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环境心理学论文2汇总(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2:46:03 页码:13
最新环境心理学论文2汇总(精选10篇)
2023-11-12 12:46:03    小编:ZTFB

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标和主题。看看以下总结的参考案例,或许能给你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环境心理学论文2汇总篇一

泥土作为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材料,自国就有传统的夯筑工艺,并且在我国的建筑历史上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这种建筑工艺由于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创新改善,随着现代先进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建筑技术逐渐被淘汰,甚至采用这种建筑工艺的地区成为了贫穷落后的一种标志[1]。但近年来在绿色建筑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夯土建造工艺逐渐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果能够良好的应用夯土建造工艺,不仅能够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也能够为现代建筑的设计增添性的建筑作品。因此针对现代夯土的建造工艺进行分析,将现代夯土建造工艺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1现代夯土建造工艺。

1.1现代夯土建造工艺设备。

在现代夯土建造过程中,模板时夯土建造中最重要的设备,模板必须要满足整体的稳定性与夯土墙体的光洁度,因此模板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采用钢、铝以及木板进行组合使用,现代夯土建造工艺中的模板包括了板材系统与侧压力的加强系统,目前现代夯土的模板根据需要主要分为现代横向连续模板、现代竖向独立模板以及现代整体独立模板。不同的建筑结构对夯土建造的模板结构也不同,随着需求的提升,在现代夯土建造中还有异形模板以及自主研发的模板[2]。针对不同的需求,模板系统需要与建筑设计紧密相连,同时模板系统的逐渐成熟为现代夯土建筑的设计提供了保障,而随着夯土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也促使夯土建造的模板系统跟着不断研发。除了各种不断被研发的夯土建造模板外,在现代夯土建造工艺中还有其它的建造设备,比如现代气动夯锤、冲击夯、碾压机等,这些现代夯土建造设备能够产生很好的压实效果,同时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施工设备也能够提升现代夯土建造的夯筑效率。

1.2原料处理。

原理处理是夯土建造过程中的第一步,但对整体的建造效果影响非常大。在对夯土建造中的原料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主要是控制好含水率以及土壤的粉碎度,因为材料中的含水率与粉碎度对建造的效果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在含水率的控制过程中,主要是先将材料中的水分去除,可以通过晾晒、风干等方式进行,材料中的水分去除后能够降低在材料混合过程中的水分控制难度[3]。另外如果土壤比较潮湿,在去除水分之后一般都会凝结成又大又硬的土块,这种状态并不适合与其它材料混合,因此需要采用破碎机进行粉碎,将处理后的土壤进行防潮隔离处理。原料处理后则需根据建造建筑设计的标准,将土、沙子以及石子等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配比,接着进行混合料的发酵,发酵过程中要控制好周边的环境,做好防潮处理,最后根据要求完成混合料的添加。

1.3墙体夯筑。

墙体夯筑是夯土建造过程中的主要工艺,一般包括模板架设、夯筑施工、模板拆除等相关步骤。其中模板的架设对整体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至关重要,在架设过程中需要插入木楔等措施来调整板面的竖直与基面的水平,保障夯筑墙体的均匀竖直,一般采用“t型”模板进行夯筑能够加强墙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在夯筑施工过程中,主要包括“倒”、“平”、“量”、“踏”、“夯”、“补”六个环节,在每一层夯筑的过程中需做好每一个环节[4]。最后在模板拆除的过程中,需要主要不要损伤的墙面,因为新夯筑完成的墙面还没有完全干燥,因此强度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一般需要根据模板的大小由几人合力配合一起拆卸。

2现代夯土建造工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现代夯土建造工艺在建筑构造设计中的应用。

针对现代夯土建筑设计而言,夯土墙体必须要要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夯土建造的墙体必须要稳定的墙体来克服墙体的沉降以及墙体底部的碱侵蚀,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削弱水分对夯土墙体的影响,增强其防潮能力。针对现代夯土建筑的性能要求,在现代夯土建造过程中,夯土墙体的基础非常重要,一般可以采用砖基础、混凝土基础以及石材基础等。在防潮处理过程中,主要是阻断地下传递上来的水分,需要阻断墙体下的毛细现象,一般可以采用砂浆防潮手法以及油毡防潮的方法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抬高墙体底部的标高。墙体是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墙体的结构性能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在现代夯土建筑中,夯土建造为了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在夯筑墙体时一般是采用横向连接与竖向承载两种方式。其中横向连接是指墙体与墙体、柱子、门窗以及圈梁等之间的连接。在墙体与墙体之间的连接中一般是采用横向夯筑与竖向夯筑两种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施工的效率,同时还可以保证墙体的干缩率最小化。墙体与柱子之间连接是,一般讲柱子分为构造柱与框架柱,通常构造柱与墙体的关系更紧密,通过设置构造柱能够加强墙体的延展性,在结合圈梁就能够进一步提升墙体的稳定性,具体需要根据设计的要求来设置构造柱。在墙体与门窗进行连接时需要设置预埋件,如果直接安装门窗套的话,不利于墙体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预埋件与门窗套连接起来就不会对墙体产生影响。最后是墙体与圈梁之间的连接,一般这个时候的连接主要是采用竖向加固与横向连接,竖向连接能够加强墙体与圈梁的上下紧密性,而横向连接则能够加强墙体与墙体之间的整体性。

