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展望的中国范本(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9:52:27 页码:10
最新展望的中国范本(汇总17篇)
2023-11-12 09:52:27    小编:ZTFB

语文学习是培养人们细心观察、准确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重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总结时要注意避免的一些误区有哪些?如果您需要了解不同领域的总结写作技巧,可以参考下面的范文。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工业获得飞跃发展,产业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年产量已突破2000万辆大关,并预计在2020年前超过3000万辆。与此同时,汽车保有量也快速上升,已突破1.5亿辆大关,并预计在2020年前达到2.5亿辆左右。在汽车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国民富裕的重要标志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汽车产业大而不强,以及越来越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和石油安全等重大问题。

汽车能源与环境问题也是21世纪全球汽车业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全球低碳发展目标和日益严格的油耗法规客观上要求尽快实现车辆能源动力系统的转型升级。为此,引发了全球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变革:以汽车排放洁净化、汽车燃料节约化、汽车能源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种节能环保汽车迅猛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实现了产业化,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市场,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和升级。预示着21世纪的前20年将是汽车能源动力系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从中长期看,为了达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全球能源结构也将发生重大调整,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集中供应能源体系将转变为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分布与集中供应相结合的能源网络新模式。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作为能源网络中用能、储能和回馈能源的终端,将成为世界经济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根本上解决空气污染、能源安全、低碳发展等重大问题。

全球汽车能源动力系统技术变革为中国提供了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中国还具有独特的发展环境和优势。中国交通体系结构呈现明显的“点-线-面”特征:大城市和大城市群为“点”,联接大城市的交通干道为“线”,广大中小城镇和农村区域为“面”。在“点”上,公交系统占主导,公交车辆电动化全球领先;在“线”上,铁路占主导,高铁电气化全球领先;在“面”上,短途交通工具占主导,电动自行车全球领先。在这一交通体系中,中国乘用车主要集中在城区驾驶,具有短途出行为主的特征,加之中国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的体制优势,在已有的交通电气化基础上,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具有发展出全球领先优势的巨大潜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将其确立为国家战略。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经历了“十五”以来的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的研发、示范与考核,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产业化与市场推广形势喜人,2017年年销量已突破30万辆,居世界第一位。本文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研发进展进行简要总结与展望。

中国从“十五”开始对电动汽车技术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研究开发。“十五”期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打基础的阶段,组织实施了国家“十五”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十一五”期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打基础到示范考核的阶段,组织实施了“十一五”“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从示范考核到产业化启动阶段,组织实施了“十二五”电动汽车重点专项。

在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传统汽车技术落后、电动汽车与国外处于相近起跑线的背景下,为在世界汽车工业新一轮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取得有利地位,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2001年,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批准,中国实施了国家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1]。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以汽车整车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技术为开发重点,采取整车牵头、零部件配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根据整车产品特征属性和关键核心系统共享属性,建立了电动汽车“三纵三横”的矩阵式研发布局[2](图1)。

“三纵”是指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3种整车。“三横”是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多能源动力总成电控等三大关键零部件系统。在“三纵三横”研发布局中,整车项目单位对整车各个阶段和总体目标的质量、进度和资金运用全部负责,实现了对总成、子系统和零部件研究课题的择优组合、协调、指导、监控,从而构成了产业链纵向子联盟;同时,为了使“横向”能够联合和交流,培育3种整车共同的零部件基础和产业链,分别成立电池、电机、电控3个专题组,负责协调零部件系统技术指标,建立评估和技术标准体系,同步进行安全性、可靠性协调开发等。

通过“十五”国家科研资金的投入,在国内形成了20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2000多名技术骨干组成的研发队伍,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建立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队伍,推动出台了26项国家标准;累计申请796项国内外专利。专项的实施,对于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重点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3]。

《关于中国汽车新能源的展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二

2011年,世界经济呈现新兴经济体复苏较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但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分化走势,国内经济出现经济增速同比下降但物价涨幅同比上升的复杂局面。我国抓住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经济增长减速平稳。2012年,受发达国家债务危机拖累,世界经济延续缓慢复苏、低速增长走势,国内外因素要求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我国应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将进一步激发自主增长活力。2012年,预计gdp增长8.5%左右,cpi上涨3.5%左右。

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给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基础上,2011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此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将陆续出台。未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储蓄资源丰富、学习追赶型科技后发优势和国内企业建设国际竞争新优势积极性高涨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以优惠政策动员国内更多战略资源投向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将加速固定设备更新换代,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将在产业结构向上调整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作用下,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省藏区的指导意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贯彻,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扩大居民消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2011年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十二五”内贸规划即将出台,也将有力促进国内贸易和完善流通体系;央行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都将为网络消费和银行卡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提供良好环境。此外,随着个税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针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也将稳步提高,消费购买力较强的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政策因素和人口结构因素等将有利于我国消费需求保持稳步加快的增长态势。

国内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其一: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调整将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放缓。2012年控制物价总水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假设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对2012年的翘尾因素影响约为1.7个百分点,如果要将全年物价总水平控制在3.5%左右,则要求新涨价因素要比2011年的2.8个百分点低1个百分点。考虑到逐步消化巨额货币存量的需要,货币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总体“稳健”,灵活操作的取向,针对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的新变化,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2012年不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房地产调控政策在2012年仍将延续,受资金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投资将可能出现明显减速,进而带动投资增速放缓。

其二:地方财政债务压力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尽管总体可控,但部分地区短期流动性风险正在不断聚集和暴露,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将进一步严格规范。此外,土地收入方面也不容乐观,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加大了供地力度,但由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及资金链问题影响,土地市场交易数量却在降低,大部分成交土地为底价成交。因此,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相对于庞大的投资建设任务将更显不足,这将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形成抑制。

其三:节能减排等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新要求,将制约粗放型增长。2011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较快,使得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2011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未来5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并且对各地方、各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了任务分解目标,这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两高一资”产业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其四: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我国经济运行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投资和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在物价上涨初期,由于需求动力仍然稳定,以名义价值量计算的增加额可能还会上升,然而随着物价上涨时间进一步持续,将对需求形成抑制,进而使经济增长的实际量和名义量同时下降。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三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17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内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17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发展到46家连锁店。

