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9:29:23 页码:8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优质13篇)
2023-11-18 19:29:23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方法,一种策略,通过定期总结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可以更好地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在写总结之前,对所要总结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做好准备工作。以下是专家给出的正确养生方法,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篇一

词性。

例句。

出处。

动词。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魏学洢。

详细。

形容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陶渊明。

交通。

交错相通。

形容词。

“阡陌交通”

妻子。

妻子和儿女。

名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与世隔绝的境地。

名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无论。

不要说,更不要说。

“无论魏晋”

如此。

像这样。

介宾短语。

“诣太守,说如此”

鲜艳。

形容词。

“芳草鲜美”

形容词。

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大腿。

名词。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

古代王侯的自称。

代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研究。

动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文理。

文采和道理。

名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伤仲永》。

何苦。

哪怕。

副词。

“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

当然。

副词。

“宜乎众矣”

《爱莲说》。

父亲。

名词。

“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

认识。

动词。

未尝识书具。

《伤仲永》王安石。

记住。

动词。

“默而识之”

《论语十则》。

居住。

动词。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列子》。

请让我。

动词。

“请从吏夜归”

《石壕吏》。

美丽。

形容词。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陶渊明。

漂亮。

形容词。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认为……美。

形的意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使……聚。

动的使动。

“聚室而谋”

《愚公移山》。

阻止。

动的使动。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栖息。

动词。

非梧桐不止。

《惠子相梁》。

以……为苦。

形作动词。

“惩山北之塞”

《愚公移山》。

北面。

名词。

“惩山北之塞”

向北。

名作状。

北饮大泽。

《夸父逐日》。

成为灵异的水。

名作动。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

扰乱。

形作动。

“无丝竹之乱耳”

造反。

动词。

盗窃乱贼而不作。

《大道之行也》。

害人。

名作动。

盗窃乱贼而不作。

使……劳累。

动作使动。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牵牵连连的。

名作动。

“不蔓不枝”

《爱莲说》。

枝枝节节的。

名作动。

“不蔓不枝”

显得清幽。

形作动。

“香远益清”

举行宴会。

名作动。

“会宾客大宴”

《口技》。

哭着。

动作状语。

“忽啼求之”

《伤仲永》。

宾客。

客人。

名词。

“会宾客大宴”

《口技》。

以宾客之礼相待。

名作动。

“宾客其父”

《伤仲永》。

以……为利。

意动。

“父利其然”

风烟。

在风烟中。

名作状语。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箕畚。

用箕畚。

名作状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跳着。

动作状语。

“跳往助之”

用尽。

形作动。

“吾与汝毕力平险”

全、都。

形容词。

群响毕绝。

《口技》。

说出。

名作动。

“不能名其一处”

出名。

名作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

名字。

名词。

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王安石。

擅长。

形作动。

“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

奇异、罕见。

形容词。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核舟记》。

余数、零数。

名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钻洞。

名作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每天。

名作状语。

“日知其所亡”

《两小儿辩日》。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十则。

到东方。

名作状语。

“孔子东游”

《两小儿辩日》。

吹箫。

名作动词。

“箫鼓追随春社近”

《游山西村》。

像狗一样地。

名作形。

“其一犬坐于前”

《狼》。

打洞。

名作动。

“一狼洞其中”

指屠户。

动作名。

“一屠晚归”

以……为耻。

形的意动。

“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

新知识。

形作名。

“温故而知新”

苟且。

副词。

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表示希望。

副词。

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

通“以”

副词。

自董卓已来。

陈寿《隆中对》。

停止,放弃。

动词。

是亦不可以已乎。

孟子《鱼我所欲也》。

停止。

动词。

白露未已。

《诗经》(《关雎》)。

通“欤”

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孟子《鱼我所欲也》。

动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

通“举”,选拔。

动词。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给予。

动词。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欣赏。

动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这个。

代词。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这时。

代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伤仲永》王安石。

动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兴起。

动词。

盗窃乱贼而不作。

《大道之行也》。

奋起,指有所作为。

动词。

而后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老鼠发出的声音。

拟声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口技》。

招致,引来。

动词。

不可屈致也。

陈寿《隆中对》。

买到。

动词。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对……说话。

动词。

听妇前致词。

《石壕吏》。

总共。

副词。

凡三往。

陈寿《隆中对》。

衡量,估计。

动词。

孤不度德量力。

怎样。

代词。

计将安出。

怎么。

代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陈涉世家》。

挟持,控制。

动词。

挟天子而令诸侯。

陈寿《隆中对》。

大概。

副词。

此殆上天所以资将军。

亲自。

名作状。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时候。

名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发扬光大。

形作动。

以光先帝遗德。

给予。

动词。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亲近。

形作动。

亲贤臣,远小人。

以……为亲。

动词。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亲戚。

名词。

亲旧知其如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疏远。

形作动。

亲贤臣,远小人。

诸葛亮《出师表》。

离人远。

形作动。

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远播。

形作动。

香远益清。

《爱莲说》。

出身鄙野。

形容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

目光短浅。

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边境。

形作名。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辱,降低身份。

动词。

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

承认,同意。

动词。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隆中对》。

答应。

动词。

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师表》。

这样。

代词。

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朱熹。

地方,处所。

名词。

不知何许人。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大概,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副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斟酌。

