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9:33:04 页码:11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模板11篇)
2023-11-12 19:33:04    小编:ZTFB

总结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总结,也可以是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总结的语言要简练有力,避免使用太多废话和空洞的词句。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篇一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调整,原第8条)。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调整)。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三)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上面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知识讲解,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哦。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六)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设计教育工作者在这日新月异和越来越具个性化的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的平面设计师,要培养自己的设计感,即对设计形式的把握能力。有了这种感性的能力之后,再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逐渐把设计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会使自身对设计的理解更深刻,让自己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全新的设计中去。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人与自然就成为现代设计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设计人应该提醒自己常持环保意念去贯彻于日常的设计创作,设计才不会悖离为创造美好世界这个原则。

论文关键词:设计艺术创意设计感升华意识形态。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刻,设计艺术已经进入到了登峰造极的时段,作为一名设计领域的教育工作者,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类越来越具个性的时代,我在此谈一谈有关设计艺术教育的一些随想。

设计艺术是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词语,在国外这一学科仅被称作为“设计”,“设计”更多的是服务于人的生活,而“艺术”才会让人得到美的启迪和享受。作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和文化的活动方式,设计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内涵和外延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差别。设计的功能性、实用性、审美性也因社会和时代而异同,面对新的时代,设计艺术的方式和内涵也面临变化。

技巧是所有艺术门类的基础,而设计走到今天,电脑成为设计师最重要的设计技巧手段之一。技巧决定效果,而效果决定其作品的意境、感情和思想。如果你对于所要表达的东西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体会,就不知道自己要表现什么,要产生何种效果,也就不知道用何种技巧去实现。目前一部分中国的平面设计师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好像画面电脑效果越多就越吸引人,越能体现其设计感及水平。殊不知这种片面追求高科技效果不但是舍本逐末,而且近于无的放矢。技巧必须从内容出发,目的是为了传达一种你要表现的内容,技巧不过是手段,电脑只是设计师手中众多的工具之一,而手段却万万不能单一。因为每一种手段所要体现出来的效果是全新的,这就需要设计师来选择、推敲、接纳和推陈出新,而且要用灵动的思维、轻松的心态来进行。但究竟要怎样才能放松地使用技艺,让思维的创意一泻千里,都非语言所能说明,这主要是靠长期的体会与感觉。一位钢琴大师在演奏一首作品时,会把自己的表情、感情、思维都融入音乐之中,一切的动作、姿势都是心有所感、形诸于外,甚至弹错音亦不在乎,一切的技巧在当时都是陪衬。在传授技巧时,越是有经验的老师,越是有多种多样的传授方法,技巧不论是从老师或同行那儿吸收来的,还是自己摸索出来的,都要随境应变、灵活运用,绝不可当作刻板的教条。设计艺术尤其如此。假如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单一地讲究方法和修饰又有何用。现在一些演奏家、演唱家,很多作品都表现得非常完整,单听一百次都一个样,没有一点独创的东西,没有一点自然流露的意境,也缺少一种人性的东西。像霍洛惠兹等那样的钢琴大师演奏时也会有错“音”、漏“音”,但他们在演奏时是全身心地投入,已经忘却了动作、姿态、表情和观众,身心已和乐曲本身融为一体,这才是人与艺术相结合的至高境界。

设计是开放的,它会给你众多的想象和空间。和其他的艺术门类可能有所不同,设计是和当代最时尚的东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设计师的敏感性,特别是对周边事物变化的敏感性尤为重要,这种敏感性就取决于设计师的学习和接纳。在学校学习时,从老师那里可以学到设计的结构、层次等诸多理性方面的.内容,而对设计的理解、感受的领会,只能靠自己的无形的接受力和感知力。

不断地学习是一个设计师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方法,而自我批评的态度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当你在设计的历程中走到某一步时,应该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风格、手段、思想、创意等,这同时也是为自己下一步作酝酿。不断反省自己,这对一个从事视觉艺术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不断培养我国设计新生力量的设计艺术教育,除了吸收西方设计教育的基本要素之外,还应该更多地整理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设计艺术教育观念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更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以适应新经济发展对设计艺术教育的要求,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文化事业、中国文化特色的创造性设计人才。

艺术是一门富于感性的学科,但有时也需要以理性的分析来理解和提高自己。根据我的学习经验,先要知道自己对某个效果的要求与体会,对每个点、每条线、每种颜色及其包含的意义与感情,在脑海中没有你所认为的理想境界,那么你在审视自己的作品时,又如何评价它是否符合你的心意呢?一个人对自己的追求目标是随着对艺术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的,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甚至在一生中都很难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感到满意。

艺术无界限,因为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的东西。触类旁通也是学习设计艺术的重要方法之一。对音乐、书法、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介入和爱好,对我的设计创意很有帮助,其最显著的是增强了我的感知力,扩大了我的感觉范围,原来可能就是对设计本身的专业感知,但如今却像多装了几根弦,使我在更宽广的艺术思维领域与设计产生共鸣。

个性是每一位从事艺术门类的人所追求的。如何看待艺术门类中设计艺术的个性呢?我认为,设计作品要体现出它的传达信息之功能,并能有效地体现设计师的一种设计思想,这就是设计风格和个性。最要紧的是真实、真诚、自然,不能有半点勉强和做作。另一方面,就是设计家自身的个性修养。个性修养本身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越有弹性,这种对周边作品的吸纳就越有效,对作品的排斥就越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积累本身对个性发展有一种推动作用,而个性的发展又能使自身的个性积累日益丰富。

任何门类的艺术都讲究其协调性、平衡性,当外部和内在及周边的关系协调到极限时,作品也就达到了完美。观赏中国的传统书法作品时,首先关注的是其章法、气韵,而并非个别字句的美观,就是这个道理。无怪乎,在现代服装表演艺术中,出现的人体时装表演,不就是意在夸张地显示“服装与人体的极致统一与协调”吗?在当代社会的设计领域,人与环境一直是设计师们关注的方面,如何使设计与人、环境的协调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已成为当代设计面临的主要课题。

