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武候祠的散文通用 武侯祠阅读题(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01:38:40 页码:9
武候祠的散文通用 武侯祠阅读题(九篇)
2023-01-02 01:38:40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2023年武候祠的散文通用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武侯祠享有三国文化圣地的美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下面呢,就让我们细细参观,一一了解吧。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武侯祠景区。大家看到大门两侧,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请大家随着我手指的方向往右看,这一通就是明碑,明碑着重介绍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明碑的下面呢,是龙王的儿子——赑屃。民间啊,有这样一个传说——摸摸赑屃头,一生吃穿不用愁。一会儿啊,各位可以去摸摸看,图个喜头。

接下来,请各位随着我往左边走,这是武侯祠最大的一块石碑——“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碑”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绝碑”,为唐代作品。“三绝碑”位于大门的右侧,碑身及碑冒通告367cm,宽95cm,厚25cm。元和820xx年,剑南四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同僚来此拜谒诸葛亮,斐度作为幕僚随行。斐度很早以前就想写文章赞颂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怀着景仰之情写了这通碑文。碑文主要描写了诸葛亮的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称颂他是千古罕有的政治家。

公元820xx年,修建了这块碑,名为“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碑”。所以啊,这块碑又被称为“唐碑”。说到这儿啊,我想给位游客朋友要产生疑问了,这块碑又为什么叫“三绝碑”呢?这三绝到底是指的什么呢?其实啊,这三绝即指裴文、柳书、鲁刻。

三绝碑的碑文,由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兄弟,他的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无论是从文章、书法、镌刻上它都是精美绝伦的。所以啊,后人称之为“三绝碑“。大家可以近距离的欣赏欣赏古人的智慧结晶。

接下来,让我们前往下一个景点吧。

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候祠堂碑》。系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到武候祠拜谒诸葛亮,事毕,令人刻建了这通石碑,故此碑又有“唐碑”之称。

三绝碑的碑文,由武元衡的慕僚,节度掌书记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当时为成都府少尹,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后任过兵部尚书,其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也是当时的书法家,二人史书有传。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

三绝碑的碑文分序和铭两部分,正书共22行,每行约50字。在碑阴,刻有武元衡及慕僚共27人的职务、姓名和爵禄,碑文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不少精妙之处,裴在文中概述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并以前代名相姜尚、管仲、萧何、张良等人相喻,称颂诸葛亮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是“大名盖天地”的人物。使“三绝碑”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碑铭为骈体文,四言六十四句。碑文一气呵成,用辞精辟,书法端严,刚劲浑厚,受到后人赏识。因文章立意高远,辞句恳切,文章酣畅;书法严谨,字体遒劲;加止工匠刀法刚劲,极富气魄的刻技,逐渐形成“三绝”之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此碑因裴文、柳书及备述武候之功德而称绝于世,获得“三绝碑”的美称。成为武候祠内极其珍贵的文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成都地区潮湿的气候对石碑的侵蚀风化,加上玻璃框罩保护。

屹立于武侯祠大门内碑亭中的唐碑,又称"三绝碑",是成都最古老的碑刻之一。说到在后世的名声和影响,此碑在成都则首屈一指。

三绝碑唐碑本名《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立。碑身及碑帽通高367cm,宽95cm,厚25cm,下有碑座。碑帽的云纹雕饰,具有唐代石刻艺术特点。其石质为峡石。碑文共22行,每行约50字,楷书。

碑文作者裴度,是唐代中后期有名的政治家。元和二年(807)成都动乱,唐王朝派相国武元衡出任剑南四川节度使,裴度作为幕僚随行。裴度久欲撰文颂扬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便怀着景仰之情写了这通碑文。碑文内容分序文和铭文。序文开篇处,裴度称颂诸葛亮兼具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是千古罕有的封建政治家。斐度说,当[汉末]大乱,群雄纷争之际,士人奔走献策唯恐不力,诸葛亮独高卧隆中,自比管、乐,一旦刘备三顾,诸葛亮便以《隆中对》"一言而定其机势",确立三分鼎立的大计,出手不凡。斐度赞扬诸葛亮革除[汉末]弊政,执法公允,任人唯贤,治戒讲武。他认为经诸葛亮的苦心治理,僻陋的[蜀汉]政令划一,道德风行,一跃而为殷富之国,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斐度驳斥崔浩等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认为不可以成败论英雄,假如上天再给诸葛亮一些时间,必能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铭文为骈体,四言为句,共64句,铭文将诸葛亮比于前代名臣伊尹、姜尚、萧何、张良,盛赞其不朽业绩。最后,铭文称颂诸葛亮功德如高山流水,长存于天地之间,长存于蜀地百姓心中。

铭文:"昔在先主,思启疆宇,扰攘靡依,英雄无辅,爰得武侯,先定蜀土。道德城池,礼仪干橹。煦物如春,化人如神。劳而不怨,用之有伦。柔胜蛮落,铺敦渭滨,摄迹畏威杂居怀仁。中原旰食,不测 不克,以待可胜,允臻其极。天未悔祸,公命不果,汉祚其亡,将星中坠。反旗鸣鼓,犹走司马,死而可作,当小天下。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兼齐管晏,揔汉萧张,易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呜呼:奇谋奋发,美志夭遏。吁嗟严立,感受谪罚,闻之痛之,或泣或绝。甘棠勿翦,骈邑斯夺,由是而言,殊途共辙。本于忠恕,孰不感悦,苟非诚悫,徒云固结。古柏森森,遗庙沉沉,不殄禋祀,以乞于今,靡不骏奔,若有照临。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知公德音。元和四年,岁在己丑,二月二十九日建。"

书丹者柳公绰,为楷书中柳体创始人柳公权之兄,其书法浑厚笃实,既有柳体笔韵,又自具风格。后人赞赏唐碑碑文笔力雄健、辞丽义精,书法遒劲端严。加之刻工鲁建,刀法谨严,超群绝伦,故该碑有"三绝"之誉。如明代四川巡抚荣华在碑阳(正面)题跋,称斐文柳书"诚二绝也",堪与诸葛功德"相与垂于不朽"。其后,人们便习称为"三绝碑"。

三绝碑一千多年来,唐碑随岁月流逝也有所损伤,但剥蚀不大,至今绝大部分仍字迹朗整,基本完好。由于石质、气候等等原因,成都地区保存下来的古碑较少,此碑即为成都仅存较完整的唐代碑刻。

成都武侯祠中现存的53座碑刻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被誉为"三绝碑"的唐碑。此碑刻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因为碑文由曾任监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由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的柳公绰所书,由当时蜀中名匠鲁建所刻,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故被称为"三绝碑",而其《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的本名,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了。

2023年武候祠的散文通用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武侯祠享有三国文化圣地的美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下面呢,就让我们细细参观,一一了解吧。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武侯祠景区。大家看到大门两侧,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请大家随着我手指的方向往右看,这一通就是明碑,明碑着重介绍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明碑的下面呢,是龙王的儿子——赑屃。民间啊,有这样一个传说——摸摸赑屃头,一生吃穿不用愁。一会儿啊,各位可以去摸摸看,图个喜头。

接下来,请各位随着我往左边走,这是武侯祠最大的一块石碑——“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碑”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绝碑”,为唐代作品。“三绝碑”位于大门的右侧,碑身及碑冒通告367cm,宽95cm,厚25cm。元和820xx年,剑南四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同僚来此拜谒诸葛亮,斐度作为幕僚随行。斐度很早以前就想写文章赞颂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怀着景仰之情写了这通碑文。碑文主要描写了诸葛亮的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称颂他是千古罕有的政治家。

公元820xx年,修建了这块碑,名为“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碑”。所以啊,这块碑又被称为“唐碑”。说到这儿啊,我想给位游客朋友要产生疑问了,这块碑又为什么叫“三绝碑”呢?这三绝到底是指的什么呢?其实啊,这三绝即指裴文、柳书、鲁刻。

三绝碑的碑文,由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兄弟,他的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无论是从文章、书法、镌刻上它都是精美绝伦的。所以啊,后人称之为“三绝碑“。大家可以近距离的欣赏欣赏古人的智慧结晶。

接下来,让我们前往下一个景点吧。

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候祠堂碑》。系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到武候祠拜谒诸葛亮,事毕,令人刻建了这通石碑,故此碑又有“唐碑”之称。

三绝碑的碑文,由武元衡的慕僚,节度掌书记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当时为成都府少尹,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后任过兵部尚书,其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也是当时的书法家,二人史书有传。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

三绝碑的碑文分序和铭两部分,正书共22行,每行约50字。在碑阴,刻有武元衡及慕僚共27人的职务、姓名和爵禄,碑文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不少精妙之处,裴在文中概述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并以前代名相姜尚、管仲、萧何、张良等人相喻,称颂诸葛亮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是“大名盖天地”的人物。使“三绝碑”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碑铭为骈体文,四言六十四句。碑文一气呵成,用辞精辟,书法端严,刚劲浑厚,受到后人赏识。因文章立意高远,辞句恳切,文章酣畅;书法严谨,字体遒劲;加止工匠刀法刚劲,极富气魄的刻技,逐渐形成“三绝”之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此碑因裴文、柳书及备述武候之功德而称绝于世,获得“三绝碑”的美称。成为武候祠内极其珍贵的文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成都地区潮湿的气候对石碑的侵蚀风化,加上玻璃框罩保护。

屹立于武侯祠大门内碑亭中的唐碑,又称"三绝碑",是成都最古老的碑刻之一。说到在后世的名声和影响,此碑在成都则首屈一指。

三绝碑唐碑本名《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立。碑身及碑帽通高367cm,宽95cm,厚25cm,下有碑座。碑帽的云纹雕饰,具有唐代石刻艺术特点。其石质为峡石。碑文共22行,每行约50字,楷书。

