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6:38:49 页码:13
2023年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优质17篇)
2023-11-12 06:38:49    小编:ZTFB

在教学中,教案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教案的编写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教师们编写教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案设计,以及教师们在编写教案中的一些技巧和心得。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设计,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2.理解莲、菊、牡丹的品格形象。

3.理解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理解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莲、菊、牡丹的品格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熟读,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一)熟读,扫除生字词。

1、播放课文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朗诵的节奏和语气。

2、出示生字词,齐读生字词。

3、教师指导朗读。

4、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二)积累文言词汇,翻译难句,疏通文意。

1、出示课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要求学生根据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翻译其意。

2、指名回答,翻译文言词汇。

3、指名翻译课文内容。

4、齐读课文翻译。

四、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女生读第一段,思考: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试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明确:“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默读第二段,思考:莲花、菊花和牡丹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怎么样的人?

4、引导学生理解三种花所代表的人物形象。

6、课文是要写莲花,为什么还要写到菊花和牡丹呢?

五、练习与总结。

板书设计:爱莲说。

菊(正衬)隐逸者。

牡丹(反衬)富贵者。

莲君子者。

托物言志。

小桐。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二

八、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爱莲的形象体态芳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莲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说花的寓意菊——隐逸者正面衬托。

莲——君子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牡丹——富贵者反面衬托。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三

知识目标:

1.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与文体,思考作者生平与“莲”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熟读成诵。根据课下小注和已有的文言知识掌握“蕃”“濯”“独”“鲜”等重要文言词的意义,辨识“之”的一词多义。(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研读文章,分析文章所展现的莲花的高洁品格,理解作者借助“莲”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区别正衬与反衬)的写法。根据课堂反应必要时加入与“借景抒情”的比较。

德育目标。

(“物与人同”,我们总是能从外物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情感,同样是莲,周敦颐看到的是高洁,朱自清看到的是清纯,可见心中是什么,眼前就会呈现什么,心中是美好,眼前才会有美好。)借助本篇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情感是其德育目标。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四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五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语文组5号考生。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爱莲说》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文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有所不利,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则为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此,我将展示莲花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而导入本课。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极大兴趣。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教师播放音频,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指名读、竞赛读等各种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大致把握文章内容,为下面深入研读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将设置小组讨论讨论下列问题: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开头作者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样一个问题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明确作者描写莲不同角度,即生长环境、体态、风度。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主旨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可省略)。

我们常说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实现感知向能力的迁移。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的象征意义和衬托的手法,通过小结,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某种植物的喜爱以及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鞠躬擦黑板)。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六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上这一课我主要抓住了这两个环节: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按原计划我是想一课时上完的,但是只上了内容的三分之二。这篇文言文里,我想达到教学目标分别是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增强古文阅读能力,能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整堂课可取的地方应该是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不足的是没能准确地把握教学时间,没能如期的完成自己预计的教学内容。还有三个知识点没能完成,菊花和牡丹花的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最后一段中议论、感叹、陈述三个句式的对比;拓展托物言志的写法练习。在完成的内容里也有不少处留有遗憾。比如:有学生在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时指出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相近。我没能深入的让学生去区别它,只是认可学生有那么一点相近的意思。但不完全准确。生硬的灌输给学生“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其实顺着学生的理解未尝不可。“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的是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却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说某人虽身处异乡,但心怀亲人,或某地下工作者身在敌营,心在自己的组织。从消极意义上讲,说某人身在此,心则在彼,或人在心不在。比如说有的同学身在教室里心在操场上等等。当时如果这么讲也许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应该不实际,但如果我能接着学生的话总决为“是的,莲花虽然从淤泥里长出来,但他的心不属于淤泥,依然是高尚纯洁的,而且给人的外表也是一尘不染纯洁洁净的。说明莲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也许会更好一些。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思想教育,有些同学身上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咱们不能因为别人做咱也去做等。另外,由于时间没把握住,一下课是课间操时间,打算结束时再让王程跃把三句排比句读一读,与先前所读的作个比较,让整堂课像个故事,首尾呼应,但没收住,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就更不用说了。

以上就是我对《爱莲说》的教学反思,希望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我的遗憾成为前车之鉴,不再成为大家的遗憾,同时也希望能和同事们共同进步!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七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和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并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五、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一)引入课题。

播放多媒体课件,可以一开始把学生带入情感高潮,在最短时间内,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

1、什么是“说”?