人类与机器、动物最根本的区分在于人类是理性和感情相结合的综合体,而动物和机器则不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去把握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平衡点,这一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代的平面设计师,首要的问题就要培养自己的设计感。所谓设计感,就是一种对设计形式的把握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既含有一定的天赋成分,而最重要的还在于设计师本人的修养、眼光及综合素质。有了这种感性的能力之后,再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逐渐把设计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会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使自身对设计的理解得到提高和升华,让自己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全新的设计中去。这种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对于一个设计师能力的提升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最后达到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审视自己的作品能时刻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客观地去看待,创作作品时又能以主观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正所谓“主观地热爱一切,客观地了解一切”。

参考文献:

[1]孙明.点击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

[2]何靖.图形创意.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3]王受之.现代设计教育.今日设计.

[4]曾宪楷.视觉传达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是对改进《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首先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论述了探索创新型教学法的内涵,选用了程序案例教学法,最后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教学方法;探索创新型教学法;程序案例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是办学的核心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趋势中,高等学校办学的竞争日益加剧。教学质量将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学质量是教育者、管理者不可不思、不可不谋、不可不为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上,各高校都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开始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的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1][2]。但是,对不同层次的高校而言,教育培养的对象虽然都是大学生,但各校均有自己的特性,在教学方法上,有其共性,也具有特殊性,互相之间,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而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以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为对象,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

二、研究对象的诊断分析。

《程序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人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应具备算法、程序设计方法和语言工具的知识,其中,算法是灵魂,数据结构是加工对象,而语言是工具。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等。只有当这些因素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相处和谐时,才能取得实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记,课后完成作业就了事,似乎已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中心,学生自主意识淡薄,依附的心理严重,不敢对课堂教学提出质疑,教师照本宣科,只教不育,只训不导,讲者昭昭,听者却昏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上,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点根深蒂固,教师高高在上,教训传道,难以体现出民主自由的精神。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目的都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才能实现。不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不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不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许多程序设计语言方面的教材,完全以语法制导,以讲解语法规则为主,每讲一种规则,都安排一些简单的程序实例来讲解语法,很少有较复杂、较实用的程序。因此,其内容比较肤浅,不适宜作为学习程序设计技术的教材。所以,重新编写一本适合当前教学的教材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学生对大学阶段的环境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的自觉性差,对编写程序感到索然无味,毫无兴趣,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求教师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创设实用的程序案例,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质疑,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3]。

四、实践与效果分析。

现今普遍的程序设计教学方法都是从语法入手,详细地讲解各种编程语言的语法,而涉及的程序案例却很少,虽然有一些例题,但很简单,距离解决实际问题的复杂度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之后,常常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构建程序设计的思维,而且机械式的记忆语法规则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很难激发学习的兴趣。以《c++程序设计》为例,针对各种语法规则,我们创建了16个实用的程序案例:

1.库存清单应用程序(变量,输入)。

2.工资计算应用程序(算法,伪代码)。

3.牙科付费应用程序(逻辑运算符,字符串)。

4.购车还贷应用程序(while循环语句)。

5.计算班级平均成绩应用程序(标记控制循环)。

6.利息计算应用程序(for循环语句和数学函数)。

7.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用程序(多分支选择语句switch)。

8.捐款管理应用程序(作用域与函数原型)。

9.游戏应用程序(生成随机数和枚举)。

10.薪金统计应用程序(一维数组)。

11.学生成绩统计应用程序(二维数组)。

12.数字时钟应用程序(自定义类和对象)。

13.购物清单管理应用程序(指针,引用及动态数据结构)。

14.工资表应用程序(继承与多态性)。

15.便笺信息应用程序(顺序访问文件)。

16.屏幕抓取应用程序(字符串处理)。

首先教师给出程序案例的框架结构,学生经过思考,择合适的算法和指令语句,经互相讨论,完善和丰富程序案例,然后上机调试,通过运行来检验结果。程序案例的教学法是从兴趣入手,首先给人们编程的乐趣,继而带领学生进入程序的天地,提高了探索的欲望,使学习编程变得生动而有趣。经过对计算机科学专业9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其中94人赞成这种教学方法,在反馈的意见中,认为这种方法效果很好,能够很容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既学到了应得的知识,又感受到编程的快乐,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得到了探索的乐趣。考核的成绩表明,85%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中有20%的学生达到了优秀的水平,虽然,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有15%的学生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表明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今后将进一步研究不足之处,寻求适合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3]d.r.choffnes[m].simplyc++deitel&associatescompany2005.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篇四

在校中学生是我国社会生活中被寄予厚望的最重要的群体,他们的人生观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人生观不仅影响他们个人的一生,而且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时下,在中学的一部分中学生中出现的早恋、上网成风,在网上浏览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思想空虚、厌学等现象的存在令人不可忽视,存在这些现象的中学生被社会讥讽为自私、固执、无责任感、冷酷无情的一代。

中学、中学教师也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指责为无能,不负责任等,使中学和中学教师感到困惑,更为严峻的是现在的学校基本上是由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和独生子女家长组成,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学校和教师在方方面面面临各种挑战,因此,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社会瞬息万变,中学生人生观教育也应该因时而变,要进一步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形势下中学人生观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要求中学教师在包括人生观教育等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不断创新上下功夫。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必须改进和完善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紧迫课题。探索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目前、中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际效果之所以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主体未能应时代要求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因此,我们要深化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研究,积极探讨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适应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是适应教育内容变化的需要,是适应新的教育理论的需要,是消除传统中学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局限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中学生人生观教育,应有方法上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并不是主观随意性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在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呢?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性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整体性原则,即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它有特定的方法要素、结构方式和运行机制。