碑文作者裴度,是唐代中后期有名的政治家。元和二年(807)成都动乱,唐王朝派相国武元衡出任剑南四川节度使,裴度作为幕僚随行。裴度久欲撰文颂扬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便怀着景仰之情写了这通碑文。碑文内容分序文和铭文。序文开篇处,裴度称颂诸葛亮兼具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是千古罕有的封建政治家。斐度说,当[汉末]大乱,群雄纷争之际,士人奔走献策唯恐不力,诸葛亮独高卧隆中,自比管、乐,一旦刘备三顾,诸葛亮便以《隆中对》"一言而定其机势",确立三分鼎立的大计,出手不凡。斐度赞扬诸葛亮革除[汉末]弊政,执法公允,任人唯贤,治戒讲武。他认为经诸葛亮的苦心治理,僻陋的[蜀汉]政令划一,道德风行,一跃而为殷富之国,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斐度驳斥崔浩等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认为不可以成败论英雄,假如上天再给诸葛亮一些时间,必能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铭文为骈体,四言为句,共64句,铭文将诸葛亮比于前代名臣伊尹、姜尚、萧何、张良,盛赞其不朽业绩。最后,铭文称颂诸葛亮功德如高山流水,长存于天地之间,长存于蜀地百姓心中。

铭文:"昔在先主,思启疆宇,扰攘靡依,英雄无辅,爰得武侯,先定蜀土。道德城池,礼仪干橹。煦物如春,化人如神。劳而不怨,用之有伦。柔胜蛮落,铺敦渭滨,摄迹畏威杂居怀仁。中原旰食,不测 不克,以待可胜,允臻其极。天未悔祸,公命不果,汉祚其亡,将星中坠。反旗鸣鼓,犹走司马,死而可作,当小天下。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兼齐管晏,揔汉萧张,易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呜呼:奇谋奋发,美志夭遏。吁嗟严立,感受谪罚,闻之痛之,或泣或绝。甘棠勿翦,骈邑斯夺,由是而言,殊途共辙。本于忠恕,孰不感悦,苟非诚悫,徒云固结。古柏森森,遗庙沉沉,不殄禋祀,以乞于今,靡不骏奔,若有照临。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知公德音。元和四年,岁在己丑,二月二十九日建。"

书丹者柳公绰,为楷书中柳体创始人柳公权之兄,其书法浑厚笃实,既有柳体笔韵,又自具风格。后人赞赏唐碑碑文笔力雄健、辞丽义精,书法遒劲端严。加之刻工鲁建,刀法谨严,超群绝伦,故该碑有"三绝"之誉。如明代四川巡抚荣华在碑阳(正面)题跋,称斐文柳书"诚二绝也",堪与诸葛功德"相与垂于不朽"。其后,人们便习称为"三绝碑"。

三绝碑一千多年来,唐碑随岁月流逝也有所损伤,但剥蚀不大,至今绝大部分仍字迹朗整,基本完好。由于石质、气候等等原因,成都地区保存下来的古碑较少,此碑即为成都仅存较完整的唐代碑刻。

成都武侯祠中现存的53座碑刻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被誉为"三绝碑"的唐碑。此碑刻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因为碑文由曾任监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由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的柳公绰所书,由当时蜀中名匠鲁建所刻,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故被称为"三绝碑",而其《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的本名,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了。

2023年武候祠的散文通用三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武侯祠享有三国文化圣地的美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下面呢,就让我们细细参观,一一了解吧。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武侯祠景区。大家看到大门两侧,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请大家随着我手指的方向往右看,这一通就是明碑,明碑着重介绍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明碑的下面呢,是龙王的儿子——赑屃。民间啊,有这样一个传说——摸摸赑屃头,一生吃穿不用愁。一会儿啊,各位可以去摸摸看,图个喜头。

接下来,请各位随着我往左边走,这是武侯祠最大的一块石碑——“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碑”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绝碑”,为唐代作品。“三绝碑”位于大门的右侧,碑身及碑冒通告367cm,宽95cm,厚25cm。元和820xx年,剑南四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同僚来此拜谒诸葛亮,斐度作为幕僚随行。斐度很早以前就想写文章赞颂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怀着景仰之情写了这通碑文。碑文主要描写了诸葛亮的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称颂他是千古罕有的政治家。

公元820xx年,修建了这块碑,名为“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碑”。所以啊,这块碑又被称为“唐碑”。说到这儿啊,我想给位游客朋友要产生疑问了,这块碑又为什么叫“三绝碑”呢?这三绝到底是指的什么呢?其实啊,这三绝即指裴文、柳书、鲁刻。

三绝碑的碑文,由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兄弟,他的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无论是从文章、书法、镌刻上它都是精美绝伦的。所以啊,后人称之为“三绝碑“。大家可以近距离的欣赏欣赏古人的智慧结晶。

接下来,让我们前往下一个景点吧。

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候祠堂碑》。系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到武候祠拜谒诸葛亮,事毕,令人刻建了这通石碑,故此碑又有“唐碑”之称。

三绝碑的碑文,由武元衡的慕僚,节度掌书记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当时为成都府少尹,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后任过兵部尚书,其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也是当时的书法家,二人史书有传。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

三绝碑的碑文分序和铭两部分,正书共22行,每行约50字。在碑阴,刻有武元衡及慕僚共27人的职务、姓名和爵禄,碑文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不少精妙之处,裴在文中概述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并以前代名相姜尚、管仲、萧何、张良等人相喻,称颂诸葛亮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是“大名盖天地”的人物。使“三绝碑”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碑铭为骈体文,四言六十四句。碑文一气呵成,用辞精辟,书法端严,刚劲浑厚,受到后人赏识。因文章立意高远,辞句恳切,文章酣畅;书法严谨,字体遒劲;加止工匠刀法刚劲,极富气魄的刻技,逐渐形成“三绝”之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此碑因裴文、柳书及备述武候之功德而称绝于世,获得“三绝碑”的美称。成为武候祠内极其珍贵的文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成都地区潮湿的气候对石碑的侵蚀风化,加上玻璃框罩保护。

屹立于武侯祠大门内碑亭中的唐碑,又称"三绝碑",是成都最古老的碑刻之一。说到在后世的名声和影响,此碑在成都则首屈一指。

三绝碑唐碑本名《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立。碑身及碑帽通高367cm,宽95cm,厚25cm,下有碑座。碑帽的云纹雕饰,具有唐代石刻艺术特点。其石质为峡石。碑文共22行,每行约50字,楷书。

碑文作者裴度,是唐代中后期有名的政治家。元和二年(807)成都动乱,唐王朝派相国武元衡出任剑南四川节度使,裴度作为幕僚随行。裴度久欲撰文颂扬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便怀着景仰之情写了这通碑文。碑文内容分序文和铭文。序文开篇处,裴度称颂诸葛亮兼具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是千古罕有的封建政治家。斐度说,当[汉末]大乱,群雄纷争之际,士人奔走献策唯恐不力,诸葛亮独高卧隆中,自比管、乐,一旦刘备三顾,诸葛亮便以《隆中对》"一言而定其机势",确立三分鼎立的大计,出手不凡。斐度赞扬诸葛亮革除[汉末]弊政,执法公允,任人唯贤,治戒讲武。他认为经诸葛亮的苦心治理,僻陋的[蜀汉]政令划一,道德风行,一跃而为殷富之国,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斐度驳斥崔浩等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认为不可以成败论英雄,假如上天再给诸葛亮一些时间,必能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铭文为骈体,四言为句,共64句,铭文将诸葛亮比于前代名臣伊尹、姜尚、萧何、张良,盛赞其不朽业绩。最后,铭文称颂诸葛亮功德如高山流水,长存于天地之间,长存于蜀地百姓心中。

铭文:"昔在先主,思启疆宇,扰攘靡依,英雄无辅,爰得武侯,先定蜀土。道德城池,礼仪干橹。煦物如春,化人如神。劳而不怨,用之有伦。柔胜蛮落,铺敦渭滨,摄迹畏威杂居怀仁。中原旰食,不测 不克,以待可胜,允臻其极。天未悔祸,公命不果,汉祚其亡,将星中坠。反旗鸣鼓,犹走司马,死而可作,当小天下。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兼齐管晏,揔汉萧张,易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呜呼:奇谋奋发,美志夭遏。吁嗟严立,感受谪罚,闻之痛之,或泣或绝。甘棠勿翦,骈邑斯夺,由是而言,殊途共辙。本于忠恕,孰不感悦,苟非诚悫,徒云固结。古柏森森,遗庙沉沉,不殄禋祀,以乞于今,靡不骏奔,若有照临。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知公德音。元和四年,岁在己丑,二月二十九日建。"

书丹者柳公绰,为楷书中柳体创始人柳公权之兄,其书法浑厚笃实,既有柳体笔韵,又自具风格。后人赞赏唐碑碑文笔力雄健、辞丽义精,书法遒劲端严。加之刻工鲁建,刀法谨严,超群绝伦,故该碑有"三绝"之誉。如明代四川巡抚荣华在碑阳(正面)题跋,称斐文柳书"诚二绝也",堪与诸葛功德"相与垂于不朽"。其后,人们便习称为"三绝碑"。

三绝碑一千多年来,唐碑随岁月流逝也有所损伤,但剥蚀不大,至今绝大部分仍字迹朗整,基本完好。由于石质、气候等等原因,成都地区保存下来的古碑较少,此碑即为成都仅存较完整的唐代碑刻。

成都武侯祠中现存的53座碑刻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被誉为"三绝碑"的唐碑。此碑刻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因为碑文由曾任监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由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的柳公绰所书,由当时蜀中名匠鲁建所刻,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故被称为"三绝碑",而其《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的本名,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了。

2023年武候祠的散文通用四

开场白

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各位朋友来本地来观光旅游。我姓冯,是××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大家叫我“小冯”好了。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在我市旅游期间就由×师傅和我为大家提供服务,我们十分荣幸!大家在此旅游,可以把两颗心交给我们:一颗是“放心”,交给×师傅,因为他的车技娴熟,有20xx年的驾龄,从未出过任何事故;另一颗是“开心”,就交给冯导我好了。旅游期间,请大家认清导游旗的标志,以免跟错队伍。请大家记清集中和游览时间,以免因一人迟到而影响大家的活动。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尽量提出来,我将尽力解决,,最后祝大家这次旅游玩得开心、吃得满意、住得舒适。谢谢!

