教学的前列。构建“红色博客”建立健全整个管理机制,丰富博客上的教育教学方针,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如今的“红色博客”相对于在高校学生来说,它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红色博客”如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运用得当,肯定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助力工具。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一种正确的引导,就可能在学生初期导致思想上的误区,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红色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十六

〔摘要〕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本文认为,政治研究应采取出场学研究方法,在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含义的理解,认为交往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而物质生产^v^往实践具有基础意义。物质生产^v^往实践所产生的物质利益关系是社会形态分类的基本标准,它决定了特定社会所适合的政治模式。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就是要在正确指认当代中国社会类型的前提下去探索适合的政治模式。

〔关键词〕出场学;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

(一)。

(二)。

社会是交往关系的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由为了生存而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中的个人造就的,马克思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3〕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要想维持人的生命就必须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就必须有可满足需要之物,要想获得满足需要之物就必须进行生产。即便是旧石器时代的采猎经济也仍然是一种生产活动。即便是采猎经济也不是孤独的鲁滨逊的单个人的活动,而是一种共同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马克思认为,交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存在。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生产力或技术交往结构描述的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实体结构,它表现的是人们事实上是如何改造自然,获得满足需要的物品。生产关系或经济交往结构是物质生产实践的意义结构,描述的是进行共同生产的人是如何被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以及人们能从生产结果中获得什么份额。相对于孤独的鲁滨逊,共同生产的人们立即面临分工、所有制、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主体参与交往总有其期望实现的主观设定的意义,但交往实践最终给其带来的意义首先是客观的,与其主观设定的意义可能不相一致,并且交往实践对各极主体都产生意义,而且这些意义相互之间是相关联的。根源于同一交往实践的各极意义彼此相关,彼此以其他各极意义作为本意义存在的条件。因此,就生产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实践来说,最终给各极主体带来的结果可能很不相同,人们需要的满足程度也就很不一样,人们在满足生存需要方面就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正是基于此,满足需要之物变成了物质利益,利益根源于人的需要而指向满足需要之物,利益这个词实际上是关系范畴和矛盾范畴。物质利益就是物质生产实践对各极主体的意义,利益基于主体的需要而指向满足需要的对象客体。既然经济交往结构就是物质交往实践的意义结构,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而物质利益关系本质是矛盾关系,因而我们就可以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来对社会发展形态进行判断。

政治是以物质生产^v^往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政治的本质是对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每个人都凭借自身的主体资质和能力参与交往,人们的资质和能力当然有差异,这样就决定了他能参与的交往的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他从交往中获得的客观意义或结果的差异,这是社会分层和物质利益差异和矛盾产生的根源。除了自身能力和资质外,社会制度体系更影响着经济主体参与交往所能获得的客观意义和结果,因此,经济主体总是希望制度体系能够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并为此积极去影响制度的变迁。马克思曾在《政治冷淡主义》一文中批评政治冷淡主义的圣徒们只要求工人阶级在思想上反对资本主义而不能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实际的斗争。我们认为,政治是建立在物质生产交往基础上的政治交往实践活动。政治是基于多元利益主体而产生的多极政治主体以物质利益为中介而形成的交往实践活动和结成的交往关系。这个定义主要有这样四个方面的涵义:(1)政治起源于对物质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协调和解决。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人们之间出现了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进而产生了阶级。最初是依靠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和权力机关去解决物质利益矛盾,这就是政治的最初萌芽。随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和权力机关就逐渐转变为一种新的、与社会脱离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和权力机关,这就是国家,国家成为物质利益矛盾和政治发展的新阶段。(2)在阶级社会里,物质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政治关系也主要体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国家产生以后,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争夺国家^v^。私有制产生、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后,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不简单是个人之间的矛盾,它是由私有制所导致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从而“把政治冲突归结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5〕阶级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交往整合而成的共同体。“在历史上的大多数国家中,公民的权利是按照财产状况分级规定的,这直接地宣告国家是有产阶级用来防御无产者阶级的组织”。〔6〕因而“国家总的说来还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经济需要”。〔7〕而“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8〕所以“在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力;统治阶级要保卫自己的最高政治权力……被统治阶级首先争取一部分政治权力、然后争取全部政治权力,以便能按照他们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改变现行法律”。〔9〕(3)政治的微观基础和宏观构架之间的关联正是物质利益。传统的政治学和政治哲学主要研究国家政府层面的宏观政治现象,研究国家制度安排、政治权力的设置和控制、政治权力的运行机制等问题,研究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的关系模式,研究与此相关的人权、平等、民主、自由、正义、法治等基本政治概念,而相对忽视了对宏观政治现象的微观基础的研究。传统的政治学和政治哲学顶多只是抽象地对人性作出某种假设,以此作为微观基础去逻辑地推导整个政治构架,但人性假设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抽象的类的认识,一种“大写的人”的认识。正如同经济学研究试图去探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样,政治哲学和政治学也应该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沟通起来,去寻找宏观政治现象的微观基础和探求微观基础的宏观表现。(4)政治如何调整物质利益关系,调整的方式、手段和目标,都取决于物质利益关系的性质。政治本意上是建立在多元利益主体基础上的多极政治主体调整物质利益关系的交往活动。但各极利益主体不能够自动获得政治主体的资格,就算获得了政治主体的资格,也很可能只是形式上的政治主体,而被排除在政治的最终决定权之外。一极政治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自身的利益,总是倾向于将其他政治主体当作客体来对待和支配,而不是当作平等的另一极主体来交往。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根本对抗的,这就决定了统治阶级要想维护自身利益,就必须把被统治阶级在实质上排除在调整物质利益关系的政治活动范围之外。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非对抗性质的。“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10〕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建立起多极政治主体交往的政治结构,各极政治主体才可能获得参与政治、调整物质利益关系的平等权利。