第三,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相结合的原则;第四,与时俱进原则。

教育方法理念的转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单纯强调经验应用向经验运用和理论提升相结合的转变。二是从教育方法上的权力压制性向教育方法上的平等性要求与权威性引导相结合的转变。三是从注重单独的方法要素功能的优化向注重要素结构整体功能的优化转变。第二,教育方法结构体系的创新。

依据对人生观具有系统的结构分析,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结构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宏观结构体系。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宏观结构体系是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部门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方法体系,它包括确立人生观教育目标的方法、确定人生观教育内容的方法、制定人生观教育计划的方法、实施并监督计划执行的方法、人生观教育效果评估的方法等。如调查研究的方法、借鉴比较的方法等。

第二个层次是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中观结构体系。如学校教育应注意方法的系统性;家庭教育可通过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强化受教育者的认知行为和行为践行的自觉性;社会教育应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对新闻、影视、广告等都应严格把关,当好“守门人”,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人生观的教育。

第三个是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微观结构体系,即人生观教育活动的方法体系。这有两个方面:

二是对某一特定的教育对象而言,人生观教育是“终生教育”,而人的一生有不同的阶段,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身心、生活环境以及人生际遇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这两种情况决定了人生观教育的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以及人生观教育的不同阶段中,都应有相关的方法。

第三,方法运用的创新。

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体系中的每一方法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方法运用的创新首先是要强调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协调。

其次,要充分吸收现代科学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完善各种方法的已有功能,发掘其潜在功能。

再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影视传媒等手段,融合不同的方法为一体,优化各种教育方法相结合的整体功能。

最后,应结合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想方设法调动中学生在人生观教育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篇五

(按照“新国十条”框架提出)。

当前,保险学术理论研究亟需解放思想、拓宽视野,跳出保险看保险,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实务和技术研究等方面获得突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以下简称“新国十条”)发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机遇。为了给社会各个方面在进行保险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实务技术相关联的研究活动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编辑部根据国务院“新国十条”的基本精神对保险学术理论、政策、实务技术方面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作了一次梳理,作为编辑部学习“新国十条”的初步认识。现将这些问题予以发布。

学术理论性选题。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1、现代保险服务业在国家防灾减损体系中的作用研究。

2、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功能定位及实现途径研究。

3、现代保险服务业社会责任研究。

4、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5、现代保险服务业文化问题研究。

6、保险新业务领域探索及其风险控制研究。

7、中国保险史相关问题研究。

8、保险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9、现代保险业服务国家治理体系研究。

(二)基本原则。

10、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与国际保险市场开发研究。

11、保险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三)发展目标。

12、保险业发展战略目标研究。

13、中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14、保险业与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

二、构筑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四)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15、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16、运用商业保险手段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研究。

17、商业保险参与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研究。

18、商业保险参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19、年金保险市场相关问题研究。

20、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协调性研究。

21、长寿风险量化与管理研究。

(五)养老保险产品服务创新。

22、养老服务产业化研究。

23、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研究。

24、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研究。

25、现代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26、养老保险融资策略研究。

(六)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

27、长期护理保险研究。

28、商业保险参与健康服务业研究。

三、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七)保险机制应用于公共服务方式创新。

(八)责任保险化解矛盾纠纷功能。

31、侵权损害赔偿与责任保险的互动研究。

32、责任保险相关问题研究。

33、强制责任保险问题研究。

34、职业责任保险相关问题研究。

35、责任保险法律体系建设研究。

36、雇主责任保险与工伤保险协调发展研究。

四、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提高灾害救助参与度。

(九)保险与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

37、保险业参与灾害救助体系研究。

38、商业机动车辆保险制度研究。

39、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有效性研究40、防灾减损模式方法研究。

(十)巨灾保险制度。

41、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技术研究。

42、巨灾风险的定价机制和损失评估研究。

43、巨灾保险基金研究。

44、巨灾再保险研究。

45、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森林火灾等灾害有效保障模式研究。

46、巨灾保险相关立法研究。

47、核保险责任准备金研究。

48、巨灾风险数据库研究。

49、巨灾保险的财政支持政策。

五、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

(十一)农业保险。

50、农业保险发展可持续性研究。

51、农业指数保险问题研究。

52、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

53、农业大灾风险准备金研究。

54、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55、农业再保险研究。

56、农业保险监管研究。

57、农业保险消费者保护研究。

(十二)“三农”保险拓展。

58、三农”保险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六、拓展保险服务功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十三)保险资金长期投资。

59、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及其风险管理研究60、保险资金运用效率研究。

61、保险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问题研究62、保险资金另类投资相关问题研究。

63、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相关问题研究64、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研究。

(十四)保险市场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协调发展。

(十五)保险服务经济结构调整70、科技保险相关问题研究。

71、个人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相关问题研究。

九、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二十五)保险业信用体系建设。

126、中国公众风险意识与保险意识研究127、保险消费行为研究。

十、完善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二十八)保险监管协调机制。

政策性选题。

一、总体要求。

1、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2、保险服务业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影响。

3、中国保险企业发展海外业务的支持政策研究。

4、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发展与政府责任。

5、保险市场监管约束性与市场主体能动性的协同有序发展。

6、保险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研究。

二、构筑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7、商业养老健康保障政策研究。

8、企业年金政策支持研究。

9、企业年金政策力度与市场效应研究。

10、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11、独生子女家庭特殊保障政策研究。

12、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政策研究。

13、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扶持政策研究。

14、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政策研究。

三、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15、保险相关社会管理功能制度设计及其政策导向探讨。

17、职业责任保险政策设计。

18、保险人参与民事损害赔偿案件调解制度设计。

19、强制保险支持政策研究。

20、责任保险供给与需求刺激政策研究;

四、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提高灾害救助参与度。

22、防灾减损相关政策支持研究。

23、巨灾保险制度与政策研究。

25、成立核自保公司的政策研究。

五、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

26、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设计。

27、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支持及其效果研究。

六、拓展保险服务功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8、另类投资相关政策研究。

29、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债券市场政策研究30、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政策支持研究。

