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3:59:29 页码:7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优质12篇)
2023-11-19 03:59:29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并利用资源。可以借鉴他人的总结经验,但要保持个人风格。以下是专家给出的提高学习效果的十个建议,请大家参考。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篇一

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我们细心一看,不难发现,成功的人似乎永远在成功,而失败的人似乎永远也在失败。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此分析说:“没有别的,习惯两个字在起作用。一个人习惯于每天晨跑,他就会几十年如一日地跑;一个人习惯于懒惰,他就会无事可做地四处瞎溜达;一个人习惯于勤奋,他就会像日本的阿信一样克服一切困难,从而所向披靡。成功也是一样。”

每个成功的人士,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不同于常人之处。而所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具有许许多多良好的习惯。

培根在论说人生时指出:“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

成功是一种习惯。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也就是培养了一种成功的习惯。即使做小事也要争第一,做最好,不断进取,不断地奋斗,这样才能不断地赢得进步。譬如说第一个起床、第一个吃完饭、第一个到学校、第一个到公司,学习成绩第一、工作业绩第一……时时刻刻做第一,求最好。久而久之无疑就养成了不断激励自己的习惯,这也就是给自己一个成功的习惯。小目标实现,大目标也就成功了——成功难,不成功更难!

好的习惯很多很多,都会使你的人生受益无穷。世界级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本书写道:“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这是永恒不变的推动人类进步的真理。这本书告诉你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在于:你是‘想要’还是‘一定要’?如果你一定要,你就一定能!想成功就要向成功者学习,养成了成功者的好习惯,那你肯定已离成功不远了……”

成功是一种习惯,放弃也是一种习惯。这本书恰恰注重讲成功者从来不半途而废,成功者从来不投降,成功者不断鼓励自己,鞭策自己,并反复地去实践,直到成功。这就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拼命地忙忙碌碌,最终却一事无成,是他们比成功人士缺少智慧和机遇吗?其实不然,那为什么众多的人拼命的努力却没有成就呢?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习惯了放弃,而恰恰是这种放弃造就了他们的不成功。

成功者的好习惯,大家不是不理解它的好处,但是没有人去愿意坚持这些习惯。最重要的是要遵循这些好习惯,必须要放弃自己原来的习惯。这就需要改变,改变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很多人不能够把这种痛苦持之以恒,最终半途而废。

成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人人都能成功。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没有成功呢?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学外语呢,应该嘴累,学成功呢,应该是脑累。

成功是由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达成,一次次小小的进步累积而成的。成功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完整的生命历程,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个人要有伟大的成就,必须天天有些小成就.因为大成就是由小成就不断累积的结果。假如你现在还没有成功的话。那一定是你在努力的过程中还没有成功。你只要每一个过程都是成功的,结果必定成功。

成功学是包罗万象的人生哲学,是研究如何实现成功人生的科学;是研究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在行为习惯、意识形态、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并且如何有效学习、模仿、复制成功人士言行举止、心态等,最终达成跟成功人士一致的结果;是基于做人处事术,实用心理学和潜力开发术的人生科学。它能帮助人们取得学业的成功,人际交往的成功,事业的成功。

在成功的道路上要有永不满足地心态。一个阶段的成功要更好地推动下一个阶段的成功。日本直销天王中岛薰说道:“我向来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满足。成功永远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百万富翁想当千万富翁。千万富翁想当亿万富翁,亿万富翁想角逐《财富》排行榜。

一个越成功的人,对成功的欲望越大。成功是——种习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思维习惯,一个成功的人他习惯于成功,所以他才成功。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篇二

摘要:

关键词:

一、爱情究竟是什么?

爱情是什么?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1988年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他的“爱情三元论”认为,人类的爱情虽复杂多变,但基本上不外由三种成分所组成:(1)动机成分。爱情行为背后的动机,对人类而言极其复杂。其中,性动机或性驱力,以及相应的诱因,如异性之间身体容貌等特征是重要原因之一。(2)情绪成分。属于爱情的情绪,除了爱与欲之外,肯定还夹杂着其他的成分,所谓酸甜苦辣的爱情滋味。(3)认知成分。爱情中的认知作用,对情绪与动机两种成分而言,是一种控制因素。如果将动机与情绪分别视为电流与火花,认知就是开关或调节器,它可斟酌爱情之火的热度予以适度调节。按照他的观点,虽然两性间的爱情形式因人而异,其实都是由这三种成分以某种方式的混合所演绎的。他进一步将动机、情绪和认知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称为热情、亲密与承诺,即以动机为主的两性关系是热情的,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是亲密的,以认知为主的两性关系是承诺的、守约的。而完美的爱情应该是三者俱备,且合而为一。

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一般经历四个时期:(1)异性疏远期。一般在12~14岁,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引起心理的不安、害羞,使男女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隔膜,关系疏远甚至反感。不过,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由于各种传媒的发达及人们观念上的日趋开放,这一阶段的表现已越来越不明显。(2)异性向往期。一般在15~16岁,随着性生理的发育,尤其是性意识的发展,男女生逐渐从疏远、抵触开始转向为彼此产生好感,愿意在一起学习、游戏和活动。(3)异性接近期。一般从16~18岁,随着性生理的进一步成熟,异性间产生向往和倾慕,往往采取各种方式接近异性,和异性相处感到愉快,初恋开始出现。(4)恋爱期或爱情产生期。18岁以后,随着性生理和性意识的成熟,男女生交往频率的增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数青年进入恋爱状态。单从年龄上看,多数大学生处在上述性心理发展的后两个阶段,但由于个人经历及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恋爱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上的表现,可能有很大的落差。