沿途讲解沿途讲解可以参照前两篇文章,由于武侯祠就在成都市,所以大家可以重点讲解成都的概况和下榻酒店的详情,设计好路线,这个路线的沿途讲解相对简单,此处不再赘述。

成都(chengdu),简称蓉,四川省会,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开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1] 。

成都位于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西与雅安、阿坝接壤,南与眉山相连。成都市下辖锦江区等9区6县,代管4个县级市。20xx年末,成都市辖区建成区面积60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2.8万人 。

成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承载着三千余年的历史,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明蜀王陵、望江楼、青羊宫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川菜,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29] 成都著名小吃:双流老妈兔头、夫妻肺片、担担面、龙抄手、钟水饺、韩包子、三大炮、赖汤圆、一根面、九尺板鸭等。

景点讲解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0xx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名“汉昭烈庙”。后来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三国蜀汉遗迹博物馆。成都武侯祠是国内众多武侯祠中唯一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纪念诸葛亮名胜中最负盛名的一处。 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除成都武侯祠外,还有陕西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等.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三国时代是其中很短暂但却很精彩的一段,从东汉黄巾农民起义算至三家归晋(公元184年—280年),前后将近一百年时间。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分别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怌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多次的大分裂,大动荡,最后又重归统一的局面,三国时期,只不过也是一次而已。

在三国鼎立、群雄割据的年代,四川曾经是蜀汉政权的割据地。虽然四川地处西南,而且势单力薄,但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大批忠良之士,为了汉室一统天下,他们争东吴、扶南夷、出师北伐、英勇奋战,从而演绎出了一幕幕悲壮的历史,留下来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后人千古传颂。于是,人们就修开始修庙建祠,或者是保留古战场。从而构成了众多的三国历史名胜古迹。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武侯祠,便是众多的三国古迹中久负盛名的一处古迹。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封为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大街,庙宇坐北朝南。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的诗《蜀相》中的描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的话,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时期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在清代康熙十一年的时候,在旧址上修建起来的。占地面积达到了3.7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口:

大门口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汉是刘备的政权号,历史上称为蜀汉,因为刘备是汉室后代,后来又建都在蜀地成都。所以政权得名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号是人死以后后人对他生前的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褒贬称号,昭烈当然就是刘备的美称。匾额说明,这里是纪事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那么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从内容上看在武侯祠当中刘备庙,刘备墓占的比重比诸葛亮殿大,似乎应该把这里叫做刘备庙,而从布局上来看,中国的传统的纪事庙宇都是主殿在后。而武侯祠中则是刘备殿在前,诸葛高殿在后。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这里似乎又应该叫做武侯祠,但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民国初年有一位叫邹鲁的诗人写了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原因: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刘备,所以人们就不顾封建时代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而把汉昭烈庙叫做武候祠了。

平面图:

在大门左侧有一个武侯祠的平面图,可以看出殿宇坐北向南,主要建筑都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建筑,西侧是刘备墓。在馆里陈列着各种人物泥塑像,匾联,碑文,钟鼓,确切的讲这里是一座蜀汉历史博物馆。今天我们游览的线路就是这五重建筑和西侧的刘备墓,游览时间前后一个小时左右。

唐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著名的三绝碑。该碑通高367cm,宽95cm,刻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碑原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代著名宰相斐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chuo)书写,名匠鲁建镌(juan)刻,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而被世人誉为“三绝碑”。

那有朋友可能会问了,塑这座碑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呢?让我们将时间退回到1220xx年前。当时,武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他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入蜀治川前,就深知治川比治国更加艰巨。正如大家所熟知的一名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加上六百年前还有名相诸葛亮在此当政,武元衡要想博得政声,自然需要励精图治,他于公元820xx年入蜀,以非常低调的姿态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两年后政声鹊起,朝中的阿谀和在野的拥戴,都让他觉得可以自诩诸葛武侯。于是,择定在公元820xx年,率领文武大将28人来到武侯祠,决意要为自己这两年的政绩树碑立传。而在这批随从人员中,有一位非常重要,那是谁呢?他就是武元衡的书记官——裴度,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裴度深知武元衡的心思,加之他自己很久之前就想撰文颂扬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便怀着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写下了这篇名为歌颂诸葛亮,实则吹捧武元衡的奇文。

我们从碑文中的“诸葛公在昔之治,与相国(指武元衡)当今之政,异代而同尘矣”中就可以看出,裴度在言明今武相和昔孔明有异代而同功的前提下,高度赞颂诸葛亮的“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他认为诸葛亮是继管仲、乐毅、萧何、张良之后最重要的谋略家,同时还说诸葛亮是上述先贤中,集大成于一身者,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诸葛亮,他就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其次,裴度对诸葛亮的文治武功,特别是他的法治精神,作了高度评价。我们从碑文中的“刑政达于荒外(边远地区)”,“劳而不怨,用之有伦(次第)”,“法加于人也,虽从死而无怨”等句,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也就是说,早在1820xx年前的蜀国,诸葛亮就实行了“依法治国”。再次,裴度还高度评价了诸葛亮谋求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对他“结吴抗魏”的军事策略以及“出斜谷、据武功”的具体措施,都表现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唐碑因此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这是三绝碑的第一绝——文章绝。三绝碑的第二绝,便是柳公绰(chuo)的书法绝。柳书在唐代居于统治地位,时人都以“柳骨”来高度评价柳家的书法。柳公绰是柳公权的兄长。在唐代盛世,文章、书法都是一种时尚,加之“忠、孝、仁、义”的儒家伦理道德标准,有钱人家都喜欢追求墓志铭。而柳公权对不忠、不孝是很瞧不起的。所以,为了显示自己忠孝仁义,有钱人想方设法要买到柳书作墓志铭,而且在唐代外交中,柳书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深受外国使臣的欢迎。柳公绰的书法让世人认识到了柳家书法的博大,故在传颂裴度文章的时候,实际上裴、柳二人是相得益彰的。

唐碑的第三绝,便是该碑文的雕刻,是由唐代著名工匠鲁建所雕刻。唐碑正是因为裴文、柳书、鲁刻,而被后世誉为三绝碑。

清碑:旁边的几通碑就是清碑了,清碑主要是介绍了武侯祠的重建和维修情况;明碑:而对面那座碑就是明碑了,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在明碑的下面有一个整石雕成的动物。它就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六个儿子赑屃,又名霸下,它形似乌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二门:

在二门上方挂着一块匾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吴越秦蜀艰难留祀庙,上下一堂共千秋。上联指出了武侯祠里面祭祀的人。“祖孙”指的是刘备和他的孙子刘谌,“父子”指的是诸葛亮和他的儿子诸葛瞻以及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关兴等人,兄弟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了,而“君臣”指的当然就是刘备和他的满朝文臣武将了。他们都是为了维护汉王朝一脉相承的正统和人伦纲常,下联是说刘备在汉末黄巾起义以后起兵从山东,湖南,湖北,河北,北京,江苏,浙江,陕西打到了四川,最后在成都才建立了政权。立国是非常艰难的,后人修了祠庙,让他们上下一堂千秋传颂。“明良千古”,明指的明君,良指的是臣良。寓“明君良弼,千古垂范”之意。“明良千古”中的“明”字的左边写成一个“目”字,本是一个错别字,但这个错别字是有深刻含义的。此“明”用目旁,是作者清人吴英欲与“明朝”的明相区分,以免文字狱;同时,这句古文也有另外一层含义:只有用德与贤才可使人心悦诚服。刘备以三顾茅庐显现出其德和贤,才求得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刘备与诸葛亮情同鱼水,君臣均为典范,昭示后世,上下一堂享受人们的祭祠。

前后《出师表》:

在二门的长廊壁上刻着前后《出师表》,前《出师表》是诸葛亮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0xx年)率军北伐前给皇帝刘禅的一份奏章。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他在表中规劝刘禅要执法公允,讲述了亲贤臣,远小人,国家才能兴隆的道理,并推荐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将吏,最后诸葛亮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一定要为兴复汉室效死渝。表文言词恳切,催人泪下。在古代有读出师表不落泪的人就不是忠臣的说法。《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它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街亭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相传这《后出师表》是南名将岳飞打仗的途中,路过南阳武侯祠题写的,写的时候是满怀激情,一气呵成。其实这并非是岳飞的真迹,这是明朝时候的一位叫做白麟的成都文人所提写的,白麟当时喝了酒以后就跑到武侯祠来题写后出师表,刚开始写的时候是写的比较工整,后来边写边为诸葛亮的精神的才华所感动,再加上喝过酒的原因,于是就越来越满怀激情,后面写的就是龙飞凤舞了。最后写完以后,白麟没有提上自己的名字。而是提上岳飞的名字。因为他想也许提上岳飞的名字更能让后人记住诸葛亮。所以最后白麟提上了岳飞的名字。虽然这出师表不是岳飞的真迹,但是因为诸葛亮和岳飞二人英名与勋业先后相辉映,同为千古传人。我们敬其人爱其文,所以,仍然珍视这墨迹。

刘备殿:

业绍高光:业:汉室的统一大业,绍:继承,高:汉高祖刘邦,光:东汉第一个皇帝光武帝。此二帝是汉朝最有代表性的帝王。“业绍高光” 称赞刘备继承了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的帝业,可与他们相提并论,蜀汉是汉朝的延续和一个新的阶段。这里强调了刘备为汉室后裔,蜀汉为三国正统的观点。