(三)。

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需要借助于世界性的交往来充分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资金、科学技术和文化,马克思晚年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闭关锁国和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才是正确的路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突破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主体、经济实践关系、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动力方面存在的传统实践观的缺陷,这需要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有利于大量的微观经济主体的生成和发展,每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凭借自身的主体资质和能力参与交往。微观经济主体的资质和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他能参与交往的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他从交往中获得的物质利益的差异,这就是社会分层和利益分化产生的根源。除此之外,与现实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体系更影响着经济主体参与交往所能获得的物质利益。这样,如果我们承认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就必须承认社会分层和物质利益差异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物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同时,我们要看到,物质利益的差异和矛盾是会发展变化的,非对抗性矛盾有发展为对抗性矛盾的可能。因此需要对物质利益矛盾进行协调和控制,既保持物质利益差异的存在,又使物质利益差异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既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动力,又使社会稳定有序,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性质。

这样,我国的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就有了基本的方向。由于社会分层和物质利益分化,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阶层和利益共同体,他们都有参与政治以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政治的多极主体交往的本性在我国也就越来越显现。如何处理党和政府的“一元”与利益群体的“多元”,如何协调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共同利益和个体利益成为政治体制改革解决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社会作为物质利益差异性的社会,这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大的现实,也是当代中国各项改革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我们必须尊重当代中国差异性社会的现实,承认物质利益差异化的现实,承认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基于政治是对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是多元政治主体以物质利益为中介而结成政治交往关系的活动的理解,去寻找和建构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模式。

〔参考文献〕。

〔1〕〔2〕任平.创新时代的哲学探索——出场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89.

〔3〕〔4〕〔8〕马克思^v^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5〕马克思^v^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6〕〔7〕马克思^v^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马克思^v^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0〕列宁全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十七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实现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培养出一批批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德育能力培养,如何解决好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实现更好更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是文章要探讨和阐释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措施,以期奉献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我国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受生源扩招政策的影响和制约,精英教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受现阶段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快速要求和技术及科学人才偏向要求程度的加剧,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和发展方面捉襟见肘,没有得到深入地长足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教育原因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只能说是纸上谈兵,没有得到更好地改进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发展中虽然处在核心的教育地位,但是,由于受到当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发展要求无法实现精英式人才培养,究其根源,就是教育出来的人才往往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不相符合。在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上没有从政策和人才教育规划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育过程中不少高校只是流于形式,只要大体上符合^v^的要求就可以,没有从其教育意义上进一步深入施教。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只讲形式,并没有像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和专业课那样从成绩和修养方面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同时也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人生目标的选择,而现阶段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都还没有得到成熟发展,更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亟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弊端与不足。