2.2现代夯土建造工艺在建筑空间形体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夯土建筑的空间形体设计中,主要分为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在外部空间中,主要包含线、面、体三种元素。其中线元素属于一个二维元素,线性元素在设计中主要以方向性为主。在现代夯土建造中受建造工艺的影响,能够产生水平向的均匀肌理,从而使得建筑具备了天然的线性元素,也就是方向导向性。现代夯土墙体在建筑设计中的面元素也有独特的魅力,夯土建造与其他材料的建筑不同,不像混凝土、砖筑体那样的冰冷与严肃,给人带来更多的是亲切与温暖,夯土墙面仅靠自身肌理与颜色便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5]。夯土建筑中的体元素主要依靠根植的场地,建筑如同从当地的土地中直接生长出来,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非常高,材料的色彩与肌理能够非常接近周边的环境,符合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地域设计特点。针对建筑设计中的内部空间设计,通过夯土建造工艺所塑造的内部空间更具纯粹性,新型的夯土墙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与其他材料所构造的建筑内部空间相比,夯土建造的内部空间能够增添建筑设计中的亲切性,与冰冷的混凝土相比,夯土墙体符合了人们对土地的亲切感,增添了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归属感。

3总结。

通过本次的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到,新型的现代夯土建造工艺相比与传统的夯筑工艺,其耐久性与力学性能更强,能够达到现代建筑设计的相关标准要求,且夯土建筑能够给现代建筑带来新的设计元素,增加建筑的亲切感与归属感,并且对于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尚建丽.传统夯土民居生态建筑材料体系的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3]彭道强.夯土房屋墙体试验与结构性能改良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5]王琴.生土材料的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

环境心理学论文2汇总篇二

摘要:文化表达是建筑设计的灵魂,而传统文化是现代建筑设计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其在指导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给建筑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思路。本文从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着手,对建筑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设计论文发表。

一、我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

一个时代的建筑设计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所以建筑设计要以文化为基础,文化表达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和根源。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呈现不同的审美与价值观念,对每一个时代的建筑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地域文化差异,即便是同一个时代的建筑也呈现不一样的设计风格。当代的建筑设计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结合现代技术,才能实现不断创新和发展。

2、建筑设计体现着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传统的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时代的建筑文化体现着一个时代文化的灵魂,承载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精髓。现代建筑设计的长久发展不仅需要结合现代技术和现代审美与价值观念,还必须结合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进行创新,在建筑设计中呈现传统文化的美感与内涵,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二、我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应用原则。

1、传承与发展并重。

我国历史渊源流长,传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而传统文中精华与糟粕同在,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采取客观严谨的态度,不能全部继承,不能全部剔除,也不能简单承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进而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恰当选择和有效利用,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弘扬。其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元素相融合,使传统文化的展现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适应现代文化发展。

2、遵循与创新并重。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在遵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其中,遵循主要是指在现代建筑设计时需要做好建筑风水学、传统建筑装饰、传统建筑建设技术等相关文化研究工作,并在实践中加以有效利用;创新是指需要结合现代文化视角和现代施工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改造,使建筑设计更符合现代需要,而不是简单地将“历史”移植和复制。

三、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

1、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材料的应用。

传统材料作为传统建筑的载体,承载着传统建筑文化,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弘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建筑设计要想对传统建筑文化有所继承和发展,就不仅仅只是沿袭了传统的建筑方法,还需要对传统材料有所传承和发扬。时代在进步,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新式建筑材料在不断的涌现,它们是高科技的产物,具有传统材料不可比拟的`优越属性,使得现代建筑文化迸发出新的生机。无可厚非,新兴的建筑材料逐渐取代传统材料表明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材料在某些方面对现代建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一味抛弃传统材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可以从很多传统文化的发扬中看到许多用现代文化语言来缅怀历史的成功例子。但归根结底,只靠机械化的复制绝不可能从内心深处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情思,唯有依托现代建筑实体的传统文化真实感才可以触及人类心底的历史归属感。从这一点来说设计师在实际创作中更多的将传统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材料的重视程度越加高,设计师们也放弃了对新型材料的执着,投入到了对传统材料和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开始真正思索起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

2、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符号的应用。

传统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符号是一种通过简单明了方式对事物的内涵通过象形或者其他一些简单形式进行表达的方法,传统符号被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对某个地方的特色或者民族特色进行提炼和高度概括,然后用具有代表性的并为公众所认知的图形或者图案在建筑设计中进行表达。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指简单地对传统建筑设计进行复制和将传统建筑设计符号进行叠加,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需要把握住传统建筑设计中符号内涵的精髓和灵魂,将这些符号内涵的精髓和灵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以展现,展现应用的方式多样,可以在建筑设计细部装饰中应用,也可以在整体架构上进行应用。

3、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形制的应用。

建筑形制主要是指建筑在形式上的模式,即建筑构造,形制和传统符号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一样的,都组成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成分。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设计对民族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进行恰当展现必须要对传统建筑形制进行深入研究,区分和归纳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与民族的建筑形制的演化过程和趋势,然后再将这些传统建筑形制进行整理并加以应用,通过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形制进行展现,在这个展现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简单组成拼接传统形制上,而是需要与展现传统符号一样,对传统形制的精神进行体现,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形制的精神内涵,从而构建新的建筑设计形式。对传统形制成功应用的现代建筑主要有北京香山饭店和曲阜阙里宾舍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间有着不可分割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影响着每一个时期的建筑设计,对时代的建筑设计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建筑设计又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灵魂与内涵。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以创新设计理念,并将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得以传承,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承阳.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低碳世界,,07.