(一)恋爱中青年的心智逐渐成熟。

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而且,恋爱对青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也就是说,经过了恋爱更能真正的认识自己和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下来落入社会的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再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咏的爱情当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心理紧张,但双方的共处和抚慰、爱情的甜蜜又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热恋中的情人经常共享很多东西,如金钱、贵重物品,而一旦恋情破裂,就会产生诸如财产分割、物品归还等纠葛,处理不好,会带来很多问题。

可见,恋爱对青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青年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各种心理问题。这也许是人生的至理,你要得到甜蜜的报偿就必须经受得住考验。

爱情是由性爱与情爱构成的,以情爱来贬低性爱的恋爱观对青年的心理健康有害,不过强调性爱也会给大学生恋爱带来不良心理影响。性爱的特点是排他的,热恋中的男女不希望其他人介入他们的亲密关系。他们组成一个具有特殊共享物和亲密感的系统,本能地抗拒他人亲近自己的恋爱对象。这种特点对维持爱情的稳定长久很有必要,如果任由恋人与异性发展亲密关系,爱情就不可能稳固。但排他性发展到极点会引起青年对恋人行动的猜疑,造成严重心理负担。恋爱中大学生较同龄人具更高的敏感性,能更好地捕捉人的心理活动轨迹,这也加强了发生猜疑的可能性。过度的猜疑甚至使某些恋人承受不了心理负担而轻生。

对恋人产生怀疑,不相信他(她)的忠诚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私心的表现。自私心把恋人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是一种病态的爱情心理。自私心过强的人不允许恋人与其他异性有任何接触,认为恋人只属于自己。自私心理也含有自卑,真正自信的人很少会有这种怯懦表现。

自私、猜疑和嫉妒控制在一定范围里是正常的,不能要求人不去嫉妒与自己的爱慕对象关系密切的异性。但过分的猜忌会影响爱情发展,影响心理健康。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猜疑嫉妒已无法控制,自己应付不过来时,最好去寻求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帮助。对这种具轻微病态心理的大学生只要加些指导,一般容易治愈。

有恋爱就有可能失恋。当恋人因为社会现实、他人干预、情意不和等因素而感情破裂时,失恋的挫折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学习活动。从热恋关系中断裂出来,一下子失去了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痛苦的。失恋者经常表现为逃避现实,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响旁人的情绪,有人甚至向恋人进行行为或心理上的报复。失恋的创伤有时会带来严重后果,如自杀、心理变态等。给予失恋者以合理的心理指导,使其情绪得到疏导发泄,对于减轻其心理紧张,避免心理失调是很有帮助的。

失恋的大学生朋友,请记住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而且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忍耐;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个人问题,恋爱问题,在我的思想里占的地位很小,即使失恋一百次,我也不会自杀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失恋再失命,是对生命的亵渎,留给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的只是无尽的痛苦与悲伤。解决失恋和单相思先要端正认识。爱情不是生活的唯一内容,又何必为它耗费所有精力甚至抛弃生命?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内心烦恼也很必要,倾吐出郁积的情绪挫折会缓解积蓄的心理紧张。如果上面这些方法都不奏效,适当应用心理保护机制,产生代偿迁移效应也是行之有效的。所谓代偿迁移,指青年把失恋或单相思造成的心理紧张迁移到其它方面来缓解这种心理紧张。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篇三

我之所以选择这门课程,就是为了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现在,课程结束了,我找到了一部分答案,但并不完整;也许,剩下的部分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

在第一节成功课上,我认识了贾泳老师,一位满头白发、面带笑容和祥和的慈祥的老师。从这节课开始,贾老师每节课都会告诉我们一些“成功观念标准件”,并一再嘱咐我们“followmestepbystep,andthenyouwillbeagreatwinner”。

“不快乐不是成功,不快乐也不能成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从我们懂事以来,几乎所有人都以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学习成绩等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久而久之,我们也这么认为了;而把快乐作为判断成功的标准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听到这句话,我真的很想开怀大笑!一直以来,我都是匆匆地赶路,眼睛一直盯着远方,从未有过停留。可回想起来,我并不快乐,我的生活相当的单调;而我的同学,他们会在途中歇歇脚或者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以为我会比他们先到,可是,我到了,他们也到了;他们的脸上依旧是那么迷人的笑容,而我却高兴不起来。我太注意结果了,忽略了过程。其实成功不只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而且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所以,在追求成功的同时,我们切忌忽略快乐这一最为重要的“参数”。

在成功课上,我也明白了成功的一些含义。成功,不是超过其他人,而是不断地超越自己和战胜自己;成功是“每天那进步一点点,每天多做一点点,每天做好一点点”的点点成功学。正所谓“有才者性缓,有志者气和”,在生活中,在成功的路上,我们要“给人好脸看,给人好话听”,和谐地与朋友相处,因为“人脉=金脉”,“良好的性格胜过卓越的才能”。有了朋友的支持,我们更容易成功,快乐的成功。

“走正确的路,比正确地走路更重要;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看准成功的路标(选定目标,列出计划,下定决心,立即行动,相信自己,积极思维,永不放弃,成在其中)走下去。也许我们走的路完全不同,但只要看准成功的路标,我们走的就都是成功的路。

相信,我们都会走向成功的!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篇四

摘要:目前,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男女朋友之间关系处理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刻不容缓。本文从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入手,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找到如何调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是指大学生在生理、心理能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求知、接近、进行恋爱、追求爱情等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1]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辅导员,应该积极正面的去教育引导,消除不良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是从众效应,其实也是羊群效应,由于受群体的影响,个人的思想观念或者动作行为,向大多数人的方向变化。羊群的组织很散漫,平时在一起也是胡乱地撞来撞去,一旦头羊动了起来,其他的羊就会不假思索地紧随其后,全然不顾前方有没有危险。其实,谈恋爱也一样,不管自己的理想与择偶标准,看见周围的同学秀恩爱,就有一种抓紧谈恋爱的冲动,特别是同寝室的同学,彼此影响更大。据调查,有16.8%的人谈恋爱是因为“别人都谈恋爱,自己不谈很没面子”[2].

