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展望的中国范本(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2:14:26 页码:12
2023年展望的中国范本(模板8篇)
2023-11-12 12:14:26    小编:ZTFB

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不够,我们应该重视健康,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善。做好总结可以提高自身对工作的理解和把握。小编精选了一些经典书籍,供大家拓宽知识面。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一

财政体制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在致力于政府间财力分配格局调整的同时,着眼于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规范化、科学化与公正化,力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运行机制。本报告拟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进行概括的回顾,对其现状进行粗线条的描述,并简要涉及可能进行的进一步的改革。

本报告的第一部分回顾中国财政体制的沿革,着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制度的演变;第二部分描述中国财政体制的现状,分析当前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纵向财力分配,以及地区间横向财力分布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对中国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改革以来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1978年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1980年、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四次重大改革。其中前三次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共性,就是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后一次则是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尽管其中还存在很多缺陷。

1.财政包干体制的沿革。

(1)1980年中国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以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率先进行。为了改革过去中央政府统收统支的集中财政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各省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方面,对大多数省份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了财政包干体制的基础。从1982年开始逐步改为“总额分成,比例包干”的包干办法。

(2)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以适应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的需要。

(3)1988年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6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2.对财政包干体制评价(1)财政包干体制的历史作用首先,实行财政包干体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统收统支的过度集中管理模式,中央各职能部门不再下达指标,地方政府由原来被动安排财政收支转变为主动参与经济管理,体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其次,历次的财政体制改革都是对原有体制某种程度的完善,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方面显示出一定作用。地方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使其有能力增加对本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学、卫生等各项事业的投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再次,财政体制改革支持和配合了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激发出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力,带动财政收入增长,为其他改革提供了财力支持。

2.财政包干体制的制度缺陷。

包干体制注重政府间收。

[1][2][3]。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二

成立中国自己的精算职业组织是我国许多精算前辈、有远见的保险业监者和业内管理人员数年来的理想。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在都不是中国精算师,但都为这个理想做了大量的前期推动工作,都热切期盼着在我国成立一个有较高专业水平、职业素质、并能不断学习和提高、能为提高我国保险业管理水平发挥实质作用的中国精算师职业组织。

本届精算工作委员会决心继续为着这个理想去努力。

一、背景与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谈判历程,我国已于日前成功地加入了wto,并开始兑现对wto、对世界的承诺,包括兑现逐步开放保险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承诺。在这个开放和与接轨的转轨过程中,在国际金融业和资本市场正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年轻的中国精算师队伍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和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巨大挑战。

中国精算师职业组织的现状是,作为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的一个二级分会,于7月9日精算工作委员会获正式批准,我们这支队伍包括保监会组织的首届中国精算师考试认可的43名中国精算师,以及经过和中国(准)精算师考试认可的近20名准精算师。

这样的转换,也是精算工作委员会近几年的工作方向。

在国内精算师考试制度的完全运作尚有待时日的今天,一方面,中国精算师的稀缺使在仍些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市场的期望超过了我们的能力、经验;而另一方在,许多公司尤其是国内保险公司的精算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利用。

目前我们的许多力量来自于政策的扶持,如果我们不能证明我们这些人,除了通过精算师考试以外,我们精神,我们发展中的能力,我们的团结和活力,足以支撑起第一代中国精算师的声誉,足以支撑起中国精算师的组织开创初期的基石,我们就等于没有抓住曾经可能辉煌的青春。一句话,没有一个健全的中国精算师的组织和动作体系,没有一个在国际上有地位的中国精算师组织,没有精算师个体能力的提高,那么中国精算师的未来价值是不能保证的。

二、我们的目标。

理想中的中国精算师组织有着与目前一些成功精算师协会共同的特点一健全的组织构架,有效的决策程序,独立的选举程序,相对成熟的考试体系和教育制度,深度的学术和实务研究水平,有效的资源管理,广泛的影响力,并且是国际精算师组织的成员。

本届精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目标是一做好比较扎实的基础工作,推进精算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有序性,推进中国精算师地位和交流,扩大中国精算组织的对外影响。