刘备,字玄德,河北人,24岁的时候,他召集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了镇压黄巾农民起义,才慢慢的建立了自己的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的混战中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后来,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在赤壁大战以后才慢慢的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刘备胸怀大志,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占,最后占据四川,与公元220xx年成都称帝。后来关羽被害丢失荆州,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的陆逊火烧连营而惨被,在奉节白帝城一病不起。临死前,把国事和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备就这样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刘备这个人若说武比不上张飞,关羽,若说文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却成就了蜀汉的帝业。究其原因除了他是汉室宗亲的微弱优势以外,主要在于他待人宽厚,善用人才。从他临死前在白帝城把国事和儿子托付给诸葛亮时所说的话当中就可以看出:“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如果后主刘禅是可造之才的话希望丞相辅佐他,如果是个无用之才的话,丞相就自取江山。古往今来,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有几个,所以刘备是个当知无愧的英雄。

关羽: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人,他们两个和刘备情同手足,于是就有了桃三结义的故事。刘备得到荆州以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樊,斩然庞德,威震华夏。后来,因为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遇害,丢失了荆州。关羽曾经被曹操抓到过,在曹操加官封爵的拉拢下,仍然是效忠刘备。所以历代的统治者对关羽都十分的推崇,使成了忠义的化身。到了宋代,关羽被追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又被封为关圣大帝。所以,这里大家看到的关羽就成了帝王的打扮。

张飞:字翼德。张飞非常的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刘备当年在当阳的长板坡被曹操打败的时候,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兵追来的时候,他站在桥头大吼一声:“我是张翼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追兵居然不敢过桥。民间传说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的河水也为之倒流。但是张飞对他的部下不好,常常无故鞭打部下。刘备到了四川以后,派张飞驻守四川阆中长达七年,在关羽遇害以后,刘备伐吴,派张飞东征,出发前被他的部下张达和范强暗害了。民间传说:张达和范强杀死张飞以后,带着张飞的人头乘船顺长江东下,到东吴请赏的时候,走到长江云阳段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很大的风浪。他们就将张飞的头抛在江中。后来百姓在当中打捞起张飞的头,修庙记事。现在重庆云阳还建有张飞庙。民间又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说法。

诸葛亮殿:

出刘备殿便是诸葛亮殿,大门上高悬着“名垂宇宙”的匾额,“名垂宇宙”出自大诗人杜甫的诗名:诸葛大名垂宇宙。匾额是由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爱新觉罗,允礼所提。左右两边挂满了各种匾联。最有名的是这幅: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一百年前,族人赵藩在成都为官时为成都武侯祠写下了这副古今传诵的名联,我们把它简称为“攻心联”。这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对联问世一百年来,成了普通百姓游武侯祠非看不可的一大亮点,连毛主席到武侯祠都驻足一看再看,这是有道理的。

赵藩撰写这副攻心联可谓用心良苦。全联30个字,按今天报刊的流行语言,其“关键词”—是“攻心”,二是“审势”。一个诸葛亮,在蜀中乃至云南,正史、野史故事之多随手可拾。然而赵藩的高明在于他选用了诸葛亮在平息招抚西南各土著部族时,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他指出,只要你工作做到家,桀傲如孟获者,都会俯首称臣。会用兵的人首先应该是个“攻心”的谋略家。他不一定喜欢打仗。但诸葛亮又非一味宽大。在如何治蜀这一点上,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法正主张应像汉高祖入关时那样政策宽松一点。面对当时“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地方豪强势力目无法纪,为所欲为的局面,诸葛亮感到已危及社会的稳定和统治基础,故他在《答法正书》中坚决主张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不能照搬汉高祖刘邦入关时的那一套。必须“威之以法”。他令行禁止,说到做到,抓了两个典型:一是严惩了刘氏皇族后裔刘琰,一是罢黜了名门望族出身的来敏。对皇亲国戚和“ ”的处理结果,大大地震慑了地方豪强势力,再不敢贪赃枉法,胡作非为。对百姓亦如是。也是以“攻心”为主,教育多数,严惩个别。哪怕对自己的错误他也能主动承担责任。诸葛亮赏罚分明,不因人而异,最集中体现在中国老百姓都熟知的失街亭的故事:他一边挥泪斩了马谡,同时又提升了有功的王平,还勇于承担了作为主帅应负的责任。正是因为诸葛亮这种宽严结合在今天叫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使得蜀中在他当政时期政局稳定,他才因此得以多次顺利出征而后院不起火,无“反侧”。这充分证明诸葛亮以德服人,以法治国的效果。《三国志·诸葛亮传》评价他“终于域之内,咸威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这就是“攻心”而消“反侧”。这就是“审势”而定“宽严”。族人赵藩仅以30个字便概括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成功的一生,真是了不起。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沂南人。家里有兄妹五人,诸葛亮排行老四,父亲诸葛硅。诸葛亮出生的时候,正是东汉王朝的没落时期。宦官专权,起义不断,一个非常动荡的年代。虽然诸葛亮生于乱世,但却从小心胸大志。他从小就立志要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十四岁的时候跟着叔叔诸葛玄到了荆州襄阳,十七岁的时候叔叔去世了。他就独自一人在南阳躬耕苦读,结交名士,观察时局。得了卧龙的美称。东汉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被刘备的知遇之恩所感动,加入了刘备集团,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先辅佐刘备创业西川,为刘备制定出三分天下,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然后再吴抗魏之势。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后主刘禅,执掌朝政,治理蜀国前后20多年,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军事方面,他先平定南方,深入不毛,蜀国地小民弱,诸葛亮就采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六出祁山,挥师北上,两次上书出师表。其忠心耿耿,日月可昭。后来由于过度的劳累,54岁的时候,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的定军山下。

诸葛亮一生做了很多勤政爱民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虽然身居臣相之职,但一生却很清政廉洁,大殿上方的乌木梁上八个大字就是最好的证明: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诸葛亮告诫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说过的话。意思是说要人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一定要排除杂念,恬静寡欲。其实这也正是诸葛亮自己的人生写照。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国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兄弟民族古代的炊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表示富有。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称之为诸葛鼓。

惠 陵: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由照壁、栅栏、神道,还有陵墓组成。据史料记载里面还埋藏了他先后去世的甘、吴两位夫人,是一座合葬墓。此墓距今1700多年,刘备的墓和其它历朝历代的国君的比起来显得好像不是很有排场,再加上由于保护的非常好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发掘。于是,关于这座墓的真假便是众说纷纭。但是有很多证据显示这墓应该是真墓。

首先,在古代国君死后都是必须要藏在自己的国都。

其次,据《三国志》记载:八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这些都记载了刘备藏于惠陵。《三国志》是一部信史,《三国志》的作者是史学家陈寿。陈寿是三国时期蜀汉王朝的官员,他应该是不会把自己那个朝代的历史搞错的。

2023年武候祠的散文通用五

开场白

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各位朋友来本地来观光旅游。我姓冯,是××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大家叫我“小冯”好了。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在我市旅游期间就由×师傅和我为大家提供服务,我们十分荣幸!大家在此旅游,可以把两颗心交给我们:一颗是“放心”,交给×师傅,因为他的车技娴熟,有20xx年的驾龄,从未出过任何事故;另一颗是“开心”,就交给冯导我好了。旅游期间,请大家认清导游旗的标志,以免跟错队伍。请大家记清集中和游览时间,以免因一人迟到而影响大家的活动。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尽量提出来,我将尽力解决,,最后祝大家这次旅游玩得开心、吃得满意、住得舒适。谢谢!

沿途讲解沿途讲解可以参照前两篇文章,由于武侯祠就在成都市,所以大家可以重点讲解成都的概况和下榻酒店的详情,设计好路线,这个路线的沿途讲解相对简单,此处不再赘述。

成都(chengdu),简称蓉,四川省会,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开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1] 。

成都位于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西与雅安、阿坝接壤,南与眉山相连。成都市下辖锦江区等9区6县,代管4个县级市。20xx年末,成都市辖区建成区面积60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2.8万人 。

成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承载着三千余年的历史,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明蜀王陵、望江楼、青羊宫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川菜,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29] 成都著名小吃:双流老妈兔头、夫妻肺片、担担面、龙抄手、钟水饺、韩包子、三大炮、赖汤圆、一根面、九尺板鸭等。

景点讲解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0xx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名“汉昭烈庙”。后来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三国蜀汉遗迹博物馆。成都武侯祠是国内众多武侯祠中唯一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纪念诸葛亮名胜中最负盛名的一处。 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除成都武侯祠外,还有陕西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等.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三国时代是其中很短暂但却很精彩的一段,从东汉黄巾农民起义算至三家归晋(公元184年—280年),前后将近一百年时间。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分别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怌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多次的大分裂,大动荡,最后又重归统一的局面,三国时期,只不过也是一次而已。

在三国鼎立、群雄割据的年代,四川曾经是蜀汉政权的割据地。虽然四川地处西南,而且势单力薄,但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大批忠良之士,为了汉室一统天下,他们争东吴、扶南夷、出师北伐、英勇奋战,从而演绎出了一幕幕悲壮的历史,留下来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后人千古传颂。于是,人们就修开始修庙建祠,或者是保留古战场。从而构成了众多的三国历史名胜古迹。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武侯祠,便是众多的三国古迹中久负盛名的一处古迹。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封为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大街,庙宇坐北朝南。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的诗《蜀相》中的描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的话,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时期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在清代康熙十一年的时候,在旧址上修建起来的。占地面积达到了3.7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口:

大门口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汉是刘备的政权号,历史上称为蜀汉,因为刘备是汉室后代,后来又建都在蜀地成都。所以政权得名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号是人死以后后人对他生前的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褒贬称号,昭烈当然就是刘备的美称。匾额说明,这里是纪事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那么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从内容上看在武侯祠当中刘备庙,刘备墓占的比重比诸葛亮殿大,似乎应该把这里叫做刘备庙,而从布局上来看,中国的传统的纪事庙宇都是主殿在后。而武侯祠中则是刘备殿在前,诸葛高殿在后。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这里似乎又应该叫做武侯祠,但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民国初年有一位叫邹鲁的诗人写了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原因: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刘备,所以人们就不顾封建时代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而把汉昭烈庙叫做武候祠了。

平面图:

在大门左侧有一个武侯祠的平面图,可以看出殿宇坐北向南,主要建筑都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建筑,西侧是刘备墓。在馆里陈列着各种人物泥塑像,匾联,碑文,钟鼓,确切的讲这里是一座蜀汉历史博物馆。今天我们游览的线路就是这五重建筑和西侧的刘备墓,游览时间前后一个小时左右。

唐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著名的三绝碑。该碑通高367cm,宽95cm,刻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碑原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代著名宰相斐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chuo)书写,名匠鲁建镌(juan)刻,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而被世人誉为“三绝碑”。

那有朋友可能会问了,塑这座碑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呢?让我们将时间退回到1220xx年前。当时,武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他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入蜀治川前,就深知治川比治国更加艰巨。正如大家所熟知的一名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加上六百年前还有名相诸葛亮在此当政,武元衡要想博得政声,自然需要励精图治,他于公元820xx年入蜀,以非常低调的姿态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两年后政声鹊起,朝中的阿谀和在野的拥戴,都让他觉得可以自诩诸葛武侯。于是,择定在公元820xx年,率领文武大将28人来到武侯祠,决意要为自己这两年的政绩树碑立传。而在这批随从人员中,有一位非常重要,那是谁呢?他就是武元衡的书记官——裴度,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裴度深知武元衡的心思,加之他自己很久之前就想撰文颂扬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便怀着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写下了这篇名为歌颂诸葛亮,实则吹捧武元衡的奇文。

我们从碑文中的“诸葛公在昔之治,与相国(指武元衡)当今之政,异代而同尘矣”中就可以看出,裴度在言明今武相和昔孔明有异代而同功的前提下,高度赞颂诸葛亮的“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他认为诸葛亮是继管仲、乐毅、萧何、张良之后最重要的谋略家,同时还说诸葛亮是上述先贤中,集大成于一身者,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诸葛亮,他就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其次,裴度对诸葛亮的文治武功,特别是他的法治精神,作了高度评价。我们从碑文中的“刑政达于荒外(边远地区)”,“劳而不怨,用之有伦(次第)”,“法加于人也,虽从死而无怨”等句,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也就是说,早在1820xx年前的蜀国,诸葛亮就实行了“依法治国”。再次,裴度还高度评价了诸葛亮谋求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对他“结吴抗魏”的军事策略以及“出斜谷、据武功”的具体措施,都表现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唐碑因此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这是三绝碑的第一绝——文章绝。三绝碑的第二绝,便是柳公绰(chuo)的书法绝。柳书在唐代居于统治地位,时人都以“柳骨”来高度评价柳家的书法。柳公绰是柳公权的兄长。在唐代盛世,文章、书法都是一种时尚,加之“忠、孝、仁、义”的儒家伦理道德标准,有钱人家都喜欢追求墓志铭。而柳公权对不忠、不孝是很瞧不起的。所以,为了显示自己忠孝仁义,有钱人想方设法要买到柳书作墓志铭,而且在唐代外交中,柳书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深受外国使臣的欢迎。柳公绰的书法让世人认识到了柳家书法的博大,故在传颂裴度文章的时候,实际上裴、柳二人是相得益彰的。

唐碑的第三绝,便是该碑文的雕刻,是由唐代著名工匠鲁建所雕刻。唐碑正是因为裴文、柳书、鲁刻,而被后世誉为三绝碑。

清碑:旁边的几通碑就是清碑了,清碑主要是介绍了武侯祠的重建和维修情况;明碑:而对面那座碑就是明碑了,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在明碑的下面有一个整石雕成的动物。它就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六个儿子赑屃,又名霸下,它形似乌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二门:

在二门上方挂着一块匾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吴越秦蜀艰难留祀庙,上下一堂共千秋。上联指出了武侯祠里面祭祀的人。“祖孙”指的是刘备和他的孙子刘谌,“父子”指的是诸葛亮和他的儿子诸葛瞻以及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关兴等人,兄弟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了,而“君臣”指的当然就是刘备和他的满朝文臣武将了。他们都是为了维护汉王朝一脉相承的正统和人伦纲常,下联是说刘备在汉末黄巾起义以后起兵从山东,湖南,湖北,河北,北京,江苏,浙江,陕西打到了四川,最后在成都才建立了政权。立国是非常艰难的,后人修了祠庙,让他们上下一堂千秋传颂。“明良千古”,明指的明君,良指的是臣良。寓“明君良弼,千古垂范”之意。“明良千古”中的“明”字的左边写成一个“目”字,本是一个错别字,但这个错别字是有深刻含义的。此“明”用目旁,是作者清人吴英欲与“明朝”的明相区分,以免文字狱;同时,这句古文也有另外一层含义:只有用德与贤才可使人心悦诚服。刘备以三顾茅庐显现出其德和贤,才求得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刘备与诸葛亮情同鱼水,君臣均为典范,昭示后世,上下一堂享受人们的祭祠。

前后《出师表》:

在二门的长廊壁上刻着前后《出师表》,前《出师表》是诸葛亮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0xx年)率军北伐前给皇帝刘禅的一份奏章。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他在表中规劝刘禅要执法公允,讲述了亲贤臣,远小人,国家才能兴隆的道理,并推荐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将吏,最后诸葛亮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一定要为兴复汉室效死渝。表文言词恳切,催人泪下。在古代有读出师表不落泪的人就不是忠臣的说法。《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它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街亭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相传这《后出师表》是南名将岳飞打仗的途中,路过南阳武侯祠题写的,写的时候是满怀激情,一气呵成。其实这并非是岳飞的真迹,这是明朝时候的一位叫做白麟的成都文人所提写的,白麟当时喝了酒以后就跑到武侯祠来题写后出师表,刚开始写的时候是写的比较工整,后来边写边为诸葛亮的精神的才华所感动,再加上喝过酒的原因,于是就越来越满怀激情,后面写的就是龙飞凤舞了。最后写完以后,白麟没有提上自己的名字。而是提上岳飞的名字。因为他想也许提上岳飞的名字更能让后人记住诸葛亮。所以最后白麟提上了岳飞的名字。虽然这出师表不是岳飞的真迹,但是因为诸葛亮和岳飞二人英名与勋业先后相辉映,同为千古传人。我们敬其人爱其文,所以,仍然珍视这墨迹。

刘备殿:

业绍高光:业:汉室的统一大业,绍:继承,高:汉高祖刘邦,光:东汉第一个皇帝光武帝。此二帝是汉朝最有代表性的帝王。“业绍高光” 称赞刘备继承了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的帝业,可与他们相提并论,蜀汉是汉朝的延续和一个新的阶段。这里强调了刘备为汉室后裔,蜀汉为三国正统的观点。

刘备,字玄德,河北人,24岁的时候,他召集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了镇压黄巾农民起义,才慢慢的建立了自己的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的混战中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后来,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在赤壁大战以后才慢慢的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刘备胸怀大志,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占,最后占据四川,与公元220xx年成都称帝。后来关羽被害丢失荆州,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的陆逊火烧连营而惨被,在奉节白帝城一病不起。临死前,把国事和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备就这样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刘备这个人若说武比不上张飞,关羽,若说文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却成就了蜀汉的帝业。究其原因除了他是汉室宗亲的微弱优势以外,主要在于他待人宽厚,善用人才。从他临死前在白帝城把国事和儿子托付给诸葛亮时所说的话当中就可以看出:“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如果后主刘禅是可造之才的话希望丞相辅佐他,如果是个无用之才的话,丞相就自取江山。古往今来,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有几个,所以刘备是个当知无愧的英雄。

关羽: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人,他们两个和刘备情同手足,于是就有了桃三结义的故事。刘备得到荆州以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樊,斩然庞德,威震华夏。后来,因为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遇害,丢失了荆州。关羽曾经被曹操抓到过,在曹操加官封爵的拉拢下,仍然是效忠刘备。所以历代的统治者对关羽都十分的推崇,使成了忠义的化身。到了宋代,关羽被追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又被封为关圣大帝。所以,这里大家看到的关羽就成了帝王的打扮。

张飞:字翼德。张飞非常的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刘备当年在当阳的长板坡被曹操打败的时候,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兵追来的时候,他站在桥头大吼一声:“我是张翼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追兵居然不敢过桥。民间传说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的河水也为之倒流。但是张飞对他的部下不好,常常无故鞭打部下。刘备到了四川以后,派张飞驻守四川阆中长达七年,在关羽遇害以后,刘备伐吴,派张飞东征,出发前被他的部下张达和范强暗害了。民间传说:张达和范强杀死张飞以后,带着张飞的人头乘船顺长江东下,到东吴请赏的时候,走到长江云阳段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很大的风浪。他们就将张飞的头抛在江中。后来百姓在当中打捞起张飞的头,修庙记事。现在重庆云阳还建有张飞庙。民间又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说法。

诸葛亮殿:

出刘备殿便是诸葛亮殿,大门上高悬着“名垂宇宙”的匾额,“名垂宇宙”出自大诗人杜甫的诗名:诸葛大名垂宇宙。匾额是由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爱新觉罗,允礼所提。左右两边挂满了各种匾联。最有名的是这幅: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一百年前,族人赵藩在成都为官时为成都武侯祠写下了这副古今传诵的名联,我们把它简称为“攻心联”。这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对联问世一百年来,成了普通百姓游武侯祠非看不可的一大亮点,连毛主席到武侯祠都驻足一看再看,这是有道理的。