二是追求虚荣。在很多大学生看来,大学里能谈上恋爱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是有本事、有能力的象征。相反,没有恋爱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特别是有些女大学生,认为有男生追求、爱慕、庇护,才表明自己有魅力;追求自己的人越多,越感到自豪、荣耀。

三是功利心态。读大学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毕业后又将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择偶标准日渐功利化,希望找到一个有钱有势的对象,以此来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他们把金钱和地位放在第一位,其它的基本不考虑或者考虑的很少。在大学生中,我们经常听到“和他(她)谈恋爱,我很满足,他(她)总是给我买一些贵重的礼物”“其实我爱的不是他(她),而是他(她)的金钱和地位,他(她)可以通过关系给我安排工作。”这里,爱情变成了赤裸裸的交易了。

四是摆脱孤独和寂寞。一方面,大学生远离家乡和父母到异地读书,进入人生的“第二断乳期”,渴望与人交往和亲近。如果这时有异性对他很好,就会很自然的把对家人的依赖,转为对异性的依赖上,以此来摆脱孤独和寂寞,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种情况女生多于男生;另一方面,大学生相对中学生比较自由,学习负担不是很重,自主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有的学生因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而精神空虚,于是想找一个恋爱对象来摆脱空虚,寄托自己感情,这种情况男生多于女生。

五是安全需求。所谓安全需求,表现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如果这些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就会避免焦虑和恐惧。“当这种需要未得到相应满足时,它就会对个体的行为起支配作用,使行为的目标统统指向安全。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可能仅仅为安全而活着。”[3]当代大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安全指数不高。正因此如此,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所谈恋爱的人身上了。

2.1生理因素。

青春期是性机能发育成长期,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发育成熟,刺激脑垂体分泌性腺激素,促使生殖器官的性腺发育,从而分泌出性激素。性激素的主要功能在于刺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激发副性特征的发育。由于性激素分泌增多,性机能迅速发展,男女开始强烈意识到两性差别和性意识的觉醒,通常称之为“情窦初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霭理士(henryhavelockellis)在他的《性心理学》中对爱情进行了生物学和心理学总结,他认为:“恋爱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双重的。第一重的发展是由于性本能向全身放射……第二重的发展是由于性冲动和其他性质多少相连的心理因素发生了混合。”[4]他的论述证明,爱情是在特殊的生物基础上发生的。

2.2心理因素。

所谓爱情产生的心理因素,正如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对人类爱情所述:“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爱情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受人的遗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里所指的“遗传”是人的生理因素---性本能,后天因素是指建立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的情感。具体来说,构成爱情心理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异性之间的互相倾慕。一般认为,爱情的基础是互相倾慕,异性之间的互相倾慕,是爱情产生的内在心理因素。

二是共同的人生观。主要表现为思想感情的一致,有共同的人生态度和志向。这是产生真挚爱情的关键。

三是双方心理相容。主要包括心理和谐、心理互补两个方面,这是协调恋人间关系的最好方法。心理和谐,是双方思想感情、心理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充分了解与适应。

四是遵循忠贞原则。爱情包含性爱和情爱两个部分,因为有了这两个因素,爱情也具有了排他性,忠贞便成了爱情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3社会因素。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们通过网络会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免不了会带来一些危害,尤其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影响更大。我们在浏览网页时,经常会自动弹出一些低级下流、黄色颓废的不堪入目的图片,这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性解放”和“性自由”,进而导致大学生恋爱取向的错位,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现实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可以在读书期间结婚,更不用说谈恋爱了。在校园内,卿卿我我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对于还没有男(女)朋友的学生而言,这无非是一种刺激,一种压力。为了摆脱形单影只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异性,甚至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还有社会是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侵蚀,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

3恋爱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3.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大学生恋爱观是指大学生对待恋爱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以及对恋爱行为好坏做出的基本判断。[5]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首先,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双方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倾慕,渴望对方能够成为终身伴侣。互相给予、互相提高、共同追求、心心相印,这就是爱情之所以美好无比的秘密之所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收获甜蜜的爱情,那么在择偶时就应该按照“互相给予、互相提高、共同追求、心心相印”这个标准去衡量。金钱、权利、地位不仅不是爱情的标准,有时候还会腐蚀爱情,使得爱情变质。谁都喜欢高富帅、白富美,但这不是爱情的第一标准,更不是唯一标准。因为灵魂美的人更可爱。就像列夫·托尔斯泰(levnikolayevichtolstoy)说的:“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3.2处理好爱情与各方面的关系。

爱情与友情的关系。

正确处理爱情与友情的关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异性朋友之间,亲密度超越了友情界限,就会向爱情发展;但是,如果恋人间失去爱情,那么友情是否还能存在将会是悬念了。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说:“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也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所以,如果不得不在爱情与友情间做出判断或选择时,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去爱!爱情,不仅仅是诚实、坚贞、美好的,更应该是慎重、理智和严肃的。只有这种爱情,才能带来幸福和快乐,否则,还是选择友情继续吧!