(一)扩招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自从大学扩招后,精英教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方面的力量。例如某高校原有一支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由于大学扩招后,生源变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原来一个教师所要教的学生人数大大提高,从而在教学能力方面加大了教师的压力,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的不足。

纵观我国不少高校,现行大学生毕业要求只是把思想政治专业划归为选修课程,并没有把该项专业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这样,在高校教育中更减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培养。殊不知,大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其道德品质的不过硬会带来不少社会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引来更大的社会发展问题。

(三)我国现行高校教育政策的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在不少高校中实行思想政治专业的选修处理,这样,虽然从客观上看利于高校在校生减轻学习的负担,但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北大学生跳楼事件、云大马家爵杀人事件等等具有社会反思问题的事件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政策上长期疏忽间接导致的社会性问题。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措施。

(一)以人为本,实现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

加强人文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时效性,创新教育方式。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育,实现真正的和谐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改变现阶段不少大学上以自己观点为中心的骄横思想,巧妙地引导他们关爱他人,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具有同情心等高尚人格道德。

(二)加强德育与人文素养教育。

在德育教育理念中,德育主要以心理教育为主。德育以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产生的情感共鸣和感情上的心灵感应,以优秀的人格行为来实现榜样教育,感化和优化人的灵魂,实现大学生高尚品德能力的不断培养,这是德育得以实现的最主要目标。所以,我们应当在定期邀请校内的“知名大家”给新生做人文教育外,还应当积极邀请校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思想大家”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潮流。

(三)改变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相接轨。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有用人才的培养,故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变为必修课,在不断教育中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实现智育与德育两方面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与现行的社会条件相接轨。

四、结语。

综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校和步入社会以后的生活行为方式,也直接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健康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作贡献,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刘立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宋林希.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机制[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7年11期.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十八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还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1],教师课堂独白,学生课堂失语问题;还存在学生对形势政策课的认识缺位,课堂互动氛围不浓,课堂互动被制约等问题。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铸魂工程[2]优势,宏观问题优势与最新动态信息优势,也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教师话语霸权惯性,冷却了学生课堂互动热情。由于传统讲授法灌输的惯性,教师习惯了课堂独白。教师课堂独白冷却了学生的课堂话语表达热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滞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对此问题,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已经醒觉。但是,要克服传统的灌输教育形成了的教师话语霸权的弊病,改革还不能一步到位。究其原因:

受传统讲授法的惯性力推动,教师话语霸权自控力不足。传统讲授法的优势,体现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在信息阻塞的农耕社会,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期望改变知识贫乏状况,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知识贫乏的多数人对知识拥有的少数人顶礼膜拜,使知识拥有者雄踞知识垄断的优势地位,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对受众灌输。垄断知识者的赠予和居高临下心态,滋润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尽管当今社会话语霸权受到媒体众多,话语分权,信息三维空间覆盖,信息高频率冲击的挑战,失却了绝对的优势;但教师受传统话语霸权的惯性力牵制,自制力还不足以与惯性力抗衡,还残留课堂话语霸权。

教师创新力不足,沿袭守旧教学,不经意维持了课堂话语霸权。教师在缺乏创新思维的场景下,无法在一堂课中将教材系统准确、生动地转化为教学系统,无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信息,无法将社会实践与教材理论紧密联系,只好沿袭传统的教法,做课本的复印机;而课堂话语霸权,正是维持课本复印机的软件。

大学生认识缺位,自我冷却课堂热情。大学生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认识不足,以即时生效的工具理性来理解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功能。形势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内在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对社会状况、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研究;政策是对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前提下的战略安排。故此,形势政策课是教会学生站在社会的高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做战略决策,是一门气势恢宏的、培养统揽全局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于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往往忽视了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得不到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认为该课程没有即时生效的功能,不能马上教会我做什么,做好什么,产生对该课程是额外负担的想法,影响了课程学习和课堂思考与互动。