31、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私募基金政策探索。

32、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相关政策支持探索。

33、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相关政策研究。

34、科技保险相关政策研究。

35、小微企业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相关政策支持研究。

36、个人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相关政策支持研究。

37、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相关政策探索。

38、境外投资保险服务相关政策探索。

39、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扶持政策探索40、航运保险相关政策探索。

七、推进保险业改革开放,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41、深化保险业改革发展相关政策研究。

42、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研究。

43、发展信用保险专业机构研究。

44、保险产品创新监管研究。

八、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

九、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

十、完善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46、政府购买保险服务相关政策研究。

47、完善保险业相关税收政策研究。

48、养老地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49、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研究。

实务和技术性选题。

一、总体要求。

1、自贸区保险创新发展的技术路径和方法探究。

2、企业战略发展的风险性研究。

二、构筑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3、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设计。

4、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模式。

5、保险公司与社保机构合作模式研究。

6、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企业年金账户年金化发放方式研究。

7、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创新。

8、独生子女家庭特殊保障产品创新。

9、养老保险机构综合责任保险产品设计。

10、综合养老、医疗保险产品设计。

11、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定价。

12、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定位及其发展策略。

13、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设计。

14、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保险产品设计。

15、商业保险参与健康服务业产品设计。

三、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16、现代保险业服务社会管理方式探索。

17、保险业参与保安服务产业链整合产品设计。

18、治安保险、社区综合保险等产品设计。

19、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具体方案探索20、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具体方案探索。

21、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公共安全等领域责任保险产品设计。

22、产品责任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设计。

23、雇主责任保险产品的设计。

24、实习安全责任保险产品设计。

四、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提高灾害救助参与度。

25、救助保险产品设计研究。

27、保险在防灾减损中的路径方法、技术研究。

29、巨灾风险数据库建立实践探索。

五、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30、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及技术创新。

31、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探索。

32、保险经营机构与灾害预报部门、农业主管部门的合作机制探索。

33、农业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

34、“三农”保险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35、各类农村普惠保险产品创新设计(包括: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森林保险,以及农民养老健康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

六、拓展保险服务功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36、保险参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的模式方法与探讨。

37、保险资金投资项目的具体实践探索。

38、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相关模式、实践。

39、保险另类投资产品设计。

40、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债券市场运行模式探讨。

41、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运行模式。

42、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私募基金。

43、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运行模式。

44、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

45、工程保险实践探索。

46、科技保险实践探索。

47、知识产权保险实践探索。

48、特殊保险(核电、航天、卫星等)实践探索。

51、保险在文化产业、物流、演艺、会展等服务产业中的实践探索。

52、保险在法律、咨询、会计、评估、审计等产业中的实践探索。

53、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实践探索。

54、境外投资保险服务实践探索。

55、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运行模式。

56、航运保险运行模式实践探索。

七、推进保险业改革开放,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57、保险费率市场化的实践探索。

58、保险市场退出实践探索。

69、再保险对国家重点项目支持实践探索。

72、保险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索73、保险社团组织发展探索。

74、健全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九、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75、保险信用体系建设探索。

76、行业经验数据(包括:行业经验生命表、疾病发生率表等)。

十、完善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79、保险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篇六

在中国古人看来,“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语文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好每一节语文课对语文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那么课堂的艺术性作为教学设计的两大特征(科学性与艺术性)之一,对于语文课堂的要求也就更高。而导入则是语文课堂艺术性体现的载体之一。

导入对于一堂课来说,虽然不是课堂的主体部分,但是恰当的运用也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甚至对于整堂课的有效进行可以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调动作用。

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状况和知识能力水平,要在把握学生的认知倾向,力求学生快乐的来接受学习的基础之上。

好的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它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导入首先要吸引人,最好有趣味性,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引发他们探究的动机。导入也可以是对全文的总体概括,教师通过导入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比如《西湖游记二则》这篇文章,就可以在导入中先介绍一些西湖美景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以游记的思路研读文章,这样就可以为更好地理解全文而奠定基础。导入同样可以直接切入正题,指出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从而使学生知道本节课应该学习到什么。另外导入还可以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他们的发散思维。

成功导语的设计,可说是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学生在课堂前几分钟的注意力是相对分散的,此时导语的过渡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要使学生快速地去体验情感,才能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很快的与课文相融在一起。如《藤野先生》一文,我开展了一次“换座活动”。谁愿将后排的同学换在前排?让他们坐在前排体验下?这次小小的热身活动,快速地唤醒了学生之间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不但让他们了解了人与人之间常常需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考虑别人,而且培养了他们懂得了关心别人、了解别人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讲:只要每个人收起一点自己的私心,你将成为别人记忆中的人;接着说:为什么藤野先生在鲁迅的记忆里很深呢?他的身上有什么值得鲁迅回忆的呢?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产生出急切进入课文的欲望。

我们常说,讲课要讲究艺术,而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就好比我们写一篇文章,有了思路之后,只要是开头写好了,那整篇文章就可以如流水般缓缓而出。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讲究知识性,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课就可以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从而实现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对于某些文章,我们可以单刀直入的切入正题,以释题或介绍作者直接导入,这样可以自然的触发学习目标,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而在处理绝大多数文章时,如果导入能够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那这样的导入便是最成功的导入。

好的导入在于有妙言妙语、妙人妙事。例如,在教文言文《马说》时,可以采用这样的导入--先请学生说出有关“马”的成语。学生随即说出了天马行空、一马当先、车水马龙、老马识途、秣马厉兵、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等等成语。这样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总结成语学习成语了。

