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8:33:38 页码:10
2023年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大全16篇)
2023-11-12 08:33:38    小编:ZTFB

总结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快开始写吧!总结的语言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以下总结范文,它们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表达。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一

1.转:通“啭”,鸟叫声。(蝉则千转不穷。)。

2.反:通“返”。(窥谷忘反。)。

二、古今异义。

1.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2.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三、一词多义。

1.绝: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

(2)猿则百叫无绝(消失,断,停,)。

2.上:

(1)负势竞上(向上)。

(2)横柯上蔽(在上边)。

四、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2.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五、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翻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出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翻译: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物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六、阅读理解。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抒发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流露出对功名的鄙弃,表达了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

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总写山水之美的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7.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望峰、窥谷。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二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以:认为。去:距离。

2、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3、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4、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5、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

二、译句。

1、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2、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3、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4、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

5、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口技。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京口有善.

口技者擅长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设臵:安放4、少顷..少顷:一会儿5、但闻..

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

6、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7、满坐寂然“坐”同“座”8、妇抚.儿乳.抚:抚摸。乳:喂奶9、众妙毕.备毕:全10、宾客意少舒...,稍稍..

正坐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渐渐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12、虽.

人有百手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走:跑15、群响毕绝..

毕:全。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

1、归纳文章的主旨: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俨然..

-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具.

答之-详尽。

咸.

来问讯-都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延.

至其家-邀请。

处处志.之-作标记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9、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止有剩骨止:通“只”2、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3、苫蔽成丘苫蔽:遮盖。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坐:像犬一样坐着5、一狼洞其中。洞:打洞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企图、打算。隧:钻洞。7、乃悟前狼假寐假寐:假装睡觉。8、意暇甚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10、止增笑耳止:通“只”。耳:罢了。

二、译句。

1、投以骨。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阐述本文主旨。

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陋室铭。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何: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倒装句)。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三

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学生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

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这一内容。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

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

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7、不理解互文见义。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四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

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五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怀民未寝寝:睡。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相与步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6、月色入户户:窗户。

7、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8、解衣欲睡解:脱、脱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六

3.用原文回答“予独爱莲”的原因。

4.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始龀,跳往助之。

d.无丝竹之乱耳。

5.将菊、牡丹、莲—一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婉曲批判。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七

这部分复习因人而异,可根据掌握情况选择专题训练。建议复习字形和字音要结合课本“读一读,写一写”词汇;成语使用的考查语句不少选自课本,要掌握含有生僻成语和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成语的句子;病句识别中出现的也是常见的病因;句序题所选语段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表达,通读时抓住关键句,排序时要留意上下句和关键词,并可以利用选项来排除,解题思路为“通读句子—确定首句,确定紧密衔接句—连读检验”。

2.古诗文。

古诗词阅读材料多来自课外,复习时要重视对内容理解、表达技巧、情感形象以及语言特点等进行梳理。文言文阅读,除掌握节奏划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点实词和重点句翻译,还要重视对作品内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悟。古诗文默写重在考查熟练掌握名句,注意书写要规范,复习时重点查易错字。

3.现代文。

现代文阅读最怕的是对一些基本的阅读术语模糊不清,导致在考试中张冠李戴,丢分都不知道为什么。例如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相关术语就要区分清楚。再如,修辞比喻,在说明文中就摇身变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议论文中又成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还有,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顺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一些基本的概念要区分清楚,这是我们做好阅读的根基。要真正做好阅读,方法诗中是最关键的。可以把一些相似的阅读试题找出来,并且把它们的答案好好比较研究一下,从而寻找并总结出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例如鉴赏某句话,答题的步骤就应该分两种情况:一类是运用修辞的句子,方法就是修辞(手法)+表达的作用+写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没有运用修辞的,方法就是从文章中选1~2个重点词+解释词语+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有了这些方法,在做阅读题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4.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题的话题一般从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来,主要考查语言的表达,读题要仔细,看清楚题意和要求,回答要完整。

5.作文。

中考语文的重头戏在写作,作文这半壁江山,是师生共同努力的阵地。课标要求,作文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因此,关注成长、读懂生活的作文,应该是出题的重点。

作文要在短时间内突破很难,建议复习要有针对性。

首先,要认清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查漏补缺和减少失误最重要。写记叙文要避免常见的硬伤:立意不明,跑题偏题,文体不清,作文随意,详略不当,记流水账,感情不真,胡编乱造,结构不清,忽略过渡,语言不美,缺少亮点,书写不洁,潦草涂鸦。若写议论文,要开篇亮明观点,事例准确简洁还要有分析,论证层次清楚,可将自己的作文对照同题优秀作文,或参考老师的点评意见,找到弥补不足和避免硬伤的办法。多看少写,从历年考场优秀作文或教材中汲取营养,尤其要揣摩选材、结构、过渡、创新等。

