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汇总(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9:33:08 页码:8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汇总(大全10篇)
2023-11-12 09:33:08    小编:ZTFB

总结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总结应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信息的呈现要清晰明了。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一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必修一语文学习方法。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必修一语文学习技巧。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二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

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五、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三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四

1.以其无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于晋,且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于二主)于楚也。

2.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3.国危(危险)矣,若(如果)使(派,派遣)烛之武见(拜见)秦君,师(秦国的军队)必退(撤退)。

4.公从(听从)之。

5.臣之壮(壮年)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6.吾不能早用(任用、重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情况危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7.然郑亡(灭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8.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9.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11.越国以鄙(边境,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指郑国)。

12.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13.邻之厚(形容词作动词,势力雄厚),君之薄(形容词作动词,势力削弱)也。

14.若舍(放弃围郑)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15.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给)其乏困(形作名,指缺乏的东西),君亦无所害。

16.且君尝(曾经)为晋君赐(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矣。

17.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济而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设(建设,修筑)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焉,君之所知也。

18.夫晋,何厌(同“餍”,满足)之有?

19.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郑,。

21.阙秦以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君图之。

”22.秦伯说(同“悦”喜悦),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为联盟)。

23.使杞子、逢孙、杨孙戍(戍守)之,乃还(回来,指撤军回去)。

24.子犯请(请求)击(袭击,攻击)之。

25.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这)。

26.因人之力而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以乱(混乱的军队)易(替代,攻打取代)整(联合一致),不武(符合武德)。吾其还(回去)也。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五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线索法。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如《醉翁亭记》第三段的线索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狼》的线索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利用这条线索,同学们就能正确而快捷地背诵。

2.串连法。

(1)层次串连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我将……母亲是……只是……但是,正是……报答……尽忠……使……这是……一定……愿……。根据关联词语,串连成诵。

3.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陋室铭》: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全文支点,再从三个层次理解记诵:(1)开头以类比方式点题——“陋室德馨”;(2)隐居生活:a.环境:苔痕……草色……;b.交往:谈笑……往来……;c.生活情趣:……调……阅……,无……无……;(3)类比作结:何陋之有?可见,支点法与层次串连法结合,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4.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5.图画法。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头脑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都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6.比较法。

即比较句式的特点进行记忆背诵。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这样,从比较中折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六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五、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七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d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

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五、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_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_(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_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_,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_。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_,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八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

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4、将焉取之(焉:哪里)

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

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

2、共其乏困(共:供)

3、秦伯说(说: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

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

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

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

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

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

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

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

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

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

3、晋军函陵(省略句)

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

译: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这是很难的。

3、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使邻国增加土地呢?

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九

知识点:

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知识点: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义:缺乏的东西;今义: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义:那个人;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二、人物形象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

1.今老矣,无能为也(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同“悦”)

4.失其所与,不 (同“智”,明智)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

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