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设起认知的桥梁,从而使教师顺利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文章《蒲柳人家》,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介绍蒲柳人家是指贫穷的人家,从而直接切入本文所描写的人物对象,这样既开门见山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蒲柳人家》在写作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它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在这一点上与《水浒传》相似,而且本文的主人公何奶奶绰号是一丈青大娘,这与《水浒传》又能够有机的联系起来,因此对于本文的导入如果能够以《水浒传》众英雄的绰号导入,既能启动学生思维又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向磁铁,一下子把学生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有目的地采用一定方法设计简洁、冼炼的语言,巧妙的导入课堂,会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如:朱自清的《春》,教师可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自然、用心接触自然。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新奇,他们才会觉的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接着老师可以适时地和学生说:“有一位作家用清晰的'笔调,优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春?他是怎样来描绘的呢?接着引出课文内容。再如《再塑生命》一课,可以用音乐激发学生,老师可以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听音乐的感受,老师引出: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挣的乐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个残疾人海伦·凯勒的世界去看一看她是如何顽强成长的足迹?她是如何让生命发光的?引出课文内容。这种利用音乐等电化教学手段导入课堂,不单有利于”双基“教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起学生的生命热情,促进学生心灵与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当然,导入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关键是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导入的方法,因人制宜又因课制宜,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课程理念才能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课程导入。因此我们的导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导入要短小精悍;导入形式要多种多样。

总之”万事贵乎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我们应当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设计精彩的课始,使每一课都变得精彩纷呈。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篇七

食品物性学是物理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延伸,是食品科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赏鉴食品感官之美和探析食品物理性质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叭物性学不仅在专业课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其研究应用更具有广泛性和必要性p1。

食品物性学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对学生的理论综合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课程涉及知识广,如食品化学、胶体化学、高分子物理、流体力学、化学和生物流变学及各种食品加工原理。而且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源于不同的研究方向,数理基础差距较大p1。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培养目标,确定适合本专业的教学重点,丰富食品物性学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开展互动性专题讨论,开设食品物性学相关实验,并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块,以建立理论密切结合实际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突破性思维和活跃思维能力。

1、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由于食品物性学课程数学公式多,涉及流变学、数理方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3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学生熟悉或经历过的物性应用案例讲述食品物性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前景。在实验室条件许可时,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例如,可以用牙膏来解释流变学的含义:使用牙膏时挤出要容易,挤出后要求挺括,在牙刷上不能下陷,刷牙时又要轻松,这就要求牙膏遇到剪切时黏度迅速下降,静止时又具有一定的屈服应力,以保持坚挺。学习液态食品的流动特性时,首先让同学回忆倒水和倒油的现象,油是稠的,流动慢;水是稀的,流动快。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现象?若不让它们流动还会出现这些现象吗|51?可以用薯片的脆感、果冻带弹性的滑软感来解释食品质构对食品风味的重要性;用水果可制成原电池引出食品的电学特性;用通过加热可使食品失去水分引出食品的热学特性等|41。在进行质构学部分讲述时,可以先提问:为什么市场上的面包,同样的重量,大小差别很大?除了菌株以及焙烤工艺的原因,还有哪些影响因素?然后再介绍要想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要了解原料的物性。在面包生产中,面粉的物性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如面粉颗粒度、面粉的成分、添加水分的多少等,直接影响着面团的流变特性,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质构。

2、学生专题讲座。

关教学资料,特别是关于食品物性研究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方面的信息,丰富食品物性学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强大实用性留下深刻印象。

笔者采取的具体做法是:根据食品物性学各个章节的内容,布置各小组的专题讲座题目(表1),要求每组成员分工完成相应题目的课件制作、课堂演讲和提问解答(30min)。教师提问、点评,肯定其优点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综合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分析和讨论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科学型研究所需要的.观察、思维、探索、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专题讲座题目举例见表1。

在食品物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时也进行着相关方向的科研工作,在课堂中可以将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穿插到各个知识点中,如在讲授食品的光学特性时,可讲述现代成像技术和现代光谱技术,如核磁共振、ct、超声、高光谱成像技术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品质检测中应用的最新科研动态。

3、加强课程设计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食品物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课程总学时中分配一定量的实验学时配合理论教学。在实验项目类型设计中应包含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并应覆盖理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如果实硬度计、黏度仪、物性仪、色差计、热分析仪等。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实验装置,如空隙率测试装置、黏弹性模拟实验装置等[11。笔者在讲述“食品质构学”时,组织同学们进行了感官评定实验,实验由二年级的研究生组织,由一年级的研究生处理数据并上交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2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实验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并为以后进人食品加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若实验条件有限,可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最新国外研究技术、高新设备、新推产品的大量图片和材料,并下载相关仪器运行的视频。例如在课堂上播放半固体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边播放边讲解其加工步骤和原理,尤其是涉及到的相关食品物理性质,以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与同步的声音,加深学生对最新研究动态和教学内容的理解。

4、教材的选择以及考核方法。

我国高校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食品物性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仅有几所学校将食品物性学列为研究生学位课或必修课m。国内关于食品物性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用于高校教学的教材只有几个版本,尤其是针对研究生编著的教材更是屈指可数。不同高等院校之间的专业建设方向存在差异,教学的对象和着重点也不相同。笔者推荐李里特主编的〈〈食品物性学(研究生用书)》(2001m为主要教材,李云飞等编著的《食品物性学》以及屠康等编著的《食品物性学》()为参考教材。教师可通过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平时实验课情况、了解查阅文献的情况,依此把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统筹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列人考核内容之中,综合了解学生的能力。笔者的考核方法为出勤率io%,专题讲座20%,实验及报告20%,期末考试(闭卷)50%。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篇八

