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语文教学的名言(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2:22:38 页码:7
最新语文教学的名言(模板11篇)
2023-11-18 22:22:38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基石。6.总结应该具备鲜明的个人或团队特色和风格接下来是一些写好总结的关键要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语文教学的名言篇一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情操。

2.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给人以鼓舞。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渴望杀敌立功的心意。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诗人要统一全国的'志向,反映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伟大抱负。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8.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名题旨、揭示中心,表达了作者隐居躬耕、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愿望。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事说理,表达了对当权者糜烂生活的讽刺、批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忧虑之情。

10.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一反古人悲秋之调,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现了作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1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的表现了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

1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借鹤冲天直上,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语文教学的名言篇二

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语文教学的名言篇三

把完善的教育遗留给子女,乃是最好的遗产。

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在第二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下而上进行的。前者是学生由顶峰开始,努力走向基础;后者是从基础开始,学生站在基础上面,然后进到终点,升到顶峰。

对于面临着一个不可信赖的世界因而恐惧、失望的青少年来说,信任就意味着使人豁然开朗地领悟到人生的真理、人的存在的真理。

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

教育学生,从爱出发,爱是一种特持久而深刻的感情。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当我听到或者读到对人的个别对待的.态度这些词的时候,它们在我的意识里总是跟另一个概念―思考―联系在一起的。教育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

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顺从而守教条的人,你就会用压服的教学方法;而如果你想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

如果有人问我,教育孩子需要哪一种资格,我会说那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和适量的爱心。

若在中小学内,并没有建筑好基础,等到自悟不够时,再要补习起来,那就很不容易了。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心地善良的人首要的一点就是爱人。他对共同事业的忠诚来源于这种对人的热爱。我们认为培养热爱人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是苏维埃学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之一。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之领之,方能中鹄。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为药误。我有禅灯,独照独知。不取亦取,虽师亦师。

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骏马的。

一个怯弱的教师决不能教出一个英勇的学生来。

友善伴随着孩子,他看见洒向人间的都是爱。

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告诉学生。

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如果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语文教学的名言篇四

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作者:园斯金。

6)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作者:《格言对联》。

7)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作者:杜威。

8)为子孙富贵作计者,十有九败。作者:(宋)林逋。

9)三人行必有我师作者:孔子。

11)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孔明。

14)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作者:陶行知。

15)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作者:马卡连柯。

16)人生欲念千千万,且莫图利忘教子。作者:字严。

17)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作者:马卡连柯。

1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者:朱熹。

19)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作者:(清)王永彬。

20)溺爱享乐酿苦果;勤劳素朴造贤才。作者:《格言对联》。

语文教学的名言篇五

1)风急天高猿嗖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秋兴八首》)。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秋兴八首》)。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4)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

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6)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7)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8)出师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11)士也阙极,二三其德〔《诗径.卫风.氓》〕。

1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风,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1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4)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薄苇,薄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1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16)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17)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1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语文教学的名言篇六

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

教师的工作是激发孩子对人生无限的好奇心。

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教师施爱宜在严爱与宽爱之间。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孩子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孩子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教师要融于师生的相互理解中。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多方面能力。

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孩子们在成长!

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能得到家长和孩子的尊敬和喜爱,这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千教万教教书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汇之处是爱的`圣地。

是宽容而不是纵容,是诱导而不是命令。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是老师。。

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在教学上,要做教师兼学者;在写作上,要做学者兼教师。

怎样的老师造就了怎样的学生。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

语文教学的名言篇七

1.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2.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1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15.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16.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8.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语文教学的名言篇八

6)语文教得好的标志是使学生有思想,会表达,懂审美——王泽钊。

7)今日足金,明日是尘。

8)宽容别人等于祝福自己。

9)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10)信心是一种最坚强的内在力量,它能够帮助你度过最艰难困苦的时期,直到曙光最终出现。