3、新的资本注入。

1 / 6

张,新股东注资给公司扩张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资金一方面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开店速度。拥有国内最大茶叶基地的云南龙生集团目前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成功引进5500万元的风险资金,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后,正在积极准备争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闻投资集团以1.3亿元收购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强大的资本注入让茶厂得以快速发展;而在引资时,博闻投资集团的目的就很明确——要让云南勐海茶厂尽快上市,成为“国内茶叶第一股”。新组建的老字号企业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计划也是上市。

4、产业的变化

茶叶加工由手工转向机械化,大多数的名优绿茶加工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特别是小型名优茶加工设备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高名优茶加工的效率和茶叶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改进,茶叶品质也在不断提高,适应了市场对高品质茶叶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乌龙茶通过采用空调做青,在夏季也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乌龙茶。此外茶叶的清洁化生产也有了很好的开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各企业都加大了对厂房和设备的改造,大型的精制企业大多数已经通过iso9000系列、haccp等质量认证。乌龙茶出口企业精制加工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封闭式生产,为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从2017年开始,国家对茶叶企业实行qs认证,进一步促进了茶叶初精制企业厂房和设备改造工作的开展。

5、市场的发展

茶叶消费热点转换很快,有机茶被消费者接受并迅速得到了认可,继绿茶、乌龙茶之后,普洱茶在国内市场兴起,有效带动茶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2003年以来,普洱茶发展迅猛,云南龙生集团过去是以生产绿茶为主企业,三年时间,普洱茶生产从少量到批量,2017普洱茶销量占到集团总销量的1/3,并且其利润率超越了其他品种。2017年计划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中国茶业发展现状与展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四

中国梦是一个全民共同的梦,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也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梦的力量和影响。通过参与和观察,我对中国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下面我将从繁荣富强、民主法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和谐世界五个方面来展开讨论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繁荣富强是中国梦的核心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曾亲眼见证了许多高楼大厦的林立和现代化设施的完善,这无疑是中国梦的体现。我深信,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我们才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其次,民主法治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引导下,人民的利益得到了更好地保障和实现。我们可以通过选举产生国家的领导人,参与各种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法制日益完善,公正的司法体系也在逐渐建立起来。这一切的进步,使我们的国家更加法治化、民主化。

文明和谐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和睦共处很重要。我国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推行多元文化,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更加频繁。在社会和家庭中,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礼仪和文明的表现。我相信,通过文明的交流和和谐的相处,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人们思想觉醒和意识提高,我们更加强调每个人的平等权利和自由选择。不论是从性别、种族、宗教、政治等方面,我们都应该追求平等。只有每个人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最后,中国梦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国内的繁荣和美好生活,更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而努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主张合作共赢,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中国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综上所述,展望中国梦是一个宏大的目标,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追求繁荣富强、民主法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和谐世界,我们可以实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作为普通中国人,我愿意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努力奋斗。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五

一年以来,在办公室各位主任的领导与支持下,在各位同志的密切配合下,爱岗敬业,勤奋努力,工作踏实,思想坚定,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回顾一年来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素质进一步提高。把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重点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等篇章,并在把握实质、领会精髓、指导工作上下功夫,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有效地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和同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当好参谋助手。走出去,请进来,联系实际,深入调查,认真负责地组织起草了市政府领导讲话、工作报告、汇报材料等。如《政府工作报告》、打造工业强市、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发展环境等材料。同时,积极撰写有关调研材料,为领导决策起到了参谋助手作用。

三是恪守为民之志。把群众满意、领导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群众来访和办事人员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自始自终耐心细致,诚恳待人,切实为领导分忧,为百姓解难,使广大群众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满意,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四是作风廉洁高效。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公仆意识,勤政廉政务实。按照中纪委关于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标准要求自己,自醒、自警、自励、自重,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生活上从严要求自己,思想上自觉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同时,按照办公室制订的《机关效能建设十项制度》,坚持网上签到,每天记工作日志,自我激励,自我鞭策,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公务员形象。

三、存在的不足。

一年来,虽然自己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缺点。一是工作当中主动向领导汇报请示的少,给领导具体指导造成盲点。二是调研不够,有些情况了解得不够细,不够实,不够多,掌握材料不够充分。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1、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把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结合起来,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2、积极主动向领导、同事虚心学习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多与大家进行工作上的协调、沟通,从大趋势、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博采众长,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在工作中,我尽管还存在好多问题,但我相信,在组织和领导的关怀下,在同事的帮助下,我一定踏踏实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好,弥补不足,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信访工作者。

==教师篇==。

小学班主任的年度工作总结。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六

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为此,学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3个不同判断,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采取了一些总量调节的`措施,但是调控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倚重行政手段.对政策实施的效果目前又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问题直接和微观经济相关.改善宏观调控、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自身的改革、推动教育产业发展,实现人力资本深化是保持稳定增长的必要措施.

作者:吴敬琏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刊名:经济前沿英文刊名:forwardpositionineconomics年,卷(期):“”(1)分类号:f2关键词:中国经济调整前景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七

新一代领导人可以通过进一步改革,理顺政府和经济的关系,建立基本的社会福利制度,推进司法、公共财政、金融系统改革,并通过积极运作破除西方国家的夹击。一系列努力之下,中国经济可望在未来10年创出前低后高的发展格局。

未来10年,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面对艰巨任务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要克服国际、国内的种种困难,才能使中国经济再创本世纪最初10年的辉煌。

考验极其复杂严峻

各种各样的信号表明,未来3到5年,中国经济将面临重大的考验。这可以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国际形势来看,欧债危机的影响远没有消除,其彻底解决还有赖相当的时间和努力,中间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波折。比较乐观的估计是,在未来两年之内,欧洲能找出一个基本解决框架,逐步化解危机。

比欧债危机更加严重且尚未完全爆发的危机,是美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动荡。美国的财政问题远比欧洲严重,其基本财政赤字占gdp的7%以上,包括医疗保险、退休养老等联邦政府债务占gdp的100%,人均负债水平达到10万美元之多。这一系列困难不可能简单通过货币政策的量化宽松来应付过去,根本性地削减福利性开支、增加财政税收的改革措施是不可能避免的。虽然改革是让美国经济走出泥潭的必由之路,但问题是,美国的危机远远没有全面爆发,避免危机的改革迄今还完全没有启动。可以预见,在美国新总统上台之后,这种改革的压力会与日俱增。在美国国内的政局不断拖累改革进程,而欧洲逐步走出欧债危机阴影、步入改革道路之时,全球金融界的焦点将重聚美国。最让人担心的是,经不起推敲的`美国公共财政数据,会令资本市场产生新一轮的动荡,美债危机、美元危机将会冲击整个世界。