2、关于作者的情况。

3、看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同时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学生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学生结合文后注解和有关资料,理解文意)。

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

(四)探究学习、质疑解惑。(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1、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

(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2)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3)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4)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2、质疑解惑。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效引导学生质疑解惑,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集合式——————集中学生所问,教师汇总,再作解答。

逐一式——————学生质疑,教师及时解答。

切磋式——————归纳学生所问,然后学生互议,再作解答。

以上三种方式,可以交替使用,互为补充。

(五)指导背诵: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本阶段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教师用简洁语言进行小结,让学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七)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所学。

2、向课外延伸,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八

说教材内容、目标及重难点: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小品文,它文质兼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的人生追求。本文语言精炼、句式骈散相间,修辞多样,仅用119个字就创造出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令人赞叹,耐人寻味。由此,确立了本课的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语言;

2、品析重点语句;

3、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积累文言精品;

4、通过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形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

读出文章韵味,体会文章审美情趣,理解托物言志写法。

难点:

衬托手法的运用。

说教法与学法:

朗计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它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手法,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这篇古诗文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美点、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在朗读中,主要从把握基调、读出节奏、读出感受三个方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读中提高认识、增强体会。

在品析美点、合作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做到有思有讲、有讲有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吸引学生走进文本。

(二)朗读指导,突出重点。

1、师范读,也可听录音或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朗读:

第一轮:初读,读准音,把握基调。

第二轮:再读,读出轻重快慢。

第三轮:用心读,读出感受。

通过这反复朗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已有大概的了解。

(三)品析美点,合作探究。

1、品析段落,积累词语。梳理重点词语,用白话文连贯翻译。

2、品析写法,突出重点。学生合作探究文章内容,总结出“莲——特点——品德——爱”的文章线索,师总结,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然后下定义说明。

3、突破难点——“正衬”、“反衬”

师设疑: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生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总结:

叹惋菊花是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是为了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十分难得。由此可看出,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莲,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4、课堂交流,生置疑,各抒已见。

5、拓展延伸,创造训练。

搜集写莲的古今诗词,帮助学生达到感受美,创造美的初始文学境界。

板书:

菊——隐士(正衬)。

牡丹——富贵(反衬)。

莲——君子。

托物言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九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ppt展示。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十

教学目的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重点难点1、把握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电教方式多媒体。

德育要点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教时安排本课共分2课时。

第1课时:整体感知课文。

第2课时:分析解读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基本内容补充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齐背骆宾王的诗《鹅》,问学生:诗中描绘了鹅的什么特征?

2.出示白鹅图片,请学生自由说说鹅还有哪些特征?(提示:从鹅的生活习性、对人的贡献、叫声、走路姿势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看作者是如何抓特征刻画这只白鹅的?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提示: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

冥顽叫嚣引吭局促奢侈窥伺。

盛撰岑寂左顾右盼三眼一板蹑手蹑脚。

3.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第四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从容不迫。

踏着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子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四、布置作业。

将课堂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记叙童年趣事的小作文。

《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可引导回忆上期学过的《山中避雨》。

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结构分析,从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加以描写。并知道此类文章的写法。

明确文章对比的写法,

并明确对比手法对突出事物特征的作用。

作业设计见单独文件夹。

板书设计头颈;性格高超。

叫声:厉声呵斥。

特点--傲慢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三班一眼。

喜爱与怀念。

白鹅。

物质。

贡献。

精神--慰我寂寥。

课后纪要。

1在教学中要加强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要指导学生如何认真观察事物,

2此类文章内容浅显,教学中要注重设计好几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加强小组讨论与班内交流。

侯晓旭。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白鹅》教学设计]。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十一

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2、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3、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因此,我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还多次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本文用时两课时,上述教学任务计划第一课时完成,整个教学程序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研读探究第一段——小节。

一、导入新课:

问:你喜欢自然界中的哪种花?为什么?(投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爱莲说》,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莲花图(用课件展示)。

这样的导入更直观、可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课件)。

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十二

案例名称《爱莲说》教学设计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初一学生提供者陈友财课时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爱莲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问题的设计上,关注体现梯度;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1gb3①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

=2gb3②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3gb3③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所担任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理解大意,并能当堂成诵,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还应该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选择。

根据本文的特点,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引导。

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语文版新课标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课本。

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室。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配乐等。

有的学生会想到:(1)莲花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为什么要写莲花?……。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要给以鼓励,借此契机教师导入,本文写莲花的什么?同学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这时板书课题——爱莲说。

2.背诵课文,考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及对字词、句子、大意的理解程度。

3.(幻灯投影)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小组在线:疏通全文文意。

1.根据平时收集、积累来回答:莲花。

2.个人背诵,齐背课文.