11)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我愿执着地“众里寻他千百度”。

12)人生的目标在于不断追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3)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14)欣赏别人的优点,善待别人的缺点,尊重别人的隐私,快乐自己的人生。

15)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充满诗意手法——余映潮。

语文教学的名言篇九

课文一开始,我以“酿”字为中心,请学生们质疑课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果此时能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阅读文本,并且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题位置。再继续引导,“这么多的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自主性。

不足的是:课堂讨论过多,造成课堂纪律过于活跃,浪费了一点时间整顿纪律。感觉引入不够有趣,还不能很好的'把学生对课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真是受益匪浅。我们教师在犯错误时更应该敢于正视错误,主动承认错误,并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真诚并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到的。我会认真反思每一节课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上,能做得更好!

语文教学的名言篇十

当世界奇迹——圆明园被付之一炬的时候,当稀世珍宝被洗劫一空的时候,身为中华儿女的你自然无比愤慨,但一颗正直、高尚、纯洁的心灵,却可以跨越国界和种族,站在人类的高度公正的审视这一人类悲剧——他的心灵因而才变得伟大。读下面的书信,你就能走近这样一个高尚的灵魂。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查查写写、读读资料、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

熟读几遍课文,读通读顺。我能回答下列与课文有关的问题:

61569;信中提到的“两个强盗”指和两个国家。

61570;信中提到的“远征中国”是指发生在1856—1860年的战争。

【查查写写】。

1、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抄2遍),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赞誉典范恍若琉璃赃物眼花缭乱惊骇不可名状野蛮。

晨曦()瞥()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丰功伟绩箱箧()制裁。

【读读资料】。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这是罗曼8226;罗兰对雨果的评价。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维克多8226;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评改、订正。(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课内对话:读读理理、想想品品。

【读读理理】。

雨果笔下的圆明园——()。

品读第3自然段:

我来概括:雨果对圆明园作了哪些评价?找出信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品味,然后分条概括。

我来品情:雨果对圆明园怀有怎样的情感呢?

我来诵读:深情朗读“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那就是这座名园。”

雨果笔下的英法联军——()。

品读第5—8自然段:

我来摘录:雨果对英法联军进行了怎样的讽刺?找出信中的相关语句,并摘录关键词。

想一想,这些语句运用了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我来品情:雨果对英法联军抱以怎样的态度?

【想想品品】。

感受雨果的胸怀品格。

明确了作者的立场,体味了作者的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有情感的来诵读这封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的书信。

语文教学的名言篇十一

从事语文学科教学已经14年了,还从没有做过整体的回顾与反思,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以前也反思过只是过于片面,只看眼前了。

回想这十几年的教学,自己比较成功的一方面就应该是尊重学生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我教学中的一贯思想。所以,无论教学什么内容,无论什么时期,我都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在一二年级时,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是主要教学内容,那么我就想尽各种办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识字时除了遵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外,请学生想办法识记——猜谜语,编故事,做字卡,配图画只要孩子感兴趣,只要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和字打交道,我就给他们鼓励;写字时,孩子感觉又枯燥又累,这时我就引导他们比赛,看谁是小书法家,把好的写字本贴上墙;读课文时,同桌读,小组读,赛读,全班开火车接龙读,录像读,总之我想了许许多多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负担感自然就少了。

然而,小学语文教学绝不是仅仅教了识字、朗读就可以的,到了中高年段,阅读教学令人迷惘,我唯一感到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就是抓住了年段训练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中年段培养学生概括段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教给学生利用字词典等工具书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把一段话写完整写具体的方法;高年级时提高要求,不仅要能抓住主要内容,还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立意,从而体会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表达方法等等。但也有问题,总觉得自己把握的还是有些片面,总觉得自己的教学中缺点什么,却又找不出答案。

语文教学中更重要的一方面当属习作教学了,经历了两个多循环的教学,我觉得自己也算是有一些经验,尤其是刚刚毕业的这批学生,个个不怕写作文,应该说个个会写作文了,有的甚至喜欢写作文。回想自己这几年来的做法,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