首先,在组织和制度建设方面,逐步完善基础建设,完善和确定中国精算工作委员会的章程、明确的组织架构、选举办法,建立有效的决策程序和会议制度。精算工作执行委员会工作人员共10名,除了常务秘书外,其余均为兼职。委员会下设考试教育和制度两个工作组。这次会上10人已全部到位,委员会将启动各项工作,做到责任分明,共同推进。在分工方面委员会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副主任分别分管一个工作组。幅李秀芳负责、刘开俊、黄文军组成的考试教育工作组负责中国精算师考试组织中包括题库、考点、考试资料和精算人力资源的信息管理,精算师考试教材的组织编写、修改等工作,将由执行副主任林红直接协调;由杨智呈负责、任广通、崔丹组成的制度工作组负责中国精算师内部管理制度、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实务中一些新产生的、或有待明确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规则;对其他精算问题组织研究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发表,将由沈成方副主任协调。在今后几年,当条件成熟的时候,将新增研究组,专门收集、论证和组织研究项目组。常务秘书负责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和大事记录。今后工作委员会的选举采用预选小组的办法。执行委员会一般一个季度召开一次主任会议(含电话会议),工作组至少每半年开一次负责人会议。委员会的决策采取投票通过方式,凡涉及全国性会议或讲座的举办、活动资金的筹措和使用,各工作组的年度计划和预算,都将通过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并邀请顾问参加,经一定比例有投票资格的中国精算师通过方始执行。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三

《中国文化的展望》读书心得本书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一颗硕果,《中国文化的展望》读书心得。而全书对中国文化脉络的追问,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殷海光晚年将很大的精力倾注到这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小心翼翼地用他熟悉的逻辑学作骨架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中国文化的浓墨重彩来看。

在“论列中国近百余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的基础上,“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虽然用的是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其实字字是拳拳爱国心。本书陈列47种文化的论述,梳理4个文化特征,抽离出中国文化激变中的核心:家庭的瘦化,孔制崩溃、本土运动、代间紧张与冲突。网络时代的阅读,往往浮光掠影。网络时代的书籍,常常以猎奇博人眼球。一本前网络时代的文化研究之作,何以能够吸引我们静下心来,细细一读呢?沉甸甸的一册《中国文化的展望》在手,说实话一开始我的情绪颇有抵触。见惯了太多空洞无物的作品,实在不喜欢所谓“文化学者”那种空泛夸张的论调。凡事要寻找确据,科学研究是如此,文化也不例外。细细阅读之后,我为殷海光先生所叹服,其书不仅值得人们一读,且更宜细细品味。

依笔者之浅见,本书看点有三,殷海光先生解决了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三个课题。展望未来:文化研究重在解释还是预测?本书首开实证性中国文化研究的先河。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先看其参考文献,注释和索引。令人欣喜的是,这部作品将作者的注释、文献及索引全文列入,我首先找到了波普尔还有若干逻辑学家的`名字,再其后是若干科学哲学家的名字与作品引用。显然,这部作品,更注重于从客观角度探讨文化问题的深层次问题,而不是陷入那些大而无当的泛泛之论。

就本书而论,作者不仅给出了文化的独特定义,其文化研究的视角,更是从逻辑学、经验哲学、价值伦理观、进化社会学到文化人类学无不涉及。试图从科学实证的角色来考察的文化,殷海光先生算是一个先驱人物。他力图以客观实证论述文化,从他的观点来看,文化学研究对于先生而言,只具有工具性意义。

一本名副其实的文化类学术著作,不应该仅仅是解释过去,而且更应该能够预测未来。殷海光不屑于从故纸堆中搞学问,而是力图以“社会良知”为自任,来阐释文化与社会发展之大势。就近年来关于互联网与地球村的文化传播,以及知识分子的处境与自我认同的重大热点议题,殷海光都在本书中作出了准确的预言。作为文化研究大师,殷海光先生实在是实至名归。面对真理:文化研究学者应是“硬心”还是“软心”?在当前全球化的大势之下,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人如何通过文化而认同于中国。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四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17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内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17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发展到46家连锁店。

3、新的资本注入。

1 / 6

张,新股东注资给公司扩张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资金一方面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开店速度。拥有国内最大茶叶基地的云南龙生集团目前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成功引进5500万元的风险资金,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后,正在积极准备争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闻投资集团以1.3亿元收购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强大的资本注入让茶厂得以快速发展;而在引资时,博闻投资集团的目的就很明确——要让云南勐海茶厂尽快上市,成为“国内茶叶第一股”。新组建的老字号企业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计划也是上市。