3.3完善心理疏导干预机制,加强挫折教育。

恋爱并不都是甜蜜的,有时也会略带苦涩。比如:暗恋、多角恋、失恋等。暗恋只是一厢情愿,若要发展成爱情,必须向对方敞开心扉。若担心被拒绝,最好是先潜伏到对方的身边,通过观察搞清对方的情况,然后,再化暗为明,制造巧遇,寻找合适的话题,为以后相处开个好头。其实,一切暗恋要想有好的结果,最终都是明恋,必须有勇气向对方表白,否则趁早作罢。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不是三个或者多个。若一旦发生多个,应该冷静理智地去处理,立刻终止这种行为,急流勇退,切莫“脚踏两只船”.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13.

〔2〕林丽菲。当代女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xx(1):53.

〔3〕马斯洛着。马斯洛人本哲学[m].九州出版社,20xx.54.

〔4〕霭理士。性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449.

〔5〕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424.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篇五

传统心理学将焦点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上,较少关注个体的韧性、资源和更新能力。为了弥补这个基于缺陷的传统心理学取向,美国的马丁.塞里格曼教授创立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新的心理学分支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它注重培养、建构个体的积极特质,致力于激发个体潜在的力量,倡导用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帮助个体积极、幸福生活。

对于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过程往往同时伴随着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答辩、恋爱关系受挫等事件,因此青年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难免产生紧张、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这类消极情绪会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严重者会危及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贻误最佳就业时间和就业机会。由于就业的重要性,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不少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将关注点过多的放在了缓解就业压力、心理负性情绪疏导等方面。这种以“解决问题”出发的教育模式非常被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鲜有高校将视角放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上面。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抽样分发的方式,在江苏省内的部分高校随机抽取20xx届、20xx届毕业生对其进行就业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心态、就业认知三个部分展开,共计包含50道题目,主要从自我认知、就业观念、求职方式、就业心态、就业服务等方面维度综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发放的过程采取全面覆盖性的随机抽样方式。

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间,对江苏省部分本科高校20xx届、20xx届毕业生1200人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092份,有效率91%。其中109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579人,女生513人,分别占比53.02%和46.98%;江苏籍881人,非江苏籍211人,分别占比80.68%和19.32%;城镇户口646人,农村户口446人,分别占比59.16%和40.84%。本次调查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是积极稳定的,但仍可以从调查结果中看出,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和就业心态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业认知不明确、负性情绪困扰等。下面文章将从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心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就业认知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认知和追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就业认知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引和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能否准确定位,能否处理好就业过程中的负性情绪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对“工作的意义”调查中,32.67%的大学生选择“工作就是一种谋生手段”,17.21%的大学生选择“在工作中提升个人能力”,43.85%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6.27%的大学生选择“借助工作达到出人头地、赢得权力”;在对“大学生求职时首先考虑的影响因素”调查中,22.55%选择“个人是否有进一步发展机会”,41.76%的大学生选择“个人的价值实现”,16.31%的大学生选择“福利待遇和薪酬”,14.27%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兴趣”,5.11%的大学生选择“父母期望”。在“理想工作地点”调查中,78.24%的同学想留在“苏锡常、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13.46%的同学想回小城市发展,仅有6.30%的同学志愿到西部或偏远地区发展。在对“大学生主要求职方式”调查中,92.98%的大学生选择“人才市场招聘”、“校园各类招聘会”、“网上直接投简历”,但是仍有近7%的大学生选择“父母亲戚朋友介绍”。

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志愿服务的就业优惠政策,但广大同学们的积极性仍显不足。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动机较为功利和现实,缺乏奉献意识,就业过程中不能精准定位,但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能准确认知,注重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就业观念呈现多元化。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查找就业信息,参与各类招聘会和网上求职,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存在“依赖”和“从众”心理。

即将走出象牙塔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大学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面临着多种剧烈情感层面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会伴随着就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依据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情感层面分析如下:

调查显示,焦虑心理与就业的阶段、性别、环境、专业、期望等存在很大关联。其中“在面试前”近82%的大学生存在焦虑心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女生的生理特点,87.63%的女生表示求职时曾感到焦虑,女生的焦虑水平也远远高出男生;在对“大学生身边的好友或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后的反应调查时,57.74%的同学表示“高兴同时为自己担心”;68%的文科专业学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学生。适度的焦虑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可以激发潜能,使大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紧迫感,更努力地寻找就业机会。可是一旦焦虑过度,上升到“焦虑症”就会危及大学生身心健康,高校管理者应该及时给予关注和心理干预。

自卑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使得部分大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依据调查问卷,自卑心理容易在一些相对就业冷门专业、学习成绩不佳、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这样的大学生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关注和鼓励其树立信心,不自卑,但也不能“过了头”,产生择业自负心理。从调查中可以发现58.15%的大学毕业生自认为“综合素质优秀”,在择业过程中难免出现自负、自傲心理。择业自负的心理多见于重点大学高校毕业生、热门专业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择业自负,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不能对自身准确定位,心理定位偏高,结果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埋没才华。

在就业过程中,同学们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有些同学再找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标准,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找一个条件相当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还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很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不能客观认知自己。

意志: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就业层面的意志是指毕业生自觉地确定目标,积极求职,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的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毕业生时刻充满朝气与活力,能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从容应对,不断拼搏,最终成长成才。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