[2]王洁明.浅谈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科技资讯,,11.

[3]杨谦益.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j].福建建材,2015,9.

环境心理学论文2汇总篇三

“人性化”的园林设计需要环境心理学。近年来,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已经到达了顶峰,在当今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更提倡关注人们心理需求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主张生活的闲适,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将环境心理学理论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相结合运用到当今的园林设计中,能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尽可能的关注到人们的心理需求,使设计变得人性化,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环境心理学论文2汇总篇四

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可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当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事物的创新之中,其主要的思维模式包括逆行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和菱形思维模式等。在建设设计中,灵活运用这设计模式,可实现建筑设计理论的更新,以及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等。本文即分析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1、可拓思维模式的概念。

在之前的建筑设计中,问题的解决主要归功于设计者的灵感、构思和经验等等,但是遇到无法通过灵感等解决的难题时,设计者往往束手无策。而这主要是因为设计者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推导方法。因此,建筑学要想走向科学化、计算机化和智能化,必须走定性和定量化的路子。而可拓学所提供的传导、逆行以及菱形、共轭等思维模式,为建筑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可拓思维模式对逆向思维模式的重视不亚于创新学。在建筑设计中,合理运用逆向思维模式,可打破人们习惯于从正面认识问题的习惯,而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一旦形成,往往具有单向性、逻辑性和固定性等。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采用逆向思维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可形成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三个位置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这样的设计存在明显的缺点,但如果采用逆向思维模式,灵活设计室内的楼梯和栏板,则可较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受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逻辑思维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经过人脑加工后的思维,因此思维逻辑对人们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建筑设计当中,以逻辑思维为重要基础的理性思考,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设计师拥有丰富的素材,同时还需要认真思考影响设计的各种因素,运、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模式,才能摆脱旧有思维模式的束缚,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当中,其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在意象当中发掘特色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科学合理设计方法的过程。

从思维发展角度将,可拓思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形式化的逻辑思维,第二是普通逻辑思维,第三是辩证逻辑思维。

2、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2.1建筑设计创新与逆向思维模式的关系。

可拓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逆向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从根本上说是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去寻找变通的一个思维过程。因此,逆向思维也就打破了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性,其虽然具有一定的冲击性,但由于其往往可以给人们带来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逆向思维是人们进行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可拓思维模式当中,经常用逆行思维主要是利用反物元、非物元和逆事元等来进行变换。逆向思维模式主要是思维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而形式的变化是非常多样的,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

举例来说,卢浮宫增建工程是运用逆向思维模式的典范。贝聿铭在古典建筑群当中,一反常态地增加了玻璃与钢结构的透明金字塔,其在结构、材料和造型等方面均与周围的古典建筑不同,但是却收到了很好的设计效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成为建筑设计领域公认的典范之作。

2.2建筑设计创新与传导思维模式的关系。

传导变换指的是由一种既有的事物,通过相应的变换而产生另外一种事物的过程;而在这一变换过程中所引起的变换效应便叫做传导效应。

传导思维模式是一种不能直接用来解决问题,而只能通过变换的`方式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而这一问题解决过程所用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传导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应用于建筑设计创新当中,可对建筑设计创新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而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不乏这方面的经典案例。

北宋时期,由丁渭负责设计建造的皇城,应用最多的理念便是传导思维理念。而在现当代,也不乏运用传导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经典案例。比如闻名遐迩的上海“新天地”便运用了传导思维模式,设计者以上海的石库门旧址为基础,设计出集商业、文化以及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大型商业区,而在商业区的周边配备人工湖、住宅区和写字楼等,推动了上海“新天地”的高速发展。

2.3建筑设计创新与共轭思维模式的关系。

不管是哪种事物,均具有虚实、显潜以及软硬、正负四个共轭部分,而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这四个部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若想全面深入了解事物,就必须对事物的共轭部分有一定的了解。而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共轭思维模式也是可拓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事实上,在建筑设计创新中,一般情况下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设计难题,而其中有一些难题一时之间可能无法有效解决,也没有过类似的设计经验,设计条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而这些问题,有的是显现的,有的是潜在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直接的,这就需要通过设计者运用共轭思维来解决这类问题。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引导下,东京的设计者们设计出了著名的东京体育馆。东京体院馆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体育馆,该体育馆的设计,既做到了不影响周围的建筑物,同时又创造出了独特的景观。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采用比较张扬的设计手法,而是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场地的高差变化等,深埋了大部分的体院馆,从而大幅降低了天际线。从共轭思维的角度来分析,该体院馆与周围的环境和地貌达到了和谐共生的效果,从而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2.4建筑设计创新与菱形思维模式的关系。