除了来自经济方面的冲击之外,影响中国未来3到5年发展的另一个重大国际因素,就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这种怀疑态度主要体现为对中国的发展不看好,出现了各种各样唱衰中国的声音。其另一个表现,就是美国的国际战略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各种渠道限制中国的发展。所谓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亚洲,说穿了就是压迫中国的国际运作空间。这种国际环境将使今年比之于10年前领导人换届之时更为明显恶化。恶化的国际环境,会极大地干扰中国战略决策者的注意力,也会为中国的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发展制造出种种羁绊。对于新一代领导人来讲,这种恶化的国际环境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挑战。

国际之外,中国未来3到5年的困难,更多体现在国内经济运行方面。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因素正在退出舞台,其中包括房地产。未来若干年,房地产投资的完成额不可能回到过去10年那样高的增长速度,中国的高地价和高房价必然会出现一个相对较长的调整过程。在这个调整过程中,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力度不可能持续高位。与此同时,出口这个中国加入wto之后的重要增长引擎,也会因为国际经济的增速放缓而日益减弱,贸易顺差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会持续下降。

中国经济旧有增长机制的退出,不可能迅速由增长的新亮点进行弥补。这些新的增长亮点首先是逐步上升的居民消费。经过我们的计算,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17年开始每年上升1%左右,这一趋势将会持续,但需要3-5年才能达到45%以上。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将继续体现,但在未来的3到5年中,由于公共财政改革不到位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压力尚待化解,其也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增长的巨大新动力。至于生产能力的改造和从东部向西部的转移,也会在未来3到5年之内出现一定困难,这种增长动力不可能完全到位。所以,从国内来看,新增长点不可能迅速上升而取代旧增长点。

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

尽管中国经济未来3到5 年面临种种挑战,但增长的潜力还是巨大的。

首先,尽管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人均gdp水平仅仅达到美国的18%。就算中国经济未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也仍有从18%到35%即拉丁美洲国家相对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能够推进一系列的改革,那么,中国经济完全有望达到日本、韩国等资源约束型国家的发展水平,那就是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75% 。不管是35%还是75%,从18%起步的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是非常大的。

再者,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大国经济。中国有巨大的腹地,中西部仍有大量待发展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百姓仍然十分贫穷,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十足,人们努力工作的热情仍在。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大国经济,不同于日本、韩国等相对的小国经济,从长期来看,中国完全可以走上不依赖外需的发展道路。

其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原始动力仍然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从百姓到精英阶层,对于经济制度的现状仍然是不满意的,改革的呼声仍然是巨大的。这种原始的改革动力完全可以被新一代领导人所凝聚,形成一股新的推动改革的力量。这一点与1985年的日本完全不同。1985年的日本,在经济制度的变革方面已经出现了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迹象,经济发展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最近的研究,历史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仅仅达到美国18%的基础上,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未来仍然有10-20年的经济较快增长前景,中国经济的潜力是不容怀疑的。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八

殷海光曾以“五四之子”自任,是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舆论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先锋.20世纪60年代,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他开始沉静思考文化问题,著成中国文化的展望.在这部代表性作品中,殷海光实现自由主义文化观的初步而重要的转折.

作者:何卓恩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刊名:理论月刊pku英文刊名:theorymonthly年,卷(期):“”(8)分类号:g04关键词:殷海光文化自由主义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九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主任。

解放军总医院亚健康研究所副所长。

关键词:医院,体检中心,发展趋势我国的健康体检现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伴随着国家提出的“关卡前移、重心下移”、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的贯彻,目前我国各类体检中心数量激增,呈“火山爆发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体检中心5000余家。其形式是多种体检机构并存:专业体检机构,包括独资和合资的体检企业;医院体检中心,是以医院为依托建立的,这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体检机构,占我国体检机构数量的90%以上;有些地区还存在流动体检队。

面对空前激烈的竞争,体检中心特别是医院体检中心,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要想处于不败之地,实现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成以下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

由单健康纯体检向健康管理转变。

首先,这个转变是完善医院功能延伸和做好检后服务的需要。目前国家提出的“关卡前移,重心下移”的号召就是要以预防为主、从源头堵住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的举措。医院办体检中心就是相应国家的号召从以治病为中心向防病为中心转变。现在,单纯的健康体检造成的局面是,一方面体检中心检出患有疾病病没人管;而另一方面,医院又存在病员不足和流失的现象。所以,完成单纯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的转变可以解决以上矛盾。

其次,完成单纯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转变,是体检中心摆脱经济压力的出路之一。毋庸讳言,医院体检中心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医院认识到,健康体检中心是医院创收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已经有人提出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药械和健康体检将成为医院三足鼎立的收入来源。在我国南方经济发达省份有些医院的健康体检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20%左右。在我国的健康体检中心激增的现状下,体检中心要完成经济指标是一件很艰巨的任务。出路何在?采取涨价、单纯增加体检人数、降低人力和试剂成本的做法都不可取。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附加值,完善服务,实现体检全程收益。让我们借鉴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中国移动数字业务是去年增长最快的业务版块,在通话费下调的情况下,整个行业的利润为什么能实现持续高速的增长?原因是以短信、彩信以及无线上网等附加服务产生了巨大效益。一个完整的体检过程包括检前、检中、检后三部分,这三个部分的组合也就是健康管理过程,这三个部分的共同完成,才能实现体检过程的全程收益。因此,医院体检中心不仅应该开展以健康教育为核心的检前服务,还可以开展大量检后服务工作,包括:检出病后门诊治疗、预约跟踪服务、定期观察复检、绿色通道入院等等。

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当中,“慢病管理”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慢性病的人群有多大?又如何进行慢病管理?是我国目前医疗健康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和重要的问题。让我们看2006年来自cdc的报告:2000年以前的十年间,肺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6种慢病占总死亡人数的35.7%;高血压、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而高血压的知晓率仅30%、治疗达标率不足10%;糖尿病在6年内大城市的患病率上升了40%;成人超重、肥胖逐年上升,其中肥胖10年内上升97.2%,专家预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不久将超过烟草。慢病造成的生活质量恶化、直接间接经济负担、生命年损失严重威胁着中国居民的健康。可见,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任重道远,开展对慢病的管理大有可为。