赵藩撰写这副攻心联可谓用心良苦。全联30个字,按今天报刊的流行语言,其“关键词”—是“攻心”,二是“审势”。一个诸葛亮,在蜀中乃至云南,正史、野史故事之多随手可拾。然而赵藩的高明在于他选用了诸葛亮在平息招抚西南各土著部族时,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他指出,只要你工作做到家,桀傲如孟获者,都会俯首称臣。会用兵的人首先应该是个“攻心”的谋略家。他不一定喜欢打仗。但诸葛亮又非一味宽大。在如何治蜀这一点上,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法正主张应像汉高祖入关时那样政策宽松一点。面对当时“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地方豪强势力目无法纪,为所欲为的局面,诸葛亮感到已危及社会的稳定和统治基础,故他在《答法正书》中坚决主张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不能照搬汉高祖刘邦入关时的那一套。必须“威之以法”。他令行禁止,说到做到,抓了两个典型:一是严惩了刘氏皇族后裔刘琰,一是罢黜了名门望族出身的来敏。对皇亲国戚和“ ”的处理结果,大大地震慑了地方豪强势力,再不敢贪赃枉法,胡作非为。对百姓亦如是。也是以“攻心”为主,教育多数,严惩个别。哪怕对自己的错误他也能主动承担责任。诸葛亮赏罚分明,不因人而异,最集中体现在中国老百姓都熟知的失街亭的故事:他一边挥泪斩了马谡,同时又提升了有功的王平,还勇于承担了作为主帅应负的责任。正是因为诸葛亮这种宽严结合在今天叫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使得蜀中在他当政时期政局稳定,他才因此得以多次顺利出征而后院不起火,无“反侧”。这充分证明诸葛亮以德服人,以法治国的效果。《三国志·诸葛亮传》评价他“终于域之内,咸威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这就是“攻心”而消“反侧”。这就是“审势”而定“宽严”。族人赵藩仅以30个字便概括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成功的一生,真是了不起。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沂南人。家里有兄妹五人,诸葛亮排行老四,父亲诸葛硅。诸葛亮出生的时候,正是东汉王朝的没落时期。宦官专权,起义不断,一个非常动荡的年代。虽然诸葛亮生于乱世,但却从小心胸大志。他从小就立志要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十四岁的时候跟着叔叔诸葛玄到了荆州襄阳,十七岁的时候叔叔去世了。他就独自一人在南阳躬耕苦读,结交名士,观察时局。得了卧龙的美称。东汉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被刘备的知遇之恩所感动,加入了刘备集团,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先辅佐刘备创业西川,为刘备制定出三分天下,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然后再吴抗魏之势。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后主刘禅,执掌朝政,治理蜀国前后20多年,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军事方面,他先平定南方,深入不毛,蜀国地小民弱,诸葛亮就采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六出祁山,挥师北上,两次上书出师表。其忠心耿耿,日月可昭。后来由于过度的劳累,54岁的时候,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的定军山下。

诸葛亮一生做了很多勤政爱民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虽然身居臣相之职,但一生却很清政廉洁,大殿上方的乌木梁上八个大字就是最好的证明: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诸葛亮告诫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说过的话。意思是说要人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一定要排除杂念,恬静寡欲。其实这也正是诸葛亮自己的人生写照。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国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兄弟民族古代的炊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表示富有。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称之为诸葛鼓。

惠 陵: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由照壁、栅栏、神道,还有陵墓组成。据史料记载里面还埋藏了他先后去世的甘、吴两位夫人,是一座合葬墓。此墓距今1700多年,刘备的墓和其它历朝历代的国君的比起来显得好像不是很有排场,再加上由于保护的非常好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发掘。于是,关于这座墓的真假便是众说纷纭。但是有很多证据显示这墓应该是真墓。

首先,在古代国君死后都是必须要藏在自己的国都。

其次,据《三国志》记载:八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这些都记载了刘备藏于惠陵。《三国志》是一部信史,《三国志》的作者是史学家陈寿。陈寿是三国时期蜀汉王朝的官员,他应该是不会把自己那个朝代的历史搞错的。

2023年武候祠的散文通用六

各位游客:

你们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佳佳,欢迎大家到武侯祠观光游览!

武侯祠位于南阳市西郊卧龙岗,南阳武侯祠,有名诸葛草庐,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留下的故址,当年刘皇叔三顾之处,也是历代人们瞻仰和祭拜诸葛亮的地方。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武侯祠的入口,大家看这座千古人龙石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遍体布满雕饰,千古人龙的意思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隐喻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殿内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它纶巾羽扇,风度庄严。左边是他的长子诸葛瞻,右边是它的长孙诸葛尚。殿堂的檐下、柱上挂满了历代名人骚客的对联和碑额,这些碑额无不充满世人对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好了,下面是游客们自由参观时间,请大家注意,不要乱刻乱画,乱扔垃圾,妥善保管好自己携带的物品,集合的时间是十一时,集合的地点是武侯祠门前。祝大家参观愉快。

武侯祠导游词5

各位朋友,早上好!现在,我就带大家去游览位于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的武侯词。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草庐,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留下的故址,当年刘皇叔三顾之处,也是历代人们瞻仰和祭把诸葛亮的地方。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他幼年丧父,后随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牧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便带着弟弟诸葛均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布衣生活。但他广交天下名士,满腹经纶,腹藏良谋,隐居求志,宁静致远。当时的大名士庞德公把他比为一条待时腾飞的“卧龙”。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参加了刘备的政治集团,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溢“忠武侯”,因此历代诸葛亮祠庙均称为“武侯祠”。

据清康熙《龙岗志》记载,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后期,经历代的不断修缮和增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今天我们看到的武侯祠,共占地200余亩,殿房150多间,检联70多副,碑刻300余块,是我国纪念诸葛亮最大的古建筑群。今日的武侯祠保持的基本上是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祠院依岗而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地势开阔,势如卧龙。院内丛竹视讽,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脍炙人口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好了,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武侯祠的人口,大家看这座“千古人龙”石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遍体布满雕饰。“千古人龙”的意思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隐喻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大家看这第二道坊为“三顾坊”,清道光年间所立,两面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和“真神人”,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士为知己者死”,正是由于刘备这诚恳的三顾,才使得诸葛亮离开了隐居十年的卧龙岗,辅佐刘备,戎马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才能三分天下,成就帝业,诸葛亮因而功高盖世,万古流芳。刘备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是实实在在,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这个优点可真的值得我们当今的一些领导学习呀!“真神人”三个字,出自苏轼《武候庙记》颂扬诸葛亮的一段话“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大家看石坊北边的卧龙潭,那些边有三棵古楸树,相传是当年刘、美、张三顾时系马的树,现在还存在的那一棵,大家猜一猜,1700多年前,树上拴的是谁的马呢?

穿过三顾坊,走过仙人桥,这条甫道直通山门。山门为武侯祠正门,古朴端庄,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的“武侯祠”三个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题。过了山门,即进入武侯祠的第一进院落,庭院宽敞,古柏蔽日,青砖墁地,古朴自然。院中甬道上“三代遗才”石坊与大拜殿相对应。这里是赞扬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与三代的贤人伊尹、吕尚、傅说等相比。我们转过来再看“韬略宗师”四个大字,韬略原指中国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后世用来指用兵的谋略,这里也是赞扬诸葛亮的文韬武略的。

各位团友,这就是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大拜殿正门悬挂着清道光三年(1823年)南阳知府廖文锦行书“隐居求志”匾额,殿内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他纶巾羽扇,风度庄严,正是东汉末年隐居儒士的典型装束。左边是他的长子诸葛瞻,右边是长孙诸葛尚。殿堂的檐下柱上挂满了历代名人骚客的对联和匾额,这些碑额和对联无不充满世人对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请看这副:“吕蟠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继以宛琅琊得主有常经论不焕,齐鲍叔郑子皮圣门所许也合之徐元直见贤能举豪杰奋兴”。这副对联歌颂了吕尚、伊尹、管仲、诸葛亮这些能够帮助帝王力挽狂澜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又赞颂了像鲍叔牙、郑子皮、徐元直这些举荐有才之士的伯乐,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

请看这副:“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这里,品指的是等级、品位。

莘野渭滨,代指隐居时的伊尹、吕尚。两朝指的是先主刘备,后主刘禅。惊司马指的是诸葛亮死后用木像就使得司马懿丧胆落魄。下联中紫峰白水指的是南阳市郊的紫山和白河,曲吟梁父,即吟咏《梁父吟》,《梁父吟》写的是齐相曼婴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相传为诸葛亮所作。这副对联充分赞颂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丰功伟绩。他当年躬耕隐居,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完全可与前贤伊尹、吕尚出仕前的高尚行为相比美;他把茅庐建在紫山脚下,白河之滨,自比管仲、乐毅,人比为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正恰似卧虎藏龙;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庐对”纵论天下风云,战略决策成竹在胸,显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旷世奇才;他的前后《出师表》是多么的壮怀激烈,感人泪下!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呕心沥血,辅佐两代君主建立了蜀汉伟业。