菱形思维包括两种,一种是发散思维,一种是收敛性思维。由发散思维向收敛性思维转变的过程叫做一级菱形思维。而在一级菱形思维的基础上,又可以延伸出来多级菱形思维。

菱形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其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应用的过程就称之为菱形思维模式。但是在当前的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应用菱形思维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收敛性思维模式的运用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是明确设计的目的;而这是所有建筑设计首先需要明确的,在设计中遇到问题时尤其要明确这一点,进而可以有效避免建筑设计的盲目性;第二是创新性;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必须体现出菱形思维;第三是可行性;建筑设计创新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其不等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因此建筑设计必须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镇用地日益紧张,而这也促进了建筑功能的多样化;而建筑功能的多样化给建筑设计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可拓思维模式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的关系,主要分析了逆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共轭思维模式和传导思维模式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论文2汇总篇五

对于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不同的是水平荷载的影响占主要部分,轴向变形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随着高层建筑的高度增加,竖向结构部分就成为控制整个建筑物质量的核心部分。在某些高层建筑中,其底层部分整体为大空间,很少有抗震墙,仅存的砌体抗震墙也不符合工程要求,使整个结构体系失去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结构使用的小构件数量和质量也没达到要求,比如悬挑构件的最小配筋率;部分结构设计的强度远远达不到工程要求,存在比较多的安全隐患。

2.设计深度低于工程要求。

高层建筑设计人员态度过于松懈,没有认真考虑建筑所面临的问题,以致于设计图纸比较简单粗糙,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施工图纸缺乏部分详图;在设计图纸中重要的设计说明也没表述清楚,如设计参数、各种性能等级、防火处理等等;高层建筑对于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设计者的力学概念和相关专业知识都需要非常高的水平才能减少后顾之忧,但是实际工程的设计师们存在很多不达标的地方,对关键部分还存在不了解的情况,设计存在盲目和不慎重的现象,导致建筑施工存在不少的问题。

二、提升高层建筑质量的设计对策。

1.地基和基础设计。

地基是建筑物的重要部分,承载整个建筑的荷载。它的`质量直接决定建筑项目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建筑物的抗破坏能力,所以地基的相关设计非常重要。所以在设计地基的时候,务必好好研究相关设计规范,不能只局限于国家标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地基设计规范,它能更加详细准确地位设计者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所以设计者要根据当地地基类型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拟定相关数据,规范设计图纸,以免对整个建筑结构造成基础性的影响。此外,设计时还要考虑基坑支护,在施工前要根据土质概况、基坑深度等确定具体方案,对于高层建筑,基坑周边应有防护措施。如设立排水设施,加强监测工作。

2.加强高层建筑的选型设计。

建筑结构的选型设计关系到建筑最终的使用寿命和它的安全性,准确合理的选型设计时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首先,流线型的建筑结构因为其相对较小的体型,具有很好地抗风性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具体包括截锥型或者类似建筑结构类型。此外,在建筑结构的平面设计和布置方面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受力稳定性和力学平衡,在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时,要尽量使平面的形状和刚度匹配,均匀一致,对称协调,这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扭转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高层建筑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在结构刚度、建筑稳定、抗压抗震、承载能力等方面均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根据大量的实际建筑工程经验来看,高层建筑设计一个合理的高宽比对其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3.选择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

建筑物的某些结构体系的选择是根据建筑的高度、建筑物的功能类型以及建筑物的抗震要求等因素,以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为原则进行设计的。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种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和筒形结构体系等等。其中,框架型结构体系自重最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整个建筑的载荷,从而减少了很多由于荷载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所以,目前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则是现代住宅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它可以有效减少非承重隔墙的数目,并且也不会有外露梁柱,得到许多用户的青睐。筒形结构体系相对来说则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因为建筑物比较高之后,会受到侧力的影响,而筒形结构因为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具有较大的刚度,因而抗侧力性能极佳。所以,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的某些结构体系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一个最合理的结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质量。

4.使用辅助设计。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物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更加苛刻。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已经开始借助于计算机设计系统进行辅助设计。它可以辅助工程设计师进行结构计算和结构分析,并且进行图纸设计。目前各研究院开发的相关软件有很多种,并且绝大部分都很优秀。但是,数值模拟软件虽然很强大,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分析和计算,每一款软件都是根据不同的条件模拟编制出来的,它们的适用对象和使用范围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设计师明确各种软件的适用范围,在充分的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规范、深入细化的辅助设计,这是决定整个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一步。

5.加强结构分析计算。

高层建筑相关的结构设计、分析和计算要比一般建筑复杂、困难的多,所以做好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分析和计算对提高设计质量意义非凡。相关的计算主要由周期折减系数、振型数目和藕联计算。首先计算周期折减系数时务必不能忽略砌体填充墙的影响;计算振型数目时要根据具体的振动特性;当多塔之间的强度差别很大时,不能忽视掉耦合效应,以免出现安全隐患。

三、结语。

随着当前高层建筑物设计理念的更新和施工技术的换代,行业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工程设计者和业主也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结构新颖、承重结构合理的高层建筑物形式。作为工程设计者,在工程设计的每个环节中都要做到精确的计算和模拟,以期得到最优的结构设计,增强结构的设计效果,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耐久性能和经济可行性。这就要求高层建筑物设计从业者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打好从业基础,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局观念更要着眼于细节,不断创新又要尊重建筑设计之根本,这样才能使整个行业水平更上一层楼!