美术学院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艺术家,而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美的传播者,即美术教师。所以,除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外,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例如,俄罗斯师范类高校的美术课堂从不局限于教室,学生们可以经常去博物馆欣赏作品并听取讲解,还有机会接触到当代的艺术家和大师,这使学生对艺术有更深的体会和了解,从而真正了解什么是好的艺术。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从专业美术院校到高等师范院校在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上基本类似,主要开设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环艺设计、广告设计、装潢设计、动画设计等课程。基础课程以素描和色彩为主,专业课程一般以国画、油画和设计三个专业方向为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但在课程设置上,手工制作课程设置较少,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美术理论课程虽然普遍开设,但开设时间过短,学生浅尝辄止,对艺术的美学内涵和历史发展脉络缺乏了解和整体把握。国内也缺乏专门的博物馆和艺术品原作供学生参观和学习,因此,学生无法深刻体会到作品所传达的艺术精神,对艺术作品常常感到茫然。

俄罗斯高等美术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把美术教育落到实处,落实到时效性,才会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教育家。笔者通过与俄罗斯多所美术院校和高校美术专业的交流与合作,对当代俄罗斯高等美术教育有了深切的体验和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体会,用俄罗斯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比较得出了一些启示。

(一)专业技能与艺术性并重。

当代高等美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讲究技术性,更要关注和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要逐步改变僵化的教育模式,在严谨的学风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例如,教师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和设计思路,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更多地发挥创造力,体现艺术个性。但也不能忽视技法教育的重要性,要做到强调学生审美素养和创造力培养的同时,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美术技能。

(二)开发和利用教学设施。

工作室、画室、车间等学校的各类功能室和设施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资源,闲置便是极大的浪费。俄罗斯多数美术学院的工作室、画室和车间的外表虽然不是十分豪华和现代,但设备齐全,非常实用。在科学调配下,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其功能,一进入工作室就能立刻投入工作。有些工作室里的设备和材料对学生都是免费的。有了这样的教育基础,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教学应当努力开发和极大限度利用学校的`各类功能室和设施,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充分利用其功能,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三)将美术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提高人们精神生活水平。

当今社会,美术和美术教育不再只为特权阶层服务,也不是单纯为了社会利益,美术应当真正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艺术没有脱离生活,艺术存在着自然与朴实,也存在着失落,美术教育会让人们学会敢于承受和忍耐失落,并继续热爱生活,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今中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如何摆脱现实的浮躁,提高全民族整体文化艺术素质是美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值得深思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关注度会逐步提高。在全体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美术教育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民族整体的艺术修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整体提高。尽管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的历史动荡,中俄两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仍在演变转化过程中,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本土走向国际、从不成熟走向完善。中国美术教育与俄罗斯美术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借鉴和研究俄罗斯美术教育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探求和完善中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在中俄两国文明和传统的兼容并蓄、共同繁荣下,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为俄罗斯美术教育的进步作出贡献。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篇九

听力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对句子、篇章等的综合理解,但是,没有一定的听力技巧是很难提高听力理解综合能力的。听力实际上是由具体的技能技巧(即“微技能”)所构成的,就听力交际而言,理解有声语言的交际过程可能是一种估计、猜测、预期、推断、想像等技能积极地在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提高听力的过程中,应注重微技能的训练培养。

(二)多重手段综合训练原则

语言教学的综合性原则(integration)不仅强调教学方法的综合,而且强调语言技能的综合。我们在以提高学生听力技能为主的听力课上,也要根据实际,将它与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听说结合、听读结合、听写结合,听说读写融合、四项技能并进,既有所侧重,又全面发展。

(三)阶段侧重训练原则

在入门阶段(语音段),听力技能训练的重点是辨别分析能力和听后模仿能力,训练学生对语音的感应以及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语音分析的能力。在初、中阶段,语法和词汇成为综合实践课的重点。此时的听力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记忆储存能力和联想猜测能力,训练对象是词语和句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双方对听力教学都存在认识、理解上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听力课最容易教,课前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备课,课上也不需要花太多精力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只需讲讲生词、提提问题、放放录音、对对答案。结果,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普遍感到单调乏味,听力效果差,造成“听不懂”“记不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一)听不懂就放弃

专家研究表明,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最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因此,应多听些“听不太懂”的听力材料。但不要无谓地听那些难度过高的材料。

(二)听不懂反复听

据研究资料证明,如果某个语言材料听2~3遍还听不懂,就说明该材料超过了学习者的能力限度,或者语言材料中包含的知识大多数是学习者还不了解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再听无数遍也不一定有任何进展。所以,在听不懂的情况下,应从其他方面考虑解决的办法,比如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向他人请教等。

(三)先读原文,再听录音

一般情况下,不应该先阅读录音原文,因为这样会大大降低听力材料的难度,降低听力训练的效果。如果确实需要,也应该把录音听2~3遍后再读原文。

(四)边听边读

有些学生听课文时,习惯于看着课文听。其实,这种做法不利于听力技能的提

高,因为此时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读或看课文上,而不是听录音上。

(五)做大量多选题

这种练习活动侧重检测听的结果,并不关注听的过程,不是练习听力理解技能的有效方法。应该注重听的过程的练习活动,如一边听一边填空、做笔记或根据听的内容进行操练等活动。

(六)注意说,不注意听

在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时,只注意自己怎么说,不注意听别人讲话。别人讲话时,仍然在思考下一步自己说什么,而不是集中精力去听,这实际上就错过了练习听的机会。以上是听力教学中的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具有普遍性,这是产生听力教学中“听不懂”“记不住”的问题所在。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在听力理解力上又具有特殊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听力理解方面的问题。

(一)听音辨音

培养学生的听音辨音能力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首要任务。根据玛丽·安得沃(underwood,1990)的听力过程是由三阶段构成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听者首先要能正确地听音辨音并在大脑中建立起语音与语义的对应模型。倘若大脑不能识别语音或不能摄取与之对应的意义,则听力理解就无法顺利进行。所以必需对学生进行听音训练、反复模仿和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口音等方面的能力。

(二)句子重音的理解

通过理解重读单词或词组的语义,我们不但可以找到谈话的关键和中心意思,而且还可由此对谈话者的真正含义作出正确的推理。有时同一个句子,因逻辑重音的不同,体现出的信息意念也不同。