试想正是有了刘、关、张到此地三顾茅庐,才有了诸葛亮的出仕,也才有了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三国战争风云历史。尽管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变幻,世事沧桑,但诸葛大名垂宇宙,三国佳话天下扬,诸葛亮留下来的政治、军事、治国方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诸葛亮的不朽英名,永远值得人们怀念。此时此刻,站在武侯祠里,缅怀孔明一生伟业,怎不使我们神游往古,浮想联翩?想当初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头,苦读史书,放眼天下,立下雄心大志,关心社会民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一旦时来运转,皇叔三顾,草庐一对,卧龙腾飞,火烧博望,天下三分,奈何蜀汉末年,摊上个扶不起的阿斗,又加上国力不济,诸葛亮虽壮心不已,为统一中原,六出祁山,但孤掌难鸣,更可叹积劳成疾,5丈原病死在军旅之中。后人思之,无不扼腕感慨。正像杜甫的《蜀相》的诗中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2023年武候祠的散文通用七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武侯祠享有三国文化圣地的美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下面呢,就让我们细细参观,一一了解吧。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武侯祠景区。大家看到大门两侧,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请大家随着我手指的方向往右看,这一通就是明碑,明碑着重介绍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明碑的下面呢,是龙王的儿子——赑屃。民间啊,有这样一个传说——摸摸赑屃头,一生吃穿不用愁。一会儿啊,各位可以去摸摸看,图个喜头。

接下来,请各位随着我往左边走,这是武侯祠最大的一块石碑——“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碑”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绝碑”,为唐代作品。“三绝碑”位于大门的右侧,碑身及碑冒通告367cm,宽95cm,厚25cm。元和820xx年,剑南四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同僚来此拜谒诸葛亮,斐度作为幕僚随行。斐度很早以前就想写文章赞颂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怀着景仰之情写了这通碑文。碑文主要描写了诸葛亮的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称颂他是千古罕有的政治家。

公元820xx年,修建了这块碑,名为“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碑”。所以啊,这块碑又被称为“唐碑”。说到这儿啊,我想给位游客朋友要产生疑问了,这块碑又为什么叫“三绝碑”呢?这三绝到底是指的什么呢?其实啊,这三绝即指裴文、柳书、鲁刻。

三绝碑的碑文,由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兄弟,他的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无论是从文章、书法、镌刻上它都是精美绝伦的。所以啊,后人称之为“三绝碑“。大家可以近距离的欣赏欣赏古人的智慧结晶。

接下来,让我们前往下一个景点吧。

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候祠堂碑》。系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到武候祠拜谒诸葛亮,事毕,令人刻建了这通石碑,故此碑又有“唐碑”之称。

三绝碑的碑文,由武元衡的慕僚,节度掌书记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当时为成都府少尹,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后任过兵部尚书,其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也是当时的书法家,二人史书有传。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

三绝碑的碑文分序和铭两部分,正书共22行,每行约50字。在碑阴,刻有武元衡及慕僚共27人的职务、姓名和爵禄,碑文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不少精妙之处,裴在文中概述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并以前代名相姜尚、管仲、萧何、张良等人相喻,称颂诸葛亮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是“大名盖天地”的人物。使“三绝碑”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碑铭为骈体文,四言六十四句。碑文一气呵成,用辞精辟,书法端严,刚劲浑厚,受到后人赏识。因文章立意高远,辞句恳切,文章酣畅;书法严谨,字体遒劲;加止工匠刀法刚劲,极富气魄的刻技,逐渐形成“三绝”之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此碑因裴文、柳书及备述武候之功德而称绝于世,获得“三绝碑”的美称。成为武候祠内极其珍贵的文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成都地区潮湿的气候对石碑的侵蚀风化,加上玻璃框罩保护。

屹立于武侯祠大门内碑亭中的唐碑,又称"三绝碑",是成都最古老的碑刻之一。说到在后世的名声和影响,此碑在成都则首屈一指。

三绝碑唐碑本名《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立。碑身及碑帽通高367cm,宽95cm,厚25cm,下有碑座。碑帽的云纹雕饰,具有唐代石刻艺术特点。其石质为峡石。碑文共22行,每行约50字,楷书。

碑文作者裴度,是唐代中后期有名的政治家。元和二年(807)成都动乱,唐王朝派相国武元衡出任剑南四川节度使,裴度作为幕僚随行。裴度久欲撰文颂扬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便怀着景仰之情写了这通碑文。碑文内容分序文和铭文。序文开篇处,裴度称颂诸葛亮兼具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是千古罕有的封建政治家。斐度说,当[汉末]大乱,群雄纷争之际,士人奔走献策唯恐不力,诸葛亮独高卧隆中,自比管、乐,一旦刘备三顾,诸葛亮便以《隆中对》"一言而定其机势",确立三分鼎立的大计,出手不凡。斐度赞扬诸葛亮革除[汉末]弊政,执法公允,任人唯贤,治戒讲武。他认为经诸葛亮的苦心治理,僻陋的[蜀汉]政令划一,道德风行,一跃而为殷富之国,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斐度驳斥崔浩等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认为不可以成败论英雄,假如上天再给诸葛亮一些时间,必能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铭文为骈体,四言为句,共64句,铭文将诸葛亮比于前代名臣伊尹、姜尚、萧何、张良,盛赞其不朽业绩。最后,铭文称颂诸葛亮功德如高山流水,长存于天地之间,长存于蜀地百姓心中。

铭文:"昔在先主,思启疆宇,扰攘靡依,英雄无辅,爰得武侯,先定蜀土。道德城池,礼仪干橹。煦物如春,化人如神。劳而不怨,用之有伦。柔胜蛮落,铺敦渭滨,摄迹畏威杂居怀仁。中原旰食,不测 不克,以待可胜,允臻其极。天未悔祸,公命不果,汉祚其亡,将星中坠。反旗鸣鼓,犹走司马,死而可作,当小天下。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兼齐管晏,揔汉萧张,易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呜呼:奇谋奋发,美志夭遏。吁嗟严立,感受谪罚,闻之痛之,或泣或绝。甘棠勿翦,骈邑斯夺,由是而言,殊途共辙。本于忠恕,孰不感悦,苟非诚悫,徒云固结。古柏森森,遗庙沉沉,不殄禋祀,以乞于今,靡不骏奔,若有照临。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知公德音。元和四年,岁在己丑,二月二十九日建。"

书丹者柳公绰,为楷书中柳体创始人柳公权之兄,其书法浑厚笃实,既有柳体笔韵,又自具风格。后人赞赏唐碑碑文笔力雄健、辞丽义精,书法遒劲端严。加之刻工鲁建,刀法谨严,超群绝伦,故该碑有"三绝"之誉。如明代四川巡抚荣华在碑阳(正面)题跋,称斐文柳书"诚二绝也",堪与诸葛功德"相与垂于不朽"。其后,人们便习称为"三绝碑"。

三绝碑一千多年来,唐碑随岁月流逝也有所损伤,但剥蚀不大,至今绝大部分仍字迹朗整,基本完好。由于石质、气候等等原因,成都地区保存下来的古碑较少,此碑即为成都仅存较完整的唐代碑刻。

成都武侯祠中现存的53座碑刻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被誉为"三绝碑"的唐碑。此碑刻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因为碑文由曾任监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由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的柳公绰所书,由当时蜀中名匠鲁建所刻,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故被称为"三绝碑",而其《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的本名,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了。

2023年武候祠的散文通用八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武侯祠享有三国文化圣地的美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下面呢,就让我们细细参观,一一了解吧。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武侯祠景区。大家看到大门两侧,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请大家随着我手指的方向往右看,这一通就是明碑,明碑着重介绍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明碑的下面呢,是龙王的儿子——赑屃。民间啊,有这样一个传说——摸摸赑屃头,一生吃穿不用愁。一会儿啊,各位可以去摸摸看,图个喜头。

接下来,请各位随着我往左边走,这是武侯祠最大的一块石碑——“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碑”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绝碑”,为唐代作品。“三绝碑”位于大门的右侧,碑身及碑冒通告367cm,宽95cm,厚25cm。元和820xx年,剑南四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同僚来此拜谒诸葛亮,斐度作为幕僚随行。斐度很早以前就想写文章赞颂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怀着景仰之情写了这通碑文。碑文主要描写了诸葛亮的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称颂他是千古罕有的政治家。

公元820xx年,修建了这块碑,名为“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碑”。所以啊,这块碑又被称为“唐碑”。说到这儿啊,我想给位游客朋友要产生疑问了,这块碑又为什么叫“三绝碑”呢?这三绝到底是指的什么呢?其实啊,这三绝即指裴文、柳书、鲁刻。

三绝碑的碑文,由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兄弟,他的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无论是从文章、书法、镌刻上它都是精美绝伦的。所以啊,后人称之为“三绝碑“。大家可以近距离的欣赏欣赏古人的智慧结晶。

接下来,让我们前往下一个景点吧。

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候祠堂碑》。系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到武候祠拜谒诸葛亮,事毕,令人刻建了这通石碑,故此碑又有“唐碑”之称。

三绝碑的碑文,由武元衡的慕僚,节度掌书记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当时为成都府少尹,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后任过兵部尚书,其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也是当时的书法家,二人史书有传。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

三绝碑的碑文分序和铭两部分,正书共22行,每行约50字。在碑阴,刻有武元衡及慕僚共27人的职务、姓名和爵禄,碑文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不少精妙之处,裴在文中概述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并以前代名相姜尚、管仲、萧何、张良等人相喻,称颂诸葛亮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是“大名盖天地”的人物。使“三绝碑”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碑铭为骈体文,四言六十四句。碑文一气呵成,用辞精辟,书法端严,刚劲浑厚,受到后人赏识。因文章立意高远,辞句恳切,文章酣畅;书法严谨,字体遒劲;加止工匠刀法刚劲,极富气魄的刻技,逐渐形成“三绝”之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此碑因裴文、柳书及备述武候之功德而称绝于世,获得“三绝碑”的美称。成为武候祠内极其珍贵的文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成都地区潮湿的气候对石碑的侵蚀风化,加上玻璃框罩保护。

屹立于武侯祠大门内碑亭中的唐碑,又称"三绝碑",是成都最古老的碑刻之一。说到在后世的名声和影响,此碑在成都则首屈一指。

三绝碑唐碑本名《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立。碑身及碑帽通高367cm,宽95cm,厚25cm,下有碑座。碑帽的云纹雕饰,具有唐代石刻艺术特点。其石质为峡石。碑文共22行,每行约50字,楷书。