就业形势的严峻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不可避免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在“求职时屡次被拒绝时的反应”调查中,69.74%的大学生表示“很快调整低落情绪能冷静面对,准备再找”,16.33%同学认为“被拒绝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但仍有13.93%的同学表示“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在“会采用何种方式来应对就业挫折”中,39.32%的大学生会“采取发火、上网、打游戏等方式发泄”,21.79%的大学生会“憋在心里,自己承担”,仅有38.89%的同学表示会“寻求朋友、老师的帮助”。

本次调查,特别在20xx年6月选取了230名大三年级立志考研的大学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跟踪调查。20xx年9月,由于暑期未能坚持做好考研复习工作,考研人数下降为207人;20xx年11月,由于周边同学就业环境影响、自身复习等因素,考研人数下降为182人;20xx年12月最终走进研究生考试考场参加考试人数为154人。调查结果显示66.96%的抽样大学生能坚定自身的目标,而33.04%的大学生缺乏恒心。恒心是意志坚韧性的重要表现,即使计划再缜密、科学,如果缺乏恒心,仍然会功亏一篑,从本次调查和现实情况看,不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存在由于缺乏恒心导致事件功败垂成的经历。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充满朝气和活力、锐意进取的群体,但惰性正一点一滴地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活力和意志,消耗着他们的青春与进取心。调查显示86.59%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日常起居无秩序,作息时间紊乱,起床困难”;62.19%的同学承认自己存在“拖延症”;除正常的休息时间外,41.8%的大学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时间大约是3小时以上。而在宿舍的时候,92.4%的大学生会选择上网、看电影或者打游戏来打发时间。惰性实际上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与主观幸福感缺失有很大关联。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曾经提出,“种种不幸福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个体的优势而不是劣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者帮助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形成积极的取向,帮助个体找寻持久的快乐与幸福感,从而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提供了新的视角,那就是应逐步将传统的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模式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转变。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个体调动出积极的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向积极的方向迈进,一方面也能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人在思维活跃的时候可以产生无数的创意火花,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必然会发觉自己潜藏已久的潜能,并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强大的韧力,时刻督促个体跟随信念,会支撑个体坚持不懈地奋斗,以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挫折。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篇六

过去,对上司唯命是从者往往能步步高升,但现在,管理层更重视那些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的雇员。这些人的见解,常常能使公司避免重大损失或陷入困境。

新任客户经理李军就职后,第二天便参加公司高层会议,讨论公司推出的一种汽车底漆。“我们的漆一向是黄色的。”他在会上说,“但从跟客户的交谈中,我们知道他们更喜欢浅灰色的。”

尽管自己刚进入管理层,李军仍镇静地解释为什么将底漆的颜色转为灰色能增大销量。今天,浅灰色底漆是该公司销路最好的产品之一。李军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过,他也相当精明圆滑,只是谨慎地谈到客户的需要。

专家们认为,李军的策略堪称无懈可击,值得效法。就是说,不要直接反对别人的看法,而应当提出建设性意见。切莫说“你的办法行不通”,要说“如果这样,效果可能比较好。”

4.全力以赴协助上司。

阿强在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低级职员。他的工作是研究地图,打电话给可能有意租用本公司建设的摩天大厦的客户。当顶头上司说想跟他一起打电话时,他欣然同意。阿强对上海的房地产情况了如指掌,上司则熟谙各类租户的需求。两人很快携起手来,各施所长,去说服租户租用他们推销的商业大楼。

多年来,他俩―直相互帮助,合作甚洽。后来,当上司改行当高级管理顾问时,他介绍阿强到市内另一家规模很大的房地产公司任职。“最关键的是他信任我。”阿强解释说,“一旦他要找人洽谈大生意,他知道派我去就放心了。”

5.赢得同事们的信赖。

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少公司为削减开支而裁员,使雇员的工作量大增。在这种形势下,分工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同事――无论是上司还是部下――的支持,你将很难办成一件事。

英杰是一家肉类加工公司的主管。对他来说,同事们的支持至关重要。过去来,他是从生产线上开始,一步步晋升到高级管理层的。英杰以前经常代表大家与领班谈判,解决纷争,员工们都十分信任她。正是这种信赖,使得她屡屡升职。公司管理层深知,凭借她在员工中的威信,英杰完全可以当一名干练的经理。

“获提升者在公司中享有良好的声誉。”新世纪前程职业所的张莉说,“他们之所以能扶摇直上,是因为同一等级的人和上司信任他们。”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篇七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和幸福。积极心理学中那些体现人文关怀和代表时代精神的概念和理念对中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融入积极心理学,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念和实践中,加入更多有关希望、快乐和幸福的要素。

:积极心理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积极心理学告诉人们幸福是有规律可寻的。积极、希望、快乐、幸福这些美好概念的出现,鲜明地反映了这门学科的主题---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和幸福。笔者试图从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出发,提出积极心理学融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一些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背景。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心理学中的较为完善和有效的测量手段和实验方法,来着重关注正常的人性、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在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的首页上,明确的将积极心理学解释为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是积极情绪的体验,主要是探讨人类的满足感、快乐感和幸福感,以构建对于未来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例如工作的能力、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爱的能力、宽容和智慧灵性、审美体验等等。三是积極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则主要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系统,从而使人的积极方面的潜力得到更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幸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远离幸福,捕捉住个人幸福的青鸟,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离开了个人的希望、快乐、幸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能不说是一种奢谈。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发展了心理学理论,而且也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更加关注,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积极心理学中那些体现人文关怀和代表时代精神的概念和理念很有必要走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走向成熟。