第二个转变:是由单纯经营型向学科建设型转变。

前几年,在医院中,体检中心是一个不受重视的科室。医生也往往不愿去体检中心工作。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学术地位。医院把体检中心仅仅当作一个单纯给医院创收的“摇钱树”,而对从业人员的学术发展不够重视。结果是造成我们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既流汗,又流泪”!“流汗”是我们指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平时体检工作非常辛苦,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医院创造了丰厚的效益。然而,这些人员的专业发展和学术地位从来也没有人关心。至使到了调级和晋升职称的时候,我们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既没有课题也没有文章,只有暗自“流泪”。有此可见,完成好这个转变,是从根本提升从业人员的学术地位,从根本上解决职称、课题、文章等硬件考核指标;从而稳定从业队伍,提高从业人员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步骤。

那么,那些科研工作适合在体检中心开展呢?1.开展流行病学的相关调查。体检中心拥有大量的受检人员,开展流行病学大样本调查研究是体检中心的强项,特别对于特种行业、特殊人群的体检结果还能够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课题研究前一定要征求流行病专家的意见,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数据收集的完整性。2.开展分子遗传病研究。根据体检中心受检人员的特点,在体检中心开展多基因病的研究较为合适。例如:高血压病是多种微效基因共同作用所致。对高血压易感基因的多态性的研究就很容易开展。3.为国家重大课题提供基础人群。拥有大样本人群是体检中心进行科研的优势之一。很多体检中心的主任也很想凭此优势自己申请课题,而对参加别人的课题有的人就不太感兴趣。我们说想自己独立申请课题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每个人的科研水平和基础不同。同时,在我们也必须了解国家所有的科研基金都是“锦上添花”,从来不会“雪中送炭”。也就是说,你如果没有任何的研究工作基础,谁都不会资助你的。试想,如果你是一个连课题都没有参加过的人,你凭什么让国家相信你能够完成课题?所以,参加和为国家重大课题提供基础人群是体检中心开始科研工作的很好切入点。4.开展亚健康的研究。在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客人中,亚健康人群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医院中的亚健康评估仪器也大都集中在体检中心。所以,在体检中心开展亚健康的评估和干预研究有很大的优势。

第三个转变是由单纯疾病检查向健康评估转变。

在第一个转变中,我们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在体检中心开展健康管理。然而,健康管理一般是由四个步骤组成。第一步,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即发现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第二步,健康状况评价和预测,即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第三步,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及咨询指导,即解决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第四步,健康管理服务,是上述的三个步骤不断循环,解决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实现走上健康之路的目的。由此可见健康状况信息的采集是健康管理的基础。信息采集的是否全面准确是健康管理是否成功的基础。

那么,我们目前的普通医学体检项目能满足健康管理信息采集的要求吗?我想谈一下我们在体检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困惑”与“尴尬”。有不少体检客人花了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进行体检,结果一出来,医生说他没有病,而病人则抱怨说,没有病我为什么不舒服?这就出现了体检者主述不适,医生诊断未见实质性病变――体检者和医生各执一词的情形。问题就出在传统医疗中医生关注的是“disease”即“疾病”,而体检者关注的是“illness”即“不适”。同时,在医院中各种诊断仪器的采用和诊断标准的制定都是区别正常人和病人的,没达到诊断标准或仪器没有检测出来,医生就说你没有病。但是,我们健康管理管的是人,而不仅仅是管病。这就引出了“传统医学检查在是否存在缺陷”以及“亚健康检测”的思考。

“亚健康”是指人的健康状况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身体没有病却感到不舒服。在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客人有一大部分属于亚健康人群。这部分客人用传统的诊断仪器和疾病判定标准是无法检出“疾病”的,也就无法回答体检客人为什么不舒服的问题。有此可见,在健康体检中开展以评价健康为目的的健康评估和亚检康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对于“未病”的防治,我们祖先早有论述。不仅有《黄帝内经》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更有“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与现代的“防病胜于治病;预防第一,治疗第二”的理念一致。

在体检过程中开展亚健康检查过程中必需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应当明确自身定位,处理好和传统医疗诊疗手段的关系:亚健康诊断不是定性,也不是定量,而是定“向”,可以对某一系统或器官的失衡和功能下降做出提示。第二,亚健康测定仪器和传统诊疗仪器之间是“互补”关系,不是竞争关系,永远不要试图用亚健康仪器代替传统诊断设备。因为,绝大多数亚健康仪器不能做诊断,只能做评估。第三,对亚健康状态我们采取“干预”而不是“治疗”。就是说不是靠药片和手术刀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对运动、饮食、心理等生活方式的指导改善其健康状况。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健康和亚健康的评估提供了众多可以选择的手段。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自主神经测定仪、红外热呈像系统、“鹰眼”疾病早期诊断系统、超倍生物显微系统、食物不耐受检测、脉搏波检测(pwv)、量子共振检测、经络能量健康评估系统、心脏负荷测定系统(ai)、基因检测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人体的健康状况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面评估和疾病的早期预警成为可能。

展望。

我国健康体检已经经历了萌芽期和成长期,目前开始已经逐步进入了成熟期。医院体检中心作为我国体检行业主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整体优势,在行业发展中应该起主导作用。眼界决定境界:我们体检中心的负责人应该加强学习,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定位决定地位:作为体检中心的主任,如果你把自己的体检中心定位成单纯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的“摇钱树”。那你在医院永远不会有地位。一定要发展学术,开展课题研究,让学术和科技为体检中心的发展和自身地位的提升奠定基础;思路决定出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体检市场上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有创新的思维,不断地根据市场的变化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细节决定成败:体检服务区别于普通医疗行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更多地强调了服务的重要性。然而,抓好服务的核心就是细节管理。所以,体检中心必需加强细节管理;脑袋决定口袋:体检中心的领导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实现上述三个转变,这样你们体检中心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十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未来五年以及十五年的发展蓝图进行了科学擘画,特别是对远景目标提出了三个“新”要求,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三个“新”点明了五中全会公报的核心要义,更为我们下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谋好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鼓足了干劲。在开局起步的关键环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借风使力、乘风而上,不仅要“求新”,更要“用心”,让“新意”与“心意”相通,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服务群众既要立“新意”,又要用“真心”。“恪守为民之责,力行为民之举。”当前,在不断迈向新发展阶段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加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球化,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人民群众对于生命安全、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已经成为基层干部肩头的“责任担”。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用真心听民意、体民心、察民情,要从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需求、不同感受出发,深入了解人民群众最真实的需求。同时,要从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几件“关键小事”出发,将眼睛放向小处、把手搭在实处、用力解决难处,想新办法解难题、定新方案解民忧,真正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心上、落到实处。