环境心理学论文2汇总篇六

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是博物馆事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些宝贵的文物能够流传于世,势必要有一个良好的存放环境,势必需要有科学的存放方法,所以说强化文物保护的力度,是传承我国精神文化遗产的要求,也是国家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一、目前博物馆文化保护工作不足之处。

1.轻人防,保安队伍建设薄弱。博物馆中会保存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它们也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一些不法分子往往会被文物的经济价值所诱惑,进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偷盗文物。为了能够确保文物的完整和安全,博物馆必须要拥有一支强大的保安队伍,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博物馆在保安队伍的建设方面不够重视,实际上一套完整的保安体系包括物防、人防以及技防三个部分,物防与技防是人防的物质基础,如果博物馆过渡关注技术防卫,在监控体系与安放设施上比较完善,但是保安力量却不够,这就会大大削弱整个保安系统的工作效力。即便是一部分博物馆建立了保安队伍,但是保安人员的素质低,流动性大,没有完善的编制,缺少工作责任心,无法满足现代现博物馆的保安工作要求。

2.轻微观,过失行为事件处理不当。博物馆现阶段的安全防御在微观控制上力度不够,监控系统、安放设施、行政部门属于常规检查,这些检查都是采用宏观手段,针对破坏、防火等方面展开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细节上有所忽视。从多年来博物馆破损案例分析发现,很多文物破损并不是故意的,而是在平时工作中不经意间损坏的。因此强化文物保护过程中,必须要对过失事件等微观管理加大力度。

3.轻制度,相关领域规章制度缺失。制度是人们行为得以规范的保障,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需要具有严格的规范制度规范工作者的行为,强化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目前很多博物馆缺乏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对于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不足,因此而导致的工作失职,文物损毁问题很多,并且一旦出现问题,责任落实很难,程序复杂。

4.轻解决,很多具体问题有待解决。博物馆文物保护内容很复杂,很多博物馆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是在日常问题上,管理者以及领导对工资问题、制度问题、信息交流等方面不够重视,因此一旦遇到实际问题,解决起来非常麻烦,最终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

二、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策略。

1.规范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强化文物保护,首先要强化文物藏品的管理规范,博物馆文物大部分是收藏的,文物与一般的自然物体不同,它们本身承载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精神价值。它们一旦被损坏,是不能再生的,因此必须要针对文物藏品的管理与保存工作进行细化,规范每一道保存收藏工序。引入完善的文物收藏硬件设施,文物需要在一个宽敞、干净、安全的环境中保存。因此博物馆必须要专门的文物保存场所。然后,基础细节不容忽视,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中藏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文物调取、归仓会更加频繁,这个过程中,入库登记、统计等环节都要做好。要为每个藏品建立自己的档案,同时整个博物馆所有藏品也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档案。

2.重视文物保护人员的培养。与其他单位相比,博物馆是比较特殊的单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知识、博物馆知识以及各种先进的保护手段等等,对于人才的要求很高,因此提升文物保护力度,确保管理效果,必须要建立一直高素质的博物馆人力资源队伍,重视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博物馆工作也迎来了信息化时代,博物馆在人才培养上也应该创新形式,多渠道地引进人才资源,广泛吸纳和培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的运行机制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如可以有计划地调入一些有一定专业技能、知识丰富的技术管理人才,鼓励专业对口的院校生进馆工作,这样既可以引进人才,又可以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还可以让现有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聘请专家、专业人员帮助指导、研究工作,通过政策指导和业务指导,提高本馆管理人员的技能和水平。

3.加强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宣传文物保护知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博物馆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重任,因此强化公众保护意识,为博物馆未来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根基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提升文物讲解员的专业技能,只有讲解员对博物馆文化价值了解透彻,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博物馆的发展中,切实承担起对文化传播的责任。大力加强讲解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利用工作空闲时间进行业务培训,如通过开班前会,举行培训,由老讲解员示范讲解,提高博物馆讲解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还可在淡季采取专家授课、专题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讲演比赛,调动大家培训学习的积极性。结束语博物馆事业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浪潮中,所面临的机遇更多,同时也势必会迎来更多的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博物馆必须要从基础性工作开始落实,夯实博物观的根基——文物保护工作,只有文物得以安全、完整的保存下来,博物馆其他工作的开展才具有意义,强化文物保护力度,才能够突出文化特色,促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斌.文物藏品保护的思考[j].艺术品鉴,2015(11).

[2]李彬彬.浅谈青铜器的科学保护[j].黑龙江史志,2015(07).

[3]孙晶玮.有关博物馆文物藏品保险探讨[j].会计师,2013(04).