不仅写看图写话也表演写话观察写话还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观察作文比赛。学校把获奖孩子的作文结集成册作为奖励虽说算不上是什么经典大作但孩子们都很自豪。所以还没有正式写作文他们就已经喜欢上作文课了。

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了,我每次都会给孩子很长搜集素材,选择素材的时间。也许是因为自己本身性格慢的原因,孩子们没准备好我就继续等,有的时候竟等得有些孩子着急了,非得先把草稿给我看一看。其实我是想告诉孩子们,作文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如果没得写那就不写也不要抄别人的文章,重复别人的生活。所以,我们班的孩子,无论自己作文写得怎样,都不会有一个人去成篇抄别人的文章,去背别人的作文。

这学期我们有篇习作是写“生活的启示”,开始我对这次习作也有些懵,要发现生活的启示,就要求孩子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同时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也要有一定的高度,挺难的,怎么让孩子联系以往的生活,提高认识呢?我认真备课上课后,只有几个孩子很快从自己的记忆中寻到素材,可是孩子都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这件事给他们的是什么启示?我知道孩子们能感受到事件中的问题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欠缺的是用恰当的语言来概括、提升。当我给他们一点指导后,他们豁然开朗的那种兴奋溢于言表。就这样,这一次习作我整整上了一个月的时间,一点一点地教每个孩子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最终,当我们班二十多个孩子作文全部完成时,他们的选材几乎没有重样的,有的即使对象相同,描写的角度也不同。在这里,我感觉到,指导习作也要从时间上分出层次,不同的孩子给不同的时间。

每次看习作草稿,我就能给孩子的习作分出层次,可是,我从不为了让孩子的作文更完美或打高分而费大力气去修改,我只做到在他的草稿基础上使字写准确,句子通顺即可。这样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他会感到自己的进步,感到老师对他的欣赏和信任。否则,虽然我们改出了一篇篇自己满意的作文,但满纸的红字、修改符号,无疑是对孩子自身的否定,不会让孩子有多大自信去面对新的习作的。慢慢地,孩子会形成一种想法:反正老师会给我改,对付一下就行了。

结合课内教学,推荐孩子读相应的书籍,让学生同伴之间交换课外读物,给学生展示阅读内容的机会,丰富他们的阅读积累。

其实仔细想想,小学的习作无非就是培养孩子的表达兴趣,孩子不怕写作文,愿意在自己的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就可以了。我做到了这一点,我感到幸福。

可是教学中依然是迷惑重重,语文教学到底该像王崧舟、窦桂梅老师那样诗情画意、激情昂扬,还是要像管建刚老师那样目的明确,为写而读;到底是要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教扶放,还是要像韩兴娥老师那样实行海量阅读;到底要一篇课文一种方式,还是像杜郎口学校那样固定了模式?当我们跟着这些排头兵走走看看时,其实是自己心中依然有许多的迷茫之处:语文的课堂教学到底该教给孩子什么?该怎么教?这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却也是一直以来的难题。语文新课标中多次强调运用,可我们的孩子在考试前依然在背指定的课后题,这算是运用吗?语文课标中始终强调改变学习方式,要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替换以往的“填鸭式”,可我们在许多课堂上欣赏的依然是老师的美妙设计,情节环环相扣,言辞精美绝伦,这算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吗?大家一直在研究要用教材来教,而不要教教材,可是这个点该怎样才能一下抓住?也就是课内的教学如何能更好地为运用服务?倒不如语文教材也变成数学那样吧:有要掌握的问题,然后有相应的例题和练习题,在语文里就是两段话或者两篇课文式,免得有的老师不会教,到小学六年了,孩子还只是写写生字组组词,背背课后题,坑人。

在我看来,当孩子们小学毕业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保证的,我们就该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够做到它才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