其次,针对性片段写作练习,如开篇结尾段、议论点题句、人物描写段、场面描写段、分析事例段、拟写分论点等。此外,还可以背读收集的美文段落、格言警句等,做到有备而战。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八

柳路涛。

古今异义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字在句中为约定时间,今为日期,表时间)

居数月(居此处为经过,今义为居住,居所)。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此处为带领,今义为副词,将要)。

其两膝相比者(比,挨着,今指比较,对比)。

矫首昂视(矫,举,今指矫正)。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今义,曾经)。

城春草木深(草木,偏义词,指草)。

浑欲不胜簪(浑,简直,今用于浑浊,糊涂)。

老翁逾墙走(走,跑,今指行走)。

出入无完裙(裙,衣服,今专指裙子)。

听妇前致词(致,对…说话,今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或悼念的`话)。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动词,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与,连词,和念,考虑)。

晓雾将歇(歇,消散,今指休息。句意是:早晨的雾将要消散)。

相与步于中庭(中庭,院里,今无此用法。句意是:共同在院中散步)。

自既望以至十八为最盛(望:农历十六。今指向远处看)。

海涌银为郭(郭,外城,今多指姓)。

余住西湖(余,我。今常用于剩余,多余)。

是日更定(是,这,代词。今常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今常用于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今常用于没有时间)。

春社近(社,土地神,今常用于共同工作或生活的一种集体组织)。

青山郭外斜(郭,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百许里(许,附在整数之后表示约数。今义为或许,应允,赞许等)。

猛浪若奔(奔,指奔跑,飞奔)。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往,到,引申为拜访,今义制造,创造等)。

赞曰:“黔屡之妻有言”(赞,传记结尾处议论的文字。今常有赞美,夸赞的意思。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九

一、词语解释(加横线的词语)(要背诵)。

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

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通信总和。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

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

二、翻译(要背诵)。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要背诵)。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出名。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二、翻译(要背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要背诵)。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

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要背诵)。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

 答案 。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

2、徐喷以烟 。

徐:慢慢地。

以:用 。

3、果如鹤唳云端 。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

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

 5、兴正浓兴:兴趣 。

6、方出神方:正 。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

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

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

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是知也。” 。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3、山市。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

答案。

1、数年恒不一见数,几。

恒,经常。

2、层层指数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4、《世说新语》两则。

答案。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1、俄而:片刻。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2、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未。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一

1、清洌:清凉。

2、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3、佁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4、俶尔远逝:忽然。

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6、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7、邃:深。

8、寂寥:寂静寥落。

9、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10、明灭可见明灭:或现或隐11、以其境过清清:凄清,冷清清。

二、重点语句翻译。

1、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3、斗折蛇行:(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7、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2、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二

(七)(·黄石)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完成第29~33题。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公将鼓之()。

(3)虽千里不敢易也()(4)今日是也()。

30.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此庸夫/之怒也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d.下视/其辙。

3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答: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

32.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从人物性格特点何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进行分析。

曹刿:唐雎: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三

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二、一词多义。

1.之:

(1)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2)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3)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2.食:

(1)食不饱(吃)。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3.策:

(1)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

4.能:

(1)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2)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5.其:

(1)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2)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

(3)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三、词语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翻译。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懂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8.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答: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9.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修辞:排比。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10.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11.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答: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自己愤懑不平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13.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答: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14.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说说理由。

答: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15.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答: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16.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答: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四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竭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二、翻译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观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6)本文的主旨句是:

2、简要说说本文中“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象征意义)。千里马:食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请从语言、内容方面分析第三段第一句话的表达效果。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五

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以读读背背、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为主。读读背背,首先(也是主要)是课文内容的读读背背。无论是h版、s版语文教材,还是二期课改的新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经典篇目,对于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增加文化积淀,都是很有意义的,因此,在初学时应有一定的记忆量,复习阶段,则要进一步熟悉。要提醒注意的是,课文的记诵,决不应该死记硬背的,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初三阶段,机械记忆的能力已大大减弱,而理解性记忆的能力则逐步增强,因此,在复习阶段,就要在读顺畅、读连贯上下工夫,要思考式地读背,并在读背过程中加深对有关词语、句子的感知与理解。除了课文之外,也当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材料,读课外文言材料,一方面是拓展,另一方面也是巩固课文学习所得。所选材料,以短小为宜,最好有一定的形象,如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唐宋散文、明清文人笔记中的有关故事,以及志怪、志异作品中的浅显的短文等,因为有形象,读起来容易理解,且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一般也较浅易。读课外文言文,也应当读读背背,力求读通读顺。

语言材料的积累,应与读读背背相结合,不要光背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句子的意思,而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辨识词义、句义,有了一定量的积累,读课外文言短文也就顺畅多了。

至若文言文阅读理解,不必求深,一般地说,如果文章(片断)读通了,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只是表述时尽量准确、简洁。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六

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征:征验。

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恒:常。

9、生于忧患生:生存发展。

三、重点语句翻译。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