环境心理学论文2汇总篇七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本文就以空间、光影、心理中的形象记忆为切入点对大教东4进行分析。

1空间的纠结体验——桌椅设计的不合理部分。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出来。而建筑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在感受大教东4的各种感官上,笔者表现出的是一种纠结的体验。一方面,圆滑木质的课桌在嗅觉和触觉上给人以舒适、适宜从事思考和伏案的笔头工作的感觉;另一方面,窄长的桌面视觉体验,又给笔者一种不利于正常的上课作业活动的感觉。

具体而言,就是桌面的宽度不利于课本、笔记本、文具等上课必备工具的正常摆放,且每人间隔的宽度不利于字迹书写。为此,笔者对此桌面进行分析后了解到,其一,由于桌面长度较长,视觉对比显得宽度窄;其二,桌面采用连成一排而非个体的独立方式,给笔者一种私人领地受到侵占的感觉。故会有空间不利于正常上课作业的感觉。领域性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为取得繁衍生息等生存条件而圈定一定范围的行为习惯,这里主要指在室内环境中学习不被干扰或妨碍的心理范围。

人类学家赫尔在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将人际距离进行区分。而根据实地考察了解到,相邻座位的人际距离在450mm之内,这样的人际距离给人领域受到侵占的心理感觉。而工作间正常作业的桌面宽度的尺度标准为400~500mm,大教东4的桌面设计也不符合其基本工作作业尺度。人的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方向、知觉,生理器官的信息接收和大脑的生理机制,又常依靠环境的几种参照取得定性和定量的认识。空间反映的开放性、封闭性、动感、静感、险峻、雅秀、旷奥、幽静,对人即客观主体具有感染激发的作用。人的心理时空存在冗长、偏重、闭塞、压抑、荒芜、轻蔑、灵感等形式心理,可在环境设计中利用视错觉进行心理调整。落实到具体建议而言,笔者想出的解决方案如下:在主体人的眼中,物理空间是有限的,而视觉空间、心理空间是无限的,形有断而意相连。在距离远近上采用在座位安排上两人之间间隔一个空位,留下足够的空间便于上课正常的作业活动,达到扩大空间感、减少压抑感的效果。

与此同时,教学上则减少采用大教东4作为大课的上课场所选择。根据人流特点以曲线形式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利用空间的灵活分隔,向人们暗示另一个空间的存在,使人在不经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路线从一个空间依次走向另一个空间,增强流动感和空间滞留性。

在座位安排上,教室的师生座位安排如果是半弧形则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欲望,但现实中,讲台与学生的座位达到半弧形的效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根据现实条件,一方面,尽量摈弃后排的座位使用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鼓励讲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尽可能多的人为互动。

2光影体验——玻璃顶盖设计的不合理部分。

光与影的体验和感受是直接和强烈的。对光影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但是其他知觉可以感受到视觉看不到的光线。为此,笔者查阅光影方面的资料了解到,人们为了能够清晰地思考,对光影的感知依赖天气的明暗变化和锐利的视觉。思考通常与空白的心智和非集中的视线结合在一起。没有变化的明亮光线,如同均质和没有变化的空间,它削弱了存在的体验,抹去了场所的感觉,使想象变得迟钝。

人的眼睛更适合微弱的光线,而非强烈的日光。在如今,光线似乎仅是数量问题,窗户也失去了中介和调节、关闭与开放、内部与外部、私人与公共、阴影与光线这种二元世界的重要作用。首先,除了眼睛可以感受到的光线,皮肤也是感受阳光的重要器官,大教东4的玻璃顶盖设计在晴天直射下方座位,会使皮肤产生灼热的感觉。而福州的夏季又被冠以“四大火炉之首”,玻璃下方的座位成为教室的高温区。

就小环境而言,不利于正常的室内作业活动。其次,就利于眼睛的健康和适合思考的光线而言,大教东4教室中偏后方的玻璃顶盖设计,晴天有强烈的阳光照射,一方面光线不适合思考;另一方面,不利于眼睛的健康。最后,教室的窗户设计上,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更是剥夺了建筑的亲切和私密性,在没有窗帘遮挡的情况下,使得教室的环境给人一种“被迫生活在一种公共的环境中,本质上说就是我们被迫地离开了家园”的感觉。此设计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本质,忘记了人们需要暗光的事实,忽略了微光可以给予人安详的气氛。

对于光影设计得不合理的部分,建议改造顶盖的玻璃设计,即将玻璃换成不透光材质,解决阳光照射带来的不舒适感。另一方面,光源强烈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视觉的中心,会提升焦点和注意力。

3蓝色的形象记忆——环境颜色的不合理部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世界刺激的信息储存。其分为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其中,形象记忆是最普遍、通用的一种记忆形式。蓝色给人忧郁的感觉,而蓝白相间又唤起了笔者对医院的记忆。蓝白相间的病号服,白色的床单,蓝色口罩的医生,治疗室玻璃治疗室内的蓝色窗帘。

人们具有记忆和想象场所的内在能力。感知、记忆和想象不断地相互作用。而蓝色窗帘和医院相互联系的想象在笔者的脑海种则不断地交织,产生强烈的抗拒和不安全感,甚至可以回想起医院里牙科的味道。教室中的色彩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教学的活力,使环境更富于人情,避免了白墙黑板的冷漠感。

色彩作为一种环境语言,以一种信号的形态出现,对不同教室、不同场所的特征进行了表述。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教室环境的疏离感,色彩能够在复杂的教学空间中独辟蹊径,给学生提出现代教室的明确结构,从混乱的氛围中脱颖而出。

对此,笔者调查了大学城的各个高校了解到,教室大部分都是整齐划一的“工厂式灰色系”,而高等教育需要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工厂式灰色系”不免给人整齐划一,统一的心理暗示,不利于思维的拓展延伸。木质的黄色与浅绿色的搭配则可以满足冷静的思考,避免僵化的思维考量。因此,建议窗帘的颜色选择浅黄偏白的色系,而教室的墙壁刷成浅绿色。

4综合的知觉与整体的体验。

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存在于建筑设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调查北区教学楼大教东4这一小环境,笔者感受到的是知觉体验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这种纠结的体验将建筑和空间作为一种动态的知觉,令笔者感受到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心理学细节是微小却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怀敏.人体工程应用与实训[m].东方出版中心,2011.