(三)合理预侧

预测能力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听力微技能。所谓预测,就是听者在听音过程中,通过己有的信息或者根据以往的经历来猜测将要听到的信息的可能范围,是对将要听的材料作出判断,是听者理解并掌握将要听的材料的首要条件。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设法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图式来培养他们的预测联想能力。

(1)读题预测。做题时,提前阅读是做好听力题的重要保证。听力题的每一节之前都给了10秒钟或15秒钟的`时间阅读试题,考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快速浏览问题和选项,明确目的,有的放矢,并尽可能对文章内容和试题答案进行预测,听录音时只要验证一下自己的预测就可以了。同时由于选项及试题里的短语、句子可能会在听力内容里有所出现,因此认真读题还能提高听的质量。

(2)逐句预测。这是听力过程中最自然的过程,因为语言的线性性质使学生可以进行逐句预测,逐句验证。学生运用逐句增加的信息量,去预测下一句的发展,累积起来,便可把握全貌。此时应注意先听到的信息可能在试题选项中出现了,但别立即下结论,因为下文的信息可能会推翻你的结论。

(3)根据所听内容进行逻辑推理。做听力题时,大部分事实细节题考生只需认真听录音就能准确作答,然而也有一部分试题不能直接听到答案,无法直接作答。这时应结合听力内容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归纳、辨别他们的谈话意向、目的、态度等,必要时可将有关信息记在稿纸上并进行编排推断,这样解题时就更为直观。

(4)谈话者的身份及其关系预测。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知道谈话者的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出他们谈话的内容,从而降低难度。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他们所谈的内容,也可推断出他们的关系。一般讲话的主题在很多情况下都带有说话者的职业特点。

(5)根据句子结构和功能词预测。英语的句子型有很多,有肯定、否定、疑问。有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学生可根据这些句中的连词、[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引导词等来进行推测。

(6)浏览选项、预测问题。通过浏览选项,学生可预测语句的语法或语义重点。听力理解的问句都是在听力材料读完之后出现,所以学生应在听音之前,迅速浏览一遍选择项,目的是预测将会听到的问题并选择理解和记忆的重点,做到有目的地听,有选择地一记。阅读选择项应采取快速阅读的方法。由于选择项的长短难易不同,阅读的方法也略有不同。当选择的项较短时,选项的内容往往可一目了然,可采用扫视的方法。因此,学生在听音时应把注意力放在人数上。用这样的方法阅读选择项使考生利用选择项中的共同与不同之处迅速确定听音重点。这种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迅速捕捉回答问题所需要的关键信息,从而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篇十

摘要:随着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尤其是语文教学课堂的沉闷、教学内容的枯燥,都是造成初中语文教学难以创新的原因。那么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呢?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思考;二是转变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默契,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师生间的感情;三是转变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相通点,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友谊。

初中语文教学在教育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教习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人格、情操和价值观的养成。但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已经将语文的教化作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考试工具”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为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笔者以为在语文课堂之外可以开展多样的语文活动,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平台。比如玉溪地区某校在语文课堂之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并在家长和学生的支持与参与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开拓的几个方向。

1.转变教学观念,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的局面,语文课堂缺乏烟火气。笔者了解到初中语文教学在方法上一直是注入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和枯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急剧下降,学生语文能力十分有限,语文教学质量跟不上现代社会需要的步伐。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走出此番困境,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尤其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能力。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共鸣,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更加具象地教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发表自己的情感态度。2.转变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默契,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师生间的感情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和学生的默契,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增加有关提升学生情感智商的课程。而课外活动课成为了目前很多教师青睐的课程。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语文课外活动强调的是社会实用性。而传统的语文必修课课堂教学内容显得狭窄、陈旧,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其次,课外活动课是开放的、自主的,其教学内容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它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着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最后,语文课外活动课能够补充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能够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大幅提高,进一步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更有利于教师在优化教学成果时提升师生间的感情。比如“新闻发布会现场掌控”“广告语征集”“错别字纠察活动”“手抄报班级比赛”等语文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教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也增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和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训练。玉溪地区的很多初中学生反映,自从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课以来,自己才深知语文的有趣和实用,之前对语文的偏见和排斥都随着课外活动的开展消散了。3.转变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相通点,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友谊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相结合,学会对比、自省,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化解矛盾,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下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二、创新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几点尝试。

1.开展个人或是团体的“小小话剧场”活动语文能力的培养首要是表达,“小小话剧场”活动的开展既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中国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在新的教学模式尝试下引导学生学会情感判断,随着话剧的结束学生也能实际感受到情感的变化,从而修正自己的情感态度。2.开设“课堂角色临时扮演”活动学生的三分之二时间都是和学校、教师待在一起的,从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和角色下手,让学生在认可的场景里恣情发挥。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教师或是学校的难处,还会让教师在观赏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不足、弥补不足。3.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现象在很多地区长期存在,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局限性导致了家长对学校的过分依赖。所以学校利用语文课外活动课的机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既可以让家长深切体会学生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和学习压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教育学生端正情感目标、践行情感态度,最终提升自己的情感智商。笔者觉得,不管课程怎样改怎样变,语文教育的初衷不会改变。自古以来,语文就是教习人们先做人、再做事。那么如何教育学生端正情感态度,正确看待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语文课外活动教育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3]王春颖.实施情感教育、激活语文课堂[d].华东师范大学,2010.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篇十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幼儿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男幼儿教师的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意识,男幼师这个职业成为“香饽饽”。男幼师具有良好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自主性、坚韧性,强大的自信心使其在培养幼儿时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男教师的数量十分少,这将严重影响幼儿教师队伍的发展。男性和女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都有着各自的性别优势,只有充分发挥男女教师的相互协调作用,才能够实现教育互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以c幼儿师范学校技能学科中的代表学科——美术为例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男幼师课程建设进行研究。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前教育专业主义培养的是全面发展、具备学前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率是高的,但是社会目前缺少的并不是幼儿教师,而是缺少艺术实践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以及优秀的个人品格的教师,这是由于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技能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全才,课程内容设置稍显单一,教学方法更适合女性,课程评价失真,特别是男幼师的课程建设存在严重缺陷。在建构有利于男幼师培养的课程方面,课程目标定位应突出男生的特长,课程内容方面应加强职业心理教育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彰显性别特质,课程评价方面应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课程设置是男幼师生培养的核心,要考虑到男幼师生的课程问题,做到“因性施教”,努力提高男幼师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同时要开发能促进男生发展的选修课程。钟铧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让男生形成轻松自然、落落大方、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的阳刚之美。同时,要注意不可让男生夸张地模仿幼儿的神态、举止和表情。任课教师要学会对男女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教学风格和接触幼儿的风格上的异同进行研究分析,提倡男幼师生树立一种平等的教育态度。