碑文作者裴度,是唐代中后期有名的政治家。元和二年(807)成都动乱,唐王朝派相国武元衡出任剑南四川节度使,裴度作为幕僚随行。裴度久欲撰文颂扬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便怀着景仰之情写了这通碑文。碑文内容分序文和铭文。序文开篇处,裴度称颂诸葛亮兼具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是千古罕有的封建政治家。斐度说,当[汉末]大乱,群雄纷争之际,士人奔走献策唯恐不力,诸葛亮独高卧隆中,自比管、乐,一旦刘备三顾,诸葛亮便以《隆中对》"一言而定其机势",确立三分鼎立的大计,出手不凡。斐度赞扬诸葛亮革除[汉末]弊政,执法公允,任人唯贤,治戒讲武。他认为经诸葛亮的苦心治理,僻陋的[蜀汉]政令划一,道德风行,一跃而为殷富之国,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斐度驳斥崔浩等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认为不可以成败论英雄,假如上天再给诸葛亮一些时间,必能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铭文为骈体,四言为句,共64句,铭文将诸葛亮比于前代名臣伊尹、姜尚、萧何、张良,盛赞其不朽业绩。最后,铭文称颂诸葛亮功德如高山流水,长存于天地之间,长存于蜀地百姓心中。

铭文:"昔在先主,思启疆宇,扰攘靡依,英雄无辅,爰得武侯,先定蜀土。道德城池,礼仪干橹。煦物如春,化人如神。劳而不怨,用之有伦。柔胜蛮落,铺敦渭滨,摄迹畏威杂居怀仁。中原旰食,不测 不克,以待可胜,允臻其极。天未悔祸,公命不果,汉祚其亡,将星中坠。反旗鸣鼓,犹走司马,死而可作,当小天下。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兼齐管晏,揔汉萧张,易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呜呼:奇谋奋发,美志夭遏。吁嗟严立,感受谪罚,闻之痛之,或泣或绝。甘棠勿翦,骈邑斯夺,由是而言,殊途共辙。本于忠恕,孰不感悦,苟非诚悫,徒云固结。古柏森森,遗庙沉沉,不殄禋祀,以乞于今,靡不骏奔,若有照临。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知公德音。元和四年,岁在己丑,二月二十九日建。"

书丹者柳公绰,为楷书中柳体创始人柳公权之兄,其书法浑厚笃实,既有柳体笔韵,又自具风格。后人赞赏唐碑碑文笔力雄健、辞丽义精,书法遒劲端严。加之刻工鲁建,刀法谨严,超群绝伦,故该碑有"三绝"之誉。如明代四川巡抚荣华在碑阳(正面)题跋,称斐文柳书"诚二绝也",堪与诸葛功德"相与垂于不朽"。其后,人们便习称为"三绝碑"。

三绝碑一千多年来,唐碑随岁月流逝也有所损伤,但剥蚀不大,至今绝大部分仍字迹朗整,基本完好。由于石质、气候等等原因,成都地区保存下来的古碑较少,此碑即为成都仅存较完整的唐代碑刻。

成都武侯祠中现存的53座碑刻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被誉为"三绝碑"的唐碑。此碑刻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因为碑文由曾任监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由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的柳公绰所书,由当时蜀中名匠鲁建所刻,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故被称为"三绝碑",而其《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的本名,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了。

2023年武候祠的散文通用九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武侯祠享有三国文化圣地的美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下面呢,就让我们细细参观,一一了解吧。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武侯祠景区。大家看到大门两侧,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请大家随着我手指的方向往右看,这一通就是明碑,明碑着重介绍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明碑的下面呢,是龙王的儿子——赑屃。民间啊,有这样一个传说——摸摸赑屃头,一生吃穿不用愁。一会儿啊,各位可以去摸摸看,图个喜头。

接下来,请各位随着我往左边走,这是武侯祠最大的一块石碑——“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碑”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绝碑”,为唐代作品。“三绝碑”位于大门的右侧,碑身及碑冒通告367cm,宽95cm,厚25cm。元和820xx年,剑南四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同僚来此拜谒诸葛亮,斐度作为幕僚随行。斐度很早以前就想写文章赞颂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怀着景仰之情写了这通碑文。碑文主要描写了诸葛亮的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称颂他是千古罕有的政治家。

公元820xx年,修建了这块碑,名为“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碑”。所以啊,这块碑又被称为“唐碑”。说到这儿啊,我想给位游客朋友要产生疑问了,这块碑又为什么叫“三绝碑”呢?这三绝到底是指的什么呢?其实啊,这三绝即指裴文、柳书、鲁刻。

三绝碑的碑文,由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兄弟,他的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无论是从文章、书法、镌刻上它都是精美绝伦的。所以啊,后人称之为“三绝碑“。大家可以近距离的欣赏欣赏古人的智慧结晶。

接下来,让我们前往下一个景点吧。

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候祠堂碑》。系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到武候祠拜谒诸葛亮,事毕,令人刻建了这通石碑,故此碑又有“唐碑”之称。

三绝碑的碑文,由武元衡的慕僚,节度掌书记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当时为成都府少尹,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后任过兵部尚书,其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也是当时的书法家,二人史书有传。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

三绝碑的碑文分序和铭两部分,正书共22行,每行约50字。在碑阴,刻有武元衡及慕僚共27人的职务、姓名和爵禄,碑文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不少精妙之处,裴在文中概述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并以前代名相姜尚、管仲、萧何、张良等人相喻,称颂诸葛亮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是“大名盖天地”的人物。使“三绝碑”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碑铭为骈体文,四言六十四句。碑文一气呵成,用辞精辟,书法端严,刚劲浑厚,受到后人赏识。因文章立意高远,辞句恳切,文章酣畅;书法严谨,字体遒劲;加止工匠刀法刚劲,极富气魄的刻技,逐渐形成“三绝”之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此碑因裴文、柳书及备述武候之功德而称绝于世,获得“三绝碑”的美称。成为武候祠内极其珍贵的文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成都地区潮湿的气候对石碑的侵蚀风化,加上玻璃框罩保护。

屹立于武侯祠大门内碑亭中的唐碑,又称"三绝碑",是成都最古老的碑刻之一。说到在后世的名声和影响,此碑在成都则首屈一指。

三绝碑唐碑本名《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立。碑身及碑帽通高367cm,宽95cm,厚25cm,下有碑座。碑帽的云纹雕饰,具有唐代石刻艺术特点。其石质为峡石。碑文共22行,每行约50字,楷书。

碑文作者裴度,是唐代中后期有名的政治家。元和二年(807)成都动乱,唐王朝派相国武元衡出任剑南四川节度使,裴度作为幕僚随行。裴度久欲撰文颂扬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便怀着景仰之情写了这通碑文。碑文内容分序文和铭文。序文开篇处,裴度称颂诸葛亮兼具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是千古罕有的封建政治家。斐度说,当[汉末]大乱,群雄纷争之际,士人奔走献策唯恐不力,诸葛亮独高卧隆中,自比管、乐,一旦刘备三顾,诸葛亮便以《隆中对》"一言而定其机势",确立三分鼎立的大计,出手不凡。斐度赞扬诸葛亮革除[汉末]弊政,执法公允,任人唯贤,治戒讲武。他认为经诸葛亮的苦心治理,僻陋的[蜀汉]政令划一,道德风行,一跃而为殷富之国,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斐度驳斥崔浩等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认为不可以成败论英雄,假如上天再给诸葛亮一些时间,必能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铭文为骈体,四言为句,共64句,铭文将诸葛亮比于前代名臣伊尹、姜尚、萧何、张良,盛赞其不朽业绩。最后,铭文称颂诸葛亮功德如高山流水,长存于天地之间,长存于蜀地百姓心中。

铭文:"昔在先主,思启疆宇,扰攘靡依,英雄无辅,爰得武侯,先定蜀土。道德城池,礼仪干橹。煦物如春,化人如神。劳而不怨,用之有伦。柔胜蛮落,铺敦渭滨,摄迹畏威杂居怀仁。中原旰食,不测 不克,以待可胜,允臻其极。天未悔祸,公命不果,汉祚其亡,将星中坠。反旗鸣鼓,犹走司马,死而可作,当小天下。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兼齐管晏,揔汉萧张,易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呜呼:奇谋奋发,美志夭遏。吁嗟严立,感受谪罚,闻之痛之,或泣或绝。甘棠勿翦,骈邑斯夺,由是而言,殊途共辙。本于忠恕,孰不感悦,苟非诚悫,徒云固结。古柏森森,遗庙沉沉,不殄禋祀,以乞于今,靡不骏奔,若有照临。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知公德音。元和四年,岁在己丑,二月二十九日建。"

书丹者柳公绰,为楷书中柳体创始人柳公权之兄,其书法浑厚笃实,既有柳体笔韵,又自具风格。后人赞赏唐碑碑文笔力雄健、辞丽义精,书法遒劲端严。加之刻工鲁建,刀法谨严,超群绝伦,故该碑有"三绝"之誉。如明代四川巡抚荣华在碑阳(正面)题跋,称斐文柳书"诚二绝也",堪与诸葛功德"相与垂于不朽"。其后,人们便习称为"三绝碑"。

三绝碑一千多年来,唐碑随岁月流逝也有所损伤,但剥蚀不大,至今绝大部分仍字迹朗整,基本完好。由于石质、气候等等原因,成都地区保存下来的古碑较少,此碑即为成都仅存较完整的唐代碑刻。

成都武侯祠中现存的53座碑刻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被誉为"三绝碑"的唐碑。此碑刻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因为碑文由曾任监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由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的柳公绰所书,由当时蜀中名匠鲁建所刻,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故被称为"三绝碑",而其《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的本名,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