[2]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陈喆.建筑伦理学[m].中国电力出版社,.

[4]道格拉斯山德图奇.哈佛大学人文建筑之旅[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环境心理学论文2汇总篇八

在当今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增强和都市病日益严重的特点下,人们的情感价值取向更加趋向于回归自然、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追求园林景观中时代和历史文化的结合,对园林景观的欣赏更加关注于它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希望园林景观充满生机和趣味。将中国传统的园景文化与新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相结合,使设计作品不仅反映出其使用价值,更要表现出一种文化内涵,如此既可以满足使用价值,又可以提高园林景观的审美价值。

环境心理学论文2汇总篇九

环境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新兴的研究取向,它着眼于现实环境问题,倡导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这将有助于使人从心理层面加深对环境的认识与理解;从学科发展的深层次上来说,环境心理学兴起也喻示着心理学研究视域的深刻转换,从研究理念、目标、价值观到研究方式,再到技术应用等,都将会对心理学本身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下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引领人类从心理学层面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出一条合理的致思之路。

恩力克波尔将环境心理学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环境心理学的起源、美国的转型、建筑心理学和可持续的环境心理学。人们一般关注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环境心理学在美国正式成立之后的发展,欧洲的学者也普遍认同环境心理学在美国成立的事实。客观地说,环境心理学无论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种研究取向抑或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该领域的研究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其历史进行梳理。任何一门学科对其准科学时期的追溯都只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环境心理学自其成立距今不足半个世纪,就现下回溯的时代,也不过百年的历史。但是,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问题由来己久。波尔将环境心理学的起源设定在20世纪初期还有待更全面、深入的探讨。

在学科的交叉性日益明显,研究主题相互嵌入,新兴学科不断出现的背景下,环境心理学的出现也同样带来一个身份不确定的问题。斯图克尔斯对此提出过疑问,诸多的相关学者也是各执一词。易芳主张,生态心理学应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取向,这就可以规避将其定义为一门学科而受到严格标准的种种束缚。此外,心理学分裂趋势加剧的一个鲜明的外在现象就是心理学领域内纷繁学科的不断涌现,以研究取向的观点取代学科的观点,相较而言更具选择的魅力。因此,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心理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离析成为独立的研究取向,并不能否定二者内在的关联。从心理学学科的发展目标而言,它们都仅在于为描述、解释、分析和调控人类心理提供新的视角,根本仍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实现人与环境的最优相处模式。也有学者认为,生态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发展的前期模式。因此,环境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纠葛及其本身的定位如何,应该采用何种标准来解决这类问题也是下一步应该思考的内容。此外,与环境心理学的界定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早期研究者的身份。有人认为,布鲁斯维克、吉步森和特尔曼不是环境心理学家,他们也没有有意识地参与到心理学的分支中。斯图克尔斯认为罗格巴克、海伯力特、阿兰维克等人是环境心理学的先驱,而拜特尔、克莱柯和赫尔汉等人则认为他们是首批环境心理学家。人们在对相关研究者的身份上认识的差异,也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其研究成果的偏差对待。因此,对环境心理学的界定就显得很有必要。

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一直是学界常话常新的问题。每当有新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出现时,相关的研究者总是期冀新生的事物能够在心理学的整合道路上作出贡献。在探讨心理学的整合问题上,似乎有必要说明整合的标准或者说整合达到的状态是什么。以往研究几乎从元理论、研究范式以及共同的生理机制等多个方面作出了探讨。其实,心理学实现整合,并非需要统筹领域内的所有研究,而是实现研究者的对话即可。环境心理学始终贯彻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原则,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能够体验的恒在原则。因此,从对话角度的标准而言,环境心理学是满足的。此外,环境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中将定性与定量技术结合,将主客观有机地匹配,增加了对话的可能。而如果试图探寻上位的简约的概括性框架,无疑会走上“物理学艳羡”的旧路,注定是失败的,这是由研究的主客体均为特殊的人所决定的。目前,心理学领域内研究课题的多元化,形式上似乎是受到其他学科的侵入,其实也说明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得出多少标准类的结论,而是如何实现人在当下环境中最适宜的满足自身的需要。罗伯特、马克比德斯与莱金纳德认为,环境心理学为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可能。这种认识与环境心理学中发现问题并从研究中找出解决方法的以问题为导向的要求是分不开的。