4、产业的变化

茶叶加工由手工转向机械化,大多数的名优绿茶加工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特别是小型名优茶加工设备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高名优茶加工的效率和茶叶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改进,茶叶品质也在不断提高,适应了市场对高品质茶叶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乌龙茶通过采用空调做青,在夏季也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乌龙茶。此外茶叶的清洁化生产也有了很好的开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各企业都加大了对厂房和设备的改造,大型的精制企业大多数已经通过iso9000系列、haccp等质量认证。乌龙茶出口企业精制加工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封闭式生产,为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从2017年开始,国家对茶叶企业实行qs认证,进一步促进了茶叶初精制企业厂房和设备改造工作的开展。

5、市场的发展

茶叶消费热点转换很快,有机茶被消费者接受并迅速得到了认可,继绿茶、乌龙茶之后,普洱茶在国内市场兴起,有效带动茶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2003年以来,普洱茶发展迅猛,云南龙生集团过去是以生产绿茶为主企业,三年时间,普洱茶生产从少量到批量,2017普洱茶销量占到集团总销量的1/3,并且其利润率超越了其他品种。2017年计划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中国茶业发展现状与展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五

中国梦是指每个中国人追求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梦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体会。中国梦是我们的希望和动力,它鼓舞着我们奋斗向前。在不断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中国梦的伟大和深刻内涵。以下是我对中国梦的展望和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梦体现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期许和憧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曾历经了屈辱和困苦,但我们从未放弃对国家前途的期待。如今,中国正以自己的方式踏上了一条更加坚定的发展道路。我们拥有着自豪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有千百年来的智慧积累。中国梦将我们带向一个更加繁荣和富强的未来,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着我们前进。

其次,中国梦强调了个人的价值和发展。中国梦不仅仅代表了国家的追求,也包含了每个中国人实现自己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国梦强调每个人都是这个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无论是在经济、科技、文化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只有每个人的梦想得到实现,中国梦才能成为现实。中国梦给予了每个人更多的机遇和空间,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另外,中国梦要求我们追求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文化差异也很明显。但中国梦要求我们坚持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以此凝聚我们的力量。中国梦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我们需要共同为之努力。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民众的团结和共同进步,才能引领国家向前发展。通过传承经典文化、加强教育和社会服务,我们可以携起手来,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最后,中国梦需要我们担负起责任和义务。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努力。中国梦将我们每个人都视为国家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我们需要关注社会问题,积极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只有秉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树立社会责任感,我们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真正的贡献。

中国梦是一个伟大而崇高的梦想。在不断实践和努力中,我们共同迎接着中国梦的到来,同时也体味到其中的责任和奉献。通过展望中国梦,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美好和繁荣的未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奋斗,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这就是我对中国梦的展望和心得体会。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六

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为此,学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3个不同判断,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采取了一些总量调节的`措施,但是调控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倚重行政手段.对政策实施的效果目前又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问题直接和微观经济相关.改善宏观调控、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自身的改革、推动教育产业发展,实现人力资本深化是保持稳定增长的必要措施.

作者:吴敬琏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刊名:经济前沿英文刊名:forwardpositionineconomics年,卷(期):“”(1)分类号:f2关键词:中国经济调整前景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七

如果中国保健行业发展之后的今天,依然只有投机缺乏投资,只重营销缺乏管理,只炒短线不虑长远,这个行业必然与房地产、医疗、教育行业一样,**不断,“珍奥直销牌照被吊销”事件就会重演。

记者:2006年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它给了你什么启发?

孙标:2006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黄帝内经》,在“废除中医”的一片喧嚣中,让我静思中医的价值。《黄帝内经》无疑是前的一本医学源流经典,但也是一门汇集先贤智慧的哲学著述,营销人同样可以从中受益。比如《内经》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作为营销人要成为赢家,首先要把握行业大势,使公司营销策略与之适应。比如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一个人发病,外邪只是一个方面,自身的正气才最重要。自身的正气靠什么呢?靠“五脏安和”,需要心、肝、脾、肺、肾协调运做,落实在营销上就是4p整合、“线上”与“线下”、策划与执行要统一。具体如何协调呢?五脏之间“阴阳互行,相生相克”,这类似与公司内科研、生产、营销、财务、人资等部门的统筹。中医的健康模式是“整体平衡”,在营销管理上,就是“匹配”、“match”,一个营销人既要知道4p整合,还需要在公司系统中掌握相生相克的道理。部分的功能亢进,而不是整体的协调,就埋下了疾病的隐患,公司内营销与其它“脏腑”不协调,也为内部损耗,甚至冲突留下祸根。“大医医国,其次医人”,其道一也。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八

新一代领导人可以通过进一步改革,理顺政府和经济的关系,建立基本的社会福利制度,推进司法、公共财政、金融系统改革,并通过积极运作破除西方国家的夹击。一系列努力之下,中国经济可望在未来10年创出前低后高的发展格局。