锤炼本领既要有“新招”,又要有“耐心”。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今社会,知识结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为了应对随时出现的困难与挑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不能做“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人,而是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本领,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自己的学问。面对未来,如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仅仅需要我们有新招,更需要我们不断耐心地学习、探索、尝试,早谋划、早筹备、早落实。要始终牢记“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努力学习,耐心做实做细基础性、常规性任务,在基层治理层面下好绣花功夫,更要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成为“行家里手”。通过内修理论素养、外练实践真招,切实做到锤炼干事真本领、多管齐下有新招,确保学能入心、思而走心、行而用心。

紧跟时代既要用“新法”,又要更“走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十三五”收官在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当下,正是为“蓝图成真”“远景成像”不懈奋斗的关键时刻,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一方面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解决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善做实干家,学会脚踏实地,到群众中间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和担当,要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要有“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和对外开放”等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新时代有“新样子”“新基调”“新奇迹”。

文档为doc格式。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十一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工农(城乡)、区域、产业、产品四个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因改革动力不足转化缓慢、时有徘徊。而当前的经济运行,从发展的需要看问题,形势是相当好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的走低,从四个层次矛盾看既是阻力又是动力。我们应顺其势,借其力,加速四大结构调整,靠发展提高运行质量,以运行推动发展,避免逆调节措施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只要我们抓住实质经济发展、抓住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采取治本的措施,我国经济不仅能保持目前相当好的运行态势,而且必将迎来发展态势的根本好转。

经济运行走势将好于上年。

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仍将处于与相同的发展阶段上。从发展趋势上看与19没有大的区别,几个结构性矛盾将略有缓和。发展思路没有大的调整,或虽有思路调整,具体措施一时难以到位,人们可以感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变化,但实质变化尚不显著,可能在“十五”末期,局面能有根本改观。而2000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人们可能感觉比去年更为艰难,而实际走势却可好于去年。

一、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运行中一股给人以信心的新的现实推动力。

当前,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在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这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年城市工业品剩余积压减少缓慢和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的局面将延续到2000年以后。市场的压力动力都在加大,要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从扩大内需出发,为缓解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矛盾,人们也不得不把加速城市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况且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从规律上认识到城市化的本质意义,正在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是把城市化作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的。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层次的矛盾将随之解决。因此估计2000年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因而将释放出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能量,推动gdp增长加速。去年gdp增长7.1%,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1999年。

二、区域结构调整将有新的气象内需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区域同构带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狭小,已引起国人足够重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品剩余居高不下,但企业效益下滑之势在1999年下半年已有改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销售相对平稳,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这说明市场自调节的力量迫使区域、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经受了痛苦的磨练,市场观念更加成熟,为2000年经济的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总结“九五”经验,积极制订“十五”计划和到中长期规划。这项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工程,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起发展观的革命,从而使2000年的年度计划将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各级政府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战略过程中将增加区际分工,互补共荣的自觉性,将比“八五”、“九五”时期更注意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注意经济运行的质量,自觉地使短期行为服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素空间配置将更为合理。因此,预计2000年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销售将有明显增加,内需将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会比1999年顺利。这将抵消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利用外资减少等负面作用,使gdp增长势头好于1999年。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度加快,去年三条补贴线的提高,将在2000年产生明显作用,成为调整居民心理预期,扩大内需的推动力。

抓住城市化就抓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而提高三条补助线,加速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就是降低城市化的.门槛,就是加速劳动力商品化,货币资本化的催化剂。因而2000年中国城乡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速度将有加快的态势。利息税的出台、遗产税的酝酿、国有资产运营方式的深化改革都将有利于预算内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和合理的使用,必将增加公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功能的信赖,消费、投资的心理和社会环境都将好于1999年。

四、2000年将是中国由政治型、计划型农业向效益型、市场型农业真正转变的第一年,农业种植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将是2000年农村经济的主旋律。

20多年来农民的农业纯收入增长的70%靠提高农产品价格,靠粮食生产以外的多种经营,粮食生产并没有真正纳入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种植、计划收购仍然占有统治地位。粮食生产能力在整个国民经济改革发展、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有了巨大提高,而经济效益提高甚微,致使农民和政府财政为此两败俱伤。、1999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加重、粮食积压、财政损失加重的严酷现实,迫使我们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提到日程上来。这将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的生机,新的变革。2000年从春耕开始,农业的结构调整将出现新的气象。以效益为中心,就是以市场为中心,虽然风险增加,为此要付出一定代价,但一个农民、政府双盈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诞生必将在总量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财政的损失。农业体制实质性的变革必将加快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使农业企业化的进程。自2000年始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建立在更加坚实、协调的农业基础之上,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将有所缓解,发展和运行的势头将好于近两年。

五、2000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际经贸关系走势都会比去年好。

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在消失,全球经济走出紧缩低谷,我国政府近两年成功的外交努力,开始进入收获期。美国和欧盟不能不正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存在。随着中国加入wto,合作和斗争的天平将会偏重于合作,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国际环境将大大好于去年。从1999年下半年起,我国的出口回升之势已令人瞩目,2000年这个势头将会保持下来。去年下半年出口回升,当然有退税增加的短期政策效益,但它毕竟为出口企业和经销部门赢得了结构调整的时间。可以预见,今年即使扣除退税的贡献,出口也将是正向增长。1999年进口的大幅增长,客观上也为出口创造了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进口增加是内需增加的一个标志,已对国内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产生巨大压力,我们应把压力看做动力,借以推动结构调整,使我们的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步伐加快。没有这个压力,国内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进出口形势确定人民币汇率走势,而应该高瞻远瞩,从国家发展战略,长期政治经济影响上看待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问题。人民币不贬值不是承担什么国际责任,而是出于本国长期、根本利益的需要。