(一)思想政治教育期待点燃希望。

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于思想层面,关键在于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而现行的高校思想教育则还是相当传统的模式,即一味的给学生“灌输”思想。思想要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中方能进步,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正是缺乏这种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考核也仅仅只是传统的理论考核模式,这就让大学生们错误的认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只是流于表面,而并未真正深入思想,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期待点燃希望。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该充满快乐。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90后,二十岁左右的他们大多数从小就生活在温室里,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所缺乏的正是实践能力。而正是缺乏,他们对于社会实践是抱有极大的兴趣,很多的大学生都喜欢放假的时候到学校外面去找兼职,这不仅仅是缓解经济压力,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向往。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结合社会实践,在教学的同时,能够让他们感觉到社会实践的快乐,我想这样的教学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作用于他们的表面,更是深深的进入了他们的内心,让他们体会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快乐。

(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追求幸福。

点燃希望是前提,充满快乐是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追求幸福。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天之骄子,在常人眼中的幸福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稀松平常,生活的优越让他们的思想也渐行渐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让他们明白社会的现实一面,让他们理解幸福的含义,在离开家庭所给的关怀,自己要如何努力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一)注意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应着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通过满足了人的这种需求而达到思想的形成的过程。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人的束缚,而是应该要人解放,让人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提出自己的诉求,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必须要转变原有的观点,用平等的、明主的思维来与大学生交流和沟通,用真正的自己的思想去引导他们,感化他们,从而达到影响他们思想的目的。

(二)善于挖掘大学生身上积极的个体性质。

古代先贤在《三字经》开篇语中就写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体现出了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个体的人生下来都是具有善良的品质的,后天的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性格和品质。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九零后,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基本上没有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所污染。据最近的大学生名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还是健康、向上、积极的。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是并没有被发掘和诱导,而是被打压着。久而久之,负面的消极情绪就会占到主导地位,于是大学生就彻底沦为了大学制度下的奴役。所以我们要以挖掘和引导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品质为主要工作。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如果积极心理学能在大学时期把大学生们培养成诚实、守信、仁爱的人,那他日的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

(三)重视营造大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氛围。

环境造就一个人的品质,中国有句古话“贼的儿子永远是贼”,虽不敢苟同,但是也确实道出了生活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影响。好的环境能够让人乐观向上,坏的环境却让人自甘堕落。因此,大学校园里必须要重视营造大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氛围。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心理学探新,20xx.3:6-10。

[3]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xx(05)。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篇八

摘要: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更是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重视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本文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提升对策。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期。但该时期,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群体。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让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躁、抑郁、挫折等心理健康问题。真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最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河北省曾对一些高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表明,20%-30%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障碍;0.8%-2%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8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数据显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比例基本稳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25.3%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国家教委曾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约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己成为大学生体学、退学、自杀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因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数量、严重性和复杂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正是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开始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出台一些文件和政策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监狱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进得到了改进,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课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通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形式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在局限于课堂说教,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微信等形式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目标,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多以消极目标为主,关注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心理疾病、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矫正。但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个体品质的培养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让大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状,而对如何积极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知之甚少,导致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严重。普通高等院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待,设置了学时、学分,教学内容依照教材开展,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应用性不强,无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目标相融合。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偏重治疗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大学生存在的消极心理行为进行治疗,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不重视心理健康防范性教育,导致治标不治本的现状出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和偏差、心理学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程度不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原因。

积极心理学倡导对大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反对消极的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反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事后处理和解决,倡导积极的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防范性教育让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1.更多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关注对大学生个体潜能的挖掘,这就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仅仅注重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学生,而应该将每一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包含在内。通过重视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信、乐观等来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积极预防来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2.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过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来培养大学生个体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兴趣、增强满意度、激发大学生的爱心等,这些积极情绪体验最终会融入到大学生的血液之中,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知行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导心理健康问题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倡团体辅导、交互式的心理问题处理方式,认为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具高效性,但也不否定个别咨询具有针对性的优势,认为只有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才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通过良好的人际支持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篇九

如果你发觉现时的工作没有发展前途,你也许就需要换一个老板了。“传统上所说的晋升,是指在一个机构内的职位变动。”某管理咨询公司的总经理说,“而今,它则是指在现有公司内部或其以外,帮助人们达到事业目标的任何工作变动。”不管你是决定留在眼下的公司,或是打算另谋高就,以下6个步骤将有助于你在事业上如鱼得水,更上一层楼。

1.向上司直述目标。

“你如果想升职,就必须让管理层知道,把你的目标和专长直接了当告诉他们。”

在一家财务公司工作两年后,丽莎获悉自己将接任客户服务经理。然而,她没有得到该职位最有油水的工作――为新客户设计培训教学材料。这一工作由她的新上司负责。

但新上司没时间自己动手设计,丽莎于是毛遂自荐。她对新上司说:“我富有创意,又有设计和写作经验,你就等着瞧我的吧”不到3个月,她便完成了这项工作,设计出来的材料深受欢迎。没隔多久,丽莎被提升为所在部门的副总管。

2.未雨绸缪解决难题。

谈论目标可以使你受到注意,不过你还需要证明自己。如同很多有能力的雇员在同一职位上徘徊多年所证实的那样,仅仅干好现有的工作是不够的。你应该着重于做下一桩工作。

5年前,慧萍担任公司的人事经理。一上任,她就遇到棘手的事:因公司的经理们刚搬到几公里外的新办公室,留在仓库的雇员感到被忽视了,情绪波动很大,慧萍一走人心更加涣散。她遂把自己的办公室重新设在仓库。嗣后,她又训练仓库管理员们干故障检修员的工作,处理雇员关心的种种问题。由于她对这―切处理得非常妥贴恰当,她很快得到提升。