未来10年,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面对艰巨任务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要克服国际、国内的种种困难,才能使中国经济再创本世纪最初10年的辉煌。

考验极其复杂严峻

各种各样的信号表明,未来3到5年,中国经济将面临重大的考验。这可以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国际形势来看,欧债危机的影响远没有消除,其彻底解决还有赖相当的时间和努力,中间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波折。比较乐观的估计是,在未来两年之内,欧洲能找出一个基本解决框架,逐步化解危机。

比欧债危机更加严重且尚未完全爆发的危机,是美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动荡。美国的财政问题远比欧洲严重,其基本财政赤字占gdp的7%以上,包括医疗保险、退休养老等联邦政府债务占gdp的100%,人均负债水平达到10万美元之多。这一系列困难不可能简单通过货币政策的量化宽松来应付过去,根本性地削减福利性开支、增加财政税收的改革措施是不可能避免的。虽然改革是让美国经济走出泥潭的必由之路,但问题是,美国的危机远远没有全面爆发,避免危机的改革迄今还完全没有启动。可以预见,在美国新总统上台之后,这种改革的压力会与日俱增。在美国国内的政局不断拖累改革进程,而欧洲逐步走出欧债危机阴影、步入改革道路之时,全球金融界的焦点将重聚美国。最让人担心的是,经不起推敲的`美国公共财政数据,会令资本市场产生新一轮的动荡,美债危机、美元危机将会冲击整个世界。

除了来自经济方面的冲击之外,影响中国未来3到5年发展的另一个重大国际因素,就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这种怀疑态度主要体现为对中国的发展不看好,出现了各种各样唱衰中国的声音。其另一个表现,就是美国的国际战略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各种渠道限制中国的发展。所谓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亚洲,说穿了就是压迫中国的国际运作空间。这种国际环境将使今年比之于10年前领导人换届之时更为明显恶化。恶化的国际环境,会极大地干扰中国战略决策者的注意力,也会为中国的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发展制造出种种羁绊。对于新一代领导人来讲,这种恶化的国际环境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挑战。

国际之外,中国未来3到5年的困难,更多体现在国内经济运行方面。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因素正在退出舞台,其中包括房地产。未来若干年,房地产投资的完成额不可能回到过去10年那样高的增长速度,中国的高地价和高房价必然会出现一个相对较长的调整过程。在这个调整过程中,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力度不可能持续高位。与此同时,出口这个中国加入wto之后的重要增长引擎,也会因为国际经济的增速放缓而日益减弱,贸易顺差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会持续下降。

中国经济旧有增长机制的退出,不可能迅速由增长的新亮点进行弥补。这些新的增长亮点首先是逐步上升的居民消费。经过我们的计算,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17年开始每年上升1%左右,这一趋势将会持续,但需要3-5年才能达到45%以上。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将继续体现,但在未来的3到5年中,由于公共财政改革不到位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压力尚待化解,其也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增长的巨大新动力。至于生产能力的改造和从东部向西部的转移,也会在未来3到5年之内出现一定困难,这种增长动力不可能完全到位。所以,从国内来看,新增长点不可能迅速上升而取代旧增长点。

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

尽管中国经济未来3到5 年面临种种挑战,但增长的潜力还是巨大的。

首先,尽管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人均gdp水平仅仅达到美国的18%。就算中国经济未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也仍有从18%到35%即拉丁美洲国家相对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能够推进一系列的改革,那么,中国经济完全有望达到日本、韩国等资源约束型国家的发展水平,那就是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75% 。不管是35%还是75%,从18%起步的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是非常大的。

再者,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大国经济。中国有巨大的腹地,中西部仍有大量待发展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百姓仍然十分贫穷,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十足,人们努力工作的热情仍在。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大国经济,不同于日本、韩国等相对的小国经济,从长期来看,中国完全可以走上不依赖外需的发展道路。

其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原始动力仍然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从百姓到精英阶层,对于经济制度的现状仍然是不满意的,改革的呼声仍然是巨大的。这种原始的改革动力完全可以被新一代领导人所凝聚,形成一股新的推动改革的力量。这一点与1985年的日本完全不同。1985年的日本,在经济制度的变革方面已经出现了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迹象,经济发展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最近的研究,历史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仅仅达到美国18%的基础上,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未来仍然有10-20年的经济较快增长前景,中国经济的潜力是不容怀疑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