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发展观需要迅速调整。

20多年来我们为解决温饱问题,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基本克服了相对于生理需求的短缺状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由此形成的思维定势,使相当多的人把发展等同于增长,gdp指标成为经济景气的第一指标。由于重增长轻发展,重短期运行,轻根本战略措施,致使国民经济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由缓解又转为尖锐状态。工农、城乡两种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的矛盾在90年代中后期呈扩大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市场问题,必须放到首位来解决。但主要不是在农村解决,也不仅仅是就就业抓就业所能解决的。必须调整我们的发展观,抓住发展的本质内容本质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标志是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而我国的最大的本在农村,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个状态必须改变。发展的速度,就是农村人口减少的速度,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人口城市化就是农民的分化、农民本质的变化,社会关系总和的变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按照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使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动同步,目前的剩余和短缺矛盾尖锐的局面将逐步缓和。2000年调整发展观,明确发展思路,应在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教育产业化过程,把人作为加工对象,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使经济投入从以自然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必须把社会保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社会分配两极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分化大多不是正常的市场因素按要素分配的结果,因而不能靠市场手段来解决,只能靠政府这个有形手采取财政分配的强制性手段。由此建议把社会保障的内涵改为政府保障,由政府行使社会保障功能。把社会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应明确社会保障是政府的第一功能、主要功能,除了社会保障之外,任何债务和赤字都是不应该的。只有在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不了的前提下政府才可发债券,搞赤字财政,其他理由都是不充分的,不应该的。在保障社会稳定之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社会保障政策和增税、减税政策,不应该是为保障以外的原因而借债。社会保障资金到位,低收入者获得了保障劳动力正常再生产的费用,国内市场就获得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冲淡了少数人金融资产含金量,缩小了收入差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

三、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

我国在强调大力开发中西部的同时,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要把中部和近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中部地区、中等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是“十五”到20这个历史阶段必须突出重视的问题。中部的崛起,中等城市的扩容,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将对东西部的发展,对四个层次矛盾的解决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从抓两头带中间,转变到抓中间带两头上来,以中为重应成为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思想方法。各地有各地的中,各行业有各行业的中,它是转化的关节点,一定要从中抓起。

四、加速工业区域的调整。

从2000年起我们应加速工业区域结构布局、空间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对目前分散的农村和城郊工业,一定要下决心采取工商、地租、财税、金融等手段,迫使其向城市集中,向准备发展为城市的地区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人气,创造服务半径。

分散工业化已成为人口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包袱,不要因其辉煌过而对之手软。要加速农村的原始积累,要素的积聚,必须实行产业政策地区化的方针。这不仅是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要调整投资空间的机会成本,使投资者感到分散在乡村的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税收成本都高于投资于应该扩容的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的成本。这样,就应对对中小城市扩容给予特殊政策。

200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我们一定要当做一个战役来打。扎扎实实地在转化四个层次的矛盾上下功夫,不要让符号经济的几个指标指引我们的进退,而要抓住主要矛盾锲而不舍,做我们该做的事情,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定不会辜负我们的努力。(未完)。

发展面临结构矛盾。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同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生产方式上以工业、商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动农业的小生产方式向现代的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在交换方式上主要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种转变和过渡必然要和增长方式与体制模式的变革、改革互为因果。

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涵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

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中国诸种经济与社会矛盾的总根源。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改造受农村内部主要矛盾人多地少的影响,因而当前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城乡人口布局这个大结构的矛盾。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必须以减少农民为前提,因而目前人口城市化滞后,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源在于城乡要素流通受过时的城乡体制制约。

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根源在于区域间要素流通受行政区划限制,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矛盾是区域结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区域同构是由行政区划限制要素流通造成的,因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行政区划和政府管理职能定位。这个层次的矛盾在发展大势中居第二位。

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

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做第一位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个矛盾的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

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

短缺产品包括公共产品和劳务,由于受非市场因素制约不能增长,不能减少短缺,因而资源向剩余产品领域倾斜,使剩余也不能减少。这个层次的结构矛盾受上述三个层次的制约,主要矛盾方面也难以转化。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进行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

产业结构久调不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尽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

从发展看运行,以长论短,我们才可以使用符号经济给我们提供的经济指标,说明运行的态势。这等于给每一个指标加上矢量符号。每项指标升降对四个层次结构调整是正作用还是负作用,是有利于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还是不利于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力度如何都有了客观标准。否则,简单地与上年同期比看升降论好坏,就失去了判断标准。离开发展看运行盲目性很大,弄不好就成了符号和数字游戏。

从下半年以来,人们发现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金收入下降;出口增长下降。去年上半年已经负增长;物价下降现已超过20个月,居民消费率达到历史最低点。居民存款逆利息下调走势而不断增加。人们对这种局面都比较焦急和担忧,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说宏观经济运行不理想是对的,但理想本身错了,忘记了我们处在什么发展阶段上,忘记了我们该有什么预期。政府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但人们还感到不大,还要加大力度,以扭转这几个指标下降之势。我认为在方法论上恰恰把问题弄反了,把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上述四大结构性矛盾的动力简单地当作压力。这样有形手的调控难免要与市场力形成抗力,这是西洋拳法,硬顶硬,把压力都作用到有形手政府身上,我们应打中国拳,借力打力,学会化劲。要把市场阻力当作动力,适当调节这个力的作用方向,而且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技术,使有形手和无形手两股力形成一种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运行的合力。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十二

《中国文化的展望》读书心得本书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一颗硕果,《中国文化的展望》读书心得。而全书对中国文化脉络的追问,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殷海光晚年将很大的精力倾注到这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小心翼翼地用他熟悉的逻辑学作骨架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中国文化的浓墨重彩来看。

在“论列中国近百余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的基础上,“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虽然用的是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其实字字是拳拳爱国心。本书陈列47种文化的论述,梳理4个文化特征,抽离出中国文化激变中的核心:家庭的瘦化,孔制崩溃、本土运动、代间紧张与冲突。网络时代的阅读,往往浮光掠影。网络时代的书籍,常常以猎奇博人眼球。一本前网络时代的文化研究之作,何以能够吸引我们静下心来,细细一读呢?沉甸甸的一册《中国文化的展望》在手,说实话一开始我的情绪颇有抵触。见惯了太多空洞无物的作品,实在不喜欢所谓“文化学者”那种空泛夸张的论调。凡事要寻找确据,科学研究是如此,文化也不例外。细细阅读之后,我为殷海光先生所叹服,其书不仅值得人们一读,且更宜细细品味。

依笔者之浅见,本书看点有三,殷海光先生解决了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三个课题。展望未来:文化研究重在解释还是预测?本书首开实证性中国文化研究的先河。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先看其参考文献,注释和索引。令人欣喜的是,这部作品将作者的注释、文献及索引全文列入,我首先找到了波普尔还有若干逻辑学家的`名字,再其后是若干科学哲学家的名字与作品引用。显然,这部作品,更注重于从客观角度探讨文化问题的深层次问题,而不是陷入那些大而无当的泛泛之论。