斟情酌理。

动词。

斟酌损益。

诸葛亮《出师表》。

减少。

动词。

斟酌损益。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增加。

动词。

斟酌损益。

诸葛亮《出师表》。

更加。

副词。

香远益清。

《爱莲说》周敦颐。

顽固。

形容词。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本来。

副词。

固众人。

《伤仲永》王安石。

即使。

副词。

虽人有百手。

《口技》林嗣环。

虽不能察。

《曹刿论战》。

虽人有百手。

《口技》。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虽有千里之能。

《马说》。

即使这样。

关联词。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公输》--《墨子》。

方圆。

名词。

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

副词。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闲情记趣》沈复。

当……时。

介词。

方其远出海门。

周密《观潮》。

书信。

名词。

一男附书至。

《石壕吏》。

动词。

即书诗四句。

《伤仲永》王安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司马迁。

书写。

名词。

未尝识书具。

《伤仲永》王安石。

字条。

名词。

得鱼腹中书。

《陈涉世家》司马迁。

于是。

关联词。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震动。

动词。

波澜动远空。

王维《汉江临眺》。

聊且,暂且。

副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江城子》。

参与。

动词。

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夹杂。

动词。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林嗣环。

中间。

名词。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闲情记趣》沈复。

间或、偶然。

副词。

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

肉食者。

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名词。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牺牲。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名词。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为人所信服。

动词。

小信未孚。

真诚、诚实。

形容词。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十则。

赐福,保佑。

动词。

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

福气。

名词。

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案件。

名词。

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

实情。

名词。

必以情。

可以。

副词。

可以一战。

凭借。

动词。

可以一战。

因为。

连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依据,按照,顺着。

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介词。

以从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闲情记趣》。

驱车(追赶)。

动词。

公将驰之。

《曹刿论战》。

策骑。

动词。

愿驰千里足。

《木兰诗》。

于是,就。

副词。

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

已经。

副词。

既克。

原因,缘故。

名词。

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问其故。

《两小儿辩日》。

旧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所以。

关联词。

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

旧、老。

形容词。

故人具鸡黍。

《过故人庄》。

旧,原来的样子。

名词。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蒲松龄。

击鼓。

名作动。

一鼓作气。

《曹刿论战》。

打鼓。

名活用动。

箫鼓追随春社近。

《游山西村》。

第二次。

数量词。

再而衰。

《曹刿论战》。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形容词。

彼竭我盈。

曾不盈寸。

《核舟记》魏学洢。

充满。

动词。

有暗香盈袖。

《醉花阴》李清照。

倒下。

动词。

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

相称。

动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

护城河。

名词。

池非不深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头发。

名词。

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

出发。

动词。

有时朝发白帝。

《三峡》郦道元。

起,指被任用。

动词。

循环舜发于畎亩之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篇二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8分钟微课堂

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开场白: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1、相同之处:原来它们都是念轻声“de”,都是结构助词,起连接作用。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白勺“的”的结构是用“形容词或名词或代词+的+名词”来表示,而我们最常见,用得最多的还是“形容词+的+名词”的结构。

而土也“地”的用法可以用“形容词+地+动词”的结构来表示。

双人“得”是用“动词+得+形容词”的结构来表示

3、练习巩固

(1)形近区分

静静(的)河面 静静(地)写字 欢乐(的)山谷

欢乐(地)歌唱 满意(地)点头 满意(的)作品

(2)类别区分

1)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2)愉快(的)旅行 旅行(得)愉快

3)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3)综合杂糅

小雏鹰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4、特殊情况

质疑:假如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呢?

我从书包里拿出书交给她们,她们高兴得围着我跳起舞来。(出自二年级上册《日记两则》)

(1)质疑:为什么这里要使用“得”呢?

5、 小结归纳:

怎么样,你们学会了吗?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记住它们的用法,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口诀来帮助你们熟记三个“的”的正确使用方法: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

同学们!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篇三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四、例句分析,明确用法。

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总结:

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各自有着各自的不同的读音,但当他们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时候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这样可以区分他们在书面语用法上的不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的”、“地”、“得”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在句子中起结构作用时,都读作“de”,在书写时却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混淆。用得对,意思表达就明确,用得不对,有时也会产生意思的变化。比如: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得哭了。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地哭了。

这两句话从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前一句强调“激动”,“哭了”是对激动程度的补充说明。后一句主要是陈述“哭了”,“激动”是对哭的样子的修饰。因此两句用了不同的“de”。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篇四

(一)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表示重复的或者类似的语气的省略,还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二)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说话空隙,或者说话断续、沉默不语等。

例;原来如此!……。

例:喂!是小陈吗?你托我买的书买到了……你什么时候来取?……好,好,再见!