3.翻译、齐读、背诵。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十三

1.树立正确的友谊观,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2.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地交往与沟通,提高与同学、朋友交往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明确生活需要友情以及友情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活动内容】。

《中国青年报》曾就中学生在择友、交友方面做过专门调查。在“你有知心朋友吗?”这一栏的回答中,2500多名中学生,72%的同学非常肯定地回答自己有知心朋友。许多同学认为只有拥有朋友和友情的生活才是快乐的、美好的。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是自己的知心朋友。28%的回答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的同学,也并不是不想有朋友,而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个性缺陷和接触时间短等方面的缘故,暂时没有找到。

1.议一议:从以上的调查和这份材料来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你有朋友吗?最知心的朋友是谁?他(她)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帮助是什么?

3.你和朋友交往中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活动指导】。

1.教师事先布置任务:围绕友情查阅资料,为讨论发言做准备。可以收集关于友情的古诗文中的例子,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管鲍之交等;也可以整理以往学过的课文中相关的成语和诗句,比如情同手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也可以从名人轶事和生活中寻找相关事例。

2.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内容里的第一个任务,谈一谈看法。

3.自己先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活动内容里的第二、三项,然后说给同桌听,为发言做好准备。

4.确定自己要说的内容。比如可以谈自己的友情观,也可以讲友情故事。

【活动要求】。

1.个人准备要充分,有观点,有事例,并能适当引用古诗文。

2.发言时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来抒发自己所感所想,如运用比喻句来表达自己的友情观,运用排比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情谊等。

3.听其他同学发言时,要听出主要观点,并注意辨别与自己观点的异同。

4.在讨论时要灵活运用一些把对话引向深入的方法,比如引起对方共鸣,争取对方理解等。

5.每人谈观点或讲故事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讨论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

【范文引路】。

友情。

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快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这是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说过的一句话。朋友,你们可曾想过,友谊诚可贵,也是正常心理的需要。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作过这么一个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足以证明,友谊使人分享更多的欢乐和幸福,有助于排解烦恼和忧愁,还能够促进我们进步。

然而,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的。经不起考验的不算是真正的友情。因此,友谊的最珍贵之处就在于此:在朋友需要的时候,以真挚的友谊去帮助他们排除烦恼、化解郁闷,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

真挚的友谊是人人所向往的,但什么样的友谊才是真挚的呢?是朋友间真诚平等,互帮互谅,有着共同的追求。“真诚是友谊的温床。”我们只有在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起友谊并保持下去。互帮互谅是友谊的最基本内容。狄更斯曾说过,宽恕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美德。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错,共同追求是精神的纽带,把人与人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友谊能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友谊能使彼此在一起的日子如行云流水,友谊能在我们走过的路上留下深厚的脚印,当年轻时光的轮回从我们身边轻轻滑过,留下的却是隽永的痕迹。那就是珍贵的回忆。

朋友,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朋友,那是你精神中永远真诚的财富。

【知识储备】。

1.关于友情的诗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关于友谊的格言。

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培根。

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奥斯特洛夫斯基。

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美)爱默生。

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罗曼罗兰。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

人生最美丽的回忆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林肯。

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威莫里斯。

3.关于友谊的名人故事。

“元白”情深的故事。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友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叔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主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侯晓旭。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分析:

《爱莲说》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本文正是起着示范作用,尤其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语言优美,骈散结合,是一篇很好的教材。它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描写,歌颂坚贞的气节,曲折的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并以此对照自己平时的言行。

教学对象分析:

我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叛逆性强,价值观不明确,学习不稳定,有一部分学生还迷恋网络游戏,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对此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他们对七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另一种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我教的这两个班级差生比较多,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以我每教学一篇文章时都布置学案,以培养学生自学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读贯穿全文,领悟文章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也应该“出淤泥而不染”。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莲——君子”的美好形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正衬与反衬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本教案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过程及整合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

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

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

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古人笔下的“莲”》(大屏幕展示)。指名读: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仅仅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相关内容简介。

1、作者介绍。

关于作者【百度搜索】人物(粘贴网址)。

结合大屏幕,学生读课本注释。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2、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学生回答)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又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3.解释加线的词语。

4.齐读课文,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大屏幕展示)。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本文主要写莲,为什么还写菊花和牡丹花?

6.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四)、疏通文意,口译课文(学生完成)。?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每个学生译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大屏幕展示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解释加线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古代文体可爱者甚蕃:多。

自李唐来:唐朝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端重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更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十五

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步骤:

1、作者周敦颐。

2、“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淤泥濯清涟亵玩隐逸。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

美中生趣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莲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

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十六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是一篇传世佳作。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辨音识字、理解字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3、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推荐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篇十七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