环境心理学从其诞生到现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研究主题具有很强的时代、社会特色。如何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最优化一直是环境心理学秉承的一个理想目标,但是对于最优化的理想形式却没有明确的认识。学界对其发展的趋势作出了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考虑。就研究的主要内容角度而言,有人认为,环境心理学可能朝着环境的灾难事件对心理的影响、文化在人类理解行为中的作用以及环境对犯罪行为和犯罪恐惧的影响等三个方向发展。在具体的研究层面上,就要根据地区的特点进一步地细化。比如日本重视自然灾害中的地震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方面的研究。也有从学科的发展角度认为,环境心理学将会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回。这种认识是基于环境心理学本身的研究内容所辐射的范围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等方面作出的推测。此外,有人持有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应由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的观点。如果从环境污染角度出发,这种取向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明显的作用。从巴克的生态心理学研究甚至更早以来,定性分析与定量技术的融合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特色。因此,这种技术上的融合将继续延续,而且,在两种不同取向的逐步深化趋势下,融合的程度可能更加的紧密。

环境心理学论文2汇总篇十

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是三到六岁幼儿的学前教育,这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教育期。而学习环境也对幼儿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设计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建筑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幼儿园都是三到六岁的幼儿,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或者提供多种机会,来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并使其创新能力得到不断发展,促进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个性发展,为幼儿未来的性格形成、人生价值观等打下基础。随着幼儿教育不断的受到重视,幼儿园逐渐增加,为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也引进了许多新颖的幼儿教学方法,以按照人的成长规则,按照人的心理学规则,有效促进幼儿在智力、心理和生理上的全面发展。

1.建立复合式的活动单元。

在传统的教学楼里,设计了独立的出入口,学校按照学生年龄来把幼儿划分到不同的班级里,针对性的对各个阶段学生进行保教工作,不同的班级之间,不会产生互相干扰。可是,根据幼儿心理学研究表示,幼儿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交流,因为这样的交流,对较小的幼儿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对大龄幼儿进行模仿,年龄大的幼儿能够为年龄小的幼儿做榜样。通过长期的被模仿,年龄较大的幼儿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刺激,促进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种交流是互相影响的,能够帮助幼儿心理和生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对幼儿园建筑进行设计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建筑的主体,让幼儿能够自由的开展活动。这种组合形式有一定的优点,也有一些缺点,它的缺点就是幼儿之间很容易传染疾病,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一缺点也渐渐得到了改善。

2.幼儿园用房组合形式。

在进行幼儿园建筑设计时,应该考虑到生活用房、服务用房以及供应用房这三个部分间互相联系,却又相互独立统一的关系。在这三个部分中,幼儿班级生活用房的功能是占着主要的地位,幼儿服务用房和供应用房只是从属位置。而在幼儿的班级生活用房中,必须包括卫生间、活动空间、午睡休息间、衣帽储存间,这四者必须存在严格的秩序。幼儿用房组合由于位置的不同,构成的平面也会不同,其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式:第一,集中式。这种方式就是把用房的三个部分集中在主体建筑的内部。幼儿的生活用房要确保通风好、采光好。因此,在设计时,应该把幼儿生活用房放在用地最佳的地方;服务用房则设计在主体建筑的前面,与幼儿园的大门接近;供应用房应该设计到主体建筑的背面,并与幼儿园的后面接近,这样的设计方式能够节约用地面积,也使幼儿园用房之间使用更加方便。第二,分散式。这种方式就是把三类用房进行分别设置。在设计时,要注意把幼儿生活用房安置于用地最佳位置,并对各方面的要求进行满足。服务用房则设计在幼儿园的大门位置,方便每天早晨的晨检以及与外界的联系。供应用房则设计在比较偏僻接近幼儿园后面的地方,单独为一体,方便物资的运送和垃圾的倒放。这种的设计方式有个缺点,就是布局过于分散,三种用房联系不方便,特别在雨雪天气,更加不便。因此,在设计时,最好设计一些廊道。

3.贴近幼儿心理。

在设计幼儿园时,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真正满足幼儿的需求。但是,在实际设计中,许多设计者未能了解幼儿的想法,只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进行考虑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虽然迎合了大人的审美,但是却不能达到幼儿教育的科学性。因此,导致幼儿园不适应幼儿教育发展。根据调查表示,幼儿对尺度较小以及色彩富有童话性的空间感兴趣。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这方面,为幼儿设计一些小尺度的秘密空间,以满足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在进行幼儿园建筑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安全问题,避免幼儿出现意外伤害,在建材方面应该选择坚实耐用的材料,要求建筑满足防水、防火、防震以及防噪音的`要求,注意考虑整体室内温度的适宜性。在设计幼儿园建筑时,在建筑构件上也应该进行考虑,把如门、楼梯扶手等细节部分需设计成两种尺寸,这样可以方便成人与幼儿的使用,而且也能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在对成长想象中愉快的成长。

4.室外空间的设计。

幼儿教育中,有许多课外活动,因此室外的活动空间,对幼儿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幼儿对户外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在室外活动中对周边环境进行不断的探索,促进成长。传统的课外活动场地,一般都是设置较大的玩具,这种方式没有创新。现代化的幼儿园设计应该考虑到幼儿全面发展,以帮助幼儿认知能力为出发点,设计一个可进行观察、可想象的空间,让幼儿在探索中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的好坏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每个幼儿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为适应幼儿教育良好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的摸索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上,也应该与教育互相配合,以帮助幼儿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而想要使建筑能够适应幼儿心理的发展,设计者应该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设计出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建筑,为我国教育事业做一分微薄的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