(一)省略号所表示的不必尽举的.同类事物省略,一般要在列出三项以后再用,以便读者据以联想和补充省略的内容。

(二)省略号前边的话如果到了需要停顿的地方,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就用什么标点符号(如果是顿号、逗号、也可以用):省略号后边不必再用表示停顿的符号。

(三)省略号相当于“等”“等等”,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省略号和破折号都可表示语言的中断,两者的不同之处是:省略号表示余声未尽,破折号表示戛然而止。

书名号:主要用业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

1.书名号之间可用顿号,也可不用任何点号。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我刚走进电影院,就看见屏幕上赫然投着“生死抉择”四个字。

2.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如:《苟子劝学》。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篇五

让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能熟练地区别“的、地、得”,并能在句子中正确使用。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

如:晶莹的露珠(名词)

火红的太阳(名词)

记忆锦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地”后面的动作。

如:春天悄悄地来了(动词)

仔细地观察(动词)

记忆锦囊: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得”后面的词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或状态怎么样。

如:这文章写得真好。

遮得严严实实

记忆锦囊:

左边双人就是“得”,补充说明怎么样。

1、请你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的哪一个?

高大 ( ) 梧桐树

吓 ( ) 直跑

响亮 ( ) 声音

疼 ( ) 直甩手

激动 ( ) 说

正确选择“的 、地、得”填空。

1、精致( )水晶球被表妹摔 ( ) 粉碎。

2、柳树慢慢 ( ) 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 ) 叶子。

3、秋风轻轻 ( ) 一吹,火红 ( ) 枫树叶就哗哗( ) 落了下来。

正确使用“的、地、得” 微反思

因为正确使用“的、地、得”这是低年级开始学习的知识,有的同学直到五、六年级还不能准确地区别并使用,所以本节微课,我使用了概念说明、例子、儿歌、闯关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一次次地区别“的、地、得”,并最终实现能在句子中正确使用。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篇六

首先把课内的课文弄清弄懂,在学习课内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课下的注释还有通篇解释时不懂的字词意思或者语法,做到最起码能够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

其次,在初学文言文阶段,文言文对我们而言如同一门外语,我们不了解的很多,这时需要我们要有一种较真的精神,具体到每一个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

另外,多读课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起初不明白的,多读几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读的时候注意怎么断句,培养自己的语感。在判断如何断句的时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现眼前了。

课内文言文要做到熟练,对文中的字、词、语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课下做好总结,即同一个词它的作用遇到过多少个,分别是什么,根据课文记住例子。

课外文言文起一个拓展的作用。在起初接触文言文时,由于缺乏对字、词意思、词类活用等作用以及语法的了解,起初学生读不懂很正常,这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就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一样,从开始的不懂到后来的熟练,都需要经历一段知识积累的过程。课外文言文的扩充,是在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同一字、词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扩充学生的知识库。

3.准备好词典。

在学习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时候,希望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在看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词典,在看词典的时候,养成一个习惯,把它的每一个意思看一个遍。同时有例句的,试着自己根据它给出的词义,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4.好习惯的养成。

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养成查词典的习惯。

多动脑—思考它在文中属于词典解释中哪个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尝试翻译对不对。

多动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么断句的句子,发声读出来,看看怎样断句合理。

多动手—查词典以及注意看懂后把词典上遇到的几个比较基本的,比较常见的意思记在这篇文章旁边,最好配有例句。保存好这份资料。

资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过的资料都放在一起,为复习做好准备。

5.文言文学习方向。

字、词词义或作用。

词类的活用。

常见句式:判断、疑问、省略等。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方法:增、调、留、换。

起初对古文不了解,会觉古文是很枯燥,容易让人感到厌烦的东西,等到我们的文言文知识库基本建立,大家会喜欢上文言文,很多要说的话,简短的话语就可以表达出来,语气词的使用虽然看着没什么实际意思,但是读起来很有意境。明天我们就来看看,文言文中大概要学习些什么。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篇七

清明小长假来袭,这是各位考生在年后的第一个节假日,考研教育网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松懈哦,头脑中学习的“弦”要紧绷,一旦松下来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绷紧。下面考研教育网就带各位考生来学习一下非谓语动词作状语的情况以及对该状语在语言层面、逻辑层面进行解析。