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压抑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的原因:

部分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互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思想守旧,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停滞在教师课堂独白的现状。

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互动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不理解课堂互动给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激情、头脑风暴、快乐学习;给教师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教师职业荣誉感。

学生还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存在等待教师灌输的思想。学生课前无准备,课中无思索,课后无反思,没有将被动的“上学”提升到主动的“求学”。

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超前与教学效果考核制度滞后的不相匹配,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未能在传统考试模式中客观体现,造成课堂互动教学成绩在传统考试中判断失真。

还没有寻找到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并形成示范意义的优质课程。凡此种种,使课堂互动难以形成共识,使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独木难支。

2.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主阵地优势。首先,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德育课程地位优势。该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v^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德为先,以德为魂。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内容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内容涉及社会生产力发展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社会制度更替观、人民群众利益观、实事求是观、政策生命观、与时俱进观等[3]。形势与政策课丰富的内容为造就具有科学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从中央到各高等学校都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教育部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为必修课程,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意识;各高等学校都把形势与政策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校级领导直接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形势与政策课的宏观问题研究的资源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空间、大地域和大事件,涉及到全球、国家、地区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其涉及的资源有三维空间优势,时间轴优势,人类智慧成果优势,人类失败经验优势。教师在与学生讲授世界格局的时候,就涉及到全球的主要国家,涉及到国家的能源战略,进而涉及到地下资源开发战略、海洋战略和太空战略。这些问题涉及到以地球为圆心的三维大空间的信息。教师在讲授党的代表大会精神,解读全国^v^精神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党的发展史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史,在中华民族有记载的五千年发展时间轴上,有无数的信息资源可供教师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课题,是民族乃至人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无边界的三维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轴上,有无尽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挖掘。故此,形势与政策课宏观问题的研究,为课堂互动打下信息资源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信息快捷优势,为课堂互动打下鲜活信息共鸣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并且从已经发生的大事研究中,得出基本的判断,指出全局管理和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和教训,提出防止问题和教训发生或者消解问题的对策,为社会管理层在建章立制过程中做参考。对最新问题的剖析和研究,为青年学生提供了鲜活的信息,契合了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容易在学生知识体系中产生共振,容易入脑入心,因新的共鸣产生认同感和表达欲,为形势与政策课互动打下与教师共鸣的优势。

3.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路径。

要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实现良好的互动,课任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结合,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以实现课堂互动。

授课过程要注意将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我们知道,形势与政策课讨论的是当下已经发生的大事。大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世界级的大事,可谓宏大,但宏大叙事,容易拉开了与小事的距离。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日常的小事,身边的小事,更加看重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小事。如何把世界级的大事化解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小事,要凭借教师的解读能力、延伸和链接能力。在我校最近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题材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导学生把国家的科学发展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思考,把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学生当前的求学修身结合起来,把为祖国富强做贡献与脚踏实地充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

要做到宏大的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还要讲明大事与小事的逻辑关系,任何大事都是由无数个小事组成,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小事,才能完成国家部署的大事。还要告诉青年学生,任何小事的作为,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到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修身养性。

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期望的蝴蝶效应,是通过一条信息的传达或者一个议题的切入,将在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课程知识吸收、思考消化、语言表达而形成课堂互动。

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能够引起蝴蝶效应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共鸣,促进课堂教学互动。首先,教师要有寻找发现“蝴蝶”的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在丰富的课程信息中,找准一条能够引起学生关注,进入课堂互动的信息。其次要善于将“蝴蝶”引入。教师即使找到那条可以引起蝴蝶效应的信息,如果引入的方式方法不妥,也不能引起互动效应。通常的引入方式有:悬念、设问、设错纠错等方法。再次是要求教师对可以产生蝴蝶效应的事件有较强的叙事力,做到事件描述逻辑性强,语言有张力,语言有魅力。学生一旦全部身心投入到课堂互动中之后,就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收获的是知识吸收的快乐。