慧萍是被迫挑起上司的担子,而你却不可等着危机来证明你的胆识。一位职业咨询顾问向大家建议,最好找个办法来证明一下你所能胜任的另一桩工作。

当你承担更多的责任时,应随时记下你所取得的成绩,比如为公司节省了时间、资金,或是令新产品问世等等。这一业绩档案能从两方面帮助你升迁:其一是你可用它来重写包括新责任的述职报告,其二是你可用它来重写你的个人简历。

3.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过去,对上司唯命是从者往往能步步高升,但现在,管理层更重视那些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的雇员。这些人的见解,常常能使公司避免重大损失或陷入困境。

新任客户经理李军就职后,第二天便参加公司高层会议,讨论公司推出的一种汽车底漆。“我们的漆一向是黄色的。”他在会上说,“但从跟客户的交谈中,我们知道他们更喜欢浅灰色的。”

尽管自己刚进入管理层,李军仍镇静地解释为什么将底漆的颜色转为灰色能增大销量。今天,浅灰色底漆是该公司销路最好的产品之一。李军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过,他也相当精明圆滑,只是谨慎地谈到客户的需要。

专家们认为,李军的策略堪称无懈可击,值得效法。就是说,不要直接反对别人的看法,而应当提出建设性意见。切莫说“你的办法行不通”,要说“如果这样,效果可能比较好。”

4.全力以赴协助上司。

阿强在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低级职员。他的工作是研究地图,打电话给可能有意租用本公司建设的摩天大厦的客户。当顶头上司说想跟他一起打电话时,他欣然同意。阿强对上海的房地产情况了如指掌,上司则熟谙各类租户的需求。两人很快携起手来,各施所长,去说服租户租用他们推销的商业大楼。

多年来,他俩―直相互帮助,合作甚洽。后来,当上司改行当高级管理顾问时,他介绍阿强到市内另一家规模很大的房地产公司任职。“最关键的是他信任我。”阿强解释说,“一旦他要找人洽谈大生意,他知道派我去就放心了。”

5.赢得同事们的信赖。

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少公司为削减开支而裁员,使雇员的工作量大增。在这种形势下,分工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同事――无论是上司还是部下――的支持,你将很难办成一件事。

英杰是一家肉类加工公司的主管。对他来说,同事们的支持至关重要。过去来,他是从生产线上开始,一步步晋升到高级管理层的。英杰以前经常代表大家与领班谈判,解决纷争,员工们都十分信任她。正是这种信赖,使得她屡屡升职。公司管理层深知,凭借她在员工中的威信,英杰完全可以当一名干练的经理。

“获提升者在公司中享有良好的声誉。”新世纪前程职业所的张莉说,“他们之所以能扶摇直上,是因为同一等级的人和上司信任他们。”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篇十

二、一定要加入自己喜欢、相信的公司,而且是顶级的。找工作的第二个重点是一定要加入自己喜欢、相信的公司,而且是顶级的。各位,如果你不喜欢这家公司,不相信这家公司,你觉得这家公司在业绩方面不怎么样,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加入呢?为什么还要去面试呢?不要说这家公司愿意给我工作,这家公司愿意给我高工资。各位,高工资不是这样来的,你一定要喜欢自己的行业,喜欢自己的公司,相信自己的公司,相信自己的公司未来巨大的潜力,这样你去面试的时候就会充满了自信,当老板看到你这么有自信,就会比较容易录取你。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篇十一

就性别这一社会因素而言,现有的研究所给予女大学生的关注远远不够。有研究表明,在1985—20xx这15年中,西方大学校园压力无明显变化,研究者认为这种稳定性在于这归因于在过去的15年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没明显变化[1]。这说明时代背景与大学生的压力感息息相关。然而近20年来,中国的时代背景与人们对女性的定位却发生了一定改变。现实生活竞争日益激烈,相比男大学,她们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机遇和环境,一方面她们受传统文化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的束缚,在与现代意识间的矛盾中加剧了内心的冲突;另一方面,在面对文化的动荡,社会的变革及价值观的变化时,女大学生为跻身于生存空间的竞争和拼搏,又必须理性的进行思考,挣脱各种羁绊。同时,她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加,心理矛盾增多,她们内心的各种矛盾、冲突和失衡显得复杂,强烈和隐蔽[1]。女大学生表现在能力、性格、需要、动机、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与男性的根本差异说明,她们在认知的内部倾向性和独立的心理特征上有着固有特征[2]。故此,探讨和分析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基本特征,实有必要。

作为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3]。它一改传统病理性的心理学在研究方向上的侧重点,主要研究个人的积极情绪、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以及研究积极组织系统[4],进而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正因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谋而合,因而在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方向上,国内的更多的研究者已经开始探讨将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并对传统病理性的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开展校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前景[5]。

在现有的关于大学生压力基本特征的研究领域里,前人的研究成果颇丰,如车文博等人发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为学校环境压力、学业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6],张林等人对全国13所代表性高校20xx名大学生的大一学生进行测查的研究结果发现,大一学生的防御方式和调整情绪的心理调节机制是外部求助和压抑、幻想,大二、三学生以总结经验和自我防御方式主,大四学生的应对方式则更多采用心理调节机制;城市学生在家庭、择业和学校环境方面的压力感显著低于来自乡村的学生;非独生子女在家庭、择业、学校环境和学业压力感方面显著高于独生子女[7]。李虹与梅锦荣对北京1295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生活消极事件构成大学校园的主要烦恼,以日常烦扰所产生的压力为主要压力是大学校园烦扰的主要特点,而突发性消极事件并非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8],等等。现有的有关大学生压力基本特点的研究重在调查压力的来源与发展趋势,并对造成压力感的社会因素(如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进行了分析,但该类研究却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因素,并未顾及个体对压力的评估态度对压力感的影响。就现有研究结果来看,研究者将压力情景下的认知因素主要归为个人的认知评价和认知倾向两个方面。