就本书而论,作者不仅给出了文化的独特定义,其文化研究的视角,更是从逻辑学、经验哲学、价值伦理观、进化社会学到文化人类学无不涉及。试图从科学实证的角色来考察的文化,殷海光先生算是一个先驱人物。他力图以客观实证论述文化,从他的观点来看,文化学研究对于先生而言,只具有工具性意义。

一本名副其实的文化类学术著作,不应该仅仅是解释过去,而且更应该能够预测未来。殷海光不屑于从故纸堆中搞学问,而是力图以“社会良知”为自任,来阐释文化与社会发展之大势。就近年来关于互联网与地球村的文化传播,以及知识分子的处境与自我认同的重大热点议题,殷海光都在本书中作出了准确的预言。作为文化研究大师,殷海光先生实在是实至名归。面对真理:文化研究学者应是“硬心”还是“软心”?在当前全球化的大势之下,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人如何通过文化而认同于中国。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十三

如果中国保健行业发展之后的今天,依然只有投机缺乏投资,只重营销缺乏管理,只炒短线不虑长远,这个行业必然与房地产、医疗、教育行业一样,**不断,“珍奥直销牌照被吊销”事件就会重演。

记者:2006年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它给了你什么启发?

孙标:2006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黄帝内经》,在“废除中医”的一片喧嚣中,让我静思中医的价值。《黄帝内经》无疑是前的一本医学源流经典,但也是一门汇集先贤智慧的哲学著述,营销人同样可以从中受益。比如《内经》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作为营销人要成为赢家,首先要把握行业大势,使公司营销策略与之适应。比如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一个人发病,外邪只是一个方面,自身的正气才最重要。自身的正气靠什么呢?靠“五脏安和”,需要心、肝、脾、肺、肾协调运做,落实在营销上就是4p整合、“线上”与“线下”、策划与执行要统一。具体如何协调呢?五脏之间“阴阳互行,相生相克”,这类似与公司内科研、生产、营销、财务、人资等部门的统筹。中医的健康模式是“整体平衡”,在营销管理上,就是“匹配”、“match”,一个营销人既要知道4p整合,还需要在公司系统中掌握相生相克的道理。部分的功能亢进,而不是整体的协调,就埋下了疾病的隐患,公司内营销与其它“脏腑”不协调,也为内部损耗,甚至冲突留下祸根。“大医医国,其次医人”,其道一也。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十四

20中国证券市场展望(四)。

第四篇投资策略和思路。

一、新的投资思路和策略的形成。

年将是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市场主体的运作取向市场化和透明化。如前所述,无论是监管者、投资主体还是中介机构,依靠过去的资源(权利)垄断性带来的垄断利润的做法已经被打破,市场主体已经被迫从粗放式经营开始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在中国股市建立开始至去年,即使是调整或下跌行情中,证券公司依然可以从经纪业务中的佣金收入、自营业务中的申购新股、投行业务获得非常可观的收益。很多机构投资者利用手中的垄断性资源优势,即使在市场不景气时,通过操纵个股价格获得暴利。但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监管的严格,证券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收入来源和途径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市场主体的运作开始不得不按照公开市场竞争的原则逐步进行,这种竞争局面的形成使市场的投资策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游戏规则的建立发生变化。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博弈时代的到来、监管的大幅度加强,在市场的大幅度调整下,市场原来的粗放式的随意性投资、联合做庄制被打破。游戏规则由原来的口头约定、依靠特有资金或信息资源优势确定,逐渐被在国家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通过自由竞争或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所代替。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将取代过去良莠共存制度保护的时代。

2、暴利时代的结束和微利时代的开始。随着投资者水平的提高、监管和舆论监督的加强,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博弈使短期内获取暴利的投资方法很难再凑效。个别券种的运作周期开始延长,上升的方式也由按一定斜率的直线上升转变为波浪式缓步推进。在波段中操作获取微利而累积收益成为微利时代的主要获利方式。在这种时代,中小散户的获利变得更加艰难,而开放式基金的不断壮大,使他们开始转变投资途径,这也使得证券营业部不得不开始面对生存的危机。

3、投资方式向科学化转变。新的游戏规则的形成和微利时代的`到来,使投资方式也有原来的粗放式做庄制开始向集约式的组合投资发展。以深入的研究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投资工具,运用现代的金融工程理论进行投资会开始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重视。

4、崇尚绩优的投资理念开始回归。在上述推论下,重视绩优股、高红利、高分配股和蓝筹股将会转变为机构投资者主要投资理念。但是非理性的因素仍然会存在于这种绩优的投资理念中,主要表现在对一些个股的绩优预期,即目前这一股票还不是绩优股,但被市场预期为有可能成为绩优股。

二、一级市场投资分析。

(一)2001年新股发行总结和2002年预测。

截止2001年12月31日,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公司共有67家,全部在沪市发行,其中由境外上市外资股(b股或h股)首次增发a股的公司9家;在2001年上市的公司(包括发行、2001年上市的公司以及两家历史遗留问题股)共78家。全年度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67家公司共发行股本总额792350万股(其中包括13家公司国有股存量发行7022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约542.6亿元。平均每家公司发行11826万股,募集资金8.1亿元,加权平均发行价格6.85元,简单平均发行价为10.27元。

展望2002年,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募集资金额一般不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的两倍会被严格执行。这意味着2002年首发a股公司的募集资金额将有显著下降,但股票市场募集资金总量肯定会大幅超过今年,中国联通、招商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型“航空母舰”将登陆a股市场,其单只股票融资额可能会超过今年的中石化,更多的“海归派”公司将在国内市场增发a股。

2001年11月份以来,发行市场有了新的变化,即所有新股以接近20倍市盈率上限这条不成文的规定确定发行价格,发行方式亦由网上定价发行改变为网上累计投标询价方式。这给我们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2002年的新股发行市盈率可能最高就是20倍,发行价在2、3元左右的也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二)潜在的风险和投资策略。

[1][2][3][4]。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十五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商品流通扩大和国际贸易增长,现代化物流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重视,中国物流业取得了很多成绩,主要表现在:

1、运输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组成的综合运输系统。

2、设施技术进步。 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开始起步,在仓储设备、通信等技术上取得了长足发展。

3、形成产业。 一些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也已启动,吧发展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公方向和支柱产业。