以感性的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课程理论采取生命叙事[4]来诠释,具有理论通俗、事件真实、入脑如心的特点。生命叙事的内容可以选择:古名人的成长叙事;今英模人物的成长叙事;教师的成长历程叙事;学生成长叙事。我国古今的名人及英雄人物,其成长过程对当今学生有样板效应、激励效应和参照系效应。学生通过对古今英雄成长历程的认识,激励自己成长的愿望,以愿望驱使行动;把古今英雄做自己的楷模,作为成长目标的参照系以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本校教师、学生的成长历程的诠释,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成功样板,一个具有实现可能的参照目标,一件课堂讨论最为直接的素材。课堂互动在生命叙事的牵引下拓展,扩大了教学资源,增加了学生吸纳的信息量和综合知识。

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的大课题、广覆盖、深探讨的特性,经常涉及到深奥问题。如涉及世界能源战略,必然要接触到太空能源、生物能源和地球蕴藏能源,必然接触到较深奥的理论,如宇宙、黑洞、反物质等。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自己刻苦学习充实知识的前提下,把深奥问题浅显化,引导学生用简单的道理来理解深奥问题;用通俗的叙事来解释冷僻的问题,用形象思维来诠释理论思维问题。通过以通俗嵌入深奥问题的诠释,可以从知识生长点,知识转换点,知识耦合点进行多维度多方位的知识延伸,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创新,进而取得知识交流与互动的效果。

教师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学习潜意识。激情是情绪的激烈反映。情绪有工具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教师的情绪通过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唤起或者暗示学生的学习潜意识。教师的激动情绪具有强烈传染性和鼓动性,形成教师的魅力。没有教师的激情,互动不可能产生。故此,教师上课,必须充分酝酿和表达激情,方能引领学生对课程学习理解的互动。要做到课堂有激情,首先要对形势与政策课怀着崇高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教师从事的是崇高的育人灵魂工程。具有崇高使命感,授课激情便油然而生;其次是对课程的潜心研究,课程信息烂熟于心并内化为意识流,可以随机抽取,迅速涌流;再次是要对学生有爱心和充分关注。

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年后出生的。80后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与读图密切相关。学生从幼儿园始,就以图像为主要信息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到了小学、中学,也离不开电子游戏机、卡通和电脑、电视。故此,图像成为80后的知识蛋糕,成为80后吸收文化科技原料的原始奶汁。这种初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母语一样的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必须迎合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惯性,充分发挥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形象思维力、图像信息大载体的优势,来充实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其他平面、立体媒体为教学载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课堂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读图的优势,引领学生进行图像或影视资料观赏,组织学生对图像或影视资料传达信息的组合、排列,与学生共同进行图像寓意分析,图像社会背景分析等。

4.结语。

一方面,由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大学生对形势政策课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没有普遍形成课堂互动的氛围,使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还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有地位高、课程覆盖面广、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信息新,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等优势,为课程互动提供了可创新的条件。教师在政治责任感驱动,在扎实的理论功底的铺垫,在掌握充分信息支持下,注意在课堂中教学中采取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寻找课堂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以教师的激情释放牵引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等措施,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1]罗生全,靳玉乐.《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形式、原则与路径》。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十九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但是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难题,最基本的问题如对“形势与政策”课特征的把握不准确。解决此问题,必须准确把握其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并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政治课;理论课;宜粗不宜细。

“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自2004年11月《^v^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意义及做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后,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难题,最基本的问题如对“形策”课特征的把握不准确。如何讲授好“形策”课,使之在变幻莫测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广大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认真学习和钻研授课大纲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形策”课的性质、特点以及基本的讲授原则。

一、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

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这是讲授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因为课程的性质统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并且是直接决定教学能否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最主要因素。

顾名思义,从“形势与政策”的名称来看,这门课程是讲解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但从内容来看,“形策”课的教学内容极为宽泛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策”课教学内容变动性很大,其时效性表现更为直观和强烈,教学过程中对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风云变幻的形势跟踪十分紧密。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形策”课从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教学体系,那就大错特错。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最基本的依据并不是课程的名称或教学内容,而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形策”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决定了该门课程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即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科学认识党与政府在特定时期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理解中国^v^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觉地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地在^v^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换言之,政治性为“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