从lazarus的认知-评价理论来看,认知评价在人们的压力调节上其实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人们在情绪活动中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可以降低压力感,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达到更好的适应。已有相关研究[9]证明了这一点,压力作为一种外在刺激,并不直接决定负性情绪的产生。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随着严厉的增大呈现增多的一般趋势,但并非较高压力必然伴随着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二者的关系与认知评价的内在调节作用有关。负性情绪体验随个体降低对外界压力事件威胁性的评估而减少;如果个体判断外界压力事件的威胁性有偏差,则负性情绪体验可能会增加。

认知倾向则在情绪反应与压力情境之间发挥着重要的调节或中介作用。研究指出,显著差异存在于认知倾向不同的个体在负性情绪体验上。乐观认知倾向的个体则相对较少,悲观认知倾向的个体负性情绪体验较多。对于女性大学生而言,个人的认知倾向对调节压力感的影响,则较男性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女大学生的年龄处于17~25之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危机的矛盾期,由于对事物认知不稳定,缺乏完整把握,进而造成她们的思维方式容易轻易肯定或否定,造成自卑,形成心理压力和挫折感,进而造成情绪、自信心、压力与挫折应对方面的问题[10]。在性别的差异上,认知倾向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女生相对乐观的认知倾向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男性中相对悲观的认知倾向导致了相对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认知倾向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较低的压力水平下。

关于认知因素是否包含于压力基本特征之中的问题中,学界存在一些争论。一部分学者通过实验发现:一般结果期待倾,也即一般认知评价倾向(个体对于与自己有关的时间发展趋势及后果的信念和评价倾向,主要包括乐观和悲观两类)与控制点、归因等人格特征具有概念上的联系,它们在内容、指向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但与个体与环境互动中的效能有关,实证研究往往会发现它们具有虽然显著但却较低的相关,可见认知评价对人们压力感未必存在直接联系[11]。然而,另一部分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却表明,负性情绪体验在较高压力情境下,持有乐观认知倾向的个体不比持有悲观认知倾向的个体在较低压力情境下的多,甚至倾向于略少,这表明认知评价倾向在负性情绪产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作用[12]。对于这类状况,可以尝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来重新审视大学生压力基本特点研究。因为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就建立在个体积极认知对其自身心理过程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前提上。因此,以假设形式将认知因素考虑在压力基本特点当中,并尝试以自设问卷的形式来验证二者是否存在相关。如能证明某一认知因素对压力感具有显著高的影响效果,则说明个体认知因素亦属大学生心理压力基本特点范畴。

尽管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各自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严谨的实验而得出的结论,但是它们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即便是在以正常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在测量个体压力感或与之相关的负性情绪、行为时,这些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事件调查问卷》(les),这些量表的编制大部分不是专门针对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13],且这些量表多用于检测被测者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而对于那些心理健康处于正常水平的被试来说,这些量表的作用令人怀疑。

首先,在研究压力的领域,国内目前尚无已经被普遍投入使用的,具有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特色的测量心理健康的量表,而今大学生研究领域中,依据性别分类的典型量表也很少有。很多知名专家,例如:vaillant等在经过比较研究心理健康量化工具后特别强调,在工具的适用性上,重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因素,心理健康的评价工具应该针对不同对象群体的特征来开发和使用[14]。所以,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设计并推行一套具有我国文化特色、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且能有效评估他们心理健康的量化工具。

其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量的表实证效度的探索尚显不足。目前国内所使用的评价心理健康的量表很少有对其实证效度的探索。不能单纯使用scl-90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水平[15],尽管在正常人群中的施测结果表明它的信度较高,但实证效度很低。原因就在于scl-90完全忽视个人的美德、品质对于压力来源、压力发展趋势等基本特征的影响。在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上,国内外研究者都指出,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综合评价心理健康的不同层次,还应注意有效地区分和结合适应与发展、状态与特质,在使用心理健康评价工具上,研究者不能一味只重传统心理学的测量指标[16]。

最后,现有有关大学生适应的研究往往是围绕对大学新生适应的问题而展开的,而大学适应并非只在大学第一年才会出现,应该是大学整个阶段的问题[17];所以,各种评价量表和工具在理论构思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学生适应的方面的测查存有很大的不同;现有评估量表评价大学生的适应更多地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很少从积极的角度来评价大学生的适应,而是强调的是适应中出现的问题,等等。

此外,使用国外的量表研究和评价国内大学生适应情况较多,忽视了较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来看,西方大学更强调个人而中国大学更强调集体,国内研究在量表的本土化上做得还不够[18]。

当然,以上指出的关于压力基本特征研究领域的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否定已有研究的价值,因为不管是从学术的严谨程度来看还是从现有的应用结果来看,对女大学生压力基本特征领域的理论进行验证和发展都是一种必要和必然。该领域在当前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类问题的研究意义是不可否认的,只要按照科学的理性精神进行探索,就必然能够达成诸位研究者的初衷——造就更加美好和健康的学生个体与社会环境。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篇十二

成功就是达成所设定的目标。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总之,我们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各不相同的!而到达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得学会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东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