在对非谓语动词作状语这类句子的理解中,包括逻辑层面和语义层面上,尤其是非谓语作状语时,考生一定要注意其充当原因或结果的可能性,因为这些在考研中经常会成为潜在的隐形考点,下面考研教育网就通过几个例子带大家来分析一下。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篇八

(一)括号要紧挨前面被注释或说明的词语或句子。

(二)按注释范围大小来分,括号可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

前者只注释句中一部分词语,括号前如有点号要放在括号外边,括号内的最后一个点号(问号、叹号除外)应当省去。后者要放在全句句末点号之后,括号内的标点按一般情况处理。

例:他高声念道:“万道光芒地,将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郭沫若:《太阳礼赞》)

例:猿人是第一次能用双手制造工具的人,他和那种只能本能地使用自然工具(石块、木棒)的一般南方古猿,有了本质的区别。

括号和破折号都可以注释前边的话,两者的.区别大致是:内容重要,属于正文的部分的,用破折号;内容不太重要,不是正文的一部分,只是注释,没有它也不影响意思完整的,用括号。

(一)用“首先”“其次”“最后”或“第一”“第二”“第三”等,后面用逗号。

例: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其次,要掌握有关知识。

(二)用“一”“二”“三”或“甲”“乙”“丙”等,后面用顿号。

例:根据代词指代的对象的不同,代词可分为三种:一、人称代词,二、疑问代词,三、指示代词。

(三)数字外面加了括号,序次语后面就不再加点号。

例:第一单元有下面几篇课文:(一)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二)说“小”(三)文学评论两篇(四)用阿拉伯数字时,后面用小圆点。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篇九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斥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六、且

(一)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二)副词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

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邹忌讽齐王纳谏》)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十五、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二人,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2.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庞煖易与耳。(《史记·燕世家》)

4.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篇十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

12.以。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

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篇十一

文言虚词是高考语文中的难点,也是重点。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例句: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词义:(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词义:(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词义:(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 助词,表疑问。

例句: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

词义:(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例句: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词义:(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词义:(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3)副词,将要。(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5)复音词,就像。(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句:“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词义:(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例句:“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词义:(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词义:(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3)非虚词用法,动词,是。(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7)动词,作为,做。(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9)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替”。(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

例句: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

词义:(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5)语气助词,不译。(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

例句:“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

词义:(1)名词,原因。(2)动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4)介词,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1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

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篇十二

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重点讲解三个“的”的用法。

在日常学习中,常有同学提到这个三个“的”的用法问题,不少同学对这三个“的”用法也是含糊不清,乱用一气。我们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开始学习写作,三个“的”是连接文章中词与词,字与字之间的桥梁。所以,正确使用“的、地、得”,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首先老师带来了一组口诀:

2、的、地、得”用法口诀(下面一起来读一读)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请同学们默记5遍。

3、你们记住了吗?我们来分别学习三个的`在不同词语中的用法:名词前面“白勺”“的”,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美丽的花儿 青青的草儿 清清的河水 蓝蓝的天上 暖暖的风儿

绿绿的树叶 小小的鱼儿 红红的太阳

仔细观察这组词语里,老师标注下划线的是什么词语?对,是名词,所以名词前面是什么?对,是白勺的。

6、形容动后“双人”“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7、(口诀学完了,同学们掌握了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请同学们边背口诀边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短语练习:给短语填上“的、地、得”

鲜艳( 的)红旗 勇敢( 的 )战士

胜利( 地)到达 迅速( 地)前进

观察( 得)仔细 感动( 得 )流泪

8、短语练习简单吗?我们来个有难度的。句子练习: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清晨,可爱(的)多多兴高采烈( 地)来到金灿灿( 的)葵花园。她兴奋(地 )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轻轻(地)摸摸,一会儿细细(地)闻闻,情不自禁(地 )翩翩起舞。您看,她跳(得)多好,让人幸福(得)冒泡。

9、(同学们做的非常认真,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的地得”的用法了,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10、你记住了吗?“的地得”的用法,你学会了吗?记得课下要及时复习哦!

语文状语的用法范本篇十三

(一)括号要紧挨前面被注释或说明的词语或句子。

(二)按注释范围大小来分,括号可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前者只注释句中一部分词语,括号前如有点号要放在括号外边,括号内的最后一个点号(问号、叹号除外)应当省去。后者要放在全句句末点号之后,括号内的标点按一般情况处理。

例:他高声念道:“万道光芒地,将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郭沫若:《太阳礼赞》)。

例:猿人是第一次能用双手制造工具的人,他和那种只能本能地使用自然工具(石块、木棒)的一般南方古猿,有了本质的区别。

括号和破折号都可以注释前边的话,两者的区别大致是:内容重要,属于正文的部分的,用破折号;内容不太重要,不是正文的一部分,只是注释,没有它也不影响意思完整的,用括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