准确把握“形策”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对于处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有助于明确实现课程设置的育人目的。众所周知,因为社会阅历的不足、理论武装的不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社会格局,面对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惑、挑战和难题,处于青春期的部分大学生有很多思想和现实上的迷茫和问题,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认知上的科学,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人们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将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和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授课教师只有在准确把握“形策”课程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课程设置预期目的。

其次,准确把握“形策”的课程性质有利于正确处理这一课程教学中知识性与思想性关系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是政治性,但该课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充满了知识性。尽管“形策”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但“形策”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性教学,不能局限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因为该课程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科等密切相关,既涉及有现实问题,也有历史问题;既有国际风云,又有国内形势,其所涉及的知识之广泛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教育。当然,“形策”课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说理,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形策”课在加强现实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历史教育。因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必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重视现实教育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注重历史教育,理论才能讲清楚,不会止于肤浅和片面。

二、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说政治性突出了“形策”课的课程性质,那么,理论性则强调了该课程在内容上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把握住“形策”课的政治性,还必须把握住“形策”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形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等个性特征,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等方面的共性特征,这决定了“形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必须突出理论课的特点。

首先,对于涉及的基础理论必须系统全面地讲清楚、讲透彻。“形策”课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是相对于重大热点问题的专题形式和其他如小组讨论、实践参观等形式而言的。之所以强调基础理论部分应系统讲授,是因为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强调理论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了解形势与政策理论的一般概念、原理、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脉络,要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特征。如果缺少对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大而化之地对热点问题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根本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问题本质探寻的认知需求[1]。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形式也要服从于大学生关于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论的培养和应用这个大前提,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单一结论。

其次,对于重大问题应突出重点专题讲授。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大多以形势报告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安排。专题形式对于热点问题的讲授效果更为显著,因为每学期的“形策”课内容变动比较大,不同热点问题之间虽有一定关联性,但其各自独立性更强。所讲很多内容要超出教师平时研究积累的范围之外,在紧张有限的备课时间内,授课教师比较容易集中精力形成对讲授问题完整深入的认识,内容更能够充实丰富。比如在讲解“全面理解与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应以专题讲授的形式,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全面理解此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及其重大意义三个方面主题鲜明地讲解,这样就会突出该专题的重要性,也便于学生全面地把握此次会议精神及相关内容,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三、准确把握“形策”课“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

在明了“形策”课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和理论课的特点之后,不难得出该课程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结论。“宜粗不宜细”是“”结束后^v^领导全党总结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经验及教训时提出的一个关于总结历史的原则。他指出:“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2]这一原则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此作为讲授“形策”课的基本原则也是合适和恰当的。“宜粗不宜细”是对“粗”和“细”的辩证统一认识。所谓“粗”,是教师在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的认知和了解中建构起来的宏观视角。具体来讲,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下三点讲授技巧。第一,对教材的内容讲授要有明确的目的感。即以教育引导大学生为目的,而不是就时政新闻论形势而简单地成为“传声筒”。第二,对讲授内容要有清晰的线索感。尽管各个专题看似独立,但都有其内在的关联,讲授时应遵循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第三,在授课中必须要有强烈的现实感。特别是针对比较晦涩的理论问题的讲解,不能“空对空”,必须立足现实,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这样才能引起思想共鸣。

此外,如上文所述,每个学期“形策”课的课时安排比较短暂,一般为六到八讲,即二十个课时以内。在如此有限地时间内要事无巨细地详细讲清楚半年内国际国内形势及开展政策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笔者认为在“形策”课中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现实考虑。

参考文献:

[1]马宁.当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2]^v^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2.

大学政治论文实事求是汇总篇二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发挥文化上述作用的很好实践。

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2]。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传统文化绝非尽善尽美,而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所谓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指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有利于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与精神风貌,有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精华部分。优秀传统文化,是千余年来为人民所接受、所认同、所遵循、所自豪的,能够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团结友爱、不断强盛的,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的传统文化。如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均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毋庸置疑,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