4、综合化发展。 已经出现了一些转变功能物流企业,开展货运代理、商业配送、多式联运、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设计及组织设施等,使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综合化。

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物流联盟程度低,大新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基础、物流中心匮乏,而且在整体规划、配套发展、标准化方面仍待改进。

2、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及水平很低,新装备、新技术较少,物流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质量不稳定。

3、专业化物流市场极度分散,服务内容有限,商品流通速度慢、成本高,缺乏有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4、信息系统应用处于封闭状态,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运用能力、物流的专门知识与管理能力都明显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竞争日益激烈。如何配置和利用资源,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是企业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实现这种战略,没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可靠快捷的物流系统是无法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物流的功能也不再是单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发展成为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当前,物流产业正逐步形成七个发展趋势,它们分别为信息化、智能化、环保化、企业全球化与国际化、服务优质化、产业协同化以及第三方物流。

(一) 信息化趋势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普及,推动传统物流方式向物流信息化转变。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物流信息化一般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1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突破点

1.2 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将日益被重视

1.3 信息网络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最佳平台

(二)智能化趋势

国际物流的智能化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方向。智能化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

虚拟银行的供应链管理,这都必将把国际物流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三)环保化趋势

物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现代物流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又在另一方面成为消费生活高度化发展的支柱。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就是要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催促经济和消费生活同时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环保型、循环型物流转变。

绿色物流正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体系的净化和优化,从而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由于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绿色消费理念的提高,绿色物流正日益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初步搭建起企业绿色物流的平台。不少企业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采用小型货车等低排放运输工具,降低运输车辆尾气排放量;采用绿色包装,使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开展绿色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四)企业全球化与国际化趋势

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走进来”和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推动国内物流产业融入全球经济。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服务优质化趋势

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使得社会和客户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物流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进而使得物流发展出现服务优质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优质化努力实现“5 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适当的数量、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

《中国未来物流的展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十六

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二)。

第二篇产业/行业经济。

一、产业/行业经济总结。

(一)、各行业生产增长情况。

20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仍稳居各行业首位。但受国际信息产业明显回落的不利影响,进入下半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1-9月份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46亿元(现行价,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8.2%,完成销售产值6033亿元同比增长28.6%。从细分行业看,投资类电子产品产销保持了4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全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总的来看,年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电子和通讯产品制造业位居各行业增长之首,增幅在30%以上。

煤炭行业生产增长速度进入三季度以后有所回落,但煤炭生产结构明显改善。1-9月,全国原煤产量74581万吨,同比增长5%。与此同时,煤炭出口同比增加2221万吨,占生产增加总量的41.6%。另外,煤矿和社会存煤同比均下降,截至9月末,全国煤炭库存1.3亿吨,同比下降13.4%。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库存2222万吨,同比下降28.6%,由此可见,新增产量没有形成新的积压。总体来看,2001年煤炭供求基本平衡,全年煤炭产量将达到10-10.5亿吨。当期增产属有效供给,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国内煤炭市场保持了较高的需求。从国际市场看,世界能源结构调整,拉动了煤炭需求增长的大格局没有变,我国煤炭出口在1999、2000年连续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2001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出口量将达到8500万吨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全年累计平均商品煤价格可望达到148-150元,同比提高8-10元/吨。

钢铁工业在2001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三季度,冶金重点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3亿元,同比增幅为12.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国钢产量达3666.5万吨,同比增幅为14.8%,尤其是成品钢材产量增幅继续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并呈现出明显的逐季加快态势。重点钢铁产品中,大型材、中型材、小型材、优质型材等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均超过20%以上。但与二季度相比,多数产品环比增速明显放缓,部分钢材品种产量还有一定减少。从产品结构看,铁钢比、材钢比分别为1.01和1.08,比前几个季度有一定回稳,并开始向正常回归。另外值得肯定的是,钢铁工业产值增幅正在超越产量增幅,说明产品结构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2001年,从市场和企业效益看,由于受国内外市场形势影响,钢铁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而出口大幅度减少。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明显下降,钢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放缓,季度环比收入也出现下降,与同期生产增幅相比产生较大落差,增产未增收。

石油化工行业受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不利影响,开始出现产出增长但收入和效益回落的不利增长局面。据统计,三季度,石化全行业完成累计工业总产值(现价)10284亿元,同比增长12.9%;工业增加值完成3280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均比上半年提高6个多百分点。但实现销售收入9417亿元,同比下降8.91%;实现利润644亿元,同比下降10%。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走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与之接轨的新加坡市场的汽油价格长时间与原油价格倒挂,导致国内汽、柴油定价大幅下调。二是石化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下降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平均下降1660元/吨,合成纤维平均下降1260元/吨,合成树脂平均下降500元/吨。三是要消化年初较高价格的原油、成品油库存。

[1][2][3][4][5]。

展望的中国范本篇十七

中国梦作为一个富有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的概念,一直以来都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于中国梦的关注和研讨也越来越多。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也不禁对中国梦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在我看来,中国梦不仅仅是个追求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的目标,更是一个让整个中华民族变得更加团结和自信的精神力量。

第二段: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的核心是民族团结。中国拥有着多元的民族群体,而中华民族的团结正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石。只有全体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国民的幸福生活。在我生活的社区中,我亲身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不论是街坊邻居还是同事朋友,我们都能够心连心地相互支持和帮助。正是这种团结的力量,让我深感中国梦的伟大和可行性。

第三段:和谐的社会。

中国梦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我们积极构建社会和谐的努力着。从社会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到环境保护、教育公平,我们行动着,让社会更加和谐。我和我的同事们一同参与了社区的环境整治活动,亲手为社区增添了绿意。我们也捐助了贫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些点滴行动都在推动着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中国梦让我明白,个人的幸福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和谐。

第四段:创新的力量。

中国梦还要求我们不断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只有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取得突破,才能完成中国梦中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在我个人的工作中,我们也一直追求创新。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进行各类创新实践,不断研发出更加智能和高效的产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创新的力量正是中国梦的核心所在。

第五段:个人成长。

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梦想,更是个人的梦想。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共同构筑起一个强大的国家。我的个人梦想就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贡献。在中国梦的激励下,我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我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我坚信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结尾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中国梦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国梦不仅给了我个人成长的动力,更让我理解了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全体国民的团结和共同努力。只有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才能建设起一个繁荣富强、和谐进步的中国。让我们一同展望中国梦的美好前景,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