男幼师的培养教学中,现有体系未结合男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能突出性别的特点,在职业学校建立适合男幼儿师生的新课程体系构建势在必行。学前专业美术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重要课程之一,但与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求相比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二、美术课程的重要性。

美术课是利用艺术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动手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进而熏陶学生情感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在职业学校开展美术课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重点,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美育能力的幼儿教师,将美术课与其他的学前教育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美术课展开时应该消除传统的理论教育观念,将美术教育理论学习与课堂试教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和引导学生个性的张扬,从而创造出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美术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表达了人脑外面的世界和情感的理解。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指导孩子们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其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丰富感性经验上,激发其对性能之美和创造美的兴趣,体验表达的自由和创造的快乐。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方面的主体作用,画到他们的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应该是幼儿教师必须首先注意的问题。

幼师美术课程应该丰富教学形式,加强课内外活动,扩展美术内涵,强化实践环节;同时完善评价机制,提高幼师生的综合能力。通过美术课,家长及老师可以了解儿童心灵深处所隐藏的个性。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项美术课技能,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渴望和情绪通过这些表达出来,家长也可以以此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与此同时,美术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及健全的人格。因此,如果想要更好地了解孩子,创造更好地儿童教育,你必须让孩子进入艺术的世界,把握美术课这个关键。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美术课教育,这是因为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手的协调能力、审美能力、发展潜力(尤其是脑潜能)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可以锻炼孩子们对事物构造的意识:这一课程具有不能被其他学科所取代的独特的意义。孩子们美术课程知识方面的增长,对孩子们个人能力是一个极大地提高,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男幼师美术课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幼师是教育部整个教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主要是指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是在幼儿学校中从事与幼儿教育有关的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的老师。男幼师是指在幼儿教师中的男性教师。

学前教师教育理念的重建是关系到教师的教育行为改进和反思的教育实践,也直接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教育政策执行的质量、每个孩子的智力及其健康的全面发展。

相关人士认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八种智能,是组合和水平的发挥。因此无论何时,无论多么好的老师,都不可能找到适合所有儿童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单调,只能适用于一些孩子,而对于其他孩子来说是完全无效的,如果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那么会妨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速度。找不到适当的培养方法,就会大大弱化教学效果,这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浪费。不能够根据学生因材施教,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孩子将不得不使用倾向他自己智力的学习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的智能结构,根据教师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确定教育的内容,并创建多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适当发展的机会,以促进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革新。

在当今社会,人们不再坚决反对男性从事幼教,相反男幼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男幼师生培养工作的相关文献,了解到教育学者针对有关学前教育专业男幼师的优势、幼师生美术课程设置、男幼师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总结。

朱虹认为男性在思维方式上倾向独立性,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坚韧的性格能够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男性幼儿教师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开拓幼儿的智力,从而保障幼儿教育工作的成效;男幼师良好的操作能力将帮助幼儿更广泛深入地探索认识世界;男幼师的临危不惧可以培养幼儿冒险精神和好奇;男幼师活动中在密度、速度、力度等方面表现出的“阳刚之气”对于幼儿的性别角色定型具有促进作用。徐志国从男幼儿教师史、地、哲知识面开阔;男幼儿教师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果断、勇敢、探索精神;男幼儿教师在心理上更容易与学前儿童磨合相吸;男幼儿教师是幼儿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等几方面论述了幼儿园男教师的优势。

四、男幼师生美术课程设置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改善对男幼师生的技能教学工作,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帮助。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质量将最终落在男幼师生以后的个人发展上。对男幼师生美术课程的设置,使男幼师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每个男幼师生都能得到面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最终目标。

(二)实践意义。

做好幼儿教师工作者的技能培养,对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帮助。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方位发展的幼儿教师工作者。因此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身体和心灵,以培养幼儿教师工作者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工作者可塑性强,他们的成长同教育以及课程设置,有直接的关系。设置得当,可以促进幼儿教师工作者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设置不善,则不利于幼儿教师工作者的成长。因此,配合各方对幼儿教师工作者的课程设置不断革新,正确引导幼儿教师工作者的学习和生活,在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男幼师生的管理教学中,现有体系未结合男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能突出性别的特点,在职业学校建立适合男幼儿师生的新课程体系构建势在必行。通过研究,以男幼师为背景,促进男幼师生健康发展,为男幼师生独具个性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研究,构建出男幼师生良好的管理框架,通过对男幼生优势的理性分析,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适应需求的男幼师生教学结构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以对c幼儿师范学校男幼师生管理的分析为例,为建立适用于男幼师生发展的管理体系,并有效实施,为幼儿园的教学、幼儿的人格健全发展提供帮助。

五、结语。

促进男幼师生健康发展,为男幼师生独具个性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研究,构建出男幼师生美工课程框架,通过对男幼师生优势的理性分析,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适应各方需求的男幼师生美工课程结构是十分有必要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